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新唐書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xué)中 郎馀令(馀慶) 徐齊聃(堅 嶠) 沈伯儀 路敬淳(敬潛) 王元感王紹宗 彭景直 盧粲 尹知章 張齊賢 柳沖 馬懷素(殷踐猷) 孔若思(季詡 至) 郎馀令,定州新樂人。祖穎,字楚之,與兄蔚之俱有名。隋大業(yè)中,為尚書民曹朗,蔚之位左丞。煬帝語稱“二郎”。武德時,楚之以大理卿封常山郡公,與李綱、陳叔達定律令。持節(jié)諭山東,為竇建德所獲,脅以白刃,終不屈。賊平,以老乞身,謚曰平。 馀令博于學(xué),擢進士第,授霍王元軌府參軍事。從父知年,亦為王友。元軌每曰:“郎家二賢皆入府,不意培塿而松柏為林也!贬阌闹蒌浭聟④。有為浮屠者,積薪自焚,長史裴煚率官屬將觀焉,馀令曰:“人好生惡死,情也。彼違蔑教義,反其所欲,公當(dāng)察之,毋輕往!睙犜嚵,果得其奸。 孝敬在東宮,馀令以梁元帝有《孝德傳》,更撰《后傳》數(shù)十篇獻太子,太子嗟重。改著作佐郎,卒。 兄馀慶,為吏清而刻于法。高宗時,為萬年令,道無掇遺。累遷御史中丞,務(wù)謙謹(jǐn)下人,引御史坐與議論。吏部侍郎楊思玄倨貴,視選者不以禮,馀慶劾免其官。久之,出為蘇州刺史。坐累下遷交州都督。 驩州司馬裴敬敷與余慶雅故,以事笞余慶婢父,婢方嬖,譖敬敷死獄中。又裒貨無藝,民詣闕訴之,使者十輩臨按,余慶謾讕,不能得其情。最后,廣州都督陳善弘按之,馀慶自恃在朝廷久,明法令,輕善弘,不置對。善弘怒曰:“舞文弄法,吾不及君;今日以天子命治君,吾力有余矣。”欲搒械之,馀慶懼,服罪。高宗詔放瓊州。會赦當(dāng)還,朝廷惡其暴,徙春州。 始,馀慶治萬年,父知運嫌其酷,將杖之,余慶避免。父嘆曰:“國家用之矣,吾尚奈何!”及為御史中丞,復(fù)嘆曰:“郎氏危矣!”以憂死。馀慶卒以貪殘廢。 徐齊聃,字將道,湖州長城人,世客馮翊。梁慈源侯整四世孫。八歲能文,太宗召試,賜所佩金削刀。舉弘文生,調(diào)曹王府參軍。高宗時,為潞王府文學(xué)、崇文館學(xué)士,侍皇太子講,修書于芳林門。時姑為帝婕妤,嫌以恩進,故求出為桃林令。召為沛王侍讀,再遷司議郎,皆不就。累進西臺舍人。 咸亨初,詔突厥酋長子弟得事東宮,齊聃上書諫,以為:“氈裘冒頓之裔,解辮削衽,使在左右,非所謂‘恭慎威儀,以近有德’、‘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之義!庇珠L孫無忌以讒死,家廟毀頓,齊聃言于帝曰:“齊獻公,陛下外祖,雖后嗣有罪,不宜毀及先廟。今周忠孝公廟反崇飾逾制,恐非所以示海內(nèi)!钡坼唬性t復(fù)獻公官,以無忌孫延主其祀。 齊聃善文誥,帝愛之,令侍皇太子及諸王屬文,以職樞劇,許間日一至。坐漏禁中事,貶蘄州司馬。又流欽州。卒,年四十四。睿宗時,贈禮部尚書。子堅。 堅,字元固,幼有敏性。沛王聞其名,召見,授紙為賦,異之。十四而孤,及壯,寬厚長者。舉秀才及第,為汾州參軍事,遷萬年主簿。 天授三年,上言:“書有五聽,令有三覆,慮失情也。比犯大逆,詔使者勘當(dāng),得實輒決。人命至重,萬有一不實,欲訴無由,以就赤族,豈不痛哉!此不足檢下之奸亂,適長使人威福耳。臣請如令覆奏,則死者無恨。又古者罰不逮嗣,故卻芮亂國而缺升諸朝,嵇康蒙戮而紹死于難,則于它親不復(fù)致疑。今選部廣責(zé)逆人親屬,至無服者尚數(shù)十條。且詔書‘與逆同堂親不任京畿,緦麻親不得侍衛(wèi)’,臣請如詔書外,一切不禁,以申曠蕩! 圣歷中,東都留守楊再思、王方慶共引為判官。方慶善《禮》學(xué),嘗就質(zhì)疑晦,堅為申釋,常得所未聞。屬文典厚,再思每目為鳳閣舍人樣。與徐彥伯、劉知幾、張說與修《三教珠英》,時張昌宗、李嶠總領(lǐng),彌年不下筆,堅與說專意撰綜,條匯粗立,諸儒因之,乃成書。累遷給事中,封慈源縣子。 中宗怒韋月將,欲即斬之,堅奏盛夏生長,請須秋乃決,時申救者亦眾,得以搒死。俄以禮部侍郎為修文館學(xué)士。 睿宗即位,授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館學(xué)士,修史,進東海郡公,遷黃門侍郎。時監(jiān)察御史李知古兵擊姚州渳河蠻,降之,又請筑城,使輸賦徭。堅議:“蠻夷羈縻以屬,不宜與中國同法,恐勞師遠伐,益不償損。”不聽,詔知古發(fā)劍南兵筑城堡,列州縣。知古因是欲誅其豪酋,入子女為奴婢,蠻懼,殺知古,相率潰叛,姚、巂路閉不通者數(shù)年。 初,太平公主用事,武攸暨屢邀請堅,堅不許。又以妻岑羲女弟,固辭機密,轉(zhuǎn)太子詹事,曰:“吾非求高,逃禍耳!濒藬。蝗居趷,出為絳州刺史。數(shù)外徙,久乃遷秘書監(jiān)、左散騎常侍。 玄宗改麗正書院為集賢院,以堅充學(xué)士,副張說知院事。帝大酺集賢,幔舍在百司上,說令揭大榜以侈其寵,堅見,遽命撤之,曰:“君子烏取多尚人!”從上泰山,以參定儀典,加光祿大夫。堅于典故多所諳識,凡七當(dāng)撰次高選。卒,年七十余,帝悼惜,遣使就吊,贈太子少保,謚曰文。 齊聃姑為太宗充容,仲為高宗婕妤,皆明圖史,議者以堅父子如漢班氏。 子嶠,字巨山。開元中為駕部員外郎、集賢院直學(xué)士,遷中書舍人、內(nèi)供奉、河南尹。封慈源縣公。