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漢書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斗Y梁傳》曰,言日不言朔,食晦!豆騻鳌吩,食二日。董仲舒、劉向以為,其后戎執(zhí)天子之使,鄭獲魯隱,滅戴,衛(wèi)、魯、宋咸殺君!蹲笫稀穭㈧б詾檎露眨、越之分野也。凡日所躔而有變,則分野之國失政者受之。人君能修政,共御厥罰,則災(zāi)消而福至;不能,則災(zāi)息而禍生。故經(jīng)書災(zāi)而不記其故,蓋吉兇亡常,隨行而成禍福也。周衰,天子不班朔,魯歷不正,置閏不得其月,月大小不得其度。史記日食,或言朔而實(shí)非朔,或不言朔而實(shí)朔,或脫不書朔與日,皆官失之也。京房《易傳》曰:“亡師茲謂不御,厥異日食,其食也既,并食不一處。誅眾失理,茲謂生叛,厥食既,光散?v畔茲謂不明,厥食,先大雨三日,雨除而寒,寒即食。專祿不封,茲謂不安,厥食既,先日出而黑,光反外燭。君臣不通茲謂亡,厥蝕三既。同姓上侵,茲謂誣君,厥食四方有云,中央無云,其日大寒。公欲弱主位,茲謂不知,厥食中白青,四方赤,已食地震。諸侯相侵,茲謂不承,厥食三毀三復(fù)。君疾善,下謀上,茲謂亂,厥食既,先雨雹,殺走獸。弒君獲位,茲謂逆,厥食既,先風(fēng)雨折木,日赤。內(nèi)臣外鄉(xiāng),茲謂背,厥食食且雨,地中鳴。冢宰專政,茲謂因,厥食先大風(fēng),食時(shí)日居云中,四方亡云。伯正越職,茲謂分威,厥食日中分。諸侯爭美于上,茲謂泰,厥食日傷月,食半,天營而鳴。賦不得,茲謂竭,厥星隨而下。受命之臣專征云試,厥食雖侵光猶明,若文王臣獨(dú)誅紂矣。小人順受命者征其君云殺,厥食五色,至大寒隕霜,若紂臣順武王而誅紂矣。諸侯更制,茲謂叛,厥食三復(fù)三食,食已而風(fēng)。地動。適讓庶,茲謂生欲,厥食日失位,光晻晻,月形見。酒亡節(jié)茲謂荒,厥蝕乍青乍黑乍赤,明日大雨,發(fā)霧而寒!狈彩扯,其形二十有四,改之輒除;不改三年,三年不改六年,六年不改九年。推隱三年之食,貫中央,上下竟而黑,臣弒從中成之形也。后衛(wèi)州吁弒君而立。 桓公三年“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董仲舒、劉向以為,前事已大,后事將至者又大,則既。先是,魯、宋弒君,魯又成宋亂,易許田,亡事天子之心;楚僣稱王。后鄭岠王師,射桓王,又二君相篡。劉歆以為六月,趙與晉分。先是,晉曲沃伯再弒晉侯,是歲晉大亂,滅其宗國。京房《易傳》以為桓三年日食貫中央,上下竟而黃,臣弒而不卒之形也。后楚嚴(yán)稱王,兼地千里。 十七年“十月朔,日有食之”!斗Y梁傳》曰,言朔不言日,食二日也。劉向以為是時(shí)衛(wèi)侯朔有罪出奔齊,天子更立衛(wèi)君。朔借助五國,舉兵伐之而自立,王命遂壞。魯夫人淫失于齊,卒殺桓公。董仲舒以為,言朔不言日,惡魯桓且有夫人之禍,將不終日也。劉歆以為楚、鄭分。 嚴(yán)公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斗Y梁傳》曰,不言日,不言朔,夜食。史記推合朔在夜,明旦日食而出,出而解,是為夜食。劉向以為,夜食者,陰因日明之衰而奪其光,象周天子不明,齊桓將奪其威,專會諸侯而行伯道。其后遂九合諸侯,天子使世子會之,此其效也!豆騻鳌吩皇郴。董仲舒以為,宿在東壁,魯象也。后公子慶父、叔牙果通于夫人以劫公。劉歆以為,晦魯、衛(wèi)分。 二十五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畢,主邊兵夷狄象也。后狄滅邢、衛(wèi)。劉歆以為,五月二日魯、趙分。 二十六年“十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心,心為明堂,文武之道廢,中國不絕若線之象也。劉向以為,時(shí)戎侵曹,魯夫人淫于慶父、叔牙,將以弒君,故比年再蝕以見戒。劉歆以為,十月二日楚、鄭分。 三十年“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后魯二君弒,夫人誅,兩弟死,狄滅邢,徐取舒,晉殺世子,楚滅弦。劉歆以為,八月秦、周分。 僖公五年“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齊桓行伯,江、黃自至,南服強(qiáng)楚。其后不內(nèi)自正,而外執(zhí)陳大夫,則陳、楚不附,鄭伯逃盟,諸侯將不從桓政,故天見戒。其后晉滅虢,楚圍許,諸侯伐鄭,晉弒二君,狄滅溫,楚伐黃,桓不能救。劉歆以為,七月秦、晉分。 十二年“三月庚午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是時(shí)楚滅黃,狄侵衛(wèi)、鄭,莒滅杞。劉歆以為,三月齊、衛(wèi)分。 十五年“五月,日有食之”。劉向以為象晉文公將行伯道,后遂伐衛(wèi),執(zhí)曹伯,敗楚城濮,再會諸侯,召天王而朝之,此其效也。日食者臣之惡也,夜食者掩其罪也,以為上亡明王,桓、文能行伯道,攘夷狄,安中國,雖不正猶可,蓋《春秋》實(shí)與而文不與之義也。董仲舒以為后秦獲晉侯,齊滅項(xiàng),楚敗徐于婁林。