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新唐書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九十一

◎賈杜令狐 賈耽,字敦詩,滄州南皮人。天寶中,舉明經(jīng),補(bǔ)臨清尉。上書論事,徙太平。河?xùn)|節(jié)度使王思禮署為度支判官。累進(jìn)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異績。召授鴻臚卿,兼左右威遠(yuǎn)營使。俄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梁崇義反東道,耽進(jìn)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東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馬樊澤奏事。澤還,耽大置酒會諸將。俄有急詔至,以澤代耽,召為工部尚書。耽納詔于懷,飲如故。既罷,召澤曰:“詔以公見代,吾且治行。”敕將吏謁澤。大將張獻(xiàn)甫曰:“天子播越,而行軍以公命問行在,乃規(guī)旄鉞,利公土地,可謂事人不忠矣。軍中不平,請為公殺之!钡⒃唬骸笆呛沃^邪?朝廷有命,即為帥矣。吾今趨覲,得以君俱。”乃行,軍中遂安。 俄為東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優(yōu)詔許獵近郊。遷義成節(jié)度使。淄青李納雖削偽號,而陰蓄奸謀,冀有以逞。其兵數(shù)千自行營還,道出滑,或謂館于外。耽曰:“與我鄰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館城中,宴廡下,納士皆心服。耽每畋,從數(shù)百騎,往往入納境。納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謀。 貞元九年,以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俄封魏國公。常以方鎮(zhèn)帥缺,當(dāng)自天子命之,若謀之軍中,則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順宗立,進(jìn)檢校司空、左仆射。時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屢移疾乞骸骨,不許。卒,年七十六,贈太傅,謚曰元靖。 耽嗜觀書,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與使夷狄者見之,必從詢索風(fēng)俗,故天下地土區(qū)產(chǎn)、山川夷岨,必究知之。方吐蕃盛強(qiáng),盜有隴西,異時州縣遠(yuǎn)近,有司不復(fù)傳。耽乃繪布隴右、山南九州,且載河所經(jīng)受為圖,又以洮湟甘涼屯鎮(zhèn)頟籍、道里廣狹、山險水原為《別錄》六篇、《河西戎之錄》四篇,上之。詔賜幣馬珍器。又圖《海內(nèi)華夷》,廣三丈,從三丈三尺,以寸為百里。并撰《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其中國本之《禹貢》,外夷本班固《漢書》,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以朱,刊落疏舛,多所厘正。帝善之,賜予加等;蛑笀D問其邦人,咸得其真。又著《貞元十道錄》,以貞觀分天下隸十道,在景云為按察,開元為采訪,廢置升降備焉。至陰陽雜數(shù)罔不通。 其器恢然,蓋長者也,不喜臧否人物。為相十三年,雖安危大事亡所發(fā)明,而檢身厲行,自其所長。每歸第,對賓客無少倦,家人近習(xí),不見其喜慍。世謂淳德有常者。 杜佑,字君卿,京兆萬年人。父希望,重然諾,所交游皆一時俊杰。為安陵令,都督宋慶禮表其異政。坐小累去官。開元中,交河公主嫁突騎施,詔希望為和親判官。信安郡王漪表署靈州別駕、關(guān)內(nèi)道度支判官。自代州都督召還京師,對邊事,玄宗才之。屬吐蕃攻勃律,勃律乞歸,右相李林甫方領(lǐng)隴西節(jié)度,故拜希望鄯州都督,知留后。馳傳度隴,破烏莽眾,斬千余級,進(jìn)拔新城,振旅而還。擢鴻臚卿。于是置鎮(zhèn)西軍,希望引師部分塞下,吐蕃懼,遺書求和。希望報曰:“受和非臣下所得專!碧斚け姞帀,希望大小戰(zhàn)數(shù)十,俘其大酋,至莫門,焚積蓄,卒城而還。授二子官。時軍屢興,府庫虛寡,希望居數(shù)歲,芻粟金帛豐余;抡吲O赏羞,或勸希望結(jié)其驩,答曰:“以貨藩身,吾不忍!毕赏奏希望不職,下遷恒州刺史,徙西河。而仙童受諸將金事泄,抵死,畀金者皆得罪。希望愛重文學(xué),門下所引如崔顥等皆名重當(dāng)時。 佑以蔭補(bǔ)濟(jì)南參軍事、剡縣丞。嘗過潤州刺史韋元甫,元甫以故人子待之,不加禮。它日,元甫有疑獄不能決,試訊佑,佑為辨處,契要無不盡。元甫奇之,署司法參軍,府徙浙西、淮南,表置幕府。入為工部郎中,充江淮青苗使,再遷容管經(jīng)略使。