父子相次為學(xué)士,自祖及孫,三世為中書舍人。 沈伯儀,湖州吳興人。武后時,為太子右諭德。 初,太常少卿韋萬石議明堂大享事,上言:“鄭玄說祀五天帝,王肅謂祀五行帝。《貞觀禮》從玄,至《顯慶禮》祀昊天上帝,乾封詔書祀五天帝兼祀昊天,上元詔書從《貞觀禮》,儀鳳初詔祀事一用周制。今應(yīng)何樂?”高宗乃詔尚書省集諸儒議,未能定。于是大享參用《貞觀》、《顯慶》二禮。 垂拱元年,成均助教孔玄義奏:“嚴(yán)父莫大配天,天于萬物為最大,推父偶天,孝之大,尊之極也!兑住贩Q‘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上帝,天也。昊天之祭,宜祖、考并配,請以太宗、高宗配上帝于圓丘,神堯皇帝配感帝南郊!都婪ā罚骸嫖耐,宗武王!,始也;宗,尊也。一名而有二義!督(jīng)》稱‘宗祀文王’,文王當(dāng)祖而云宗,包武王以言也。知明堂以祖、考配,與二經(jīng)合。”伯儀曰:“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鄭玄曰:‘禘、郊、祖、宗,皆配食也。祭昊天圓丘曰禘,祭上帝南郊曰郊,祭五帝、五神明堂曰祖、宗!藶樽钤。虞夏退顓頊郊嚳,殷舍契郊冥,去取違舛,惟周得禮之序,至明堂始兩配焉。文王上配五帝,武王下配五神,別父子也!督(jīng)》曰:‘嚴(yán)父莫大于配天。’又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谎試(yán)武王以配天,則武王雖在明堂,未齊于配,雖同祭而終為一主也。緯曰:‘后稷為天地主,文王為五帝宗。’若一神而兩祭之,則薦獻數(shù)瀆,此神無二主也。貞觀、永徽禮實專配,由顯慶后始兼尊焉。今請以高祖配圓丘、方澤,太宗配南北郊,高宗配五天帝。”鳳閣舍人元萬頃、范履冰等議:“今禮昊天上帝等五祀,咸奉高祖、太宗兼配,以申孝也!对婈惶臁氛隆笫苤,《易》‘薦上帝,配祖、考’,有兼配義。高祖、太宗既先配五祀,當(dāng)如舊。請奉高宗歷配焉!弊允墙、丘,三帝并配云。 伯儀歷國子祭酒、修文館學(xué)士,卒。 路敬淳,貝州臨清人。父文逸,遇隋季大亂,闔門死于盜。文逸遁免,流離辛苦,自傷家多難,閉口不食,行者哀其窮,強飲食之,更負以行,乃得脫。貞觀末,官申州司馬。 敬淳少力學(xué),足不履門。居親喪,倚廬不出者三年。服除,號慟入門,形容癯毀,妻不之識。后擢進士第。天授中,再遷太子司議郎兼修國史、崇賢館學(xué)士。數(shù)受詔纂輯慶恤儀典,武后稱之。尤明姓系,自魏、晉以降,推本其來,皆有條序,著《姓略》、《衣冠系錄》等百余篇。后坐綦連耀交通,下獄死。神龍初,贈秘書少監(jiān)。 弟敬潛,少與敬淳齊名,歷懷州錄事參軍,亦坐耀事系獄,免死。后為遂安令。先是,令多死,敬潛欲辭,妻曰:“君不死獄而得全,非生死有命邪?”從之。到官,有梟嘯其屏,鼠數(shù)十走于前,左右驅(qū)之,擁杖而號,敬潛不為懼。久之,遷衛(wèi)令,位中書舍人。 唐初,姓譜學(xué)唯敬淳名家。其后柳沖、韋述、蕭穎士、孔至各有撰次,然皆本之路氏。 王元感,濮州鄄城人。擢明經(jīng)高第,調(diào)博城丞。紀(jì)王慎為兗州都督,厚加禮,敕其子?xùn)|平王續(xù)往受業(yè)。天授中,稍遷左衛(wèi)率府錄事,兼直弘文館。武后時,已郊,遂享明堂,封嵩山,詔與韋叔夏等草儀具,眾推其練洽。轉(zhuǎn)四門博士,仍直弘文館。 年雖老,讀書不廢夜。所撰《書糾謬》、《春秋振滯》、《禮繩愆》等凡數(shù)十百篇,長安時上之,丐官筆楮寫藏秘書。有詔兩館學(xué)士、成均博士議可否。祝欽明、郭山惲、李憲等本章句家,見元感詆先儒同異,不懌,數(shù)沮詰其言,元感緣罅申釋,竟不詘。魏知古見其書,嘆曰:“《五經(jīng)》指南也!倍靾、劉知幾、張思敬等惜其異聞,每為助理,聯(lián)疏薦之,遂下詔褒美,以為儒宗。拜太子司議郎兼崇賢館學(xué)士。中宗以東宮官屬,加朝散大夫,卒。 元感初著論三年之喪以三十有六月,譏詆諸儒。鳳閣舍人張柬之破其說曰:“三年之喪,二十五月,由古則然!洞呵铩焚夜晔隆宜龋啊,文公二年冬‘公子遂如齊納幣’。左氏曰:‘禮也。’杜預(yù)謂:‘僖喪終是年十一月,納幣在十二月。故謂之禮!豆騻鳌罚骸{幣不書,此何以書?譏。何以譏?三年之內(nèi)不圖婚。’何休曰:‘僖以十二月薨,未終二十五月,故譏云!蓬A(yù)推歷乙巳乃在十一月,《經(jīng)》書十二月為誤。文公元年四月,葬僖公。《傳》曰:‘緩。’夫諸侯之葬五月,若十二月薨,五月不得云緩,則十一月明甚。然二家所競,乃一月,非一歲,則二十五月,其一驗也。《書》稱成湯既沒,太甲元年曰:‘惟元祀,十有二月,伊尹祀于先王,奉嗣王祇見厥祖!装矅唬骸疁栽晔辉卤!藙t明年祥,又明年大祥,故下言‘惟三祀,十有二月朔,尹以冕服,奉嗣王歸于亳’。是十一月服除而冕!额櫭罚骸脑略丈牵醪粦。翌日乙丑,王崩。丁卯,命作冊度。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須材!瘎t成王崩至康王麻冕黼裳凡十日,康王始見廟。明湯崩在十一月。比殯訖,以十二月祗見其祖!额櫭芬姀R訖‘諸侯出廟門俟’,《伊訓(xùn)》言‘祗見厥祖,侯甸群后咸在’,則崩及見廟,周因于殷也,非元年前復(fù)有一歲,此二十五月之二驗!