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新唐書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河?xùn)|道,蓋古冀州之域,漢河?xùn)|、太原、上黨、西河、雁門、代郡及鉅鹿、常山、趙國、廣平國之地。河中、絳、晉、慈、隰、石、太原、汾、忻、潞、澤、沁、遼為實沈分,代、云、朔、蔚、武、新、嵐、憲為大梁分。為府二,州十九,縣百一十。其名山:雷首、介、霍、五臺。其大川:汾、沁、丹、潞。厥賦:布、繭。厥貢:布、席、豹尾、熊鞹、雕羽。 河中府河?xùn)|郡,赤。本蒲州,上輔。義寧元年治桑泉,武德三年徙治河?xùn)|。開元八年置中都,為府;是年罷都,復(fù)為州。乾元三年復(fù)為府。土貢:氈、筜扇、龍骨、棗、鳳棲梨。戶七萬八百,口四十六萬九千二百一十三。縣十三:(有府三十三,曰興樂、德義、胡壁、龍亭、清源、永和、陶城、霍山、瀵水、首陽、壽貴、歸仁、長渠、虞城、通閏、寶鼎、鹽海、歸淳、大陽、永安、奉信、永興、右威、汾陰、甘泉、平川、安保、石門、綏化、壇道、安邑、崇義、六軍。又有耀德軍,乾元二年置,廣德二年廢。)河?xùn)|,(次赤。有芳醞監(jiān)、汲河以釀,武德三年置,貞觀十年廢;南有風(fēng)陵關(guān),圣歷元年置;有歷山。)河西,(次赤。開元八年析河?xùn)|置,尋省。乾元三年更同州之朝邑曰河西,來屬。大歷五年復(fù)還同州,析朝邑、河?xùn)|別置。有蒲津關(guān),一名蒲坂。開元十三年鑄八牛,牛有一人策之,牛下有山,皆鐵也,夾岸以維浮梁。十五年自朝邑徙河瀆祠于此。)臨晉,(次畿。本桑泉,武德三年析置溫泉縣,九年省。天寶十三載更名。)解,(次畿。本虞鄉(xiāng),武德元年更名。貞觀十七年省,以地入虞鄉(xiāng),二十二年復(fù)置。有鹽池,又有女鹽池;有紫泉監(jiān),乾元元年置;有銅穴十二。)猗氏,(次畿,有孤山。)虞鄉(xiāng),(次畿。武德元年別置。貞觀二十二年省,以地入解。天授二年復(fù)置。北十五里有涑水渠,貞觀十七年,刺史薛萬徹開,自聞喜引涑水下入臨晉。)永樂,(次畿。武德元年置,本隸芮州,州廢,隸鼎州,貞觀八年來屬,后又隸虢州,神龍元年復(fù)故。有雷首山。)安邑,(次畿。義寧元年以安邑、虞鄉(xiāng)、夏置安邑郡。武德元年曰虞州,又析置桐鄉(xiāng)縣。三年析安邑置興樂縣。貞觀元年省。十七年州廢,省桐鄉(xiāng)入聞喜,以安邑、解來屬。至德二載更安邑曰虞邑,乾元元年隸陜州,大歷四年復(fù)故名,元和三年來屬。有龍池宮,開元八年置;有鹽池,與解為兩池,大歷十二年生乳鹽,賜名寶應(yīng)靈慶池;有銀監(jiān)。)寶鼎,(次畿。本汾陰。義寧元年以汾陰、龍門置汾陰郡,武德元年曰泰州,州廢來屬。開元十年獲寶鼎,更名。有后土祠。)襄陵,(緊。本隸晉州,元和十四年隸絳州,大和元年來屬。)稷山,(上。本隸絳州,唐末來屬。有稷山。)萬泉,(上。本隸泰州,武德三年析稷山、安邑、猗氏、汾陰、龍門置,州廢隸絳州,大順二年來屬。有介山。)龍門。(次畿。武德二年徙泰州來治,五年析置萬春縣。貞觀十七年州廢,省萬春入龍門,隸絳州。元和初來屬。有龍門關(guān);有高祖廟,貞觀中置;北三十里有瓜谷山堰,貞觀十年筑;東南二十三里有十石壚渠,二十三年,縣令長孫恕鑿,溉田良沃,畝收十石;西二十一里有馬鞍塢渠,亦恕所鑿;有龍門倉,開元二年置。) 晉州平陽郡,望。本臨汾郡,義寧二年更名。土貢:蠟燭。有平陽院礬官。戶六萬四千八百三十六,口四十二萬九千二百二十一?h八:(有府十五,曰神山、平陽、豐寧、冀城、安信、萬安、益昌、英臺、岳陽、仁壽、高陽、臨汾、晉安、白澗、高華、仁德。)臨汾,(望。東北十里有高梁堰,武德中引高梁水溉田,入百金泊。貞觀十三年為水所壞。永徽二年,刺史李寬自東二十五里夏柴堰引潏水溉田,令陶善鼎復(fù)治百金泊,亦引潏水溉田。乾封二年堰壞,乃西引晉水;有姑射山。)洪洞,(望。本楊,義寧二年更名。武德元年析洪洞、臨汾置西河縣,貞觀十七年省入臨汾。)神山,(中。本浮山,武德二年析襄陵置。東南有羊角山。四年以老子祠更名。)岳陽,(中。東有府城關(guān);有鐵。)霍邑,(上。義寧元年以霍邑、趙城、汾西、靈石置霍山郡。武德元年曰呂州。貞觀十七年州廢,以靈石隸汾州,霍邑、趙城、汾西來屬。有西北鎮(zhèn)霍山祠。)趙城,(上。義寧元年析霍邑置。)汾西,(中。有鐵。)冀氏。(中。) 絳州絳郡,雄。土貢:自縠、粱米、梨、墨、蠟燭、防風(fēng)。戶八萬二千二百四,口五十一萬七千三百三十一?h七。(有府三十三,曰新田、太平、正平、武城、長社、大鄉(xiāng)、垣城、涑川、絳川、蓋松、鳳亭、延光、平原、高涼、神泉、桐鄉(xiāng),萬泉、翼城、皮氏、董澤、零原、石池、延福、永康、景山、周陽、夏臺、古亭、崇樂、絳邑、長平、武陽、蒲邑。)正平,(望。西有武平故關(guān)。)太平,(緊。有太平關(guān),貞觀七年置。)曲沃,(望。東北三十五里有新絳渠,永徽元年,令崔翳引古堆水溉田百余頃;南十三里山有銅。)翼城,(望。義寧元年以翼城、絳置翼城郡,并置小鄉(xiāng)縣。武德元年曰澮州,二年曰北澮州,四年州廢,縣皆來屬,九年省小鄉(xiāng)入翼城。天祐二年更曰澮川。有銅源、翔皋錢坊二;有澮高山,有銅,有鐵。)絳,(望。有鐵。)聞喜,(望。武德元年置。有銅冶。東南三十五里有沙渠,儀鳳二年,詔引中條山水于南坡下,西流經(jīng)十六里,溉涑陰田。)垣。(上。義寧元年以垣、王屋置邵原郡,又置清廉、亳城二縣。武德元年曰邵州。二年置長泉縣,是年,以長泉隸懷州,后省。五年省亳城入垣。貞觀元年州廢,省清廉入垣,來屬。龍朔三年隸洛州,長安二年復(fù)舊;貞元三年隸陜州,元和三年復(fù)舊。) 慈州文城郡,下。本汾州,武德五年曰南汾州,貞觀八年更名。土貢:白蜜、蠟燭。戶萬一千六百一十六,口六萬二千四百八十六?h五:(有府三,曰仵城、吉昌、平昌。)吉昌,(中。有鐵。)文城,(中。天祐中更曰屈邑。有孟門山、石鼓山。)昌寧,(中。有鐵。)呂香,(中。本平昌,義寧元年析仵城置,貞觀元年更名。)仵城。(中。有雞山。) 隰州大寧郡,下。本龍泉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胡女布、蜜、蠟燭。戶萬九千四百五十五,口十三萬四千四百二十。