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新唐書

 

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 泥婆羅,直吐蕃之西樂陵川。土多赤銅、犛牛。俗翦發(fā)逮眉,穿耳,楦以筒若角,緩至肩者為姣好。無匕箸,攫而食。其器皆用銅,其居版屋畫壁。俗不知牛耕,故少田作,習商賈。一幅布蔽身,日數(shù)盥浴。重博戲,通推步歷術。祀天神,鐫石為象,日浴之,烹羊以祭。鑄銅為錢,面文人形,背牛馬形。其君服珠、頗黎、車渠、珊瑚、虎魄垂纓,耳金鉤玉珰,佩寶伏突,御師子大床,燎香布花于堂,而大臣坐地不藉。左右持兵,數(shù)百列侍。宮中有七重樓,覆銅瓦,楹極皆大琲雜寶,四隅置銅槽,下有金龍,口激水仰注槽中。 初,王那陵提婆之父為其叔所殺,提婆出奔,吐蕃納之,遂臣吐蕃。貞觀中,遣使者李義表到天竺,道其國,提婆大喜,延使者同觀阿耆婆珎池。池廣數(shù)十丈,水常溢沸,共傳旱潦未始耗溢。或抵以物則生煙,釜其上,少選可熟。二十一年,遣使入獻波棱、酢菜、渾提蔥。永徽時,其王尸利那連陀羅又遣使入貢。 黨項,漢西羌別種,魏、晉后微甚。周滅宕昌、鄧至,而黨項始強。其地古析支也,東距松州,西葉護,南舂桑、迷桑等羌,北吐谷渾。處山谷崎嶇,大抵三千里。以姓別為部,一姓又分為小部落,大者萬騎,小數(shù)千,不能相統(tǒng),故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辭氏、房當氏、米禽氏、拓拔氏、而拓拔最強。土著,有棟宇,織犛尾、羊毛覆屋,歲一易。俗尚武,無法令、賦役。人壽多過百歲,然好為盜,更相剽奪。尤重復讎,未得所欲者,蓬首垢顏,跣足草食,殺已乃復。男女衣裘褐,被氈。畜犛牛、馬、驢、羊以食,不耕稼。地寒,五月草生,八月霜降。無文字,候草木記歲。三年一相聚,殺牛羊祭天,取麥他國以釀酒。妻其庶母、伯叔母、兄嫂、子弟婦,惟不娶同姓。老而死,子孫不哭;少死,則曰夭枉,乃悲。 貞觀三年,南會州都督鄭元璹鐫諭,其酋細封步賴舉部降。太宗璽詔慰撫,步賴因入朝,宴錫特異,以其地為軌州,即授刺史。步賴請率兵討吐谷渾。其后諸酋長悉內(nèi)屬,以其地為崌、奉、嚴、遠四州,即首領拜刺史。 有拓拔赤辭者,初臣吐谷渾,慕容伏允待之厚,與結婚,諸羌已歸,獨不至。李靖擊吐谷渾,赤辭屯狼道峽抗王師。廓州刺史久且洛生欲諭降之,辭曰:“渾主以腹心待我,不知其佗,若速去,且污吾刀!甭迳,引輕騎破之肅遠山,斬首數(shù)百級,虜雜畜六千。帝因其勝又令約降,赤辭從子思頭潛納款,其下拓拔細豆亦降。赤辭知宗族攜沮,稍欲自歸,岷州都督劉師立復誘之,即與思頭俱內(nèi)屬。以其地為懿、嵯、麟、可三十二州,以松州為都督府,擢赤辭西戎州都督,賜氏李,貢職遂不絕。于是自河首積石山而東,皆為中國地。后吐蕃浸盛,拓拔畏逼,請內(nèi)徙,始詔慶州置靜邊等州處之。地乃入吐蕃,其處者皆為吐蕃役屬,更號弭藥。 又有黑黨項者,居赤水西。其長號敦善王,慕容伏允之走也依之。及吐谷渾款附,敦善王亦納貢。居雪山者曰破丑氏。 又有白蘭羌,吐蕃謂之丁零,左屬黨項,右與多彌接。勝兵萬人,勇戰(zhàn)斗,善作兵,俗與黨項同。武德六年,使者入朝。明年,以其地為維、恭二州。貞觀六年,與契苾數(shù)十萬內(nèi)屬。永徽時,特浪生羌卜樓大首領凍就率眾來屬,以其地為劍州。 龍朔后,白蘭、舂桑及白狗羌為吐蕃所臣,籍其兵為前驅(qū)。白狗與東會州接,勝兵才千人。在西北者,天授中內(nèi)附,戶凡二十萬,以其地為朝、吳、浮、歸十州,散居靈、夏間。至德末,為吐蕃所誘,使為鄉(xiāng)導鈔邊。俄悔悟,更來朝,愿助靈州餉輓。乾元間,中國數(shù)亂,因寇邠、寧二州,肅宗詔郭子儀都統(tǒng)朔方、邠寧、鄜坊節(jié)度事,以鄜州刺史杜冕、邠州刺史桑如圭分二隊出討。子儀至,黨項潰去。 上元元年,在涇、隴部落十萬眾詣鳳翔節(jié)度使崔光遠降。二年,與渾、奴剌連和,寇寶雞,殺吏民,掠財珍,焚大散關,入鳳州,殺刺史蕭忄曳,節(jié)度使李鼎追擊走之。明年,又攻梁州,刺史李勉走;進寇奉天,大掠華原、同官去。詔臧希讓代勉為刺史,于是歸順、乾封、歸義、順化、和寧、和義、保善、寧定、羅云、朝鳳凡十州部落詣希讓獻款,丐節(jié)印。詔可。 仆固懷恩之叛,誘黨項、渾、奴剌入寇,眾數(shù)萬,掠鳳翔、盩厔。大酋鄭廷、郝德入同州,刺史韋勝走,節(jié)度使周智光破之澄城。閱月,又入同州,焚官私室廬,壁馬蘭山。郭子儀遣兵襲之,退保三堡,子儀遣慕容休明諭降廷、德。 子儀以黨項、吐谷渾部落散處鹽、慶等州,其地與吐蕃濱近,易相脅,即表徙靜邊州都督、夏州、樂容等六府黨項于銀州之北、夏州之東、寧朔州吐谷渾住夏西,以離沮之。召靜邊州大首領左羽林大將軍拓拔朝光等五刺史入朝,厚賜赍,使還綏其部。先是,慶州有破丑氏族三、野利氏族五、把利氏族一,與吐蕃姻援,贊普悉王之,因是擾邊凡十年。子儀表工部尚書路嗣恭為朔方留后,將作少監(jiān)梁進用為押黨項部落使,置行慶州。且言:“黨項陰結吐蕃為變,可遣使者招慰,芟其反謀,因令進用為慶州刺史,嚴邏以絕吐蕃往來道。”代宗然之。又表置靜邊、芳池、相興王州都督、長史,永平、旭定、清寧、寧保、忠順、靜塞、萬吉等七州都督府。于是破丑、野利、把利三部及思樂州刺史拓拔乞梅等皆入朝,宜定州刺史折磨布落、芳池州野利部并徙綏、延州。大歷末,野利禿羅都與吐蕃叛,招馀族不應,子儀擊之,斬禿羅都,而野利景庭、野利剛以其部數(shù)千人入附雞子川。六州部落,曰:野利越詩、野利龍兒、野利厥律、兒黃、野海、野窣等;居慶州者號東山部,夏州者號平夏部。永泰后稍徙石州,后為永安將阿史那思暕賦索無極,遂亡走河西。 元和時復置宥州,護黨項。