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cè)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qǐng)先核實(shí)! 漢書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武都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樂平。戶五萬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萬五千五百六十?h九:武都,東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入江。天池大澤在縣西。莽曰循虜。上祿,故道,莽曰善治。河池。泉街水南至沮入漢,行五百二十里。莽曰樂平亭。平樂道,沮,沮水出東狼谷,南至沙羨南入江,過郡五,行四千里,荊州川。嘉陵道,循成道,下辨道。莽曰楊德。 隴西郡,秦置。莽曰厭戎。戶五萬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二十三萬六千八百二十四。有鐵官、鹽官?h十一:狄道,白石山在東。莽曰操虜。上邽,安故,氐道,《禹貢》養(yǎng)水所出,至武都為漢。莽曰亭道。首陽,《禹貢》鳥鼠同穴山在西南,謂水所出,東至船司空入河,過郡四,行千八百七十里,雍州浸。予道,莽曰德道。大夏,莽曰順夏。羌道,羌水出塞外,南至陰平入白水,過郡三,行六百里。襄武,莽曰相桓。臨洮,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東入河!队碡暋肺黜暽皆诳h西,南部都尉治也。西!队碡暋穽筅I,西漢所出,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過郡四,行二千七百六十里。莽曰西治。 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置。莽曰西海。戶三萬八千四百七十,口十四萬九千六百四十八?h十三:允吾,烏亭逆水出參街谷,東至枝陽入湟。莽曰修遠(yuǎn)。浩亹,浩亹水出西塞外,東至允吾入湟水。莽曰興武。令居,澗水出西北塞外,至縣西南,入鄭伯津。莽曰罕虜。枝陽,金城,莽曰金屏。榆中,枹罕,白石,離水出西塞外,東至枹罕入河。莽曰順礫。河關(guān),積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東北入塞內(nèi),至章武入海,過郡十六,行九千四百里。破羌,宣帝神爵二年置。安夷,允街,宣帝神爵二年置。莽曰修遠(yuǎn)。臨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鹽池。北則湟水所出,東至允吾入河。西有須抵池,有弱水、昆侖山祠。莽曰鹽羌。 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漢陽。戶六萬三百七十,口二十六萬一千三百四十八。縣十六:平襄,莽曰平相。街泉,戎邑道,莽曰填戎亭。望垣,莽曰望亭。罕開,綿諸道,阿陽,略陽道,冀,《禹貢》朱圄山在縣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勇士,屬國都尉治滿福。莽曰紀(jì)德。成紀(jì),清水,莽曰識(shí)睦。奉捷,隴,豲道,騎都尉治密艾亭。蘭干。莽曰蘭盾。 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武帝太初四年開。莽曰張掖。戶萬七千五百八十一,口七萬六千四百一十九?h十:姑臧,南山,谷水所出,北至武威入海,行七百九十里。張掖,武威,休屠澤在東北,古文以為豬野澤。休屠,莽曰晏然。都尉治熊水障。北部都尉治休屠城。揟次,莽曰播德。鸞烏,撲褱刂,莽曰敷虜。媼圍,蒼松,南山,松陜水所出,北至揟次入海。莽曰射楚。宣威。 張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武帝太初元年開。莽曰設(shè)屏。戶二萬四千三百五十二,口八萬八千七百三十一?h十:觻得,千金渠西至東涫入澤中。羌谷水出羌中,東北至居延入海,過郡二,行二千一百里。莽曰官式。昭武,莽曰渠武。刪丹,桑欽以為道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莽曰貫虜。氐池,莽曰否武。屋蘭,莽曰傳武。日勒,都尉治澤索谷。莽曰勒治。驪靬,莽曰揭虜。番和,農(nóng)都尉治。莽曰羅虜。居延,居延澤在東北,古文以為流沙。都尉治,莽曰居成。顯美。 酒泉郡,武帝太初元年開。莽曰輔平。戶萬八千一百三十七,口七萬六千七百二十六?h九:祿福,呼蠶水出南羌中,東北至?xí)肭脊。莽曰顯德。表是,莽曰載武。樂涫,莽曰樂亭。天<阝衣>,玉門,莽曰輔平亭。會(huì)水,北部都尉治偃泉障。東部都尉治東部障。莽曰蕭武。池頭,綏彌,乾齊。西部都尉治西部障。莽曰測(cè)虜。 敦煌郡,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正西關(guān)外有白龍堆沙,有蒲昌海。莽曰敦德。戶萬一千二百,口三萬八千三百三十五?h六:敦煌。中部都尉治步廣候官。杜林以為古瓜州地,生美瓜。莽曰敦德。冥安,南籍端水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澤,溉民田。效穀,淵泉,廣至,宜禾都尉治昆侖障。莽曰廣桓。龍勒。有陽關(guān)、玉門關(guān),皆都尉治。氐置水出南羌中,東北入澤,溉民田。 安定郡,武帝元鼎三年置。戶四萬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萬三千二百九十四。縣二十一:高平,莽曰鋪睦。復(fù)累,安俾,撫夷,莽曰撫寧。朝那,有端旬祠十五所,胡巫祝,又有湫淵祠。涇陽,開頭山在西,《禹貢》涇水所出,東南至陽陵入渭,過郡三,行千六十里,雍州川。臨涇,莽曰監(jiān)涇。鹵,灈水出西。烏氏,烏水出西,北入河。都盧山在西。莽曰烏亭。陰密,《詩》密人國。有囂安亭。安定,參,主騎都尉治。三水,屬國都尉治。有鹽官。莽曰廣延亭。陰槃,安武,莽曰安桓。祖厲,莽曰鄉(xiāng)禮。爰得,眴卷,河水別出為河溝,東至富平北入河。彭陽,鶉陰,月氏道。莽曰月順。 北地郡,秦置。莽曰威成。戶六萬四千四百六十一,口二十一萬六百八十八。縣十九。馬領(lǐng),直路,沮水出西,東入洛。靈武,莽曰威成亭。富平,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渾懷都尉治塞外渾懷障。莽曰特武。靈州,惠帝四年置。有河奇苑、號(hào)非苑。莽曰令周。眴衍,方渠,除道,莽曰通道。五街,莽曰吾街。鶉孤,歸德,洛水出北蠻夷中,入河。有堵苑、白馬苑;孬@,略畔道,莽曰延年道。泥陽,莽曰泥陰。郁郅,泥水出北蠻夷中。有牧師菀官。莽曰功著。義渠道,莽曰義溝。弋居,有鹽官。大要,廉。卑移山在西北。莽曰西河亭。 上郡,秦置,高帝元年更為翟國,七月復(fù)故。匈歸都尉治塞外匈歸障。屬并州。戶十萬三千六百八十三,口六十萬六千六百五十八。縣二十三:膚施,有五龍山、帝、原水、黃帝祠四所。獨(dú)樂,有鹽民。陽周。橋山在南,有黃帝冢。莽曰上陵疇。木禾,平都,淺水,莽曰廣信。京室,莽曰積粟。洛都,莽曰卑順。白土,圜水出西,東入河。莽曰黃土。襄洛,莽曰上黨亭。原都,漆垣,莽曰漆墻。奢延,莽曰奢節(jié)。雕陰,推邪,莽曰排邪。楨林,莽曰楨幹。高望,北部都尉治。莽曰堅(jiān)甯。雕陰道,龜茲,屬國都尉治。有鹽官。定陽,高奴,有洧水,可{難灬}。莽曰利平。望松,北部都尉治。宜都。莽曰堅(jiān)寧小邑。 西河郡,武帝元朔四年置。南部都尉治塞外翁龍、埤是。莽曰歸新。屬并州。戶十三萬六千三百九十,口六十九萬八千八百三十六?h三十六:富昌,有鹽官。