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達和紐馬克翻譯理論對比初探
奈達和紐馬克翻譯理論對比初探 [摘 要] 尤金·奈達和彼得·紐馬克的翻譯理論在我國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他們在對翻譯的認識及處理內(nèi)容與形式關系方面有共識亦有差異。他們孜孜不倦發(fā)展自身理論的精神值得中國翻譯理論界學習。 [關鍵詞] 翻譯; 動態(tài)對等; 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 關聯(lián)翻譯法 Abstract :Both Nida and Newmark are outstanding western theorist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They have many differences as well as similarities in terms of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 and content. Their constant effort to develop their theories deserve our respect. Key words :translation ; dynamic equivalence ; semantic translation ;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a correlativ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尤金·奈達( Eugene A1Nida) 和彼得·紐馬克是西方譯界頗具影響的兩位翻譯理論家 , 他們在翻譯理論方面有諸多共通之處, 同時又各具特色。 一、對翻譯的認識 對翻譯性質(zhì)的認識, 理論界的討論由來已久。奈達和紐馬克都對翻譯是科學還是藝術的問題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 奈達對翻譯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從傾向于把翻譯看作科學到把翻譯看作藝術的轉(zhuǎn)化過程。在奈達翻譯理論發(fā)展的第二個階段即交際理論階段, 他認為, 翻譯是科學, 是對翻譯過程的科學的描寫。同時他也承認, 對翻譯的描寫可在三個功能層次上進行: 科學、技巧和藝術。在奈達逐漸向第三個階段, 即社會符號學和社會語言學階段過渡的過程中, 他越來越傾向于把翻譯看作是藝術。他認為翻譯歸根到底是藝術, 翻譯家是天生的。同時, 他把原來提出的“翻譯是科學”改為“翻譯研究是科學”。到了上世紀90 年代, 奈達又提出, 翻譯基本上是一種技藝。他認為: 翻譯既是藝術, 也是科學, 也是技藝。 紐馬克對翻譯的認識也經(jīng)歷了一定的變化。最初, 他認為, 翻譯既是科學又是藝術, 也是技巧。后來他又認為翻譯部分是科學, 部分是技巧, 部分是藝術, 部分是個人品位。他對翻譯性質(zhì)的闡釋是基于對語言的二元劃分。他把語言分為標準語言和非標準語言。說翻譯是科學, 因為標準語言通常只有一種正確譯法, 有規(guī)律可循, 體現(xiàn)了翻譯是科學的一面。如科技術語。非標準語言往往有許多正確譯法, 怎么挑選合適的譯法要靠譯者自身的眼光和能力, 體現(xiàn)了翻譯是藝術和品位的性質(zhì)。但譯文也必須得到科學的檢驗, 以避免明顯的內(nèi)容和用詞錯誤, 同時要行文自然, 符合語言環(huán)境要求。紐馬克雖然認為翻譯是科學, 但他不承認翻譯作為一門科學的存在。因為他認為目前的翻譯理論缺乏統(tǒng)一全面的體系, 根本不存在翻譯的科學, 現(xiàn)在沒有, 將來也不會有。 二、理論核心 奈達和紐馬克都是在各自翻譯實踐的基礎上, 為了解決自己實踐中的實際問題, 提出了相應的翻譯理論。實踐中要解決的問題不同, 翻譯理論也就各成一派。但畢竟每種實踐都要有一定的規(guī)律存在, 因此兩位的理論又有著不可忽視的相似。 奈達提出了著名的“動態(tài)對等”。他對翻譯所下的定義: 所謂翻譯, 是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 首先是意義, 其次是文體。這一定義明確指出翻譯的本質(zhì)和任務是用譯語再現(xiàn)源語信息, 翻譯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同時這一定義也提出了翻譯的四個標準: <!--[if !supportLists]-->1 <!--[endif]-->(1) 傳達信息; <!--[if !supportLists]-->2 <!--[endif]-->(2) 傳達原作的精神風貌; <!--[if !supportLists]-->3 <!--[endif]-->(3) 語言順暢自然, 完全符合譯語規(guī)范和慣例; <!--[if !supportLists]-->4 <!--[endif]-->(4) 讀者反應類似。 要達到這四個標準, 內(nèi)容和形式之間就會發(fā)生矛盾。奈達認為信息對等優(yōu)于形式對應。他主張從譯文接受者角度, 而不是從譯文形式角度來看待翻譯, 要實現(xiàn)動態(tài)對等。動態(tài)對等就是譯文的接受者對譯文的反應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對原文的反應。所以判斷譯文質(zhì)量的標準最終基于三個方面: 能使接受者正確理解原文信息; 易于理解; 形式適當, 吸引接受者。 為了達到相似的反應, 動態(tài)對等要求對譯文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以滿足不同接受者的要求。盡可能準確地再現(xiàn)原文的上下文意義。因此語義翻譯較為客觀, 使譯文與原文的形式更為接近, 重在重現(xiàn)原作者的思想過程而不是意圖, 講究準確性, 傾向于超額翻譯, 重內(nèi)容而輕效果。交際翻譯指譯作對譯文讀者產(chǎn)生的效果應盡量等同于原作對原文讀者產(chǎn)生的效果。從定義可以看出這與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如出一轍。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相比, 較主觀, 講究通順簡樸, 合乎習慣, 傾向于欠額翻譯, 重視效果。紐馬克強調(diào)應把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看成一個整體, 翻譯中不可孤立地使用某種方法, 二者在翻譯中常常交替使用, 以求達到最好的效果。 