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和他的悲愴與冷酷
都清楚《投名狀》脫胎于《刺馬》,但是陳可辛只要了它的殼而換了內核,將三兄弟的故事演變成了龐青云(李連杰飾)一個人野心的蛻變,從而突出了人性可怖的一面。結果是兄弟難可同當而福卻不能共享——豈止是福不可共享,龐青云還將可能阻礙他步上“青云”的趙二虎(劉德華飾)除掉了。原來的什么歃血為盟、氣壯山河的盟誓,不過是一紙謊言,根本經不起什么風浪,最最堅決的話語本來就是建筑在大話之巔,頃刻間徹底坍塌。不過,陳可辛的厲害之處在于,他不僅摒棄了只有平庸導演才會津津樂道的兄弟道義,而目還將趙二虎、姜午陽(金城武飾)這兩位草莽兄弟完全設計成了龐青云一步步走向心存志遠的陪襯和臺階。龐青云站在兄弟的肩膀上成就自己的大業(yè),這個過程或許才是陳可辛所要的。也正因此,影片故事沒有救贖、只有悲情的內核。而我們在感受悲情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主要角色內在沖突所帶來的震撼。 當然,不能說張徹當年所拍的《刺馬》(1973)就俗了。當年狄龍飾演的老大馬新貽、陳觀泰演的老二黃縱、姜大衛(wèi)飾演的老三張汶祥,至今仍讓港臺及東南亞地區(qū)的中年男性觀眾津津樂道,原因之一是那時“勾義嫂”① 的話題極少在電影中作為主要內容出現(xiàn),而當最近這20年香港黑幫片中再出現(xiàn)類似話題時,也不再像當年般受人關注了,杜琪峰的《槍火》(1999)就有諸如此類的情節(jié)。不過,《刺馬》在當年受到港臺及東南亞地區(qū)觀眾的歡迎,其另外一個重要原因還在于當時港臺及海外華人對“反清”這樣的話題仍然熱衷,馬新貽叛友求榮當上清朝官員后遭誅殺,當是大快人心之事。傳統(tǒng)中國人在所謂“道統(tǒng)”與“逆道”意識中,當然是站在老二、老三這一邊而帶入了這種意氣和情緒的。再扯遠一點,金庸第一本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在當時受到追捧,大抵也離不開書中“反清復明”的主題,這一主題在當時的港臺及海外華人社會頗受歡迎。的確,在當時內地萬馬齊喑的年代,在港臺及海外華人中,認同中華民國而不了解新中國的確實占了多數(shù),這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政治因素。同時,張徹導演當年選擇了俊朗、挺拔的狄龍來出演城府極深、陰險毒辣的馬新貽,這一形象與狄龍之前頻頻飾演的凜然大俠形象構成極大反差,這對觀眾來說是個新鮮體驗,盡管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但后來也都認同了導演的大膽嘗試!皬埣野唷睂嵙ο騺頌閺V大觀眾所認同,張徹忽地出了這么一招,確實引來了人們的好奇。故此,《刺馬》在當年引起較大反響也就是情有可原。 回到《投名狀》,這部影片說是陳可辛對張徹致敬也好,或陳可辛為了完成自己的一樁心愿也罷,說到底,《刺馬》之類經典仍然是中年一代香港電影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夢。 對兄弟盟誓的徹底顛覆 從編劇長達8人的名單就可以知道,劇本是一改再改、再改,甚或重寫。陳可辛是多么想要擺脫《刺馬》的影子。 我無意去揣測陳可辛在劇本撰寫過程中注入了他多少個人意見。不過,從現(xiàn)在公映的這個版本可以看到,影片中幾乎所有情節(jié)都是圍繞著龐青云來寫的,著力地描寫了一個原本不過是個普通軍官的龐青云如何踩著兄弟們的血和生命一步—步踏上他的“青云路”。影片開始,因兄弟部隊“魁子營”不出手相援而令其整營的1600個弟兄死光,龐青云要裝死才得以逃生,這令他痛不欲生、忿恨也深感羞愧——這一筆無非在說,龐青云一開始并不是那么冷血和深藏不露。而落泊失魂的他一路走來,饑腸轆轆昏倒時,竟得一少婦蓮生(徐靜蕾飾)相救。同是天涯淪落人,相憐互慰,兩人也因此發(fā)生肌膚之親。料不到的是,蓮生卻愛上了他,而龐青云不過是犯下“所有男人都會犯的錯誤”而已。這是《投名狀》要與《刺馬》做出區(qū)隔的要點。 《刺馬》倒是單純,三兄弟反目成仇的主因是一個女人闖入了兄弟之間的感情,而《投名狀》中就復雜許多。片中的龐青云就算喜歡蓮生,在與趙二虎、姜午陽一起回到村里,結成兄弟后,也毅然獨自一人睡到村外。