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畢業(yè)論文查詢

 

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

    中文摘要
    同一句話,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反應有時是不同的,甚至會截然相反。究其原因是說話雙方?jīng)]有真正了解對方的文化。因此,完全有必要對中西文化差異進行研究。習語是各國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國的風俗習慣。它作為語言的精華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因此,本文從最能體現(xiàn)中西文化差異的習語著手,論述習語在文化上六個方面中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異,即生存環(huán)境、生活習俗、宗教信仰、歷史典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數(shù)字習語的差異。從總體上看,英漢習語在表現(xiàn)語義和文化特征方面,主要有三種類型,即對應關系、半對應關系和不對應關系。在翻譯時,對應關系的習語可采用直譯的方法。半對應關系和不對應關系的習語應該首先弄清它們的文化內(nèi)涵和實際意義,再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靈活處理。因此,英漢習語的翻譯不應只是兩種語言的簡單轉(zhuǎn)換,更應是文化的交流。掌握習語的翻譯,對于培養(yǎng)語言的領悟力和跨文化的交際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習語;文化差異;翻譯
    Abstract
    Differen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may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same sentence because they are ignorant of target culture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tudy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ome field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dioms, which reflect customs, are the essence of culture in every country. Idiomatic phrase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s, are loaded with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serve as a mirror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discuss the idioms reflecting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n six levels: living environment, custom, religion, allusion, the acknowledge of objective thing. When expressing linguistic meanings and cultural features,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idioms: correspondent, semi-correspondent and non-correspondent. For the correspondent idioms, we can translate them word for word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But for the semi-correspondent and non-correspondent idioms, it’s better to make sure first of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practical meanings, and then translate them appropriately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Therefore, translation of idiomatic phrases is mor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an simple translation of these two languages. The mastery of the technique for translating idiomatic phrases is a must to the cultivation of linguistic comprehens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Key words: idioms; 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語言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而作為語言精華的習語更是如此。英漢兩國人民在其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形式固定、簡潔明快、寓意深刻、頗具民族特色的習語。這些習語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征,是語言的核心與精華,是語言反映社會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本民族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拔幕菑碗s體,包括實物、知識、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社會上習得的能力和習慣!盵1](p308)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社會風俗、思維方式無不在習語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