劉歆以為,二月朔齊、越分。 文公元年“二月癸亥,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大夫始執(zhí)國政,公子遂如京師,后楚世子商臣?xì)⒏福R公子商人弒君。皆自立,宋子哀出奔,晉滅江,楚滅六,大夫公孫敖、叔彭生并專會盟。劉歆以為,正月朔燕、越分。 十五年“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后宋、齊、莒、晉鄭八年之間五君殺死。楚滅舒蓼。劉歆以為,四月二日魯、衛(wèi)分。 宣公八年“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楚商臣弒父而立,至于嚴(yán)王遂強(qiáng)。諸夏大國唯有齊、晉,齊、晉新有篡弒之禍,內(nèi)皆未安,故楚乘弱橫行,八年之間六侵伐而一滅國,伐陸渾戎,觀兵周室;后又入鄭,鄭伯肉袒謝罪;北敗晉師于邲,流血色水;圍宋九月,析骸而炊之。劉歆以為,十月二日楚、鄭分。 十年“四月丙辰,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后陳夏征舒弒其君,楚滅蕭,晉滅二國,王札子殺召伯、毛伯。劉歆以為,二月魯、衛(wèi)分。 十七年“六月癸卯,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后邾支解鄫子,晉敗王師于貿(mào)戎,敗齊于鞍。劉歆以為,三月晦朓魯、衛(wèi)分。 成公十六年“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后晉敗楚、鄭于鄢陵,執(zhí)魯侯。劉歆以為,四月二日魯、衛(wèi)分。 十七年“十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后楚滅舒庸,晉弒其君,宋魚石因楚奪君邑,莒滅鄫,齊滅萊,鄭伯弒死。劉歆以為九月周、楚分。 襄公十四年“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后衛(wèi)大夫?qū)O、甯共逐獻(xiàn)公,立孫剽。劉歆以為,前年十二月二日宋、燕分。 十五年“八月丁巳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晉為雞澤之會,諸侯盟,又大夫盟,后為溴梁之會,諸侯在而大夫獨(dú)相與盟,君若綴斿,不得舉手。劉歆以為,五月二日魯、趙分。 二十年“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陳慶虎、慶寅蔽君之明,邾庶其有叛心,后庶其以漆、閭丘來奔,陳殺二慶。劉歆以為,八月秦、周分。 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晉欒盈將犯君,后入于曲沃。劉歆以為,七月秦、晉分!笆赂剿罚沼惺持。董仲舒以為,宿在軫、角,楚大國象也。后楚屈氏譖殺公子追舒,齊慶封脅君亂國。劉歆以為,八月秦、周分。 二十三年“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后衛(wèi)侯入陳儀,甯喜弒其君剽。劉歆以為,前年十二月二日宋、燕分。 二十四年“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劉歆以為,五月魯、趙分!鞍嗽鹿锼人,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比食又既,象陽將艷,夷狄主上國之象也。后六君弒,楚子果從諸侯伐鄭,滅舒鳩,魯往朝之,卒主中國,伐吳討慶封。劉歆以為,六月晉、趙分。 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時(shí),吳子好勇,使刑人守門;蔡侯通于世子之妻;莒不早立嗣。后閽戕吳子,蔡世子般弒其父,莒人亦弒君而庶子爭。劉向以為,自二十年至此歲,八年間日食七作,禍亂將重起,故天仍見戒也。后齊崔杼弒君,宋殺世子,北燕伯出奔,鄭大夫自外入而篡位,指略如董仲舒。劉歆以為,九月周、楚分。 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楚靈王弒君而立,會諸侯,執(zhí)徐子,滅賴,后陳公子招殺世子,楚因而滅之,又滅蔡,后靈王亦弒死。劉歆以為,二月魯、衛(wèi)分。傳曰晉侯問于士文伯曰:“誰將當(dāng)日食?”對曰:“魯、衛(wèi)惡之,衛(wèi)大魯小!惫唬骸昂喂剩俊睂υ唬骸叭バl(wèi)地,如魯?shù)兀谑怯袨?zāi),其衛(wèi)君乎?魯將上卿!笔菤q,八月衛(wèi)襄公卒,十一月魯季孫宿卒。晉侯謂士文伯曰:“吾所問日食從矣,可常乎?”對曰:“不可。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類,官職不則,同始異終,胡可常也?《詩》曰:‘或宴宴居息,或盡悴事國!洚惤K也如是。”公曰:“何謂六物?”對曰:“歲、時(shí)、日、月、星、辰是謂!惫唬骸昂沃^辰?”對曰:“日月之會是謂。”公曰:“《詩》所謂‘此日而食,于何不臧’,何也?”對曰:“不善政之謂也。國無政,不用善,則自取適于日月之災(zāi)。