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guān)鍵字:
震憾二十世紀心靈的黑衣人──盧貝松『圣女貞德』里的絕望力量
震憾二十世紀心靈的黑衣人──盧貝松『圣女貞德』里的絕望力量 一、這是一個理性的時代,也是一個迷信的時代 在科學昌明的現(xiàn)代,這是一個理性的時代;然而由于理性科技無法滿足心靈,這也是一個迷信的時代。理性使我們不相信前一代宗教信仰的荒謬,卻導(dǎo)致需要信仰的心靈走向新的一種荒謬;二十世紀出現(xiàn)許多勢力龐大的新興宗教,比起舊時代的迷信一點都不為過,差別只是新興宗教有更好的說詞可以解釋科學新事實;而隨著科學新事實典范更新,新興宗教也隨著典范更新。無論從那一個角度看來,這都是一個足以稱之為迷信的時代。 曾經(jīng)有一度人們認為智力研究這種科學新事實是真理,便據(jù)以對智力通不過該測驗的人們強制節(jié)育;現(xiàn)在人們崇尚發(fā)泄論的心理動力思想來支持自由精神,遲早有一天也得面對社會學習論的心理動力新證據(jù)之批判。不僅對于新興宗教而言這是迷信的時代,面對把科學研究當成真理的主觀選擇,這一樣是一個迷信的時代。人,終究是有限的、易誤的。 在迷信的時代中,世界各地陸續(xù)出現(xiàn)自命受到天啟的神圣人物,并據(jù)此形成新興教派團體衍生各式各樣的社會事件。歐洲也不例外,在歐洲這種神圣人物常常走向撒但教信仰,可以非常天真無辜地把別人的頭割下來進行崇拜儀式,這種現(xiàn)像想必讓盧貝松對于自命受到天啟的神圣人物深惡痛絕。因此,拍出這么一篇不同以往的『圣女貞德』,直指貞德的神圣天啟不過是幼年心理創(chuàng)傷導(dǎo)致的殘酷、自私與好戰(zhàn)。為了表現(xiàn)這樣的劇情,盧貝松安排一個黑衣人與貞德對話;對話到最后,貞德終于洞察自己的神圣天啟不過是自我欺騙,因而恐懼無助地死在火刑臺上。 盧貝松對于迷信的時代之反撲,正是理性時代對迷信時代的反撲;然而盧貝松出動的理性時代大軍『黑衣人』,卻也是造成死于絕望恐懼的力量。這樣的矛盾表現(xiàn)中,讓我們對盧貝松的心靈感到撲朔迷離:如果真的胸懷黑衣人這樣的一個地獄,如何能承受得住呢?難不成要跟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二哥伊凡一樣,使用卡拉馬助夫承受低卑的力量來承受這一個地獄?相信盧貝松末來的電影必然會反映最后的答案──承受,則走向虛無;掙脫,則走向救贖。我只能說,在盧貝松在這電影中,固然突顯出貞德式神圣天啟的矛盾,卻也突顯出黑衣人拆毀價值時殘酷的絕望力量。 二、心靈的酷刑甚于肉體的酷刑 在貞德受審判刑的過程,對比于肉體上的酷刑,盧貝松著力刻劃出另一種難以承受的心靈酷刑;在這種心靈酷刑之下,單純無知識的貞德無法與黑衣人博學多聞富論證功力的思想抗衡,親手毀掉自己的信仰,死在完全的絕望與恐懼中。 黑衣人心靈酷刑的第一步,是徹底毀掉貞德『超越的思想空間』。 貞德被抓后自知難逃一死,對死亡產(chǎn)生各種幻想;雖然是幻想但卻是一種超越的思想空間,試想我們?nèi)巳巳绻麑τ谒劳稣J定只有留下腐敗的身驅(qū),意謂著死后一切虛無,那么活著有何意義與追求的價值?