莽曰富成。騶虞,鵠澤,平定,莽曰陰平亭。美稷,屬國都尉治。中陽,樂街,莽曰截虜。徒經(jīng),莽曰廉恥。皋狼,大成,莽曰好成。廣田,莽曰廣翰。圜陰,惠帝五年置。莽曰方陰。益闌,莽曰香闌。平周,鴻門,有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出也。藺,宣武,莽曰討貉。千章,增山,有道西出眩雷塞,北部都尉治。圜陽,廣衍,武車,莽曰桓車;⒚,西部都尉治。離石,穀羅,武澤在西北。饒,莽曰饒衍。方利,莽曰廣德。隰成,莽曰慈平亭。臨水,莽曰監(jiān)水。土軍,西都,莽曰五原亭。平陸,陰山,莽曰山寧。觬是,莽曰伏觬。博陵,莽曰助桓。鹽官。 朔方郡,武帝元朔二年開。西部都尉治窳渾。莽曰溝搜。屬并州。戶三萬四千三百三十八,口十三萬六千六百二十八?h十:三封,武帝元狩三年城。朔方,金連鹽澤、青鹽澤皆在南。莽曰武符。修都,臨河,莽曰監(jiān)河。呼遒,窳渾,有道西北出雞鹿塞。屠申澤在東。莽曰極武。渠搜,中部都尉治。莽曰溝搜。沃野,武帝元狩三年城。有鹽官。莽曰綏武。廣牧,東部都尉治。莽曰鹽官。臨戎。武帝元朔五年城。莽曰推武。 五原郡,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東部都尉治稒陽。莽曰獲降。屬并州。戶三萬九千三百二十二,口二十三萬一千三百二十八?h十六:九原,莽曰成平。固陵,莽曰固調(diào)。五源,莽曰填河亭。臨沃,莽曰振武。文國,莽曰繁聚。河陰,蒱澤,屬國都尉治。南興,莽曰南利。武都,莽曰桓都。宜梁,曼柏,莽曰延柏。成宜,中部都尉治原高,西部都尉治田辟。有鹽官。莽曰艾虜。稒陽,北出石門障得光祿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頭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虜城。莽曰固陰。莫<黑旦>,西安陽,莽曰鄣安。河目。 云中郡,泰置。莽曰受降。屬并州。戶三萬八千三百三,口十七萬三千二百七十?h十一:云中。莽曰遠(yuǎn)服。咸陽,莽曰賁武。陶林,東部都尉治。楨陵,緣胡山在西北。西部都尉治。莽曰楨陸。犢和,沙陵,莽曰希恩。原陽,沙南,北輿,中部都尉治,武泉,莽曰順泉。陽壽。莽曰常得。 定襄郡,高帝置。莽曰得降。屬并州。戶三萬八千五百五十九,口十六萬三千一百四十四?h一十二:成樂,桐過,莽曰椅桐。都武,莽曰通德。武進(jìn),白渠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西部都尉治。莽曰伐蠻。襄陰,武皋,荒干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中部都尉治。莽曰永武。駱,莽曰遮要。定陶,莽曰迎符。武城,莽曰桓就。武要,東部都尉治。莽曰厭胡。定襄,莽曰著武。復(fù)陸。莽曰聞武。 雁門郡,秦置。句注山在陰館。莽曰填狄。屬并州。戶七萬三千一百三十八,口二十九萬三千四百五十四?h十四:善無,莽曰陰館。沃陽,鹽澤在東北,有長丞。西部都尉治。莽曰敬陽。繁畤,莽曰當(dāng)要。中陵,莽曰遮害。陰館,樓煩鄉(xiāng)。景帝后三年置。累頭山,治水所出,東至泉州入海,過郡六,行千一百里。莽曰富代。樓煩,有鹽官。武州,莽曰桓州,A70陶,劇陽,莽曰善陽。崞,莽曰崞張。平城,東部都尉治。莽曰平順。埒,莽曰填狄亭。馬邑,莽曰章昭。強(qiáng)陰。諸聞澤在東北。莽曰伏陰。 代郡,秦置。莽曰厭狄。有五原關(guān)、常山關(guān)。屬幽州。戶五萬六千七百七十一,口二十七萬八千七百五十四?h十八:桑乾,莽曰安德。道人,莽曰道仁。當(dāng)城,高柳,西部都尉治。馬城,東部都尉治。班氏,秦地圖書班氏。莽曰班副。延陵,狋氏,莽曰狋聚。且如,于延水出塞外,東至寧入沽。中部都尉治。平邑,莽曰平胡。陽原,東安陽,莽曰竟安。參合,平舒,祁夷水北至桑乾入沽。莽曰平葆。代,莽曰厭狄亭。靈丘。滱河?xùn)|至文安入大河,過郡五,行九百四十里。并州川。廣昌,淶水東南至容城入河,過郡三,行五百里,并州浸。莽曰廣屏。鹵城,虖池河?xùn)|至參戶入虖池別,過郡九,行千三百四十里,并州川。從河?xùn)|至文安入海,過郡六,行千三百七十里。莽曰魯盾。 上谷郡,秦置。莽曰朔調(diào)。屬幽州。戶三萬六千八,口十一萬七千七百六十二?h十五:沮陽,莽曰沮陰。泉上,莽曰塞泉。潘,莽曰樹武。軍都,溫馀水東至路,南入沽。居庸,有關(guān)。雊瞀,夷輿,莽曰朔調(diào)亭。寧,西部都尉治。莽曰博康。昌平,莽曰長昌。廣寧,莽曰廣康。涿鹿,莽曰抪陸。且居,陽樂水出東,南入沽。莽曰久居。茹,莽曰穀武。女祁,東部都尉治。莽曰祁。下落。莽曰下忠。 漁陽郡,秦置。莽曰通路。屬幽州。戶六萬八千八百二,口二十六萬四千一百一十六?h十二:漁陽,沽水出塞外。東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里。有鐵官。莽曰得漁。狐奴,莽曰舉符。路,莽曰通路亭。雍奴,泉州,有鹽官。莽曰泉調(diào)。平谷,安樂,厗奚,莽曰敦德。獷平,莽曰平獷。要陽,都尉治。莽曰要術(shù)。白檀,洫水出北蠻夷。滑鹽。莽曰匡德。 右北平郡,秦置。莽曰北順。屬幽州。戶六萬六千六百八十九,口三十二萬七百八十?h十六:平剛,無終,故無終子國。浭水西至雍奴入海,過郡二,行六百五十里。石成,延陵,莽曰鋪武?∶,灅?biāo)现翢o終東入庚。莽曰俊麻。薋,都尉治。莽曰裒睦。徐無,莽曰北順亭。字,榆水出東。土根,白狼,莽曰伏狄。夕陽,有鐵官。莽曰夕陰。昌城,莽曰淑武。驪成,大揭石山在縣西南。莽曰揭石。廣成,莽曰平虜。聚陽,莽曰篤睦。平明。莽曰平陽。 遼西郡,秦置。有小水四十八,并行三千四十六里。屬幽州。戶七萬二千六百五十四,口三十五萬二千三百二十五。縣十四:且慮,有高廟。莽曰鉏慮。海陽,龍鮮水東入封大水。封大水,緩虛水皆南入海。有鹽官。新安平。夷水東入塞外。柳城,馬首山在西南。參柳水北入海。西部都尉治。令支,有孤竹城。莽曰令氏亭。肥如,玄水東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陽。又有盧水,南入玄。莽曰肥而。賓從,莽曰勉武。交黎,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東部都尉治。莽曰禽虜。陽樂,狐蘇,唐就水至徒河入海。徒河,莽曰河福。文成,莽曰言虜。臨渝,渝水首受白狼,東入塞外,又有侯水,北入渝。莽曰馮德。絫。下官水南入海。又有揭石水、賓水,皆南入官。莽曰選武。 遼東郡,秦置。屬幽州。戶五萬五千九百七十二,口二十七萬二千五百三十九?h十八:襄平。有牧師官。莽曰昌平。新昌,無慮,西部都尉治。望平,大遼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莽曰長說。房,候城,中部都尉治。遼隊(duì),莽曰順睦。遼陽,大梁水西南至遼陽入遼。莽曰遼陰。險(xiǎn)瀆,居就,室偽山,室偽水所出,北至襄平入梁也。高顯,安市,武次,東部都尉治。莽曰桓次。平郭,有鐵官、鹽官。西安平,莽曰北安平。文,莽曰文亭。番汗,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沓氏。 玄菟郡,武帝元封四年開。高句驪,莽曰下句驪。屬幽州。戶四萬五千六?诙f一千八百四十五。縣三:高句驪,遼山,遼水所出,西南至遼隊(duì)入大遼水。又有南蘇水,西北經(jīng)塞外。上殷臺(tái),莽曰下殷。西蓋馬。馬訾水西北入鹽難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過郡二,行二千一百里。莽曰玄菟亭。 樂浪郡,武帝元封三年開。莽曰樂鮮。屬幽州。戶六萬二千八百一十二,口四十萬六千七百四十八。有云鄣。縣二十五:朝鮮,讑邯,浿水,水西至增地入海。莽曰樂鮮亭。含資,帶水西至帶方入海。黏蟬,遂成,增地,莽曰增土。帶方,駟望,海冥,莽曰;福锌,長岑,屯有,昭明,高部都尉治。