楊炎輔政,歷金部郎中,為水陸轉(zhuǎn)運使,改度支兼和糴使。于是軍興饋漕,佑得剸決。以戶部侍郎判度支。建中初,河朔兵挐戰(zhàn),民困,賦無所出。佑以為救敝莫若省用,省用則省官,乃上議曰: 漢光武建武中廢縣四百,吏率十署一;魏太和時分遣使者省吏員,正始時并郡縣;晉太元省官七百;隋開皇廢郡五百;貞觀初省內(nèi)官六百員。設(shè)官之本,以治眾庶,故古者計人置吏,不肯虛設(shè)。自漢至唐,因征戰(zhàn)艱難以省吏員,誠救弊之切也。 昔咎繇作士,今刑部尚書、大理卿,則二咎繇也。垂作共工,今工部尚書、將作監(jiān),則二垂也。契作司徒,今司徒、戶部尚書,則二契也。伯夷為秩宗,今禮部尚書、禮儀使,則二伯夷也。伯益為虞,今虞部郎中、都水使司,則二伯益也。伯冏為太仆,今太仆卿、駕部郎中、尚輦奉御、閑廄使,則四伯冏也。古天子有六軍,漢前后左右將軍四人,今十二衛(wèi)、神策八軍,凡將軍六十員。舊名不廢,新資日加。且漢置別駕,隨刺史巡察,猶今觀察使之有副也。參軍者,參其府軍事,猶今節(jié)度判官也。官名職務(wù),直遷易不同爾,詎有事實哉?誠宜斟酌繁省。欲致治者先正名。神龍中,官紀(jì)蕩然,有司大集選者,既無闕員,則置員外官二千人,自是以為常。當(dāng)開元、天寶中,四方無虞,編戶九百余萬,帑藏豐溢,雖有浮費,不足為憂。今黎苗凋瘵,天下戶百三十萬,陛下詔使者按比,才得三百萬,比天寶三分之一,就中浮寄又五之二,出賦者已耗,而食之者如舊,安可不革? 議者以天下尚有跋扈不廷,一省官吏,被罷者皆往托焉。此常情之說,類非至論。且才者薦用,不才者何患其亡,又況顧姻戚家產(chǎn)哉!建武時公孫述、隗囂未滅,太和、正始、太元時吳、蜀鼎立,開皇時陳尚割據(jù),皆羅取俊乂,猶不慮失人以資敵。今田悅輩繁刑暴賦,惟軍是恤,遇士人如奴,固無范睢業(yè)秦、賈季強(qiáng)狄之患。若以習(xí)久不可以遽改,且應(yīng)權(quán)省別駕、參軍、司馬,州縣額內(nèi)官,約戶置尉。當(dāng)罷者,有行義,在所以聞;不如狀,舉者當(dāng)坐;不為人舉者,任參常調(diào)。亦何患哉?如魏置柱國,當(dāng)時宿德盛業(yè)者居之,貴寵第一;周、隋間授受已多,國家以為勛級,才得地三十頃耳。又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亦官名,以其太多,回作階級。隨時立制,遇弊則變,何必因循憚改作耶? 議入,不省。 盧杞當(dāng)國,惡之,出為蘇州刺史。前刺史母喪解,佑母在,辭不行,改饒州。俄遷嶺南節(jié)度使。佑為開大衢,疏析廛闬,以息火災(zāi)。朱厓黎民三世保險不賓,佑討平之。召拜尚書右丞。俄出為淮南節(jié)度使,以母喪解,詔不許。 徐州節(jié)度使張建封卒,軍亂,立其子愔,請于朝,帝不許,乃詔佑檢校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節(jié)度徐泗討定之。佑具舠艦,遣屬將孟準(zhǔn)度淮擊徐,不克,引還。佑于出師應(yīng)變非所長,因固境不敢進(jìn),乃招授愔徐州節(jié)度使,析濠、泗二州隸淮南。初,佑決雷陂以廣灌溉,斥海瀕棄地為田,積米至五十萬斛,列營三十區(qū),士馬整飭,四鄰畏之;然寬假僚佐,故南宮僔、李亞、鄭元均至爭權(quán)亂政,帝為佑斥去之。 十九年,拜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德宗崩,詔攝冢宰。進(jìn)檢校司徒,兼度支鹽鐵使。于是王叔文為副,佑既以宰相不親事,叔文遂專權(quán)。后叔文以母喪還第,佑有所按決,郎中陳諫請須叔文,佑曰:“使不可專耶?”乃出諫為河中少尹。叔文欲搖東宮,冀佑為助,佑不應(yīng),乃謀逐之,未決而敗。佑更薦李巽以自副。憲宗在諒暗,復(fù)攝冢宰,盡讓度支鹽鐵于巽。始,度支嗇,用度多,署吏權(quán)攝百司,繁而不綱;佑以營繕還將作,木炭歸司農(nóng),湅染還少府,職務(wù)簡修。明年,拜司徒,封岐國公。 黨項陰導(dǎo)吐蕃為亂,諸將邀功,請討之。佑以為無良邊臣,有為而叛,即上疏曰: 昔周宣中興,獫狁為害,追之太原,及境而止,不欲弊中國,怒遠(yuǎn)夷也。秦恃兵力,北拒匈奴,西逐諸羌,結(jié)怨階亂,實生謫戍。蓋圣王之治天下,惟欲綏靜生人,西至于流沙,東漸于海,在北與南,止存聲教,豈疲內(nèi)而事外耶?昔馮奉世矯詔斬莎車王,傳首京師,威震西域,宣帝議加爵土,蕭望之獨謂矯制違命,雖有功不可為法,恐后奉使者為國家生事夷狄。比突厥默啜寇害中國,開元初,郝靈佺捕斬之,自謂功莫與二,宋璟慮邊臣由此邀功,但授郎將而已,繇是訖開元之盛,不復(fù)議邊,中國遂安。此成敗鑒戒之不遠(yuǎn)也。 黨項小蕃,與中國雜處,間者邊將侵刻,利其善馬子女,斂求繇役,遂致叛亡,與北狄西戎相誘盜邊!秱鳌吩唬骸斑h(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惫苤儆醒裕骸皣覠o使勇猛者為邊境!贝苏\圣哲識微知著之略也。今戎丑方強(qiáng),邊備未實,誠宜慎擇良將,使之完輯,禁絕誅求,示以信誠,來則懲御,去則謹(jǐn)備。