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漢書

 

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傅介子,北地人也,以從軍為官。先是,龜茲、樓蘭皆嘗殺漢使者,語在《西域傳》。至元鳳中,介子以駿馬監(jiān)求使大宛,因詔令青樓蘭、龜茲國。 介子至樓蘭,責(zé)其王教匈奴遮殺漢使:“大兵方至,王茍不教匈奴,匈奴使過至諸國,何為不言?”王謝服,言:“匈奴使屬過,當(dāng)至烏孫,道過龜茲。”介子至龜茲,復(fù)責(zé)其王,王亦服罪。介子從大宛還到龜茲,龜茲言:“匈奴使從烏孫還,在此!苯樽右蚵势淅羰抗舱D斬匈奴使者。還奏事,詔拜介子為中郎,遷平樂監(jiān)。 介子謂大將軍霍光曰:“樓蘭、龜茲數(shù)反復(fù)而不誅,無所懲艾。介子過龜茲時,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諸國。”大將軍曰:“龜茲道遠(yuǎn),且驗之于樓蘭!庇谑前浊仓。 介子與士卒俱赍金幣,揚言以賜外國為名。至樓蘭,樓蘭王意不親介子,介子陽引去,至其西界,使譯謂曰:“漢使者持黃金、錦繡行賜諸國,王不來受,我去之西國矣!奔闯鼋饚乓允咀g。譯還報王,王貪漢物,來見使者。介子與坐飲,陳物示之。飲酒皆醉,介子謂王曰:“天子使我私報王!蓖跗痣S介子入帳中,屏語,壯士二人從后刺之,刃交胸,立死。其貴人左右皆散走。介子告諭以:“王負(fù)漢罪,天子遣我業(yè)誅王,當(dāng)更立前太子質(zhì)在漢者。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遂持王首還詣闕,公卿將軍議者咸嘉其功。上乃下詔曰:“樓蘭王安歸嘗為匈奴間,候遮漢使者,發(fā)兵殺略衛(wèi)司馬安樂、光祿大夫忠、期門郎遂成等三輩,及安息、大宛使,盜取節(jié)印、獻物,甚逆天理。平樂監(jiān)傅介子持節(jié)使誅斬樓蘭王安歸首,縣之北闕,以直報怨,不煩師從。其封介子為義陽侯,食邑七百戶。士刺王者皆補侍郎。” 介子薨,子敞有罪不得嗣,國除。元始中,繼功臣世,復(fù)封介子曾孫長為義陽侯,王莽敗,乃絕。 常惠,太原人也。少時家貧,自奮應(yīng)募,隨移中監(jiān)蘇武使匈奴,并見拘留十余年,昭帝時乃還。漢嘉其勤勞,拜為光祿大夫。 是時,烏孫公主上書言:“匈奴發(fā)騎田車師,車師與匈奴為一,共侵烏孫,唯天子救之!”漢養(yǎng)士馬,議欲擊匈奴。會昭帝崩,宣帝初即位,本始二年,遣惠使烏孫。公主及昆彌皆遣使,因惠言:“匈奴連發(fā)大兵擊烏孫,取車延、惡師地,收其人民去,使使脅求公主,欲隔絕漢。昆彌愿發(fā)國半精兵,自給人馬五萬騎,盡力擊匈奴。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昆彌!”于是漢大發(fā)十五萬騎,五將軍分道出,語在《匈奴傳》。 以惠為校尉,持節(jié)護烏孫兵。昆彌自將翕侯以下五萬余騎,從西方入至右谷蠡庭,獲單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騎將以下三萬九千人,得馬、牛、驢、騾、橐佗五萬余匹,羊六十余萬頭,烏孫皆自取鹵獲;輳睦糇涫嗳穗S昆彌還,未至烏孫,烏孫人盜惠印綬節(jié);葸,自以當(dāng)誅。時,漢五將皆無功,天子以惠奉使克獲,遂封惠為長羅侯。復(fù)遣惠持金幣還賜烏孫貴人有功者,惠因奏請龜茲國嘗殺校尉賴丹,未伏誅,請便道擊之,宣帝不許。大將軍霍光風(fēng)惠以便宜從事;菖c吏士五百人俱至烏孫,還過,發(fā)西國兵二萬人,令副使發(fā)龜茲東國二萬人,烏孫兵七千人,從三面攻龜茲,兵未合,先遣人責(zé)其王以前殺漢使?fàn)睢M踔x曰:“乃我先王時為貴人姑翼所誤耳,我無罪。”惠曰:“即如此,縛姑翼來,吾置王!蓖鯃(zhí)姑翼詣惠,惠斬之而還。 后代蘇武為典屬國,明習(xí)外國事,勤勞數(shù)有功。甘露中,后將軍趙充國薨,天子遂以惠為右將軍,典屬國如故。宣帝崩,惠事元帝,三歲薨,謚曰壯武侯。傳國至曾孫,建武中乃絕。 鄭吉,會稽人也,以卒伍從軍,數(shù)出西域,由是為郎。吉為人強執(zhí),習(xí)外國事。