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新唐書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元王黎楊嚴竇 元載,字公輔,鳳翔岐山人。父昇,本景氏。曹王明妃元氏賜田在扶風,昇主其租入,有勞,請于妃,冒為元氏。載少孤,既長,嗜學,工屬文。天寶初,下詔舉明莊、老、列、文四子學者,載策入高第,補新平尉。韋鑒監(jiān)選黔中,苗晉卿東都留守,皆署判官,浸以名聞。至德初,江都采訪使李希言表載自副,擢祠部員外郎、洪州刺史。入為度支郎中,占奏敏給,肅宗異之。累遷戶部侍郎,充度支、江淮轉運等使。 帝不豫,李輔國用事,輔國妻,載宗女也,因相締昵。會京兆尹缺,輔國白用載,載意屬國柄,固辭,輔國曉之,翌日,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領使如故。代宗立,輔國勢愈重,數(shù)稱其才,進拜中書侍郎、許昌縣子。載以度支繁浩,有吏事督責,損威寵,乃悉天下錢谷委劉晏。未幾,判天下元帥行軍司馬。 盜殺李輔國,載陰與其謀。乃復結中人董秀,厚啖以金,使刺取密旨,帝有所屬,必先知之,探微揣端,無不諧契,故帝任不疑。華原令顧繇上封白發(fā)其私,帝方倚以當國,乃斥繇,除名為民。魚朝恩驕橫震天下,與載不葉,憚之,雖帝亦銜恚,乃乘間奏誅朝恩,帝畏有變,載結其愛將為助。朝恩已誅,載得意甚,益矜肆。時擬奏文武官功狀多謬舛,載虞有司駁正,乃請別敕授六品以下官,吏部、兵部即附甲團奏,不須檢勘,欲示權出于己。又與王縉請以河中為中都,裒關輔河東十州稅奉京師,選兵五萬屯中都,鎮(zhèn)御四方,杪秋行幸,上春還,可以避羌戎患。載以議入,即從,前敕所由吏于河中經(jīng)圖宮殿,筑私第。帝聞,惡之,置其議。 初,四鎮(zhèn)北庭行營節(jié)度使寄治涇州,大歷八年,吐蕃寇邠寧,議者謂三輔以西無襟帶之固,而涇州散地不足守。載嘗在西州,具知河西、隴右要領,乃言于帝曰:“國家西境極于潘原,吐蕃防戍乃在摧沙堡,而原州界其間,草薦水甘,舊壘存焉,比吐蕃毀夷垣墉,棄不居,其右則監(jiān)牧故地,巨塹長壕,重復深固。原州雖早霜不可蓺,而平?jīng)鲈谄鋿|,獨耕一縣,可以足食。請徙京西軍戍原州,乘間筑作,二旬可訖,貯粟一歲。戎人夏牧青海上,羽書比至,則我功集矣。徙子儀大軍在涇,以為根本,分兵守石門、木峽,隴山之關,北抵于河,皆連山峻險,寇不可越。稍置鳴沙縣、豐安軍為之羽翼,北帶靈武五城,為之形勢,然后舉隴右之地,以至安西,是謂斷西戎脛,朝廷高枕矣!币驁D上地形,使吏間入原州度水泉,計徒庸,車乘畚閘之器悉具。而田神功沮短其議,乃曰:“興師料敵,老將所難,陛下信一書生言,舉國從之,誤矣。”帝由是疑不決。 載智略開果,久得君,以為文武才略莫己若。外委主書卓英倩、李待榮,內劫婦言,縱諸子關通貨賄。京師要司及方面,皆擠遣忠良,進貪猥。凡仕進干請,不結子弟,則謁主書。城中開南北二第,室宇奢廣,當時為冠。近郊作觀榭,帳帟什器不徙而供。膏腴別墅,疆畛相望,且數(shù)十區(qū)。名姝異伎,雖禁中不逮。帝盡得其狀。載嘗獨見,帝深戒之,謷然不悛?陀匈x《都盧尋橦篇》諷其危,載泣下而不知悟。會李少良上書詆其丑狀,載怒,奏殺少良,道路目語,不敢復議。載由是非黨與不復接,生平道義交皆謝絕。 帝積怒,大歷十二年三月庚辰,仗下,帝御延英殿,遣左金吾大將軍吳湊收載及王縉,系政事堂,分捕親吏、諸子下獄。詔吏部尚書劉晏、御史大夫李涵、散騎常侍蕭昕、兵部侍郎袁騕、禮部侍郎常袞、諫議大夫杜亞訊狀,而責辨端目皆出禁中。遣中使臨詰陰事,皆服。乃下詔賜載自盡,妻王及子揚州兵曹參軍伯和、祠部員外郎仲武、校書郎季能并賜死,發(fā)其祖、父冢,斫棺棄尸,毀私廟主及大寧、安仁里二第,以賜百官署舍,破東都第助治禁苑。 王氏,河西節(jié)度使忠嗣女,悍驕戾沓,載叵禁。而諸子牟賊,聚斂無涯藝,輕浮者奔走。爭蓄妓妾,為倡優(yōu)褻戲,親族環(huán)觀不愧也。及死,行路無嗟隱者。籍其家,鐘乳五百兩,詔分賜中書、門下臺省官,胡椒至八百石,它物稱是。女真一,少為尼,沒入掖庭。德宗時,始告以載死,號踴投地,左右呵止,帝曰:“安有聞親喪責其哀殞乎?”命扶出。 帝為太子也,實用載議。興元元年,詔復其官,聽改葬。故吏許初、楊晈、紀慆等合貲以葬,謚曰荒,后改曰成縱。載敗,董秀、卓英倩、李待榮、術者李季連悉論死。其它與載厚善坐貶者,若楊炎、王昂、宋晦、韓洄、王定、包佶、徐縯、裴冀、王紀、韓會等凡數(shù)十百人。 英倩弟英璘,家金州,州人緣以授官者亦百馀,豪制鄉(xiāng)曲,聚無賴少年以伺變,恃載權,牧宰莫敢問。