彼當(dāng)懷柔,革其奸謀。何必亟興師役,坐取勞費哉? 帝嘉納之。 歲余,乞致仕,不聽,詔三五日一入中書,平章政事。佑每進(jìn)見,天子尊禮之,官而不名。后數(shù)年,固乞骸骨,帝不得已,許之。仍拜光祿大夫、守太保致仕,俾朝朔望,遣中人錫予備厚。元和七年卒,年七十八,冊贈太傅,謚曰安簡。 佑資嗜學(xué),雖貴猶夜分讀書。先是,劉秩摭百家,侔周六官法,為《政典》三十五篇,房琯稱才過劉向。佑以為未盡,因廣其闕,參益新禮,為二百篇,自號《通典》,奏之,優(yōu)詔嘉美,儒者服其書約而詳。 為人平易遜順,與物不違忤,人皆愛重之,方漢胡廣,然練達(dá)文采不及也。朱坡樊川,頗治亭觀林苾,鑿山股泉,與賓客置酒為樂。子弟皆奉朝請,貴盛為一時冠。天性精于吏職,為治不皦察,數(shù)斡計賦,相民利病而上下之,議者稱佑治行無缺。惟晚年以妾為夫人,有所蔽云。 子式方,字考元,以蔭授揚州參軍事。再遷太常寺主簿,考定音律,卿高郢稱之。佑既相,出為昭應(yīng)令,遷太仆卿。子悰,尚公主。式方以右戚,輒病不視事。穆宗立,授桂管觀察使。弟從郁痼疾,躬為營方藥羞膳,及死,期而泣,世稱其篤行。卒,贈禮部尚書。 從郁,元和初為左補(bǔ)闕,崔群等以宰相子為嫌,再徙秘書丞。終駕部員外郎。子牧。 悰,字永裕,以門蔭三遷太子司議郎。權(quán)德輿為相,其婿翰林學(xué)士獨孤郁以嫌自白。憲宗見郁文雅,嘆曰:“德輿有婿乃爾!”時岐陽公主,帝愛女。舊制,選多戚里將家,帝始詔宰相李吉甫擇大臣子,皆辭疾,唯悰以選召見麟德殿。禮成,授殿中少監(jiān)、駙馬都尉。太和初,由澧州刺史召為京兆尹,遷鳳翔忠武節(jié)度使。入為工部尚書,判度支。會公主薨,悰久不謝,文宗怪之。戶部侍郎李玨曰:“比駙馬都尉皆為公主服斬衰三年,故悰不得謝!钡圹侨唬荚t杖而期,著于令。 會昌初,為淮南節(jié)度使。武宗詔揚州監(jiān)軍取倡家女十七人進(jìn)禁中,監(jiān)軍請悰同選,又欲閱良家有姿相者,悰曰:“吾不奉詔而輒與,罪也!北O(jiān)軍怒,表于帝。帝以悰有大臣體,乃詔罷所進(jìn)伎,有意倚悰為相矣。逾年,召拜檢校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判度支。劉稹平,進(jìn)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未幾,以本官罷,出為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徙西川,復(fù)鎮(zhèn)淮南。時方旱,道路流亡藉藉,民至漉漕渠遺米自給,呼為“圣米”,取陂澤茭蒲實皆盡,悰更表以為祥。獄囚積數(shù)百千人,而荒湎宴適不能事。罷,兼太子太傅,分司東都。逾歲,起為留守,復(fù)節(jié)度劍南西川。召為右仆射,判度支,進(jìn)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 始,宣宗世,夔王以下五王處大明宮內(nèi)院,而鄆王居十六宅。帝大漸,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等以遺詔立夔王,而左軍中尉王宗實等入殿中,以為歸長等矯詔,乃迎鄆王立之,是為懿宗。久之,遣樞密使楊慶詣中書,獨揖悰,它宰相畢諴、杜審權(quán)、蔣伸不敢進(jìn),乃授悰中人請帝監(jiān)國奏,因諭悰劾大臣名不在者抵罪。悰遽封授使者復(fù)命,謂慶曰:“上踐祚未久,君等秉權(quán),以愛憎殺大臣,公屬禍無日矣!睉c色沮去,帝怒亦釋,大臣遂安。未幾,冊拜司空,封邠國公,以檢校司徒為鳳翔、荊南節(jié)度使,加兼太傅。會黔南觀察使秦匡謀討蠻,兵敗,奔于悰,悰囚之,劾不能伏節(jié),有詔斬之。悰不意其死,駭愕得疾卒,年八十,贈太師。葬日,詔宰相百官臨奠。 悰于大議論往往有所合,然才不周用。雖出入將相,而厚自奉養(yǎng),未嘗薦進(jìn)幽隱,佑之素風(fēng)衰焉,故時號“禿角犀”。 子裔休,懿宗時歷翰林學(xué)士、給事中,坐事貶端州司馬。弟孺休,字休之。累擢給事中。大順初,錢镠遣弟銶率兵擊徐約于蘇州,破之,以海昌都將沈粲行刺史事,而昭宗更命孺休為之,以粲為制置指揮使。镠不悅,密遣粲害焉。始,孺休見攻也,曰:“勿殺我,當(dāng)與爾金!濒釉唬骸皻,金焉往?”與兄述休同死。 悰弟慆。慆,咸通中為泗州刺史。會龐勛反,圍城,處士辛讜自廣陵來見慆,勸出家屬,獨以身守。慆曰:“吾出百口求生,眾心搖矣,不如與將士生死共之!北娐劷云。慆之聞難,完濬城隍,閱器械無不具。 賊將李圓易慆,馳勇士百人欲入封府庫,慆為好言厚禮迎勞,賊不虞慆之謀也。明日,伏甲士三百,宴球場,賊皆殲焉。圓怒,傅城戰(zhàn),慆殺數(shù)百人,圓退壁城西。勛聞,益其兵,而以書射城中促降。會夜,慆擊鼓乘城大呼,圓氣奪,奔還徐州。未幾,賊焚淮口,晝夜戰(zhàn)不息,讜乃請救于戍將郭厚本,賊解去。浙西節(jié)度使杜審權(quán)遣將以兵千人來援,反為圓軍所包,一軍盡沒。慆使人間道走京師,詔戴可師以沙陀、吐渾兵二萬招討;茨瞎(jié)度使令狐綯遣牙將李湘屯淮口,與郭厚本合,為圓所敗,湘等并沒,于是援絕。賊乃以鐵鎖絕淮流,梯沖乘城。糧盡,為薄饘以給。