鏤方,提奚,渾彌,吞列,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黏蟬入海,行八百二十里。東暆,不而,東部都尉治。蠶臺(tái),華麗,邪頭昧,前莫,夫租。 南?,秦置。秦?cái),尉佗王此地。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萬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三。有圃羞官?h六:番禺,尉佗都。有鹽官。博羅,中宿,有洭浦官。龍川,四公,揭陽,莽曰南海亭。 郁林郡,故秦桂林郡,屬尉佗。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溪川水七,并行三千一百一十里。莽曰郁平。屬交州。戶萬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萬一千一百六十二?h十二:布山,安廣,阿林,廣郁,郁水首受夜郎豚水,東至四會(huì)入海,過郡四,行四千三十里。中留,桂林,潭中,莽曰中潭。臨塵,朱涯水入領(lǐng)方。又有斤南水。又有侵離水,行七百里。莽曰監(jiān)塵。定周,周水首受無斂,東入潭,行七百九十里。增食,驩水首受牂柯東界,入朱涯水,行五百七十里。領(lǐng)方,斤南水入郁。又有墧水。都尉治。雍雞。有關(guān)。 蒼梧郡,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新廣,屬交州。有離水關(guān)。戶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萬六千一百六十?h十:廣信,莽曰廣信亭。謝沐,有關(guān)。高要,有鹽官。封陽,臨賀,莽曰大賀。端溪,馮乘,富川,荔浦,有荔平關(guān)。猛陵。龍山,合水所出,南至布山入海。莽曰猛陸。 交趾郡,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九萬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萬六千二百三十七?h十:羸<阝婁>,有羞官。安定,茍屚,麋泠,都尉治。曲易,此帶,稽徐,西于,龍編,朱。 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桓合。屬交州。戶萬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萬八千九百八十。縣五:徐聞,高涼,合浦。有關(guān)。莽曰桓亭。臨允,牢水北入高要入郁,過郡三,行五百三十里。莽曰大允。朱盧,都尉治。 九真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有小水五十二,并行八千五百六十里。戶三萬五千七百四十三,口十六萬六千一十三。有界關(guān)。縣七:胥浦,莽曰驩成。居風(fēng),都龐,馀發(fā),咸驩,無切,都尉治。無編。莽曰九真亭。 日南郡,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水十六,并行三千一百八十里。屬交州。戶萬五千四百六十,口六萬九千四百八十五。縣五:朱吾,比景,盧容,西卷,水入海,有竹,可為杖。莽曰日南亭。象林。 趙國,故秦邯鄲郡,高帝四年為趙國。景帝三年復(fù)為邯鄲郡,五年復(fù)故。莽曰桓亭。屬冀州。戶八萬四千二百二,口三十四萬九千九百五十二?h四:邯鄲。堵山,牛首水所出,東入白渠。趙敬侯自中矣徙此。易陽,柏人,莽曰壽仁。襄國。故刑國。西山,渠水所出,東北至任入浸。又有蓼水、馮水,皆東至朝平入湡。 廣平國,武帝征和二年置為平干國,宣帝五鳳二年復(fù)故。莽曰富昌。屬冀州。戶二萬七千九百八十四,口十九萬八千五百五十八?h十六:廣平,張,朝平,南和,列葭水東入氵虒。列人,莽曰列治。斥章,任,曲周,武帝建元四年置。莽曰直周。南曲,曲梁,侯國。莽曰直梁。廣鄉(xiāng),平利,平鄉(xiāng),陽臺(tái),侯國。廣年,莽曰富昌。城鄉(xiāng)。 真定國,武帝元鼎四年置。屬冀州。戶三萬七千一百二十六,口十七萬八千六百一十六?h四,真定,故東垣,高帝十一年更名。莽曰思治。稾城,莽曰稾實(shí)。肥累,胡肥子國,綿曼。斯洨水首受太白渠,東至鄡?nèi)牒印Cг痪d延。 中山國,高帝郡,景帝三年為國。莽曰常山,屬冀州。戶十六萬八百七十三,口六十六萬八千八十?h十四:盧奴,北平,徐水東至高陽入博。又有盧水,亦至高陽入河。有鐵官。莽曰善和。北新成,桑欽言易水出西北,東入滱,莽曰朔平,唐,堯山在南。莽曰和親。深澤,莽曰翼和?嚓,莽曰北陘。安國,莽曰興睦。曲逆,蒲陽山,蒲水所出,東入濡,又有蘇水,亦東入濡,莽曰順平。望都,博水東至高陽入河。莽曰順調(diào)。新市,新處,毋極,陸成,安險(xiǎn)。莽曰寧險(xiǎn)。 信都國,景帝二年為廣川國,宣帝甘露三年復(fù)故。莽曰新博。屬冀州。戶六萬五千五百五十六,口萬三十萬四千三百八十四?h十七:信都,王都。故章河、故虖池皆在北,東入海。《禹貢》絳水亦入海。莽曰新博亭。歷,莽曰歷寧。扶柳,辟陽,莽曰樂信。南宮,莽曰序下。下博,莽曰閏博。武邑,莽曰順桓。觀津,莽曰朔定亭。高提,廣川,樂鄉(xiāng),侯國。莽曰樂丘。平堤,侯國。桃,莽曰桓分。西梁,侯國。昌成,侯國。東昌,侯國。莽曰田昌。脩。莽曰脩治。 河間國,故趙,文帝二年別為國。莽曰朔定。戶四萬五千四十三,口十八萬七千六百六十二。縣四:樂成,虖池別水首受虖池河,東至東光入虖池河。莽曰陸信。候井,武隧,莽曰桓隧。弓高。虖池別河首受虖池河,東至平舒入海。莽曰樂成。 廣陽國。高帝燕國,昭帝元鳳元年為廣陽郡,宣帝本始元年更為國。莽曰廣有,戶二萬七百四十,口七萬六百五十八?h四:薊,故燕國,召公所封。莽曰伐戎。方城。廣陽,陰鄉(xiāng)。莽曰陰順。 甾川國,故齊,文帝十八年別為國。后并北海。戶五萬二百八十九,口二十二萬七千三十一?h三:劇,義山,蕤水所出,北至壽光入海。莽曰俞。東安平,菟頭山,女水出,東北至臨甾入巨定。樓鄉(xiāng)。 膠東國,故齊,高帝元年別為國,五月復(fù)屬齊國,文帝十六年復(fù)為國。莽曰郁秩。戶七萬二千二,口三十二萬三千三百三十一?h八:即墨,有天室山祠。莽曰即善。昌武,下密,有三石山祠。壯武,莽曰曉武。郁秩,有鐵官。挺,觀陽,鄒盧。莽曰始斯。 高密國,故齊,文帝十六年別為膠西國。宣帝本始元年更為高密國。戶四萬五百三十一,口十九萬二千五百三十六?h五:高密,莽曰章牟。昌安,石泉,莽曰養(yǎng)信。夷安,莽曰原亭。成鄉(xiāng)。莽曰順成。 城陽國,故齊。文帝二年別為國。莽曰莒陵。屬兗州。戶五萬六千六百四十二,口二十萬五千七百八十四。縣四:莒,故國,盈姓,三十世為楚所滅。少昊后。有鐵官。莽曰莒陵。陽都,東安,慮。莽曰著善。 淮陽國,高帝十一年置。莽曰新平。屬兗州。戶十三萬五千五百四十四,口九十八萬一千四百二十三?h九:陳,故國,舜后,胡公所封,為楚所滅。楚頃襄王自郢徙此。莽曰陳陵?,莽曰賴陵。陽夏。寧平,扶溝,渦水首受狼湯渠,東至向入淮,過郡三,行千里。固始,圉,新平,柘。 梁國,故秦碭郡,高帝五年為梁國。莽曰陳定。屬豫州。戶三萬八千七百九,口十萬六千七百五十二?h八:碭,山出文石。莽曰節(jié)碭。甾,故戴國。莽曰嘉穀。杼秋,莽曰予秋。蒙,獲水首受甾獲渠,東北至彭城入泗,過郡五,行五百五十里。莽曰蒙思。已氏,莽曰已善。虞,莽曰陳定亭。下邑,莽曰下洽。睢陽。故宋國,微子所封!队碡暋访酥T澤在東北。 東平國,故梁國,景帝中六年別為濟(jì)東國,武帝元鼎無年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為東平國。莽曰有鹽。屬兗州。戶十三萬一千七百五十三,口六十萬七千九百七十六。有鐵官。縣七:無鹽,有郈鄉(xiāng)。莽曰有鹽亭。任城,故任國,太昊后,風(fēng)姓。莽曰延就亭。東平陸,富城,莽曰成富。