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新唐書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

◎魏知古 盧懷慎(奐) 李元纮 杜暹(鴻漸) 張九齡(拯) 韓休 魏知古,深州陸澤人。方直有雅才,擢進士第。以著作郎修國史,累遷衛(wèi)尉少卿,檢校相王府司馬。神龍初,為吏部侍郎,以母喪解。服除,為晉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屬拜黃門侍郎,兼修國史。 會造金仙、玉真觀,雖盛夏,工程嚴促,知古諫曰:“臣聞‘古之君人,必時視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則百事廢’。故曰‘不作無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抖Y》:‘季夏之月,樹木方盛,無有斬伐,不可以興土功!私耘d化立治、為政養(yǎng)人之本也。今為公主造觀,將以樹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轉(zhuǎn)徙,扶老攜幼,剔椽發(fā)瓦,呼嗟道路。乖人事,違天時,起無用之作,崇不急之務,群心震搖,眾口藉藉。陛下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且國有簡冊,君舉必記,言動之微,可不慎歟!愿下明詔,順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遠!辈患{。復諫曰:“自陛下戡翦兇逆,保定大器,蒼生颙颙,以謂朝有新政。今風教頹替日益甚,府藏空屈,人力勞敝,營作無涯,吏員浸增,諸司試補、員外、檢校官已贏二千,太符之帛為殫,太倉之米不支。臣前請停金仙、玉真,訖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茲向春,必甚饑饉,陛下欲何方以賑之?又突厥于中國為患自久,其人非可以禮義誠信約也。雖遣使請婚,恐豺狼之心,弱則順伏,強則驕逆,月滿騎肥,乘中國饑虛,講親際會,窺犯亭鄣,復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騎常侍同中書門下三品。玄宗在春宮,又兼左庶子。 先天元年,為侍中。從獵渭川,獻詩以諷,手制褒答,并賜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國公。竇懷貞等詭謀亂國,知古密發(fā)其奸,懷貞誅,賜封二百戶,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賞薄,手敕更加百戶,旌其著節(jié)。是冬,詔知東都吏部選事,以稱職聞,優(yōu)詔賜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黃門監(jiān)改紫微令。與姚元崇不協(xié),除工部尚書,罷政事。開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聞而嘆曰:“叔向古遺直,子產(chǎn)古遺愛,兼之者其魏公乎!”贈幽州都督,謚曰忠。 所薦洹水令呂太一、蒲州司功參軍齊浣、右內(nèi)率騎曹參軍柳澤、密尉宋遙、左補闕袁暉、右補闕封希顏、伊闕尉陳希烈,后皆有聞于時。 文宗大和二年,求其曾孫處訥,授湘陽尉,與魏徵、裴冕后擢任之。 盧懷慎,滑州人,蓋范陽著姓。祖悊,仕為靈昌令,遂為縣人。懷真在童卯已不凡,父友監(jiān)察御史韓思彥嘆曰:“此兒器不可量!”及長,第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神龍中,遷侍御史。中宗謁武后上陽宮,后詔帝十日一朝。懷慎諫曰:“昔漢高帝受命,五日一朝太公于櫟陽宮,以起布衣登皇極,子有天下,尊歸于父,故行此耳。今陛下守文繼統(tǒng),何所取法?況應天去提象才二里所,騎不得成列,車不得方軌,于此屢出,愚人萬有一犯屬車之塵,雖罪之何及。臣愚謂宜遵內(nèi)朝以奉溫清,無煩出入。”不省。 遷右御史臺中丞。上疏陳時政曰: 臣聞“善人為邦百年,可以勝殘去殺”?鬃臃Q:“茍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惫省稌罚骸叭d考績,三考黜陟幽明!蔽糇赢a(chǎn)相鄭,更法令,布刑書,一年人怨,思殺之,三年人德而歌之。子產(chǎn),賢者也,其為政尚累年而后成,況常材乎?比州牧、上佐、兩畿令或一二歲,或三五月即遷,曾不論以課最,使未遷者傾耳以聽,企踵以望,冒進亡廉,亦何暇為陛下宣風恤人哉?禮義不能興,戶口益以流,倉庫愈匱,百姓日敞,職為此耳。人知吏之不久,不率其教;吏知遷之不遙,不究其力。媮處爵位,以養(yǎng)資望,雖明主有勤勞天下之志,然僥幸路啟,上下相蒙,寧盡至公乎?此國病也。賈誼所謂蹠盩,乃小小者耳。此而不革,雖和、緩將不能為。漢宣帝綜核名寶,興治致化,黃霸良二千石也,加秩賜金,就旌其能,終不肯遷。故古之為吏,至長子孫。臣請都督、刺史、上佐、畿令任未四考,不得遷。若治有尤異,或加賜車裘祿秩,降使臨問,璽書慰勉,須公卿闕,則擢之以勵能者。其不職或貪暴,免歸田里,以明賞罰之信。 昔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軿。此省官也。故曰“官不必備,惟其才”,“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此擇人也。今京諸司員外官數(shù)十倍,近古未有。謂不必備,則為有余,求其代工,乃多不厘務,而奉稟之費,歲巨億萬,徙竭府藏,豈致治意哉”今民力敞極,河、渭廣漕,不給京師,公私耗損,邊隅未靜。