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新唐書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三

◎王薛馬韋 王珪,字叔玠。祖僧辯,梁太尉、尚書令。父顗,北齊樂陵郡太守。世居郿。性沉澹,志量隱正,恬于所遇,交不茍合。隋開皇十三年,召入秘書內(nèi)省,讎定群書,為太常治禮郎。季父頗,通儒有鑒裁,尤所器許。頗坐漢王諒反,誅,珪亡命南山十余年。高祖入關,李綱薦署世子府諮議參軍事。建成為皇太子,授中舍人,遷中允,禮遇良厚。太子與秦王有隙,帝責珪不能輔導,流巂州。太子已誅,太宗召為諫議大夫。帝嘗曰:“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則海內(nèi)安。朕雖不明,幸諸公數(shù)相諫正,庶致天下于平。”珪進曰:“古者,天子有爭臣七人,諫不用,則相繼以死。今陛下開圣德,收采芻言,臣愿竭狂瞽,佐萬分一!钡劭,乃詔諫官隨中書、門下及三品官入閣。珪推誠納善,每存規(guī)益,帝益任之。封永寧縣男、黃門侍郎,遷侍中。 它日進見,有美人侍帝側(cè),本廬江王瑗姬也。帝指之曰:“廬江不道,賊其夫而納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廬江為是邪?非邪?”帝曰:“殺人而取妻,乃問朕是非,何也?”對曰:“臣聞齊桓公之郭,問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惡惡也!唬骸糇又,乃賢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廬江之亡,其姬尚在,竊謂陛下以為是。審知其非,所謂知惡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孫以樂律授宮中音家,伎不進,數(shù)被讓。珪與溫彥博同進曰:“孝孫,修謹士,陛下使教女樂,又責譙之,天下其以士為輕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為人游說邪?”彥博懼,謝罪,珪不謝,曰:“臣本事前宮,罪當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樞密,責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負臣,臣不負陛下。”帝默然慚,遂罷。明日,語房玄齡曰:“昔武王不用夷、齊,宣王殺杜伯,自古帝王納諫固難矣。朕夙夜庶幾于前圣,昨責珪等,痛自悔,公等勿懲是不進諫也!” 時珪與玄齡、李靖、溫彥博、戴胄、魏征同輔政。帝以珪善人物,且知言,因謂曰:“卿標鑒通晤,為朕言玄齡等材,且自謂孰與諸子賢?”對曰:“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兼資文武,出將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詳明,出納惟允,臣不如彥博;濟繁治劇,眾務必舉,臣不如胄;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臣不如征。至激濁揚清,疾惡好善,臣于數(shù)子有一日之長!钡鄯Q善。而玄齡等亦以為盡己所長,謂之確論。 進封郡公。坐漏禁近語,左除同州刺史。帝念名臣,俄召拜禮部尚書兼魏王泰師。王見之,為先拜,珪亦以師自居。王問珪何以為忠孝,珪曰:“陛下,王之君,事思盡忠;陛下,王之父,事思盡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王曰:“忠孝既聞命矣,愿聞所習!鲍曉唬骸皾h東平王蒼稱‘為善最樂’,愿王志之。”帝聞,喜曰:“兒可以無過矣!” 子敬直,尚南平公主。是時,諸主下嫁,以帝女貴,未嘗行見舅姑禮。珪曰:“主上循法度,吾當受公主謁見。豈為身榮,將以成國家之美!庇谑,與夫人坐堂上,主執(zhí)笲盥饋乃退。其后公主降,有舅姑者,備婦禮,本于珪。 十三年,病。帝遣公主就第省視,復遣民部尚書唐儉增損藥膳。