章,亢父,詩亭,故詩國。莽曰順父。樊。 魯國,故秦薛郡,高后元年為魯國。屬豫州。戶十一萬八千四十五,口六十萬七千三百八十一。縣六:魯,伯禽所封。戶五萬二千。有鐵官。卞,泗水西南至方與入沛,過郡三,行五百里,青州川。汶陽,莽曰汶亭。蕃,南梁水西至胡陵入沛渠。騶,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嶧山在北。莽曰騶亭。薛。夏車正奚仲所國。后遷于邳,湯相仲虺居之。 楚國,高帝置,宣帝地節(jié)元年更為彭城郡,黃龍?jiān)陱?fù)故。莽曰和樂。屬徐州。戶十一萬四千七百三十八,口四十九萬七千八百四?h七:彭城,古彭祖國。戶四萬一百九十六。有鐵官。留,梧,莽曰吾治。傅陽,故逼陽國。莽曰輔陽。呂,武原,莽曰和樂亭。甾丘。莽曰善丘。 泗水國,故東海郡,武帝元鼎四年別為泗水國。莽曰水順。戶二萬五千二十五,口十一萬九千一百一十四。縣三:氵夌,莽曰生夌。泗陽,莽曰淮平亭。于。莽曰于屏。 廣陵國。高帝六年屬荊州,十一年更屬吳。景帝四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名廣陵。莽曰江平。屬徐州。戶三萬六千七百七十三,口十四萬七百二十二。有鐵官?h四:廣陵,江都易王非、廣陵厲王胥皆都比,并得鄣郡,而不得吳。莽曰安定,江都,有江水祠。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陽入湖。高郵,平安。莽曰杜鄉(xiāng)。 六安國。故楚,高帝元年別為衡山國,五年屬淮南。文帝十六復(fù)為衡山,武帝元狩二年別為六安國。莽曰安風(fēng)。戶三萬八千三百四十五,口十七萬八千六百一十六?h五:六,故國,皋繇后,偃姓,為楚所滅。如溪水首受沘,東北至壽春入芍陂。蓼,故國,皋繇后,為楚所滅。安豐,《禹貢》大別山在西南。莽曰美豐。安風(fēng),莽曰安風(fēng)亭。陽泉。 長沙國,秦郡,高帝五年為國。莽曰填蠻。屬荊州。戶四萬三千四百七十,口二十三萬五千八百二十五。縣十三:臨湘,莽曰撫睦。羅,連道,益陽,湘山在北。下雋,莽曰閏雋。攸,酃,承陽,湘南,《禹貢》衡山在東南,荊州山。昭陵,荼陵。泥水西入湘,行七百里。莽曰聲鄉(xiāng)。容陵,安成。廬水東至廬陵,入湖漢。莽曰思成。 本秦京師為內(nèi)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漢興,以其郡太大,稍復(fù)開置,又立諸侯王國。武帝開廣三邊。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訖于孝平,凡郡國一百三,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國二百四十一。地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提封田一萬萬四千五百一十三萬六千四百五頃,其一萬萬二百五十二萬八千八百八十九頃,邑居道路,山川林澤,群不可墾,其三千二百二十九萬九百四十七頃,可墾不可墾,定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六頃。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漢極盛矣。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cè)峋徏,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fēng)氣。故謂之風(fēng);好惡取舍,動(dòng)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鬃釉唬骸耙骑L(fēng)易俗,莫善于樂。”言圣王在上,統(tǒng)理人倫,必移其木,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乎中和,然后王教成也。漢承百王之末。國土變改,民人遷徙,成帝時(shí)劉向略言其地分,丞相張禹使屬潁川朱贛條其風(fēng)俗,猶未宣究,故輯而論之。終其本末著于篇。 秦地,于天官東井、輿鬼之分野也。其界自弘農(nóng)故關(guān)以西,京兆、撫風(fēng)、馮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隴西,南有巴、蜀、廣漢、犍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巂、益州,皆宜屬焉。 秦之先曰柏益,出自帝顓頊,堯時(shí)助禹治水,為舜朕虞,養(yǎng)育草木鳥獸,賜姓嬴氏,歷夏、殷為諸侯。至周有造父,善馭習(xí)馬,得華騮、綠耳之乘,幸于穆王,封于趙城,故更為趙氏。后有非子,為周孝王養(yǎng)馬氵幵、渭之間。孝王曰:“昔伯益知禽獸,子孫不絕!蹦朔鉃楦接梗刂谇,今隴西秦亭秦谷是也。至玄孫,氏為莊公,破西戎,有其地。子襄公時(shí),幽王為犬戎所敗,平王東遷雒邑。襄公將兵救周有功,賜受支阝、酆之地,列為諸侯。后八世,穆公稱伯,以河為竟。十余世,孝公用商君,制轅田,開仟伯,東雄諸侯。子惠公初稱王,得上郡、西河。孫昭王開巴蜀,滅周,取九鼎。昭王曾孫政并六國。稱皇帝,負(fù)力怙威,燔書坑儒,自任私智。至子胡亥,天下畔之。 故秦地于《禹貢,時(shí)跨雍、梁二州,《詩·風(fēng)》兼秦、豳兩國。昔后稷封斄,公劉處豳,大王徙支阝,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fēng),好稼墻,務(wù)本業(yè),故《豳詩》言農(nóng)桑衣食之本甚備。有鄠、杜竹林,南山檀柘,號(hào)稱陸海,為九州膏腴。始皇之初,鄭國穿渠,引涇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饒。漢興,立都長安,徙齊諸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于長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諸陵。蓋亦以強(qiáng)干弱支,非獨(dú)為奉山園也。是故五方雜厝,風(fēng)俗不純,其世家則好禮文,富人則商賈為利,豪桀則游俠通奸。瀕南山,近夏陽,多阻險(xiǎn)輕薄,易為盜賊,常為天下劇。又郡國輻湊,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列侯貴人車服僣上,眾庶放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侈靡,送死過度。 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xí)戰(zhàn)備,高上氣力,以射獵為先。故《秦詩》曰“在其板屋”;又曰“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及《車轔》、《四載》、《小戎》之篇,皆言車馬田狩之事。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鬃釉唬骸熬佑杏露稣x則為亂,小大有勇而亡誼則為盜!惫蚀藬(shù)郡,民俗質(zhì)木,不恥寇盜。 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時(shí)攘之,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鬲絕南羌、匈奴。其民或以關(guān)東下貧,或以報(bào)怨過當(dāng),或以誖逆亡道,家屬徙焉。習(xí)俗頗殊,地廣民稀,水草宜畜牧,故涼州之畜為天下饒。保邊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馬為務(wù);酒禮之會(huì),上下通焉。