儻炎成沴,租稅減入,疆場有警,賑救無年,何以濟之?“毋輕人事,惟艱;毋安闕位,惟危。”此慎微也。原員外之官,皆一時良干,擢以才不申其用,尊以名不任其力,自昔用人,豈其然歟?臣請才堪牧宰上佐,并以遷授,使宣力四方,責以治狀。有老病若不任職者,一廢省之,使賢不肖確然殊貫,此切務也。 夫冒于寵賂,侮于鰥寡,為政之蠹也。竊見內(nèi)外官有賕餉狼藉,劓剝蒸人,雖坐流黜,俄而遷復,還為牧宰,任以江、淮、嶺、磧,粗示懲貶,內(nèi)懷自棄,徇貨掊貲,訖無悛心。明主之于萬物,平分而無偏施,以罪吏牧遐方,是謂惠奸而遺遠。遠州陬邑,何負圣化,而獨受其惡政乎?邊徼之地,夷夏雜處,憑險擾而難安;官非其才,則黎庶流亡,起為盜賊。由此言之,不可用凡才,況猾吏乎?臣請以贓論廢者,削跡不數(shù)十年,不賜收齒!稌吩弧办簞e淑慝”,即其誼也。 疏奏,不報。 遷黃門侍郎、漁陽縣伯。與魏知古分領東都選。開元元年,進同紫微黃門平章事。三年,改黃門監(jiān)。薛王舅王仙童暴百姓,憲司按得其罪,業(yè)為申列,有詔紫微,黃門覆實。懷慎與姚崇執(zhí)奏“仙童罪狀明甚,若御史可疑,則它人何可信?”由是獄決。懷慎自以才不及崇,故事皆推而不專,時譏為“伴食宰相”。又兼吏部尚書,以疾乞骸骨,許之。卒,贈荊州大都督,謚曰文成。遺言薦宋璟、李杰、李朝隱、盧從愿,帝悼嘆之。 懷慎清儉不營產(chǎn),服器無金玉文綺之飾,雖貴而妻子猶寒饑,所得祿賜,于故人親戚無所計惜,隨散輒盡。赴東都掌選,奉身之具,止一布囊。既屬疾,宋璟、盧從愿候之,見敞簀單藉,門不施箔。會風雨至,舉席自障。日晏設食,蒸豆兩器、菜數(shù)桮而已。臨別,執(zhí)二人手曰:“上求治切,然享國久,稍倦于勤,將有憸人乘間而進矣。公第志之!”及治喪,家無留儲。帝時將幸東都,四門博士張晏上言:“懷慎忠清,以直道始終,不加優(yōu)錫,無以勸善。”乃下制賜其家物百段,米粟二百斛。帝后還京,因校獵、杜間,望懷慎家,環(huán)堵庳陋,家人若有所營者,馳使問焉,還白懷慎大祥,帝即以縑帛賜之,為罷獵。經(jīng)其墓,碑表未立,停蹕臨視,泫然流涕,詔官為立碑,令中書侍郎蘇颋為之文,帝自書。 子奐、弈。 奐,早修整,為吏有清白稱。歷御史中丞,出為陜州刺史。開元二十四年,帝西還,次陜,嘉其美政,題贊于聽事曰:“專城之重,分陜之雄,亦既利物,內(nèi)存匪躬,斯為國寶,不墜家風!睂ふ贋楸渴汤。天寶初,為南海太守。南海兼水陸都會,物產(chǎn)瑰怪,前守劉巨鱗、彭杲皆以贓敗,故以奐代之。污吏斂手,中人之市舶者亦不敢干其法,遠俗為安。時謂自開元后四十年,治廣有清節(jié)者,宋璟、李朝隱、奐三人而已。終尚書右丞。弈見《忠義傳》。 李元纮,字大綱,其先滑州人,后世占京兆萬年,本姓丙氏。曾祖粲,仕隋為屯衛(wèi)大將軍,煬帝使督京師之西二十四郡盜賊,善撫循,能得士心。高祖與之厚,及兵入關(guān),以眾歸,授宗正卿、應國公,賜姓李。后為左監(jiān)門大將軍,以其老,聽乘馬按視宮禁。年八十余卒,謚曰明。祖寬,高宗時為太常卿、隴西公。父道廣,武后時為汴州刺史,有善政。突厥、契丹寇河北,議發(fā)河南兵擊之,百姓震擾,道廣悉心撫定,人無離散。遷殿中監(jiān)、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封金城侯。卒,贈秦州都督,謚曰成。 元纮,早修謹,仕為雍州司戶參軍。時太平公主勢震天下,百司順望風指,嘗與民競碾硙,元纮還之民。長史竇懷貞大驚,趣改之,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搖也!备暮卯嚵睿w潤州司馬,以辦治得名。開元初,為萬年令,賦役稱平,擢京兆少尹。詔決三輔渠,時王、主、權(quán)家皆旁渠立硙,潴堨爭利,元纮敕吏盡毀之,分溉渠下田,民賴其恩。三遷吏部侍郎。會戶部楊瑒、白知慎坐支調(diào)失宜,貶刺史,帝求可代者,公卿多薦元纮。帝欲擢為尚書,宰相以資薄,乃為戶部侍郎。條陳利害及政得失,帝才之,謂可丞輔,賜衣一稱、絹二百匹。明年,遂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清水縣男。 元纮當國,務峻涯檢,抑奔競,夸進者憚之。五月五日,宴武成殿,賜群臣襲衣,特以紫服、金魚錫元纮及蕭嵩,群臣無與比。是時,廢京司職田,議者欲置屯田。元纮曰:“軍國不同,中外異制,若人閑無役,地棄不墾,以閑手耕棄地,省饋運,實軍糧,于是有屯田,其為益尚矣。今百官所廢職田不一縣,弗可聚也;百姓私田皆力自耕,不可取也。若置屯,即當公私相易,調(diào)發(fā)丁夫。調(diào)役則業(yè)廢于家,免庸則賦闕于國,內(nèi)地為屯,古未有也。恐得不補失,徒為煩費!彼熘埂3,左庶子吳兢為史官,譔《唐書》及《春秋》,未成,以喪解,后上書請畢其功,詔許就集賢院成書;張說致仕,詔在家修史。元纮因言:“國史記人君善惡、王政損益,褒貶所系,前圣尤重。今國大典,分散不一,且太宗別置史館禁中,所以秘嚴之也。請勒說以書就館,參會譔錄!痹t可。 后與杜暹不協(xié),數(shù)辨爭帝前,帝不懌,皆罷之,以元纮為曹州刺史,徙蒲州,引疾去。后以戶部尚書致仕,復起為太子詹事。卒,贈太子少傅,謚曰文忠。 元纮再世宰相,有清節(jié),其當國累年,未嘗改治第宅,僮馬敝弱,得封物赒給親族。宋璟嘗嘆曰:“李公引宋遙之美,黜劉晃之貪,為國相,家無留儲,雖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之!” 杜暹,濮州濮陽人。父承志,武后時為監(jiān)察御史。懷州刺史李文暕為人所告,詔承志推驗,無實。文暕,宗室近屬也,卒得罪,承志貶為方義令,遷天官員外郎。見羅織獄興,移疾去,卒于家。 自高祖至暹,五世同居。暹尤恭謹,事繼母孝。