自張騫通西域,李廣利征伐之后,初置校尉,屯田渠黎。至宣帝時,吉以侍郎田渠黎,積谷,因發(fā)諸國兵攻破車師,遷衛(wèi)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 神爵中,匈奴乖亂,日逐王先賢撣欲降漢,使人與吉相聞。吉發(fā)渠黎、龜茲諸國五萬人迎日逐王,口萬二千人、小王將十二人隨吉至河曲,頗有亡者,吉追斬之,遂將詣京師。漢封日逐王為歸德侯。 吉既破車師,降日逐,威震西域,遂并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都護。都護之置自吉始焉。 上嘉其功效,乃下詔曰:“都護西域騎都尉鄭吉,拊循外蠻,宣明威信,迎匈奴單于從兄日逐王眾,擊破車師兜訾城,功效茂著。其封吉為安遠(yuǎn)侯,食邑千戶!奔谑侵形骰騽t立莫府,治烏壘城,鎮(zhèn)撫諸國,誅伐懷集之。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于鄭吉。語在《西域傳》。 吉薨,謚曰繆侯。子光嗣,薨,無子,國除。元始中,錄功臣不以罪絕者,封吉曾孫永為安遠(yuǎn)侯。 甘延壽字君況,北地郁郅人也。少以良家子善騎射為羽林,投石拔距絕于等倫,嘗超逾羽林亭樓,由是遷為郎。試弁,為朝門,以材力愛幸。稍遷至遼東太守,免官。車騎將軍許嘉薦延壽為郎中,諫大夫,使西域都護、騎都尉,與副校尉陳湯共誅斬郅支單于,封義成侯。薨,謚曰壯侯。傳國至曾孫,王莽敗,乃絕。 陳湯字子公,山陽瑕兵人也。少好書,博達善屬文。家貧丐貸無節(jié),不為州里所稱。西至長安求官,得太官獻食丞。數(shù)歲,富平侯張勃與湯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詔列侯舉茂材,勃舉湯。湯待遷,父死不奔喪,司隸奏湯無循行,勃選舉故不以實,坐削戶二百,會薨,因賜謚曰繆侯。湯下獄論。后復(fù)以薦為郎,數(shù)求使外國。久之,遷西域副校尉,與甘延壽俱出。 先是,宣帝時匈奴乖亂,五單于爭立,呼韓邪單于與郅支單于俱遣子入侍,漢兩受之。后呼韓邪單于身入稱臣朝見,郅支以為呼韓邪破弱降漢,不能自還,即西收右地。會漢發(fā)兵送呼韓邪單于,郅于由是遂西破呼偈、堅昆、丁令,兼三國而都之。怨?jié)h擁護呼韓邪而不助己,困辱漢使者漢乃始等。初元四年,遣使奉獻,因求侍子,愿為內(nèi)附。漢議遣衛(wèi)司馬谷吉送之。御史大夫貢禹、博士匡衡以為《春秋》之義“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今郅支單于鄉(xiāng)化未醇,所在絕遠(yuǎn),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還。吉上書言:“中國與夷狄有羈縻不絕之義,今既養(yǎng)全其子十年,德澤甚厚,空絕而不送,近從塞還,示棄捐不畜,使無鄉(xiāng)從之心,棄前恩,立后怨,不便。議者見前江乃始無應(yīng)敵之?dāng)?shù),知勇俱困,以致恥辱,即豫為臣憂。臣幸得建強漢之節(jié),承明圣之詔,宣諭厚恩,不宜敢桀。若懷禽獸,加無道于臣,則單于長嬰大罪,必遁逃遠(yuǎn)舍,不敢近邊。沒一使以安百姓,國之計,臣之愿也。愿送至庭!鄙弦允境,禹復(fù)爭,以為吉往必為國取悔生事,不可許。右將軍馮奉世以為可遣,上許焉。既至,郅支單于怒,竟殺吉等。自知負(fù)漢,又聞呼韓邪益強,遂西奔康居?稻油跻耘捋ぶ,郅支亦以女予康居王?稻由踝鹁篡ぶ,欲倚其威以脅諸國。郅支數(shù)借兵擊烏孫,深入至赤谷城,殺略民人,驅(qū)畜產(chǎn),烏孫不敢追,西邊空虛,不居者且千里。郅支單于自以大國,威名尊重,又乘勝驕,不為康居王禮,怒殺康居王女及貴人、人民數(shù)百,或支解投都賴水中。發(fā)民作城,日作五百人,二歲乃已。又遣使責(zé)闔蘇、大宛諸國歲遺,不敢不予。漢遣使三輩至康居求谷吉等死,郅支困辱使者,不肯奉詔,而因都護上書言:“居困厄,愿歸計強漢,遣子入侍!逼潋湅犎绱。 建昭三年,湯與延壽出西域。湯為人沉勇有大慮,多策謀,喜奇功,每過城邑山川,常登望。既領(lǐng)外國,與延壽謀曰:“夷狄畏服大種,其天性也。西域本屬匈奴,今郅支單于威名遠(yuǎn)聞,侵陵烏孫、大宛,常為康居畫計,欲降服之。