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漢書

 

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昔武王伐紂,遷九鼎于雒邑,伯夷、叔齊薄之,餓死于首陽,不食其祿,周猶稱盛德焉。然孔子賢此二人,以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也。而《孟子》亦云:“聞伯夷之風者,貪夫廉,懦夫有立志”;“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莫不興起,非賢人而能若是乎!” 漢興有園公、綺里季、夏黃公,角里先生,此四人者,當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自高祖聞而召之,不至。其后呂后用留侯計,使皇太子卑辭束帛致禮,安車迎而致之。四人既至,從太子見,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為重,遂用自安。語在《留侯傳》。 其后谷口有鄭子真,蜀有嚴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成帝時,元舅大將軍王鳳以禮聘子真,子真遂不亻出而終。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為:“卜筮者賤業(yè),而可以惠眾人。有邪惡非正之問,則依蓍龜為言利害。與人子言依于孝,與人弟言依于順,與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勢導(dǎo)之以善,從吾言者,已過半矣。”裁日閱數(shù)人,得百錢足自養(yǎng),財閉肆下簾而授《老子》。博覽亡不通,依老子、嚴周之指著書十余萬言。楊雄少時從游學(xué),以而仕京師顯名,數(shù)為朝廷在位賢者稱君平德。杜陵李強素善雄,久之為益州牧,喜謂雄曰:“吾真得嚴君平矣。”雄曰:“君備禮以待之,彼人可見而不可得詘也。”強心以為不然。及至蜀,致禮與相見,卒不敢言以為從事,乃嘆曰:“楊子云誠知人!”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業(yè)終,蜀人愛敬,至今稱焉。及雄著書言當世士,稱此二人。其論曰:“或問: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盍勢諸名卿可幾?曰:君子德名為幾。梁、齊、楚、趙之君非不富且貴也,惡虖成其名!谷口鄭子真不詘其志,耕于巖石之下,名震于京師,豈其卿?豈其卿?楚兩龔之潔,其清矣乎!蜀嚴湛冥,不作茍見,不治茍得,久幽而不改其操,雖隨、和何以加諸?舉茲以旃,不亦寶乎!” 自園公、綺里季、夏黃公、角里先生、鄭子真、嚴君平皆未嘗仕,然其風聲足以激貪厲俗,近古之逸民也。若王吉、貢禹,兩龔之屬,皆以禮讓進退云。 王吉字子陽,瑯邪皋虞人也。少好學(xué)明經(jīng),以郡吏舉孝廉為郎,補若盧右丞,遷云陽令。舉賢良為昌邑中尉,而王好游獵,驅(qū)馳國中,動作亡節(jié),吉上疏諫,曰: 臣聞古者師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詩》云:“匪風發(fā)兮,匪車揭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闭f曰:是非古之風也,發(fā)發(fā)者;是非古之車也,揭揭者。蓋傷之也。今者大王幸方與,曾不半日而馳二百里,百姓頗廢耕桑,治道牽馬,臣愚以為民不可數(shù)變。昔召公述職,當民事時,舍于棠下而聽斷焉。是時,人皆得其所,后世思其仁恩,至乎不伐甘棠,《甘棠》之詩是也。 