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卷九十九 子部九
《六韜》·六卷(通行本)
舊本題周呂望撰。考《莊子·徐無鬼篇》,稱金版六弢!督(jīng)典釋文》曰:司馬彪、崔譔云,金版、六弢皆周書篇名,本又作《六韜》。謂《太公六韜》,《文》、《武》、《虎》、《豹》、《龍》、《犬》也。(案:今本以文武龍虎豹犬為次,與陸德明所注不同。未詳孰是,謹附識於此。)則戰(zhàn)國之初,原有是名。然即以為《太公六韜》,未知所據(jù)。《漢書·藝文志·兵家》不著錄,惟儒家有周史《六弢》六篇。班固自注曰:惠、襄之間,或曰顯王時,或曰孔子問焉。則《六弢》別為一書。顏師古注以今之《六韜》當之,毋亦因陸德明之說而牽合附會歟?《三國志·先主傳注》,始稱閑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志意!端逯尽肥驾d《太公六韜》五卷,注曰,梁六卷,周文王師姜望撰。唐、宋諸志皆因之。今考其文,大抵詞意淺近,不類古書。中間如避正殿乃戰(zhàn)國以后之事。將軍二字始見《左傳》,周初亦無此名。(案:《路史》有虞舜時,伯益為百蟲將軍之語。雜說依托,不足為據(jù)。)其依托之跡,灼然可驗。又龍韜中有陰符篇云:主與將有陰符凡八等,克敵之符長一尺,破軍之符長九寸,至失利之符長三寸而止。蓋偽撰者不知陰符之義,誤以為符節(jié)之符,遂粉飾以為此言,尤為鄙陋。殆未必漢時舊本。故《周氏涉筆》謂其書并緣吳起,漁獵其詞,而綴輯以近代軍政之浮談,淺駁無可施用。胡應麟《筆叢》亦謂其文代、陰書等篇為孫、吳、尉繚所不屑道。然晁公武《讀書志》稱,元豐中,以《六韜》、《孫子》、《吳子》、《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李衛(wèi)公問對》頒武學,號曰七書。則其來已久,談兵之家恒相稱述。今故仍錄存之,而備論其踳駁如右。
卷九十九 子部九
○兵家類
《史記·穰苴列傳》稱,齊威王使大夫追論古者司馬兵法,是古有兵法之明證。然風后以下,皆出依托。其間孤虛、王相之說,雜以陰陽五行;風云、氣色之說,又雜以占候。故兵家恒與術數(shù)相出入,要非古兵法也。其最古者,當以孫子、吳子、司馬法為本,大抵生聚訓練之術,權謀運用之宜而已。今所采錄,惟以論兵為主,其馀雜說,悉別存目。古來偽本流傳既久者,詞不害理,亦并存以備一家。明季游士撰述,尤為猥雜。惟擇其著有明效,如戚繼光《練兵實紀》之類者,列於篇。
《握奇經(jīng)》 | 《六韜》 | 《孫子》 | 《吳子》 |
《可馬法》 | 《尉繚子》 | 《黃石公三略》 | 《三略直解》 |
《素書》 | 《李衛(wèi)公問對》 | 《太白陰經(jīng)》 | 《武經(jīng)總要》 |
《虎鈐經(jīng)》 | 《何博士備論》 | 《守城錄》 | 《武編》 |
《陣紀》 | 《江南經(jīng)略》 | 《練兵實紀》 | 《紀效新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