縣六:(有府六,曰隰川、大義、孝敬、修善、玉城、屈產(chǎn)。)隰川,(中。)蒲,(中。武德二年以縣置昌州,并置仵城、常安、昌原三縣。貞觀元年州廢,省昌原、仵城、常安,以蒲來屬。西南有常安原。)大寧,(中。本仵城,武德二年更名,是年置中州,并置大義、白龍二縣。貞觀元年州廢,省大義、白龍,以大寧來屬。有孔山。西有馬斗關(guān)。)永和,(中。武德二年置東和州,六年析置樓山縣。貞觀二年州廢,省樓山,以永和來屬。西北有永和關(guān)。)石樓,(中。武德二年以縣置西德州,并置長壽、臨河二縣。貞觀元年州廢,省長壽、臨河,以石樓隸東和州,州廢來屬。北有上平津。)溫泉。(中。武德三年置北溫州,并置新城、高唐二縣。貞觀元年州廢,省新城、高唐,以溫泉來屬。有鐵。) 北都,天授元年置,神龍元年罷,開元十一年復(fù)置,天寶元年曰北京,上元二年罷,肅宗元年復(fù)為北都。(晉陽宮在都之西北,宮城周二千五百二十步,崇四丈八尺。都城左汾右晉,潛丘在中,長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廣三千一百二十二步,周萬五千一百五十三步,其崇四丈。汾東曰東城,貞觀十一年長史李勣筑。兩城之間有中城,武后時筑,以合東城。宮南有大明城,故宮城也。宮城東有起義堂。倉城中有受瑞壇。唐初高祖使子元吉留守,獲瑞石,有文曰“李淵萬吉”,筑壇,祠以少牢。) 太原府太原郡,本并州,開元十一年為府。土貢:銅鏡、鐵鏡、馬鞍、梨、蒲萄酒及煎玉粉屑、龍骨、柏實人、黃石鉚、甘草、人、礬石、礜石。戶十二萬八千九百五,口七十七萬八千二百七十八?h十三:(有府十八,曰興政、復(fù)化、寧靜、洞渦、五泉、昌寧、志節(jié)、汾陽、靜智、信童、晉原、聞陽、清定、豐川、竹馬、攘胡、西胡、文谷。城中有天兵軍,開元十一年廢。)太原,(赤。井苦不可飲,貞觀中,長史李勣架汾引晉水入東城,以甘民食,謂之晉渠。)晉陽,(赤。有號令堂,高祖誓義師于此。西北十五里有講武臺、飛閣,顯慶五年筑。有龍山。)太谷,(畿。武德三年以太谷、祁置太州,六年州廢,二縣來屬。東南八十里馬嶺上有長城,自平城至于魯口三百里,貞觀元年廢。)祁,(畿。)文水,(畿。武德三年隸汾州,六年來屬,七年又隸汾州,貞觀元年復(fù)舊,天授元年更名武興,神龍元年復(fù)故名。西北二十里有柵城渠,貞觀三年,民相率引文谷水,溉田數(shù)百頃;西十里有常渠,武德二年,汾州刺史蕭顗引文水南流入汾州;東北五十里有甘泉渠,二十五里有蕩沙渠,二十里有靈長渠、有千畝渠,俱引文谷水,傳溉田數(shù)千頃,皆開元二年令戴謙所鑿。)榆次,(畿。)盂,(畿。武德三年以盂、受陽置受州,貞觀元年省并州之烏河縣入焉。有銅、有鐵。東北有白馬故關(guān)。)壽陽,(畿。本受陽。武德六年徙受州來治,又以遼州之石艾、樂平隸之。貞觀八年州廢,縣皆來屬,十一年更名。有方山。)樂平,(畿。)廣陽,(畿。本石艾,天寶元年更名。東有井陘故關(guān),東北有盤石故關(guān)、葦澤故關(guān)。)清源,(畿。武德元年置。)交城,(畿。先天二年析置靈川縣,開元二年省。有鐵。)陽曲。(畿。本陽直。武德三年析置汾陽縣,七年省陽直,更汾陽曰陽曲,仍析置羅陰縣。貞觀元年省,六年以蘇農(nóng)部落置燕然縣,隸順州,八年僑治陽曲,十七年省。有赤塘關(guān)、天門關(guān)。) 汾州西河郡,望。本浩州,武德三年更名。士貢:鞍、面氈、龍須席、石膏、消石。戶五萬九千四百五十,口三十二萬二百三十。縣五:(有府十二,曰嘉善、六壁、崇德、華夏、靈扶、五柳、京陵、介休、賈胡、寧固、開遠、清勝。)西河,(望。本隰城,肅宗上元元年更名。)孝義,(望。本永安,貞觀元年更名,有隱泉山。)介休,(望。義寧元年以介休、平遙置介休郡,武德元年曰介州,貞觀元年州廢,以二縣來屬。有雀鼠谷,有介山。)平遙,(望。)靈石。(上。有賈胡堡,宋金剛拒唐兵,高祖所次。西南有陰地關(guān),又有長寧關(guān)。) 沁州陽城郡,下。本義寧郡,義寧元年置,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龍須席、弦麻。戶六千三百八,口三萬四千九百六十三?h三:(有府二,曰延雙、安樂。)沁源,(中。武德二年析置招遠縣,三年省。有柴店關(guān)。)和川,(中。義寧元年析沁源置。)綿上。(中。有鐵。) 遼州樂平郡,下。武德三年析并州之樂平、遼山、平城、石艾置,六年徙治遼山,八年曰箕州。先天元年避玄宗名曰儀州。中和三年復(fù)曰遼州。土貢:人、蠟。戶九千八百八十二,口五萬四千五百八十?h四:(有府三,曰遼城、清谷、龍城。)遼山,(中。)榆社,(中。本隸太原郡,義寧元年析上黨之鄉(xiāng)置。武德元年隸韓州。三年以縣及并州之平城置榆州,又析置偃武縣。六年州廢,省偃武,以榆社、平城來屬。)平城,(中。)和順。(中。武德三年析置義興縣,六年省。) 嵐州樓煩郡,下。本東會州,武德六年更名。土貢:熊革郭、麝香。戶萬六千七百四十八,口八萬四千六?h四:(有府一,曰嵐山。有守捉兵。)宜芳,(中。本嵐城,武德四年更名,析置豐閏、合會二縣,五年省豐閏,六年省合會。)靜樂,(中。武德四年置管州,仍析置汾陽、六度二縣。五年曰北管州。六年州廢,省汾陽、六度,以靜樂來屬。有天池祠;有管涔山;北有樓煩關(guān),有隋故汾陽宮。)合河,(中。本臨泉。武德三年曰臨津,四年隸東會州,九年省太和縣入焉。貞觀元年更名,三年復(fù)置,大和八年又省。北有合河關(guān),東有蔚汾關(guān)。)嵐谷。(中。長安三年析宜芳置,神龍二年省,開元十二年復(fù)置。有岢嵐軍,永淳二年以岢嵐鎮(zhèn)為柵,長安三年為軍,景龍中,張仁亶徙其軍于朔方,留者號岢嵐守捉,隸大同。) 憲州,下。本樓煩監(jiān)牧,嵐州刺史領(lǐng)之。貞元十五年別置監(jiān)牧使。龍紀元年,李克用表置州,領(lǐng)縣三:樓煩,(下。)玄池,(下。有鐵。)天池。(下。有雁門關(guān)。) 石州昌化郡,下。本離石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胡女布、龍須席、蜜、蠟燭、荑。戶萬四千二百九十四,口六萬六千九百三十五?h五:(有府二,曰離石、昌化。)離石,(中。)平夷,(中。有孝文山。)定胡,(中。武德三年置西定州。貞觀二年州廢,來屬,又析置孟門縣,七年省。西有孟門關(guān)。)臨泉,(中。本太和。武德三年更名,置北和州,別析置太和縣,四年以太和隸東會州。