為了消解死亡徹底的否定力量,如貞德般單純的信仰者相信死亡不是只剩下腐爛,還有來世還有審判;這種超越的思想空間正是支持一個人活在現(xiàn)世值得努力進行非利己行為的主因。結(jié)果,黑衣人心靈酷刑的第一步,就是否定死亡的幻想,肯定腐爛是死亡后唯一剩下來的;這種完全缺乏超越向度的冷酷答案,立刻使貞德警覺到來者不善而問:『你是誰?』。 于是黑衣人進行第二步心靈酷刑,變化成貞德看過的上帝形像,用意是讓貞德單純的信仰中無法分辨她看到的是真是假。我們當知道,如果我們曾經(jīng)有復(fù)雜的心路歷程而接受某一套價值系統(tǒng),那么我們不會輕易相信反例;但是如果我們是單純的相信某價值,那么反例的出現(xiàn)馬上就會動搖我們對該價值的信心。貞德的情況正是如此:如果她是一個受過高深學術(shù)論辯的學者、信仰漫游過各種宗教最后定命自己在上帝身上,這種復(fù)雜而多變的信仰者將不會輕易受黑衣人變化的形像所迷惑,自然可以指斥黑衣人裝神弄鬼。但是貞德不過是一個不識字的單純農(nóng)村少女,如何能面對這種假扮形像在思想上的沖擊?于是貞德很自然的反應(yīng):『撒但,走開!』,意思就是『別動搖我的信仰!』。 心靈酷刑的第三步,黑衣人抓住貞德的『撒但』,質(zhì)問她憑什么分辨善惡?『以上帝的偉大,他需要你當他的使者嗎?』,受此苦惱折磨的貞德大喊:『那你要我怎么樣?』,黑衣人說:『我是來釋放你的。』于是黑衣人用力打她一巴掌,立刻剪接到獄卒打貞德一巴掌,貞德被賣給英國人并受到教會審判。 黑衣人的思辯邏輯看起來無懈可擊,問題卻發(fā)生在他謬用『圣俗二分』來曲解基督教上帝,自然導(dǎo)致貞德成為自以為義的假先知。自希臘思想以來,思想家常常習慣圣俗二分的觀點:意謂著存在一個理想世界,人類限于污穢的肉體而無法提升到理想世界,只有不斷自我超越最后才能解脫出肉體世界到達理想世界。按此觀點上帝既然是無限美好的存在,自然不需要貞德這種無知無識的小農(nóng)民弄臟他神圣的光彩。可惜的是基督教的上帝完全與此觀念相反;浇叹裰,上帝為了拯救永遠無法自力得救的原罪人類不惜親自降卑成為有限有罪的人類,并且死在殘酷羞辱的十字架上;這就意謂著上帝不需要人類偉大的自我超越,而是需要謙卑自覺有罪地悔改。在這樣的上帝觀下,上帝當然可以透過無知無識的小農(nóng)民來講話,就如同衪也愿意自己降生成一個卑微的木匠。 我如果是貞德,我自然可以反擊黑衣人:『正是上帝無限的慈愛,衪必不輕視任何小農(nóng)民的卑微!唬上ж懙轮挥袉渭兊男叛龆鵁o論辯的功力,被黑衣人輕易導(dǎo)向完全錯誤的思考方式從而對自己的信仰過程產(chǎn)生懷疑,這正是『心靈酷刑』導(dǎo)向的結(jié)果。 三、徹底否定信仰的恐懼 被教會與英國軍人折磨的貞德,最需要的是心靈的慰藉;第一次上審判臺時她勇敢面對教會的質(zhì)問,但是無法告解與畏懼火刑的無助感,使她奮力用手銬磨出一個十字架,懇切禱告求上帝的幫助。結(jié)果黑衣人又出現(xiàn)了,他先斷定上帝不會來,然后再度質(zhì)疑尊貴偉大的上帝怎么可能需要一個卑微的小農(nóng)民幫衪做事;最后,質(zhì)疑她看到的神跡都是她自己主觀的解釋。于是貞德流下眼淚,動搖了上帝傳她訊息的信念,對于教會審判的任何質(zhì)問皆拒絕回答。 黑衣人在此使用的心靈酷刑是否定貞德與上帝的關(guān)系。