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辨義》卷二十八 經(jīng)部二十八
《春秋辨義》·三十九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卓爾康撰,爾康有《易學(xué)》,已著錄。是書大旨分為六義:曰《經(jīng)》義、曰《傳》義、曰書義、曰不書義、曰時義、曰地義。持論皆為醇正。其《經(jīng)》文每條之下,皆雜取舊說排比詮次,而斷以己意。每公之末,又各附以《列國本末》一篇,舉系於盛衰興亡之大者,別為類敘,亦頗有體要。中間如甲戌己丑陳侯鮑卒,以為是甲戌年正月己丑,史官偶倒其文。不知古人紀歲,自有閼逢、攝提格等歲陰、歲陽二十二名。其六十甲子,古人但用以紀日,不以紀歲。又如五石、六鹢謂外災(zāi),何以書?為其三恪,且在中國。不知晉之梁山崩,宋衛(wèi)陳鄭災(zāi),豈皆三恪乎?又天王狩于河陽,謂晉欲率諸侯朝王,恐有畔去者,故使人言王狩以邀之。其心甚盛,無可訾議。尤為有意翻新,反於理有礙。此類皆不可為訓(xùn)。然如謂“鄭人來渝平”當依左氏訓(xùn)更成,其以為墮成、不果成者,文義皆誤;又解“戎伐凡伯于楚丘”,謂一國言伐,一邑亦言伐,一家言伐,一人亦言伐,《公羊》以伐為大,乃不知侵伐之義,強為之辭:則皆明白正大,足破諸說之拘牽。在明季說《春秋》家,猶為有所闡發(fā)焉。
卷二十八 經(jīng)部二十八
○春秋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