貞觀三年州廢,以臨泉來屬。)方山。(中。武德二年以縣置方州,三年州廢來屬。) 忻州定襄郡,下。本新興郡,義寧元年以樓煩郡之秀容置。土貢:麝香、豹尾。戶萬四千八百六,口八萬二千三十二?h二:(有府四,曰秀容、高城、漳源、定襄。有守捉兵。)秀容。(上。貞觀五年以思結(jié)部落于縣境置懷化縣,隸順州。十二年以懷化隸代州,后省。有系舟山,有鐵。)定襄。(上。武德四年析秀容置。有石嶺關(guān)。) 代州雁門郡,中都督府。土貢:蜜、青碌彩、麝香、豹尾、白雕羽。戶二萬一千二百八十,口十萬三百五十?h五:(有府三,曰五臺、東冶、雁門。有守捉兵。其北有大同軍,本大武軍,調(diào)露二年曰神武軍,天授二年曰平狄軍,大足元年復(fù)更名。其西有天安軍,天寶十二載置;又有代北軍,永泰元年置。)雁門,(上。有東陘關(guān)、西陘關(guān)。)五臺,(中。柏谷有銀,有銅,有鐵;有五臺山。)繁畤,(中。)崞,(中。有石門關(guān)。)唐林。(中。本武延,證圣元年析五臺、崞置,唐隆元年更名。) 云州云中郡,下都督府。貞觀十四年自朔州北定襄城徙治定襄縣。永淳元年為默啜所破,徙其民于朔州。開元十八年復(fù)置。土貢:犛牛尾、雕羽。戶三千一百六十九,口七千九百三十?h一:(有云中、樓煩二守捉;城東有牛皮關(guān)。)云中。(中。本馬邑郡云內(nèi)之恒安鎮(zhèn)。武德六年置北恒州,七年廢。貞觀十四年復(fù)置,曰定襄縣。永淳元年廢。開元十八年復(fù)置,更名。有陰山道、青坡道,皆出兵路。) 朔州馬邑郡,下。本治善陽,建中中,節(jié)度使馬燧徙治馬邑,后復(fù)故治。土貢:白雕羽、豹尾、甘草。戶五千四百九十三,口二萬四千五百三十三?h二:善陽,(中。武德四年省常寧縣入焉。)馬邑。(中。開元五年析善陽于大同軍城置。) 蔚州興唐郡,下。本安邊郡。隋雁門郡之靈丘、上谷郡之飛狐縣地。唐初沒突厥。武德六年置州,并置靈丘、飛狐二縣,僑治陽曲。七年僑治繁畤。八年僑治秀容故北恒州城。貞觀五年破突厥,復(fù)故地,還治靈丘。開元初徙治安邊。至德二載更郡名,復(fù)故治。土貢:熊鞹、豹尾、松實。戶五千五十二,口二萬九百五十八。縣三:(東北有橫野軍。乾元元年徙天成軍合之,而廢橫野軍,西有清塞軍,本清塞守捉城,貞元十五年置。)靈丘,(中。有直谷關(guān);其北有孔嶺關(guān),有太安鎮(zhèn)。)飛狐,(中。初僑治易州之遂城,遙隸蔚州,貞觀五年復(fù)故地。有三河銅冶,有錢官。)興唐。(中。本安邊,開元十二年置,治橫野軍,至德二載更名。) 武州。(闕。)領(lǐng)縣一:文德。 新州。(闕。)領(lǐng)縣四:永興,礬山,龍門,懷安。 潞州上黨郡,大都督府。土貢:貲布、人、石蜜、墨。戶六萬八千三百九十一,口三十八萬八千六百六十一。縣十:(有府一,曰戡黎。)上黨,(望。有啟圣宮,本飛龍,玄宗故第,開元十一年置,后又更名。有瑞閣,有五龍山、馬駒山。)壺關(guān),(上。武德四年析上黨置。)長子,(緊。)屯留,(上。有三嵕山。)潞城,(上。天祐二年更曰潞子。)襄垣,(上。武德元年以襄垣、黎城、涉、銅鞮、鄉(xiāng)置韓州,貞觀十七年州廢,縣皆來屬。東有井谷故關(guān)。)黎城,(上。天祐二年更曰黎亭。有銅山;東有壺口故關(guān)。)涉,(中。有鐵。)銅鞮,(上。武德三年析置甲水縣,隸韓州,九年省。永徽六年隸沁州。顯慶四年來屬。)武鄉(xiāng)。(中。本鄉(xiāng),武后更名武鄉(xiāng),神龍元年復(fù)故名,尋又曰武鄉(xiāng)。北有昂車關(guān)。) 澤州高平郡,上。本長平郡,治濩澤,武德八年徙治端氏,貞觀元年徙治晉城,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人、石英、野雞。戶二萬七千八百二十二,口十五萬七千九十?h六:(有府五,曰丹川、永固、安平、沁水、白澗。)晉城,(上。本丹川,武德元年置建州。三年析丹川置晉城以隸之。六年州廢,隸蓋州,徙蓋州來治。九年省丹川、蓋城入晉城。貞觀元年州廢,以晉城、高平、陵川來屬。天祐二年更曰丹川。南有天井關(guān),一名太行關(guān)。)端氏,(中。有隗山。)陵川,(中。)陽城,(中。本濩澤,天寶元年更名,天祐二年更曰濩澤。有銅,有錫,有鐵。)沁水,(中。)高平。(上。本隋長平郡,武德元年曰蓋州,領(lǐng)高平、丹川、陵川三縣,并析置蓋城縣以隸之。有泫水,一曰丹水,貞元元年,令明濟引入城,號甘泉;有省冤谷,本殺谷,玄宗幸潞州,過之,因更名;北有長平關(guān)。) 右河?xùn)|采訪使,治蒲州。 河北道,蓋古幽、冀二州之境,漢河內(nèi)、魏、渤海、清河、平原、常山、上谷、涿、漁陽、右北平、遼西、真定、中山、信都、河間、廣陽等郡國,又參有東郡、河?xùn)|、上黨、鉅鹿之地。孟、懷、澶、衛(wèi)及魏、博、相之南境為娵訾分,邢、洺、惠、貝、冀、深、趙、鎮(zhèn)、定及魏、博、相之北境為大梁分,滄、景、德為玄枵分,瀛、莫、幽、易、涿、平、媯、檀、薊、營、安東為析木津分。為州二十九,都護府一,縣百七十四。其名山:林慮、白鹿、封龍、井陘、碣石、常岳。其大川:漳、淇、呼陀。厥賦:絲、絹、綿。厥貢:羅、綾、䌷、紗、鳳翮葦席。 孟州,望。建中二年,以河南府之河陽、河清、濟源、溫租賦入河陽三城使,又以汜水租賦益之。會昌三年遂以五縣為州。土貢:黃魚<魚差>?h五:(有河陽軍,建中四年置。)河陽,(望。武德四年,析懷州之河陽、集城、溫于河陽宮置盟州。八年州廢,省集城入河陽,溫隸懷州。顯慶二年隸洛州。有河陽關(guān)。有回洛故城。有池,永徽四年引濟水漲之,開元中以畜黃魚。)汜水,(望。本隸鄭州,武德四年析置成皋縣,貞觀元年省,顯慶二年隸洛州,垂拱四年曰廣武,神龍元年復(fù)故名。有虎牢關(guān),東南有成皋故關(guān),西南有旋門故關(guān);有?阡;西一里伏龜山有昭武廟,會昌五年置。)河陰,(望。開元二十二年析汜水、滎澤、武陟置,隸河南府,領(lǐng)河陰倉,會昌三年來屬。有梁公堰,在河、汴間,開元二年,河南尹李杰因故渠浚之,以便漕運。)溫,(望。武德四年,隋令周仲隱以縣去王世充來降,置平州,名縣城曰李城;是年州廢,隸懷州。顯慶二年隸洛州。)濟源。(望。武德二年,王世充將丁伯德以縣來降,置西濟州,又析置溴陽、蒸川、邵原三縣。四年州廢,省溴陽、蒸川、邵原,以濟源隸懷州。貞觀元年省懷州之軹縣入焉。顯慶二年隸洛州。