神跡的信仰固然非常容易走向狂信盲信與非理性,然而神跡的信仰意義不在于它的超自然效果,而是在于它意謂著與上帝的連結(jié)關(guān)系。也就是說,當貞德認定草地之劍是神跡時,重點在于透過一把可能是隨便掉落的劍,貞德把自己的意志敞開與上帝相遇;劍到底是怎么來的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貞德愿不愿意根據(jù)某種事件而與上帝心靈相遇。所以圣經(jīng)上耶穌呼召門徒從不使用夸張的神跡,而是一句話:『你跟隨我吧!』;這種事件固然可以說憑話語使人相從也是一種神跡,但無寧說更確切表現(xiàn)出神跡使人心對上帝敞開的真正奧密。 完全只靠神跡而相信某種價值固然是錯誤,但是以否定神跡來否定某種價值一樣是無法洞察人心的偏見。 黑衣人誘導(dǎo)貞德完全走向否定自我的思考方式,避談她相信神跡后與上帝的連結(jié)關(guān)系,強調(diào)她相信的神跡是假的,是她自以為是的。如果貞德受過神學論辯訓練自然可以輕易破解黑衣人的誤導(dǎo),可惜她只是一個平凡人,肉體上的折磨再加上黑衣人洗腦式的心靈苦刑壓力,她否定了她相信的神跡,切斷上帝與她的連結(jié)關(guān)系。因此她第一次在火刑臺上面對壓力時,連續(xù)呼喚:『上帝你在那?』。這個無助的呼喚沒有上帝回應(yīng),貞德徹底懷疑她被棄絕;以她單純的信仰只知道望彌撒與告解是重回上帝懷抱之路,造成她為了望彌撒與告解簽字否定自己所見所聞,徹底否定了自己。 四、徹底自我否定的絕望 黑衣人的心靈酷刑尚不止于此。第一次火刑臺之前,教會質(zhì)問貞德是否殺過人,貞德回答沒有;于是黑衣人再度使用邏輯陷阱使貞德陷入徹底自我否定的絕望中,這種絕望就是地獄;所以電影最后的貞德死于恐懼與絕望,只有驅(qū)魔用的十字架矗立在她面前。 黑衣人的邏輯陷阱就是使用『圣俗二分』來否定貞德與上帝的關(guān)系,從而徹底否定貞德的人生價值生命意義。 黑衣人的第一步是指出貞德的確『曾經(jīng)』殺人、『曾經(jīng)』狂舞利劍只想殺人,貞德回辯說她有自衛(wèi)的必要;黑衣人便聰明的承認那些被殺的人是罪有應(yīng)得,這里利用了貞德信仰上的矛盾──愛世人愛和平卻得透過戰(zhàn)爭,貞德自然不能承認有些人『該死』。受不了這種思想上的心靈酷刑的貞德大叫:『你為什么要傷害我?傷害我對你有什么樂趣?』,黑衣人冷笑說:『什么是樂趣?心中有把劍怎會有樂趣?』,這一點正是貞德心中的隱痛,于是貞德徹底崩潰絕望,跪下來求黑衣人『釋放她』。黑衣人答應(yīng):貞德,你會得到釋放的。于是,貞德第一次站在火刑臺,親手簽字否定她與上帝的連結(jié)關(guān)系。 原來是這樣的『釋放』,黑衣人的釋放是意謂著貞德把自己與上帝的關(guān)系釋放掉。大獲全勝的黑衣人對貞德說:『你知道你簽字否定上帝了嗎?』,貞德恐慌說:『我只是想要望彌撒重新回到上帝懷抱....』;黑衣人繼續(xù)冷笑:『你覺得上帝只是一個謊言!』,貞德大喊:『我要收回我的簽字。 心靈被徹底剝奪的貞德,甚至連肉體上的衣服都被剝奪;被設(shè)計重新穿男裝的貞德失去一切安慰與保護,無人能傾聽她;上帝己被黑衣人殺死了,真實的世界只剩下黑衣人;除了向黑衣人告解外,還有什么能安慰絕望的貞德呢? 向黑衣人告解是要奉獻犧牲的,黑衣人要的祭禮是什么呢?