至大和中寢強,數(shù)寇掠。然器械鈍苦,畏唐兵精,則以善馬購鎧,善羊貿(mào)弓矢。鄜坊道軍糧使李石表禁商人不得以旗幟、甲胄、五兵入部落,告者,舉罪人財畀之。至開成末,種落愈繁,富賈人赍繒寶鬻羊馬,藩鎮(zhèn)乘其利,強市之,或不得直,部人怨,相率為亂,至靈、鹽道不通。武宗以侍御史為使招定,分三印,以邠、寧、延屬崔彥曾,鹽、夏、長澤屬李雩鄠,靈武、麟、勝屬鄭賀,皆緋衣銀魚,而功不克。 宣宗大中四年,內(nèi)掠邠、寧,詔鳳翔李業(yè)、河東李拭合節(jié)度兵討之,宰相白敏中為都統(tǒng)。帝出近苑,或以竹一個植舍外,見才尺許,遠且百步,帝屬二矢曰:“黨羌窮寇,仍歲暴吾鄙,今我約:射竹中則彼當自亡,不中,我且索天下兵翦之,終不以此賊遺子孫!弊笥易⒛,帝一發(fā)竹分,矢徹諸外,左右呼萬歲。不閱月,羌果破殄,馀種竄南山。 始,天寶末,平夏部有戰(zhàn)功,擢容州刺史、天柱軍使。其裔孫拓拔思恭,咸通末竊據(jù)宥州,稱刺史。黃巢入長安,與鄜州李孝昌壇而坎牲,誓討賊,僖宗賢之,以為左武衛(wèi)將軍,權知夏綏銀節(jié)度事。次王橋,為巢所敗,更與鄭畋四節(jié)度盟,屯渭橋。中和二年,詔為京城西面都統(tǒng)、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俄進四面都統(tǒng),權知京兆尹。賊平,兼太子太傅,封夏國公,賜姓李。嗣襄王煴之亂,詔思恭討賊,兵不出,卒。以弟思諫代為定難節(jié)度使,思孝為保大節(jié)度、鄜坊凡翟等州觀察使,并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行瑜反,以思孝為北面招討使,思諫東北面招討使。思孝亦因亂取鄜州,遂為節(jié)度使,累兼侍中。以老薦弟思敬為保大軍兵馬留后,俄為節(jié)度使。 東女,亦曰蘇伐剌挐瞿咀羅,羌別種也,西海亦有女自王,故稱“東”別之。東與吐蕃、黨項、茂州接,西屬三波訶,北距于闐,東南屬雅州羅女蠻、白狼夷。東西行盡九日,南北行盡二十日。有八十城。以女為君,居康延川,巖險四繚,有弱水南流,縫革為船。戶四萬,勝兵萬人。王號賓就,官曰高霸黎,猶言宰相也。官在外者,率男子為之。凡號令,女官自內(nèi)傳,男官受而行。王侍女數(shù)百,五日一聽政。王死,國人以金錢數(shù)萬納王族,求淑女二立之。次為小王,王死,因以為嗣,或姑死婦繼,無篡奪。所居皆重屋,王九層,國人六層。王服青毛綾裙,被青袍,袖委于地,冬羔裘,飾以文錦。為小鬟髻,耳垂珰。足曳<革索>輶。<革索>輶,履也。俗輕男子,女貴者咸有侍男,被發(fā),以青涂面,惟務戰(zhàn)與耕而已。子從母姓。地寒宜麥,畜羊馬,出黃金。風俗大抵與天竺同。以十一月為正。巫者以十月詣山中,布糟麥,咒呼群鳥。俄有鳥來如雞狀,剖視之,有谷者歲豐,否即有災,名曰鳥卜。居喪三年,不易服,不櫛沐。貴人死,剝藏其皮,內(nèi)骨甕中,糅金屑瘞之。王之葬,殉死至數(shù)十人。 武德時,王湯滂氏始遣使入貢。高祖厚報,為突厥所掠不得通。貞觀中,使復至,太宗璽制慰撫。顯慶初,遣使高霸黎文與王子三廬來朝,授右監(jiān)門中郎將。其王斂臂使大臣來請官號,武后冊拜斂臂左玉鈐衛(wèi)員外將軍,賜瑞錦服。天授、開元間,王及子再來朝,詔與宰相宴曲江,封王曳夫為歸昌王、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后乃以男子為王。 貞元九年,其王湯立悉與白狗君及哥鄰君董臥庭、逋租君鄧吉知、南水君薛尚悉曩、弱水君董避和、悉董君湯息贊、清遠君蘇唐磨、咄霸君董藐蓬皆詣劍南韋皋求內(nèi)附。其種散居西山、弱水,雖自謂王,蓋小小部落耳。自失河、隴,悉為吐蕃羈屬,部數(shù)千戶,輒置令,歲督絲絮。至是猶上天寶所賜詔書。皋處其眾于維、霸等州,賜牛、糧,治生業(yè)。立悉等入朝,差賜官祿。于是松州羌二萬口相踵入附。立悉等官刺史,皆得世襲,然陰附吐蕃,故謂“兩面羌”。 高昌,直京師西四千里而贏,其橫八百里,縱五百里,凡二十一城。王都交河城,漢車師前王廷也。田地城,戊己校尉所治也。勝兵萬人。土沃,麥、禾皆再熟。有草名白疊,擷花可織為布。俗辮髻垂后。 其王曲伯雅,隋時嘗妻以戚屬宇文氏女,號華容公主。武德初,伯雅死,子文泰立,遣使來告,高祖命使者臨吊。后五年,獻狗高六寸,長尺,能曳馬銜燭,云出拂菻,中國始有拂菻狗。 太宗即位,獻玄狐裘,帝賜妻宇文華钅奠一具,宇文亦上玉盤。凡諸國施為輒以聞。貞觀四年,文泰遂來朝,禮賜厚甚。宇文求預宗籍,有詔賜氏李,更封常樂公主。 久之,文泰與西突厥通,凡西域朝貢道其國,咸見壅掠。伊吾嘗臣西突厥,至是內(nèi)屬,文泰與葉護共擊之。帝下詔讓其反覆,召大臣冠軍阿史那矩計事,文泰不遣,使長史曲雍來謝罪。初,大業(yè)末,華民多奔突厥,及頡利敗,有逃入高昌者,有詔護送,文泰苛留之。又與西突厥乙毗設破焉耆三城,虜其人,焉耆王訴諸朝。帝遣虞部郎中李道裕問狀,復遣使謝。帝引責曰:“而主數(shù)年朝貢不入,無藩臣禮,擅置官,擬效百僚。今歲首萬君長悉來,而主不至。日我使人往,文泰猥曰:‘鷹飛于天,雉竄于蒿,貓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豈不快邪!’西域使者入貢,而主悉拘梗之。又諗薛延陀曰:‘既自為可汗,與唐天子等,何事拜謁其使?’明年我當發(fā)兵虜而國,歸謂而君善自圖。”時薛延陀可汗請為軍向?qū),故民部尚書唐儉至延陀堅約。 帝復下璽書示文泰禍福,促使入朝,文泰遂稱疾不至。乃拜侯君集為交河道大總管,左屯衛(wèi)大將軍薛萬均、薩孤吳仁副之,契苾何力為蔥山道副大總管,武衛(wèi)將軍牛進達為行軍總管,率突厥、契苾騎數(shù)萬討之。