故政不可不慎也,務(wù)三而已:一曰擇人,二曰因民,三曰從時(shí)!贝送迫帐持佳儚(fù)之要也!兑住吩唬骸翱h象著明,莫大于日月。”是故圣人重之,載于三經(jīng)。于《易》在“豐”之“震”曰:“豐其沛,日中見昧,折其右肱,亡咎!庇凇对姟な轮弧,則著卿士、司徒,下至趣馬、師氏,咸非其材。同于右肱之所折,協(xié)于三務(wù)之所擇,明小人乘君子,陰侵陽之原也。 十五年“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劉歆以為,三月魯、衛(wèi)分。 十七年“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時(shí)宿在畢,晉國象也。晉厲公誅四大夫,失眾心,以弒死。后莫敢復(fù)責(zé)大夫,六卿遂相與比周,專晉國,君還事之。日比再食,其事在春秋后,故不載于經(jīng)。劉歆以為魯、趙分!蹲笫蟼鳌菲阶釉唬骸拔ㄕ滤,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天子不舉,伐鼓于社,諸侯用幣于社,伐鼓于朝,禮也。其余則否!碧吩唬骸霸诖嗽乱。日過分而未至,三辰有災(zāi),百官降物,君不舉,避移時(shí),樂奏鼓,祝用幣,史用辭,嗇夫馳,庶人走,此月朔之謂也。當(dāng)夏四月,是謂孟夏!闭f曰:正月謂周六月,夏四月,正陽純乾之月也。慝謂陰爻也,冬至陽爻起初,故曰復(fù)。至建巳之月為純乾,亡陰爻,而陰侵陽,為災(zāi)重,故伐鼓用幣,責(zé)陰之禮。降物,素服也。不舉,去樂也。避移時(shí),避正堂,須時(shí)移災(zāi)復(fù)也。嗇夫,掌幣吏。庶人,其徒役也。劉歆以為,六月二日魯、趙分。 二十一年“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周景王老,劉子、單子專權(quán),蔡侯朱驕,君臣不說之象也。后蔡侯朱果出奔,劉子、單子立王猛。劉歆以為,五月二日魯、趙分。 二十二年“十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心,天子之象也。后尹氏立王子朝,天王居于狄泉。劉歆以為,十月楚、鄭分。 二十四年“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胃,魯象也。后昭公為季氏所逐。劉向以為,自十五年至此歲,十年間天戒七見,人君猶不寤。后楚殺戎蠻子,晉滅陸渾戎,盜殺衛(wèi)侯兄,蔡、莒之君出奔,吳滅巢,公子光殺王僚,宋三臣以邑叛其君。它如仲舒。劉歆以為,二日魯、趙分。是月斗建辰!蹲笫蟼鳌疯魃髟唬骸皩⒋笏!闭炎釉唬骸昂狄。日過分而陽猶不克,克必甚,能無旱乎!陽不克,莫將積聚也。”是歲秋,大雩,旱也。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為災(zāi)。日月之行也,春秋分日夜等,故同道;冬夏至長短極,故相過。相過同道而食輕,不為大災(zāi),水旱而已。 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心,天子象也。時(shí)京師微弱,后諸侯果相率而城周,宋中幾亡尊天子之心,而不衰城。劉向以為,時(shí)吳滅徐,而蔡滅沈,楚圍蔡,吳敗楚入郢,昭王走出。劉歆以為,二日宋、燕分。 定公五年“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后鄭滅許,魯陽虎作亂,竊寶玉大弓,季桓子退仲尼,宋三臣以邑叛。劉歆以為,正月二日燕、趙分。 十二年“十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董仲舒、劉向以為,后晉三大夫以邑叛,薛弒其君,楚滅頓、胡,越敗吳,衛(wèi)逐世子。劉歆以為,十二月二日楚、鄭分。 十五年“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宿在柳,周室大壞,夷狄主諸夏之象也。明年,中國諸侯果累累從楚而圍蔡,蔡恐,遷于州來。晉人執(zhí)戎蠻子歸于楚,京師楚也。劉向以為,盜殺蔡侯,齊陳乞弒其君而立陽生,孔子終不用。劉歆以為,六月晉、趙分。 哀公十四年“五月庚申朔,日有食之”。在獲麟后。劉歆以為,三月二日齊、衛(wèi)分。 凡春秋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日食三十六。《穀梁》以為,朔二十六,晦七,夜二,二日一。《公羊》以為,朔二十七,二日七,晦二!蹲笫稀芬詾,朔十六,二日十八,晦一,不書日者二。 高帝三年十月甲戌晦,日有食之,在斗二十度,燕地也。后二年,燕王臧{艸佘}反,誅,立盧綰為燕王,后又反,敗。 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在虛三度,齊地也。后二年,齊王韓信徙為楚王,明年廢為列侯,后又反,誅。 九年六月乙未晦,日有食之,既,在張十三度。 惠帝七年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在危十三度。谷永以為,歲首正月朔日,是為三朝,尊者惡之。 五月丁卯,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幾盡,在七星初。