懿宗遣使加慆檢校右散騎常侍,勉以堅守。勛遣圓入城見慆約降,慆怒殺之。勛復(fù)遺之書,答書言安祿山、朱泚等終底覆滅者,以陰攜其黨。勛累攻不得志,會招討使馬舉率兵至,遂解去。圍凡十月,慆拊循士,皆殊死奮,而辛讜冒圍出入,糾輯援師,卒完一州,時稱為難。賊平,慆遷義成軍節(jié)度使,檢校兵部尚書,卒。 牧,字牧之,善屬文。第進(jìn)士,復(fù)舉賢良方正。沈傳師表為江西團(tuán)練府巡官,又為牛僧孺淮南節(jié)度府掌書記。擢監(jiān)察御史,移疾分司東都,以弟顗病棄官。復(fù)為宣州團(tuán)練判官,拜殿中侍御史內(nèi)供奉。 是時,劉從諫守澤潞,何進(jìn)滔據(jù)魏博,頗驕蹇不循法度。牧追咎長慶以來朝廷措置亡術(shù),復(fù)失山東,鉅封劇鎮(zhèn),所以系天下輕重,不得承襲輕授,皆國家大事,嫌不當(dāng)位而言,實有罪,故作《罪言》。其辭曰: 生人常病兵,兵祖于山東,羨于天下。不得山東,兵不可去。山東之地,禹畫九土曰冀州;舜以其分太大,離為幽州,為并州。程其水土,與河南等,常重十三,故其人沈鷙多材力,重許可,能辛苦。魏晉以下,工機(jī)纖雜,意態(tài)百出,俗益卑弊,人益脆弱,唯山東敦五種,本兵矢,他不能蕩而自若也。產(chǎn)健馬,下者日馳二百里,所以兵常當(dāng)天下。冀州,以其恃強(qiáng)不循理,冀其必破弱;雖已破,冀其復(fù)強(qiáng)大也。并州,力足以并吞也。幽州,幽陰慘殺也。圣人因以為名。 黃帝時,蚩尤為兵階,自后帝王多居其地。周劣齊霸,不一世,晉大,常傭役諸侯。至秦萃銳三晉,經(jīng)六世乃能得韓,遂折天下脊;復(fù)得趙,因拾取諸國。韓信聯(lián)齊有之,故蒯通知漢、楚輕重在信。光武始于上谷,成于鄗。魏武舉官渡,三分天下有其二。晉亂胡作,至宋武號英雄,得蜀,得關(guān)中,盡有河南地,十分天下之八,然不能使一人度河以窺胡。至高齊荒蕩,宇文取之,隋文因以滅陳,五百年間,天下乃一家。隋文非宋武敵也,是宋不得山東,隋得山東,故隋為王,宋為霸。由此言之,山東,王者不得不為王,霸者不得不為霸,猾賊得之,足以致天下不安。 天寶末,燕盜起,出入成皋、函、潼間,若涉無人地。郭、李輩兵五十萬,不能過鄴。自爾百余城,天下力盡,不得尺寸,人望之若回鶻、吐蕃,義無敢窺者。國家因之畦河修障戍,塞其街蹊。齊、魯、梁、蔡被其風(fēng)流,因以為寇。以里拓表,以表撐里,混澒回轉(zhuǎn),顛倒橫邪,未常五年間不戰(zhàn)。生人日頓委,四夷日日熾,天子因之幸陜,幸漢中,焦焦然七十余年。運遭孝武,澣衣一肉,不畋不樂,自卑冗中拔取將相,凡十三年,乃能盡得河南、山西地,洗削更革,罔不能適。唯山東不服,亦再攻之,皆不利。豈天使生人未至于怗泰邪?豈人謀未至邪?何其艱哉! 今日天子圣明,超出古昔,志于平治。若欲悉使生人無事,其要先去兵。不得山東,兵不可去。今者,上策莫如自治。何者?當(dāng)貞元時,山東有燕、趙、魏叛,河南有齊、蔡叛,梁、徐、陳、汝、白馬津、盟津、襄、鄧、安、黃、壽春皆戍厚兵十余所,才足自護(hù)治所,實不輟一人以他使,遂使我力解勢弛,熟視不軌者無可奈何。階此,蜀亦叛,吳亦叛,其他未叛者,迎時上下,不可保信。自元和初至今二十九年間,得蜀,得吳,得蔡,得齊,收郡縣二百余城,所未能得,唯山東百城耳。土地人戶,財物甲兵,較之往年,豈不綽綽乎?亦足自以為治也。法令制度,品式條章,果自治乎?賢才奸惡,搜選置舍,果自治乎?障戍鎮(zhèn)守,干戈車馬,果自治乎?井閭阡陌,倉廩財賦,果自治乎?如不果自治,是助虜為虜。環(huán)土三千里,植根七十年,復(fù)有天下陰為之助,則安可以取?故曰:上策莫如自治。中策莫如取魏。魏于山東最重,于河南亦最重。魏在山東,以其能遮趙也。既不可越魏以取趙,固不可越趙以取燕。是燕、趙常取重于魏,魏常操燕、趙之命。故魏在山東最重。黎陽距白馬津三十里,新鄉(xiāng)距盟津一百五十里,陴壘相望,朝駕暮戰(zhàn),是二津,虜能潰一,則馳入成皋,不數(shù)日間。故魏于河南亦最重。元和中,舉天下兵誅蔡,誅齊,頓之五年,無山東憂者,以能得魏也。昨日誅滄,頓之三年,無山東憂,亦以能得魏也。長慶初誅趙,一日五諸侯兵四出潰解,以失魏也。昨日誅趙,罷如長慶時,亦以失魏也。故河南、山東之輕重在魏。非魏強(qiáng)大,地形使然也。故曰:取魏為中策。最下策為浪戰(zhàn),不計地勢,不審攻守是也。兵多粟多,驅(qū)人使戰(zhàn)者,便于守;兵少粟少,人不驅(qū)自戰(zhàn)者,便于戰(zhàn)。故我常失于戰(zhàn),虜常困于守。山東叛且三五世,后生所見言語舉止,無非叛也,以為事理正當(dāng)如此,沉酣入骨髓,無以為非者,至有圍急食盡,啖尸以戰(zhàn)。以此為俗,豈可與決一勝一負(fù)哉?自十余年凡三收趙,食盡且下。郗士美敗,趙復(fù)振;杜叔良敗,趙復(fù)振;李聽敗,趙復(fù)振。故曰:不計地勢,不審攻守,為浪戰(zhàn),最下策也。 累遷左補(bǔ)闕、史館修撰,改膳部員外郎。宰相李德裕素奇其才。會昌中,黠戛斯破回鶻,回鶻種落潰入漠南,牧說德裕不如遂取之,以為:“兩漢伐虜,常以秋冬,當(dāng)匈奴勁弓折膠,重馬免乳,與之相校,故敗多勝少。今若以仲夏發(fā)幽、并突騎及酒泉兵,出其意外,一舉無類矣!