擢明經(jīng)第,補婺州參軍,秩滿歸,吏以紙萬番贐之,暹為受百番,眾嘆曰:“昔清吏受一大錢,何異哉?”為鄭尉,復以清節(jié)顯。華州司馬楊孚,公挺人也,每咨重暹。會孚遷大理正,暹適以累當坐,孚曰:“使若人得罪,眾安勸乎?”以狀言執(zhí)政,繇是擢為大理評事。 開元四年,以監(jiān)察御史覆屯磧西。會安西副都護郭虔瓘與西突厥可汗阿史那獻、鎮(zhèn)守使劉遐慶更相訟,詔暹即按。入突騎施帳,究索左驗。虜以金遺暹,暹固辭,左右曰:“公使絕域,不可失戎心!蹦耸苎,陰埋幕下。已出境,乃移文畀取之。突厥大驚,度磧追,不及,去。遷給事中,以母喪解。會安西都護張孝嵩遷太原尹,或言暹往使安西,虜伏其清,今猶慕思,乃奪服拜黃門侍郎兼安西副大都護。明年,于闐王尉遲朒約突厥諸國叛,暹覺其謀,發(fā)兵討斬之,支黨悉誅,更立君長,于闐遂安。以功加光祿大夫。守邊四年,撫戎練士,能自勤勵,為夷夏所樂。 十四年,召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遣中使往迎。謁見,賜絹二百、馬一匹、第一區(qū)。與李元纮輕重不得,罷為荊州都督長史,歷魏州刺史、太原尹。帝幸北都,進戶部尚書,許扈蹕。還,復東幸,以暹為京留守。暹率當番衛(wèi)士繕三宮城,浚池,督役不少懈。帝聞嘉之,數(shù)賜書褒勞,進禮部尚書,封魏縣侯。 二十八年卒,贈尚書右丞相,遣使護喪,禁中出絹三百匹賜之,太常謚曰貞肅。右司員外郎劉同升等以暹行忠孝,謚有未盡,博士裴總謂暹往以墨衰受命安西,雖勤勞于國,不得盡孝。其子列訴,帝更敕有司考定,卒謚貞孝。 暹友愛,撫異母弟昱甚厚。其為人少學術(shù),故當朝議論,時時失淺薄。然能以公清勤約自將,亹癖為之,自弱冠誓不通親友獻遺,以終身。既卒,尚書省及故吏致賻,其子孝友一不受,以行暹素志云。 暹族子鴻漸。鴻漸字之巽。父鵬舉,與盧藏用隱白鹿山,以母疾,與崔沔同授醫(yī)蘭陵蕭亮,遂窮其術(shù)。歷右拾遺。玄宗東行河,因游畋,上賦以風。終安州刺史。 鴻漸第進士,解褐延王府參軍,安思順表為朔方判官。祿山亂,皇太子按軍平?jīng)觯粗m,議出蕭關(guān)趣豐安。鴻漸與六城水運使魏少游、節(jié)度判官崔漪、支度判官盧簡金、關(guān)內(nèi)鹽池判官李涵謀曰:“胡羯亂常,二京覆沒,太子治兵平?jīng)觯簧⒌仉y恃也。今朔方制勝之會,若奉迎太子,西詔河、隴,北結(jié)回紇,回紇固與國,收其勁騎,與大兵合,鼓而南,雪社稷之恥,不亦易乎!”即具上兵馬招輯之勢,且錄軍資、器械、儲廥凡最,使涵詣平?jīng)鲆娞樱哟髳。會裴冕至自河西,亦勸之朔方。而鴻漸與漪至白草頓迎謁,說曰:“朔方天下勁兵,靈州用武地。今回紇請和,吐蕃結(jié)附,天下列城堅守,以待王命?v為賊據(jù),日夜望官軍,以圖收復。殿下治兵長驅(qū),逆胡不足滅也!碧酉苍唬骸办`武我之關(guān)中,卿乃吾蕭何也! 既至靈武,鴻漸即與冕等勸即皇帝位,以系中外望。六請,見聽。鴻漸明習朝章,采舊儀,設壇壝城南,先一日草其儀上之。太子曰:“圣皇在遠,寇逆方結(jié),宜罷壇場,它如奏。”太子即位,是為肅宗,授鴻漸兵部郎中,知中書舍人事。俄為武部侍郎,遷河西節(jié)度使。兩京平,又節(jié)度荊南。乾元二年,襄州大將康楚元等反,刺史王政脫身走,楚元偽稱南楚霸王,因襲荊州。鴻漸棄城遁,人皆南奔,爭舟溺死者甚眾。澧、朗、復、郢等州聞鴻漸出,皆竄伏山谷。俄而商州刺史韋倫平其亂。 久之,乃召鴻漸為尚書右丞、太常卿,充禮儀使。泰、建二陵制度皆鴻漸綜正,以優(yōu),封衛(wèi)國公。又建言:“《周官》:‘兇荒殺禮!癯写髞y,民人夷殘,其婚葬鹵簿,非于國有大功及二等以上親皆不許給。”詔可。 代宗廣德二年,以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尋進中書侍郎。崔旰殺郭英軿據(jù)成都,邛州牙將柏貞節(jié)、滬州牙將楊子琳、劍州牙將李昌膋以兵討旰,蜀、劍大亂。命鴻漸以宰相兼成都尹、山南西道劍南東川副元帥、劍南西川節(jié)度副大使往鎮(zhèn)撫之。鴻漸性畏怯,無它遠略,而晚節(jié)溺浮圖道,畏殺戮。及逾劍門,懲艾張獻誠敗,憚旰雄武,先許以不死。既見,禮遇之,不敢加譙責,反委以政,日與從事杜亞、楊炎縱酒高會,因薦旰為成都尹,而授貞節(jié)邛州刺史,子琳滬州刺史,各罷兵。乃請入朝,許之。及見帝,盛言旰威略可任,宜為留后。獻寶器五床、羅錦十五床,麝臍五石。復輔政。議者疾其長亂。進門下侍郎。大歷三年,兼東都留守、河南淮西山南東道副元帥,辭疾不行。又讓山南、劍南副元帥,聽之。四年,疾甚,辭宰相,罷三日卒,年六十一,贈太尉,謚曰文憲。 鴻漸自蜀還,食千僧,以為有報,搢紳效之。病甚,令僧剔項發(fā),遺命依浮圖葬,不為封樹。 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七歲知屬文,十三以書干廣州刺史王方慶,方慶嘆曰:“是必致遠!睍䦶堈f謫嶺南,一見厚遇之。居父喪,哀毀,庭中木連理。擢進士,始調(diào)校書郎,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為左拾遺。時玄宗即位,未郊見,九齡建言: 天,百神之君,王者所由受命也。自古繼統(tǒng)之主,必有郊配,盡敬天命,報所受也。不以德澤未洽,年谷未登,而闕其禮。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謂成王幼沖,周公居攝,猶用其禮,明不可廢也。漢丞相匡衡曰:“帝王之事,莫重乎郊祀!倍偈嬉嘌裕骸安唤级郎酱ǎЪ乐,逆于禮,故《春秋》非之!背贾^衡、仲舒古之知禮。皆以郊之祭所宜先也。陛下紹休圣緒,于今五載,而未行大報,考之于經(jīng),義或未通。今百谷嘉生,鳥獸咸若,夷狄內(nèi)附,兵革用弭,乃怠于事天,恐不可以訓。愿以迎日之至,升紫壇,陳采席,定天位,則圣典無遺矣。 