大王不好書術(shù)而樂逸游,馮式撙銜,馳騁不止,口倦乎叱咤,手苦于箠轡,身勞乎車輿;朝則冒霧露,晝則被塵埃,夏則為大暑之所暴炙,冬則為風寒之所偃薄。數(shù)以耎脆之玉體犯勤勞之煩毒,非所以全壽命之宗也,又非所以進仁義之隆也。 夫廣夏之下,細旃之上,明師居前,勸誦在后,上論唐、虞之際,下及殷、周之盛,考仁圣之風,習(xí)治國之道,䜣䜣焉發(fā)憤忘食,日新厥德,其樂豈徒銜橛之間哉!休則俯仰詘信以利形,進退步趨以實下,吸新吐故以練臧,專意積精以適神,于以養(yǎng)生,豈不長哉!大王誠留意如此,則心有堯、舜之志,體有喬、松之壽,美聲廣譽登而上聞,則福祿其輳而社稷安矣。 皇帝仁圣,至今思慕未怠,于官館囿池弋獵之樂未有所幸,大王宜夙夜念此,以承圣意。諸侯骨肉,莫親大王,大王于屬則子也,于位則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責加焉,恩愛行義孅介有不具者,于以上聞,非饗國之福也。臣吉愚戇,愿大王察之。 王賀雖不遵道,然猶知敬禮吉,乃下令曰:“寡人造行不能無惰,中尉甚忠,數(shù)輔吾過。使謁者千秋賜中尉牛肉五百斤,酒五石,脯五束!逼浜髲(fù)放從自若。吉輒諫爭,甚得輔弼之義,雖不治民,國中莫不敬重焉。 久之,昭帝崩,亡嗣,大將軍霍光秉政,遣大鴻臚、宗正迎昌邑王。吉即奏書戒王曰:“臣聞高宗諒暗,三年不言。今大王以喪事征,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慎毋有所發(fā)。且何獨喪事,凡南面之君何言哉?天不言,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愿大王察之。大將軍仁愛勇智,忠信之德天下莫不聞,事孝武皇帝二十余年未嘗有過。先帝棄群臣,屬以天下,寄幼孤焉,大將軍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內(nèi)晏然,雖周公、伊尹亡以加也。今帝崩,亡嗣,大將軍惟思可以奉宗廟者,攀援而立大王,其仁厚豈有量哉!臣愿大王事之敬之,政事一聽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愿留意,常以為念! 王既到,即位二十余日以行淫亂廢。昌邑群臣坐在國時不舉奏王罪過,令漢朝不聞知,又不能輔道,陷王大惡,皆下獄誅。唯吉與郎中令龔遂以忠直數(shù)諫正得減死,髡為城旦。 起家復(fù)為益州刺史,病去官,復(fù)征為博士、諫大夫。是時,宣帝頗修武帝故事,宮室車服盛于昭帝。時外戚許、史、王氏貴寵,而上躬親政事,任用能吏。吉上疏言得失,曰: 陛下躬圣質(zhì),總?cè)f方,帝王圖籍日陳于前,惟思世務(wù),將興太平。詔書每下,民欣然若更生。臣伏而思之,可謂至恩,未可謂本務(wù)也。 欲治之主不世出,公卿幸得遭遇其時,言聽諫從,然未有建萬世之長策,舉明主于三代之隆者也。其務(wù)在于期會簿書,斷獄聽訟而已,此非太平之基也。 臣聞圣王宣德流化,必自近始。朝廷不備,難以言治;左右不正,難以化遠。民者,弱而不可勝,愚而不可欺也。圣主獨行于深宮,得則天下稱誦之,失則天下咸言之。行發(fā)于近,必見于遠,故謹選左右,審擇所使。左右所以正身也,所使所以宣德也!对姟吩疲骸皾鷿嗍,文王以寧!贝似浔疽病 《春秋》所以大一統(tǒng)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禮義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獨設(shè)刑法以守之。其欲治者,不知所由,以意穿鑿,各取一切,權(quán)譎自在,故一變之后不可復(fù)修也。是以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戶異政,人殊服,詐偽萌生,刑罰亡極,質(zhì)樸日銷,恩愛浸薄?