劉向以為,五月微陰始起而犯至陽,其占重。至其八月,宮車晏駕,有呂氏詐置嗣君之害。京房《易傳》曰:“凡日食不以晦、朔者,名曰薄。人君誅將不以理,或賊臣將暴起,日月雖不同宿,陰氣盛,薄日光也! 高后二年六月丙戌晦,日有食之。 七年正月己丑晦,日有食之,既,在營室九度,為宮室中。時(shí)高后惡之,曰:“此為我也!”明年應(yīng)。 文帝二年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在婺女一度。 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在斗二十二度。 十一月丁卯晦,日有食之,在虛八度。 后四年四月丙辰晦,日有食之,在東井十三度。 七年正月辛未朔,日有食之。 景帝三年二月壬;蓿沼惺持。在胃二度。 七年十一月庚寅晦。日有食之,在虛九度。 中元年十二月甲寅晦,日有食之。 中二年九月甲戌晦,日有食之。 三年九月戊戌晦,日有食之。幾盡,在尾九度。 六年七月辛亥晦,日有食之,在軫七度。 后元年七月乙巳,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在翼十七度。 武帝建元二年二月丙戌朔,日有食之,在奎十四度。劉向以為,奎為卑賊婦人,后有衛(wèi)皇后自至微興,卒有不終之害。 三年九月丙子晦,日有食之,在尾二度。 五年正月己巳朔,日有食之。 元光元年二月丙辰晦,日有食之。七月癸未,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在翼八度。劉向以為,前年高園便殿災(zāi),與春秋御廩災(zāi)后日食于翼、軫同。其占,內(nèi)有女變,外為諸侯。其后陳皇后廢,江都、淮南、衡山王謀反,誅。日中時(shí)食從東北,過半,晡時(shí)復(fù)。 元朔二年二月乙巳晦,日有食之,在胃三度。 六年十一月癸丑晦,日有食之。 元狩元年五月乙巳晦,日有食之,在柳六度。京房《易傳》推以為,是時(shí)日食從旁右,法曰君失臣。明年丞相公孫弘薨。日食從旁左者,亦君失臣;從上者,臣失君;從下者,君失民。 元鼎五年四月丁丑晦,日有食之,在東井二十三度。 元封四年六月己酉朔,日有食之。 太始元年正月乙巳晦,日有食之。 四年十月甲寅晦,日有食之,在斗十九度。 征和四年八月辛酉晦,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在亢二度。哺時(shí)食從西北,日下晡時(shí)復(fù)。 昭帝始元三年十一月壬辰朔,日有食之,在斗九度,燕地也。后四年,燕剌王謀反,誅。 元鳳元年七月己亥晦,日有食之,幾盡,在張十二度。劉向以為,己亥而既,其占重。后六年,宮車晏駕,卒以亡嗣。 宣帝地節(jié)元年十二月癸亥晦,日有食之,在營室十五度。 五鳳元年十二月乙酉朔,日有食之,在婺女十度。 四年四月辛丑朔,日有食之,在畢十九度。是為正月朔,慝未作,《左氏》以為重異。 元帝永光二年三月壬戌朔,日有食之,在婁八度。 四年六月戊寅晦,日有食之,在張七度。 建昭五年六月壬申晦,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因入。 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其夜未央殿中地震。谷永對曰:“日食婺女九度,占在皇后。地震蕭墻之內(nèi),咎在貴妾。二者俱發(fā),明同事異人,共掩制陽,將害繼嗣也。亶日食,則妾不見;亶地震,則后不見。異日而發(fā),則似殊事;亡故動變,則恐不知。是月,后、妾當(dāng)有失節(jié)之郵,故天因此兩見其變。若曰,違失婦道,隔遠(yuǎn)眾妾,妨絕繼嗣者,此二人也!倍艢J對亦曰:“日以戊申食,時(shí)加未。戊未,土也,中宮之部。其夜殿中地震,此必適妾將有爭寵相害而為患者。人事失于下,變象見于上。能應(yīng)之以德,則咎異消;忽而不戒,則禍敗至。應(yīng)之,非誠不立,非信不行! 河平元年四月己亥晦,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在東井六度。劉向?qū)υ唬骸八脑陆挥谖逶拢峦⒒,日同孝昭。東井,京師也,且既,其占恐害繼嗣!比赵槭硶r(shí),從西南起。 三年八月乙卯晦,日有食之,在房。 四年三月癸丑朔,日有食之,在昴。 陽朔元年二月丁未晦,日有食之,在胃。 永始元年九月丁巳晦,日有食之。谷永以京房《易占》對曰:“元年九月日蝕,酒亡節(jié)之所致也。獨(dú)使京師知之,四國不見者,若曰,湛湎于酒,君臣不別,禍在內(nèi)也! 永始二年二月乙酉晦,日有食之。谷永以京房《易占》對曰:“今年二月日食,賦斂不得度,民愁怨之所致也。所以使四方皆見,京師陰蔽者,若曰,人君好治宮室,大營墳?zāi),賦斂茲重,而百姓屈竭,禍在外也! 三年正月己卯晦,日有食之。 四年七月辛未晦,日有食之。 元延元年正月己亥朔,日有食之。 哀帝元壽元年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在營室十度,與惠帝七年同月日。 二年三月壬辰晦,日有食之。 平帝元始元年五月丁已朔,日有食之,在東井。 二年九月戊申晦,日有食之,既。 