又言: 乖政之氣,發(fā)為水旱。天道雖遠,其應甚邇。昔東海枉殺孝婦,天旱久之。一吏不明,匹婦非命,則天昭其冤。況六合元元之眾,縣命于縣令,宅生于刺史,陛下所與共治,尤親于人者乎!若非其任,水旱之繇,豈唯一婦而已。今刺史,京輔雄望之郡,猶少擇之,江、淮、隴、蜀、三河大府之外,稍非其人。繇京官出者,或身有累,或政無狀,用牧守之任。為斥逐之地。或因附會以忝高位,及勢衰,謂之不稱京職,出以為州。武夫、流外,積資而得,不計于才。刺史乃爾,縣令尚可言哉?氓庶,國家之本,務本之職,乃為好進者所輕,承弊之民,遭不肖所擾,圣化從此銷郁,繇不選親人以成其敝也。古者刺史入為三公,郎官出宰百里。今朝廷士入而不出,其于計私,甚自得也。京師衣冠所聚,身名所出,從容附會,不勤而成,是大利在于內(nèi),而不在于外也。智能之士,欲利之心,安肯復出為刺史、縣令哉?國家賴智能以治,而常無親人者,陛下不革以法故也。臣愚謂欲治之本,莫若重守令,守令既重,則能者可行。宜遂科定其資:凡不歷都督、刺史,雖有高第,不得任侍郎、列卿;不歷縣令,雖有善政,不得任臺郎、給、舍;都督、守、令雖遠者,使無十年任外。如不為此而救其失,恐天下猶未治也。 又古之選士,惟取稱職,是以士修素行,而不為徼幸,奸偽自止,流品不雜。今天下不必治于上古,而事務日倍于前,誠以不正其本而設巧于末也。所謂末者,吏部條章,舉贏千百。刀筆之人,溺于文墨;巧史猾徒,緣奸而奮。臣以謂始造簿書,備遺忘耳,今反求精于案牘,而忽于人才,是所謂遺劍中流,契丹以記者也。凡稱吏部能者,則曰自尉與主簿,繇主簿與丞,此執(zhí)文而知官次者也,乃不論其賢不肖,豈不謬哉!夫吏部尚書、侍郎,以賢而授者也,豈不能知人?如知之難,拔十得五,斯可矣。今膠以格條,據(jù)資配職,為官擇人,初無此意,故時人有平配之誚,官曹無得賢之實。 臣謂選部之法,敝于不變。今若刺史、縣令精核其人,則管內(nèi)歲當選者,使考才行,可入流品,然后送臺,又加擇焉,以所用眾寡為州縣殿最,則州縣慎所舉,可官之才多,吏部因其成,無庸人之繁矣。今歲選乃萬計,京師米物為耗,豈多士哉?盡冒濫抵此爾。方以一詩一判,定其是非,適使賢人遺逸,此明代之闕政也。天下雖廣,朝廷雖眾,必使毀譽相亂,聽受不明,事則已矣。如知其賢能,各有品第,每一官缺,不以次用之,豈不可乎?如諸司要官,以下等叨進,是議無高卑,唯得與不爾。故清議不立,而名節(jié)不修,善士守志而后時,中人進求而易操也。朝廷能以令名進人,士亦以修名獲利,利之出,眾之趨也。不如此,則小者得于茍求,一變而至阿私;大者許以分義,再變而成朋黨矣。故于用人不可不第其高下,高下有次,則不可以妄干,天下之士必刻意修飾,而刑政自清,此興衰之大端也。 俄遷左補闕。九齡自才鑒,吏部試拔萃與舉者,常與右拾遺趙冬曦考次,號稱詳平。改司勛員外郎。時張說為宰相,親重之,與通譜系,常曰:“后出詞人之冠也!边w中書舍人內(nèi)供奉,封曲江男,進中書舍人。會帝封泰山,說多引兩省錄事主書及所親攝官升山,超階至五品。九齡當草詔,謂說曰:“官爵者,天下公器,先德望,后勞舊。今登封告成,千載之絕典,而清流隔于殊恩,胥史乃濫章韨,恐制出,四方失望。方進草,尚可以改,公宜審計!闭f曰:“事已決矣,悠悠之言不足慮。”既而果得謗。御史中丞宇文融方事田法,有所關(guān)奏,說輒建議違之。融積不平,九齡為言,說不聽。俄為融等痛詆,幾不免,九齡亦改太常少卿,出為冀州刺史。以母不肯去鄉(xiāng)里,故表換洪州都督。徙桂州,兼嶺南按察選補使。 始說知集賢院,嘗薦九齡可備顧問。說卒,天子思其言,召為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知院事。會賜渤海詔,而書命無足為者,乃召九齡為之,被詔輒成。遷工部侍郎,知制誥。數(shù)乞歸養(yǎng),詔不許,以其弟九皋、九章為嶺南刺史,歲時聽給驛省家。遷中書侍郎,以母喪解,毀不勝哀,有紫芝產(chǎn)坐側(cè),白鳩、白雀巢家樹。是歲,奪哀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固辭,不許。明年,遷中書令。始議河南開水屯,兼河南稻田使。上言廢循資格,復置十道采訪使。 李林甫無學術(shù),見九齡文雅,為帝知,內(nèi)忌之。會范陽節(jié)度使張守珪以斬可突干功,帝欲以為侍中。九齡曰:“宰相代天治物,有其人然后授,不可以賞功。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帝曰:“假其名若何?”對曰:“名器不可假也。有如平東北二虜,陛下何以加之?”遂止。又將以涼州都督牛仙客為尚書,九齡執(zhí)曰:“不可。尚書,古納言,唐家多用舊相,不然,歷內(nèi)外貴任,妙有德望者為之。仙客,河、湟一使典耳,使班常伯,天下其謂何?”又欲賜實封,九齡曰:“漢法非有功不封,唐遵漢法,太宗之制也。邊將積谷帛,繕器械,適所職耳。陛下必賞之,金帛可也,獨不宜裂地以封!钡叟唬骸柏M以仙客寒士嫌之邪?卿固素有門閱哉?”九齡頓首曰:“臣荒陬孤生,陛下過聽,以文學用臣。仙客擢胥史,目不知書。韓信,淮陰一壯夫,羞絳、灌等列。陛下必用仙客,臣實恥之!钡鄄粣偂R钊,林甫進曰:“仙客,宰相材也,乃不堪尚書邪?九齡文吏,拘古義,失大體!钡塾墒菦Q用仙客不疑。九齡既戾帝旨,固內(nèi)懼,恐遂為林甫所危,因帝賜白羽扇,乃獻賦自況,其末曰:“茍效用之得所,雖殺身而何忌?”又曰:“縱秋氣之移奪,終感恩于篋中。”帝雖優(yōu)答,然卒以尚書右丞相罷政事,而用仙客。自是朝廷士大夫持祿養(yǎng)恩矣。嘗薦長安尉周子諒為監(jiān)察御史,子諒劾奏仙客,其語援讖書。帝怒,杖子諒于朝堂,流瀼州,死于道。九齡坐舉非其人,貶荊州長史。雖以直道黜,不戚戚嬰望,惟文史自娛,朝廷許其勝流。久之,封始興縣伯,請還展墓,病卒,年六十八,贈荊州大都督,謚曰文獻。 九齡體弱,有愬藉。