鬃釉弧鞍采现蚊,莫善于禮”,非空言也。王者未制禮之時,引先王禮宜于今者而用之。臣愿陛下承天心,發(fā)大業(yè),與公卿大臣延及儒生,述舊禮,明王制,驅(qū)一世之民濟之仁壽之域,則俗何以不若成、康,壽何以不若高宗?竊見當世趨務(wù)不合于道者,謹條奏,唯陛下財擇焉。 吉意以為:“夫婦,人倫大綱,夭壽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聘妻送女亡節(jié),則貧人不及,故不舉子。又漢家列侯尚公主,諸侯則國人承翁主,使男事女,夫詘于婦,逆陰陽之位,故多女亂。古者衣服車馬貴賤有章,以褒有德而別尊卑,今上下僣差,人人自制,是以貪財誅利,不畏死亡。周之所以能致治,刑措而不用者,以其禁邪于冥冥,絕惡于未萌也。”又言:“舜、湯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舉皋陶、伊尹,不仁者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驕驁,不通古今,至于積功治人,亡益于民,此《伐檀》所為作也。宜明選求賢,除任子之令。外家及故人可厚以財,不宜居位。去角抵,減樂府,省尚方,明視天下以儉。古者工不造雕<王緣>,商不通侈靡,非工商之獨賢,政教使之然也。民見儉則歸本,本立而末成!逼渲溉绱,上以其言迂闊,不甚寵異也。吉遂謝病歸瑯邪。 始吉少時學(xué)問,居長安。東家有大棗樹垂吉庭中,吉婦取棗以啖吉。吉后知之,乃去婦。東家聞而欲伐其樹,鄰里共止之,因固請吉令還婦。里中為之語曰:“東家有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完,去婦復(fù)還!逼鋮栔救绱。 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公彈冠”,言其取舍同也。元帝初即位,遣使者征貢禹與吉。吉年老,道病卒,上悼之,復(fù)遣使者吊祠云。 初,吉兼通《五經(jīng)》,能為騶氏《春秋》,以《詩》、《論語》教授,好梁丘賀說《易》,令子駿受焉。駿以孝廉為郎。左曹陳咸薦駿賢父子,經(jīng)明行修,宜顯以厲俗。光祿勛匡衡亦舉駿有專對材。遷諫大夫,使責淮陽憲王。遷趙內(nèi)史。吉坐昌邑王被刑后,戒子孫毋為王國吏,故駿道病,免官歸。起家復(fù)為幽州刺史,遷司隸校尉,奏免丞相匡衡,遷少府,八歲,成帝欲大用之,出駿為京兆尹,試以政事。先是,京兆有趙廣漢、張敞、王尊、王章,至駿皆有能名,故京師稱曰:“前有趙、張,后有三王!倍π麖淖篑T翊代駿為少府,會御史大夫缺,谷永奏言:“圣王不以名譽加于實效?伎冇萌酥,薛宣政事已試!鄙先黄渥h。宣為少府月余,遂超御史大夫,至丞相,駿乃代宣為御史大夫,并居位。六歲病卒,翟方進代駿為大夫。數(shù)月,薛宣免,遂代為丞相。眾人為駿恨不得封侯。駿為少府時,妻死,因不復(fù)娶,或問之,駿曰:“德非曾參,子非華、元,亦何敢娶?” 駿子崇以父任為郎,歷刺史、郡守,治有能名。建平三年,以河南太守征入為御史大夫數(shù)月。是時,成帝舅安成恭侯夫人放寡居,共養(yǎng)長信宮,坐祝詛下獄,崇奏封事,為放言。放外家解氏與崇為婚,哀帝以崇為不忠誠,策詔崇曰:“朕以君有累世之美,故逾列次。在位以來,忠誠匡國未聞所由,反懷詐諼之辭,欲以攀救舊姻之家,大逆之辜,舉錯專恣,不遵法度,亡以示百僚!弊筮w為大司農(nóng),后徙衛(wèi)尉、左將軍。平帝即位,王莽秉政,大司空彭宣乞骸骨罷,崇代為大司空,封扶平侯。歲余,崇復(fù)謝病乞骸骨,皆避王莽,莽遣就國。歲余,為傅婢所毒,薨,國除。 自吉至崇,世名清廉,然材器名稱稍不能及父,而祿位彌隆。皆好車馬衣服,其自奉養(yǎng)極為鮮明,而亡金銀錦繡之物。及遷徙去處,所載不過囊衣,不畜積余財。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故俗傳“王陽能作黃金”。 