有枋口堰,大和五年,節(jié)度使溫造浚古渠,溉濟源、河內(nèi)、溫、武陟田五千頃;有濟瀆祠、北海祠;西有故軹關(guān)。) 懷州河內(nèi)郡,雄。武德二年沒王世充,僑治濟源之柏崖城。四年,世充平,還舊治。土貢:“平紗、平䌷、枳殼、茶、牛膝。戶五萬五千三百四十九,口三十一萬八千一百二十六。縣五:(有府二,曰丹水、吳澤。)河內(nèi),(望。武德三年析置太行、忠義、紫陵三縣,析河陽置谷旦縣。四年皆省。有太行山;有丹水,開元十一年更名懷水。)武德,(望。本安昌,武德二年更名,是年,置北義州。四年州廢,來屬。北百里有大斛故關(guān)在太行山。)獲嘉,(望。武德四年以獲嘉、武陟、脩武、新鄉(xiāng)、共城置殷州,并置博望縣。貞觀元年州廢,以獲嘉、武陟、脩武來屬,新鄉(xiāng)、共城、博望隸衛(wèi)州。)武陟,(望。貞觀元年省懷縣入焉。)脩武。(緊。武德二年,河內(nèi)民李厚德以濁鹿城來降,置陟州,并置脩武縣。四年徙縣治故脩武,更脩武曰武陟,別置脩武縣;是年州廢,隸殷州。西北二十里有新河,自六真山下合黃丹泉水南流入?yún)菨哨,大中年,令杜某開。) 魏州魏郡,大都督府,雄。本武陽郡,龍朔二年更名冀州,咸亨三年復(fù)曰魏州,天寶元年更郡名。土貢:花䌷、綿䌷、平䌷、施、絹、紫草。戶十五萬一千五百九十六,口百一十萬九千八百七十三。縣十四:貴鄉(xiāng),(望。有西渠,開元二十八年,刺史盧暉徙永濟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城西,注魏橋,以通江、淮之貨。)元城,(望。貞觀十七年省入貴鄉(xiāng),圣歷二年復(fù)置。)魏,(望。武德四年置漳陰縣,貞觀元年省入焉。)館陶,(望。武德五年,以館陶、冠氏及博州之堂邑,貝州之臨清、清水置毛州,并析臨清置沙丘縣。貞觀元年州廢,省清水入冠氏,省沙丘入臨清,余縣皆還故屬。)冠氏,(望。)莘,(上。武德五年以莘、臨黃、武陽、博州之武水置莘州,貞觀元年州廢,縣還故屬。)朝城,(緊。本武陽,貞觀十七年省入臨黃、莘。永昌元年復(fù)置,曰武圣。開元七年更名。元和中隸澶州,后復(fù)來屬。天祐三年更曰武陽,又以武陽、莘河外地入鄆州。)昌樂,(望。武德五年置,貞觀十八年省繁水入焉。)臨河,(上。武德二年隸黎州,貞觀十七年省澶水縣入焉。澶水,本澶淵,避高祖名更。州廢,隸相州,天祐三年來屬。)洹水,(上。本隸相州,天祐三年來屬。)成安,(上。本隸相州,天祐二年更名斥丘,三年來屬。)內(nèi)黃,(緊。本隸相州,武德四年析置繁陽縣,隸黎州,貞觀元年省,天祐三年來屬。)宗城,(望。本隸貝州,武德四年,以宗城、經(jīng)城及冀州之南宮、斌強置宗州,析經(jīng)城置府城縣。九年州廢,省府城入經(jīng)城,省斌強入清河,余縣皆還故屬。天祐三年曰廣宗,是歲來屬。)永濟。(上。本隸貝州,大歷七年,田承嗣析魏州之臨清置。天祐三年來屬。) 博州博平郡,上。武德四年以魏州之聊城、武水、堂邑、高唐置。土貢:綾、平䌷。戶五萬二千六百三十一,口四十萬八千二百五十二?h六:卿城,(緊。武德四年析置茌平縣,又析魏州之華置華亭縣。貞觀元年皆省。天祐三年更曰聊邑,又以聊邑、博平、高唐、武水之河外地入鄆州。東南有四口故關(guān)。)博平,(上。武德三年析置靈泉縣,四年省。貞觀十七年省博平入聊城,天授二年復(fù)置。)武水,(上。)清平,(上。武德四年置。)堂邑,(上。)高唐。(上。長壽二年曰崇武,神龍元年復(fù)故名。) 相州鄴郡,望。本魏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紗、絹、隔布、鳳翮席、花口瓢、知母、胡粉。戶十萬一千一百四十二,口五十九萬一百九十六。縣六:(有昭義軍,大歷元年置。)安陽,(緊。武德四年省零泉縣,五年省相縣入焉。西二十里有高平渠,刺史李景引安陽水東流溉田,入廣潤陂,咸亨三年開。鄴,緊。南五里有金鳳渠,引天平渠下流溉田,咸亨三年開;有鐵。)湯陰,(上。本蕩陰。武德四年析安陽置蕩源縣,隸衛(wèi)州,六年來屬。貞觀元年更蕩源曰湯陰。)林慮,(上。武德二年以縣置巖州,五年州廢,來屬。有鐵,有林慮山。)堯城,(上。天祐三年更曰永定。北四十五里有萬金渠,引漳水入故齊都領(lǐng)渠以溉田,咸亨三年開。)臨漳。(上。南有菊花渠,自鄴引天平渠水溉田,屈曲經(jīng)三十里;又北三十里有利物渠,自滏陽下入成安,并取天平渠水以溉田。皆咸亨四年令李仁綽開。) 衛(wèi)州汲郡,望。本治衛(wèi),貞觀元年徙治汲。土貢:綾、絹、綿、胡粉。戶四萬八千五十六,口二十八萬四千六百三十?h五:汲,(緊。武德元年以汲、新鄉(xiāng)置義州。四年州廢,以汲來屬,新鄉(xiāng)隸殷州。)衛(wèi),(緊。貞觀十七年省清淇縣入焉。長安三年復(fù)置清淇縣。神龍元年又省。御水有石堰一,貞觀十七年筑;有蘇門山。)共城。(上。武德元年以縣置共州,并析置凡城縣。四年州廢,省凡城,以共城隸殷州。六年省博望縣入焉。有白鹿山。)新鄉(xiāng),(望。東北有故臨清關(guān),東南有故延津關(guān)。)黎陽。(上。武德二年以縣置黎州,尋沒竇建德。四年,建德平,復(fù)以黎陽、臨河、內(nèi)黃、澶水,魏州觀城、頓丘,相州之蕩源置;是年,以頓丘、觀城還隸魏州,蕩源還隸相州。貞觀十七年州廢,省澶水,以黎陽來屬,內(nèi)黃、臨河隸相州。有白馬津,一名黎陽關(guān);有大岯山,一名黎陽山;有新河,元和八年,觀察使田弘正及鄭滑節(jié)度使薛平開,長十四里,闊六十步,深丈有七尺,決河注故道,滑州遂無水患。) 貝州清河郡,望。本治清河,武德六年徙治歷亭,八年復(fù)故治。土貢:絹、氈、覆鞍氈。戶十萬一十五,口八十三萬四千七百五十七?h八:清河,(緊。)清陽,(緊。武德四年析置夏津縣,九年省。)武城,(上。)經(jīng)城,(望。西南四十里有張甲河,神龍三年,姜師度因故瀆開。)臨清,(望。大歷七年隸瀛州,貞元末來屬。)漳南,(上。)歷亭,(上。)夏津。(上。本鄃,天寶元年更名。) 澶州,上。武德四年析黎州之澶水,魏州之頓丘、觀城置。貞觀元年州廢,縣還故屬。大歷七年,田承嗣表以魏州之頓丘、臨黃復(fù)置。土貢:角弓、鳳翮席、胡粉。縣四:頓丘,(望。)清豐,(上。大歷七年析頓丘、昌樂置,以孝子張清豐名。)觀城,(緊。貞觀十七年省入昌樂、臨黃,大歷七年復(fù)置。)臨黃。(緊。東南有盧津關(guān),一名高陵津。) 