當晚,作為軍人的他是斷然不會聽不到曾經有人腳步急促地跑至窗外的。蓮生忍住了,沒有邁進那一步,屋里的龐青云也沒有做出任何反應。這是影片很小心的一招兒。因為龐青云很清楚,落難之時與趙二虎的這個女人睡了一覺是彼時彼境,當不得真;最重要是如今虎落平陽,現(xiàn)在是與一窩土匪在一起,姜午陽要拿走他的軍靴時,人家就很清楚他不是一個胸口掛“勇”字的小兵。而正因為他是一個軍官,還有他不只是生存的盤算,于是這時的他壓根就不想再碰蓮生這個女人。陳可辛本來就是一個善拍情感戲的導演,這時的他只讓蓮生表現(xiàn)出她對龐青云主動的、單向的感情,而讓龐青云則僅僅停留在有那么一些感覺上。導演在這里的著筆為后來的劇情和人物感情發(fā)展留下了必然的鋪墊。 男人的情誼和男女之情從來都是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的事。否則,也不會成為幾乎所有電影、電視和文學作品中永恒的主題了。 《投名狀》里的男人和女人,從邏輯上來說屬于敗筆。男人的情誼從最初的龐青云與趙二虎、姜午陽為伍起,就建立在一個不可靠(而且是極其不可靠)、不對等的基礎之上。龐青云與趙、姜根本就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且不去說性格,在各人背景、身份、文化和人生觀上完全是南轅北轍。龐青云是體制內一名有想法的軍官,而趙二虎、姜午陽出身草莽,趙二虎空有忠勇,而姜午陽也枉有聰明。兩人不僅是體制外者,而目還是基本不懂何謂體制的文盲(有理由相信他們就是文盲),故而龐青云幾乎未經任何障礙就輕易將他們和他們的土匪隊伍收編拉入了建制內。這樣一個戲劇結構無疑有點強行將回歸體制與江湖規(guī)矩形成反障的味道,只是本片對其中應該產生的牽扯又顯得過于軟弱而欠缺張力。至于蓮生這個角色,有評論甚至認為其可有可無,這大抵也說明,女人在本片中的作用亦非必然。 電影之所以能夠始終引人注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電影是一門動用了所有手段進行經營的玩意,它用畫面、動作、語言、音樂等來調動觀眾情緒和思想,而當影片的導演、攝影、美術、演員等技術部門均相當出色時,它就完全有可能掩蔽掉影片某些方面的不足,而令觀眾覺得其余的問題都可能只是吹毛求疵了!锻睹麪睢芬鄬儆诖肆小S捌谢疑湔{貫穿全片,連同悲情的結局,觀眾早已墮入其中,難及其余。但對于一部如此用心的電影來說,指出其中的要害處,還是必需的、必要的。 而其要害處歸根結底仍是三人立投名狀基礎以及其后的行為邏輯問題。退一步說,三人歃血為盟、立下投名狀是因為趙二虎和姜午陽的無知,或因那場搶糧劫暴中與官兵打斗時龐青云救下的姜午陽一命。從最樸素和最江湖的立場,趙、姜二人就此認定龐青云為兄弟,而落難中的龐青云也樂得有個暫時棲身之所,于是有了三人的兄弟之約,這似乎也符合人物心理和行為邏輯,也算順理成章,但此后的情節(jié)就較為牽強而難以讓人揣摩了。就在龐青云救下姜午陽的同時,姜午陽發(fā)現(xiàn)了龐青云腳上穿的那雙將軍靴,并要拿自己的布鞋與他交換。軍匪相遇,行走江湖并與清軍作對的姜午陽及其他弟兄怎會對此一點戒備心都沒有?特別是在隔了沒多久龐青云就提出歸順清朝的時候,怎會沒有一絲戒心?這一結膜沒有解決,于是,三人立下投名狀結拜為兄弟,說什么“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等,起碼就是靠不住的了。一個念念不忘功名的將軍豈會真的與土匪頭兒同生共死?難道真的只是因為趙二虎空有忠勇、姜午陽也徒有聰慧就會與后來暴露出狼子野心的龐青云結為兄弟并讓他做大哥嗎?這或許并不為一般觀眾所認識,一般觀眾會被影片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兩軍對壘、血腥廝殺、兄弟情義和官場黑幕等所完全吸引,并被龐青云每每在三兄弟有沖突時擺出的一副不得不又于心不忍的樣子所欺騙,而完全可能將應有的邏輯性置之不理。 陽剛、雄性和江湖情,是男性題材的主要元素之一,龐青云可能是陳可辛迄今為止完成的最成功的銀幕人物,但因為影片太過于集中在龐青云一人身上,這“樹”只余兩枝,孤零零的就是趙二虎與姜午陽,以至于最終我們看到龐青云人物發(fā)展甚有層次感,而趙二虎、姜午陽則是一片空白。