群臣諫以行萬里兵難得志,且天界絕域,雖得之,不可守。帝不聽。文泰謂左右曰:“曩吾入朝,見秦、隴北城邑蕭條,非有隋比。今伐我,兵多則糧軵不逮;若下三萬,我能制之。度磧疲鈍,以逸待勞,臥收其弊耳!笔哪,聞王師至磧口,悸駭無它計,發(fā)病死,子智盛立。 君集奄攻田地城,契苾何力以前軍鏖戰(zhàn)。是夜星墜城中,明日拔其城,虜七千馀人。中郎將辛獠兒以勁騎夜逼其都。智盛以書遺君集曰:“得罪于天子者,先王也,咎深譴積,震墜厥命。智盛嗣位未幾,公其見赦!本唬骸澳芑诘溦,當面縛軍門!敝鞘⒉淮。軍進,填隍引沖車,飛石如雨,城中大震。智盛令大將曲士義居守,身與綰曹曲德俊謁軍門,請改事天子。君集諭使降,辭示屈,薛萬均勃然起曰:“當先取城,小兒何與語!”麾而進,智盛流汗伏地曰:“唯公命!”乃降。君集分兵略定,凡三州、五縣、二十二城,戶八千,口三萬,馬四千。先是,其國人謠曰:“高昌兵,如霜雪;唐家兵,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幾何自殄滅!蔽奶┎吨{所發(fā),不能得也。 捷書聞,天子大悅,宴群臣,班賜策功,赦高昌所部,披其地皆州縣之,號西昌州。特進魏徵諫曰:“陛下即位,高昌最先朝謁。俄以掠商胡,遏貢獻,故王誅加焉。文泰死,罪止矣。撫其人,立其子,伐罪吊民,道也。今利其土,屯守常千人,屯士數(shù)年一易,辦裝資,離親戚,不十年隴右且空。陛下終不得高昌圭粒咫帛助中國費,所謂散有用事無用!辈患{。改西昌州曰西州,更置安西都護府,歲調(diào)千兵,謫罪人以戍。黃門侍郎褚遂良諫曰:“古者先函夏,后夷狄,務廣德化,不爭荒逖。今高昌誅滅,威動四夷,然自王師始征,河西供役,飛米轉芻,十室九匱,五年未可復。今又歲遣屯戍,行李萬里,去者資裝使自營辦,賣菽粟,傾機杼,道路死亡尚不計。罪人始于犯法,終于惰業(yè),無益于行。所遣復有亡命,官司捕逮,株蔓相牽。有如張掖、酒泉塵飛烽舉,豈得高昌一乘一卒及事乎?必發(fā)隴右、河西耳。然則河西為我腹心,高昌,他人手足也,何必耗中華,事無用?昔陛下平頡利、吐谷渾,皆為立君,蓋罪而誅之,伏而立之,百蠻所以畏威慕德也。今宜擇高昌可立者立之,召首領悉還本土,長為藩翰,中國不擾!睍劜皇。 初,文泰以金厚餉西突厥欲谷設,約有急為表里;使葉護屯可汗浮圖城。及君集至,懼不敢發(fā),遂來降,以其地為庭州。焉耆請歸高昌所奪五城,留兵以守。 君集勒石紀功,凱而旋,俘智盛君臣獻觀德殿。行飲至禮,酺三日。徙高昌豪桀于中國,智盛拜左武衛(wèi)將軍、金城郡公,弟智湛右武衛(wèi)中郎將、天山郡公。曲氏傳國九世,百三十四年而亡。 智湛,麟德中以左驍衛(wèi)大將軍為西州刺史,卒,贈涼州都督。有子昭,好學。有鬻異書者,母顧笥中金嘆曰:“何愛此,不使子有異聞乎?”盡持易之。昭歷司膳卿,頗能辭章。弟崇裕有武藝,永徽中為右武衛(wèi)翊府中郎將,封交河郡王,邑至三千戶。終鎮(zhèn)軍大將軍,武后為舉哀,襚以美錦,賻賜甚厚,封爵絕。 吐谷渾居甘松山之陽,洮水之西,南抵白蘭,地數(shù)千里。有城郭,不居也。隨水草,帳室、肉糧。其官有長史、司馬、將軍、王、公、仆射、尚書、郎中,蓋慕諸華為之。俗識文字,其王椎髻黑冒,妻錦袍織裙,金花飾首。男子服長裙繒冒,或冠驩瀍。婦人辮發(fā)縈后,綴珠貝;槎Y,富家厚納聘,貧者竊妻去。父死妻庶母,兄死妻嫂。喪有服,葬已即除。民無常稅,用不足,乃斂富室商人,足而止。凡殺人若盜馬者死,它罪贖以物。地多寒,宜麥、菽、粟、蕪菁,出小馬、犛牛、銅、鐵、丹砂。有青海者,周八九百里,中有山,須冰合,游牝馬其上,明年生駒,號龍種。嘗得波斯馬,牧于海,生驄駒,日步千里,故世稱“青海驄”。西北有流沙數(shù)百里,夏有熱風,傷行人。風將發(fā),老駝引項鳴,埋鼻沙中,人候之,以氈蔽鼻口乃無恙。 隋時,其王慕容伏允號步薩缽,嘗寇邊。煬帝遣鐵勒敗之,壁西平;復命觀王雄破其眾。伏允以數(shù)十騎入泥嶺,亡去,仙頭王率男女十余萬降。置郡縣鎮(zhèn)戍,以長子順為質(zhì),因王之,統(tǒng)馀眾,俄追還。伏允客黨項,隋亂,因得復故地。 高祖受命,順自江都還長安,于時李軌據(jù)涼州,帝乃約伏允和,令擊軌自效,當護送順。伏允喜,引兵與軌戰(zhàn)庫門,交綏止,即遣使請順,帝遣之。順至,號為大寧王。 太宗時,伏允遣使者入朝,未還,即寇鄯州。帝遣使者讓,且召伏允;以疾為解,而為子求婚,驗帝意。帝召子親迎,亦稱疾。有詔止婚,遣中郎將康處真臨諭。又掠岷州,都督李道彥擊走之,執(zhí)名王二,斬級七百。連歲遣名王朝。俄寇涼州,鄯州刺史李玄運表吐谷渾牧馬青海,輕兵掩之,可盡致。乃命左驍衛(wèi)大將軍段志玄、左驍衛(wèi)將軍梁洛仁率契苾、黨項兵擊之,未至三十里,志玄等不欲戰(zhàn),壁而留。虜知之,驅(qū)牧馬走。副將李君羨率精騎尾襲懸水上,得牛羊二萬還。 是時,伏允耄不能事,其相天柱王用事,拘天子行人鴻臚丞趙德楷。帝遣使曉敕,十返,無悛言。貞觀九年,詔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積石道,任城王道宗鄯善道,李道彥赤水道,李大亮且末道,高甑生鹽澤道,并為行軍總管,率突厥、契苾兵擊之。黨項內(nèi)屬羌及洮州羌,皆殺刺史歸伏允。夏四月,道宗破伏允于庫山,俘斬四百。伏允謀入磧疲唐兵,燒野草,故靖馬多饑。道宗曰:“柏海近河源,古未有至者。伏允西走,未知其在,方馬癯糧乏,難遠入,不如按軍鄯州,須馬壯更圖之!本唬骸安蝗。向者段志玄至鄯州,吐谷渾兵輒傅城,彼國方完,逆眾用命也。今虜大敗,斥候無在,君臣相失,我乘其困,可以得志。柏海雖遠,可鼓而至也。”靖曰:“善。”分二軍:靖與大亮、薛萬均以一軍趣北,出其右;君集、道宗以一軍趣南,出其左。