貞德告解說:『我是假裝看到神跡的、打仗是出于報復(fù)、絕望....是為了讓人民師出有名;所以我是驕傲、固執(zhí)、自私....(黑衣人強迫)而且是殘酷的....』。是這樣的一個犧牲,黑衣人想要的是對自我徹底否定的虛無生命。 五、修行主義的謬誤 徹底剝奪貞德的黑衣人思想,乍看合理,事實上卻充滿了謬誤與矛盾。我們共同面對的一個時代問題是『修行主義的謬誤』,正時這部電影所反映的,要確認貞德是不是上帝的使者,最有說服力的方法居然是在一個可笑的偽神圣儀式確認她是無瑕的處女。所以如果貞德是『圣』的,就不應(yīng)該『曾經(jīng)』想殺人;如果貞德是『圣』的,就不應(yīng)該心中有復(fù)仇的念頭...... 世界上永遠沒有完美的人,期待改革不完美的社會之改革者是完美的個人,正是嚴重犯了『修行主義的謬誤』。 早在圣經(jīng)舊約時代便記載著,偉大的猶太國大衛(wèi)王,不但是妓女喇合的后代,自己也是謀殺人夫搶擄人妻的淫棍;這種家譜甚至傳到救世主耶穌基督,衪一樣是妓女的后代;圣經(jīng)一點也沒有為了大衛(wèi)的『圣』或耶穌的『圣』而避談他們家世或人格的丑陋,這就表明了基督教信仰是一種反對修行主義的信仰。 在西方中古世紀的基督教系統(tǒng)曾經(jīng)走向修行主義,結(jié)果就是希臘式圣俗二分二元論與基督教思想相混,而產(chǎn)生各種教會成為社會罪惡共犯的事實。宗教改革后,無論新教或舊教皆重新回到走入苦難世界的救贖思想,方使基督宗教能在世界各地成為社會改革動力的一份子。臺灣民主改革、社會改革中的基督教長老教會系統(tǒng),正是最好的說明。 正因為改革不完美社會的個人永遠是不完美的,所以個人修行的偏差只需要制度的制衡而非唯一、永恒的判決。貞德愛不愛殺人是她與上帝的事,不能據(jù)此否定把英國人趕出法國的社會正義判斷;貞德是否有幼年心理創(chuàng)傷也是她與上帝的事,更不足以否定她在戰(zhàn)勝后對戰(zhàn)俘自然流露的悲憫。貞德是謙卑的,只是要為一時的驕傲向上帝悔改,而非自我否定地認為自己永遠都是驕傲的。貞德是利他的,只是要為一時的心中仇恨向上帝悔改,而非自我否定地認為自己永遠都是自私的。貞德是仁愛的,只是要為一時的心理創(chuàng)痛而殘酷向上帝悔改,而非自我否定地認為自己永遠都是殘酷的。人永遠無法成圣,所以上帝看重罪人從失敗中的悔改而非看重義人永遠光榮的勝利,這才是以上帝之尊卻自愿被釘死十字架的真正奧密。 而黑衣人不是如此,他根據(jù)貞德的『不完美』擴大成貞德整個人生使命都是有問題的:因為貞德殺過人,所以她就是殘酷的;因為貞德心中有幼年仇恨,所以她的事業(yè)全都是自私的。如果我們接受這樣的思想,那我們用什么立場來反對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呢?有那一個反對者敢說他純潔無瑕、無可指摘、完全圣潔地夠資格反抗希特勒呢?這樣的思想從來都只能帶出完全虛無主義式的社會實踐觀,中國文化五千年來的歷史正是見證這種修行主義式的虛無現(xiàn)象之巨大危害。 六、無知無識的小農(nóng)民不配得到救恩? 黑衣人的思想是不難反駁的,然而,設(shè)身處地放在貞德的立場:一個無知無識的小農(nóng)民、再加上牢獄折磨與審判之累,如何能要求她不受到這種心靈苦刑的擊潰? 