如得此二國,北擊伊列,西取安息,南排月氏、山離烏弋,數(shù)年之間,城郭諸國危矣。且其人剽悍,好戰(zhàn)伐,數(shù)取勝,久畜之,必為西域患。郅支單于雖所在絕遠(yuǎn),蠻夷無金城強弩之守,如發(fā)屯田吏士,驅(qū)從烏孫眾兵,直指其城下,彼亡則無所之,守則不足自保,千載之功可一朝而成也!毖訅垡嘁詾槿唬嗾堉,湯曰:“國家與公卿議,大策非凡所見,事必不從!毖訅郦q與不聽。會其久病,湯獨矯制發(fā)城郭諸國兵、車師戊己校尉屯田使士。延壽聞之,驚起,欲止焉。湯怒,按劍叱延壽曰:“大眾已集會,豎子欲沮眾邪?延壽遂從之,部勒行陳,益置揚威、白虎、合騎之校,漢兵,胡兵合四萬余人,延壽、湯上疏自劾奏矯制,陳言兵狀。 即日引軍分行,別為六校,其三校從南道逾蔥嶺徑大宛,其三校都護自將,發(fā)溫宿國,從北道入赤谷,過烏孫,涉康居界,至闐池西。而康居副王抱闐將數(shù)千騎,寇赤谷城東,殺略大昆彌千余人,驅(qū)畜產(chǎn)甚多,從后與漢軍相及,頗寇盜后重。湯縱胡兵擊之,殺四百六十人,得其所略民四百七十人,還付大昆彌,其馬、牛、羊以給軍食。又捕得抱闐貴人伊奴毒。 入康居?xùn)|界,令軍不得為寇。間呼其貴人屠墨見之,諭以威信,與飲盟遣去。徑引行,未至單于城可六十里,止?fàn)I。復(fù)捕得康居貴人貝色子男開牟以為導(dǎo)。貝色子即屠墨母之弟,皆怨單于,由是具知郅支情。 明日引行,未至城三十里,止?fàn)I。單于遣使問:“漢兵何以來?”應(yīng)曰:“單于上書言居困厄,愿歸計強漢,身入朝見。天子哀閔單于棄大國,屈意康居,故使都護將軍來迎單于妻子,恐左右驚動,故未敢至城下。”使數(shù)往來相答報。延壽、湯因讓之:“我為單于遠(yuǎn)來,而至今無名王大人見將軍受事者,何單于忽大計,失客主之禮也!兵來道遠(yuǎn),人畜罷極,食度日盡,恐無以自還,愿單于與大臣審計策! 明日,前至郅支城都賴水上,離城三里,止?fàn)I傅陳。望見單于城上立五采幡幟,數(shù)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余騎往來馳城下,步兵百余人夾門魚鱗陳,講習(xí)用兵。城上人更招漢軍曰“斗來!”百余騎馳赴營,營皆張弩持滿指之,騎引卻。頗遣吏士射城門騎步兵,騎步兵皆入。延壽、湯令軍聞鼓音皆薄城下,四周圍城,各有所守,穿塹,塞門戶,鹵楯為前,戟弩為后,卬射城中樓上人,樓上人下走。土城外有重木城,從木城中射,頗殺傷外人。外人發(fā)薪燒木城。夜,數(shù)百騎欲出外,迎射殺之。 初,單于聞漢兵至,欲去,疑康居怨己,為漢內(nèi)應(yīng),又聞烏孫諸國兵皆發(fā),自以無所之。郅支已出,復(fù)還,曰:“不如堅守。漢兵遠(yuǎn)來,不能久攻!眴斡谀吮患自跇巧希T閼氏夫人數(shù)十皆以弓射外人。外人射中單于鼻,諸夫人頗死。單于下騎,傳戰(zhàn)大內(nèi)。夜過半,木城穿,中人卻入土城,乘城呼。時,康居兵萬余騎分為十余處,四面環(huán)城,亦與相應(yīng)和。夜,數(shù)奔營,不利,輒卻。平明,四面火起,吏士喜,大呼乘之,鉦鼓聲動地?稻颖齾s。漢兵四面推鹵楯,并入土城中。單于男女百余人走入大內(nèi)。漢兵縱火,吏士爭入,單于被創(chuàng)死。軍候假丞杜勛斬單于首,得漢使節(jié)二及谷吉等所赍帛書。諸鹵獲以畀得者。凡斬閼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級,生虜百四十五人,降虜千余人,賦予城郭諸國所發(fā)十五王。 于是延壽、湯上疏曰:“臣聞天下之大義,當(dāng)混為一,昔有康、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于民,大惡通于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并應(yīng),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yuǎn)必誅。”事下有司。丞相匡衡、御史大夫繁延壽以為:“郅支及名王首更歷諸國,蠻夷莫不聞知!对铝睢反海骸邝缆衩h’之時,宜勿縣!避囼T將軍許嘉、右將軍王商以為:“春秋夾谷之會,優(yōu)施笑君,孔子誅之,方盛夏,首足異門而出。宜縣十日乃埋之!