貢禹字少翁,瑯邪人也。以明經(jīng)潔行著聞,征為博士、涼州刺史,病去官。復(fù)舉賢良為河南令。歲余,以職事為府官所責,免冠謝。禹曰:“冠一免,安復(fù)可冠也!”遂去官。 元帝初即位,征禹為諫大夫,數(shù)虛己問以政事。是時,年歲不登,郡國多困,禹奏言: 古者宮室有制,宮女不過九人,秣馬不過八匹;墻涂而不雕,木摩而不刻,車輿器物皆不文畫,苑囿不過數(shù)十里,與民共之;任賢使能,什一而稅,無它賦斂徭戍之役,使民歲不過三日,千里之內(nèi)自給,千里之外各置貢職而已。故天下家給人足,頌聲并作。 至高祖、孝文、孝景皇帝,循古節(jié)儉,宮女不過十余,廄馬百余匹。孝文皇帝衣綈履革,器亡雕文金銀之飾。后世爭為奢侈,轉(zhuǎn)轉(zhuǎn)益甚,臣下亦相放效,衣服履褲刀劍亂于主上,主上時臨潮入廟,眾人不能別異,甚非其宜。然非自知奢僣也,猶魯昭公曰:“吾何僣矣?” 今大夫僣諸侯,諸侯僣天子,天子過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亂,矯復(fù)古化,在于陛下。臣愚以為盡如太古難,宜少放古以自節(jié)焉。《論語》曰:“君子樂節(jié)禮樂。”方今宮室已定,亡可奈何矣,其余盡可減損。故時齊三服官輸物不過十笥,方今齊三服官作工各數(shù)千人,一歲費數(shù)巨萬。蜀廣漢主金銀器,歲各用五百萬。三工官官費五千萬,東西織室亦然。廄馬食粟將萬匹。臣禹嘗從之東宮,見賜懷案,盡文畫金銀飾,非當所以賜食臣下也。東宮之費亦不可勝計。天下之民所為大饑餓死者,是也。今民大饑而死,死又不葬,為犬豬食。人至相食,而廄馬食粟,苦其大肥,氣甚怒至,乃日步作之。王者受命于天,為民父母,固當若此乎!天不見耶?武帝時又多取好女至數(shù)千人,以填后宮。及棄天下,昭帝幼弱,霍光專事,不知禮正,妄多臧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臧之,又皆以后宮女置于園陵,大失禮,逆天心,又未必稱武帝意也。昭帝晏駕,光復(fù)行之。至孝宣皇帝時,陛下惡有所言,群臣亦隨故事,甚可痛也!故使天下承化,取女皆大過度,諸侯妻妾或至數(shù)百人,豪富吏民畜歌者至數(shù)十人,是以內(nèi)多怨女,外多曠夫。及眾庶葬埋,皆虛地上以實地下。其過自上生,皆在大臣循故事之罪也。 唯陛下深察古道,從其儉者,大減損乘輿服御器物,三分去二。子產(chǎn)多少有命,審察后宮,擇其賢者留二十人,余悉歸之。及諸陵園女亡子者,宜悉遣。獨杜陵宮人數(shù)百,誠可哀憐也。廄馬可亡過數(shù)十匹。獨舍長安城南苑地以為田獵之囿,自城西南至山西至鄠皆復(fù)其田,以與貧民。方今天下饑饉,可亡大自損減以救之,稱天意乎?天生圣人,蓋為萬民,非獨使自娛樂而已也。故《詩》曰:“天難諶斯,不易為王”;“上帝臨女,毋貳爾心。”“當仁不讓”,獨可以圣心參諸天地,揆之往古,不可與臣下議也。若其阿意順指,隨君上下,臣禹不勝拳拳,不敢不盡愚心。 天子納善其忠,乃下詔令太仆減食谷馬,水衡減食肉獸,省宜春下苑以與貧民,又罷角抵諸戲及齊三服官。遷禹為光祿大夫。 頃之,禹上書曰:“臣禹年老貧窮,家訾不滿萬錢,妻子糠豆不贍,裋褐不完。有田百三十畝,陛下過意征臣,臣賣田百畝以供車馬。至,拜為諫大夫,秩八百石,俸錢月九千二百。廩食太官,又蒙賞賜四時雜繒、綿絮、衣服、酒肉、諸果物,德厚甚深。疾病侍醫(yī)臨治,賴陛下神靈,不死而活。又拜為光祿大夫,秩二千石,俸錢月萬二千。祿賜愈多,家日以益富,身日以益尊,誠非草茅愚臣所當蒙也。伏自念終亡以報厚德,日夜慚愧而已。臣禹犬馬之齒八十一,血氣衰竭,耳目不聰明,非復(fù)能有補益,所謂素餐尸祿洿朝之臣也。自痛去家三千里,凡有一子,年十二,非有在家為臣具棺槨者也。誠恐一旦蹎仆氣竭,不復(fù)自還,洿席薦于宮室,骸骨棄捐,孤魂不歸。