抖Y》:‘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哀痛未盡,然而以是為斷者,送死有已,服生有節(jié)!衷唬骸诙∠椋巢斯;又期而大祥,有醯醬;中月而禫,食酒肉!衷唬骸倨谥畣剩;期之喪,二年;九月、七月之喪,三時;五月之喪,二時;三月之喪,一時!硕逶轮灐!秲x禮》:‘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中月而禫,是月也,吉祭!硕逶轮尿灐!稌、《春秋》、《禮》皆周公、尼父所定,敢問此可為法否?昔鄭玄以中月而禫者,內(nèi)容一月,自喪至禫,凡二十七月。今既用之,而二十五月初無疑論。大抵子于親喪,有終身之痛,創(chuàng)巨者日久,痛深者愈遲,何歲月而止乎?故練而慨然,悲慕未盡,而踴擗之情差未;祥而廓然,哀傷已除,而孤藐之懷更劇。此情之所致,寧外飾哉?故先王立其中制,使情文兩稱,是以祥則縞帶素紕,禫則無不佩。夫去衰麻,襲錦縠,行道之人皆不忍,直為節(jié)之以禮,叵如之何。故仲由不能過制為姊服,孔鯉不能過期哭母,彼詎不懷?畏名教之嚴(yán)也!碑(dāng)世謂柬之言不詭圣人,而元感論遂廢。 王紹宗,字承烈,梁左民尚書銓曾孫。系本瑯邪,徙江都云。少貧俠,嗜學(xué),工草隸,客居僧坊,寫書取庸自給,凡三十年。庸足給一月即止,不取贏,人雖厚償,輒拒不受。 徐敬業(yè)起兵,聞其行,以幣劫之,稱疾篤。復(fù)令唐之奇強遣,不肯赴,敬業(yè)怒,將殺之,之奇曰:“彼人望也,殺之沮士心,不可。”由是免。事平,大總管李孝逸表其節(jié),武后召赴東都,謁殿中,褒慰良厚,擢太子文學(xué)。累進秘書少監(jiān),使侍皇太子。紹宗雅修飾,當(dāng)時公卿莫不慕悅其風(fēng),張易之兄弟亦頗結(jié)納。易之誅,坐廢,卒于家。 嘗與人書曰:“鄙夫書無工者,特由水墨之積習(xí)耳。常精心率意、虛神靜思以取之。吳中陸大夫常以余比虞君,以不臨寫故也。聞虞被中畫腹,與余正同!庇,即世南也。 紹宗兄玄宗,隱嵩山,號太和先生,傳黃老術(shù)。 彭景直,瀛州河間人。中宗景龍末,為太常博士。時獻、昭、乾三陵皆日祭,景直上言: 在禮,陵不日祭,宗廟有月祭,故王者設(shè)廟、祧、壇、 墠,為親疏多少之殺。立七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皆月祭。遠廟為祧,享嘗乃止。去祧為壇,去壇為墠,有禱祭之,無禱乃止。譙周曰:“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之廟,皆朔加薦,以象生時朔食,號月祭,二祧廟不月祭!眲t古無日祭者。今諸陵朔、望進食,近古之殷事;諸節(jié)進食,近古之薦新。鄭玄曰:“殷事,月之朔、半,薦新奠也!庇凇秲x禮》,朔、半日,猶常日朝夕也,既大祥,即四時焉,此其祭皆在廟云。近世始以朔、望諸節(jié)祭陵寢,唯四時及臘,五享于廟。尋經(jīng)質(zhì)禮,無日祭于陵之文。漢時,京師自高祖下至宣帝,與太上皇、悼皇考陵旁立廟。園各有寢、便殿,故日祭諸寢,月祭諸便殿。貢禹以禮節(jié)煩數(shù),白元帝愿罷郡、國廟。丞相韋玄成等后因議七廟外寢園皆無復(fù)修。議者亦以祭不欲數(shù),宜復(fù)古四時祭于廟。劉歆引《春秋外傳》曰:“祖、禰日祭,曾、高月祀,二祧時享,壇、墠歲貢。”魏、晉以降,不祭墓。唐家擇古作法,臣謂宜罷諸陵日祭,如禮便。 帝不從,因下詔:“有司言諸陵不當(dāng)日進食。夫禮以人情為之沿革,何專古而泥所聞?乾陵宜朝晡進奠,昭、獻陵日一進,或所司乏于費,可減朕常膳為之! 帝崩,葬定陵,有司議以和思皇后祔葬,后為武后所殺,不得其喪所,將以招魂合諸梓宮,景直曰:“招魂古無傳,不可。請如橋山藏衣冠故事,納后祎衣,復(fù)寢宮,舉衣魂輅,告以太牢,內(nèi)之方中,奉帝梓棺右,覆以夷衾!北姰(dāng)其言,制曰:“可。”景直后歷禮部郎中卒。 盧粲,幽州范陽人,后魏侍中陽烏五世孫。祖彥卿,亦善著書。粲始冠,擢進士第。神龍中,累遷給事中。時節(jié)愍太子立,韋后疾之,諷中宗以衛(wèi)府封物給東宮,粲駁奏:“太子匕鬯主,歲時服用,宜取于百司。《周禮》:諸用財器,‘歲終則會,唯王及太子不會’。今乃與諸王等夷,非所謂憲章古昔者。”詔可。 武崇訓(xùn)死,詔墓視陵制,粲曰:“凡王、公主墓,無稱陵者,唯永泰公主事出特制,非后人所援比。崇訓(xùn)塋兆,請視諸王!痹t曰:“安樂公主與永泰不異,崇訓(xùn)于主當(dāng)同穴,為陵不疑!濒庸虉(zhí),以“陵之稱,本施尊極,雖崇訓(xùn)之親,不及雍王,雍墓不稱陵,崇訓(xùn)緣主而得假是名哉?”詔可。主大怒,出粲陳州刺史。粲曰:“茍所論得行,雖遠何憚!”開元初,為秘書少監(jiān)。 其從父行嘉,仕為雍王記室,亦以學(xué)聞。 粲累封固安縣侯,終邠王傅,謚曰景。 尹知章,絳州翼城人。少雖學(xué),未甚通解,忽夢人持巨鑿破其心,內(nèi)若劑焉,驚悟,志思開徹,遂遍明《六經(jīng)》。諸生嘗講授者,更北面受大義。 長安中,擢定王府文學(xué)。遷太常博士。中宗時,或建言以涼武昭王為七廟始祖,知章議:“武昭遠世,非王業(yè)所因!蹦酥埂3鰹殛憸喠,坐事,輒棄官去。時散騎常侍解琬亦罷歸,與知章覃思經(jīng)術(shù),舉欣欣然。張說表諸朝,擢禮部員外郎,轉(zhuǎn)國子博士。馬懷素緒定秘書,奏知章是正文字。 