庇性t將軍議是。 初,中書令石顯嘗欲以姊妻延壽,延壽不取。及丞相、御史亦惡其矯制,皆不與湯。湯素貪,所鹵獲財物入塞多不法。司隸校尉移書道上,系吏士按驗之。湯上疏言:“臣與吏士共誅郅支單于,幸得禽滅,萬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勞道路。今司隸反逆收系按驗,是為郅支報仇也!”上立出吏士,令縣道具酒食以過軍。既至,論功,石顯、匡衡以為:“延壽、湯擅興師矯制,幸得不誅,如復(fù)加爵土,則后奉使者爭欲乘危徼幸,生事于蠻夷,為國招難,漸不可開!痹蹆(nèi)嘉延壽、湯功,而重違衡、顯之議,議久不決。 故宗正劉向上疏曰:“郅支單于囚殺使者吏士以百數(shù),事暴揚外國,傷威毀重,群臣皆閔焉。陛下赫然欲誅之,意未嘗有忘。西域都護延壽、副校尉湯承圣指,倚神靈,總百蠻之君,攬城郭之兵,出百死,入絕域,遂蹈康居,屠五重城,搴歙侯之旗,斬郅支之首,縣旌萬里之外,揚威昆山之西,掃谷吉之恥,立昭明之功,萬夷懾伏,莫不懼震。呼韓邪單于見郅支已誅,且喜且懼,鄉(xiāng)風(fēng)馳義,稽首來賓,愿守北藩,累世稱臣。立千載之功,建萬世之安,群臣大勛莫大焉。昔周大夫方叔、吉甫為宣王誅獫狁而百蠻從,其《詩》曰:“啴々焞々,如霆如雷,顯允方叔,征伐獫狁,蠻荊來威!兑住吩唬骸屑握凼,獲匪其丑!悦勒D首惡之人,而諸不順者皆來從也。今延壽、湯所誅震,雖《易》之折首、《詩》之雷霆不能及也。論大功者不錄小過,舉大美者不疵細(xì)瑕!端抉R法》曰‘軍賞不逾月’,欲民速得為善之利也。蓋急武功,重用人也。吉甫之歸,周厚賜之,其《詩》曰:‘吉甫燕喜,既多受祉,來歸自鎬,我行永久。’千里之鎬猶以為遠(yuǎn),況萬里之外,其勤至矣!延壽、湯既未獲受祉之報,反屈捐命之功,久挫于刀筆之前,非所以勸有功厲戎士也。昔齊桓公前有尊周之功,后有滅項之罪;君子以功覆過而為之諱行事。貳師將軍李廣利捐五萬之師,靡億萬之費,經(jīng)四年這勞,而廑獲駿馬三十匹,雖斬宛王毋鼓之首,猶不足以復(fù)費,其私罪惡甚多。孝武以為萬里征伐,不錄其過,遂封拜兩侯、三卿、二千石百有余人。今康居國強于大宛,郅支之號重于宛王,殺使者罪甚于留馬,而延壽、湯不煩漢士,不費斗糧,比于貳師,功德百之。且;蓦S欲擊之烏孫,鄭吉迎自來之日逐,猶皆裂土受爵。故言威武勤勞則大于方叔、吉甫,列功覆過則優(yōu)于齊桓、貳師,近事之功則高于安遠(yuǎn)、長羅,而大功未著,小惡數(shù)布,臣竊痛之!宜以時解縣通籍,除過勿治,尊寵爵位,以勸有功! 于是天子下詔曰:“匈奴郅支單于背畔禮義,留殺漢使者、吏士,甚逆道理,朕豈忘之哉!所以優(yōu)游而不征者,重協(xié)師眾,勞將帥,故隱忍而未有云也。今延壽、湯睹便宜,乘時利,結(jié)城郭諸國,擅興師矯制而征之。賴天地宗廟之靈,誅討郅支單于,斬獲其首,及閼氏、貴人、名王以下千數(shù)。雖逾義干法,內(nèi)不煩一夫之役,不開府庫之臧,因敵之糧以贍軍用,立功萬里之外,威震百蠻,名顯四海。為國除殘,兵革之原息,邊竟得以安。然猶不免死亡之患,罪當(dāng)在于奉憲,朕甚閔之!其赦延壽、湯罪,勿治。詔公卿議封焉。議者皆以為宜如軍法捕斬單于令?锖、石顯以為“郅支本亡逃失國,竊號絕域,非真單于”。元帝取安遠(yuǎn)侯鄭吉故事,封千戶,衡、顯復(fù)爭。乃封延壽為義成侯。賜湯爵關(guān)內(nèi)侯,食邑各三百戶,加賜黃金百斤。告上帝、宗廟,大赦天下。拜延壽為長水校尉,湯為射聲校尉。 延壽遷城門校尉、護軍都尉,薨于官。成帝初即位,丞相衡復(fù)奏:“湯以吏二千石奉使,顓命蠻夷中,不正身以先下,而盜所收康居財物,戒官屬曰絕域事不復(fù)校。雖在赦前,不宜處位!睖狻 后湯上書言康居王侍子非王子也。按驗,實王子也。湯下獄當(dāng)死。太中大夫谷永上疏訟湯曰:“臣聞楚有子玉得臣,文公為之仄席而坐;趙有廉頗、馬服,強秦不敢窺兵井陘;近漢有郅都、魏尚,匈奴不敢南鄉(xiāng)沙幕。由是言之,戰(zhàn)克之將,國之爪牙,不可不重也。蓋‘君子聞鼓鼙之聲,則思將率之臣’。竊見關(guān)內(nèi)侯陳湯,前使副西域都護,忿郅支之無道,閔王誅之不加,策慮愊億,義勇奮發(fā),卒興師奔逝,橫厲烏孫,逾集都賴,屠三重城,斬郅支首,報十年之逋誅,雪邊吏之宿恥,威震百蠻,武暢西海,漢元以來,征伐方外之將,未嘗有也。