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帶,而后乘馬。九齡獨常使人持之,因設笏囊,自九齡始。后帝每用人,必曰:“風度能若九齡乎?”初,千秋節(jié),公、王并獻寶監(jiān),九齡上“事鑒”十章,號《千秋金鑒錄》,以伸諷諭。與嚴挺之、袁仁敬、梁升卿、盧怡善,世稱其交能終始者。及為相,諤諤有大臣節(jié)。當是時,帝在位久,稍怠于政,故九齡議論必極言得失,所推引皆正人。武惠妃謀陷太子瑛,九齡執(zhí)不可。妃密遣宦奴牛貴兒告之曰:“廢必有興,公為援,宰相可長處!本琵g叱曰:“房幄安有外言哉!”遽奏之,帝為動色,故卒九齡相而太子無患。安祿山初以范陽偏校入奏,氣驕蹇,九齡謂裴光庭曰:“亂幽州者,此胡雛也!奔坝戅、契丹敗,張守珪執(zhí)如京師,九齡署其狀曰:“穰苴出師而誅莊賈,孫武習戰(zhàn)猶戮宮嬪,守珪法行于軍,祿山不容免死!钡鄄辉S,赦之。九齡曰:“祿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誅之,以絕后患。”帝曰:“卿無以王衍知石勒而害忠良!弊洳挥。帝后在蜀,思其忠,為泣下,且遣使祭于韶州,厚幣恤其家。開元后,天下稱曰曲江公而不名云。建中元年,德宗賢其風烈,復贈司徒。 子拯,居父喪,有節(jié)行,后為伊闕令。會祿山盜河、洛,陷焉。而終不受偽官。賊平,擢太子贊善大夫。 九齡弟九皋,亦有名,終嶺南節(jié)度使。其曾孫仲方。 仲方,生歧秀,父友高郢見,異之,曰:“是兒必為國器,使吾得位,將振起之!必懺校M士、宏辭,為集賢校理,以母喪免。會郢拜御史大夫,表為御史。進累倉部員外郎。 會呂溫等以劾奏宰相李吉甫不實,坐斥去,仲方以溫黨,補金州刺史;氯藠Z民田,仲方三疏申理,卒與民直。入為度支郎中。吉甫卒,太常謚恭懿,博士尉遲汾清謚敬憲,仲方挾前怨未已,因上議曰:“古之謚,考大節(jié),略細行,善善惡惡,一言而足。按吉甫雖多才多藝,而側(cè)媚取容,疊致臺袞,寡信易謀,事無成功。且兵兇器,不可從我始,至以伐罪,則邀必成功。今內(nèi)有賊輔臣之盜,外有懷毒蠆之臣,師徒暴野,農(nóng)不得在畝,婦不得在桑,耗賦殫畜,尸僵血流,胔骼成岳,毒痡之痛,訴天無辜,階禍之發(fā),實始吉甫。”又言:“吉甫平易柔寬,名不配行。請俟蔡平,然后議之。”憲宗方用兵,疾其言丑訐,貶為遂州司馬。稍進河南少尹、鄭州刺史。 敬宗立,李程輔政,引為諫議大夫。帝時詔王播造競渡舟三十艘,度用半歲運費。仲方見延英,論諍堅苦,帝為減三之二。又詔幸華清宮,仲方曰:“萬乘之行,必具葆衛(wèi),易則失威重。”不從,猶見慰勞。鄠令崔發(fā)以辱黃門系獄,逢赦不見宥。仲方曰:“恩被天下,流昆蟲,而不行御前乎?”發(fā)繇是不死。大和初,出為福建觀察使。召還,進至左散騎常侍。李德裕秉政,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德裕罷,復拜常侍。 李訓之變,大臣或誅或系。翌日,群臣謁宣政,牙闔不啟。群臣錯立朝堂,無史卒贊候,久乃半扉啟,使者傳召仲方曰:“有詔,可京兆尹!比缓箝T辟,喚仗。于時族夷將相,顱足旁午,仲方皆密使識其尸。俄許收葬,故胔骸不相亂。已而禁軍橫,多撓政,仲方勢笮,不能有所繩劾。宰相鄭覃更以薛元賞代之,出為華州刺史。召入,授秘書監(jiān)。人頗言覃助德裕,擯仲方不用。覃乃擬丞、郎以聞。文宗曰:“侍郎,朝廷華選。彼牧守無狀,不可得!钡馇h伯。卒,七十二,贈禮部尚書,謚曰成。仲方確正有風節(jié),既駁吉甫謚,世不直其言,卒不至顯。既歿,人多傷之。 始,高祖仕隋時,太宗方幼而病,為刻玉像于熒陽佛祠以祈年,久而刓晦,仲方在鄭,敕吏治護,鏤石以聞,傳于時。 韓休,京兆長安人。父大智,洛州司功參軍,其兄大敏,仕武后為鳳閣舍人。梁州都督李行褒為部人告變,詔大敏鞫治。或曰:“行褒諸李近屬,后意欲去之,無列其冤,恐累公。”大敏曰:“豈顧身枉人以死乎?”至則驗出之。后怒,遣御史覆按,卒殺行褒,而大敏賜死于家。 休工文辭,舉賢良。玄宗在東宮,令條對國政,與校書郎趙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補闕,判主爵員外郎。進至禮部侍郎,知制誥。出為虢州刺史。虢于東、西京為近州,乘輿所至,常稅廄芻,休請均賦它郡。中書令張說曰:“免虢而與它州,此守臣為私惠耳!毙輳蛨(zhí)論,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豈為政哉?雖得罪,所甘心焉!庇櫲缧菡垺R阅竼式,服除,為工部侍郎,知制誥。遷尚書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蕭嵩舉所以代者,嵩稱休志行,遂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務進趨,既為相,天下翕然宜之。萬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將放嶺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惡。今朝廷有大奸,請得先治。金吾大將軍程伯獻恃恩而貪,室宅輿馬亻替法度,臣請先伯獻,后美玉!钡鄄辉S,休固爭曰:“罪細且不容,巨猾乃置不問,陛下不出伯獻,臣不敢奉詔。”帝不能奪。大率堅正類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薦之。休臨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聞之曰:“不意休能爾,仁者之勇也!贬詫挷┒嗫桑萸王,時政所得失,言之未嘗不盡。帝嘗獵苑中,或大張樂,稍過差,必視左右曰:“韓休知否?”已而疏輒至。嘗引鑒,默不樂。