每休沐,講授未始輟。于《易》、《老》、《莊》書尤縣解。弟子貧者,赒給之。性和厚,人不見有喜慍。未嘗問產(chǎn)業(yè),其子欲廣市樵米為歲中計,知章曰:“如而計,則貧人何以取資?且吾烏應(yīng)奪民利邪?”卒官。所注傳頗多,行于時。門人孫季良等頌其德,刻著東都國子監(jiān)門外。 季良,偃師人,一名翌,仕歷左拾遺、集賢院直學(xué)士。 張齊賢,陜州陜?nèi)恕Jv初,為太常奉禮郎。 武后詔百官議告朔于明堂,講時令,布政事,京官九品以上、四方朝集使皆列于廷。太常博士辟閭?cè)首犜唬骸敖?jīng)無天子月告朔。唯《玉藻》:‘天子聽朔南門之外。’《周太宰》:‘正月之吉,布政于邦國都鄙!蓪氃唬骸ㄗ釉赂嫠啡找。’此《玉藻》聽朔同誼。今元日讀時令,合古聽朔事。獨鄭玄以秦制《月令》有五帝五官,因言‘聽朔必以特牲告時帝及神,以文王、武王配。’其言非是!对铝睢吩弧涞厶,其神句芒’,謂宣令告人,使奉時務(wù)業(yè),月皆有令,故云,非天子月朔以配帝祭也。告朔者,諸侯禮也,《春秋》:‘既視朔,遂登臺!终f人君月告朔于廟,其祭為朝享。魯自文公始不視朔,明非天子所行。玄謂告帝即人帝,神即重、黎、五官,不言天子拜祭。臣請罷告朔、月祭,以應(yīng)古禮。”齊賢不韙其說,質(zhì)曰:“谷梁氏稱‘閏月,天子不告朔’,它月故告朔矣。左氏言魯‘不告閏朔,為棄時政’,則諸侯雖閏告朔矣!吨芴贰贰C朔于邦國’,《玉藻》‘閏月,王居門’,是天子雖閏亦告朔。二家去圣不遠,載天子、諸侯告朔事,顯顯弗繆。今議者乃以《太宰》正月之吉,布治邦國,而言天子元日一告朔,殊失其旨。一歲之元,六官自布所職之典。干寶謂吉為朔,故世人謬吉為告,據(jù)繆失經(jīng),不得為法。議者又引左氏說,專在諸侯,不知《玉藻》與左說正同,而獨于天子言歲首一告,何去取之恣也!又謂時帝,五人帝也。玄于時帝包天人,故以文、武作配,是并告兩五帝為不疑。諸侯受朔天子,藏于廟。天子受朔于天,宜在明堂,故告時帝,配祖考。議者曰:‘天子月告祭頒朔,則諸侯安得藏之?故太宰歲首布一歲事,太史頒之也。’是不然。《周太史》‘頒朔邦國’,是總頒十二朔于諸侯;天子猶月告者,頒官府都鄙也。內(nèi)外異言之也。禮不可罷!兵P閣侍郎王方慶又推言:“明堂,布政之宮,所以明天氣,統(tǒng)萬物也。漢儒以明堂、太廟為一,宗祀其祖,而配上帝。取宗祀曰清廟,正室為太室,向陽為明堂,建學(xué)為太學(xué),圜水為辟雍,異名同事,古之制也。天子以正月上辛總受十二月政于南郊,還藏于祖廟,月取一政,班之明堂。諸侯則受于天子,藏之祖廟,月取一政,行之于國。王者以其禮告廟,謂之告朔;視月之政,謂之視朔。《玉藻》:‘玄冕而朝日東門之外,聽朔南門之外!嵭f:‘明堂在國陽,就其時之堂而聽朔焉。卒事,宿路寢。’今元日通天宮受朝,有司遂讀時令、布政,古之禮也。舊說天子歲入明堂者十八:大享,一;月告朔,十二;四時迎氣,四;巡狩之歲,一。今議者唯許歲首一入,不亦隘乎?陛下幸建明堂,遵用告朔事,若月一聽,則近于煩,每孟月視朔,惟制定其禮,臣下不敢專。”成均博士吳楊吾等共言:“秦滅學(xué),告朔廢。今用四孟月、季夏,至明堂告五時帝堂上,請兼如齊賢、方慶議!辈粩(shù)歲,禮亦廢。 久之,齊賢遷博士。時東都置太社,禮部尚書祝欽明問禮官博士:“周家田主用所宜木,今社主石,奈何?”齊賢與太常少卿韋叔夏、國子司業(yè)郭山惲、尹知章等議:“《春秋》:‘君以軍行,祓社釁鼓,祝奉以從!试唬骸挥妹,戮于社!琊⒅饔檬,以可奉而行也。崔靈恩曰:‘社主用石,以地產(chǎn)最實歟!’《呂氏春秋》言‘殷人社用石’。后魏天平中,遷太社石主,其來尚矣。周之田主用所宜木,其民間之社歟!非太社也!庇谑桥f主長尺有六寸,方尺七寸,問博士云何,齊賢等議:“社主之制,禮無傳。天子親征,載以行,則非過重!抖Y》:‘社祭土,主陰氣!俄n詩外傳》:‘天子太社方五丈,諸侯半之!,土數(shù)。社主宜長五尺,以準(zhǔn)數(shù)五;方二尺,以準(zhǔn)陰偶;剡其上,以象物生;方其下,以象地體;埋半土中,本末均也。請度以古尺”云。又問:“社稷壇隨四方用色,而中不數(shù)尺,冒黃土,謂何?”齊賢等曰:“天子太社,度廣五丈,分四方,上冒黃土,象王者覆被四方,然則當(dāng)以黃土覆壇上。舊壇上不數(shù)尺,覆被之狹,乖于古!庇谑且苑缴棄拿婕氨,而黃土全覆上焉。祭牲皆太牢。其后改先農(nóng)曰“帝社”,又立“帝稷”,皆齊賢等參定。 中宗即位,因武后東都廟改為唐廟,議滿七室,以涼武昭王為始祖。齊賢上議:“《禮》,天子七廟,尊始封君曰太祖,百代不遷,始祖無聞焉。殷自玄王至湯,周后稷至武王,皆出太祖后,合食有序。景皇帝始封唐,實為太祖,以世數(shù)近,故尚在昭穆。今乃上引武昭王為始祖,異乎殷、周之本卨、稷也。卨、稷興胙,景皇帝是也。昭王國不世傳,后嗣失守。景帝實始封唐,子孫是承。若近舍唐,遠引涼,不見其可。且魏不祖曹參,晉不祖司馬卬,宋不祖楚元王,齊、梁不祖蕭何,陳、隋不祖胡公、楊震,今謂昭王為祖,可乎?漢以周郊后稷,議欲郊堯,杜林以為周興自后稷,漢業(yè)特起,功不緣堯,卒不果郊。武德初定,去昭王尤近,不托祖者,不可故也。今而立之,非祖宗意。景皇失位,神弗臨享,殆非詒厥孫謀者!辈┦縿⒊袘c、尹知章又言:“受命之君,王跡有淺深,代系有遠邇。祖以功,昭穆以親。有功者不遷,親盡者毀。今不宜以廟數(shù)未備,引當(dāng)遷之主于昭穆上,茍充七室也。