今湯坐言事非是,幽囚久系,歷時不決,執(zhí)憲之吏欲致之大辟。昔白起為秦將,南拔郢都,北坑趙括,以纖介之過,賜死杜郵,秦民憐之,莫不隕涕。今湯親秉鉞,席卷喋血萬里之外,薦功祖廟,告類上帝,介胄之士靡不慕義。以言事為罪,無赫赫之惡!吨軙吩唬骸浫酥,忘人之過,宜為君者也!蛉R有勞于人,尚加帷蓋之報,況國之功臣者哉!竊恐陛下忽于鼙鼓之聲,不察《周書》之意,而忘帷蓋之施,庸臣遇湯,卒從吏議,使百姓介然有秦民之恨,非所以厲死難之臣也!睍,天子出湯,奪爵為士伍。 后數(shù)歲,西域都護段會宗為烏孫兵所圍,驛騎上書,愿發(fā)城郭敦煌兵以自救。丞相王商、大將軍王鳳及百僚議數(shù)日不決。鳳言:“湯多籌策,習(xí)外國事,可問!鄙险贉娦。湯擊郅支時中塞病,兩臂不詘申。湯入見,有詔毋拜,示以會宗奏。湯辭謝,曰:“將相九卿皆賢材通明,小臣罷癃,不足以策大事!鄙显唬骸皣矣屑,君其毋讓!睂υ唬骸俺家詾榇吮?zé)o可憂也!鄙显唬骸昂我匝灾俊睖唬骸胺蚝宥(dāng)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dāng)一。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敵’,今圍會宗者人眾不足以勝會宗,唯陛下勿憂!且兵輕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今會宗欲發(fā)城郭敦煌,歷時乃至,所謂報仇之兵,非救急之用也!”上曰:“奈何?其解可必乎?度何時解?”湯知烏孫瓦合,不能久攻,故事不過數(shù)日。因?qū)υ唬骸耙呀庖!”詘指計其日,曰:“不出五日,當(dāng)有吉語聞!本铀娜眨姇,言已解。大將軍鳳奏以為從事中郎,莫府事一決于湯。湯明法令,善因事為勢,納說多從。常受人金錢作章奏,卒以此敗。 初,湯與將作大匠解萬年相善。自元帝時,渭陵不復(fù)徙民起邑。成帝起初陵,數(shù)年后,樂霸陵曲亭南,更營之。萬年與湯議,以為:“武帝時工楊光以所作數(shù)可意,自致將作大匠,及大司農(nóng)、中丞耿壽昌造杜陵賜爵關(guān)內(nèi)侯,將作大匠乘馬延年以勞苦秩中二千石;今作初陵而營起邑居,成大功,萬年亦當(dāng)蒙重賞。子公妻家在長安,兒子生長長安,不樂東方,宜求徙,可得賜田宅,俱善!睖睦,即上封事言:“初陵,京師之地,最為肥美,可立一縣。天下民不徙諸陵三十余歲矣,關(guān)東富人益眾,多規(guī)良田,役使貧民,可徙初陵,以強京師,衰弱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貧富,湯愿與妻子家屬徙初陵,為天下先!庇谑翘熳訌钠溆,果起昌陵邑,后徙內(nèi)郡國民。萬年自詭三年可成,后卒不就,群臣多言其不便者。下有司議,皆曰:“昌陵因卑為高,積土為山,度便房猶在平地上,客土之中不保幽冥之靈,淺外不固,卒徒工庸以巨萬數(shù),至然脂火夜作,取土東山,且與谷同賈。作治數(shù)年,天下遍被其勞,國家罷敝,府臧空虛,下至眾庶,熬熬苦之。故陵因天性,據(jù)真土,處勢高敞,旁近祖考,前又已有十年功緒,宜還復(fù)故陵,勿徙民!鄙夏讼略t罷昌陵,語在《成紀(jì)》。丞相、御史請廢昌陵邑中室,奏未下,人以問湯:“第宅不徹,得毋復(fù)發(fā)徙?”湯曰:“縣官且順聽群臣言,猶且復(fù)發(fā)徙之也! 時,成都侯商新為大司馬衛(wèi)將軍輔政,素不善湯。商聞此語,白湯惑眾,下獄治,按驗諸所犯。湯前為騎都尉王莽上書言:“父早死,獨不封,母明君共養(yǎng)皇太后,尤勞苦,宜封!本篂樾露己。后皇太后同母弟茍參為水衡都尉,死,子伋為侍中,參妻欲為伋求封,湯受其金五十斤,許為求比上奏。弘農(nóng)太守張匡坐臧百萬以上,狡猾不道,有詔即訊,恐下獄,使人報湯。湯為訟罪,得逾冬月,許射錢二百萬,皆此類也。事在赦前。后東萊郡黑龍冬出,人以問湯,湯曰:“是所謂玄門開。微行數(shù)出,出入不時,故龍以非時出也!庇盅援(dāng)復(fù)發(fā)徙,傳相語者十余人。丞相御史奏:“湯惑眾不道,妄稱詐歸異于上,非所宜言,大不敬。”廷尉增壽議,以為:“不道無正法,以所犯劇易為罪,臣下承用失其中,故移獄廷尉,無比者先以聞,所以正刑罰,重人命也。明主哀憫百姓,下制書罷昌陵勿徙吏民,已申布。