載誅,英璘盜庫兵據(jù)險以叛。詔發(fā)禁兵及山南西道兵二千討捕,刺史孫道平禽殺之。詔給復其州三年。 李少良者,以吏治由諸帥府遷累殿中侍御史。罷,游京師,不見調,憤載不法,疏論其惡,帝留少良客省,欲究其事。其友韋頌者候之,漏言于陸珽。載召珽問知之,乃奏下少良御史臺,劾其漏禁中語,并與頌、珽論殺之,E,善經(jīng)子,與頌及少良善,又狎載子弟親黨,故載廉得其謀。初,載盛時,人皆疾厭之。大歷八年,有晉州男子郇謨以麻總發(fā),持竹笥、葦席,行哭長安東市,人問之,曰:“我有字三十,欲以獻上,字言一事,即不中,以笥貯尸,席裹而棄之!本┱滓月,帝召見,賜以衣,館內客省,問狀,多譏切載。其言“團”者,愿罷諸州團練使,其言“監(jiān)”者,請罷諸道監(jiān)軍,大抵類此。先是,天下兵興,凡要州權署團練、刺史。載用事,授刺史者悉帶團練以悅人心,故謨指而刺云。 王縉,字夏卿,本太原祁人,后客河中。少好學,與兄維俱以名聞。舉草澤、文辭清麗科上第,歷侍御史、武部員外郎。祿山亂,擢太原少尹,佐李光弼,以功加憲部侍郎,遷兵部。史朝義平,詔宣慰河北,使還有指,俄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侍中,持節(jié)都統(tǒng)河南、淮西、山南東道諸節(jié)度行營事。辭侍中,加東都留守。歲馀,拜河南副元帥,損軍資錢四十萬緡,營完宮室。朱希彩殺李懷仙也,詔拜盧龍節(jié)度使,至幽州,委軍于希彩乃還。會辛云京卒,兼領河東節(jié)度,讓還河南副元帥、東都留守。太原將王無縱、張奉璋恃功,以縉儒者易之,不如律令,縉斬以徇,諸將股栗。再歲還,以本官復知政事。時元載專朝,天子拱手,縉曲意附離,無敢忤。又恃才多所狎侮,雖載亦疾其凌靳也。京兆尹黎干數(shù)論執(zhí),載惡之,縉折干曰:“尹,南方孤生,安曉朝廷事?” 縉素奉佛,不茹葷食肉,晚節(jié)尤謹。妻死,以道政里第為佛祠,諸道節(jié)度、觀察使來朝,必邀至其所,諷令出財佐營作。初,代宗喜祠祀,而未重浮屠法,每從容問所以然,縉與元載盛陳福業(yè)報應,帝意向之。繇是禁中祀佛,諷唄齋薰,號“內道場”,引內沙門日百馀,饌供珍滋,出入乘廄馬,度支具稟給;蛞牡胰肟,必合眾沙門誦《護國仁王經(jīng)》為禳厭,幸其去,則橫加錫與,不知紀極。胡人官至卿監(jiān)、封國公者,著籍禁省,勢傾公王,群居賴寵,更相凌奪,凡京畿上田美產(chǎn),多歸浮屠。雖藏奸宿亂踵相逮,而帝終不悟,詔天下官司不得棰辱僧尼。初,五臺山祠鑄銅為瓦,金涂之,費億萬計。縉給中書符,遣浮屠數(shù)十輩行州縣,斂丐貲貨?N為上言:“國家慶祚靈長,福報所馮,雖時多難,無足道者。祿山、思明毒亂方煽,而皆有子禍,仆固懷恩臨亂而踣,西戎內寇,未及擊輒去,非人事也!惫实坌庞V。七月望日,宮中造盂蘭盆,綴飾镠飲琲,設高祖以下七圣位,幡節(jié)、衣冠皆具,各以帝號識其幡,自禁內分詣道佛祠,鐃吹鼓舞,奔走相屬。是日立仗,百官班光順門,奉迎導從,歲以為常。群臣承風,皆言生死報應,故人事置而不脩,大歷政刑,日以堙陵,由縉與元載、杜鴻漸倡之也。 性貪冒,縱親戚尼姏招納財賄,猥屑相稽,若市賈然。及敗,劉晏等鞫其罪,同載論死,晏曰:“重刑再覆,有國常典,況大臣乎!法有首從,不容俱死。”于是以聞,上憫其耄,不加刑,乃貶括州刺史。久之,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建中二年死,年八十二。 黎干,戎州人。善星緯術,得待詔翰林,擢累諫議大夫,封壽春公。自負其辯,沾沾喜議論。初,唐家郊祭天地,以高祖神堯皇帝配。寶應元年,杜鴻漸為太常卿、禮儀使,于是禮儀判官薛頎、集賢校理歸崇敬等共建:“神堯獨受命之主,非始封君,不得冒太祖配天地。景皇帝受封于唐,即商之契、周之后稷,請奉景皇帝配天地,于禮宜甚!备煞侵,乃上《十詰》、《十難》,傅經(jīng)誼,抵鄭玄,以折頎、崇敬等,曰:“頎等引禘者至日祭天于圓丘,周人以遠祖配,今宜以景皇帝為始祖,配昊天圓丘。臣干一詰:《國語》稱有虞氏、夏后氏并禘黃帝,商禘舜,周禘嚳。二詰:《商頌‘《長發(fā)》,大禘也’。三詰:《周頌》‘《雍》,禘太祖也’。四詰:《祭法》,虞、夏并禘黃帝,商、周俱禘嚳。五詰:《大傳》‘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六詰:《爾雅》‘禘,大祭也’。七詰:《家語》‘凡四代帝王所郊,皆以配天;所謂禘,五年大祭也’。八詰:盧植以‘禘,祭名。禘,諦也,事取明諦,故云’。九詰:王肅言‘禘,五年大祭’。十詰:郭璞亦云。此經(jīng)傳先儒皆不言祭昊天于圓丘,根證章章,故臣謂禘止五年宗廟大祭,了無疑晦! 