钡略I浦⻊【苊,詔諸鎮(zhèn)兵討之,牧復(fù)移書于德裕,以“河陽西北去天井關(guān)強(qiáng)百里,用萬人為壘,窒其口,深壁勿與戰(zhàn)。成德軍世與昭義為敵,王元達(dá)思一雪以自奮,然不能長驅(qū)徑搗上黨,其必取者在西面。今若以忠武、武寧兩軍益青州精甲五千、宣潤弩手二千,道絳而入,不數(shù)月必覆賊巢。昭義之食,盡仰山東,常日節(jié)度使率留食邢州,山西兵單少,可乘虛襲取。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俄而澤潞平,略如牧策。歷黃、池、睦三州刺史,入為司勛員外郎,常兼史職。改吏部,復(fù)乞為湖州刺史。逾年,以考功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 牧剛直有奇節(jié),不為齪齪小謹(jǐn),敢論列大事,指陳病利尤切至。少與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處成敗,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時無右援者。從兄悰更歷將相,而牧困躓不自振,頗怏怏不平。卒,年五十。初,牧夢人告曰:“爾應(yīng)名畢!睆(fù)夢書“皎皎白駒”字,或曰“過隙也”。俄而炊甑裂,牧曰:“不祥也。”乃自為墓志,悉取所為文章焚之。 牧于詩,情致豪邁,人號為“小杜”,以別杜甫云。 顗,字勝之,幼病目,母禁其為學(xué)。舉進(jìn)士,禮部侍郎賈餗語人曰:“得杜顗足敵數(shù)百人!笔诿貢≌。李德裕奏為浙西府賓佐。德裕貴盛,賓客無敢忤,惟顗數(shù)諫正之。及謫袁州,嘆曰:“門下愛我皆如顗,吾無今日。”太和末,召為咸陽尉,直史館。常語人曰:“李訓(xùn)、鄭注必敗!毙形醇岸,聞難作,疏辭疾歸。顗亦善屬文,與牧相上下。竟以喪明卒。 令狐楚,字殼士,德棻之裔也。生五歲,能為辭章。逮冠,貢進(jìn)士,京兆尹將薦為第一,時許正倫輕薄士,有名長安間,能作蜚語,楚嫌其爭,讓而下之。既及第,桂管觀察使王拱愛其材,將辟楚,懼不至,乃先奏而后聘。雖在拱所,以父官并州不得奉養(yǎng),未嘗豫宴樂。滿歲謝歸。李說、嚴(yán)綬、鄭儋繼領(lǐng)太原,高其行,引在幕府,由掌書記至判官。德宗喜文,每省太原奏,必能辨楚所為,數(shù)稱之。儋暴死,不及占后事,軍大喧,將為亂。夜十?dāng)?shù)騎挺刃邀取楚,使草遺奏,諸將圜視,楚色不變,秉筆輒就,以遍示,士皆感泣,一軍乃安。由是名益重。以親喪解,既除,召授右拾遺。 憲宗時,累擢職方員外郎,知制誥。其為文,于箋奏制令尤善,每一篇成,人皆傳諷;矢﹂D以言利幸,與楚、蕭俛皆厚善,故薦于帝。帝亦自聞其名,召為翰林學(xué)士,進(jìn)中書舍人。方伐蔡,久未下,議者多欲罷兵,帝獨與裴度不肯赦。元和十二年,度以宰相領(lǐng)彰義節(jié)度使,楚草制,其辭有所不合,度得其情。時宰相李逢吉與楚善,皆不助度,故帝罷逢吉,停楚學(xué)士,但為中書舍人。俄出為華州刺史。后它學(xué)士比比宣事不切旨,帝抵其草,思楚之才。 镈既相,擢楚河陽懷節(jié)度使,代烏重胤。始,重胤徙滄州,以河陽士三千從,士不樂,半道潰歸,保北城,將轉(zhuǎn)掠旁州。楚至中氵單,以數(shù)騎自往勞之。眾甲而出,見楚不疑,乃皆降。楚斬其首惡,眾遂定。度出太原,镈薦楚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穆宗即位,進(jìn)門下侍郎。镈得罪,時謂楚緣镈以進(jìn),且嘗逐裴度,天下所共疾,會蕭俛輔政,乃不敢言。方營景陵,詔楚為使,而親吏韋正牧、奉天令于翚等不償傭錢十五萬緡,楚獻(xiàn)以為羨余,怨訴系路。詔捕翚等下獄誅,出楚為宣歙觀察使。俄貶衡州刺史,再徙,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長慶二年,擢陜虢觀察使,諫官論執(zhí)不置,楚至陜一日,復(fù)罷,還東都。 會逢吉復(fù)相,力起楚,以李紳在翰林沮之,不克。敬宗立,逐出紳,即拜楚為河南尹。遷宣武節(jié)度使。汴軍以驕故,而韓弘弟兄務(wù)以峻法繩治,士偷于安,無革心。楚至,解去酷烈,以仁惠鐫諭,人人悅喜,遂為善俗。入為戶部尚書,俄拜東都留守,徙天平節(jié)度使。始,汴、鄆帥每至,以州錢二百萬入私藏,楚獨辭不取。又毀李師古園檻僣制者。久之,徙節(jié)河?xùn)|。召為吏部尚書,檢校尚書右仆射。故事,檢校官重,則從其班;楚以吏部自有品,固辭,有詔嘉允。俄兼太常卿,進(jìn)拜左仆射、彭陽郡公。 會李訓(xùn)亂,將相皆系神策軍。文宗夜召楚與鄭覃入禁中,楚建言:“外有三司御史,不則大臣雜治,內(nèi)仗非宰相系所也!钡垲h之。既草詔,以王涯、賈餗冤,指其罪不切,仇士良等怨之。始,帝許相楚,乃不果,更用李石,而以楚為鹽鐵轉(zhuǎn)運使。先是,鄭注奏建榷茶使,王涯又議官自治園植茶,人不便,楚請廢使,如舊法,從之。元和中,出禁兵畀左右街使衛(wèi)宰相入朝,至建福門。及是亂,乃罷。楚即奏:“鎮(zhèn)帥初拜,必戎服屬仗詣省謁辭,本于鄭注,實為亂兆,故王璠、郭行余驅(qū)將吏蹀血京師,所宜停止!