邢州鉅鹿郡,上。本襄國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絲布、磁器、刀、文石。戶七萬一百八十九,口三十八萬二千七百九十八。縣八:龍岡,(上。武德元年析龍岡、內(nèi)丘置青山縣,開成五年省入焉。)沙河,(上。武德元年置溫州,四年州廢來屬。有鐵。)南和,(緊。武德元年置和州,四年州廢來屬。)鉅鹿,(上。武德元年置起州,并析置白起縣。四年州廢,省白起,以鉅鹿隸趙州。貞觀元年來屬。有大陸澤;有咸泉,煮而成鹽。)平鄉(xiāng),(上。武德元年置封州,四年州廢,來屬。貞元中,刺史元誼徙漳水,自州東二十里出,至鉅鹿北十里入故河。)任,(中。武德四年置。)堯山,(上。本柏仁。武德元年置東龍州,四年州廢,隸趙州,五年來屬。天寶元年更名。)內(nèi)丘。(上。武德四年隸趙州,五年來屬。有鐵。) 洺州廣平郡,望。本武安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施、綿、䌷、油衣。戶九萬一千六百六十六,口六十八萬三千二百八十?h六:永年,(望。)平恩,(上。)臨洺,(緊。武德元年以臨洺、武安、肥鄉(xiāng)、邯鄲置紫州,四年州廢,縣皆隸磁州,六年以臨洺、肥鄉(xiāng)來屬。狗山有太宗故壘,討劉黑闥于此。)雞澤,(上。武德四年置。有普樂縣,武德初置,后陷竇建德,遂廢。有漳、洺南堤二,沙河南堤一,永徽五年筑。)肥鄉(xiāng),(上。州又領(lǐng)清漳、池水二縣。會昌三年省清漳入肥鄉(xiāng),池水入曲周。)曲周。(上。武德四年置。) 惠州,上。本礠州,武德元年以相州之滏陽、臨水、成安置。貞觀元年州廢,滏陽、成安還隸相州。永泰元年,昭義節(jié)度使薛嵩表復(fù)以相州之滏陽,洺州之邯鄲、武安置。天祐三年以“礠”“慈”聲一,更名。土貢:紗、礠石?h四:滏陽,(望。)邯鄲,(上。貞觀元年隸洺州。)武安,(上。武德六年隸洺州。有錫。)昭義。(上。本臨水,武德六年省,永泰元年復(fù)置,更名。有鐵。) 鎮(zhèn)州常山郡,大都督府。本恒州恒山郡,治石邑,義寧元年析隋高陽郡置。武德四年徙治真定。天寶元年更郡名。十五載曰平山,尋復(fù)為恒山。元和十五年避穆宗名更。土貢:孔雀羅、瓜子羅、春羅、梨。戶五萬四千六百三十三,口三十四萬二千一百三十四?h十一:(有恒陽軍,開元中置。)真定,(望。武德六年析置恒山縣,貞觀元年省。載初元年曰中山,神龍元年復(fù)故名。)槁城,(緊。義寧元年置鉅鹿郡,并析置柏肆、新豐、宜安三縣,武德元年曰廉州。四年,以趙州之鼓城、定州之毋極、冀州之鹿城隸之,省柏肆、新豐、宜安入槁城。貞觀元年州廢,以鹿城隸深州,鼓城、毋極隸定州,槁城來屬。天祐二年更曰槁平。)石邑,(緊。)九門,(上。義寧元年置九門郡,并析置新市、信義二縣。武德元年曰觀州,五年州廢,省信義、新市,以九門來屬。)行唐,(中。武德四年置玉城縣,五年省滋陽縣入焉。長壽二年曰章武,神龍元年復(fù)故名。大歷三年以縣置泜州,又以靈壽及定州之恒陽隸之。九年州廢,縣還故屬。)井陘,(中。義寧元年置井陘郡,又析置葦澤縣。武德元年曰井州,后又領(lǐng)鹿泉及房山、蒲吾、靈壽。貞觀元年省蒲吾入房山,鹿泉、葦澤入井陘。十七年州廢,縣皆來屬。有鐵;有離隔山。)平山,(中。本房山。義寧元年置房山郡,又置蒲吾縣。武德元年曰岳州,四年州廢,縣皆隸井州。天寶十五載更名。有鐵,有白馬關(guān),有房山。)獲鹿,(中。本鹿泉,天寶十五載更名。有故井陘關(guān),一名土門關(guān)。東北十里有大唐渠,自平山至石邑,引太白渠溉田;有禮教渠,總章二年,自石邑西北引太白渠東流入真定界以溉田;天寶二年,又自石邑引大唐渠東南流四十三里入太白渠;有抱犢山。)靈壽,(中。義寧元年以縣置燕州,武德四年州廢,隸井州。)鼓城,(中。本隸定州,大歷三年來屬。)欒城。(中。本隸趙州,大歷二年來屬,天祐二年更名欒氏。) 冀州信都郡,上。本治信都,武德六年徙治下博,貞觀元年復(fù)故治,龍朔二年更名魏州,咸亨三年復(fù)故名。土貢:絹、綿。戶十一萬三千八百八十五,口八十三萬五百二十?h九:信都,(望。天祐二年更曰堯都。東二里有葛榮陂,貞觀十一年,刺史李興公開,引趙照渠水以注之。)南宮,(望。西五十九里有濁漳堤,顯慶元年筑;有通利渠,延載元年開。)堂陽,(上。西南三十里有渠,自鉅鹿入縣境,下入南宮,景龍元年開。西十里有漳水堤,開元六年筑。)棗強,(上。武邑,上。武德四年析置昌亭縣,貞觀元年省。北三十里有衡漳右堤,顯慶元年筑。)衡水,(上。南一里有羊令渠,載初中,令羊元珪引漳水北流,貫城注隍。)阜城,(望。天祐二年更曰漢阜。)蓚,(上。本隸德州,永泰元年來屬。)武強。(望。貞觀元年隸深州,州廢來屬。后復(fù)隸深州,開元二年來屬。永泰元年復(fù)隸深州,唐末來屬。) 深州饒陽郡,上。武德四年以定州之安平、瀛州之饒陽置,尋徙治饒陽。貞觀十七年州廢,縣還故屬。先天二年,以瀛州之饒陽,冀州之鹿城、下博、武強,定州之安平復(fù)置。土貢:絹。戶萬八千八百二十五,口三十四萬六千四百七十二?h七:陸澤,(上。先天二年析饒陽、鹿城置。)饒陽,(望。武德四年析置無蔞縣,貞觀元年省。)束鹿,(上。本鹿城,天寶十五載更名。)安平,(上。)博野,(望。本隸蒲州。武德五年以博野、清苑、定州之義豐置蠡州,八年州廢,縣還故屬,九年復(fù)以博野、清苑置。貞觀元年州廢,以博野、清苑隸瀛州。永泰中以博野來屬。元和十年復(fù)隸瀛州,后又來屬。)樂壽,(緊。本隸瀛州,大歷中來屬,元和十年復(fù)隸瀛州,后又來屬。)下博。(上。本隸冀州,貞觀元年來屬。州廢,還隸冀州。后又來屬。開元二年隸冀州。永泰元年復(fù)來屬。有永寧軍,貞元十年置。) 趙州趙郡,望。武德初治柏鄉(xiāng),四年徙治平棘,五年更名欒城,貞觀初復(fù)故名。土貢:絹。戶六萬三千四百五十四,口三十九萬五千二百三十八?h八:平棘,(上。東二里有廣潤陂,引太白渠以注之,東南二十里有畢泓,皆永徽五年令弓志元開,以畜泄水利。)寧晉,(緊。本癭陶,天寶元年更名。地旱鹵。西南有新渠,上元中,令程處默引洨水入城以溉田,經(jīng)十余里,地用豐潤,民食乃甘。)昭慶,(望。本大陸,武德四年曰象城,天寶元年更名。西南二十里有建初陵、啟運陵,二陵共塋。城下有澧水渠,儀鳳三年,令李玄開,以溉田通漕。)柏鄉(xiāng),(上。西有千金渠、萬金堰,開元中,令王佐所浚筑,以疏積潦。)