吏民相親。是以其俗風(fēng)雨時(shí)節(jié),谷糴常賤,少盜賊,有和氣之應(yīng),賢于內(nèi)郡。此政寬厚,吏不苛刻之所致也。 巴、蜀、廣漢本南夷,秦并以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實(shí)之饒。南賈滇、棘僮,西近邛、莋馬旄牛。民食稻魚,亡兇年憂,俗不愁苦,而輕易淫泆,柔弱褊厄。景、武間,文翁為蜀守,教民讀書法令,未能篤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譏,貴慕權(quán)勢(shì)。及司馬相如游宦京師諸侯,以文辭顯于世。鄉(xiāng)黨慕循其跡。后有王褒、嚴(yán)遵,揚(yáng)雄之徒,文章冠天下。繇文翁倡其教,相如為之師,故孔子曰:“有教亡類! 武都地雜氐,羌,及犍為、牂柯、越巂,皆西南外夷,武帝初開置。民俗略與巴、蜀同,而武都近天水,俗頗似焉。 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吳札觀樂,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舊乎?” 自井十度至柳三度,謂之鶉首之次,秦之分也。 魏地,觜觿、參之分野也。其界自高陵以東,盡河?xùn)|、河內(nèi),南有陳留及汝南之召陵、氵隱強(qiáng)、新汲、西華、長平,潁川之舞陽、郾、許、傿陵、河南之開封、中牟、陽武、酸棗、卷,皆魏分也。 河內(nèi)本殷之舊都,周既滅殷,分其畿內(nèi)為三國,《詩·風(fēng)》邶、庸、衛(wèi)國是也。鄁,以封紂子武庚;庸,管叔尹之;衛(wèi),蔡叔尹之:以臨殷民,謂之三監(jiān)。故《書序》曰“武王崩,三監(jiān)畔”,周公誅之,盡以其地封弟康叔,號(hào)曰孟侯,以夾輔周室;遷邶、庸之民于洛邑,故邶、庸、衛(wèi)三國之詩相與同風(fēng)!囤姟吩弧霸诳V隆保弧队埂吩弧霸诳V肌;《邶》又曰“亦流于淇”,“河水洋洋”,《庸》曰:“送我淇上”,“在彼中河”。《衛(wèi)》曰:“瞻彼其奧”,“河水洋洋”。故吳公子札聘魯觀周樂,聞《邶》、《庸》、《衛(wèi)》之歌,曰:“美哉淵乎!吾聞康叔之德如是,是其《衛(wèi)風(fēng)》乎?”至十六世,懿公亡道,為狄所滅。齊桓公帥諸侯伐狄,而更封衛(wèi)于河南曹、楚丘,是為文公。而河內(nèi)殷虛,更屬于晉。康叔之風(fēng)既歇,而紂之化猶存,故俗剛強(qiáng),多豪桀侵奪,薄恩禮,好生分。 河?xùn)|土地平易,有鹽鐵之饒,本唐堯所居,《詩·風(fēng)》唐、魏之國也。周武王子唐叔在母未生,武王夢(mèng)帝謂己曰:“余名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之參。”乃生,名之曰虞。至成王滅唐,而封叔虞。唐有晉水,及叔虞子燮為晉侯云,故參為晉星。其民有先王遺教,君子深思。小人儉陋。故《唐詩·蟋蟀》、《山樞》、《葛生》之篇曰:“今我不樂,日月其邁”;“宛其死矣,它人是媮”;“百歲之后,歸于其居”。皆思奢儉之中,念死生之慮。吳札聞《唐》之歌,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 魏國,亦姬姓也,在晉之南河曲,故其詩曰“彼汾一曲”;“寘諸河之側(cè)”。自唐叔十六世至獻(xiàn)公,滅魏以封大夫畢萬,滅耿以封大夫趙夙,及大夫韓武子食采于韓原,晉于是始大。至于文公,伯諸侯,尊周室,始有河內(nèi)之士。吳札聞《魏》之歌,曰:“美哉沨々乎!以德輔此,則明主也!蔽墓笫罏轫n、魏、趙所滅,三家皆自立為諸侯,是為三晉。趙與秦同祖,韓、魏皆姬姓也。自畢萬后十世稱侯,至孫稱王,徙都大梁,故魏一號(hào)為梁,七世為秦所滅。 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也。今之河南雒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是其分也。 昔周公營雒邑,以為在于土中,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師。至幽王淫褒姒,以滅宗周,子平王東居雒邑。其后五伯更帥諸侯以尊周室,故周于三代最為長久。八百余年至于赧王,乃為秦所兼。初,雒邑與宗周通封畿,東西長而南北短,短長相覆為千里。至襄王以河內(nèi)賜晉文公,又為諸侯所侵,故其分地小。 周人之失,巧偽趨利,貴財(cái)賤義,高富下貧,憙?yōu)樯藤Z,不好仕宦。 自柳三度至張十二度,謂之鶉火之次,周之分也。 韓地,角、亢、氐之分野也。韓分晉得南陽郡及潁川之父城、定陵、襄城、潁陽、潁陰、長社、陽翟、郟,東接汝南,西接弘農(nóng)得新安、宜陽,皆韓分也。及《詩·風(fēng)》陳、鄭之國,與韓同星分焉。 鄭國,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虛也。及成皋、滎陽,潁川之崇高、陽城,皆鄭分也。本周宣王弟友為周司徒,食采于宗周畿內(nèi),是為鄭。鄭桓公問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曰:“四方之國,非王母弟甥舅則夷狄,不可入也。其濟(jì)、洛、河、潁之間乎!子男之國,虢、會(huì)為大,恃勢(shì)與險(xiǎn),崇侈貪冒,君若寄帑與賄,周亂而敝,必將背君;君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亡不克矣!惫唬骸澳戏讲豢珊?”對(duì)曰:“夫楚,重黎之后也,黎為高辛氏火正,昭顯天地,以生柔嘉之材。姜、嬴、荊、羋,實(shí)與諸姬代相干也。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益之后也。伯夷能禮于神以佐堯,伯益能儀百物以佐舜,其后皆不失祠,而未有興者,周衰將起,不可逼也!被腹珡钠溲,乃東寄帑與賄,虢、會(huì)受之。后三年,幽王敗,桓公死,其子武公與平王東遷,卒定虢、會(huì)之地,右雒左泲,食溱、洧焉。土<阝醫(yī)>而險(xiǎn),山居谷汲,男女亟聚會(huì),故其俗淫!多嵲姟吩唬骸俺銎鋿|門,有女如云!庇衷唬骸颁谂c洧方灌灌兮,士與女方秉菅兮!薄扳烨覙罚┦颗c女,伊其相謔!贝似滹L(fēng)也。吳札聞《鄭》之歌,曰:“美哉!其細(xì)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之乎?”自武公后二十三世,為韓所滅。 陳國,今淮陽之地。陳本太昊之虛,周武王封舜后媯滿于陳,是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婦人尊貴,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蛾愒姟吩唬骸翱财鋼艄,宛丘之下,亡冬亡夏,值其鷺羽!庇衷唬骸皷|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贝似滹L(fēng)也。吳札聞《陳》之歌,曰:“國亡主,其能久乎!”自胡公后二十三世為楚所滅。陳雖屬楚,于天文自若其故。 潁川、南陽,本夏禹之國。夏人上忠,其敝鄙樸。韓自武子后七世稱侯,六世稱王,五世而為秦所滅。秦既滅韓,徙天下不軌之民于南陽,故其俗夸奢,上氣力,好商賈漁獵,藏匿難制御也。宛。西通武關(guān),東受江、淮,一都之會(huì)也。宣帝時(shí),鄭弘、召信臣為南陽太守,治皆見紀(jì)。信臣勸民農(nóng)桑,去末歸本,郡以殷富。潁川,韓都。士有申子、韓非,刻害余烈,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貪遴爭訟生分為失。韓延壽為太守,先之以敬讓;黃霸繼之,教化大行,獄或八年亡重罪囚。