其《十難》,一曰:“《周頌》《雍》之序曰:‘禘,祭太祖也!嵭f‘禘,大祭也。太祖,謂文王也’。《商頌》‘《長發(fā)》,大禘也’玄曰;‘大禘,祭天也!、周兩《頌》,同文異解,索玄之意,以禘加‘大’,因曰‘祭天’。臣謂《春秋》‘大事于太廟’,雖曰‘大’,得祭天乎?虞、夏、商、周禘黃帝與嚳,《禮》‘不王不禘’,皆不言‘大’,玄安得稱祭天乎?《長發(fā)》所頌,不及嚳與感生帝,故知不為祭天侑嚳明矣。商、周五帝大祭見于經(jīng)者甚詳,而禘主廟,不主天。今背孔子之訓言,取玄之偏誼,誣繆祀典,不見其可。” 二曰:“‘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此言惟天子當禘。如虞、夏出黃帝,商、周出嚳,以近祖配之。自出之祖無廟,及自外至。自外至者,同之天地,得主而止。又自出者在母亦然!洞呵飩鳌贰,則我周之自出’。詎可謂出太微五帝乎?玄以一‘禘’為三誼,在《祭法》則曰‘祭昊天于圓丘’。在《春秋傳》則‘郊以后稷配靈威仰’。在《商頌》曰‘祭天’。在《周頌》則禘曰‘大于四時祭,而小于祫’。本末駁舛,臆判自私,不足以訓! 三曰:“商、周之前,禘所自出。自漢、魏以來,曠千馀歲,其禮不講。蓋玄所說不當于經(jīng),不質于圣,先儒置之不用,是為棄言! 四曰:“今禮家行于世者,皆本玄學。臣請取玄之隙,還破頎等所建。頎等曰:‘景皇帝為始祖,以配天!础锻踔啤贰熳悠邚R’。玄曰:‘周禮也。太祖與文、武之祧,合親廟四而七。商氏六廟,契與湯合二昭二穆而六!瘬(jù)玄,則夏不以鮌、顓頊、昌意為始祖,是又與玄乖背。自古未有以人臣為始祖者,唯商以契,周以稷。夫稷、契皆天子元妃子。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契,契佐禹有大功,舜封之商,其《詩》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后稷母曰姜嫄,出野履巨跡而生稷,稷勤稼穡,堯舉為農(nóng)師,舜封之邰,號曰后稷。其詩曰:‘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即有邰家室。’舜、禹有天下,契、稷在焉。《傳》曰:‘功施于人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鯙樗就,而人輯睦,稷勤百谷而山死,皆在祀典。及子孫而有天下,故尊而祖之! 五曰:“既用玄說,小德配寡,而后稷止配一帝,不得全配五帝。今以景帝配昊天,于玄為可為不可乎?” 六曰:“眾詰臣曰:‘上帝一帝,《周官》:祀天旅上帝,祀地旅四望。旅,眾也。則上帝是五帝!荚唬骸,旅有眾義,出于《爾雅》。又為祭名,亦曰陳也。如前所詰,旅上帝為五帝,則季氏旅于泰山可得為四鎮(zhèn)邪?’” 七曰:“援玄之言,則景帝親盡,主應在祧,反配天地,禮不相值。夫所謂始祖者,經(jīng)綸草昧,功普體大,以比元氣含覆廣大者也。故曰萬物之始,天也;人之始,祖也;日之始,至也。掃地而祭,則質;器用陶匏,則性;牲用犢,則誠;兆于南郊,則就陽。至尊至質,不敢同于先祖也!薄栋谆⑼ㄗh》曰:‘祭天歲一者何?事之不敢黷也!室驓q之陽氣始達而祭之。今一歲四祭,黷莫大焉。上帝五帝,祀闕不舉,怠孰甚焉?黷與怠,皆失也。臣聞親有限,祖有常,圣人制禮不以情變。唐家累圣,歷祀百年,非不知景帝為始封。當時通儒鉅工尊高祖以配天,宗太宗以配上帝,人神克厭,為日既久。乃今以神堯降侑含樞紐,而太宗仍配上帝,則樞紐上帝佐也。以子先父,非天地祖宗之意! 八曰:“景皇帝非造我區(qū)夏,不得與夏之禹、商之契、周之稷、漢高帝、魏武帝、晉宣帝、唐神堯皇帝并功,則陟配圜丘,上與天匹,曾謂圜丘不如林放乎?” 九曰:“魏以武帝、晉以宣帝為始祖者,夫操與懿皆人杰也。擁天下強兵,挾弱主,制海內之命,名雖為臣,勢實為君,后世因之以成帝業(yè),尊而祖之,不亦可乎?” 十曰:“神堯拯隋室之亂,振臂大呼,濟人涂炭,汛掃蕩攘,群兇無馀,出入不數(shù)年而成王業(yè),漢祖之功不能加焉。夏以禹,漢以高帝,我以神堯為始祖,訂夏法漢,于義何嫌?今頎、崇敬革天對,易祖廟,事之大者不稽于古,難以疑文僻說定之。臣官以諫為名,不敢不盡愚! 議聞,代宗不韙其言。其后名儒大議,而景帝配天卒著于禮。 俄遷京兆尹,頗以治稱。京師苦樵薪乏,干度開漕渠,興南山谷口,尾入于苑,以便運載。帝為御安福門觀之。干密具<舟同>船作倡優(yōu)水嬉,冀以媚帝。久之,渠不就。俄改刑部侍郎。魚朝恩敗,坐交通,出為桂管觀察使。大歷八年,復召為京兆尹。時大旱,干造土龍,自與巫覡對舞,彌月不應。