景皇帝既號太祖,以世淺猶在六室位,則室未當(dāng)有七,非天子廟不當(dāng)七也。大帝神主既祔,宣皇帝當(dāng)遷。宣非始祖,又無宗號,親盡而遷,不可復(fù)立。請仍為六室。”詔宰相詳裁。于是祝欽明等上言:“博士等三百人為兩說:齊賢等不祖武昭王,劉承慶等請遷宣皇帝。臣等欲皆可其奏!痹t可。俄以孝敬皇帝為義宗,列于廟為七室。西京太廟亦如之。 齊賢遷累諫議大夫,卒。 柳沖,蒲州虞鄉(xiāng)人,隋饒州刺史莊曾孫。父楚賢,大業(yè)中為河北縣長。高祖兵興,堯君素據(jù)郡固守,楚賢說曰:“隋之亡,天下共知。唐公名在圖箓,動以誠信,豪英景赴,天所贊也。君子見幾而作,俟終日邪?”君素不從,楚賢潛行自歸,授侍御史。貞觀中,持節(jié)冊拜突厥,辭其遺不受。歷交、桂二州都督、杭州刺史,皆有名。 沖好學(xué),多所研總。天授初,為司府寺主簿,詔遣安撫淮南,使有指,封河?xùn)|縣男。中宗景龍中,遷左散騎常侍,修國史。 初,太宗命諸儒撰《氏族志》,甄差群姓。其后門胄興替不常,沖請改修其書,帝詔魏元忠、張錫、蕭至忠、岑羲、崔湜、徐堅、劉憲、吳兢及沖共取德、功、時望、國籍之家,等而次之。夷蕃酋長襲冠帶者,析著別品。會元忠等繼物故,至先天時,復(fù)詔沖及堅、兢與魏知古、陸象先、劉子玄等討綴,書乃成,號《姓系錄》。歷太子賓客、宋王師、昭文館學(xué)士,以老致仕。開元初,詔沖與薛南金復(fù)加刊竄,乃定。 后柳芳著論甚詳,今刪其要,著之左方。芳之言曰: 氏族者,古史官所記也。昔周小史定系世,辯昭穆,故古有《世本》,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諸侯、卿、大夫名號繼統(tǒng)。左丘明傳《春秋》,亦言:“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命之氏;諸侯以字為氏,以謚為族。”昔堯賜伯禹姓曰姒,氏曰有夏;伯尼姓曰姜,氏曰有呂。下及三代,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后世或氏于國,則齊、魯、秦、吳;氏于謚,則文、武、成、宣;氏于官,則司馬、司徒;氏于爵,則王孫、公孫;氏于字,則孟孫、叔孫;氏于居,則東門、北郭;氏于志,則三烏、五鹿;氏于事,則巫、乙、匠、陶。于是受姓命氏,粲然眾矣。 秦既滅學(xué),公侯子孫失其本系。漢興,司馬遷父子乃約《世本》修《史記》,因周譜明世家,乃知姓氏之所由出,虞、夏、商、周、昆吾、大彭、豕韋、齊桓、晉文皆同祖也。更王迭霸,多者千祀,少者數(shù)十代。先王之封既絕,后嗣蒙其福,猶為強家。 漢高帝興徒步,有天下,命官以賢,詔爵以功,誓曰:“非劉氏王、無功侯者,天下共誅之!毕韧豕渲,才則用,不才棄之,不辨士與庶族,然則始尚官矣。然猶徙山東豪杰以實京師,齊諸田,楚屈、景,皆右姓也。其后進拔豪英,論而錄之,蓋七相、五公之所由興也。 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權(quán)歸右姓已。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為之,以定門胄,品藻人物。晉、宋因之,始尚姓已。然其別貴賤,分士庶,不可易也。于時有司選舉,必稽譜籍,而考其真?zhèn)。故官有世胄,譜有世官,賈氏、王氏譜學(xué)出焉。由是有譜局,令史職皆具。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東南則為“吳姓”,朱、張、顧、陸為大;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關(guān)中亦號“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代北則為“虜姓”,元、長孫、宇文、于、陸、源、竇首之!疤斝铡闭撸盒⑽牡圻w洛,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八氏十姓,出于帝宗屬,或諸國從魏者;三十六族九十二姓,世為部落大人;并號河南洛陽人!翱ば铡闭,以中國士人差第閥閱為之制,凡三世有三公者曰“膏粱”,有令、仆者曰“華腴”,尚書、領(lǐng)、護而上者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太中大夫者為“丙姓”,吏部正員郎為“丁姓”。凡得入者,謂之“四姓”。又詔代人諸胄,初無族姓,其穆、陸、奚、于,下吏部勿充猥官,得視“四姓”。北齊因仍,舉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在選。故江左定氏族,凡郡上姓第一,則為右姓;太和以郡四姓為右姓;齊浮屠曇剛《類例》凡甲門為右姓;周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為右姓;隋開皇氏族以上品、茂姓則為右姓;唐《貞觀氏族志》凡第一等則為右姓;路氏著《姓略》,以盛門為右姓;柳沖《姓族系錄》凡四海望族則為右姓。不通歷代之說,不可與言譜也。今流俗獨以崔、盧、李、鄭為四姓,加太原王氏號五姓,蓋不經(jīng)也。 夫文之弊,至于尚官;官之弊,至于尚姓;姓之弊,至于尚詐。隋承其弊,不知其所以弊,乃反古道,罷鄉(xiāng)舉,離地著,尊執(zhí)事之吏。