南陽好商賈,召父富以本業(yè);潁川好爭訟分異,黃、韓化以篤厚!熬又嘛L(fēng)了,小人之德草也”,信矣! 自東井六度至亢六度,謂之壽星之次,鄭之分野,與韓同分。 趙地,昴,畢之分野。趙分晉,得趙國。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陽、鄚、州鄉(xiāng);東有廣平、巨鹿、清河、河間,又得渤?ぶ畺|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陽、內(nèi)黃、斥丘;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黨。上黨,本韓之別郡也,遠(yuǎn)韓近趙,后卒降趙,皆越分也。 自趙夙后九世稱侯,四世敬侯徙都邯鄲,至曾孫武靈王稱王,五世為秦所滅。 趙、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亂余民。丈夫相聚游戲,悲歌忼慨,起則椎剽掘冢,作奸巧,多弄物,為倡優(yōu)。文子彈弦跕⻊麗,游媚富貴,遍諸侯之后宮。 邯鄲北通燕、涿,南有鄭、衛(wèi),漳、河之間一都會(huì)也。其土廣俗雜,大率精急,高氣勢(shì),輕為奸。 太原、上黨又多晉公族子孫,以詐力相傾,矜夸功名,報(bào)仇過直,嫁取送死奢靡。漢興,號(hào)為難治,常擇嚴(yán)猛之將,或任殺伐為威。父兄被誅,子弟怨憤,至告訐刺史二千石,或報(bào)殺其親屬。 鐘、代、石、北,迫近胡寇,民俗懻忮,好氣為奸,不事農(nóng)商,自全晉時(shí),已患其剽悍,而武靈王又益厲之。故冀州之部,盜賊常為它州劇。 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也,頗有趙、齊、衛(wèi)、楚之徙。其民鄙樸,少禮文,好射獵。雁門亦同俗,于天文別屬燕。 燕地,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后三十六世與六國俱稱王。東有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西有上谷、代郡、雁門,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xiāng)、新昌,及勃海之安次,皆燕分也。樂浪、玄菟,亦宜屬焉。 燕稱王十世,秦欲滅六國,燕王太子丹遣勇士荊軻西刺秦王,不成而誅,秦遂舉兵滅燕。 薊,南通齊、趙,勃、碣之間一都會(huì)也。初,太子丹賓養(yǎng)勇士,不愛后宮美女,民化以為俗,至今猶然。賓客相過,以婦侍宿,嫁取之夕,男女無別,反以為榮。后稍頗止,然終未改。其俗愚悍少慮,輕薄無威,亦有所長,敢于急人,燕丹遺風(fēng)也。 上谷至遼東,地廣民希,數(shù)被胡寇,俗與趙、代相類,有漁鹽棗栗之饒。北隙烏丸、夫馀,東賈真番之利。 玄菟、樂浪,武帝時(shí)置,皆朝鮮、濊貉、句驪蠻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相殺以當(dāng)時(shí)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雖免為民,欲猶羞之,嫁取無所讎,是以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其田民飲食以籩豆,都邑頗放效吏及內(nèi)郡賈人,往往以懷器食?こ跞±粲谶|東,吏見民無閉臧,及賈人往者,夜則為盜,俗稍益薄。今于犯禁浸多,至六十余條?少F哉,仁賢之化也!然東夷天性柔順,異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設(shè)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以歲時(shí)來獻(xiàn)見云。 自危四度至斗六度,謂之析木之次,燕之分也。 齊地,虛、危之分野也。東有甾川、東萊、瑯邪、高密、膠東,南有泰山、城陽,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樂、高城、重合、陽信,西有濟(jì)南、平原,皆齊分也。 少昊之世有爽鳩氏,虞、夏時(shí)有季崱,湯時(shí)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皆為諸侯,國此地。至周成王時(shí),薄姑氏與四國共作亂,成王滅之,以封師尚父,是為太公!对姟わL(fēng)》齊國是也。臨甾名營丘,故《齊詩》曰,“子之營兮,遭我乎嶩之間兮。”又曰:“俟我于著乎而。”此亦其舒緩之體也。吳札聞《齊》之歌,曰:“泱泱乎,大風(fēng)也哉!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 古有分土,亡分民。太公以齊地負(fù)海舄鹵,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勸以女工之業(yè),通魚鹽之利,而人物輻湊。后十四世,桓公用管仲,設(shè)輕重以富國,合諸侯成伯功,身在陪臣而取三歸。故其俗彌侈,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hào)為冠帶衣履天下。 初,太公治齊,修道術(shù),尊賢智,賞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經(jīng)術(shù),矜功名,舒緩闊達(dá)而足智。其失夸奢朋黨,言與行繆,虛詐不情,急之則離散,緩之則放縱。始桓公兄襄公淫亂,姑姊妹不嫁,于是令國中民家長女不得嫁,名曰“巫兒”,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為俗。痛乎,道民之道,可不慎哉! 昔太公始封,周公問:“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上功!敝芄唬骸昂笫辣赜写蹥⒅肌!逼浜蠖攀罏閺(qiáng)臣田和所滅,而和自立為齊侯。初,和之先陳公子完有罪來奔齊,齊桓公以為大夫,更稱田氏。九世至和而篡齊,至孫威王稱王,五世為秦所滅。 臨甾,海、岱之間一都會(huì)也。其中具五民云。 魯?shù),奎、婁之分野也。東至東海,南有泗水,至淮,得臨淮之下相、睢陵、僮、取慮,皆魯分也。 周興,以少昊之虛曲阜封周公子伯禽為魯侯,以為周公主。其民有圣人之教化,故孔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言近正也。瀕洙泗之水,其民涉度,幼者扶老而代其任。俗既益薄,長老不自安,與幼少相讓,故曰:“魯?shù)浪ィㄣ糁g龂龂如也。”孔子閔王道將廢,乃修六經(jīng),以述唐虞三代之道,弟子受業(yè)而通者七十有七人。是以其民好學(xué),上禮義,重廉恥。周公始封,太公問:“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而親親!碧唬骸昂笫澜跻!惫属斪晕墓院螅撊ス,政在大夫,季氏逐昭公,陵夷微弱,三十四世而為楚所滅。然本大國故自為分野。 今去圣久遠(yuǎn),周公遺化銷微,孔氏庠序衰懷。地陿民眾,頗有桑麻之業(yè),亡林澤之饒。俗儉嗇愛財(cái),趨商賈,好訾毀,多巧偽,喪祭之禮文備實(shí)寡,然其好學(xué)猶愈于它俗。 漢興以來,魯東海多至卿相。東平、須昌、壽良,皆在濟(jì)東,屬魯,非宋地也,當(dāng)考。 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陽、濟(jì)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 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陽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閼伯之虛也。