又禱孔子廟,帝笑曰:“丘之禱久矣!笔箽笼,帝減膳節(jié)用,既而霪雨。十三年,涇水擁隔,請開鄭、白支渠,復秦、漢故道以溉民田,廢碾硙八十馀所。 干性貪暴,既復用,不暇念治,專徇財色,附會嬖近,挾左道希主恩,帝甚惑之。德宗在東宮,干與宦者特進劉忠翼陰謀,幾危宗嗣。及即位,又詭道希進,密乘車謁忠翼。事覺,除名長流,既行,市人數(shù)百群噪投礫從之,俄賜死藍田驛。 忠翼本名清潭,與左衛(wèi)將軍董秀皆有寵于代宗。當盛時,爵賞在其口吻,掊冒財賄,貲產(chǎn)累皆巨萬。至是,積前罪,并及誅。 楊炎,字公南,鳳翔天興人。曾祖大寶,武德初為龍門令,劉武周攻之,死于守,贈全節(jié)侯。祖哲,以孝行稱。父播,舉進士,退居求志,玄宗召拜諫議大夫,棄官歸養(yǎng)。肅宗時,即家拜散騎常侍,號玄靖先生。炎美須眉,峻風宇,文藻雄蔚,然豪爽尚氣。河西節(jié)度使呂崇賁辟掌書記。神烏令李太簡嘗醉辱之,炎令左右反接,搒二百馀,幾死,崇賁愛其才,不問。李光弼表為判官,不應。召拜起居舍人,固辭。父喪,廬墓側,號慕不廢聲,有紫芝白雀之祥,詔表其閭。炎三世以孝行聞,至門樹六闕,古所未有。終喪,為司勛員外郎,遷中書舍人,與常袞同時知制誥。袞長于除書,而炎善德音,自開元后言制詔者,稱“常楊”云。宰相元載與炎同郡,炎又元出也,故擢炎吏部侍郎、史館脩撰。載當國,陰擇才可代己者,引以自近,初得禮部侍郎劉單,會卒,復取吏部侍郎薛邕,邕坐事貶,后得炎,親重無比。會載敗,坐貶道州司馬。 德宗在東宮,雅知其名,又嘗得炎所為《李楷洛碑》,寘于壁,日諷玩之。及即位,崔祐甫薦炎可器任,即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舊制,天下財賦皆入左藏庫,而太府四時以數(shù)聞,尚書比部覆出納,舉無干欺。及第五琦為度支、鹽鐵使,京師豪將求取無節(jié),琦不能禁,乃悉租賦進大盈內庫。天子以給取為便,故不復出。自是天下公賦為人君私藏,有司不得計贏少。而宦官以冗名持簿者三百人,奉給其間,根柢連結不可動。及炎為相,言于帝曰:“財賦者,邦國大本,而生人之喉命,天下治亂重輕系焉。先朝權制,以中人領其職,五尺宦豎,操邦之柄,豐儉盈虛,雖大臣不得知,則無以計天下利害。陛下至德,惟人是恤,參計敝蠹,莫與斯甚。臣請出之,以歸有司。度宮中經(jīng)費一歲幾何,量數(shù)奉入,不敢以闕。如此,然后可以議政,惟陛下審察!钡蹚闹。乃詔歲中裁取以入大盈,度支具數(shù)先聞。 初,定令有租賦庸調法,自開元承平久,不為版籍,法度玩敝。而丁口轉死,田畝換易,貧富升降,悉非向時,而戶部歲以空文上之。又戍邊者,蠲其租、庸,六歲免歸。玄宗事夷狄,戍者多死,邊將諱不以聞,故貫籍不除。天寶中,王鉷為戶口使,方務聚斂,以其籍存而丁不在,是隱課不出,乃按舊籍,除當免者,積三十年,責其租、庸,人苦無告,故法遂大敝。至德后,天下兵起,因以饑癘,百役并作,人戶凋耗,版圖空虛。軍國之用,仰給于度支、轉運使;四方征鎮(zhèn),又自給于節(jié)度、都團練使。賦斂之司數(shù)四,莫相統(tǒng)攝,綱目大壞。朝廷不能覆諸使,諸使不能覆諸州。四方貢獻,悉入內庫,權臣巧吏,因得旁緣,公托進獻,私為贓盜者,動萬萬計。河南、山東、荊襄、劍南重兵處,皆厚自奉養(yǎng),王賦所入無幾?茢糠矓(shù)百名,廢者不削,重者不去,新舊仍積,不知其涯。百姓竭膏血,鬻親愛,旬輸月送,無有休息。吏因其苛,蠶食于人。富人多丁者,以宦、學、釋、老得免,貧人無所入則丁存。故課免于上,而賦增于下。是以天下殘瘁,蕩為浮人,鄉(xiāng)居地著者百不四五。炎疾其敝,乃請為“兩稅法”以一其制。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shù)而賦于人,量出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度所取與居者均,使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入之,俗有不便者三之。其租、庸、雜徭悉省,而丁額不廢。其田畝之稅,率以大歷十四年墾田之數(shù)為準,而均收之。夏稅盡六月,秋稅盡十一月,歲終以戶賦增失進退長吏,而尚書度支總焉。帝善之,使諭中外。議者沮詰,以為租庸令行數(shù)百年,不可輕改。帝不聽。天下果利之。自是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吏不誡而奸無所取,輕重之權始歸朝廷矣。 炎興嶺表,以單議悟天子,中外翕然屬望為賢相。