左右曰:“自韓休入朝,陛下無一日歡,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雖瘠,天下肥矣。且蕭嵩每啟事,必順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寢。韓休敷陳治道,多訐直,我退而思天下,寢必安。吾用休,社稷計耳!焙笠怨げ可袝T。遷太子少師,封宜陽縣子。卒,年六十八,贈揚州大都督,謚曰文忠。寶應元年,贈太子太師。 子浩、洽、洪、汯、滉、渾、洄,皆有學尚。 浩,萬年主簿,坐籍王鉷家貲有隱入,為尹鮮于仲通所劾,流循州。洪為司庫員外郎,與汯皆以累貶。洪后為華州長史。渾,大理司直。安祿山盜京師,皆陷賊,賊逼以官,浩與洪、汯、滉、渾出奔,將走行在,浩、洪、渾及洪四子復為賊禽殺之。洪善與人交,有節(jié)義,藉甚于時,見者為流涕。肅宗以大臣子能死難,詔贈浩吏部郎中,洪太常卿,渾太常少卿。汯上元中終諫議大夫。洽,終殿中侍御史。 滉,字太沖,以蔭補左威衛(wèi)騎曹參軍。至德初,避地山南,采訪使李承昭表為通川郡長史,改彭王府諮議參軍。初,汯知制誥,當草王玙詔,無借言,銜之。及當國,滉兄弟皆斥冗官。玙罷,乃擢殿中侍御史,三遷吏部員外郎。性強直,明吏事,蒞南曹五年,簿最詳致。再遷給事中,知兵部選。時盜殺富平令韋當,賊隸北軍,魚朝恩私其兇,奏原死,滉執(zhí)處,卒伏辜。遷右丞。知吏部選,以戶部侍郎判度支。 自至德軍興,所在賦稅無藝,帑司給輸乾隱。滉檢制吏下及四方輸將,犯者痛根以法。會歲數(shù)稔,兵革少息,故儲積谷帛稍豐實。然覆治案牘,深文鉤剝,人亦咨怨。大歷十二年秋,大雨害稼什八,京兆尹黎干言狀,滉恐有所蠲貸,固表不實。代宗命御史行視,實損田三萬余頃。始,渭南令劉藻附滉,言部田無害,御史趙計按驗如藻言,帝又遣御史朱敖覆實,害田三千頃。帝怒曰:“縣令,所以養(yǎng)民,而田損不問,豈恤隱意邪?”貶南浦員外尉,計亦斥為豐州司戶員外參軍。方是時,潦敗河中鹽池,滉奏池產(chǎn)瑞鹽。帝疑,遣諫議大夫蔣鎮(zhèn)廉狀,鎮(zhèn)畏滉,還乃賀帝,且請置祠,詔號寶應靈慶池。 德宗立,惡滉掊刻,徙太常卿。議者不厭,乃出為晉州刺史。未幾,遷浙江東、西觀察使,尋檢校禮部尚書為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綏輯百姓,均租、調(diào),不逾年,境內(nèi)稱治。帝在奉天,淮、汴震騷,滉訓士卒,分兵戌河南。既狩梁州,又獻縑十萬匹,請以鎮(zhèn)兵三萬助討賊,有詔嘉勞,進檢校尚書右仆射,封南陽郡公。李希烈陷汴州,滉遣裨將王棲耀、李長榮、柏良器以勁卒萬人進計,次睢陽,而賊已攻寧陵,棲耀等破走之,漕路無梗,完靖東南,滉功多。 時里胥有罪,輒殺無貸,人怪之。滉曰:“袁晁本一鞭背史,禽賊有負,聚其類以反,此輩皆鄉(xiāng)縣豪黠,不如殺之,用年少者,惜身保家不為惡!庇忠再\非牛酒不嘯結(jié),乃禁屠牛,以絕其謀。婺州屬縣有犯令者,誅及鄰伍,坐死數(shù)十百人。又遣官分察境內(nèi),罪涉疑似必誅,一判輒數(shù)十人,下皆愁怖。 聞京都未平,乃閉關(guān)梁,禁牛馬出境,筑石頭五城,自京口至玉山。毀上元道、佛祠四十區(qū),修捴壁,起建業(yè)、抵京峴,樓雉相望。以為朝廷有永嘉南走事,置館第數(shù)十于石頭城,穿井皆百尺。命偏將丘涔督役,日數(shù)千人,涔虐用其眾,朝令夕辦,先世丘壟皆發(fā)夷。造樓艦三千柁,以舟師由海門大閱,至申浦乃還。追李長榮等歸,以親吏盧復為宣州刺史,增營壘,教習長兵,毀鐘鑄軍器。陳少游在揚州,以甲士三千臨江大閱;滉亦總兵臨金山,與少游會,以金繒相餉酬。然滉握強兵,遷延不赴難,而調(diào)發(fā)糧帛以濟朝廷者繦屬,當時實賴之。李晟方屯渭北,滉運米饋之,船置十弩以相警捍,賊不能剽。始,漕船臨江,滉顧僚吏曰:“天子蒙塵,臣下之恥也!蹦俗耘e一囊,將佐爭負之。 貞元元年,加檢校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江淮轉(zhuǎn)運使,封鄭國公。以繕治石頭城,人頗言有窺望意,雖帝亦惑之。會李泌間關(guān)辯數(shù),帝意乃解。二年,更封晉。是歲入朝。滉既宿齒先達,頗簡倨,接新進用事,不能滿其意,眾怨之。獻羨錢五百余萬緡,詔加度支諸道轉(zhuǎn)運、鹽鐵等使。 右丞元琇判度支也,以關(guān)輔旱,請運江南租米西給京師。帝委滉專督之,而琇畏其剛愎難共事,請自江至揚子,滉主之;揚子以北,自主之。滉由是銜琇。會琇以京師錢重貨輕,發(fā)江東鹽監(jiān)院錢四十萬緡入關(guān)。滉紿奏“運錢至京師,率費萬致千,不可從!钡圬熤^琇,琇曰:“千錢其重與斗米均,費三百可致。”帝以諭滉,滉執(zhí)不可。至是,誣劾琇饋米與淄青李納、河中李懷光。帝怒,不復究驗,貶琇雷州司戶參軍。左丞董晉白宰相劉滋、齊映曰:“昨關(guān)輔用兵,方蝗旱,琇不增一賦,而軍興皆濟,可謂勞臣。今被謫無名,刑濫人懼,假令權(quán)臣逞志,公胡不請三司鞫之?”滋、映不能用。給事中袁高抗疏申執(zhí),滉指為黨與,寢不報。 劉玄佐不朝,帝密詔滉諷之。及過汴,玄佐素憚滉,修屬吏禮。滉辭不敢當,因結(jié)為兄弟,入拜其母,置酒設女樂。酒行,滉曰:“宜早見天子,不可使夫人白首與新婦子孫填宮掖也!毙羝。滉以錢二十萬緡為玄佐辦裝,又以綾二十萬犒軍。玄佐入朝,滉薦可任邊事。時兩河罷兵,滉上言:“吐藩盜河、湟久,近歲浸弱,而西近大食,北捍回鶻,東抗南詔,分軍外戰(zhàn),兵在河、隴者不過五六萬,若朝廷命將,以十萬眾城涼、鄯、洮、渭,各置兵二萬為守御,臣請以本道財賦饋軍,給三年費,然后營田積粟,且耕且戰(zhàn),則河、隴之地可翹足而復!钡凵破溲裕蛟L玄佐,玄佐請行。會滉病甚,張延賞奏減州縣冗官,收祿俸,募戰(zhàn)士西討。玄佐慮延賞靳削資儲,辭犬戎未釁,不可輕進,因稱疾。