湯妄以意相謂且復(fù)發(fā)徙,雖頗驚動,所流行者少,百姓不為變,不可謂惑眾。湯稱詐,虛設(shè)不然之事,非所宜言,大不敬也。”制曰:“廷尉增壽當(dāng)是。湯前有討郅支單于功,其免湯為庶人,徙邊。”又曰:“故將作大匠萬年佞邪不忠,妄為巧詐,多賦斂,煩繇役,興卒暴之作,卒徒蒙辜,死者連屬,毒流眾庶,海內(nèi)怨望。雖蒙赦令,不宜居京師。”于是湯與萬年俱徙敦煌。久之,敦煌太守奏:“湯前親誅郅支單于,威行外國,不宜近邊塞!痹t徙安定。 議郎耿育上書言便宜,因冤訟湯曰;“延壽、湯為圣漢揚鉤深致遠(yuǎn)之威,雪國家累年之恥,討絕域不羈之君,系萬里難制之虜,豈有比哉!先帝嘉之,仍下明詔,宣著其功,改年垂歷,傳之無窮。應(yīng)是,南郡獻白虎,邊陲無警備。會先帝寢疾,然猶垂意不忘,數(shù)使尚書責(zé)問丞相,趣立其功。獨丞相匡衡排而不予,封延壽、湯數(shù)百戶,此功臣戰(zhàn)士所以失望也。孝成皇帝承建業(yè)之基,乘征伐之威,兵革不動,國家無事,而大臣傾邪,讒佞在朝,曾不深惟本末之難,以防未然之戒,欲專主威,排妒有功,使湯塊然被冤拘囚,不能自明,卒以無罪,老棄敦煌,正當(dāng)西域通道,令威名折沖之臣旅踵及身,復(fù)為郅支遺虜所笑,誠可悲也!至今奉使外蠻者,未嘗不陳郅支之誅以揚漢國之盛。夫援人之功以懼?jǐn),棄人之身以快讒,豈不痛哉!且安不忘危,盛必慮衰,今國家素?zé)o文帝累年節(jié)儉富饒之畜,又無武帝薦延梟俊禽敵之臣,獨有一陳湯耳!假使異世不及陛下,尚望國家追錄其功,封表其墓,以勸后進也。湯幸得身當(dāng)圣世,功曾未久,反聽邪臣鞭逐斥遠(yuǎn),使亡逃分竄,死無處所。遠(yuǎn)覽之士,莫不計度,以為湯功累世不可及,而湯過人情所有,湯尚如此,雖復(fù)破絕筋骨,暴露形骸,猶復(fù)制于唇舌,為嫉妒之臣所系虜耳。此臣所以為國家尤戚戚也!睍,天子還湯,卒于長安。 死后數(shù)年,王莽為安漢公秉政,既內(nèi)德湯舊恩,又欲諂皇太后,以討郅支功尊元帝廟稱高宗。以湯、延壽前功大賞薄,及候丞杜勛不賞,乃益封延壽孫遷千六百戶,追謚湯曰破胡壯侯,封湯子馮為破胡侯,勛為討狄侯。 段會宗字子孫,天水上邽人也。竟寧中,以杜陵令五府舉為西域都護、騎都尉、光祿大夫。西域敬其威信。三歲,更盡還,拜為沛郡太守。以單于當(dāng)朝,徙為雁門太守。數(shù)年,坐法免。西域諸國上書愿得會宗,陽朔中復(fù)為都護。 會宗為人好大節(jié),矜功名,與谷永相友善。谷永閔其老復(fù)遠(yuǎn)出,予書戒曰:“足下以柔遠(yuǎn)之令德,復(fù)典都護之重職,甚休甚休!若子之材,可優(yōu)游都城而取卿相,何必勒功昆山之仄,總領(lǐng)百蠻,懷柔殊俗?子之所長,愚無以喻。雖然,朋友以言贈行,敢不略意。方今漢德隆盛,遠(yuǎn)人賓服,傅、鄭、甘、陳之功沒齒不可復(fù)見,愿吾子因循舊貫,毋求奇功,終更亟還,亦足以復(fù)雁門之踦,萬里之外以身為本。愿詳思愚言! 會宗既出,諸國遣子弟郊迎。小昆彌安日前為會宗所立,德之,欲往謁,諸翕侯止不聽,遂至龜茲謁。城郭甚親附?稻犹颖LK匿率眾萬余人欲降,會宗奏狀,漢遣衛(wèi)司馬逢迎。會宗發(fā)戊己校尉兵隨司馬受降。司馬畏其眾,欲令降者皆自縛,保蘇匿怨望,舉眾亡去。會宗更盡還,以擅發(fā)戊己校尉之兵乏興,有詔贖論。拜為金城太守,以病免。 歲余,小昆彌為國民所殺,諸翕侯大亂。征會宗為左曹中郎將、光祿大夫,使安輯烏孫,立小昆彌兄末振將,定其國而還。 明年,末振將殺大昆彌,會病死,漢恨誅不加。元延中,復(fù)遣會宗發(fā)戊己校尉諸國兵,即誅末振將太子番丘。會宗恐大兵入烏孫,驚番丘,亡逃不可得,即留所發(fā)兵墊婁地,選精兵三十弩,徑至昆彌所在,召番丘,責(zé)以:“末振將骨肉相殺,殺漢公主子孫,未伏誅而死,使者受詔誅番丘!奔词謩魵⒎。官屬以下驚恐,馳歸。小昆彌烏犁靡者,末振將兄子也,勒兵數(shù)千騎圍會宗,會宗為言來誅之意:“今圍守殺我,如取漢牛一毛耳。宛王郅支頭縣槁街,烏孫所知也。”昆彌以下服,曰:“末振將負(fù)漢,誅其子可也,獨不可告我,令飲食之邪?”會宗曰:“豫告昆彌,逃匿之,為大罪。即飲食以付我,傷骨肉恩,故不先告!崩浺韵绿柶T去。會宗還奏事,公卿議會宗權(quán)得便宜,以輕兵深入烏孫,即誅番丘。宣明國威,宜加重賞。天子賜會宗爵關(guān)內(nèi)侯,黃金百斤。 是時,小昆彌季父卑爰疐擁眾欲害昆彌,漢復(fù)遣會宗使安輯,與都護孫建并力。明年,會宗病死烏孫中,年七十五矣,城郭諸國為發(fā)喪立祠焉。 贊曰:自元狩之際,張騫始通西域,至于地節(jié),鄭吉建都護之號,訖王莽世,凡十八人,皆以勇略選,然其有功跡者具此。廉褒以恩信稱,郭舜以廉平著,孫建用威重顯,其余無稱焉。陳湯儻{艸昜},不自收斂,卒用困窮,議者閔之,故備列云。

 

