2024年11月26日,常德人李彭亮相中央電視臺紀錄片《玩的是古 第二季》,用近12分鐘的時間講述自己與古物結緣的故事。 作為本季節(jié)目最年輕的“玩古人”,李彭何以被央視選中?帶著疑問,近日,記者與李彭約見在他的工作室。
屋內古樸精巧的設計、隨處可見的古物,引起我們極大的興趣。面對一連串的提問,李彭笑了笑,招呼我們坐下后,從茶柜內取出茶具,慢條斯理地沏起了茶!拔乙淮沃荒茏鲆患虑椋任移愫眠@壺茶,再坐下來和你們慢慢聊!
等大家的杯盞添上茶后,李彭終于打開話匣子!霸蹅兒炔璧谋K是清代的青花杯,這是民窯口,內外都畫了青花紋飾!痹谖覀兌嗽斒种斜K時,李彭話鋒一轉,“其實我更喜歡大家叫我‘子樂’!1988年出生的李彭,在20歲那年給自己起了字和號,字子樂,號愚生!白訛榫樱瑯吠ㄒ魳泛涂鞓范睾x;愚生,則代表永遠要向古人好好學習。”
事件 被央視選中的“玩古人”
2021年的某一天,子樂接到朋友電話。對方告訴他,中央電視臺某節(jié)目組正在尋找深度玩古愛好者!八麄儊砦夜ぷ魇夷翘,我們聊了很久,從白天到黑夜!笔潞,子樂才反應過來,這許是節(jié)目組對他做的背調。
2021年冬天,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玩的是古 第二季》攝制組來到常德,以子樂的工作室為主要拍攝場景,從子樂的成長環(huán)境、學習與生活習慣等方面,詳細記錄了他玩古的故事。2022年底,攝制組又一次來到常德,對他進行了跟蹤拍攝。
“在和攝制組的聊天過程中我得知,不是所有記錄對象都會在成片內出現(xiàn),他們還有篩選的過程。”起初,子樂并不認為自己會出現(xiàn)在成片里,因為在他看來,自己不是業(yè)內的古物藏家,只是單純的喜歡它們,熱衷從每一件器物上學習古人的審美與用心!熬褪窍M液退鼈兂蔀楹芎玫呐笥!
沒想到,正是要和古器物做“朋友”的想法,最終打動了制片組。2024年11月26日,子樂參與錄制的紀錄片《玩的是古 第二季》第二集在CCTV-9面向全國播出。
“古器物具有古的氣息,更具有美的意義,我是在和它對話、和它交流!薄拔以诓黄茐墓牌魑锏那疤嵯拢欢ǖ萌グ阉褂闷饋,我要讓它和我的生活產(chǎn)生關系!薄(jié)目中,子樂在分享玩古經(jīng)歷的同時,觀點頻出。
古為今用的“玩古”理念讓子樂與節(jié)目組的定位完美匹配。小到喝茶的杯盞、桌角的香爐,大到桌椅、書柜和門欄,子樂工作室里的古物抬眼可見,每一件都有明顯的歲月痕跡。愛好和收藏古物的人不少,可如子樂一樣將古物用于日常生活的人卻并不多。這些苦心收集來的老物件,他想通過“用起來”讓它們“活起來”。
子樂深信,古物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年代久遠或工藝精湛,更在于它們能否跨越時空的界限,與現(xiàn)代人的生活產(chǎn)生共鳴,繼續(xù)發(fā)揮實用與審美的雙重功能。于是,他開始了一場“復活”計劃。
子樂愛用百年前的鐵壺煮水,民國時期的老茶壺沏茶,茶香裊裊中,仿佛能聽到歷史的低語,讓每一次品茗都成為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桌角的香爐被賦予日常熏香的使命,隨著一縷輕煙消散,不僅凈化了空氣,更凈化了心靈,讓人在忙碌的現(xiàn)代生活中找到一絲寧靜與平和;對于如桌椅、柜門等家具,子樂根據(jù)其特點和實用性,將其巧妙融入工作室的布局之中。雕花精美的椅子,成為閱讀時的最佳伴侶;柜子被重新整理,還巧妙地利用了內部空間陳列著他的藏品,每一次打開柜門都像是在探索一個古老的秘密。而斑駁的老門,更是被他設計成可以靈活移動的隔斷,既保持了空間的通透性,又能在需要時劃分出不同的功能區(qū)域,充分體現(xiàn)了古為今用的智慧……在日常使用過程中,古物成為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橋梁,古老的文化和智慧也得以傳承和發(fā)揚。
溯源 從戲曲童星到“用古人”
子樂出生于梨園世家,耳濡目染的熏陶使得戲曲成了刻在他骨子里的基因。