靖將薩孤吳仁以輕騎戰(zhàn)曼都山,斬名王,獲五百級。諸將戰(zhàn)牛心堆、赤水源,獲虜將南昌王慕容孝俊,收雜畜數(shù)萬。君集、道宗登漢哭山,戰(zhàn)烏海,獲名王梁屈蔥。靖破天柱部落于赤海,收雜畜二十萬。大亮俘名王二十,雜畜五萬,次且末之西。伏允走圖倫磧,將托于闐,萬均督銳騎追亡數(shù)百里,又破之。士乏水,刺馬飲血。君集、道宗行空荒二千里,盛夏降霜,乏水草,士糜冰,馬秣雪。閱月,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執(zhí)失思力馳破虜車重。兩軍會于大非川、破邏真谷。 順之質(zhì)隋,為金紫光祿大夫、伏允立其弟為太子。順歸,常鞅鞅,自以失位,欲以功自結天子,乃斬天柱王,舉國降。伏允懼,引千余騎遁磧中,眾稍亡,從者才百騎,窮無聊,即自經(jīng)死。國人立順為君,稱臣內(nèi)附,詔封四平郡王,號越胡呂烏甘豆可汗。帝恐未能定其國,遣李大亮率精兵鎮(zhèn)援。 順久質(zhì)華,國人不附,卒為下所殺,立其子燕王諾曷缽。諾曷缽幼,大臣爭權。帝詔侯君集就經(jīng)紀之,始請頒歷及子弟入侍。詔封諾曷缽河源郡王,號為地也拔勒豆可汗,遣淮陽郡王道明持節(jié)冊命,賜鼓纛。諾曷缽身入謝,遂請婚,獻馬牛羊萬。比年入朝,乃以宗室女為弘化公主妻之,詔道明及右武衛(wèi)將軍慕容寶持節(jié)送公主。其相宣王跋扈,謀作亂,欲襲公主,劫諾曷缽奔吐蕃。諾曷缽知之,引輕騎走鄯城,威信王以兵迎之。果毅都尉席君買率兵與威信王共討,斬其兄弟三人,國大擾。帝又詔民部尚書唐儉、中書舍人馬周持節(jié)撫慰。 高宗立,以主故,拜駙馬都尉。又獻名馬,帝問馬種性,使者曰:“國之最良者!钡墼唬骸傲捡R人所愛!痹t還其馬。公主表請入朝,遣左驍衛(wèi)將軍鮮于匡濟迎之。十一月,及諾曷缽至京師,帝又以宗室女金城縣主妻其長子蘇度摸末,拜左領軍衛(wèi)大將軍。久之,摸末死,主與次子右武衛(wèi)大將軍梁漢王闥盧摸末來請婚,帝以宗室女金明縣主妻之。既而與吐蕃相攻,上書相曲直,并來請師,天子兩不許。吐谷渾大臣素和貴奔吐蕃,言其情,吐蕃出兵搗虛,破其眾黃河上。諾曷缽不支,與公主引數(shù)千帳走涼州。帝遣左武衛(wèi)大將軍蘇定方為安集大使,平兩國怨。吐蕃遂有其地。 諾曷缽請內(nèi)徙。乾封初,更封青海國王。帝欲徙其部于涼州之南山,群臣議不同,帝難之。咸亨元年,乃以右威衛(wèi)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wèi)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wèi)將軍郭待封副之,總兵五萬討吐蕃,且納諾曷缽于故廷。王師敗于大非川,舉吐谷渾地皆陷,諾曷缽與親近數(shù)千帳才免。三年,乃徙浩亹水南。諾曷缽以吐蕃盛,勢不抗,而鄯州地狹,又徙靈州,帝為置安樂州,即拜刺史,欲其安且樂云。 諾曷缽死,子忠立。忠死,子宣超立,圣歷三年,拜左豹韜員外大將軍,襲故可汗號,馀部詣涼、甘、肅、瓜、沙等州降。宰相張錫與右武衛(wèi)大將軍唐休璟議徙其人于秦、隴、豐、靈間,令不得畔去。涼州都督郭元振以為:“吐谷渾近秦、隴,則與監(jiān)牧雜處;置豐、靈,又邇默啜;假在諸華,亦不遽移其性也。前日王孝杰自河源軍徙耽爾乙句貴置靈州,既其叛,乃入牧坊掠群馬,瘢夷州縣,是則遷中土無益之成驗。往素和貴叛去,于我無損,但失吐谷渾數(shù)十部,豈與句貴比邪?今降虜非強服,皆突矢刃,棄吐蕃而來,宜當循其情,為之制也。當甘、肅、瓜、沙降者,即其所置之。因所投而居,情易安,磔數(shù)州則勢自分。順其情,分其勢,不擾于人,可謂善奪戎心者也。歲遣鎮(zhèn)遏使者與宣超兄弟撫護之,無令相侵奪,生業(yè)固矣。有如叛去,無損中國!痹t可。宣超死,子曦皓立。曦皓死,子兆立。吐蕃復取安樂州,而殘部徙朔方、河東,語謬為“退渾”。 貞元十四年,以朔方節(jié)度副使、左金吾衛(wèi)大將軍慕容復為長樂都督、青海國王,襲可汗號。復死,停襲。吐谷渾自晉永嘉時有國,至龍朔三年吐蕃取其地,凡三百五十年,及此封嗣絕矣。 焉耆國直京師西七千里而贏,橫六百里,縱四百里。東高昌,西龜茲,南尉犁,北烏孫。逗渠溉田,土宜黍、蒲陶,有魚鹽利。俗祝發(fā)氈衣。戶四千,勝兵二千,常役屬西突厥。俗尚娛遨,二月朏出野祀,四月望日游林,七月七日祀生祖,十月望日王始出游,至歲盡止。 太原貞觀六年,其王龍突騎支始遣使來朝。自隋亂,磧路閉,故西域朝貢皆道高昌。突騎支請開大磧道以便行人,帝許之。高昌怒,大掠其邊。西突厥莫賀設與咄陸弩失畢作難,來奔,咄陸弩失畢復攻之,遣使言狀,并貢名馬。咥利失可汗立,素善焉耆,故倚為援。十二年,處月、處蜜與高昌攻陷其五城,掠千五百人,焚廬舍。侯君集討高昌,遣使與相聞,突騎支喜,引兵佐唐。高昌破,歸向所俘及城,遣使者入謝。 西突厥臣屈利啜為弟娶突騎支女,遂相約為輔車勢,不朝貢。安西都護郭孝恪請討之。會王弟頡鼻、栗婆準葉護等三人來降,帝即命孝恪為西州道總管,率兵出銀山道,以栗婆準等為鄉(xiāng)導。初,焉耆所都周三十里,四面大山,海水繚其外,故恃不為虞。孝恪倍道絕水,夜傅堞,遲曙噪而登,鼓角轟哄,唐兵縱,國人擾敗,斬千馀級,執(zhí)突騎支,更以栗婆準攝國事。始,帝語近臣曰:“孝恪以八月十一日詣焉耆,閱二旬可至,當以二十二日破之,使者今至矣!”俄而遽人以捷布聞。囚突騎支及妻子送洛陽,有詔赦罪。 屈利啜以兵救焉耆,而孝恪還三日矣。屈利啜囚栗婆準,更使吐屯攝王,遣使以告。帝曰:“焉耆我所下,爾乃王之邪?”吐屯懼,不敢王。焉耆立栗婆準,而從兄薛婆阿那支自為王,號瞎干,執(zhí)栗婆準獻龜茲,殺之。