事實上我們可以說,任何小農(nóng)民在該情況下沒有不被擊潰的。 那么問題來了:盧貝松這部電影中的黑衣人傳達怎樣的絕望信息?如果每個小農(nóng)民死前都要受到這種心靈酷刑,誰能免于崩潰?那,是否意謂『無知無識的小農(nóng)民不配得到救恩』? 歷史上的貞德與當時的教會系統(tǒng)剛好存在這樣的一個矛盾:當時的教會系統(tǒng)主張,人沒有能力直接閱讀圣經(jīng)并親近上帝,只有透過擁有獨特能力的教會人士才能正確閱讀。這種現(xiàn)象也反映在這部電影,教會人士質(zhì)疑貞德:上帝為什么不透過『學識淵博的我們』而直接對『你(這個無知無識的小農(nóng)民)』講話? 世界上所有價值系統(tǒng)對于人類的終極關(guān)懷一直有兩種方向:一種是『修行取向』,一種是『救贖取向』!盒扌腥∠颉徽J為,人類處在無法超越的低層次,使用透過種種修行方法才能提升到有價值的高層次,修行的方法可以是希臘哲學主張的『愛智』、禪宗主張的『參悟』或傳統(tǒng)儒家主張的『知禮』。『救贖取向』認為,人類無法靠自身能力用心得到提升,只有透過超越存在的一位神或靈體的主動幫助才能提升到有有價值的高層次;這種取向以基督教的『因信稱義』為代表。當然了,救贖取向最大的問題就是人人皆想成為那位無限權(quán)力的神,所以二十世紀許多新興宗教固然強調(diào)修行,但依其對教主無限制的崇拜獻身看來,實是以教主為一神尊的救贖取向宗教,從而產(chǎn)生種種荒唐的社會問題。 或許盧貝松正視這些靈異崇拜背后的問題,促使他采取『修行取向』來詮釋歷史上的貞德事件;以修行角度,自然可以永遠的質(zhì)疑:『一定存在修行層次最高的不流血改革方法,所以流血就必然代表貞德的修行有問題!,因此黑衣人出現(xiàn),促使貞德赤裸裸面對自己的修行問題,而嘗試全新的自我提升。 但是正如貞德死于恐懼與絕望,修行取向采取最高標準要求個人提升,這就注定了沒有受過學術(shù)訓練的貞德無法扺御黑衣人的論辯,從而產(chǎn)生一個矛盾:『無知無識的小農(nóng)民不配到救恩』。黑衣人對貞德內(nèi)心的理解不會多于一個心理學家挖掘內(nèi)心深層意識的能力,假如審判貞德的教會人士里有一個心理學家,那么是否歷史上的貞德事件就會全面改寫? 所以我們知道歷史上的貞德事件是一個『救贖取向』的事件,冥冥中有一位大能者保護無知無識的小農(nóng)民免于種種智慧論辯的拆解力量,促使一個單純樸實的小女孩可以對抗整個高知識高修行的教會系統(tǒng)。 透過盧貝松的全新詮釋,心靈上的黑衣人贏回歷史上教會人士失敗的一仗。黑衣人不像教會人士為了權(quán)力利益的私心而審判,更由于他絕對的真知灼見看透貞德所有不能成圣的性格偏差,這樣完全公正冷客觀的思辯,使黑衣人為『修行取向』贏回勝利的一仗。但同時,卻是表明了『無知無識的小農(nóng)民不能得到救恩』,因為他們得不到免于價值拆解的力量,他們不可能面對黑衣人的心靈酷刑。 這樣的詮釋不再是歷史上的貞德,而更像是盧貝松的自我追尋。處在二十世紀種種價值拆毀的力量,知識份子死于絕望自盡不再是新聞,以墮落頹廢自處來無言反抗更是常態(tài)。價值的虛無感同樣會產(chǎn)生價值的狂信,二十世紀新興宗教充滿高知識份子早己司空見慣。盧貝松的貞德正確的反抗了狂信,但同時卻陷入徹底的虛無,這是否透露了盧貝松自己的心語? 