帝遣中人勞問,臥受命。延賞知不可用,乃止。滉尋卒,年六十五,贈太傅,謚曰忠肅。 滉雖宰相子,性節(jié)儉,衣裘茵衽,十年一易。甚暑不執(zhí)扇,居處陋薄,取庇風雨。門當列戟,以父時第門不忍壞,乃不請。堂先無挾廡,弟洄稍增補之,滉見即徹去,曰:“先君容焉,吾等奉之,?质嫛H舸蒇,繕之則已,安敢改作以傷儉德?”居重位,清潔疾惡,不為家人資產(chǎn)。自始仕至將相,乘五馬,無不終櫪下。好鼓琴,書得張旭筆法,畫與宗人干相埒。嘗自言:“不能定筆,不可論書畫!币苑羌眲,故自晦,不傳于人。善治《易》、《春秋》,著《通例》及《天文事序議》各一篇。初判度支,李晟以裨將白軍事,滉待之加禮,使其子拜之,厚遺器幣鞍馬。后晟終立大功。滉幼時已有美名,所與游皆天下豪俊。晚節(jié)益苛慘,故論者疑其飾情希進,既得志,則強肆,蓋自其性云。子群、皋。 群終國子司業(yè)。皋字仲聞,資質(zhì)重厚,有大臣器。由云陽尉策賢良方正異等,拜右拾遺。累遷考功員外郎。父喪,德宗遣使吊問,俾論譔滉行事,號泣承命,立草數(shù)千言以進,帝嘉之。服除,宰相擬考功郎中,帝為加知制誥。遷中書舍人、御史中丞、兵部侍郎,號稱職。俄拜京兆尹。奏署鄭鋒為倉曹參軍。鋒苛斂吏,乃說皋悉索府中雜錢,折糴粟麥三十萬石獻于帝,皋悅之,奏為興平令。貞元十四年,大旱,民請蠲租賦,皋府帑已空,內(nèi)憂恐,奏不敢實。會中人出入,百姓遮道訴之,事聞,貶撫州員外司馬。未幾,改杭州刺史,入拜尚書右丞。王叔文用事,皋嫉之,謂人曰:“吾不能事新貴。”從弟曄以告叔文,叔文怒,出為鄂岳蘄沔觀察使。叔文敗,即拜節(jié)度,徙鎮(zhèn)海,入為戶部尚書,歷東都留守、忠武軍節(jié)度使。大抵以簡儉治,所至有績。召拜吏部尚書,兼太子少傅。莊憲太后崩,充大明宮留守。穆宗以舊傅恩,加檢校尚書右仆射,俄為真。又進左仆射。長慶四年,復為東都留守,卒于道,年七十九,贈太子太保,謚曰貞。 皋貌類父,既孤,不復視鑒。生知音律,常曰:“長年后不愿聽樂,以門內(nèi)事多逆知之!甭劰那伲痢吨瓜ⅰ,嘆曰:“美哉!嵇康之為是曲,其當晉、魏之際乎。其音主商,商為秋,秋者天將搖落肅殺,其歲之晏乎。晉乘金運,商又金聲,此所以知魏方季而晉將代也。緩其商纟玄,與宮同音,臣奪君之義,知司馬氏之將篡也。王陵、毋丘儉、文欽、諸葛誕繼為揚州都督,咸有興復之謀,皆為司馬懿父子所殺?狄該P州故廣陵地,陵等皆魏大臣,故名其曲曰《廣陵散》,言魏散亡自廣陵始!瓜ⅰ撸瑫x雖暴興,終止息于此。其哀憤、躁蹙、憯痛、迫脅之音,盡于是矣。永嘉之亂,其兆乎!康避晉、魏之禍,托以鬼神,以俟后世知音云! 洄字幼深,蔭補弘文生,滿歲,參調(diào)吏部侍郎,達奚珣以地望抑之。除章懷太子陵令,無慍容。安祿山亂,家七人遇害,洄避難江南,蔬食不聽樂。乾元中,授睦州別駕,劉晏表為屯田員外郎,知揚子留后。召拜諫議大夫,與補闕李翰數(shù)上章言得失,擢知制誥。坐與元載善,貶邵州司戶參軍。德宗即位,起為淮南黜陟使,復為諫議大夫。 晏被罪,天下錢谷歸尚書省,而省司廢久,無綱紀,莫總其任,乃擢洄戶部侍郎,判度支。洄上言:“江、淮七監(jiān),歲鑄錢四萬五千緡輸京師,工用運轉(zhuǎn),每緡度二千,是本倍于子。今商州紅崖冶產(chǎn)銅,而洛源監(jiān)久廢,請鑿山取銅,即治舊監(jiān),置十爐鑄之,歲得錢七萬二千緡,度費每緡九百,則得可浮本矣。江、淮七監(jiān),請皆罷!庇盅裕骸疤煜裸~鐵冶,乃山澤利,當歸王者,請悉隸鹽鐵使。”從之。復罷省胥史冗食二千人,積米長安、萬年二縣各數(shù)十萬石,視年豐耗而發(fā)斂焉,故人不艱食。 洄與楊炎善,炎得罪,不自安。無何,皋上疏理炎罪,帝意洄教之,貶蜀州刺史。興元元年,入為兵部侍郎,轉(zhuǎn)京兆尹。貞元十年,終國子祭酒,贈戶部尚書。 贊曰:人之立事,無不銳始而工于初,至其半則稍怠,卒而漫澶不振也。觀玄宗開元時,厲精求治,元老魁舊,動所尊憚,故姚元崇、宋璟言聽計行,力不難而功已成。及太平久,左右大臣皆帝自識擢,狎而易之,志滿意驕,而張九齡爭愈切,言益不聽。夫志滿則忽其所謀,意驕則樂軟熟、憎鯁切,較力雖多,課所效不及姚、宋遠矣。終之胡雛亂華,身播邊陬,非曰天運,亦人事有致而然。若知古等皆宰相選,使當天寶時,庸能有救哉!

 

新唐書

  《新唐書》記載中國唐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歐陽修等撰,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書完成,由曾公亮進呈!缎绿茣匪隽袀鞫嗳〔挠诒救说恼伦嗷蚝笕说淖肥觯臼毯透鞣N雜史、筆記、小說都被采輯編入。

卷三十下 志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四十 志第三十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紀第十 卷十一 志第一
卷十二 志第二 卷十三 志第三
卷十四 志第四 卷十五 志第五
卷十六 志第六 卷十七 志第七
卷十八 志第八 卷十九 志第九
卷二十 志第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上 志第十三上
卷二十三下 志第十三下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卷二十七下 志第十七下
卷二十八上 志第十八上 卷二十八下 志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卷三十上 志第二十上
卷四十一 志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上 志第三十九上
卷四十九下 志第三十九下 卷五十 志第四十