痹t可。開成元年上巳,賜群臣宴曲江。楚以新誅大臣,暴骸未收,怨沴感結(jié),稱疾不出,乃請給衣衾槥櫝,以斂刑骨,順陽氣。是時,政在宦豎,數(shù)上疏辭位,拜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卒,年七十二,贈司空,謚曰文。 楚外嚴(yán)重不可犯,而中寬厚,待士有禮?鸵孕遣焦砩襁M(jìn)者,一不接。為政善撫御,治有績,人人得所宜。疾甚,諸子進(jìn)藥,不肯御,曰:“士固有命,何事此物邪?”自力為奏謝天子,召門人李商隱曰:“吾氣魄且盡,可助我成之!逼浯笠愿事妒抡D譴者眾,請霽威,普見昭洗。辭致曲盡,無所謬脫。書已,敕諸子曰:“吾生無益于時,無請謚,勿求鼓吹,以布車一乘葬,銘志無擇高位!笔窍,有大星隕寢上,其光燭廷。坐與家人訣,乃終。有詔停鹵簿以申其志。 子緒、綯,顯于時。 緒以蔭仕,歷隋、壽、汝三州刺史,有佳政。汝人請刻石頌德,緒以綯當(dāng)國,固讓。宣宗嘉其意,乃止。 綯,字子直,舉進(jìn)士,擢累左補(bǔ)闕、右司郎中。出為湖州刺史。 大中初,宣宗謂宰相白敏中曰:“憲宗葬,道遇風(fēng)雨,六宮百官皆避,獨見頎而髯者奉梓宮不去,果誰耶?”敏中言:“山陵使令狐楚!钡墼唬骸坝凶雍酰俊睂υ唬骸熬w少風(fēng)痹,不勝用。綯今守湖州。”因曰:“其為人,宰相器也!奔凑贋榭脊芍,知制誥。入翰林為學(xué)士。它夜,召與論人間疾苦,帝出《金鏡》書曰:“太宗所著也,卿為我舉其要!本T擿語曰:“至治未嘗任不肖,至亂未嘗任賢。任賢,享天下之福;任不肖,罹天下之禍!钡墼唬骸吧疲拮x此嘗三復(fù)乃已!本T再拜曰:“陛下必欲興王業(yè),舍此孰先?《詩》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边M(jìn)中書舍人,襲彭陽男。遷御史中丞,再遷兵部侍郎。還為翰林承旨。夜對禁中,燭盡,帝以乘輿、金蓮華炬送還,院吏望見,以為天子來。及綯至,皆驚。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輔政十年。懿宗嗣位,由尚書左仆射、門下侍郎再拜司空。未幾,檢校司徒平章事,為河中節(jié)度使。徙宣武,又徙淮南副大使。安南平,以饋運勞,封涼國公。 龐勛自桂州還,道浙西白沙入濁河,剽舟而上。綯聞,遣使慰撫,且饋之。裨將李湘曰:“徐兵擅還,果反矣。雖未有詔,一切制亂,我得專之。今其兵不二千,而廣盤艦,張旗幟,示侈于人,其畏我甚。高郵厓峭水狹,若使荻<舟曹>火其前,勁兵乘其后,一舉可覆。不然,使得絕淮泗,合徐之不逞,禍亂滋矣!本T懦緩不能用,又自以不奉詔,因曰:“彼不為暴,聽其度淮,何豫我哉?”勛還,果盜徐州,其眾六七萬。徐乏食,分兵攻滁、和、楚、壽,陷之,糧盡,啖人以飽。詔綯為徐州南面招討使。賊方攻泗州,杜慆堅守,綯命湘率兵五千救之。勛謾辭謝綯曰:“數(shù)蒙赦,所以未即降者,一二將為異耳,愿圖去之,以身聽命!本T喜,即請假勛節(jié),而敕湘曰:“賊已降,第謹(jǐn)戍淮口,無庸戰(zhàn)!毕婺藦鼐屝担张c勛眾歡言。后賊乘間直襲湘壘,悉俘而食之,醢湘及監(jiān)軍郗厚本。時浙西杜審權(quán)使票將翟行約率千兵與湘會,未至而湘覆,賊偽建淮南旌幟誘之,亦皆陷。 綯既師敗,乃以左衛(wèi)大將軍馬舉代之。以綯為太子太保,分司東都。僖宗初,拜鳳翔節(jié)度使。頃之,就加同平章事,徙封趙。卒,年七十八,贈太尉。 子滈、渙、沨滈避嫌不舉進(jìn)士。綯輔政,而滈與鄭顥為姻家,怙勢驕偃,通賓客,招權(quán),以射取四方貨財,皆側(cè)目無敢言。懿宗嗣位,數(shù)為人白發(fā)其事,故綯去宰相。因丐滈與群進(jìn)士試有司,詔可,是歲及第。諫議大夫崔瑄劾奏綯以十二月去位,而有司解牒盡十月,屈朝廷取士法為滈家事,請委御史按實其罪。不聽。滈乃以長安尉為集賢校理。稍遷右拾遺、史館修撰。詔下,左拾遺劉蛻、起居郎張云交疏指其惡,且言:“綯用李琢為安南都護(hù),首亂南方,贓虐流著,使天下兵戈調(diào)斂不給。琢本進(jìn)賂于滈,滈為人子,陷綯于惡,顧可為諫臣乎?”又劾:“綯,大臣,當(dāng)調(diào)護(hù)國本,而大中時,乃引諫議大夫豆盧籍、刑部侍郎李鄴為夔王等侍讀,亂長幼序,使先帝貽厥之謀幾不及陛下。且滈居當(dāng)時,謂之‘白衣宰相’。滈未嘗舉進(jìn)士,而妄言已解,使天下謂無解及第,不已罔乎?”滈亦懼,求換它官,改詹事府司直。綯方守淮南,上奏自治,帝為貶云為興元少尹,蛻華陰令。滈亦湮厄不振死。 渙、沨皆舉進(jìn)士,渙終中書舍人。 定,字履常,楚弟。及進(jìn)士第。太和末,以駕部郎中為弘文館直學(xué)士。李訓(xùn)亂,王遐休方以是日就職,定往賀,為神策軍并收,欲殺者屢矣,已而免。終桂管觀察使。 贊曰:耽、佑、楚皆惇儒,大衣高冠,雍容廟堂,道古今,處成務(wù),可也;以大節(jié)責(zé)之,蓋<石昬>中而玉表歟!悰、綯世當(dāng)國,亦無足譏。牧論天下兵曰:“上策莫如自治!辟t矣哉!

 

新唐書