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xué)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稘h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稘h書》包括紀(jì)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卷一上 高帝紀(jì)第一上 卷一下 高帝紀(jì)第一下
卷二 惠帝紀(jì)第二 卷三 高后紀(jì)第三
卷四 文帝紀(jì)第四 卷五 景帝紀(jì)第五
卷六 武帝紀(jì)第六 卷七 昭帝紀(jì)第七
卷八 宣帝紀(jì)第八 卷九 元帝紀(jì)第九
卷十 成帝紀(jì)第十 卷十一 哀帝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平帝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第一
卷十四 諸侯王表第二 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卷十九下(表略)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卷二十一上 律歷志第一上
卷二十一下 律歷志第一下 卷二十二 禮樂志第二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卷二十四上 食貨志第四上
卷二十四下 食貨志第四下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卷二十九 溝洫志第九
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第一
卷三十二 張耳陳馀傳第二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三
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第五
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第六 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第七
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第八 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第九
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第十 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
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 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第十三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第十四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
卷四十六 萬石衛(wèi)直周張傳第十六 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第十七
卷四十八 賈誼傳第十八 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第十九
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衛(wèi)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董仲舒?zhèn)鞯诙?/a> 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上
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下 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張湯傳第二十九 卷六十 杜周傳第三十
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 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第三十三 卷六十四上 嚴(yán)朱吾丘主父徐嚴(yán)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
卷六十四下 嚴(yán)朱吾丘主父徐嚴(yán)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下 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云傳第三十七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 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卷七十一 雋疏于薛平彭傳第四十一
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卷七十三 韋賢傳第四十三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 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
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第四十六 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第四十七
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第四十九
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 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 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第五十三
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第五十四 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第五十七上
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第五十七下 卷八十八 儒林傳第五十八
卷八十九 循吏傳第五十九 卷九十 酷吏傳第六十
卷九十一 貨殖傳第六十一 卷九十二 游俠傳第六十二
卷九十三 佞幸傳第六十三 卷九十四上 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卷九十四下 匈奴傳第六十四下 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卷九十六下 西域傳第六十六下
卷九十七上 外戚傳第六十七上 卷九十七下 外戚傳第六十七下
卷九十八 元后傳第六十八 卷九十九上 王莽傳第六十九上
卷九十九中 王莽傳第六十九中 卷九十九下 王莽傳第六十九下
卷一百上 敘傳第七十上 卷一百下 敘傳第七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