卒,年六十九。帝素服哭別次,詔魏王率百官臨哭。贈吏部尚書,謚曰懿。 珪少孤且貧,人或饋遺,初無讓。及貴,厚報之,雖已亡,必酬贍其家。性不苛察,臨官務舉綱維,去甚不可者,至仆妾亦不見喜慍。奉寡嫂,家事咨而后行。教撫孤侄,雖其子不過也。宗族匱乏,周恤之,薄于自奉。獨不作家廟,四時祭于寢,為有司所劾,帝為立廟愧之,不罪也。世以珪儉不中禮,少之。始,隱居時,與房玄齡、杜如晦善,母李嘗曰:“而必貴,然未知所與游者何如人,而試與偕來!睍g等過其家,李窺大驚,敕具酒食,歡盡日,喜曰:“二客公輔才,汝貴不疑!本粗狈饽铣强h男,后坐交皇太子承乾,徙嶺外。 珪孫燾、旭。燾,性至孝,為徐州司馬。母有疾,彌年不廢帶,視絮湯劑。數(shù)從高醫(yī)游,遂窮其術,因以所學作書,號《外臺秘要》,討繹精明,世寶焉。歷給事中、鄴郡太守,治聞于時。旭,見《酷吏傳》。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陰人。隋內(nèi)史侍郎道衡子也,出繼從父孺。年十二,能屬文。以父不得死于隋,不肯仕?づe秀才,不應。聞高祖興,遁入首陽山,將應義舉。通守堯君素覺之,迎置其母城中,收不得去。及君素東連王世充,遂挺身歸國。房玄齡亟言之秦王,王召見,問方略。所對合旨,授府主簿,判陜東大行臺金部郎中。是時方討世充,軍事繁綜,收為書檄露布,或馬上占辭,該敏如素構(gòu),初不竄定。竇建德來援,諸將爭言斂軍以觀賊形勢,收獨曰:“不然。世充據(jù)東都,府庫盈衍,其兵皆江淮選卒,正苦乏食爾,是以求戰(zhàn)不得,為我所持。今建德身總眾以來,必飛轂轉(zhuǎn)糧,更相資哺。兩賊連固,則伊、洛間勝負未可歲月定也。不若勒諸將嚴兵締壘,浚其溝防,戒毋出兵。大王親督精銳據(jù)成皋,厲兵按甲,邀建德路。彼以疲老,當吾堂堂之鋒,一戰(zhàn)必舉。不旬日,二賊可縛致麾下矣!蓖踉唬骸吧。”遂禽建德,降世充。 王入觀隋宮室,且嘆煬帝無道,殫人力以事夸侈。收進曰:“峻宇雕墻,殷辛以亡;土階茅茨,唐堯以昌。始皇興阿房而秦禍速,文帝罷露臺而漢祚永。后主曾不是察,奢虐是矜,死一夫之手,為后世笑,何此之能保哉?”王重其言。俄授天策府記室參軍。從平劉黑闥,封汾陰縣男。嘗上書諫王止畋獵,王答曰:“覽所陳,知成我者,卿也。明珠兼乘,未若一言,今賜黃金四十鋌! 武德七年,寢疾。王遣使臨問,相望于道。命輿疾至府,親舉袂撫之,論敘生平,感激涕泗。卒,年三十三。王哭之慟,與其從兄子元敬書曰:“吾與伯褒共軍旅間,何嘗不驅(qū)馳經(jīng)略,款曲襟抱,豈期一朝成千古也。且家素貧而子幼,善撫安之,以慰吾懷!币蚯彩沟跫溃洸俣。其后圖學士像,嘆其早死不得與。既即位,語房玄齡曰:“收若在,朕當以中書令處之。”又嘗夢收如平生,賜其家粟、帛。貞觀七年,贈定州刺史。永徽中,又贈太常卿,陪葬昭陵。 子元超,九歲襲爵。及長,好學,善屬文。尚巢王女和靜縣主,累授太子舍人。高宗即位,遷給事中,數(shù)上書陳當世得失,帝嘉納。轉(zhuǎn)中書舍人、弘文館學士。省中有盤石,道衡為侍郎時,常據(jù)以草制,元超每見,輒泫然流涕。以母喪解,奪服授黃門侍郎、檢校太子左庶子。所薦豪俊士,若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義方、孟利貞、鄭祖玄、鄧玄挺、崔融等,皆以才自名于時。累拜東臺侍郎。李義府流巂州,舊制,流人不得乘馬,元超為請,坐貶簡州刺史。歲余,又坐與上官儀文章款密,流巂州。上元初,赦還,拜正諫大夫。三年,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 帝校獵溫泉,諸蕃酋長得持弓矢從。元超奏:“夷狄野心,而使挾兵在圍中,非所宜!钡奂{可。嘗宴諸王,召元超與,從容謂曰:“任卿中書,寧藉多人哉!”俄拜中書令兼左庶子。帝幸東都,留輔太子監(jiān)國,手敕曰:“朕留卿,若失一臂。顧太子未習庶務,關中事,卿悉專之。”時太子射獵,詔得入禁御,故太子稍怠政事。元超諫曰:“內(nèi)苑之地,繚叢薄,冒翳薈,絕磴險途。殿下截輕禽,逐狡兔,銜橛之變,詎無可虞?又戶奴多反逆余族,或夷狄遺丑,使兇謀竊發(fā),將何以御哉?夫為人子者,不登高,不臨深,謂其近危辱也。