阿史那社爾討龜茲,阿那支奔之,壁東境抗王師,為社爾所禽,數(shù)其罪,斬以徇。立突騎支弟婆伽利為王,以其地為焉耆都督府。 婆伽利死,國人請還前王突騎支,高宗許之,拜左衛(wèi)大將軍,歸國。死,龍嫩突立。武后長安時,以其國小人寡,過使客不堪其勞,詔四鎮(zhèn)經(jīng)略使禁止傔使私馬、無品者肉食。開元七年,龍嫩突死,焉吐拂延立。于是十姓可汗請居碎葉,安西節(jié)度使湯嘉惠表以焉耆備四鎮(zhèn)。詔焉耆、龜茲、疏勒、于闐征西域賈,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輪臺征之。訖天寶常朝賀。 龜茲,一曰丘茲,一曰屈茲,東距京師七千里而贏,自焉耆西南步二百里,度小山,經(jīng)大河二,又步七百里乃至。橫千里,縱六百里。土宜麻、麥、粳稻、蒲陶,出黃金。俗善歌樂,旁行書,貴浮圖法。產(chǎn)子以木壓首。俗斷發(fā)齊頂,惟君不翦發(fā)。姓白氏。居伊邏廬城,北倚河羯田山,亦曰白山,常有火。王以錦冒頂,錦袍、寶帶。歲朔,斗羊馬橐它七日,觀勝負以卜歲盈耗云。蔥嶺以東俗喜淫,龜茲、于闐置女肆,征其錢。 高祖受禪,王蘇伐勃駃遣使入朝。會死,子蘇伐疊立,號時健莫賀俟利發(fā)。貞觀四年獻馬,太宗賜璽書,撫慰加等。后臣西突厥。郭孝恪伐焉耆,乃遣兵與焉耆影援,自是不朝貢。 蘇伐疊死,弟訶黎布失畢立。二十一年,兩遣使朝貢,然帝怒其佐焉耆叛,議討之。是夜月食昴,詔曰:“月陰精,用刑兆也;星胡分,數(shù)且終!蹦艘园⑹纺巧鐮枮槔デ鸬佬熊姶罂偣,契苾何力副之,率安西都護郭孝恪、司農(nóng)卿楊弘禮、左武衛(wèi)將軍李海岸等發(fā)鐵勒十三部兵十萬討之。社爾分五軍掠其北,執(zhí)焉耆王阿那支。龜茲大恐,酋長皆棄城走。社爾次磧石,去王城三百里。先遣伊州刺史韓威以千騎居前,右驍衛(wèi)將軍曹繼叔次之。至多褐,與王遇,其將羯獵顛兵五萬合戰(zhàn)。威偽北,王見威兵少,麾而進,威退與繼叔合,還戰(zhàn),大破之,追奔八十里。王嬰城,社爾將圍之,王引突騎西走,城遂拔,孝恪居守。沙州刺史蘇海政、行軍長史薛萬備以精騎窮躡六百里。王計窮,保撥換城,社爾圍之。閱月,執(zhí)王及羯獵顛。其相那利夜逸,以西突厥并國人萬馀來戰(zhàn),孝恪及子死之。王師擾,倉部郎中崔義起募兵戰(zhàn)城中,繼叔、威助擊之,斬首三千級。那利敗,裒亡散復振,還襲王師,繼叔乘之,斬八千級。那利走,或執(zhí)以詣軍。社爾凡破五大城,男女數(shù)萬,遣使者諭降小城七百余,西域震懼,西突厥、安兩國歸軍餉焉。社爾立王弟葉護王其國,勒石紀功。 書聞,帝喜,見群臣從容曰:“夫樂有幾,朕嘗言之:土城竹馬,童兒樂也;飭金翠羅紈,婦人樂也;貿(mào)遷有無,商賈樂也;高官厚秩,士大夫樂也;戰(zhàn)無前敵,將帥樂也;四海寧一,帝王樂也。朕今樂矣!”遂遍觴之。初,孝恪之擊焉耆也,龜茲有浮屠善數(shù),嘆曰:“唐家終有西域,不數(shù)年吾國亦亡!鄙鐮枅(zhí)訶黎布失畢、那利、羯獵顛獻太廟,帝受俘紫微殿。帝責謂,君臣皆頓首伏。詔赦罪,改館鴻臚寺,拜布失畢左武衛(wèi)中朗將。始徙安西都護于其都,統(tǒng)于闐、碎葉、疏勒,號“四鎮(zhèn)! 高宗復封訶黎布失畢為龜茲王,與那利、羯獵顛還國。久之,王來朝。那利烝其妻阿史那,王不能禁,左右請殺之,由是更猜忌。使者言狀,帝并召至京師,囚那利,護遣王還。羯獵顛拒不內(nèi),遣使降賀魯,王不敢進,悒悒死。詔左屯衛(wèi)大將軍楊胄發(fā)兵禽羯獵顛,窮誅部黨,以其地為龜茲都督府,更立子素稽為王,授右驍衛(wèi)大將軍,為都督。是歲,徙安西都護府于其國,以故安西為西州都督府,即拜左驍衛(wèi)大將軍兼安西都護曲智湛為都督。西域平。帝遣使者分行諸國風俗物產(chǎn),詔許敬宗與史官撰《西域圖志》。 上元中,素稽獻銀頗羅、名馬。天授三年,王延田跌來朝。始,儀鳳時,吐蕃攻焉耆以西,四鎮(zhèn)皆沒。長壽元年,武威道總管王孝杰破吐蕃,復四鎮(zhèn)地,置安西都護府于龜茲,以兵三萬鎮(zhèn)守。于是沙磧荒絕,民供貲糧苦甚,議者請棄之,武后不聽。都護以政勣稱華狄者,田揚名、郭元振、張孝嵩、杜暹云。開元七年,王白莫苾死,子多幣立,改名孝節(jié)。十八年,遣弟孝義來朝。 自龜茲贏六百里,窬小沙磧,有跋祿迦,小國也,一曰亟墨,即漢姑墨國,橫六百里,縱三百里。風俗文字與龜茲同,言語少異。出細氈褐。西三百里度石磧至凌山,蔥嶺北原也,水東流,春夏山谷積雪。西北五百里至素葉水城,比國商胡雜居。素葉以西數(shù)十城,皆立君長,役頟屬突厥。自素葉水城至羯霜那國,衣氈褐皮氎,以繒繚。素葉城西四百里至千泉,地贏二百里,南雪山,三垂平陸,多泉池,因名之,突厥可汗歲避暑其中。群鹿飾鈴鵪,可狎也。西贏百里至呾邏私城,亦比國商胡雜居。有小城,三百,本華人,為突厥所掠,群保此,尚華語。西南贏二百里至白水城,原隰膏腴。南五十里有笯赤建國,廣千里,地沃宜稼,多蒲陶。又二百里即石國。 疏勒,一曰佉沙,環(huán)五千里,距京師九千里而贏。多沙磧,少壤土。俗尚詭詐,生子亦夾頭取褊,其人文身碧瞳。王姓裴氏,自號“阿摩支”,居迦師城,突厥以女妻之。勝兵二千人。俗祠祅神。 貞觀九年,遣使者獻名馬,又四年,與朱俱波、甘棠貢方物。太宗謂房玄齡等曰:“曩之一天下,克勝四夷,惟秦皇、漢武耳。朕提三尺劍定四海,遠夷率服,不減二君者。然彼末路不自保,公等宜相輔弼,毋進諛言,置朕于危亡也!眱x鳳時,吐蕃破其國。開元十六年,始遣大理正喬夢松攝鴻臚少卿,冊其君安定為疏勒王。天寶十二載,首領裴國良來朝,授折沖都尉,賜紫袍、金魚。 朱俱波亦名朱俱槃,漢子合國也。并有西夜、蒲犁、依耐、得若四種地,直于闐西千里,蔥嶺北三百里,西距喝盤陀,北九百里屬疏勒,南三千里女國也。