居數(shù)月,崔祐甫疾,不能事,喬琳免,炎獨當國,遂多變祐甫之政,減薄護元陵功優(yōu),人始不悅。又請開豐州陵陽渠,發(fā)畿縣民役作,閭里騷然,渠卒不就。 素德元載,思有以報之,于是復議城原州,節(jié)度使段秀實謂“安邊卻敵,宜以緩計,方農(nóng)事,不可遽興功!毖着,追秀實為司農(nóng)卿,以邠寧李懷光督作,遣朱泚、崔寧統(tǒng)兵各萬人翼之。詔書下,涇軍恚曰:“吾軍為國西屏十馀年。始自邠土,農(nóng)桑地著之安,徙此榛莽中,手披足踐,既立城壘,則又投之塞外,且安寘此乎?”又懷光持法嚴,舉軍畏之。裨將劉文喜因人之怨,乃上疏求秀實、朱泚為使。詔以泚代懷光,文喜不奉詔,閉城拒守,質其子吐蕃以求援。時方煬旱,人情騷攜,群臣皆請赦文喜,帝不聽。詔減服御給軍,且趣師涇州,士當受春服者皆即賜。命泚、懷光率軍攻之,壘環(huán)其州。別將劉海賓斬文喜,獻其首,涇州平,而原卒不能城。又以劉晏劾載,已坐貶,乃出晏忠州,用庾準為荊南節(jié)度使,誣晏殺之,朝野側目。李正己表請晏罪,炎懼,乃遣腹心分走諸道:裴冀使東都、河陽、魏博,孫成使?jié)陕、礠邢、幽州,盧東美使河南、淄青,李舟使山南、湖南,王定使淮西。聲言宣慰,而實自辯解,言“晏往嘗傅會奸邪,謀立獨孤妃為后,帝自惡之,非它過也”。帝聞,使中人復其言于正己,還報信然,于是帝意銜之,未發(fā)也。 會盧杞以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炎中書侍郎,同秉政。杞無術學,貌么陋,炎薄之,托疾不與會食,杞陰為憾。舊制,中書舍人分押尚書六曹,以平奏報。開元初,廢其職。杞請復之,炎固以為不可,杞益怒。又密啟主書過咎,逐之,炎曰:“主書,吾局吏也,吾當自治之,奈何相侵邪?”始,炎還朝,道襄、漢,因勸梁崇義入朝,后又使李舟邀說之,崇義益反側。及其叛,議者歸咎炎,以為趣成之。帝欲以淮西李希烈統(tǒng)諸軍致討,炎曰:“希烈始與李忠臣為子,逐忠臣取其位,此可以任乎?居無尺寸功,猶倔強不奉法,設使平賊,陛下將何以制之?”帝不能平,恚曰:“氍不能食吾言!彼煊孟A。又嘗訪群臣可大任者,杞薦張鎰、嚴郢,而炎舉崔昭、趙惠伯。帝以炎論議疏闊,遂罷為尚書左仆射。既謝,對延英訖,不至中書,杞怒,益欲中之。 先是,嚴郢為京兆尹,不附炎,炎諷御史張著劾之,罷兼御史中丞。源休與郢不善,自流人擢休為京兆少尹,令伺郢過。休反與郢善,炎怒。會張光晟謀殺回紇酋帥,乃使休使回紇。郢坐度田不實,下除大理卿。至是炎罷,其子弘業(yè)賕賂狼藉,故杞引郢為御史大夫按之,并得它過;莶疄楹幽弦鼤r,嘗市炎第為官廨。御史劾炎宰相抑吏市私第,貴取其直。杞召大理正田晉評罪,晉曰:“宰相于庶官比監(jiān)臨,計羨利,罪奪官!辫脚啎x衡州司馬。于是當監(jiān)主自盜,罪絞。開元時,蕭嵩嘗度曲江南,欲立私廟,以為天子臨幸處乃止,后炎復取以立廟。飛語云:“地有王氣,故炎取之。”帝聞,震怒,會獄具,詔三司同覆,貶崖州司馬同正。未至百里,賜死,年五十五。貶惠伯多田尉,亦殺之。 初,炎矯飭志節(jié),頗得名。既傅會元載抵罪,俄而得政,然忮害根中,不能自止。眥睚必讎,果于用私,終以此及禍。自道州還也,家人以綠袍木簡棄之,炎止曰:“吾嶺上一逐吏,超登上臺,可常哉?且有非常之福,必有非常之禍,安可棄是乎?”及貶,還所服。久之,詔復其官,謚肅愍,左丞孔戣駁之,更曰平厲。 庾準者,常州人。無學術,以柔媚自進,得幸于王縉,驟至中書舍人,時流嗤薄之。再遷尚書右丞?N得罪,出為汝州刺史。復入為司農(nóng)卿。又善炎,故炎使節(jié)度荊南;晏已誣死,引為尚書左丞。建中三年卒,贈工部尚書。 嚴郢,字叔敖,華州華陰人。父正誨,以才吏更七郡、終江南西道采訪使。郢及進士第,補太常協(xié)律郎,守東都太廟。祿山亂,郢取神主秘于家,至德初,定洛陽,有司得以奉迎還廟,擢大理司直。呂諲鎮(zhèn)江陵,表為判官。方士申泰芝以術得幸肅宗,遨游湖、衡間,以妖幻詭眾,奸贓鉅萬,潭州刺史龐承鼎按治。帝不信,召還泰芝,下承鼎江陵獄。郢具言泰芝左道,帝遣中人與諲雜訊有狀,帝不為然。御史中丞敬羽白貸泰芝,郢方入朝,亟辨之。帝怒,叱郢去。郢復曰:“承鼎劾泰芝詭沓有實,泰芝言承鼎驗左不存。今緩有罪,急無罪,臣死不敢如詔!钡圩錃⒊卸Γ髹ㄖ。泰芝后坐妖妄不道誅。代宗初,追還承鼎官,召郢為監(jiān)察御史,連署帥府司馬。郭子儀表為關內、河東副元帥府判官,遷行軍司馬。子儀鎮(zhèn)邠州,檄郢主留務。河中士卒不樂戍邠,多逃還。郢取渠首尸之,乃定。歲余,召至京師,元載薦之帝,時載得罪,不見用。御史大夫李棲筠亦薦郢,帝曰:“是元載所厚,可乎?”答曰:“如郢材力,陛下不自取,而留為奸人用邪?”