不勝私愿,愿乞骸骨,及身生歸鄉(xiāng)里,死亡所恨! 天子報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魚之直,守經(jīng)據(jù)占,不阿當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親近生,幾參國政。今未得久聞生之奇論也,而云欲退,意豈有所恨與?將在位者與生殊乎?往者嘗令金敞語生,欲及生時祿生之子,既已諭矣,今復(fù)云子少。夫以王命辨護生家,雖百子何以加?傳曰亡懷土,何必思故鄉(xiāng)!生其強飯慎疾以自輔!焙笤掠啵杂頌殚L信少府。會御史大夫陳萬年卒,禹代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 自禹在位,數(shù)言得失,書數(shù)十上。禹以為古民亡賦算口錢,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賦于民,民產(chǎn)子三歲則出口錢,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輒殺,甚可悲痛。宜令兒七歲去齒乃出口錢,年二十乃算。 又言古者不以金錢為幣,專意于農(nóng),故一夫不耕,必有受其饑者。今漢家鑄錢,及諸鐵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銅鐵,一歲功十萬人已上,中農(nóng)食七人,是七十萬人常受其饑也。鑿地數(shù)百丈,銷陰氣之精,地臧空虛,不能含氣出云,斬伐林木亡有時禁,水旱之災(zāi)未必不由此也。自五銖錢起已來七十余年,民坐盜鑄錢被刑者眾,富人積錢滿室,猶亡厭足。民心動搖,商賈求利,東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歲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稅。農(nóng)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捽土,手足胼胝,已奉谷租,又出稿稅,鄉(xiāng)部私求,不可勝供。故民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貧民雖賜之田,猶賤賣以賈,窮則起為盜賊。何者?末利深而惑于錢也。是以奸邪不可禁,其原皆起于錢也。疾其末者絕其本,宜罷采珠玉金銀鑄錢之官,無復(fù)以為幣。市井勿得販賣,除其租銖之律,租稅祿賜皆以布帛及谷,使百姓一歸于農(nóng),復(fù)古道便。 又言諸離宮及長樂宮衛(wèi)可減其太半,以寬徭役。又諸官奴婢十萬余人戲游亡事,稅良民以給之,歲費五六巨萬,宜免為庶人,廩食,令代關(guān)東戍卒,乘北邊亭塞候望。 又欲令近臣自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販賣,與民爭利,犯者輒免官削爵,不得仕宦。禹又言: 孝文皇帝時,貴廉潔,賤貪污,賈人、贅婿及吏坐贓者皆禁錮不得為吏,賞善罰惡,不阿親戚,罪白者伏其誅,疑者以與民,亡贖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內(nèi)大化,天下斷獄四百,與刑錯亡異。武帝始臨天下,尊賢用士,辟地廣境數(shù)千里,自見功大威行,遂從耆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變,使犯法者贖罪,入谷者補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亂民貧,盜賊并起,亡命者眾。