勝兵二千人。尚浮屠法,文字同婆羅門。 甘棠,在海南,昆侖人也。 喝盤陀,或曰漢陀,曰渴館檀,亦謂渴羅陀,由疏勒西南入劍末谷、不忍領六百里,其國也。距瓜州四千五百里,直朱俱波西,南距懸度山,北抵疏勒,西護密,西北判汗國也。治蔥嶺中,都城負徙多河。勝兵千人。其王本疏勒人,世相承為之。西南即頭痛山也。蔥嶺俗號極嶷山,環(huán)其國。人勁悍,貌、言如于闐。其法,殺人剽劫者死,馀得贖。賦必輸服飾,王坐人床。后魏太延中,始通中國。貞觀九年,遣使者來朝。開元中破平其國,置蔥嶺守捉,安西極邊戍也。 于闐,或曰瞿薩旦那,亦曰渙那,曰屈丹,北狄曰于遁,諸胡曰豁旦。距京師九千七百里,瓜州贏四千里,并有漢戎廬、桿彌、渠勒、皮山五國故地。其居曰西山城,勝兵四千人。有玉河,國人夜視月光盛處必得美玉。王居繪室。俗機巧,言迂大,喜事祅神、浮屠法,然貌恭謹,相見皆跪。以木為筆,玉為印,凡得問遺書,戴于首乃發(fā)之。自漢武帝以來,中國詔書符節(jié),其王傳以相授。人喜歌舞,工紡勣。西有沙磧,鼠大如猬,色類金,出入群鼠為從。初無桑蠶,丐鄰國,不肯出,其王即求婚,許之。將迎,乃告曰:“國無帛,可持蠶自為衣!迸,置蠶帽絮中,關守不敢驗,自是始有蠶。女刻石約無殺蠶,蛾飛盡得治繭。 王姓尉遲氏,名屋密,本臣突厥,貞觀六年,遣使者入獻。后三年,遣子入侍。阿史那社爾之平龜茲也,其王伏阇信大懼,使子獻橐它三百。長史薛萬備謂社爾曰:“公破龜茲,西域皆震恐,愿假輕騎羈于闐王獻京師!鄙鐮栐S之。至于闐,陳唐威靈,勸入見天子,伏阇信乃隨使者來。會高宗立,授右衛(wèi)大將軍,子葉護玷為右驍衛(wèi)將軍,賜袍帶,布帛六千段,第一區(qū),留數(shù)月遣之,請以子弟宿衛(wèi)。上元初,身率子弟酋領七十人來朝。擊吐蕃有功,帝以其地為毗沙都督府,析十州,授伏阇雄都督。死,武后立其子璥。開元時獻馬、駝、豽。璥死,復立尉遲伏師戰(zhàn)為王。死,伏阇達嗣,并冊其妻執(zhí)失為妃。死,尉遲圭嗣,妻馬為妃。圭死,子勝立。至德初,以兵赴難,因請留宿衛(wèi)。乾元三年,以其弟左監(jiān)門衛(wèi)率葉護曜為大仆員外卿、同四鎮(zhèn)節(jié)度副使,權知本國事。勝自有傳。 于闐東三百里有建德力河,七百里有精絕國;河之東有汗彌,居達德力城,亦曰拘彌城,即寧彌故城。皆小國也。 初,德宗即位,遣內(nèi)給事朱如玉之安西,求玉于于闐,得圭一,珂佩五,枕一,帶胯三百,簪四十,奩三十,釧十,杵三,瑟瑟百斤,并它寶等。及還,詐言假道回紇為所奪。久之事泄,得所市,流死恩州。 天竺國,漢身毒國也,或曰摩伽陀,曰婆羅門。去京師九千六百里,都護治所二千八百里。居蔥嶺南,幅圓三萬里,分東、西、南、北、中五天竺,皆城邑數(shù)百。南天竺瀕海,出師子、豹、犭軍、橐它、犀、象、火齊、瑯墯、石蜜、黑鹽。北天竺距雪山,圜抱如璧,南有谷,通為國門。東天竺際海,與扶南、林邑接。西天竺與罽賓、波斯接。中天竺在四天竺之會,都城曰茶镈和羅城,濱迦毗黎河。有別城數(shù)百,皆置長;別國數(shù)十,置王。曰舍衛(wèi);曰迦沒路,開戶皆東向;曰迦尸,或曰波羅奈,亦曰波羅那斯。其畜有稍割牛,黑色,角細,長四尺許,十日一割,不然困且死。人飲其血,或曰壽五百歲,牛壽如之。 中天竺王姓乞利咥氏,亦曰剎利,世有其國,不篡殺。土溽熱,稻歲四熟。禾之長者沒橐它。以貝齒為貨。有金剛、旃檀、郁金,與大秦、扶南、交趾相貿(mào)易。人富樂,無簿籍,耕王地者乃輸稅。以舐足摩踵為致禮。家有奇樂倡伎。王大臣皆服錦罽,為螺髻于頂,馀發(fā)翦使卷。男子穿耳垂當,或懸金,耳緩者為上類;徒跣,衣重白。婦人項節(jié)金、銀、珠纓絡,死者燔骸取灰,建窣堵,或委野中及河,餌鳥獸魚鱉,無喪紀。謀反者幽殺之;小罪贖錢;不孝者斷手足,劓耳鼻,徙于邊。有文字,善步歷,學《悉曇章》,妄曰梵天法。書貝多葉以記事。尚浮圖法,不殺生飲酒,國中處處指曰佛故跡也。信盟誓,傳禁咒,能致龍起云雨。 隋煬帝時,遣裴矩通西域諸國,獨天竺、拂菻不至為恨。武德中,國大亂,王尸羅逸多勒兵戰(zhàn)無前,象不弛鞍,士不釋甲,因討四天竺,皆北面臣之。會唐浮屠玄奘至其國,尸羅逸多召見曰:“而國有圣人出,作《秦王破陣樂》,試為我言其為人!毙蚀盅蕴谏裎,平禍亂,四夷賓服狀。王喜,曰:“我當東面朝之!必懹^十五年,自稱摩伽陀王,遣使者上書。帝命云騎尉梁懷璥持節(jié)尉撫,尸羅逸多驚問國人:“自古亦有摩訶震旦使者至吾國乎?”皆曰:“無有。”戎言中國為摩訶震旦。乃出迎,膜拜受詔書,戴之頂,復遣使者隨入朝。詔衛(wèi)尉丞李義表報之,大臣郊迎,傾都邑縱觀,道上焚香,尸羅逸多率群臣東面受詔書,復獻火珠、郁金、菩提樹。 二十二年,遣右衛(wèi)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其國,以蔣師仁為副;未至,尸羅逸多死,國人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自立,發(fā)兵拒玄策。時從騎才數(shù)十,戰(zhàn)不勝,皆沒,遂剽諸國貢物。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鄰國兵。吐蕃以兵千人來,泥婆羅以七千騎來,玄策部分進戰(zhàn)茶镈和羅城,三日破之,斬首三千級,溺水死萬人。阿羅那順委國走,合散兵復陣,師仁禽之,俘斬千計。馀眾奉王妻息阻乾陀衛(wèi)江,師仁擊之,大潰,獲其妃、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雜畜三萬,降城邑五百八十所。