    一、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
    關于習語,“<牛津>的解釋是把idiom分為兩義:(1)language of a people or country ;specific character of this (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語言,這種語言的特殊之點);(2)(gram)succession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not obvious through 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ings of the constituent words but  must be leant as a whole([語法]連串之詞表示整體意義而不表各詞單個的意義)!盵2](P1)因此,習語包括成語、諺語、俗語、慣用語、俚語和典故。
    從語言的世界觀的角度來看,各民族生活的地球只有一個,因此,不同民族的語言文化之間必然存在著共性。但是,“不同民族的語言,因物質(zhì)環(huán)境和所處地域不同,社會文化的哲學淵源不同,因而也必然存在各自獨特的民族個性。無論如何,文化差異是現(xiàn)階段普遍存在的現(xiàn)實。”[3](P66)
    (一)生存環(huán)境的差異
    由于英國地處島國,英國人歷來善于航海,航海業(yè)曾一直占據(jù)重要位置,因而英語中產(chǎn)生了大量的來自航海用語的習語,這些習語原來是水手用的術語,后來陸地上的人也漸漸使用起來。如:all at sea(全在海上,比喻不知所措),hang in the wind(在風中搖擺不定,比喻做事猶豫不決),three sheets in the wind(三條帆腳都搖晃,比喻酩酊大醉),all hands to the pumps(所有人都去抽水,比喻事情危急,要全力以赴),in the same boat(本是水手說的“與....同舟”,后來是人們用來表達“與....境遇相同”)等等。我國地域遼闊,雖然也臨海,且海岸線也很長,但是航海業(yè)一直處于落后狀態(tài),因此與航海有關的習語雖然有一些,但數(shù)量不多,如“同舟共濟”、“風雨同舟”、“滅頂之災”等。而漢民族主要生活繁衍在亞洲大陸,是個內(nèi)陸國家,土地對人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陸地,所以漢語中有許多與土地、農(nóng)業(yè)有關的習語,如:“土洋結(jié)合”、“土嘣瓦解”、“斬草除根”、“土生土長”、“卷土重來”等。
    “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夏天常常是與酷暑炎熱聯(lián)系在一起的,有許多描述夏天炎熱的習語,如:“驕陽似火”,“赤日炎炎似火燒”等等。而英國地處北溫帶,屬海洋性氣候,夏季氣候涼爽宜人,常與可愛、溫好、美好等詞語聯(lián)系在一起。在莎翁的一首著名的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了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另外,英國地處西半球,報告春天消息的是西風,而在漢語中,報告春天的是東風!盵4](P43)
    (二)習俗的差異
    習語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色。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歲月中逐漸形成的文化意識的反映和表現(xiàn),受民族心理狀態(tài)的支配。民族風俗是豐富多彩的,它構(gòu)成了習語的底蘊,是習語賴于生存并獲得頑強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許多習語就是出自民俗。比如Apple-pie是美國百姓的傳統(tǒng)食品。有的婦女習慣在每周開始時,先烤制7個蘋果餡餅,然后把它們依次排放在食品架上。星期一吃第一格的餅,星期二吃第二格的。照此類推,有條不紊。因此apple-pie order(蘋果派的次序)又成為整齊而有序的代名詞。例如:Before her guests arrived, the hostess had put her house in apple-pie order.(在客人到來前,女主人將房間收拾得整整齊齊。)
    漢語習語“小菜一碟”和英語習語a piece of cake(一塊蛋糕)都表示一件事情很容易。在這種意義下,漢語的“小菜”與英語的“蛋糕”都含有“容易的事情”的意思。但是在習語中,兩個民族對同意思想的表達采用的形式完全不同,這與兩國的飲食習慣有關系。蛋糕是英國飲食文化中非常常見的一種食品,英國人在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所以他們就用a piece of cake 表示容易做到的事情。在中國,蛋糕是近百年才出現(xiàn)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是一種比較高檔的食品,一般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能吃到。而小菜一直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有重要的地位,吃一碟小菜對中國人來說易如反掌,因此我們長用“小菜一碟”來形容一件事情很容易。
    正因為這種飲食風俗習慣的不同,漢英習語在表達同一種源于飲食文化的意義時,采用完全不同的形式。
    (三)宗教信仰的文化差異
    宗教方面的差異是心理文化差異的典型。宗教在各民族的發(fā)展中均起到很重要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的作用。西方人信仰的基督教,而中國人信仰的是佛教。因此,與宗教信仰有關的習語也大量的出現(xiàn)在英漢語言中。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習語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等等。
