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四傳質(zhì)》卷二十八 經(jīng)部二十八
《春秋四傳質(zhì)》·二卷(湖南巡撫采進(jìn)本)
明王介之撰。介之字石崖,衡陽人。是書取三《傳》及胡安國《傳》異同,斷以己意。其“無駭卒”一條云,《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事屢變,文亦屢易。四《傳》各成其說,而斷以義,則胡氏精而《公》、《穀》尤正;質(zhì)以事,則《左氏》有徵為可信也。蓋作書大旨如此。其中有本舊說者,如隱公元年辟胡《傳》元即仁也之說,本楊時(shí)《答胡康侯書》;辟胡《傳》建子非春之說,本熊朋來說是也。有據(jù)一《傳》而去取互異者,如“王正月”為大一統(tǒng),從《公羊傳》,而辟其王謂文王之說是也。有就四《傳》互質(zhì)之者,如文公逆婦姜于齊,四《傳》異說,舍《左氏》、《公羊》、胡《傳》而從《穀梁》。有專據(jù)胡《傳》而亦不盡從者,如定公從祀先公,取其昭公始祀於廟之說,而辟其事出陽虎而不可詳之說是也。俱頗有所見,不同剿說。至於桓公,“公即位”,《公羊》以為如其意也,介之誤作胡《傳》,而詆其巧而誣。文公,“公四不視朔”,《左氏》、《公羊》以為疾,《穀梁》以為厭政,胡《傳》從《穀梁》,介之誤作三《傳》皆以為疾,而胡氏辨其無疾。亦未免時(shí)有舛誤。然明之末造,《經(jīng)》、《傳》俱荒,介之尚能援據(jù)古義,糾胡安國之失,亦可謂拔俗千尋矣。
卷二十八 經(jīng)部二十八
○春秋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