七、走進電影意涵的心靈渴求 透過黑衣人事件的分析,更突顯出盧貝松這部電影的心靈渴求。黑衣人出現(xiàn)前的電影內(nèi)容,全數(shù)集中在黑衣人與貞德的對話中指向特殊意涵。做為一個受過馬克斯主義洗禮的現(xiàn)代知識份子,盧貝松絕對不可能同意『無知無識的小農(nóng)民不配得到救恩』這種知識貴族的思想;那么,走向修行取向而拆解掉小農(nóng)民生存意義的黑衣人事件,便很明顯是盧貝松自己心聲的詮釋了。 貞德死于絕望、無助、恐懼,是怎樣的一種悲?是否盧貝松進行自述表白,承認他自己因為價值拆解而陷入無比的恐慌?還是透過貞德之死,嘲笑二十世紀宗教信徒的荒謬?還是一種極為凄冷地悲劇歷史觀,表明貞德的悲劇就是二十世紀知識份子的悲?不同的悲劇取向決定我們?nèi)绾胃型硎茈娪暗囊夂,重新詢問我們自己的心靈渴求。 無疑的,至少盧貝松清楚表明,一但面對黑衣人,就得承擔一個難以負荷的地獄──這是杜斯妥也夫斯基使用『大宗教裁判官』描述過的,二十世紀的盧貝松使用黑衣人以二十世紀的語言重新說出來。一但選擇面對黑衣人,個人的一切都要追求絕對的真實,凡自己的任何缺失不加以赤裸裸的全面檢討皆是偽善的表現(xiàn)。在這種心靈的冒險如果走不下去,將是死于絕望與恐懼。愿意負荷這種地獄的勇者在二十世紀是處處皆有,只是尼采預(yù)言的超人仍未產(chǎn)生出來;貞德的火刑臺上,是千千萬萬知識份子的寫照。 存在完全不同的『救贖取向』,自知能力有限永遠無法成圣的罪人躲在一個非理性的保護傘下,面對勇敢走進黑衣人的勇士,只能自慚能力與勇氣的不足了。只是我們皆無法同意『無知無識的小農(nóng)民不配得到救恩』,因此留下空間給自知能力有限的人們是必要的,否則另一種消滅品質(zhì)不良人種的希特勒思想就再生了。當然我們更會看到種種虛偽的意見領(lǐng)袖濫用『救贖取向』造成種種悲劇,正如我們也只能悲憫地看待勇敢走進黑衣人的悲劇;也許二十世紀的心靈正是面臨這種修行與救贖的抉擇,是期待自己成為尼乎式的超人?還是自覺自己不比無知無識的小農(nóng)民更真實?決定了是否承擔黑衣人的選擇。無論選擇何者,我們都期待沒有人出現(xiàn)在貞德的火刑臺上,那真的是一個太大的悲劇。 這是一部以悲劇結(jié)束的電影,看了悲劇以后總是令人黯然;也許正因為悲劇的痛楚,而使許多人把黑衣人事件解釋成揭露迷信者或狂信者的理性正義頭腦,降低黑衣人事件的震憾力。在我個人認為,正是因為黑衣人對抗迷信的思想,卻足以把千千萬萬人推向絕望,這才是一個最震憾的悲劇,才讓我們看完這部電影后久久不能平復(fù)。 也許我們對電影的認識,正是反映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渴求。
|
 |
文章標題 |
相關(guān)內(nèi)容 |
|
1
|
電視電影:民族電影的生存方略
|
電視電影:民族電影的生存方略 電視電影的起點是生存 電視電影這一電影形態(tài)在中國出現(xiàn),是必然的也是對客觀事物發(fā)展趨勢敏銳洞察和果斷抉擇的結(jié)果。其意義在于為中國電影的多元化發(fā)展奠定基礎(chǔ)。它的邏輯起點是生存,不是學術(shù)。 在視聽藝術(shù)中,電影一直以老大自居,因為它有百年的資歷,新....