于是乎土無鄉(xiāng)里,里無衣冠,人無廉恥,士族亂而庶人僣矣。故善言譜者,系之地望而不惑,質(zhì)之姓氏而無疑,綴之婚姻而有別。山東之人質(zhì),故尚婚婭,其信可與也;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其智可與也;關(guān)中之人雄,故尚冠冕,其達可與也;代北之人武,故尚貴戚,其泰可與也。及其弊,則尚婚婭者先外族、后本宗,尚人物者進庶孽、退嫡長,尚冠冕者略伉儷、慕榮華,尚貴戚者徇勢利、亡禮教。四者俱弊,則失其所尚矣。 人無所守,則士族削;士族削,則國從而衰。管仲曰:“為國之道,利出一孔者王,二孔者強,三孔者弱,四孔者亡!惫使诨檎,人道大倫。周、漢之官人,齊其政,一其門,使下知禁,此出一孔也,故王;魏、晉官人,尊中正,立九品,鄉(xiāng)有異政,家有競心,此出二孔也,故強;江左、代北諸姓,紛亂不一,其要無歸,此出三孔也,故弱;隋氏官人,以吏道治天下,人之行,不本鄉(xiāng)黨,政煩于上,人亂于下,此出四孔也,故亡。唐承隋亂,宜救之以忠,忠厚則鄉(xiāng)黨之行修;鄉(xiāng)黨之行修,則人物之道長;人物之道長,則冠冕之緒崇;冠冕之緒崇,則教化之風(fēng)美;乃可與古參矣。 晉太元中,散騎常侍河?xùn)|賈弼撰《姓氏簿狀》,十八州百十六郡,合七百一十二篇,甄析士庶無所遺。宋王弘、劉湛好其書。弘每日對千客,可不犯一人諱。湛為選曹,撰《百家譜》以助銓序,文傷寡省,王儉又廣之,王僧孺演益為十八篇,東南諸族自為一篇,不入百家數(shù)。弼傳子匪之,匪之傳子希鏡,希鏡撰《姓氏要狀》十五篇,尤所諳究。希鏡傳子執(zhí),執(zhí)更作《姓氏英賢》一百篇,又著《百家譜》,廣兩王所記。執(zhí)傳其孫冠,冠撰《梁國親皇太子序親簿》四篇。王氏之學(xué),本于賈氏。 唐興,言譜者以路敬淳為宗,柳沖、韋述次之。李守素亦明姓氏,時謂“肉譜”者。后有李公淹、蕭穎士、殷寅、孔至,為世所稱。 初,漢有鄧氏《官譜》,應(yīng)劭有《氏族》一篇,王符《潛夫論》亦有《姓氏》一篇,宋何承天有《姓苑》二篇。譜學(xué)大抵具此。魏太和時,詔諸郡中正,各列本土姓族次第為舉選格,名曰“方司格”,人到于今稱之。 馬懷素,字惟白,潤州丹徒人?徒,師事李善,貧無資,晝樵,夜輒然以讀書,遂博通經(jīng)史。擢進士第,又中文學(xué)優(yōu)贍科,補郿尉。積勞,遷左臺監(jiān)察御史。長安中,大夫魏元忠為張易之構(gòu)謫嶺表,太仆崔貞忄貞、東宮率獨孤祎之祖道,易之怒,使人上急變,告貞忄貞等與元忠謀反。武后詔懷素按之,使者促迫,懷素執(zhí)不從,曰:“貞忄貞?zhàn)T流人當(dāng)?shù)米铮詾橹\反,則非。昔彭越以逆誅,欒布奏事尸下,漢不坐罪。今元忠罪非越比,不宜坐餞闊之人。且陛下操生殺柄,欲加之罪,自當(dāng)處決圣心。既付臣按狀,惟知守陛下法爾!焙笠饨,貞忄貞等乃免。宰相李迥秀藉易之勢,斂賕諉法,懷素劾罷之。轉(zhuǎn)禮部員外郎。以十道使黜陟江西,處決平恕。遷考功,核取實才,權(quán)貴謁請不能阿撓。擢中書舍人內(nèi)供奉,為修文館直學(xué)士。 開元初,為戶部侍郎,封常山縣公,進兼昭文館學(xué)士。篤學(xué),手未嘗廢卷。謙恭慎畏,推為長者。玄宗詔與褚無量同為侍讀,更日番入。既叩閣,肩輿以進;或行在遠,聽乘馬。宮中每宴見,帝自送迎以師臣禮。有詔句校秘書。是時,文籍盈漫,皆炱朽蟫斷,簽啇紛舛。懷素建白:“愿下紫微、黃門,召宿學(xué)巨儒就校繆缺。”又言:“自齊以前舊籍,王儉《七志》已詳。請采近書篇目及前志遺者,續(xù)儉《志》以藏秘府!痹t可。即拜懷素秘書監(jiān)。乃詔國子博士尹知章、四門助教王直、直國子監(jiān)趙玄默,陸渾丞吳綽、桑泉尉韋述、扶風(fēng)丞馬利征、湖州司功參軍劉彥直、臨汝丞宋辭玉、恭陵丞陸紹伯、新鄭尉李子釗、杭州參軍殷踐猷、梓潼尉解崇質(zhì)、四門直講余欽、進士王愜、劉仲丘、右威衛(wèi)參軍侯行果、邢州司戶參軍袁暉、海州錄事參軍晁良、右率府胄曹參軍毋煚、滎陽主簿王灣、太常寺太祝鄭良金等分部撰次,踐猷從弟秘書丞承業(yè)、武陟尉徐楚璧是正文字。懷素奏秘書少監(jiān)盧俌、崔沔為修圖書副使,秘書郎田可封、康子元為判官。然懷素不善著述,未能有所緒別。會卒,帝舉哀洛陽南城門,贈潤州刺史,謚曰文,給輿還鄉(xiāng)里,喪事官辦。 懷素卒后,詔秘書官并號修書學(xué)士,草定四部,人人意自出,無所統(tǒng)一,逾年不成。有司疲于供擬,太仆卿王毛仲奏罷內(nèi)料。又詔右常侍褚無量、大理卿元行沖考絀不應(yīng)選者,無量等奏:“修撰有條,宜得大儒綜治!痹t委行沖。乃令煚、述、欽總緝部分,踐猷、愜治經(jīng),述、欽治史,煚、彥直治子,灣、仲丘治集。八年,《四錄》成,上之。學(xué)士無賞擢者。 行沖知麗正院,又奏紹伯、利征、彥直、踐猷、行果、子釗、直、煚、述、灣、玄默、欽、良金與朝邑丞馮朝隱、冠氏尉權(quán)寅獻、秘書省校書郎孟曉、揚州兵曹參軍韓覃、王嗣琳,福昌令張悱、進士崔藏之入校麗正書。由是秘書省罷撰緝,而學(xué)士皆在麗正矣。 愜、仲丘老病還鄉(xiāng)里。紹伯卒于官。直終岐王府記室參軍事。玄默集賢直學(xué)士。利征,出為山茌令,儒緩無治術(shù),免官,終于家。子釗坐保任非人,終德州長史。