天皇所賜書戒丁寧,惟殿下罷馳射之勞,留情墳典,豈不美歟!”帝知之,遣使厚賜慰其意,召太子還東都。帝疾劇,政出武后。因陽喑,乞骸骨。加金紫光祿大夫。卒,年六十二,贈光祿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子曜,圣歷中,附會張易之,官正諫大夫。 元敬,隋選部郎邁之子,與收及收族兄德音齊名,世稱“河東三鳳”。收為長離雛,德音為鸑鷟,元敬年最少,為鹓雛。武德中,為秘書郎、天策府參軍,直記室、文學館學士。是時,收與房、杜處心腹之寄,更相結(jié)附。元敬謹畏,未嘗申款曲。如晦嘆曰:“小記室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秦王為皇太子,除舍人。于是軍國之務總于東宮,而元敬掌文翰,號稱職。卒于官。 稷,字嗣通,道衡曾孫。擢進士第。累遷禮部郎中、中書舍人。與從祖兄曜更踐兩省,俱以辭章自名。景龍末,為諫議大夫、昭文館學士。初,貞觀、永徽間,虞世南、褚遂良以書顓家,后莫能繼。稷外祖魏征家多藏虞、褚書,故銳精臨仿,結(jié)體遒麗,遂以書名天下。畫又絕品。睿宗在藩,喜之,以其子伯陽尚仙源公主。及踐阼,遷太常少卿,封晉國公,實封三百戶。會鐘紹京為中書令,稷諷使讓,因入言于帝曰:“紹京本胥史,無素才望,今特以勛進,師長百僚,恐非朝廷具瞻之美。”帝然之,遂許紹京讓,改戶部尚書。翌日,遷稷黃門侍郎,參知機務。與崔日用數(shù)爭事帝前,罷為左散騎常侍。歷太子少保、禮部尚書。帝以翊贊功,每召入宮中與決事,恩絕群臣。竇懷貞誅,稷以知本謀,賜死萬年獄,年六十五。 伯陽為駙馬都尉、安邑郡公,別食實封四百戶。稷死,坐貶晉州員外別駕,又流嶺表,自殺。伯陽子談,尚玄宗恒山公主,拜駙馬都尉、光祿員外卿。 馬周,字賓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窶狹。嗜學,善《詩》、《春秋》。資曠邁,鄉(xiāng)人以無細謹,薄之。武德中,補州助教,不治事。刺史達奚恕數(shù)咎讓,周乃去,客密州。趙仁本高其才,厚以裝,使入關。留客汴,為浚儀令崔賢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豐,逆旅主人不之顧,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獨酌,眾異之。至長安,舍中郎將常何家。 貞觀五年,詔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學,周為條二十余事,皆當世所切。太宗怪問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馬周教臣言之?,忠孝人也!钡奂凑僦,間未至,遣使者四輩敦趣。及謁見,與語,帝大悅,詔直門下省。明年,拜監(jiān)察御史,奉使稱職。帝以何得人,賜帛三百段。周上疏曰: 臣每讀前史,見賢者忠孝事,未嘗不廢卷長想,思履其跡。臣不幸早失父母,犬馬之養(yǎng),已無所施;顧來事可為者,惟忠義而已。是以徒步二千里,歸于陛下。陛下不以臣愚,擢臣不次。竊自惟念無以論報,輒竭區(qū)區(qū),惟陛下所擇。 臣伏見大安宮在宮城右,墻宇門闕,方紫極為卑小。東宮,皇太子居之,而在內(nèi);大安,至尊居之,反在外。太上皇雖志清儉,愛惜人力,陛下不敢違,而蕃夷朝見,四方觀聽,有不足焉。臣愿營雉堞門觀,務從高顯,以稱萬方之望,則大孝昭矣。 臣伏讀明詔,以二月幸九成宮。竊惟太上皇春秋高,陛下宜朝夕視膳。今所幸宮去京三百里而遠,非能旦發(fā)暮至也。萬有一太上皇思感,欲即見陛下,何以逮之?今茲本為避暑行也,太上皇留熱處,而陛下走涼處,溫清之道,臣所未安。然詔書既下,業(yè)不中止,愿示還期,以開眾惑。 臣伏見詔宗室功臣悉就藩國,遂貽子孫,世守其政。竊惟陛下之意,誠愛之重之,欲其裔緒承守,與國無疆也。臣謂必如詔書者,陛下宜思所以安存之,富貴之,何必使世官也?且堯、舜之父,有朱、均之子。若令有不肖子襲封嗣職,兆庶被殃,國家蒙患。正欲絕之,則子文之治猶在也;正欲存之,則欒黡之惡已暴也。必曰與其毒害于見存之人,寧割恩于已亡之臣,則向所謂愛之重之者,適所以傷之也。