在子樂印象中,3歲起,他便跟著身為劇團團長的舅舅四處演出!俺5率撬l(xiāng),去有些鄉(xiāng)村演出,需要坐船才能到達!弊訕分两袢杂浀眠@樣的場景:一個個大大的戲箱被抬上船,小小的他躺在戲箱上,吹著夏夜的河風,仰望著星空,一輪明月將水面映照得波光粼粼,耳邊是劇團演員的說笑聲與排練聲。
“我從小玩的東西就和別人不一樣。”子樂說,兒時,他只要一看到戲服上繡的盤金龍鳳、戲曲刀槍道具,就“瘋掉”了,“我喜歡和它們待在一起。”兒時經(jīng)歷為子樂種下喜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因”,歲月沉淀結下了他成為“玩古人”的“果”。
子樂回憶,他學的第一個劇目是樣板戲《我們是工農(nóng)子弟兵》,4歲首次在漢壽縣電視臺登臺。8歲那年寒假跟舅舅下鄉(xiāng)演出,劇目《大破天門陣》中扮演小穆瓜的演員臨時有事,他頂上扮演了穆桂英的隨從小穆瓜。10歲那年,他參加了常德電視臺的晚會演出。14歲正式學戲3年的他,在劇目《趙氏孤兒》中扮演程嬰,獲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獎”。
“得了‘小梅花獎’后,學校給我獎勵了2000元!弊訕反蛉さ,從小不愛吃穿不愛電子游戲,兜里有錢了,不知怎么花,他便跑到賣古玩的地攤上,買了一個宣德爐。即便后來知道了那是個假冒的宣德爐,但這件事對他來說是個轉折點,正式開啟了他積累古物的篇章。
從攢錢買,到經(jīng)濟獨立后的各種“倒騰”,子樂越來越沉迷于收集各種古物。前年買個桌子、今年弄個瓶子、上月再來個爐子,慢慢地,子樂的“朋友”越來越多了。在他看來,老物、古物、文物雖然都是“古”,但它們之間是有不同的,前者賦予了歲月痕跡,它是承載著情感念想的器物;中者被時光洗禮,是具有藝術審美及工藝水準的器物;而后者則是能夠解開歷史的塵封,反映當時的社會生產(chǎn)力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重要歷史物證,它可以不美,但它一定得真。
“我喜歡的是一切有歲月沉淀、有文化底蘊的東西,戲曲是,古物也是。”10多年前,子樂所在單位原址拆遷,那塊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便存在的老石匾被扔進了垃圾堆。子樂得知后,連忙趕去垃圾場,追著垃圾車跑了兩條街,才將這塊老石匾給“拯救”回來。直到現(xiàn)在,這塊老石匾還珍藏在子樂的辦公室。或許有些人曾不理解他的行為,對此嗤之以鼻,但子樂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半m然單位已經(jīng)更名,老匾已沒用處,但它承載了前輩們在那一段歲月的深刻記憶,無可替代!弊訕氛f。
收集古物的過程中,子樂擁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朋友收了個老物件,吆喝大家一起來賞玩,閑談時他隱約聞到老物件上居然有熟悉的味道,“這個味道我太熟悉了,自己做琴得做漆呀,漆需要稀釋劑,這是松節(jié)油揮發(fā)的氣味,這是‘老改’,有些殘缺部件雖然做了舊,但松節(jié)油卻露了餡兒。”子樂說。
不管是出生梨園世家的子樂,還是熱愛與古物為伴的子樂,他們有著同樣的標簽——沉迷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如今的子樂也不負舅舅的殷切期望,接下了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接力棒。
展望 助推傳統(tǒng)文化向上發(fā)展 向陽開花
2008年,子樂從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畢業(yè)。同年,他通過人才引進政策進入常德市文化藝術研究所工作。
從戲曲演員到戲曲導演,由子樂參與導演的《楚風儺韻》《帥孟奇》《孟姜女》等作品多次獲省、市獎項。同時,子樂還在常德市京劇協(xié)會擔任藝術指導,參與京劇《游湖》《斷橋》等劇的拍攝,劇目曾在CCTV-11進行展演。