高邑,(中。)臨城,(中。本房子,天寶元年更名,天祐二年更曰房子。)贊皇,(中。)元氏。(上。有靈山、封龍山。) 滄州景城郡,上。本渤?ぃ吻宄,武德元年徙治饒安,六年徙治胡蘇,貞觀元年復(fù)治清池。土貢:絲布、柳箱、葦簟、糖蟹、鱧鮬。戶十二萬四千二十四,口八十二萬五千七百五。縣七:(西南有橫海軍,開元十四年置,天寶后廢,大歷元年復(fù)置。)清池,(緊。西北五十五里有永濟堤二,永徽二年筑;西四十五里有明溝河堤二,西五十里有李彪淀東堤及徒駭河西堤,皆三年筑;西四十里有衡漳堤二,顯慶元年筑;西北六十里有衡漳東堤,開元十年筑;東南二十里有渠,注毛氏河,東南七十里有渠,注漳,并引浮水,皆刺史姜師度開;西南五十七里有無棣河,東南十五里有陽通河,皆開元十六年開;南十五里有浮河堤、陽通河堤,又南三十里有永濟北堤,亦是年筑。有甘泉二,十年,令毛某母老,苦水咸無以養(yǎng),縣舍穿地,泉涌而甘,民謂之毛公井;有鹽。)鹽山,(緊。武德四年置東鹽州,五年,以景州之清池并析鹽山置浮水縣以隸之。貞觀元年州廢,省浮水,以清池、鹽山來屬。有鹽。)長蘆,(上。本隸瀛州。武德四年,以長蘆、平舒、魯城及滄州之清池置景州。貞觀元年州廢,以平舒還隸瀛州,長蘆、魯城來屬。)樂陵,(上。本隸棣州,武德八年來屬,大和二年又隸棣州,尋復(fù)來屬。)饒安,(上。武德四年析置鬲津縣,貞觀元年省入樂陵。)無棣,(上。貞觀元年省入陽信,八年復(fù)置,大和二年隸棣州,尋來屬。有無棣溝通海,隋末廢,永徽元年,刺史薛大鼎開。)乾符。(上。本魯城,乾符元年生野稻水谷二千余頃,燕、魏饑民就食之,因更名。) 景州,上。貞元三年析滄州之弓高、東光、臨津置。長慶元年州廢,縣還滄州,二年復(fù)以弓高、東光、臨津、南皮、景城置。大和四年,州又廢,縣還滄州。景福元年復(fù)置。土貢:葦簟?h四:弓高,上。本隸德州,武德四年,以弓高及胡蘇、東光,冀州之阜城、安陵、觀津置觀州,并析東光置安陵縣,析置觀津縣。六年以胡蘇隸滄州。貞觀元年省觀津,復(fù)以胡蘇隸觀州。十七年州廢,以弓高(東光、胡蘇隸滄州,、安陵隸德州,阜城還隸冀州。)東光,(上。南二十里有靳河,自安陵入浮河,開元中開。)臨津,(上。本胡蘇,天寶元年更名。)南皮。(上。古毛河,自臨津經(jīng)縣入清池,開元十年開。有唐昌軍,貞元二十一年置。) 德州平原郡,上。土貢:絹、綾。戶八萬三千二百一十一,口六十五萬九千八百五十五?h六:安德,(緊。)長河,(上。東南有張公故關(guān)。)平原,(上。大和二年隸齊州,三年來屬。)平昌,(上。貞觀十七年省般縣入焉,大和二年隸齊州,三年來屬。有馬頰河,久視元年開,號“新河”。)將陵,(望。)安陵,(望。景福元年隸景州,尋復(fù)來屬。) 定州博陵郡,上。本高陽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羅、䌷、細綾、瑞綾、兩窠綾、獨窠綾、二包綾、熟線綾。戶七萬八千九十,口四十九萬六千六百七十六?h十:(有義武軍,建中四年置。西有北平軍,開元中置。)安喜,(緊。本鮮虞,武德四年更名。)義豐,(緊。萬歲通天二年以拒契丹更名立節(jié),神龍元年復(fù)故名。)北平,(上。萬歲通天二年以拒契丹更名徇忠,神龍元年復(fù)故名。西北有安陽故關(guān)。)望都,(上。武德四年置。)曲陽,(上。本恒陽,元和十五年更名,是年,又更恒岳曰鎮(zhèn)岳,有岳祠。)陘邑,(中。本隋昌,武德四年曰唐昌,天寶元年更名。)唐,(上。有銅,有鐵;西北有八度故關(guān)、倒馬故關(guān),北有委粟故關(guān)。)新樂,(中。東南二十里有木刀溝,有民木刀居溝傍,因名之。)無極,(上!盁o”本作“毋”,萬歲通天二年更。有無極山。景福二年,節(jié)度使王處存以縣及深澤表置祁州。)深澤。(中。) 易州上谷郡,上。土貢:䌷、綿、墨。戶四萬四千二百三十,口二十五萬八千七百七十九?h六:(有府九,曰遂城、安義、脩武、德行、新安、古亭、武遂、長樂、龍水。有高陽軍。)易,(上。)容城,(上。本遒。武德五年,以容城及幽州之固安、歸義置北義州。貞觀元年州廢,縣還故屬。圣歷二年以拒契丹更名全忠,神龍三年復(fù)故名,天寶元年又更名。)遂城,(上。)淶水,(上。)滿城,(中。本永樂,天寶元年更名。有郎山。有永清軍,貞元十五年置。)五回。(中下。開元二十三年析易置,并置樓亭、板城二縣。天寶后省。) 幽州范陽郡,大都督府。本涿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綾、綿、絹、角弓、人、栗。戶六萬七千二百四十三,口三十七萬一千三百一十二。縣九:(有府十四,曰呂平、涿城、德聞、潞城、樂上、清化、洪源、良鄉(xiāng)、開福、政和、停驂、柘河、良杜、咸寧。城內(nèi)有經(jīng)略軍,又有納降軍,本納降守捉城,故丁零川也。西南有安塞軍,有赫連城。有宗王、乾澗、殄寇三鎮(zhèn)城,召堆、車坊、蒿城、河旁四戍。)薊,(望。天寶元年析置廣寧縣,三載省。有鐵;有故隋臨朔宮。)幽都,(望。本薊縣地。隋于營州之境汝羅故城置遼西郡,以處粟末靺鞨降人。武德元年曰燕州,領(lǐng)縣三:遼西、瀘河、懷遠。土貢:豹尾。是年,省滬河。六年自營州遷于幽州城中,以首領(lǐng)世襲刺史。貞觀元年省懷遠。開元二十五年徙治幽州北桃谷山。天寶元年曰歸德郡。戶二千四十五,口萬一千六百三。建中二年為朱滔所滅,因廢為縣。)廣平,(上。天寶元年析薊置,三載省,至德后復(fù)置。)潞,(上。武德二年自無終徙漁陽郡于此,置玄州,領(lǐng)潞、漁陽,并置臨溝縣。貞觀元年州廢,省臨溝、無終,以潞、漁陽來屬。)武清,(上。本雍奴,天寶元年更名。)永清,(緊。本武隆,如意元年析安次置,景云元年曰會昌,天寶元年更名。)安次,(上。)良鄉(xiāng),(望。圣歷元年曰固節(jié),神龍元年復(fù)故名,有大防山。)昌平。(望。北十五里有軍都陘;西北三十五里有納款關(guān),即居庸故關(guān),亦謂之軍都關(guān);其北有防御軍,古夏陽川也;有狼山。) 涿州,上。大歷四年,節(jié)度使朱希彩表析幽州之范陽、歸義、固安置。縣五:范陽,(望。本涿,武德七年更名。)歸義,(上。武德五年置,貞觀元年省,八年復(fù)置。景云二年隸鄚州,是年,還隸幽州。)固安,(上。)新昌,(上。大歷四年析固安置。)新城。(上。大和六年以故督亢地置。) 瀛州河間郡,上。土貢:絹。