    《圣經(jīng)》被基督教奉為經(jīng)典,因為《圣經(jīng)》講述了許多具有宗教色彩的神話和有關猶太人的傳說故事、法典、宗教教規(guī)以及部分的史實等等。它反映了古人的喜怒哀樂,乞求與理想。因此,有大量的習語出自《圣經(jīng)》。如:Job’s patience “極有耐心”,Judas kiss “猶大之吻”,a daughter of Eve“女人”, as wise as Solomon “智慧超群”等等。由此可見,《圣經(jīng)》對英語語言的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是在西漢末年,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漢語隨之出現(xiàn)一些來自佛教或與佛教有關的習語。因此人們相信有“佛祖”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習語也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五體投地、回頭是岸、頂禮膜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5](p52)
    (四)歷史典故
    英漢習語中,有一些習語的來源有歷史的習語的來源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的是出自寓言,神話傳說,他們的結(jié)構(gòu)簡潔,但意義很深遠。因此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源自希臘神話的Achilles’ heel 讓人想到了“唯一致命的弱點”;cat’s paw 直譯為貓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來比喻“被人當作工具使用”或“受人愚弄的人”;between Scylla and Carbides 譯為“進退維谷”,出自荷馬史詩; Pandora’s box 直譯為潘多拉的盒子,意思是“無窮的災難”。
    漢語中的習語和成語主要是來源于中國經(jīng)傳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例如守株待兔、葉公好龍、愚公移山、刻舟求劍等是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畫龍點睛、精衛(wèi)填海等是出自神話傳說。這些習語成語充分體現(xiàn)了漢民族獨特的古代文化,很難在英語中找到對等的習語,表現(xiàn)了與英語民族文化的巨大差異。
    (五)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同
    英漢兩種語言中,有習語表現(xiàn)出來的各種動物的文化意義不同的有很多。這一點從兩個民族的人們對待動物的態(tài)度上可見一斑。兩個民族都有養(yǎng)狗的習慣,但在中國,人們從心理上討厭這種動物。因此,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多含有貶義,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頭軍師、狗急跳墻、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著名文人魯迅就曾經(jīng)號召人們要“痛打落水狗”。由此可見中國人對狗討厭之至,對狗沒有任何贊美之意。
    然而,對西方人而言,狗既可以看門或打獵,也可以視作人類的寵物、朋友或伴侶。所以西方人對狗有極其哀憐的情感。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絕大多數(shù)沒有貶義。法國大革命時期名人羅蘭夫人有句名言:“我越觀察人,我就越愛狗!笨梢姟肮贰痹谖鞣饺说膬r值觀念中是一種為人鐘愛的動物,是“忠實”的象征。英語中帶“狗”的詞語多含褒義,其中既有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top dog (優(yōu)勝者,左右全局的人);a gay dog(快活人);a sea dog(老練水手);a water dog (水性好的人);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難) 的真情流露,也有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運)的由衷贊嘆。更有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寧為雞頭,勿為牛后)的警示格言。再如:“熊”在中國人和西方人頭腦中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意義更是大相徑庭。中國人一談到與“熊”有關的詞匯就會想起“窩囊、沒本事”等文化內(nèi)涵,如“瞧他那熊樣”、“真熊”等貶義詞。而在英語中的bear 可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如:He is a bear at maths .他是個數(shù)學天才。有此可見,同一動物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給人帶來的聯(lián)想截然不同。
    二、習語的翻譯方法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或語言變體的內(nèi)容變?yōu)榱硪环N語言或語言變體的內(nèi)容的過程和結(jié)果!盵6](P266)由于大部分的習語帶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有的意思一目了然、有的意思在外、有的有很多層的意思,翻譯時必須根據(jù)上下問的具體要求來確定它的意義。“王佐良先生說過:‘翻譯工作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盵7](P67) 譯者在翻譯習語的時候不僅要忠實地傳達原文的語言意義,還要準確地闡述原作的文化內(nèi)涵。通過對兩中語言文化的對比,盡可能的保持原文與譯文的等效或等值,使得讀者能夠獲得與原文如出一轍或大致相同的感受!耙虼,翻譯習語時必須兼顧兩面,一則求其易解,一則保存原作的風姿。”[8](P267)要翻譯好習語,本人認為有以下具體的方法:
    1、  直譯
    有的英語習語與其對應的漢語習語在意義和用法上基本一致,當然,基本對應并不是說完全對等,兩者有可能存在某些差異,但這并不影響對原文的理解,因此,可采用直譯的方式,以保持原文的特點。