今年,在第八屆湖南藝術節(jié)上,常德漢劇《桃花源里可耕田》獲田漢新劇目獎,子樂作為該劇的副導演,也榮獲田漢導演獎。該劇以“桃花源”為背景,講述了一群懷揣夢想的年輕人,在好政策的支持下,毅然回到鄉(xiāng)村,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耕耘種糧,腳踏實地成長為新一代農(nóng)民的故事!巴ㄟ^這個劇目,我們想要傳遞給大眾的理念是,只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心里就不慌。與此同時,在當下這個最好的時代,任何行業(yè),都可以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工作之余,子樂還迷戀上古琴!拔覐男W戲,對古琴的第一印象就是‘空城計’中,諸葛亮彈了一曲退了司馬懿大軍!2008年,子樂向湖南古琴名家熊開華先生學琴。“我每周六一早坐綠皮火車去長沙學習,中午學習1個小時,下午坐車回常德,這樣堅持了一兩年。”后來,子樂又請益于浙派名家鄭云飛,蘇吳名家汪鐸、葉名佩、黃耀良、裴金寶等先生,游學多地,得吳門古琴精髓。
2018年,子樂開始以工作室的名義公開教授古琴,開始是教幾位朋友,慢慢慕名來訪的人也就多了。多年過去,他的學生已有百余名。
同年,親手斫琴,成了子樂新的目標。無數(shù)個周末,他開車輾轉于各個木材廠,只為尋得一塊好木!绊角賹δ静囊蟾撸冒倌暌陨系睦夏静,不能有結疤、不能開裂,花紋最好是順的!闭f起琴木的挑選,子樂頭頭是道。他將精心挑選來的木材運回工作室,經(jīng)過繁瑣的制作工序,把它們變成心愛的古琴!拔野阉斐鰜,撥動琴弦的那一刻,我又創(chuàng)造了一個‘朋友’!
采訪接近尾聲,子樂走向一旁的古琴前,調整好坐姿,邀請我們聽他彈奏一曲。琴音緩緩響起,悠遠如山間清泉,又似林間晨風輕輕拂過心田,讓時間在這一刻仿佛被賦予了新的質感,變得緩慢而悠長。
【記者手記】
□姚璇 李紫瑩
溫暖的冬日午后,我們走進“玩古人”子樂的工作室,仿佛穿越了時空,踏入了一個充滿傳統(tǒng)韻味的世界。每一件古物、每一幅字畫,似乎都在訴說著它們自己的故事,而我們,有幸成為這個故事的傾聽者。
初見子樂,他給我們的印象是溫文爾雅,舉手投足間透露出一種淡然與從容。
子樂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并非一朝一夕。他出生于梨園世家,從小便與戲曲結緣。然而,他對古物的癡迷,卻始于一次偶然的機會。從最初用獲獎得來的2000元“巨款”買回一個香爐,到后來的茶具、桌椅、門框,每一件都傾注了他的心血與熱情。
在與子樂的交談中,我們深刻感受到了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與尊重。他告訴我們,每一件古物都是歷史的見證,它們承載著先人的智慧與情感。因此,他在收集古物的同時,也致力于將它們融入日常生活中,讓它們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這種“古為今用”的理念,不僅讓古物煥發(fā)了新的生機,也讓他自己從中汲取了無盡的靈感與滋養(yǎng)。
聽子樂彈奏古琴,我們仿佛穿越了時空的長廊,見證他與古物、戲曲、古琴不解之緣的每一個動人瞬間,又像是聆聽了一個古老而又永恒的故事。
隨著最后一個音符輕輕落下,我們仿佛從一場夢中醒來。子樂用他的琴聲,為這次采訪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我們帶著這份感動與收獲,與子樂告別。
在子樂的故事里,我們看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與力量,更看到了年輕一代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與堅守,這是一份寶貴的財富,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愿我們都能像子樂一樣,用心去感受、去傳承、去創(chuàng)新,讓這份古老的智慧與美好,在新時代里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wǎng)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