臣謂宜賦以茅土,疇以戶邑,必有材行,隨器而授。雖干翮非強,亦可以免累。漢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終全其世者,良得其術也。愿陛下深思其事,使得奉大恩,而子孫終其福祿也。 臣聞圣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為本,故曰:“孝莫大于嚴父,嚴父莫大于配天”,“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孔子亦言“吾不與祭,如不祭”,是圣人之重祭祀也。自陛下踐祚,宗廟之享,未嘗親事。竊惟圣情,以乘輿一出,所費無蓺,故忍孝思,以便百姓。而一代史官,不書皇帝入廟,將何以貽厥孫謀、示來葉邪?臣知大孝誠不在俎豆之間,然圣人訓人,必以己先之,示不忘本也。 臣聞致化之道,在求賢審官?鬃釉唬骸拔┟c器,不可以假人!笔茄陨髋e之為重也。臣伏見王長通、白明達本樂工輿皂雜類;韋般提、斛斯正無他材,獨解調(diào)馬。雖術逾等夷,可厚賜金帛以富其家。今超授高爵,與外廷朝會,騶豎倡子,鳴玉曳履,臣竊恥之。若朝命不可追改,尚宜不使在列,與士大夫為伍。 帝善其言,除侍御中。又言: 臣歷觀夏、商、周、漢之有天下,傳祚相繼,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猶四五百年,皆積德累業(yè),恩結(jié)于人,豈無僻王,賴先哲以免。自魏、晉逮周、隋,多者五六十年,少者三二十年而亡。良由創(chuàng)業(yè)之君不務仁化,當時僅能自守,后無遺德可思,故傳嗣之主,其政少衰,一夫大呼,天下土崩矣。今陛下雖以大功定天下,而積德日淺,固當隆禹、湯、文、武之道,使恩有余地,為子孫立萬世之基,豈特持當年而已。然自古明王圣主,雖因人設教,而大要節(jié)儉于身,恩加于人,故其下愛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卜祚遐長,而禍亂不作也。今百姓承喪亂之后,比于隋時才十分一,而徭役相望,兄去弟還,往來遠者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無休時。陛下雖詔減省,而有司不得廢作,徒行文書,役之如故。四五年來,百姓頗嗟怨,以為陛下不存養(yǎng)之。堯之茅茨土階,禹之惡衣菲食,臣知不可復行于今。漢文帝惜百金之費而罷露臺,集上書囊以為殿帷,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景帝亦以錦繡纂組妨害女功,特詔除之,所以百姓安樂。至孝武帝雖窮奢極侈,承文、景遺德,故人心不搖。向使高祖之后即值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時代差近,事跡可見。今京師及益州諸處,營造供奉器物,并諸王妃主服飾,皆過靡麗。臣聞昧旦丕顯,后世猶怠,作法于治,其弊猶亂。陛下少處人間,知百姓辛苦,前代成敗,目所親見,尚猶如此,而皇太子生長深宮,不更外事,即萬歲后,圣慮之所當憂也。 臣竊尋自古黎庶怨叛,聚為盜賊,其國無不即滅,人主雖悔,未有重能安全者。凡脩政教,當脩之于可脩之時。若事變一起而后悔之,無益也。故人主每見前代之亡,則知其政教之所由喪,而不知其身之失。故紂笑桀之亡,而幽、厲笑紂之亡,隋煬帝又笑齊、魏之失國也。今之視煬帝,猶煬帝之視齊、魏也。 往貞觀初,率土荒儉,一匹絹才易斗米,而天下帖然者,百姓知陛下憂憐之,故人人自安無謗讟也。五六年來,頻歲豐稔,一匹絹易粟十余斛,而百姓咸怨,以為陛下不憂憐之。何則?今營為者,多不急之務故也。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積畜多少,在百姓苦樂也。且以近事驗之,隋貯洛口倉而李密因之,積布帛東都而王世充據(jù)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向使洛口、東都無粟帛,王世充、李密未能必聚大眾。但貯積者,固有國之常,要當人有余力而后收之,豈人勞而強斂之以資寇邪? 夫儉以息人,貞觀初,陛下己躬為之,今行之不難也。