凡漢著紀(jì)十二世,二百一十二年,日食五十三,朔十四,晦三十六,先晦一日三。 成帝建始元年八月戊午,晨漏未盡三刻,有兩月重見。京房《易傳》曰:“‘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兇。’言君弱而婦強(qiáng),為陰所乘,則月并出;薅乱娢鞣街^之朓,朔而月見東方謂之仄慝,仄慝則侯王其肅,朓則侯王其舒!眲⑾蛞詾椋瑬I者疾也,君舒緩則臣驕慢,故日行遲而月行疾也。仄慝者不進(jìn)之意。君肅急則臣恐懼,故日行疾而月行遲,不敢迫近君也。不舒不急,以正失之者,食朔日。劉歆以為,舒者侯王展意顓事,臣下促急,故月行疾也。肅者王侯縮朒不任事,臣下馳縱,故月行遲也。當(dāng)春秋時(shí),侯王率多縮朒不任事,故食二日仄慝者十八,食晦日朓者一,此其效也?贾疂h家,食晦朓者三十六,終亡二日仄慝者,歆說信矣。此皆謂日月亂行者也。 元帝永光元年四月,日色青白,亡景,正中時(shí)有景亡光。是夏寒,至九月,日乃有光。京房《易傳》曰:“美不上人,茲謂上弱,厥異日白,七日不溫。順亡所制茲謂弱,日白六十日,物亡霜而死。天子親伐,茲謂不知,日白,體動而寒。弱而有任,茲謂不亡,日白不溫,明不動。辟愆公行,茲謂不伸,厥異日黑,大風(fēng)起,天無云,日光晻。不難上政,茲謂見過,日黑居仄,大如彈丸! 成帝河平元年正月壬寅朔,日月俱在營室,時(shí)日出赤。二月癸未,日朝赤,且入又赤,夜月赤。甲申,日出赤如血,亡光,漏上四刻半,乃頗有光,燭地赤黃,食后乃復(fù)。京房《易傳》曰:“辟不聞道茲謂亡,厥異日赤!比乱椅矗粘鳇S,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京房《易傳》曰:“祭天不順茲謂逆,厥異日赤,其中黑。聞善不予,茲謂失知,厥異日黃!狈虼笕苏,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故圣王在上,總命群賢,以亮天功,則日之光明,五色備具,燭耀亡主;有主則為異,應(yīng)行而變也。色不虛改,形不虛毀,觀日之五變,足以監(jiān)矣。故曰:“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此之謂也。 嚴(yán)公七年“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董仲舒、劉向以為,常星二十八宿者,人君之象也;眾星,萬民之類也。列宿不見,象諸侯微也;眾星隕墜,民失其所也。夜中者,為中國也。不及地而復(fù),象齊桓起而救存之地。鄉(xiāng)亡桓公,星遂至地,中國其良絕矣。劉向以為,夜中者,言不得終性命,中道敗也。或曰象其叛也。言當(dāng)中道叛其上也。天垂象以視下,將欲人君防惡遠(yuǎn)非,慎卑省微,以自全安也。如人君有賢明之材,畏天威命,若高宗謀祖己,成王泣《金縢》,改過修正,立信布德,存亡繼絕,修廢舉逸,下學(xué)而上達(dá),裁什一之稅,復(fù)三日之役,節(jié)用儉服,以惠百姓,則諸侯懷德,士民歸仁,災(zāi)消而福興矣。遂莫肯改寤,法則古人,而各行其私意,終于君臣乖離,上下交怨。自是之后,齊、宋之君弒,譚、遂、邢、衛(wèi)之國滅,宿遷于宋,蔡獲于楚,晉相弒殺,五世乃定,此其效也!蹲笫蟼鳌吩唬骸昂阈遣灰姡姑饕;星隕如雨,與雨偕也!眲㈧б詾闀兿笾袊瓜笠牡。夜明,故常見之星皆不見,象中國微也!靶请E如雨”,如,而也,星隕而且雨,故曰“與雨偕也”,明雨與星隕,兩變相成也。《洪范》曰:“庶民惟星。”《易》曰:“雷雨作,‘解’。”是歲,歲在玄枵,齊分野也。夜中而星隕,象庶民中離上也。雨以解過施,復(fù)從上下,象齊桓行伯,復(fù)興周室也。周四月,夏二月也,日在降婁,魯分野也。先是,衛(wèi)侯朔奔齊,衛(wèi)公子黔牟立,齊帥諸侯伐之,天子使使救衛(wèi)。魯公子溺顓政,會齊以犯王命,嚴(yán)弗能止,卒從而伐衛(wèi),逐天王所立。不義至甚,而自以為功。民去其上,政繇下作,尤著,故星隕于魯,天事常象也。 成帝永始二年二月癸未,夜過中,星隕如雨,長一二丈,繹繹未至地滅,至雞鳴止。谷永對曰“日月星辰燭臨下土,其有食隕之異,則遐邇幽隱靡不咸睹。星辰附離于天,猶庶民附離王者也。王者失道,綱紀(jì)廢頓,下將叛去,故星叛天而隕,以見其象!洞呵铩酚洰悾请E最大,自魯嚴(yán)以來,至今再見。臣聞三代所以喪亡者,皆繇婦人群小,湛湎于酒!稌吩疲骸擞闷鋴D人之言,四方之逋逃多罪,是信是使!对姟吩唬骸蘸兆谥,褒姒滅之。’‘顛覆厥德,荒沈于酒。’及秦所以二世而亡者,養(yǎng)生大奢,奉終大厚。方今國家兼而有之,社稷宗廟之大憂也。”京房《易傳》曰:“君不任賢,厥妖天雨星! 文公十四年“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董仲舒以為,孛者惡氣之所生也。謂之孛者,言其孛孛有所妨蔽,暗亂不明之貌也。北斗,大國象。后齊、宋、魯、莒、晉皆弒君。劉向以為,君臣亂于朝,政令虧于外,則上濁三光之精,五星贏縮,變色逆行,甚則為孛。北斗,人君象;孛星,亂臣類,篡殺之表也!缎莻鳌吩弧翱,貴人之牢!庇衷弧柏眯且姳倍分校蟪贾T侯有受誅者!币辉豢秊辇R、晉。夫彗星較然在北斗中,天之視人顯矣,史之有占明矣,時(shí)君終不改寤。是后,宋、魯、莒、晉、鄭、陳六國咸弒其君,齊再弒焉。