即日拜河南尹、水陸運使。大歷末,進拜京兆尹。嚴明持法令,疾惡撫窮,敢誅殺,盜賊一衰,減隸官匠丁數(shù)百千人,號稱職尹。 宰相楊炎請屯田豐州,發(fā)關輔民鑿陵陽渠,郢習朔邊病利,即奏:“舊屯肥饒地,今十不墾一,水田甚廣,力不及而廢。若發(fā)二京關輔民浚豐渠營田,擾而無利。請以內苑蒔稻驗之,秦地膏腴,田上上,耕者皆畿人,月一代,功甚易,又人給錢月八千,糧不在,然有司常募不能足。合府縣共之,計一農(nóng)歲錢九萬六千,米月七斛二斗,大抵歲僦丁三百,錢二千八百八十萬,米二千一百六十斛,臣恐終歲獲不酬費。況二千里發(fā)人出塞,而歲一代乎?又自太原轉糧以哺,私出資費倍之,是虛畿甸,事空徭也!臂盅裕骸拔宄桥f屯地至廣,請以鑿渠糧俾諸城,夏貸冬輸,取渠工布帛給田者,令據(jù)直轉谷,則關輔免調發(fā),而諸城辟田!毖撞辉S,渠卒不成,棄之。 御史臺請?zhí)煜聰嗒z一切待報,唯殺人許償死,論徒者得悉徙邊。郢言:“罪人徙邊,即流也。流有三,而一用之,誠難。且殺人外猶有十惡、偽造用符印、強光火諸盜,今一徙之,法太輕,不足禁惡。又罪抵徒,科別差殊,或毆傷、夫婦離非義絕、養(yǎng)男別姓、立嫡不如式、私度關、冒戶等不可悉,而與十惡同徙,即輕重不倫。又按,京師天下聚,論徒者至廣,例不覆讞,今若悉待報,有司斷決有程,月不啻五千獄,正恐牒按填委,章程紊撓。且邊及近邊犯死徒流者,若何為差?請下有司更議!毖讗寒惣,陰諷御史張著劾郢匿發(fā)民浚渠,使怨歸上。系金吾。長安中日數(shù)千人遮建福門訟郢冤,帝微知之,削兼御史中丞。人知郢得原,皆迎拜。會秋旱,郢請蠲租稅,炎令度支御史按覆,以不實,罷為大理卿。 炎之罷,盧杞引郢為御史大夫,共謀炎罪。即逮捕河中觀察使趙惠伯下獄,楚掠慘棘,鍛成其罪,卒逐炎崖州,惠伯費州。天下以郢挾宰相報仇為不直。然杞用郢敗炎,內忌郢才,因按蔡廷玉事,殺御史鄭詹,出郢為費州刺史。道逢柩殯,問之,或曰:“趙惠伯之殯!臂珒葢M,忽忽歲余卒。 竇參,字時中,刑部尚書誕四世孫。學律令,為人矜嚴悻直,果于斷。以蔭累為萬年尉。同舍當夕直者,聞親疾惶遽,參為代之。會失囚,京兆按直簿劾其人,參曰:“彼以不及謁而往,參當坐!蹦速H江夏尉,人皆義之。遷奉先尉。男子曹芬兄弟隸北軍,醉暴其妹,父救不止,恚赴井死。參當兄弟重辟,眾請俟免喪,參曰:“父繇子死,若以喪延,是殺父不坐。”皆榜殺之,一縣畏伏。 進大理司直,按江淮獄揚州,節(jié)度使陳少游偃蹇不郊迎,遣軍吏致問,參厲辭譙讓,少游慚,往謁參,參不顧即去。婺州刺史鄧珽盜贓八千緡,宰相右珽,欲免輸其財,詔百官集尚書省議,多希意為助,參獨持法,卒輸入之。遷監(jiān)察御史。湖南判官馬彝發(fā)部令贓千萬,令之子因權幸誣奏彝,參往按,直其侵蔑。彝后佐曹王皋,以干直聞者也。 入為御史中丞,舉劾無所回忌。德宗數(shù)召見,語天下事,或決大議,帝器之。然多與宰相駁異,數(shù)為排卻,卒無以傷。參由是無所憚,或率情制事矣。時定百官班稟,參嘗為大理司直,故多其入,使在丞上。惡詹事李昇,抑其班在諸府少尹下。中外稍惡其專。 進兼戶部侍郎。民家生豕二首四足,有司欲以聞,參曰:“此乃豕禍!逼敛蛔唷j惿儆嗡,子請襲封,參大署省門曰:“少游位將相,以艱危易節(jié),上含垢不忍發(fā),其息容得傳襲邪?”神策將軍孟華戰(zhàn)有功,或誣以反,龍武將軍李建玉陷吐蕃自拔歸,部曲告與虜通,皆論死。參悉治出之,人始屬望。 俄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領度支、鹽鐵使。每延英對,它相罷,參必留,以度支為言,實專政也。然參無學術,不能稽古立事,惟樹親黨,多所诇察,四方畏之。于是淄青李納厚饋參,外示嚴畏,實賂帝親近為間,故左右爭毀短之。 申,其族子也,為給事中,參親愛,每除吏多訪申,申因得招賂,漏禁密語,故申所至,人目為“喜鵲”。帝聞,以戒參,且曰:“是必為累,不如斥之!眳⒁郧樵V曰:“臣無強子姓,申雖疏屬,無它惡。”帝曰:“而雖自保,如外言何?”參固陳丐。 初,陸贄與參不平,吳通玄兄弟皆在翰林,與贄軒輊不得,申舅嗣虢王則之與通微等善,遂共譖贄。帝得其奸,逐申為道州司馬。不浹日,貶參郴州別駕。宣武劉士寧餉參絹五千,湖南觀察使李巽故與參隙,以狀聞,又中人為之驗左,帝大怒,以為外交戎臣,欲殺參。贄雖怨,然亦以殺之太重,乃貶驩州司馬,逐其息景伯于泉州,女尼于郴州,沒入貲產(chǎn)奴婢。帝又欲殺申、則之及屬人榮,贄固爭:“法有首從,首原則從減。榮與參雖善,然初無邪僻,數(shù)激憤有直言,晚頗疏忌,請貶榮遠官,申、則之除名流嶺南!痹t可。時宦侍謗沮不已,參竟賜死于邕州,年六十。而杖殺申,免榮死,諸竇并逐云。 