戶九萬八千一十八,口六十六萬三千一百七十一?h五:河間,(望。武德五年置武垣縣,貞觀元年省入焉。西北百里有長豐渠,二十一年,刺史朱潭開。又西南五里有長豐渠,開元二十五年,刺史盧暉自東城、平舒引滹沱東入淇通漕,溉田五百余頃。)高陽,(上。武德四年以高陽、鄚、博野、清苑置滿州。五年以博野、清苑隸蠡州。貞觀元年州廢,以鄚、高陽來屬。)平舒,(上。)束城,(上。)景城。(上。本隸滄州,武德四年來屬,貞觀元年隸滄州,大歷七年復(fù)舊。后隸景州,尋又來屬。) 莫州文安郡,上。本鄚州,景云二年,以瀛州之鄚、任丘、文安、清苑、唐興,幽州之歸義置。開元十三年以“鄚”“鄭”文相類,更名。土貢:絹、綿。戶五萬三千四百九十三,口三十三萬九千九百七十二?h六:(有唐興軍,開元十四年置;北又有渤海軍。)莫,(緊。本鄚,開元十三年更。有九十九淀。)清苑,(上。)文安,(上。貞觀元年省豐利縣入焉。)任丘,(上。武德五年分鄚置。有通利渠,開元四年,令魚思賢開,以泄陂淀,自縣南五里至城西北入滱,得地二百余頃。)長豐,(中。本利豐,開元十年析文安、任丘置,是年更名。)唐興。(上。本武昌,如意元年析河間置。長安四年隸易州,是年,還隸瀛州。神龍元年更名。) 平州北平郡,下。初治臨渝,武德元年徙治盧龍。土貢:熊鞹、蔓荊實、人。戶三千一百一十三,口二萬五千八十六?h三:(有府一,曰盧龍。有盧龍軍,天寶二載置;又有柳城軍,永泰元年置;有溫溝、白望、西狹石、東狹石、綠疇、米磚、長楊、黃花、紫蒙、白狼、昌黎、遼西等十二戍,愛川、周夔二鎮(zhèn)城;東北有明垤關(guān)、鶻湖城、牛毛城。)盧龍,(中。本肥如,武德二年更名,又置撫寧縣,七年省。)石城,(中。本臨渝,武德七年省,貞觀十五年復(fù)置,萬歲通天二年更名。有臨渝關(guān),一名臨閭關(guān);有大海關(guān)。有碣石山;有溫昌鎮(zhèn)。)馬城。(中。古海陽城也,開元二十八年置,以通水運。東北有千金冶;城東有茂鄉(xiāng)鎮(zhèn)城。) 媯州媯川郡,上。本北燕州,武德七年平高開道,以幽州之懷戎置。貞觀八年更名。土貢:樺皮、胡祿、甲榆、髇矢、麝香。戶二千二百六十三,口萬一千五百八十四?h一:(有府二,曰密云、白檀。有清夷軍,垂拱中置;有堆北、白陽度、云治、廣邊四鎮(zhèn)兵;有橫河、柴城二戍。有陽門城;有永定、窯子子二關(guān)。又有懷柔軍,在媯、蔚二州之境。)懷戎。(上。天寶中析置媯川縣,尋省。媯水貫中。北九十里有長城,開元中張說筑;東南五十里有居庸塞,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常山,實天下之險;有鐵門關(guān)。西有寧武軍;又北有廣邊軍,故白云城也。) 檀州密云郡,本安樂郡,天寶元年更名。土貢:人、麝香。戶六千六十四,口三萬二百四十六?h二:(有威武軍,萬歲通天元年置,本漁陽,開元十九年更名;又有鎮(zhèn)遠軍,故黑城川也。有三叉城、橫山城、米城;有大王、北來、保要、鹿固、赤城、邀虜、石子七鎮(zhèn);有臨河、黃崖二戍。)密云,(中。有隗山。)燕樂。(中。東北百八十五里有東軍、北口二守捉。北口,長城口也。又北八百里有吐護真河,奚王衙帳也。) 薊州漁陽郡,下。開元十八年析幽州置。土貢:白膠。戶五千三百一十七,口萬八千五百二十一?h三:(有府二,曰漁陽、臨渠。南二百里有靜塞軍,本障塞軍,開元十九年更名;又有雄武軍,故廣漢川也;東北九十里有洪水守捉,又東北三十里有鹽城守捉,又東北渡灤河有古盧龍鎮(zhèn),又有斗陘鎮(zhèn);自古盧龍北經(jīng)九荊嶺、受米城、張洪隘度石嶺至奚王帳六百里;又東北行傍吐護真河五百里至奚、契丹衙帳;又北百里至室韋帳。)漁陽,(中。神龍元年隸營州,開元四年還隸幽州。有平虜渠傍海穿漕,以避海難,又其北漲水為溝,以拒契丹,皆神龍中滄州刺史姜師度開。)三河,(中。開元四年析潞置。北十二里有渠河塘。西北六十里有孤山陂,溉田三千頃。)玉田。(中。本無終,武德二年置,貞觀元年省,乾封二年復(fù)置,萬歲通天元年更名,神龍元年隸營州,開元四年還隸幽州,八年隸營州,十一年又隸幽州。有壕門、米亭、三谷、礓石、方公、白楊等七戍。) 營州柳城郡,上都督府。本遼西郡,萬歲通天元年為契丹所陷,圣歷二年僑治漁陽,開元五年又還治柳城,天寶元年更名。土貢:人、麝香、豹尾、皮骨<骨出>。戶九百九十七,口三千七百八十九?h一:(有平盧軍,開元初置;東有鎮(zhèn)安軍,本燕郡守捉城,貞元二年為軍城;西四百八十里有渝關(guān)守捉城;又有汝羅、懷遠、巫閭、襄平四守捉城。)柳城。(中。西北接奚,北接契丹。有東北鎮(zhèn)醫(yī)巫閭山祠,又東有碣石山。) 安東,上都護府?傉略,李勣平高麗國,得城百七十六,分其地為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置安東都護府于平壤城以統(tǒng)之,用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縣令。上元三年徙遼東郡故城,儀鳳二年又徙新城。圣歷元年更名安東都督府,神龍元年復(fù)故名。開元二年徙于平州,天寶二年又徙于遼西故郡城。至德后廢。土貢:人。(有安東守捉。有懷遠軍,天寶二載置;又有保定軍。) 右河北采訪使,治魏州。

 

新唐書

  《新唐書》記載中國唐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歐陽修等撰,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書完成,由曾公亮進呈!缎绿茣匪隽袀鞫嗳〔挠诒救说恼伦嗷蚝笕说淖肥觯臼毯透鞣N雜史、筆記、小說都被采輯編入。

卷三十下 志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四十 志第三十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紀第十 卷十一 志第一
卷十二 志第二 卷十三 志第三
卷十四 志第四 卷十五 志第五
卷十六 志第六 卷十七 志第七
卷十八 志第八 卷十九 志第九
卷二十 志第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上 志第十三上
卷二十三下 志第十三下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卷二十七下 志第十七下