中國既亂,夷狄并侵,兵革從橫,楚乘威席勝,深入諸夏,六侵伐,一滅國,觀兵周室。晉外滅二國,內(nèi)敗王師,又連三國之兵大敗齊師于鞍,追亡逐北,東臨海水,威陵京師,武折大齊。皆孛星炎之所及,流至二十八年!缎莻鳌酚衷唬骸板缧侨氡倍罚写髴(zhàn),其流入北斗中,得名人;不入,失名人!彼稳A元,賢名大夫,大棘之戰(zhàn),華元獲于鄭,傳舉其效云。《左氏傳》曰有星孛北斗,周史服曰:“不出七年,宋、齊、晉之君皆將死亂!眲㈧б詾椋倍酚协h(huán)域,四星入其中也。斗,天之三辰,綱紀(jì)星也。宋、齊、晉,天子方伯,中國綱紀(jì),彗所以除舊布新也。斗七星,故曰不出七年。至十六年,宋人弒昭公;十八年,齊人弒懿公,宣公二年,晉趙穿弒靈公。 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董仲舒以為,大辰心也,心為明堂,天子之象。后王室大亂,三王分爭,此其效也。劉向以為,《星傳》曰“心,大星,天王也。其前星,太子;后屋,庶子也。尾為君臣乖離。”孛星加心,象天子適庶將分爭也。其在諸侯,角、亢、氐,陳、鄭也;房、心,宋也。后五年,周景王崩,王室亂,大夫劉子、單子立王猛,尹氏、召伯、毛伯立子晁。子晁,楚出也。時(shí)楚強(qiáng),宋、衛(wèi)、陳、鄭皆南附楚。王猛既卒,敬王即位,子晁入王城,天王居狄泉,莫之敢納,五年,楚平王居卒,子晁奔楚,王室乃定。后楚帥六國伐吳,吳敗之于雞父,殺獲其君臣。蔡怨楚而滅沈,楚怒,圍蔡。吳人救之,遂為柏舉之戰(zhàn),敗楚師,屠郢都,妻昭王母,鞭平王墓。此皆孛彗流炎所及之效也!蹲笫蟼鳌吩唬骸坝行秦糜诖蟪,西及漢。申繻曰:‘彗,所以除舊布新也,天事恒象。今除于火,火出必布焉。諸侯其有火災(zāi)乎?’梓慎曰:‘往年吾見,是其征也;鸪龆,今茲火出而章,必火入而伏,其居火也久矣,其與不然乎?火出,于夏為三月,于商為四月,于周為五月。夏數(shù)得天,若火作,其四國當(dāng)之,在宋、衛(wèi)、陳、鄭乎?宋,大辰之虛;陳,太昊之虛;鄭,祝融之虛;皆火房也。星孛及漢;漢,水祥也。衛(wèi),顓頊之虛,其星為大水。水,火之牡也。其以丙子若壬午作乎?水火所以合也。若火入而伏,必以壬午,不過見之月。’”明年“夏五月,火始昏見,丙子風(fēng)。梓慎曰:‘是謂融風(fēng),火之始也。七日其火作乎?戊寅風(fēng)甚,壬午大甚,宋、衛(wèi)、陳、鄭皆火!眲㈧б詾椋蟪,房、心、尾也,八月心星在西方,孛從其西過心東及漢也。宋,大辰虛,謂宋先祖掌祀大辰星也。陳,太昊虛,虙羲木德,火所生也。鄭,祝融虛,高辛氏火正也。故皆為火所舍。衛(wèi),顓頊虛,星為大水,營室也。天星既然,又四國失政相似,及為王室亂皆同。 哀公十三年“冬十一月,有星孛于東方”。董仲舒、劉向以為,不言宿名者,不加宿也。以辰乘日而出,亂氣蔽君明也。明年,《春秋》事終。一曰,周之十一月,夏九月,日在氐。出東方者,軫、角、亢也。軫,楚;角、亢,陳、鄭也;蛟唤、亢大國象,為齊、晉也。其后楚滅陳,田氏篡齊,六卿分晉,此其效也。劉歆以為,孛,東方大辰也,不言大辰,旦而見與日爭光,星入而彗猶見。是歲,再失閏,十一月實(shí)八月也。日在鶉火,周分野也。十四年冬,“有星孛”,在獲麟后。劉歆以為不言所在,官失之也。 高帝三年七月,有星孛于大角,旬余乃人。劉向以為,是時(shí)項(xiàng)羽為楚王,伯諸侯,而漢已定三秦,與羽相距滎陽,天下歸心于漢,楚將滅,故彗除王位也。一曰,項(xiàng)羽坑秦卒,燒宮室,弒義帝,亂王位,故彗加之也。 文帝后七年九月,有星孛于西方,其本直尾、箕,末指虛、危,長丈余,及天漢,十六日不見。劉向以為,尾宋地,今楚彭城也;䴙檠,又為吳、越、齊。宿在漢中,負(fù)海之國水澤地也。是時(shí),景帝新立,信用晁錯(cuò),將誅正諸侯王,其象先見。后三年,吳、楚、四齊與趙七國舉兵反,皆誅滅云。 武帝建元六年六月,有星孛于北方。劉向以為,明年淮南王安入朝,與太尉武安侯田蚡有邪謀,而陳皇后驕恣。其后,陳后廢;而淮南王反,誅。 八月,長星出于東方,長終天,三十日去。占曰:“是為蚩尤旗,見則王者征伐四方!逼浜,兵誅四夷,連數(shù)十年。 元狩四年四月,長星又出西北。是時(shí),伐胡尤甚。 元封元年五月,有星孛于東井,又孛于三臺。其后江充作亂,京師紛然。此明東井、三臺為秦地效也。 宣帝地節(jié)元年正月,有星孛于西方,去太白二丈所。劉向以為,太白為大將,彗孛加之,掃滅象也。明年,大將軍霍光薨,后二年家夷滅。 成帝建始元年正月,有星孛于營室,青白色,長六七丈,廣尺余。劉向、谷永以為,營室為后宮懷任之象,彗星加之,將有害懷任絕繼嗣者。一曰,后宮將受害也。其后,許皇后坐祝詛后宮懷妊者廢。趙皇后立妹為昭儀,害兩皇子,上遂無嗣。趙后姊妹卒皆伏辜。 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東井,踐五諸侯,出河戍北率行軒轅、太微,后日六度有余,晨出東方。十三日夕見西方,犯次妃、長秋、斗、填,蜂炎再貫紫宮中。大火當(dāng)后,達(dá)天河,除于妃后之域。南逝度犯大角、攝提,至天市而按節(jié)徐行,炎入市,中旬而后西去,五十六日與倉龍俱伏。谷永對曰:“上古以來,大亂之極,所希有也。察其馳騁驟步,芒炎或長或短,所歷奸犯,內(nèi)為后宮女妾之害,外為諸夏叛逆之禍!