為之一日,則天下知之,式歌且舞矣。若人既勞,而周之不息,萬一中國水旱,而邊方有風塵之警,狂狡竊發(fā),非徒旰食晏寢而已。古語云:“動人以行不以言,應天以實不以文!币员菹轮鳎\欲厲精為政,不煩遠采上古,但及貞觀初,則天下幸甚。 昔賈誼謂漢文帝云“可痛哭及長嘆息者”,言:當韓信王楚、彭越王梁、英布王淮南之時,使文帝即天子位,必不能安。又言:“賴諸王年少,傅相制之,長大之后,必生禍亂!焙笫澜砸哉x言為是。臣竊觀今諸將功臣,陛下所與定天下,無威略振主如韓、彭者;而諸王年并幼少,縱其長大,陛下之日,必無他心,然則萬代之后,不可不慮。漢、晉以來,亂天下者,何嘗不在諸王。皆由樹置失宜,不豫為節(jié)制,以至滅亡。人主豈不知其然,溺于私愛爾。故前車既覆,而后車不改轍也。今天下百姓尚少,而諸王已多,其寵遇過厚者,臣愚慮之,非特恃恩驕矜也。昔魏武帝寵陳思王,文帝即位,防守禁閉同獄囚焉。何則?先帝加恩太多,故嗣主疑而畏之也。此武帝寵陳思王,適所以苦之也。且帝子身食大國,何患不富,而歲別優(yōu)賜,曾無限極。里語曰:“貧不學儉,富不學奢。”言自然也。今大圣創(chuàng)業(yè),豈唯處置見子弟而已,當制長久之法,使萬代奉行。 臣聞天下者以人為本。必也使百姓安樂,在刺史、縣令爾?h令既眾,不可皆賢,但州得良刺史可矣。天下刺史得人,陛下端拱巖廊之上,夫復何為?古者郡守、縣令皆選賢德,欲有所用,必先試以臨人,或由二千石高第入為宰相。今獨重內(nèi)官,縣令、刺史頗輕其選。又刺史多武夫勛人,或京官不稱職始出補外;折沖果毅身力強者入為中郎將,其次乃補邊州。而以德行才術擢者,十不能一。所以百姓未安,殆在于此。 疏奏,帝稱善。擢拜給事中,轉(zhuǎn)中書舍人。 周善敷奏,機辯明銳,動中事會,裁處周密,時譽歸之。帝每曰:“我暫不見周即思之。”岑文本謂所親曰:“馬君論事,會文切理,無一言可損益,聽之纚纚,令人忘倦。蘇、張、終、賈正應此耳。然鳶肩火色,騰上必速,恐不能久!倍磉w治書侍御史,兼知諫議大夫,檢校晉王府長史。王為皇太子,拜中書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十八年,遷中書令,猶兼庶子。時置太子司議郎,帝高其除。周嘆曰:“恨吾資品妄高,不得歷此官。”帝征遼,留輔太子定州。及還,攝吏部尚書,進銀青光祿大夫。帝嘗以飛白書賜周曰:“鸞鳳沖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連年,帝幸翠微宮,求勝地為構(gòu)第,每詔尚書食具膳,上醫(yī)使者視護,躬為調(diào)藥,太子問疾。疾甚,周取所上章奏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過,取身后名,吾不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贈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初,帝遇周厚,周頗自負。為御史時,遣人以圖購宅,眾以其興書生,素無貲,皆竊笑。它日,白有佳宅,直二百萬,周遽以聞,詔有司給直,并賜奴婢什物,由是人乃悟。周每行郡縣,食必進雞,小吏訟之。帝曰:“我禁御史食肉,恐州縣廣費,食雞尚何與?”榜吏斥之。及領選,猶廢浚儀令。先是,京師晨暮傳呼以警眾,后置鼓代之,俗曰“冬冬鼓”;品官舊服止黃紫,于是三品服紫,四品五品朱,六品七品綠,八品九品青;城門入由左,出由右;飛驛以達警急;納居人地租;宿衛(wèi)大小番直;截驛馬尾;城門、衛(wèi)舍、守捉士,月散配諸縣,各取一,以防其過;皆周建白。自周亡,帝思之甚,將假方士術求見其儀形。高宗即位,追贈尚書右仆射、高唐縣公。垂拱中,配享高宗廟庭。 子載,咸亨中為司列少常伯,與裴行儉分掌選事,言吏部者稱裴、馬焉。終雍州長史。 贊曰:周之遇太宗,顧不異哉!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于朝、明習憲章者,非王佐才,疇以及茲?其自視與筑巖、釣渭亦何以異!跡夫帝銳于立事,而周所建皆切一時,以明佐圣,故君宰間不膠漆而固,恨相得晚,宜矣。然周才不逮傅說、呂望,使后世未有述焉,惜乎! 