吳通玄者,海州人,與弟通微皆博學善文章。父道瓘,以道士詔授太子諸王經(jīng),故通玄等皆得侍太子游,太子待之甚善。始,通玄舉神童,補秘書正字。又擢文辭清麗科,調同州司戶參軍。德宗立,弟兄踵召為翰林學士。頃之,通微遷職方郎中,通玄起居舍人,并知制誥。凡帝有撰述,非通玄筆未嘗慊。 與陸贄、吉中孚、韋執(zhí)誼并位。贄文高有謀,特為帝器遇,且更險難,有功。通玄等特以東宮恩舊進,昵而不禮,見贄驟擢,頗媢恨。贄自恃勁正,屢短通玄于帝前,欲斥遠之,即建言:“承平時,工藝書畫之冗,皆待詔翰林而無學士,至德以來,命集賢學士入禁中草書詔,待進止于翰林院,因以名官。今四方無事,制書職分宜歸中書舍人,請罷學士。”帝不許。通玄怨日結,謀奪其內職。會贄權知兵部侍郎,主貢舉,乃命為真。貞元十年,通玄拜諫議大夫,自以久次,當?shù)弥袝崛,大怨望。贄與竇參交惡,參從子申從舅嗣虢王則之方為金吾將軍,故申介之使結通玄兄弟,共危贄。而通玄以宗室女為外婦,帝知,未及責。則之飛謗云:“贄試進士,受賄謝!钡蹛赫_構,大怒,罷參宰相,逐則之昭州司馬,通玄泉州司馬。又銜淫污近屬事,自詰之,不敢答,賜死長城驛。贄遂相矣。 通玄死,通微白衣待罪于門,帝宥之,內懼禍,不敢行喪服。 贊曰:元載、楊炎各以才資奮,適主暗庸,故致位輔相。若其翦閹尹,城原州以謀西夏,還左藏有司,一租賦以檢制有亡,誠有取焉。然載本與輔國以利合,險刻著諸心,溪壑之欲,發(fā)乎無厭。炎牽連載勢,興丑裔,秉國維綱,返為載復讎,釋言于君,卒與妻子并誅,暴先骨,殛命于道,蓋自取之也。夫奸人多才,未始不為患,故鄷舒以俊死,而鄧析以辯亡。若兩人者,所謂多才者邪!縉言福業(yè)報應,參得君自私,無可論者。《易》稱“鼎折足,其刑剭諒哉!

 

新唐書

  《新唐書》記載中國唐代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歐陽修等撰,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書完成,由曾公亮進呈!缎绿茣匪隽袀鞫嗳〔挠诒救说恼伦嗷蚝笕说淖肥,碑志石刻和各種雜史、筆記、小說都被采輯編入。

卷三十下 志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四十 志第三十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紀第十 卷十一 志第一
卷十二 志第二 卷十三 志第三
卷十四 志第四 卷十五 志第五
卷十六 志第六 卷十七 志第七
卷十八 志第八 卷十九 志第九
卷二十 志第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上 志第十三上
卷二十三下 志第十三下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卷二十七下 志第十七下
卷二十八上 志第十八上 卷二十八下 志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卷三十上 志第二十上
卷四十一 志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上 志第三十九上
卷四十九下 志第三十九下 卷五十 志第四十
卷五十一 志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志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 志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志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 志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 志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志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志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志第四十九 卷六十 志第五十
卷六十一 表第一 卷六十二 表第二
卷六十三 表第三 卷六十四 表第四
卷六十五 表第五 卷六十六 表第六
卷六十七 表第七 卷六十八 表第八
卷六十九 表第九 卷七十上 表第十上
卷七十下 表第十下 卷七十一上 表第十一上
卷七十一下 表第十一下 卷七十二上 表第十二上
卷七十二中 表第十二中 卷七十二下 表第十二下
卷七十三上 表第十三上 卷七十三下 表第十三下
卷七十四上 表第十四上 卷七十四下 表第十四下
卷七十五上 表第十五上 卷七十五下 表第十五下
卷七十六 列傳第一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
卷八十 列傳第五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 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
卷八十四 列傳第九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一 卷八十七 列傳第十二
卷八十八 列傳第十三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卷九十 列傳第十五 卷九十一 列傳第十六
卷九十二 列傳第十七 卷九十三 列傳第十八
卷九十四 列傳第十九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二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三 卷九十九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五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六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七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八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九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二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一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卷二百一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卷二百一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卷二百一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卷二百一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卷二百一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卷二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二百二十一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二百二十二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卷二百二十二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卷二百二十二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 卷二百二十三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卷二百二十三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下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卷二百二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卷二百二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卷二百二十五中 列傳第一百五十中 卷二百二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