為了達到相似的反應, 動態(tài)對等要求對譯文進行相應的調(diào)整以滿足不同接受者的要求。對于對源語信息一無所知的讀者, 面對晦澀難懂的翻譯腔, 就如同看天書一般。所以要完成翻譯的任務, 即再現(xiàn)并傳遞信息,奈達的翻譯理論是其在翻譯《圣經(jīng)》過程中總結(jié)而來, , 那么要有效地檢驗譯文質(zhì)量, 就必須看原文與譯文接受者的反應是否一致。因此奈達的翻譯理論對其翻譯實踐來說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紐馬克的翻譯理論核心是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這一理論是在翻譯界長期圍繞著直譯和意譯爭論不休的 奈達和紐馬克相比較, 奈達的翻譯理論過于集中在解決譯文的可懂性和交際性問題上, 從而限制了自己的適用范圍。在翻譯《圣經(jīng)》以及類似的以信息或呼喚功能為主的原作時, 強調(diào)譯文的可懂性是很有道理的。但如果用于文學翻譯, 則勢必導致語言的簡單化, 形式上的非文學化, 失去文學應有的魅力。而紐馬克在闡述具體使用哪種翻譯方法時指出, 要視不同的文本類型來定。他把文本分為表達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喚功能。以表達功能為主的文本中, 如文學作品、私人信件等, 其核心是表情達意, 語言形式和內(nèi)容同等重要, 應主要采用語義翻譯; 以信息功能為主的文本, 如教科書、學術論文等, 其核心是語言之外的現(xiàn)實世界, 應采用交際法; 以呼喚功能為主的文本, 如通知、廣告等, 其核心是號召讀者去行動, 去思考, 應采用交際法。因此不難看出, 紐馬克的翻譯理論適用范圍更廣。 三、不斷發(fā)展的理論 奈達和紐馬克是名副其實的理論大家。在自身的翻譯實踐和理論界的評論中, 他們不斷地改進和完善著自己的理論。 奈達在最初闡釋動態(tài)對等時, 突出了“內(nèi)容為主, 形式為次”的思想。這引起了人們的誤解, 認為翻譯只是翻譯內(nèi)容, 不必顧及語言表達形式。因此各種各樣的自由譯都被冠以動態(tài)對等。為此, 他在《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 論圣經(jīng)翻譯中的功能對等》一書中, 把“動態(tài)對等”改為“功能對等”。在功能對等中, 奈達對“信息”作了進一步的界定, 聲明信息不僅包括思想內(nèi)容, 還包括語言形式。形式也表達意義; 改變形式也就改變了意義。功能對等的翻譯不僅是信息內(nèi)容的對等, 而且盡可能地要求形式對等。 在《語際交際的社會語言學》一書中, 奈達對“功能對等”做了進一步的闡述。提出了“最高層次的對等”和“最低層次的對等”。簡單地說, 最高層次對等指譯文達到高度的對等, 使譯語讀者和源語讀者在欣賞和理解時所作出的反應基本上一致。這幾乎是達不到的。最低層次的對等指譯文達到充分的對等, 使譯語 讀者能理解和欣賞源語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欣賞。在這兩個對等層次之間可以有各種不同層次的對等。允許對等有一定范圍, 就能比較現(xiàn)實地處理不同類型文本之間的差異, 擴大了功能對等的適用范圍。 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的基本思想囿于傳統(tǒng)的二分法, 兩種稱呼不太理想, 容易招致人們的誤解和批評。因此紐馬克在此基礎上提出“關聯(lián)翻譯法”。他認為過去翻譯研究的主題一直是文本類型學、語言學習、篇章語言學等。翻譯并不永遠只考慮到文本、話語以及作者和讀者、源語和譯語等二元論范疇, 不能完全根據(jù)文本來確定翻譯法。翻譯活動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詞、句的處理上!瓣P聯(lián)翻譯法”的定義是原作或譯語文本的語言越重要, 就越要緊貼原文翻譯。他對“重要”的界定是語言表示出特別有價值, 特別有意義, 特別必須或永恒的事物。無論是對意義的取舍還是采用適當?shù)姆g方法, 都要以“重要”為標準。緊貼翻譯就是最貼近字字對譯的翻譯。它要保持詞的外延和內(nèi)涵。不但要保留原詞、詞語的意義, 還要保留其用法。貼切是和準確、對等聯(lián)系在一起的, 緊帖的程度因上下文而異。 為做到緊貼翻譯, 紐馬克提出了七種方法: 成分分析法、調(diào)整譯法、描寫對等、功能對等、文化對等、同義和釋義。貼切程度最高的是成分分析法, 貼切程度最低的是釋義法。緊貼是相對的, 緊貼與不緊貼沒有明確的分界線。紐馬克的“關聯(lián)翻譯法”縮小了意譯派同直譯派的分歧。同時消除了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之使自己的譯文更接近對方,間界限分明的區(qū)分, 這樣形成的譯文就是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所產(chǎn)生的譯文。 四、結(jié)語 奈達和紐馬克的翻譯理論都來自實踐和他們的潛心研究。作為西方翻譯理論的代表, 他們的理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他們對理論研究執(zhí)著并敢于自我否定的精神值得中國的翻譯理論界學習。我們應該把時間用在不斷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上, 而不是圍繞一個老問題進行無休止的爭論。在學習西方翻譯理論的同時, 我們應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 創(chuàng)立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 [參考文獻] [1]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 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 蔣天平,唐美蓮.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奈達和紐馬克翻譯理論的相通性[J ]. 河北理工學院學報,2003 , (4) [4] 李文革. 西方翻譯理論流派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 蘇文秀. 奈達與紐馬克翻譯理論比較[J ].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1998 , (3) . [6] 仲偉合. 訪著名翻譯理論家皮特?紐馬克[J ]. 語言與翻譯. 1998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