卷二十八上 志第十八上 卷二十八下 志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卷三十上 志第二十上
卷四十一 志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上 志第三十九上
卷四十九下 志第三十九下 卷五十 志第四十
卷五十一 志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志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 志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志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 志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 志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志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志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志第四十九 卷六十 志第五十
卷六十一 表第一 卷六十二 表第二
卷六十三 表第三 卷六十四 表第四
卷六十五 表第五 卷六十六 表第六
卷六十七 表第七 卷六十八 表第八
卷六十九 表第九 卷七十上 表第十上
卷七十下 表第十下 卷七十一上 表第十一上
卷七十一下 表第十一下 卷七十二上 表第十二上
卷七十二中 表第十二中 卷七十二下 表第十二下
卷七十三上 表第十三上 卷七十三下 表第十三下
卷七十四上 表第十四上 卷七十四下 表第十四下
卷七十五上 表第十五上 卷七十五下 表第十五下
卷七十六 列傳第一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
卷八十 列傳第五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 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
卷八十四 列傳第九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一 卷八十七 列傳第十二
卷八十八 列傳第十三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卷九十 列傳第十五 卷九十一 列傳第十六
卷九十二 列傳第十七 卷九十三 列傳第十八
卷九十四 列傳第十九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二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三 卷九十九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五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六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七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八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九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二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一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卷二百一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卷二百一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卷二百一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卷二百一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卷二百一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卷二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二百二十一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二百二十二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卷二百二十二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卷二百二十二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 卷二百二十三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卷二百二十三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下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卷二百二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卷二百二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卷二百二十五中 列傳第一百五十中 卷二百二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