|
詳細
|
2
|
試論院線制下的電影市場競爭環(huán)境
|
試論院線制下的電影市場競爭環(huán)境院線公司的形成改變了電影市場內(nèi)部的市場環(huán)境,形成了多元競爭的態(tài)勢,傳統(tǒng)意義上的制片商、發(fā)行商、電影放映商以及消費者均因此賦予了各自明確的市場定位,均有各自的利益驅(qū)動和價值取向,并通過在市場上的運作實現(xiàn)各自的目標。作為銜接制片商、電影放映商以及消費者的院線公司....
|
詳細
|
3
|
當代中國電影:市場與營銷
|
當代中國電影:市場與營銷本文所涉及的影片,均為已取得政府核發(fā)的通過令的。 一 影片的直接客戶是發(fā)行公司、影院。間接客戶是觀眾,以及衍生客戶群。制片商在取悅觀眾之前,必須先博得直接客戶的青睞。 今天,我們不能指望制片商年年拿出個《生死抉擇》來拯救蕭....
|
詳細
|
4
|
關(guān)于中國電影導(dǎo)演群體研究
|
關(guān)于中國電影導(dǎo)演群體研究 第四代電影導(dǎo)演藝術(shù)生命的起點與新時期的黎明同步來臨。新時期的思想解放運動啟迪了第四代的藝術(shù)靈感,又為第四代提供了前輩們所向往的可供馳騁的廣闊銀幕空間。中國電影的興衰與政治風云的變幻從來就緊密聯(lián)系,尤其在20世紀的后半葉。包括電影在內(nèi)的中國文化,往往是政治的....
|
詳細
|
5
|
簡析電影作品的文化闡釋價值
|
簡析電影作品的文化闡釋價值 電影作品的文化闡釋價值是指站在電影觀賞者的角度,電影作品作為電影接受的客體所包蘊的,可供接受者....
|
詳細
|
6
|
李行的電影創(chuàng)作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
|
李行的電影創(chuàng)作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 一、道始于情:郭店楚簡的啟示 對于李行電影的總體評價,論者一般認為他延續(xù)了中國三四十年代電影的形式與風格,在臺灣創(chuàng)出新的鄉(xiāng)土寫實電影傳統(tǒng),為臺灣原創(chuàng)電影的發(fā)展,奠定技術(shù)與美學的基礎(chǔ)。關(guān)于李行對臺灣電影美學方面的影響,臺灣電影史學者盧非易給予很....
|
詳細
|
7
|
綜合藝術(shù)與電影劇作構(gòu)思
|
綜合藝術(shù)與電影劇作構(gòu)思【英文摘要】Film is a synthetic art while film literature ....
|
詳細
|
8
|
從產(chǎn)業(yè)特征看韓國電影振興
|
從產(chǎn)業(yè)特征看韓國電影振興 【 正 文】韓國電影振興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 經(jīng)濟領(lǐng)域,韓國接受了資本主義的經(jīng)濟體制,自60年代以后,經(jīng)濟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金大中政府采取一系列務(wù)實性對策,不僅迅速從金融危機的陰影中....
|
詳細
|
9
|
中國電影的數(shù)字化生存
|
中國電影的數(shù)字化生存 如今,在科學技術(shù)的驅(qū)動下,電影這架造夢機器所制造的影像世界有時比真實的世界給人以更為強烈的真實感。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通過數(shù)字化技術(shù),僅用兩....
|
詳細
|
10
|
美國電視電影的發(fā)展與現(xiàn)狀
|
美國電視電影的發(fā)展與現(xiàn)狀 一、美國電視電影的由來 在電視中播出電影,可以一直追溯到電視的試驗時期,但在60年代以前,美國電視上播出的影片大多是1948年以前拍攝的舊片,而且很少有高質(zhì)量、高票房收入的佳作,通常也不在黃金時段播映。直到1961—1962演季,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
|
詳細
|
153條記錄 1/16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