濟(jì)陰定陶,《詩·風(fēng)》曹國也。武王封弟叔振鐸于曹,其后稍大,得山陽、陳留,二十余世為宋所滅。 昔堯作游成陽,舜漁雷澤,湯止于亳,故其民猶有先王遺風(fēng),重厚多君子,好稼穡,惡衣食,以致畜藏。 宋自微子二十余世,至景公滅曹,滅曹后五世亦為齊、楚、魏所滅,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陳留,齊得其濟(jì)陰、東平,楚得其沛。故今之楚彭城,本宋也,《春秋經(jīng)》曰“圍宋彭城”。宋雖滅,本大國,故自為分野。 沛楚之失,急疾顓己,地薄民貧,而山陽好為奸盜。 衛(wèi)地,營室、東壁之分野也。今之東郡及魏郡黎陽,河內(nèi)之野王、朝歌,皆衛(wèi)分也。 衛(wèi)本國既為狄所滅,文公徙封楚丘,三十余年,子成公徙于帝丘。故《春秋經(jīng)》曰“衛(wèi)遷于帝丘”,今之濮陽是也。本顓瑣之虛,故謂之帝丘。夏后之世,昆吾氏居之。成公后十余世,為韓、魏所侵,盡亡其旁邑,獨(dú)有濮陽。后秦滅濮陽,置東郡,徙之于野王。始皇既并天下,猶獨(dú)置衛(wèi)君,二世時(shí)乃廢為庶人。凡四十世,九百年,最后絕,故獨(dú)為分野。 衛(wèi)地有桑間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會(huì),聲色生焉,故俗稱鄭、衛(wèi)之音。周末有子路、夏育,民人慕之,故其俗剛武,上氣力。漢興,二千石治者亦以殺戮為威。宣帝時(shí)韓延壽為東郡太守,承圣恩,崇禮義,尊諫爭,至今東郡號(hào)善為吏,延壽之化也。其失頗奢靡,嫁取送死過度,而野王好氣任俠,有濮上風(fēng)。 楚地,翼、軫之分野也。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盡楚分也。 周成王時(shí),封文、武光師鬻熊之曾孫熊繹于荊蠻,為楚子,居丹陽。后十余世至熊達(dá),是為武王,浸以強(qiáng)大。后五世至嚴(yán)王,總帥諸侯,觀兵周室,并吞江、漢之間,內(nèi)滅陳、魯之國。后十余世,頃襄王東徙于陳。 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火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yè),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此曰}蓏偷生,而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而漢中淫失枝柱,與巴、蜀同俗。汝南之別,皆急疾有氣勢(shì)。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云夢(mèng)之饒,亦一都會(huì)也。 吳地,斗分野也。今之會(huì)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也。 殷道既衰,周大王亶父興支阝梁之地,長子大伯,次曰仲雍,少曰公季。公季有圣子昌,大王欲傳國焉。大伯、仲雍辭行采藥,遂奔荊蠻。公季嗣位,至昌為西伯,受命而王。故孔子美而稱曰:“大伯,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提而稱焉。”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贝蟛醣记G蠻,荊蠻歸之,號(hào)曰句吳。大伯卒,仲雍立,至曾孫周章,而武王克殷,因而封之。又封周章弟中于河北,是為北吳,后世之謂之虞,十二世為晉所滅。后二世而荊蠻之吳子壽夢(mèng)盛大稱王。其少子則季札,有賢材。兄弟欲傳國,札讓而不受。自壽夢(mèng)稱王六世,闔廬舉伍子胥、孫武為將,戰(zhàn)勝攻取,興伯名于諸侯。至子夫差,誅子胥,用宰嚭,為粵王句踐所滅。 吳、粵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fā)。 粵既并吳,后六世為楚所滅。后秦又擊楚,徙壽春,至子為秦所滅。 壽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鮑、木之輸,亦一都會(huì)也。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屬慕而述之,皆以顯名。漢興,高祖王兄子濞于吳,招致天下之娛游子弟,枚乘、鄒陽、嚴(yán)夫子之徒興于文、景之際。而淮南王安亦都?jí)鄞海匈e客著書。而吳有嚴(yán)助、朱買臣,貴顯漢朝,文辭并發(fā),故世傳《楚辭》。其失巧而少信。初淮南王異國中民家有女者,以待游士而妻之,故至今多女而少男。本吳、粵與楚接比,數(shù)相并兼,故民俗略同。 吳東有海鹽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之一都會(huì)也。豫章出黃金,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費(fèi)。江南卑濕,丈夫多夭。 公稽海外有東鳀人,分為二十余國,以歲時(shí)來獻(xiàn)見云。 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今之蒼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 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會(huì)稽,文身斷發(fā),以避蛟龍之害。后二十世,至句踐稱王,與吳王闔廬戰(zhàn),敗之雋李。夫差立,句踐乘勝復(fù)伐吳。吳大破之,棲會(huì)稽,臣服請(qǐng)平。后用范蠡、大夫種計(jì),遂伐滅吳,兼并其地。度淮與齊、晉諸侯會(huì),致貢于周。周元王使使賜命為伯,諸侯畢賀。后五世為楚所滅,子孫分散,君服于楚。后十世,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漢興,復(fù)立搖為越王。是時(shí),秦南海尉趙佗亦自王,傳國至武帝時(shí),盡滅以為郡云。 處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會(huì)也。 自合浦徐聞南入海,得大州,東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為儋耳、珠厓郡。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男子耕農(nóng),種禾稻、纻麻,女子桑蠶織績。亡馬與虎,民有五畜,山多麈麖。兵則矛、盾、刀,木弓弩、竹矢,或骨為鏃。自初為郡縣,吏卒中國人多侵陵之,故率數(shù)歲一反。元帝時(shí),遂罷棄之。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厓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xiàn)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yīng)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zhuǎn)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fēng)波溺死,不者數(shù)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xiàn)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shí)期的歷史學(xué)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稘h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稘h書》包括紀(jì)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卷一上 高帝紀(jì)第一上 卷一下 高帝紀(jì)第一下