雖說大哥龐青云曾將兄弟當作棋子,但他最終也因不諳官場之道而遭人利用,到頭來也不過是朝廷的棋子;而毫無心計的二哥趙二虎被暗箭亂射身亡,可悲的是,他連死也不知道自己最終死在誰之手;老三姜午陽天真,以為“亂我兄弟者,必殺之”地殺了蓮生之后,兄弟之間就太平無事了,誰料當他明了真相后,又以“兄弟亂我兄弟者,必殺之”,手刃大哥。兄弟之間義蓋云天的豪情最終落了個悲愴、絕望和冷酷的結局。 至于蓮生這個角色,確實是與原來《刺馬》中的小嬋(井莉飾)所起的作用有較大差別,當“勾義嫂”在本片中變得無足輕重時,她還可起什么作用呢?倒不如后半段更直接地描寫兄弟三人掀起更激烈的戲劇沖突或會更能吸引人。而徐靜蕾飾演的這個角色也乏善可陳,仍然十分本色。 香港導演一次成功的商業(yè)操作 截至日前,《投名狀》在中國內地票房已達一億,與內地同步上映的香港票房則近千萬。說到底,《投名狀》還是一部操作成功的商業(yè)制作。李連杰、劉德華和金城武三大明星坐鎮(zhèn),陳可辛也從張徹與狄龍身上學到了“反其道而行之”的人物設計,令李連杰來了一次難得的提升,讓他終于擺脫了明星架勢而成為演員。盡管影片在劇作上偏了重心地將戲過于集中于龐青云一角,并且存在著經不起推敲的脆弱的人物關系,但客觀說來,龐青云還是給觀眾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這一方面是明星本身擁有的魅力所致,另一方面也不得不說是陳可辛對這個角色節(jié)奏感的掌握到位。陳可辛十分準確地塑造了這十多二十年來中國電影古裝類型片中最成功的人物。 個人認為在此之前,在中國電影古裝類型片中最成功的人物塑造是李翰祥的《火燒圓明園》(1982)和《垂簾聽政》(1983)中的光緒皇帝(梁家輝飾)以及徐克導演《新龍門客棧》(1992)里的香玉(張曼玉飾)。“梁版光緒帝”在過去中國電影里所有曾經出現(xiàn)過的光緒帝中,如舒適(《清官秘史》,朱石麟,1949)、狄龍(《傾國傾城》、《瀛臺泣血》,李翰祥,1974)等,是更接近我們的歷史想象的。盡管那只是一部野史,卻仍是中國電影中最“鮮活”的一個皇帝。與此同時,與一貫凜然正氣的俠女形象大出其右的客棧老板娘香玉,狡黠聰慧、反叛靈活與大局觀合于一體,相當生猛,讓《新龍門客棧》出現(xiàn)了一次反潮流的格局,讓同類型電影相形見絀。這一結果與香玉這個角色的突出表現(xiàn)大有關系,沒有了她,該片肯定少了太多的精彩。事隔多年,到了《投名狀》,陳可辛再次讓龐青云給我們帶來了驚喜。可以說,龐青云角色的成功是香港電影導演結合中國歷史題材(哪怕也只是野史)的又一次成功。 香港電影導演由于長時期受商業(yè)電影及其操作模式的熏陶,對影片的制作和市場 [1] [2] 下一頁 需求具有一定的見識,尤其是對明星在一部電影里如何運作以及對這些明星演員的組合、造型等,都有十分豐富的經驗。加之,香港的電影明星也非常專業(yè),當他們一旦接拍了一部影片后,他們將會十分配合導演的工作,并在制作過程中給予所需要的付出。換言之,職業(yè)化、專業(yè)性的結合是一部商業(yè)電影制作所必需的,而與此同時,雙方在合作過程中在某些時候也需要做出必要的妥協(xié)。如金城武在本片中就沒有像李連杰、劉德華那樣剃光頭,而劉德華的戲份也沒有李連杰多,這些都是諒解和信任才可能達至的良好合作。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明星之間的合作才能最終為影片贏得更多加分,而導演也才能在整個拍攝過程中發(fā)揮出更大才能,起到更多積極的作用!锻睹麪睢肥窍愀垭娪叭擞忠淮纬晒Φ纳虡I(yè)運作。 香港電影界一些比較具視野的導演總會盡力讓他們的電影拍得出彩,特別是在香港回歸之后,他們有了一個更大的銀幕。前年張之亮的《墨攻》就拍出了少見的歷史感,這讓人認識到,原來香港導演除了會拍警匪類型片或一些夸張喜劇片外,還能有另外的表現(xiàn),有另外一些的功底、功力和見識。現(xiàn)在陳可辛再次證明,當一個態(tài)度認真、具有見識并有才華的香港導演一旦結合到內地豐厚的種種資源和有力的財政支援時,肯定會獲得比以前更大的成就。 而《投名狀》應該是一個典范。 注釋: ① 勾義嫂,是廣東黑幫江湖中的俗語。所謂“義嫂”是以江湖兄弟相稱的兄長的妻子或女友,此專指有人為勾搭為首大佬的妻子或女朋友。因為“義”與“二”在粵語同音,故也有人將其誤寫為“勾二嫂”上一頁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