欽至太學(xué)博士、集賢院學(xué)士。灣,洛陽尉。良金,右補闕、京兆府倉曹參軍事。寅獻,臨淮太守。曉,左補闕。覃,萊州別駕,坐誣告刺史,流遠方。藏之,膳部員外郎,明年,以將仕郎梁令瓚文學(xué)直書院,后以右率府兵曹參軍而罷,終恒王府司馬。秘書省校書郎源幼良代利征,后以協(xié)律郎罷。 殷踐猷,字伯起,陳給事中不害五世從孫。博學(xué),尤通氏族、歷數(shù)、醫(yī)方。與賀知章、陸象先、韋述最善,知章嘗號為“五總龜”,謂龜千年五聚,問無不知也。初為杭州參軍,舉文儒異等科,授秘書省學(xué)士,用曹州司法參軍,兼麗正殿學(xué)士。以叔父喪,哀慟歐血而卒,年四十八。 少子寅,舉宏辭,為太子校書,出為永寧尉。吏侮謾甚,寅怒殺之,貶澄城丞。病且死,以母蕭老,不忍決。及斂,其子亮斷指剪發(fā)置棺中,自誓事祖母如寅在。其后侍蕭疾,不脫衣者數(shù)年,有白燕巢其楣。后終給事中、杭州刺史。 踐猷弟季友,歷秘書郎,善畫。 從父仲容,終冬官郎中,有重名。子承業(yè),以謹(jǐn)樸稱,歷太子左諭德、右威衛(wèi)將軍。 族子成己,晉州長史。初,母顏叔父吏部郎中敬仲為酷吏所陷,率二妹割耳訴冤,敬仲得減死。及成己生,而左耳缺云。 孔若思,越州山陰人,陳吏部尚書奐四世孫。祖紹安,與兄紹新蚤知名。陳亡,客居鄠,勵志于學(xué)。外兄虞世南曰:“本朝淪覆,吾分湮滅,有弟若此,知不亡矣!苯B安與孫萬壽皆以文辭稱,時謂“孫孔”。隋大業(yè)末,為監(jiān)察御史。高祖討賊河?xùn)|,紹安與夏侯端同監(jiān)軍,禮遇尤密。帝受禪,端先歸,拜秘書監(jiān)。已而紹安間道走長安,帝悅,擢內(nèi)史舍人,賜宅一區(qū)、良馬二匹。 若思早孤,其母躬訓(xùn)教,長以博學(xué)聞。有遺以褚遂良書者,納一卷焉。其人曰:“是書貴千金,何取之廉?”答曰:“審爾,此為多矣!备其半。擢明經(jīng),歷庫部郎中,常曰:“仕宦至郎中足矣!弊抑弥顾皇,明自足意。 中宗初,敬暉、桓彥范當(dāng)國,以若思多識古今,凡大政事,必咨質(zhì)后行。三遷禮部侍郎,出為衛(wèi)州刺史。故事,以宗室為州別駕,見刺史,驁放不肯致恭。若思劾奏別駕李道欽,請訊狀。有詔別駕見刺史致恭,自若思始。以清白擢銀青光祿大夫,賜絹百匹,累封梁郡公。開元七年卒,謚曰惠。 從父禎,第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門無賓謁,時譏其介。高宗時,再遷絳州刺史,封武昌縣子,謚曰溫。 子季詡,字季和。永昌初,擢制科,授秘書郎。陳子昂常稱其神清韻遠,可比衛(wèi)玠。終左補闕。 若思子至,字惟微。歷著作郎,明氏族學(xué),與韋述、蕭穎士、柳沖齊名。撰《百家類例》,以張說等為近世新族,剟去之。說子垍方有寵,怒曰:“天下族姓,何豫若事,而妄紛紛邪?”垍弟素善至,以實告。初,書成,示韋述,述謂可傳。及聞垍語,懼,欲更增損,述曰:“止!丈夫奮筆成一家書,奈何因人動搖?有死不可改!彼炝T。時述及穎士、沖皆撰《類例》,而至?xí)Q工。

 

新唐書

  《新唐書》記載中國唐代歷史的紀(jì)傳體史書。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紀(jì)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歐陽修等撰,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書完成,由曾公亮進呈!缎绿茣匪隽袀鞫嗳〔挠诒救说恼伦嗷蚝笕说淖肥,碑志石刻和各種雜史、筆記、小說都被采輯編入。

卷三十下 志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四十 志第三十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紀(jì)第十 卷十一 志第一
卷十二 志第二 卷十三 志第三
卷十四 志第四 卷十五 志第五
卷十六 志第六 卷十七 志第七
卷十八 志第八 卷十九 志第九
卷二十 志第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上 志第十三上
卷二十三下 志第十三下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卷二十七下 志第十七下
卷二十八上 志第十八上 卷二十八下 志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卷三十上 志第二十上
卷四十一 志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上 志第三十九上
卷四十九下 志第三十九下 卷五十 志第四十