東天竺王尸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及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并上地圖,請老子象。玄策執(zhí)阿羅那順獻闕下。有司告宗廟,帝曰:“夫人耳目玩聲色,口鼻耽臭味,此敗德之原也。婆羅門不劫吾使者,寧至俘虜邪?”擢玄策朝散大夫。 得方士那邏邇娑婆寐,自言壽二百歲,有不死術,帝改館使治丹,命兵部尚書崔敦禮護視。使者馳天下,采怪藥異石,又使者走婆羅門諸國。所謂畔茶法水者,出石臼中,有石象人守之,水有七種色,或熱或冷,能銷草木金鐵,人手入輒爛,以橐它髑髏轉注瓠中。有樹名咀賴羅,葉如梨,生窮山崖腹,前有巨虺守穴,不可到,欲取葉者,以方鏃矢射枝則落,為群鳥銜去,則又射,乃得之。其詭譎類如此。后術不驗,有詔聽還,不能去,死長安。高宗時,廬伽逸多者,東天竺烏茶人,亦以術進,拜懷化大將軍。 乾封三年,五天竺皆來朝。開元時,中天竺遣使者三至;南天竺一,獻五色能言鳥,乞師討大食、吐蕃,丐名其軍。玄宗詔賜懷德軍。使者曰:“蕃夷惟以袍帶為寵!钡垡藻\袍、金革帶、魚袋并七事賜之;北天竺一來朝。 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屬國。環(huán)五千里,土沃宜稼穡,有異稻巨粒,號供大人米。王居拘阇揭羅布羅城,或曰俱蘇摩補羅,曰波吒厘子城,北瀕殑伽河。貞觀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獻波羅樹,樹類白楊。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詔揚州上諸蔗,拃沈如其劑,色味愈西域遠甚。高宗又遣王玄策至其國摩訶菩提祠立碑焉。后德宗自制鐘銘,賜那爛陀祠。 又有那揭者,亦屬國也,貞觀二十年,遣使者貢方物。 烏茶者,一曰烏伏那,亦曰烏萇,直天竺南,地廣五千里,東距勃律六百里,西罽賓四百里。山谷相屬,產(chǎn)金、鐵、蒲陶、郁金。稻歲熟。人柔詐,善禁架術。國無殺刑,抵死者放之窮山。罪有疑,飲以藥,視溲清濁而決輕重。有五城,王居術瞢蘗利城,一曰瞢揭厘城,東北有達麗羅川,即烏萇舊地。貞觀十六年,其王達摩因陀訶斯遣使者獻龍腦香,璽書優(yōu)答。大食與烏萇東鄙接,開元中數(shù)誘之,其王與骨咄、俱位二王不肯臣,玄宗命使者冊為王。 章求拔國,或曰章揭拔,本西羌種。居悉立西南四山中,后徙山西,與東天竺接。衣服略相類,因附之。地袤八九百里,勝兵二千人。無城郭,好鈔暴,商旅患之。貞觀二十年,其王羅利多菩伽因悉立國遣使者入朝。玄策之討中天竺,發(fā)兵來赴,有功,由是職貢不絕。 悉立當吐蕃西南,戶五萬,城邑多旁澗溪。男子繒束頭,衣氈褐。婦人辮發(fā),短裙;枰霾灰载斊。其谷宜粳稻、麥、豆。死者葬于野,不封樹,喪制為黑衣,滿年而除。刑有刖、劓。常羈屬吐蕃。 罽賓,隋漕國也,居蔥嶺南,距京師萬二千里而贏,南距舍衛(wèi)三千里。王居脩鮮城,常役屬大月氏。地暑濕,人乘象,俗治浮屠法。 武德二年,遣使貢寶帶、金鎖、水精盞、頗黎狀若酸棗。貞觀中獻名馬。太宗詔大臣曰:“朕始即位,或言天子欲耀兵,振伏四夷,惟魏徵勸我脩文德,安中夏;中夏安,遠人伏矣。今天下大安,四夷君長皆來獻,此徵力也。”遣果毅何處羅拔等厚赍賜其國,并撫尉天竺。處羅拔至罽賓,王東向稽首再拜,仍遣人導護使者至天竺。十六年,獻褥特鼠,喙尖尾赤,能食蛇,螫者嗅且尿,瘡即愈。 國人共傳王始祖曰馨孽,至曷擷支傳十二世。顯慶三年,以其地為脩鮮都督府。龍朔初,拜其王脩鮮等十一州諸軍事、脩鮮都督。開元七年,遣使獻天文及秘方奇藥,天子冊其王為葛邏達支特勒。后烏散特勒灑年老,請以子拂菻罽婆嗣,聽之。天寶四載,冊其子勃匐準為襲罽賓及烏萇國王。乾元初使者朝貢。

 

新唐書

  《新唐書》記載中國唐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歐陽修等撰,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書完成,由曾公亮進呈。《新唐書》所增列傳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種雜史、筆記、小說都被采輯編入。

卷三十下 志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四十 志第三十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紀第十 卷十一 志第一
卷十二 志第二 卷十三 志第三
卷十四 志第四 卷十五 志第五
卷十六 志第六 卷十七 志第七
卷十八 志第八 卷十九 志第九
卷二十 志第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上 志第十三上
卷二十三下 志第十三下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卷二十七下 志第十七下
卷二十八上 志第十八上 卷二十八下 志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卷三十上 志第二十上
卷四十一 志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上 志第三十九上
卷四十九下 志第三十九下 卷五十 志第四十