    例:(1)In ancient times if a man’s eye was put out by his enemy ,he might get revenge by putting his enemy’s eye out. This was the rule of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古時候要是一個人的眼睛被敵人挖了,他可以把敵人的眼睛挖出來當作是報復。這就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原則。)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出自《圣經(jīng)》的《舊約·出埃及》二十一章。這一習語被漢語吸收,成為漢語習語中為數(shù)不多的外來語之一。既然英語習語和漢語的習語同出一轍,意義未變,就可以直譯。
    (2)Think carefully before you resign—if you do that you will have burnt your boats.
    (你對辭職的事須三思----辭了職就斷了自己的后路。)
    “To 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出自古羅馬凱撒大帝出征作戰(zhàn)時為士兵下定決心,決一死戰(zhàn),使士兵無退路,燒毀戰(zhàn)船。漢語的破釜沉舟,出自楚霸王項羽,兩句成語的寓意和構(gòu)詞上相似,所以可保留原文形象,采用直譯。英漢數(shù)字習語中有很多對應的習語,也可以直接采用直譯的方法,如:“ a stone’s throw一箭之遙,fall in love at the first sight一見鐘情,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雙雕,as like as two peas一模一樣,be on the verge of breaking out一觸即發(fā),get something done once and for all一勞永逸,in a complete mess一塌糊涂,in two minds, half-hearted三心二意。”[9](P147)
    2、  直譯加意譯
    英語和漢語習語在用法和意義上存在著差異,但是仍然有共同之處,也就說部分對應,這種情況下,可采用直譯加意譯的方式將英語轉(zhuǎn)換成漢語。
    例:(1)To play dance music at a funeral is to 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s.
    (在舉行葬禮時候演奏舞曲就像舊瓶子裝新酒一樣不協(xié)調(diào)。)
    “To 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s”直譯為“舊瓶裝新酒”,雖然完整地按照原文的語言習慣進行表達,但是讀者有可能誤解其寓意,故需要補充“不協(xié)調(diào)”加以說明。
    (2) He is a really shedding crocodile tears.
    (他真的是鱷魚掉的眼淚,假慈悲。)
    “To shed crocodile tears”直譯為“掉下鱷魚的眼淚”,英語國家的人們無須說明就很清楚“鱷魚的眼淚”為何物,但是對于漢族人們來說就習慣用“貓哭耗子”來表示同一的寓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意。因此,在直譯的基礎上加上一注,可避免發(fā)生歧義。
    3、代換法
    由于中西文化傳統(tǒng)、審美情趣、社會結(jié)構(gòu)、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不同,有些英語習語在意義、用法、文化特征上對讀者來說比較陌生,所承載的寓意無法在漢語中找到相對應的詞來體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改換喻體,即采用讀者較為熟悉的形象,從而產(chǎn)生與原語相近的或相似的寓意來,達到與原作相同或相近的表達效果。
    (1)A penny’s worth of quality, a penny’s worth of price.
    翻譯這句話,涉及到英語國家的貨幣單位。如果直譯就成了“一便士的錢,一便士的貨”。但如果換成中國的貨幣單位中“分”來表達,譯為“一分錢一分貨”,既通俗又易懂,又符合漢語的習慣。
    (2)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the eating.
    如要譯成“要檢驗布丁,就要吃一吃”也無可非議,但是“布丁”畢竟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沒有的東西,譯成“親身下河方知深淺,親口嘗梨知酸甜”,更賦予漢語的色彩。
    在使用其他形象時,凡是含有明顯的民族色彩或地方色彩,或賦有人名、地名的習語,翻譯的時候就不能拿來互相替換,否則就會不倫不類,失去原文的特色。如: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head.雖然和“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含義有相同,但是在漢譯的時候不能套用,因為諸葛亮并非所有的西方人都很熟悉的中國歷史任務,與原作上下會形成矛盾。如果把它譯成“一人不及二人智”就較為合適,意思既不走樣,也避免因民族色彩而引起的矛盾。
    4、意譯
    由于英漢兩中語言的差異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原語包含的信息在特殊的歷史、經(jīng)濟、政治和地理環(huán)境下人們的特殊需要毫無共同之處,如果硬譯,不僅會顯得繁冗拖沓,而且對于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讀者來說也會感到莫名其妙。這時翻譯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拘泥于原文,另可舍去形象,重在原文的表達,即在透徹理解習語的基礎上舍棄原語中的形象對寓意進行意譯,用非形象性的語言表達將原語中的信息表達出來,以使讀者能準確理解和欣賞原文的美妙之處。
    (1)Knowing  fully well the importance of the tournament, all the players pulled their socks up.