卷二 惠帝紀(jì)第二 卷三 高后紀(jì)第三
卷四 文帝紀(jì)第四 卷五 景帝紀(jì)第五
卷六 武帝紀(jì)第六 卷七 昭帝紀(jì)第七
卷八 宣帝紀(jì)第八 卷九 元帝紀(jì)第九
卷十 成帝紀(jì)第十 卷十一 哀帝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平帝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第一
卷十四 諸侯王表第二 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卷十九下(表略)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卷二十一上 律歷志第一上
卷二十一下 律歷志第一下 卷二十二 禮樂志第二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卷二十四上 食貨志第四上
卷二十四下 食貨志第四下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卷二十九 溝洫志第九
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卷三十一 陳勝項(xiàng)籍傳第一
卷三十二 張耳陳馀傳第二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三
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第五
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第六 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第七
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第八 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第九
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第十 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
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 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第十三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jì)北王傳第十四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
卷四十六 萬石衛(wèi)直周張傳第十六 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第十七
卷四十八 賈誼傳第十八 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cuò)傳第十九
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衛(wèi)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董仲舒?zhèn)鞯诙?/a> 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上
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下 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張湯傳第二十九 卷六十 杜周傳第三十
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 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第三十三 卷六十四上 嚴(yán)朱吾丘主父徐嚴(yán)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
卷六十四下 嚴(yán)朱吾丘主父徐嚴(yán)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下 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云傳第三十七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 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卷七十一 雋疏于薛平彭傳第四十一
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卷七十三 韋賢傳第四十三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 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
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第四十六 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第四十七
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第四十九
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 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 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第五十三
卷八十四 翟方進(jìn)傳第五十四 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卷八十七上 揚(yáng)雄傳第五十七上
卷八十七下 揚(yáng)雄傳第五十七下 卷八十八 儒林傳第五十八
卷八十九 循吏傳第五十九 卷九十 酷吏傳第六十
卷九十一 貨殖傳第六十一 卷九十二 游俠傳第六十二
卷九十三 佞幸傳第六十三 卷九十四上 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卷九十四下 匈奴傳第六十四下 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卷九十六下 西域傳第六十六下
卷九十七上 外戚傳第六十七上 卷九十七下 外戚傳第六十七下
卷九十八 元后傳第六十八 卷九十九上 王莽傳第六十九上
卷九十九中 王莽傳第六十九中 卷九十九下 王莽傳第六十九下
卷一百上 敘傳第七十上 卷一百下 敘傳第七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