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纂言》卷二十一 經(jīng)部二十一
《禮記纂言》·三十六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吳澄撰。澄有《易纂言》,已著錄。案危素作澄《年譜》,載至順三年澄年八十四,留撫州郡學(xué),《禮記纂言》成。而虞集《行狀》則稱成於至順?biāo)哪,即澄卒之歲。其言頗不相合。然要為澄晚年手定之本也。其書每一卷為一篇。大旨以《戴記》經(jīng)文龐雜,疑多錯(cuò)簡,故每一篇中,其文皆以類相從,俾上下意義聯(lián)屬貫通,而識(shí)其章句於左。其三十六篇次第,亦以類相從。凡《通禮》九篇、《喪禮》十一篇、《祭禮》四篇、《通論》十一篇,各為標(biāo)目。如《通禮》首《曲禮》,則以《少儀》、《玉藻》等篇附之,皆非小戴之舊。他如《大學(xué)》、《中庸》依程朱別為一書,《投壺》、《奔喪》歸於《儀禮》,《冠義》等六篇?jiǎng)e輯為《儀禮傳》,亦并與古不同。虞集稱其“始終先后,最為精密。先王之遺制,圣賢之格言,其僅存可考得,既表而存之,各有所附。而其糾紛固泥於專門名家之手者,一旦各有條理,無復(fù)馀蘊(yùn)”,其推重甚至?肌稘h書·藝文志》,《禮記》本一百三十一篇,戴德刪為八十五,戴圣刪為四十九。與《易》、《書》、《詩》、《春秋》經(jīng)圣人手定者固殊。然《舊唐書·元行沖傳》,載行沖上《類禮義疏》,張說駁奏曰“今之《禮記》,歷代傳習(xí),著為經(jīng)教,不可刊削。魏孫炎始改舊本,先儒所非,竟不行用。貞觀中,魏徵因?qū)O炎所修更加整比,兼為之注,其書竟亦不行。今行沖等解徵所注,勒成一家。然與先儒第乖,章句隔絕。若欲行用,竊恐未可”云云,則古人屢經(jīng)修緝,迄不能變漢儒舊本。唐以前儒風(fēng)淳實(shí),不搖惑於新說,此亦一徵。澄復(fù)改并舊文,儼然刪述,恐亦不免亻朁圣之議。以其排比貫串,頗有倫次,所解亦時(shí)有發(fā)明,較諸王柏刪《詩》,尚為有間,故錄存之,而附論其失如右。
卷二十一 經(jīng)部二十一
○禮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