卷五十一 志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志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 志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志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 志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 志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志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志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志第四十九 卷六十 志第五十
卷六十一 表第一 卷六十二 表第二
卷六十三 表第三 卷六十四 表第四
卷六十五 表第五 卷六十六 表第六
卷六十七 表第七 卷六十八 表第八
卷六十九 表第九 卷七十上 表第十上
卷七十下 表第十下 卷七十一上 表第十一上
卷七十一下 表第十一下 卷七十二上 表第十二上
卷七十二中 表第十二中 卷七十二下 表第十二下
卷七十三上 表第十三上 卷七十三下 表第十三下
卷七十四上 表第十四上 卷七十四下 表第十四下
卷七十五上 表第十五上 卷七十五下 表第十五下
卷七十六 列傳第一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
卷八十 列傳第五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 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
卷八十四 列傳第九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一 卷八十七 列傳第十二
卷八十八 列傳第十三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卷九十 列傳第十五 卷九十一 列傳第十六
卷九十二 列傳第十七 卷九十三 列傳第十八
卷九十四 列傳第十九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二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三 卷九十九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五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六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七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八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九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二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一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卷二百一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卷二百一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卷二百一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卷二百一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卷二百一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卷二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二百二十一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二百二十二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卷二百二十二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卷二百二十二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 卷二百二十三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卷二百二十三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下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卷二百二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卷二百二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卷二百二十五中 列傳第一百五十中 卷二百二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