卷五十一 志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志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 志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志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 志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 志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志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志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志第四十九 卷六十 志第五十
卷六十一 表第一 卷六十二 表第二
卷六十三 表第三 卷六十四 表第四
卷六十五 表第五 卷六十六 表第六
卷六十七 表第七 卷六十八 表第八
卷六十九 表第九 卷七十上 表第十上
卷七十下 表第十下 卷七十一上 表第十一上
卷七十一下 表第十一下 卷七十二上 表第十二上
卷七十二中 表第十二中 卷七十二下 表第十二下
卷七十三上 表第十三上 卷七十三下 表第十三下
卷七十四上 表第十四上 卷七十四下 表第十四下
卷七十五上 表第十五上 卷七十五下 表第十五下
卷七十六 列傳第一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
卷八十 列傳第五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 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
卷八十四 列傳第九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一 卷八十七 列傳第十二
卷八十八 列傳第十三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卷九十 列傳第十五 卷九十一 列傳第十六
卷九十二 列傳第十七 卷九十三 列傳第十八
卷九十四 列傳第十九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二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三 卷九十九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五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六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七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八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九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二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一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卷二百一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卷二百一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卷二百一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卷二百一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卷二百一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卷二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二百二十一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二百二十二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卷二百二十二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卷二百二十二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 卷二百二十三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卷二百二十三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下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卷二百二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卷二百二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卷二百二十五中 列傳第一百五十中 卷二百二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