眲⑾蛞嘣唬骸叭,攝提易方;秦、項(xiàng)之滅,星孛大角!笔菤q,趙昭儀害兩皇子。后五年,成帝崩,昭儀自殺。哀帝即位,趙氏皆免官爵。徙遼西。哀帝亡嗣。平帝即位,王莽用事,追廢成帝趙皇后、哀帝傅皇后,皆自殺。外家丁、傅皆免官爵,徙合浦,歸故郡。平帝亡嗣,莽遂篡國。 釐公十六年“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是月,六鶂退飛過宋都”。董仲舒、劉向以為,象宋襄公欲行伯道將自敗之戒也。石,陰類;五,陽數(shù);自上而隕,此陰而陽行,欲高反下也。石與金同類,色以白為主,近白祥也。鶂,水鳥,六,陰數(shù);退飛,欲進(jìn)反退也。其色青,青祥也,屬于貌之不恭。天戒若曰,德薄國小,勿持炕陽,欲長諸侯,與強(qiáng)大爭,必受其害。襄公不寤,明年齊桓死,伐齊喪,執(zhí)滕子,圍曹,為盂之會,與楚爭盟,卒為所執(zhí)。后得反國,不悔過自責(zé),復(fù)會諸侯伐鄭,與楚戰(zhàn)于泓,軍敗身傷,為諸侯笑!蹲笫蟼鳌吩唬弘E石,星也;鶂退飛,風(fēng)也。宋襄公以問周內(nèi)史叔興曰:“是何祥也?吉兇何在?”對曰:“今茲魯多大喪,明年齊有亂,君將得諸侯而不終!蓖硕嫒嗽唬骸笆顷庩栔,非吉兇之所生也。吉兇繇人,吾不敢逆君故也!笔菤q,魯公子季友、鄫季姬、公孫茲皆卒。明年,齊桓死,適庶亂。宋襄公伐齊行伯,卒為楚所敗。劉歆以為,是歲歲在壽星,其沖降婁,降婁,魯分野也,故為魯多大喪。正月,日在星紀(jì),厭在玄枵。玄枵,齊分野也。石,山物;齊,大岳后。五石象齊桓卒而五公子作亂,故為明年齊有亂。庶民惟星,隕于宋,象宋襄將得諸侯之眾,而治五公子之亂。星隕而鶂退飛,故為得諸侯而不終。六鶂象后六年伯業(yè)始退,執(zhí)于盂也。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zāi)生,言吉兇繇人,然后陰陽沖厭受其咎。齊、魯之災(zāi)非君所致,故曰“吾不敢逆君故也”。京房《易傳》曰:“距諫自強(qiáng),茲謂卻行,厥異鶂退飛。適當(dāng)黜,則鶂退飛! 惠帝三年,隕石綿諸,一。 武帝征和四年二月丁酉,隕石雍,二,天晏亡云,聲聞四百里。 元帝建昭元年正月戊辰,隕石梁國,六。 成帝建始四年正月癸卯,隕石槀,四,肥累,一。 陽朔三年二月壬戌,隕石白馬,八。 鴻嘉二年五月癸未,隕石杜衍,三。 元延四年三月,隕石都關(guān),二。 哀帝建平元年正月丁未,隕石北地,十。其九月甲辰,隕石虞,二。 平帝元始二年六月,隕石巨鹿,二。 自惠盡平,隕石凡十一,皆有光耀雷聲,成、哀尤屢。

 

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shí)期的歷史學(xué)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稘h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稘h書》包括紀(jì)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卷一上 高帝紀(jì)第一上 卷一下 高帝紀(jì)第一下
卷二 惠帝紀(jì)第二 卷三 高后紀(jì)第三
卷四 文帝紀(jì)第四 卷五 景帝紀(jì)第五
卷六 武帝紀(jì)第六 卷七 昭帝紀(jì)第七
卷八 宣帝紀(jì)第八 卷九 元帝紀(jì)第九
卷十 成帝紀(jì)第十 卷十一 哀帝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平帝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第一
卷十四 諸侯王表第二 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卷十九下(表略)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卷二十一上 律歷志第一上
卷二十一下 律歷志第一下 卷二十二 禮樂志第二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卷二十四上 食貨志第四上
卷二十四下 食貨志第四下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卷二十九 溝洫志第九
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卷三十一 陳勝項(xiàng)籍傳第一
卷三十二 張耳陳馀傳第二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三
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第五
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第六 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第七
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第八 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第九
