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姓埋名28載
他為中國核武器研制作出了重大貢獻
用一生詮釋了“無怨無悔”
但絕大多數(shù)人
直到他去世前一個月
才第一次聽說了他的名字
他就是“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
99年前的今天
1924年6月25日
鄧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懷寧縣
今天
《國家記憶》帶您追憶鄧稼先
1941年
17歲的鄧稼先考入西南聯(lián)大物理系
1948年
鄧稼先進入美國印第安納州的普渡大學
在物理系讀研究生
新中國成立后
鄧稼先下定決心盡快回國
他僅用一年多的時間
就獲得了普渡大學的博士學位
那一年他只有26歲
也正因此
鄧稼先有了一個綽號
“娃娃博士”
取得博士學位后的第9天
鄧稼先就登上了輪船
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兌現(xiàn)了自己兩年前離開中國時
許下的諾言:
“將來祖國建設需要人才,
我學成后一定回來!”
1955年1月15日
毛澤東主席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
決定發(fā)展中國原子能工業(yè)
1958年2月11日
具體領導中國核工業(yè)發(fā)展
與核武器制造的第二機械工業(yè)部成立
鄧稼先就被任命為
中國研制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
那時候
除了組織以外
沒有人知道鄧稼先究竟在哪里工作
具體在做什么
當時 他所帶領的團隊
只是一群剛畢業(yè)的大學生
鄧稼先晚上備課
利用白天科學研究的空隙
給年輕人補習專業(yè)知識
在研究過程中
一個巨大的難題擺在了鄧稼先面前
要尋找制造原子彈的一個關鍵參數(shù)
為完成這個任務
鄧稼先帶領科研人員
用幾臺簡易的手搖計算機甚至算盤
在半年多的時間里
進行了上萬次的方程式推算
大家三班倒
夜以繼日
終于
關鍵性的參數(shù)被確定
整個核武器研制的龍頭昂起來了
用數(shù)學家華羅庚的話說
這是集世界數(shù)學難題之大成
1964年10月16日凌晨
按照鄧稼先等人的設計而制作的
原子彈裝置
被吊裝送上102米高的鐵塔
1964年10月16日下午十五點整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很快
這一消息傳遍世界各個角落
科學研究始終會存在一定的風險
可是面對任何危險
鄧稼先都沖在前面
1979年的一天
鄧稼先正帶領著同事們
進行一項氫彈空投試驗時
意外發(fā)生了
降落傘沒有打開
氫彈直接從空中摔了下來
指揮部立即派出100多名防化兵去尋找
因為沒有準確的定點
大家在戈壁灘上找了許久都沒能找到
一顆核彈躺在中國大地上
一旦發(fā)生事故 后果不堪設想
緊急關頭
鄧稼先心急如焚
他說:“誰也別去,我去!
你們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
他不顧基地領導阻攔
堅持自己進入事故發(fā)生地去尋找
鄧稼先搜尋到蹤跡后
直接上前
用自己的雙手
把碎彈從彈坑中捧了起來
走出來之后
他說了一句話:平安無事
鄧稼先因此遭受了致命的核輻射
在離開事故現(xiàn)場前
一向不拍工作照的他
卻拉著同事合影留了念
在這之后
鄧稼先衰老得特別快
頭發(fā)白了一多半
工作也特別容易勞累
醫(yī)生診斷為直腸癌晚期
分離20多年后
許鹿希終于等到丈夫回來
而丈夫卻躺在了病床上
一直到1986年6月
鄧稼先隱姓埋名28年的身份
才第一次被揭開
住院的363天里
他動了3次手術
363天里
他一直疼痛不止
止痛的針從每天一針
發(fā)展到每小時一針
但他并沒有停止工作
占據(jù)他腦海全部的
仍是中國的核武器事業(yè)
鄧稼先坐在能減緩壓力的橡皮圈上
和老搭檔于敏等人寫下了
關于中國核武器發(fā)展的建議書
這份建議書直到今天
都對中國的核事業(yè)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
鄧稼先叮囑身邊人的最后一句話是:
“不要讓別人把我們落得太遠。”
為國鑄劍
無怨無悔
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
鄧稼先功不可沒
今日,致敬!
·請注意語言文明,尊重網絡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長沙社區(qū)通管理員有權保留或刪除其管轄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