    (隊員們十分清楚錦標賽的重要性,因此,人人精神振奮、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
    英語習語“to pull one's socks up”意為“鼓起勁兒”,若按字直譯為“挽起你的襪子”,雖然形象鮮明,但是讀者對譯語不能接受。因此,用“精神振奮、摩拳擦掌”直接轉(zhuǎn)譯原語語義,增加譯文的感染力,盡可能的縮小譯語和原文對讀者產(chǎn)生的效果之間的差異,就好多了。
    (2)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
    (路必有彎,事情必有轉(zhuǎn)機。)
    若直譯為“沒有轉(zhuǎn)彎的小巷的確是一條很長的小巷”正好與所要的意思相反,這樣就會貽笑大方。
    5、移植法
    為了更多的保留原文風格,對于英語中的習語,只要符合漢語規(guī)范,而且形象又為中國的讀者所了解,不妨大膽的移植過來,保留英美文化中特有的形象,這樣有助于將英美文化介紹到漢語中來,豐富漢語的詞匯,提高漢語語言的表達能力。但是這種移植的形象,必須能夠為讀者所接受和理解,不會產(chǎn)生錯誤的聯(lián)想。這種譯法的優(yōu)勢在于實現(xiàn)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語言的融合,提高譯語語言的表達能力。如:
    (1)He went about the job 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
    (他干這種活就想公牛進了瓷器店那樣莽撞。)
    (2)He was very thin and his skin hung on his bones like an old suit much too large for him.
    (他瘦得皮包骨,那樣的皮膚像一件大的不合身的舊衣服一樣耷拉在骨架上。)
    上面的兩句習語的翻譯不但為漢語表達此類意思提供了一個新穎別致的語言形式,而且也使譯文更加的生動形象,既激發(fā)了讀者的想象力又反映了原文文化特質(zhì)。
    6、補譯
    有些英語習語常以縮略的形式出現(xiàn),但是寓意并沒有改變,翻譯時若只譯出其縮略形式,中國的讀者很可能不太明白其意義,若將原文的部分補譯出來就比較好懂。如:
    (1) It's the old story of the stitch in time.
    (還是那句老話,及時補一針,可以省九針。)
    這里the stitch in time 是習語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的縮略形式。
    (2) Henry had a wild party at his home when his parents were out of town .One of his neighbor shook his head and sighed, “When the cat's away .”
    ( 亨利的父母出城了,他在家搞了個狂歡晚會。一個鄰居搖搖頭,嘆氣道:“爸媽不在,無法無天了!)
    這里when the cat's away是習語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貓兒不在,鼠兒樂翻天的縮略形式。
    三、結(jié)語
    本文對習語的差異性及翻譯方法進行了探討。習語是文化的產(chǎn)物,他們蘊涵了太豐富的文化知識!氨M管英漢習語在起源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影像的選擇和內(nèi)涵意義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異。”[10](P89)從習語中可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差異,這些差異要求我們在學習和應用習語的時候,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不但要具備雙語能力,而且還要有雙文化知識,只有這樣,在真實的語言交際中,才能準確的理解他人的思想,得體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參考文獻:
    [1]王德春 姚運.  社會心理語言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8.  P308。
    [2]陳文伯.       英漢成語對比與翻譯[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05.   P1。
    [3]樂黛云.        跨文化之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P66。
    [4]吳瑾瑾.         實用英漢翻譯[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   P43。
    [5]彭曉蓉.   從學習漢英習語中了解中西文化差異[J]. 宣傳與文化,1999.P52。
    [6]向明友、徐玲.大學英語語言教學與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P266。
    [7]范思勇.   漢英習語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探析[J].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   2005年第一期: P67。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    [8]賈德江.   英漢語對比研究與翻譯[M].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2. P267。
    [9]盧梅.   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及其翻譯[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05年第二期:P147。
    [10]繆昌義.  英漢習語文化差異探討[J].    四川理工學院學報,   2004年第四期:  P89。
    [11]謝元花、魏輝良.  英語成語與漢語成語的比較與翻譯[J].  湖北師范學院學報, 第十四卷第一期。