韋挺,京兆萬年人。父沖,仕隋為民部尚書。挺少與隱太子善,高祖平京師,署隴西公府祭酒。累遷太子左衛(wèi)驃騎,檢校左衛(wèi)率。太子遇之厚,宮臣無與比。武德七年,帝避暑仁智宮。或言太子與宮臣謀逆,又慶州刺史楊文干坐大逆誅,辭連東宮,帝專責宮臣,由是挺與杜淹、王珪等皆流越巂。未幾,召拜主爵郎中。貞觀初,王珪數(shù)薦之,遷尚書右丞。歷吏部、黃門侍郎,拜御史大夫、扶陽縣男。太宗謂挺曰:“卿之任大夫,獨朕意,左右無為卿地者!”挺曰:“臣駑下,不足以辱高位,且非勛非舊,而在藩邸故僚上,愿后臣以勸立功者!辈宦牎J菚r承隋大亂,風俗薄惡,人不知教。挺上疏曰:“父母之恩,昊天罔極;創(chuàng)巨之痛,終身何已。今衣冠士族,辰日不哭,謂為重喪,親賓來吊,輒不臨舉。又閭里細人,每有重喪,不即發(fā)問,先造邑社,待營辦具,乃始發(fā)哀。至假車乘,雇棺槨,以榮送葬。既葬,鄰伍會集,相與酣醉,名曰出孝。夫婦之道,王化所基,故有三日不息燭、不舉樂之感。今昏嫁之初,雜奏絲竹,以窮宴歡。官司習俗,弗為條禁。望一切懲革,申明禮憲。”俄復為黃門侍郎,兼魏王泰府事。時泰有寵,太子多過失,帝密欲廢立,語杜正倫,正倫以漏言貶。帝謂挺曰:“不忍復置卿于法!备奶G洹 初,挺為大夫時,馬周為監(jiān)察御史,挺不甚禮。及周為中書令,帝欲湔拭用之,周言挺佷于自用,非宰相器,遂止。帝將討遼東,擇主餉運者。周言挺才任粗使,帝謂然。挺父故為營州總管,嘗經(jīng)略高麗,故札藏家,挺上之。帝悅曰:“自幽距遼二千里無州縣,吾軍靡所仰食,卿為朕圖之。茍吾軍用不乏,是公之功。其自擇文武官四品十人為子使,取幽、易、平三州銳士若馬各三百以從!奔丛t河北列州皆取挺節(jié)度,許以便宜。帝親解貂裘及中廄馬賜之。挺遣燕州司馬王安德行渠,作漕艫轉(zhuǎn)糧,自桑乾水抵盧思臺,行八百里,渠塞不可通。挺以方苦寒,未可進,遂下米臺側(cè),廥之,待凍泮乃運以為解。即上言:“度王師至,食且足!钡鄄粣傇唬骸氨鴮幾舅伲瑹o工遲。我明年師出,挺乃度它歲運,何哉?”即詔繁畤令韋懷質(zhì)馳按。懷質(zhì)還劾:“挺在幽州,日置酒,弗憂職,不前視渠長利,即造船行粟,綿八百里,乃悟非是,欲進則不得,還且水涸。六師所須,恐不如陛下之素!钡叟矊⑸俦O(jiān)李道裕代之。敕治書侍御史唐臨馳傳,械挺赴洛陽,廢為民,使白衣從。 帝破蓋牟城,詔挺將兵鎮(zhèn)守,示復用。城與賊新城接,日夜轉(zhuǎn)斗無休時。挺以失職,內(nèi)不平,作書謝所善公孫常。常,善數(shù)者也,以他事系,投繯死。索橐中得挺書,言所屯危蹙,意怨望,貶象州刺史。歲余卒,年五十八。 子待價、萬石。 待價,初為左千牛備身,永徽中,江夏王道宗得罪,待價以婿貶盧龍府果毅。時將軍辛文陵招慰高麗,次吐護真水,為虜所襲,待價與中郎將薛仁貴率所部兵殺之,文陵亦苦戰(zhàn),遂免。待價重創(chuàng),矢著左足,隱不言,卒以疾免。起為蘭州刺史。吐蕃盜邊,高宗以沛王賢為涼州大都督,而待價為司馬。俄遷肅州刺史,以功召拜右武衛(wèi)將軍。儀鳳三年,吐蕃復入寇,以待價檢校涼州都督,兼知鎮(zhèn)守兵馬事。召還,封扶陽侯。武后臨朝,攝司空,護營乾陵,改天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待價起武力,典選無銓總才,故朝野共蚩薄之。俄為燕然道行軍大總管,御突厥。逾年還,拜文昌右相、同鳳閣鸞臺三品。不自安,累表辭職,不聽。且請盡力行陣,許之,于是拜安息道行軍大總管,督三十六總管以討吐蕃,進爵公。軍至寅識迦河,與吐蕃合戰(zhàn),勝負略相當。會其副閻溫古逗留,又天大寒,待價不善撫御,師人多死,餉道乏,乃旋師頓高昌。后大怒,斬溫古,流待價繡州,卒。 曾孫武。武少孤。年十一,蔭補右千牛,累遷長安丞。德宗幸梁州,委妻子奔行在,除殿中侍御史。戶部侍郎元琇為水陸轉(zhuǎn)運使,表武以倉部員外郎充判官。謀不用,杜門數(shù)月而琇敗。轉(zhuǎn)刑部員外郎。是時,帝以反正告郊廟,大兵后,典章茍完,執(zhí)事者時時咨武。武酌宜約用,得禮之衷,群司奉焉。后為絳州刺史,鑿汾水灌田萬三千余頃,璽書勞勉。憲宗時,入為京兆尹,護治豐陵,未成,卒,贈吏部尚書。 萬石,頗涉學,善音律。