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第十 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
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 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第十三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jì)北王傳第十四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
卷四十六 萬石衛(wèi)直周張傳第十六 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第十七
卷四十八 賈誼傳第十八 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cuò)傳第十九
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衛(wèi)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董仲舒?zhèn)鞯诙?/a> 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上
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下 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張湯傳第二十九 卷六十 杜周傳第三十
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 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第三十三 卷六十四上 嚴(yán)朱吾丘主父徐嚴(yán)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
卷六十四下 嚴(yán)朱吾丘主父徐嚴(yán)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下 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云傳第三十七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 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卷七十一 雋疏于薛平彭傳第四十一
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卷七十三 韋賢傳第四十三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 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
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第四十六 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第四十七
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第四十九
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 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 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第五十三
卷八十四 翟方進(jìn)傳第五十四 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卷八十七上 揚(yáng)雄傳第五十七上
卷八十七下 揚(yáng)雄傳第五十七下 卷八十八 儒林傳第五十八
卷八十九 循吏傳第五十九 卷九十 酷吏傳第六十
卷九十一 貨殖傳第六十一 卷九十二 游俠傳第六十二
卷九十三 佞幸傳第六十三 卷九十四上 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卷九十四下 匈奴傳第六十四下 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卷九十六下 西域傳第六十六下
卷九十七上 外戚傳第六十七上 卷九十七下 外戚傳第六十七下
卷九十八 元后傳第六十八 卷九十九上 王莽傳第六十九上
卷九十九中 王莽傳第六十九中 卷九十九下 王莽傳第六十九下
卷一百上 敘傳第七十上 卷一百下 敘傳第七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