  《新唐書》記載中國唐代歷史的紀(jì)傳體史書。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紀(jì)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歐陽修等撰,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書完成,由曾公亮進(jìn)呈!缎绿茣匪隽袀鞫嗳〔挠诒救说恼伦嗷蚝笕说淖肥觯臼毯透鞣N雜史、筆記、小說都被采輯編入。

卷三十下 志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四十 志第三十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紀(jì)第十 卷十一 志第一
卷十二 志第二 卷十三 志第三
卷十四 志第四 卷十五 志第五
卷十六 志第六 卷十七 志第七
卷十八 志第八 卷十九 志第九
卷二十 志第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上 志第十三上
卷二十三下 志第十三下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卷二十七下 志第十七下
卷二十八上 志第十八上 卷二十八下 志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卷三十上 志第二十上
卷四十一 志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 志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志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上 志第三十九上
卷四十九下 志第三十九下 卷五十 志第四十
卷五十一 志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志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 志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志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 志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 志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志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志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志第四十九 卷六十 志第五十
卷六十一 表第一 卷六十二 表第二
卷六十三 表第三 卷六十四 表第四
卷六十五 表第五 卷六十六 表第六
卷六十七 表第七 卷六十八 表第八
卷六十九 表第九 卷七十上 表第十上
卷七十下 表第十下 卷七十一上 表第十一上
卷七十一下 表第十一下 卷七十二上 表第十二上
卷七十二中 表第十二中 卷七十二下 表第十二下
卷七十三上 表第十三上 卷七十三下 表第十三下
卷七十四上 表第十四上 卷七十四下 表第十四下
卷七十五上 表第十五上 卷七十五下 表第十五下
卷七十六 列傳第一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
卷八十 列傳第五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 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
卷八十四 列傳第九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一 卷八十七 列傳第十二
卷八十八 列傳第十三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卷九十 列傳第十五 卷九十一 列傳第十六
卷九十二 列傳第十七 卷九十三 列傳第十八
卷九十四 列傳第十九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二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三 卷九十九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一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二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三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五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六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七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八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九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一百二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五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六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七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八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九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卷二百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二百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二百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二百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二百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二百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二百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二百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二百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卷二百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卷二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卷二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卷二百一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卷二百一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卷二百一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卷二百一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卷二百一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卷二百一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卷二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卷二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卷二百二十一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卷二百二十二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卷二百二十二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卷二百二十二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 卷二百二十三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卷二百二十三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下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卷二百二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卷二百二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卷二百二十五中 列傳第一百五十中 卷二百二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