卷五十一 志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志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 志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志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 志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 志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志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志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志第四十九 卷六十 志第五十
卷六十一 表第一 卷六十二 表第二
卷六十三 表第三 卷六十四 表第四
卷六十五 表第五 卷六十六 表第六
卷六十七 表第七 卷六十八 表第八
卷六十九 表第九 卷七十上 表第十上
卷七十下 表第十下 卷七十一上 表第十一上
卷七十一下 表第十一下 卷七十二上 表第十二上
卷七十二中 表第十二中 卷七十二下 表第十二下
卷七十三上 表第十三上 卷七十三下 表第十三下
卷七十四上 表第十四上 卷七十四下 表第十四下
卷七十五上 表第十五上 卷七十五下 表第十五下
卷七十六 列傳第一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
卷八十 列傳第五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 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
卷八十四 列傳第九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一 卷八十七 列傳第十二
卷八十八 列傳第十三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卷九十 列傳第十五 卷九十一 列傳第十六
卷九十二 列傳第十七 卷九十三 列傳第十八
卷九十四 列傳第十九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二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三 卷九十九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五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六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七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八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九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二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一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卷二百一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卷二百一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卷二百一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卷二百一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卷二百一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卷二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二百二十一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二百二十二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卷二百二十二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卷二百二十二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 卷二百二十三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卷二百二十三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下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卷二百二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卷二百二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卷二百二十五中 列傳第一百五十中 卷二百二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