 

文章標題 相關內(nèi)容  

1

談處理翻譯中文化差異的兩種方法-歸化和異化 談處理翻譯中文化差異的兩種方法-歸化和異化

    歸化和異化是翻譯中處理文化差異的兩種策略。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譯者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這兩種策略,根據(jù)具體語境靈活運用。
    翻譯;異化;歸化;策略....

詳細

2

從符號學的意義觀探討英譯《阿Q正傳》的幾個問題 從符號學的意義觀探討英譯《阿Q正傳》的幾個問題

    摘要:符號學是翻譯學研究的重要理論。該文根據(jù)符號學的意義觀,從指稱意義,言內(nèi)意義、語用意義三個層面,對翻譯名家楊憲益、戴乃迭英譯《阿Q正傳》中的幾個值得商榷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與探討,以期實現(xiàn)翻譯最大程....

詳細

3

淺談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文學翻譯策略 淺談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文學翻譯策略

    摘要:該文首先對異化與歸化進行了界定,在回顧了異化與歸化之爭的歷史和現(xiàn)狀后,初步討論了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文學翻譯原則。
    關鍵詞:異化;歸化;翻譯原則
&nbs....

詳細

4

從德國功能理論的視角談對聯(lián)中明喻的翻譯 從德國功能理論的視角談對聯(lián)中明喻的翻譯

    摘要:對聯(lián)這種具有悠久歷史和獨特形式的文學藝術形式,在中國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聯(lián)中常會使用各種修辭手法,明喻更是常見。由于對聯(lián)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這給翻譯工作者翻譯時帶來種種困難。德國....

詳細

5

淺談旅游翻譯中偽對應問題 淺談旅游翻譯中偽對應問題

    摘要:該文以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關聯(lián)理論為指導,對旅游漢英翻譯的三元關系進行了闡釋,通過舉例分析“偽對應”問題,即譯文表面形式與原文一致而實際意義卻完全不同的對應,提出譯者要采用語言雙層處理方法,即從語境宏....

詳細

6

“公司簡介”漢譯英的翻譯原則和語用失誤問題分析 “公司簡介”漢譯英的翻譯原則和語用失誤問題分析

    Guiding principles for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ompany profiles and solutions to the pragmatic misfi....

詳細

7

談英漢詩歌翻譯中文化意境的傳達 談英漢詩歌翻譯中文化意境的傳達

    【摘   要】英漢詩歌翻譯應注意異域文化的傳達,從各個角度,采用不同的策略與方法,將不同的文化意境營造體現(xiàn)出來,才有利于不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
    【關鍵....

詳細

8

跨文化視野中的異化/歸化翻譯 跨文化視野中的異化/歸化翻譯

    [摘要]
    最近,翻譯界對歸化和異化的討論很多,散見于國內(nèi)的各種外語類學刊,〈中國翻譯〉2002年第5期還專辟一專欄來討論這一問題,這些文章大大推動了“歸化”和“異化”的研....

詳細

9

英語論文: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gòu)、修潤與轉(zhuǎn)換 英語論文: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gòu)、修潤與轉(zhuǎn)換

    摘 要: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重構(gòu)能及時有效地吸引廣大觀眾。而對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潤,能使譯文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傳達于觀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采用直譯手法處之,會使觀眾難以認同....

詳細

10

論翻譯中的矛盾:忠實、科學與藝術 論翻譯中的矛盾:忠實、科學與藝術“忠實”的目標對于翻譯本來是不待證明的、天然的要求,是千百年來翻譯理論和實踐一直圍繞旋轉(zhuǎn)的中心。然而近來似乎頗有人對此持懷疑甚至否定態(tài)度!锻鈬Z》1998年第3期所載《從夢想到現(xiàn)實:對翻譯學科的東張西望》一文可以作為一個典型的例子。文中引勒菲弗爾語曰:“.... 詳細
172條記錄 1/18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英語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