上元中,遷累太常少卿。當時郊廟燕會樂曲,皆萬石與太史令姚元辯增損之,號任職。始,萬石奏“太樂博士弟子遭喪者,先無它業(yè),請以卒哭追集”。侍御史劉思立劾奏萬石曰:“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睦親化人,莫善于孝。所以三年之禮,天下通喪。今遣音聲人釋服為樂,帶绖治音,豈以小人不能執(zhí)禮,遂欲約為非法?萬石官太常,首紊風化,請付吏論罪!备咦诜轿稳f石,罷其奏。后知吏部選事,卒于官。 贊曰:王者用人非難,盡其才之為難。觀太宗之責任也,謀斯從,言斯聽,才斯奮,洞然不疑,故人臣未始遺力,天子高拱操成功,致太平矣。始皆奮亡命布衣,嬪然列置上袞。薛收雖早夭,帝本以中書令待之。御臣之方,顧不善哉!挺晚節(jié)流落,蓋有致而然。

 

新唐書

  《新唐書》記載中國唐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歐陽修等撰,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書完成,由曾公亮進呈。《新唐書》所增列傳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種雜史、筆記、小說都被采輯編入。

卷三十下 志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四十 志第三十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紀第十 卷十一 志第一
卷十二 志第二 卷十三 志第三
卷十四 志第四 卷十五 志第五
卷十六 志第六 卷十七 志第七
卷十八 志第八 卷十九 志第九
卷二十 志第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上 志第十三上
卷二十三下 志第十三下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卷二十七下 志第十七下
卷二十八上 志第十八上 卷二十八下 志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卷三十上 志第二十上
卷四十一 志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上 志第三十九上
卷四十九下 志第三十九下 卷五十 志第四十
卷五十一 志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志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 志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志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 志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 志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志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志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志第四十九 卷六十 志第五十
卷六十一 表第一 卷六十二 表第二
卷六十三 表第三 卷六十四 表第四
卷六十五 表第五 卷六十六 表第六
卷六十七 表第七 卷六十八 表第八
卷六十九 表第九 卷七十上 表第十上
卷七十下 表第十下 卷七十一上 表第十一上
卷七十一下 表第十一下 卷七十二上 表第十二上
卷七十二中 表第十二中 卷七十二下 表第十二下
卷七十三上 表第十三上 卷七十三下 表第十三下
卷七十四上 表第十四上 卷七十四下 表第十四下
卷七十五上 表第十五上 卷七十五下 表第十五下
卷七十六 列傳第一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
卷八十 列傳第五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 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
卷八十四 列傳第九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一 卷八十七 列傳第十二
卷八十八 列傳第十三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卷九十 列傳第十五 卷九十一 列傳第十六
卷九十二 列傳第十七 卷九十三 列傳第十八
卷九十四 列傳第十九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二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三 卷九十九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五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六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七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八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九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二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一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卷二百一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卷二百一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卷二百一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卷二百一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卷二百一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卷二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二百二十一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二百二十二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卷二百二十二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卷二百二十二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 卷二百二十三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卷二百二十三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下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卷二百二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卷二百二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卷二百二十五中 列傳第一百五十中 卷二百二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