郡國恐伏其誅,則擇便巧吏書習(xí)于計簿能欺上府者,以為右職;奸軌不勝,則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義而有財者顯于世,欺謾而善書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貴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為?財多而光榮。何以禮義為?史書而仕宦。何以謹慎為?勇猛而臨官。”故黥劓而髡鉗者猶復(fù)攘臂為政于世,行雖犬彘,家富勢足,目指氣使,是為賢耳。故謂居官而置富者為雄桀,處奸而得利者為壯士,兄勸其弟,父勉其子,俗之壞敗,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贖罪,求士不得真賢,相,守崇財利,誅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興至治,致太平,宜除贖罪之法。相、守選舉不以實,及有臧者,輒行其誅,亡但免官,則爭盡力為善,貴孝弟,賤賈人,進真賢,舉實廉,而天下治矣?鬃,匹夫之人耳,以樂道正身不解之故,四海之內(nèi),天下之君,微孔子之言亡所折中。況乎以漢地之廣,陛下之德,處南面之尊,秉萬乘之權(quán),因天地之助,其于變世易俗,調(diào)和陰陽,陶冶萬物,化正天下,易于決流抑隊。自成、康以來,幾且千歲,欲為治者甚眾,然而太平不復(fù)興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義廢也。 陛下誠深念高祖之苦,醇法太宗之治,正已以先下,選賢以自輔,開進忠正,致誅奸臣、遠放諂佞,赦出園陵之女,罷倡樂,絕鄭聲,去甲乙之帳,退偽薄之物,修節(jié)儉之化,驅(qū)天下之民皆歸于農(nóng),如此不解,則三王可侔,五帝可及。唯陛下留意省察,天下幸甚。 天子下其議,令民產(chǎn)子七歲乃出口錢,自此始。又罷上林宮館希幸御者,及省建章、甘泉宮衛(wèi)卒,減諸侯王廟衛(wèi)卒,省其半。余雖未盡從,然嘉其質(zhì)直之意。禹又奏欲罷郡國廟,定漢宗廟迭毀之禮,皆未施行。 為御史大夫數(shù)月卒,天子賜錢百萬,以其子為郎,官至東郡都尉。禹卒后,上追思其議,竟下詔罷郡國廟,定迭毀之禮。然通儒或非之,語在《韋玄成傳》。 兩龔皆楚人也,勝字君賓,舍字君倩。二人相友,并著名節(jié),故世謂之楚兩龔。少皆好學(xué)明經(jīng),勝為郡吏,舍不仕。 久之,楚王入朝,聞舍高名,聘舍為常侍,不得已隨王,歸國固辭,愿卒學(xué),復(fù)至長安。而勝為郡吏,三舉孝廉,以王國人不得宿衛(wèi)補吏,再為尉,一為丞,勝輒至官乃去。州舉茂才,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執(zhí)金吾閻崇薦勝,哀帝自為定陶王固已聞其名,征為諫大夫。引見,勝薦龔舍及亢父甯壽、濟陰侯嘉,有詔皆征。勝曰:“竊見國家征醫(yī)巫,常為駕,征賢者宜駕。”上曰:“大夫乘私車來耶?”勝曰:“唯唯。”有詔為駕。龔舍、侯嘉至,皆為諫大夫。甯壽稱疾不至。 勝居諫官,數(shù)上書求見,言百姓貧,盜賊多,吏不良,風俗薄,災(zāi)異數(shù)見,不可不憂。制度泰奢,刑罰泰深,賦斂泰重,宜以儉約先下。其言祖述王吉、貢禹之意。為大夫二歲余,遷丞相司直,徒光祿大夫,守右扶風。數(shù)月,上知勝非撥煩吏,乃復(fù)還勝光祿大夫、諸吏給事中。勝言董賢亂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歲余,丞相王嘉上書薦故廷尉梁相等,尚書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國罔上,不道!毕聦④娭谐咦h,左將軍公孫祿,司隸鮑宣、光祿大夫孔光等十四人皆以為嘉應(yīng)迷國不道法。勝獨書議曰:“嘉資性邪僻,所舉多貪殘吏。位列三公,陰陽不和,諸事并廢,咎皆繇嘉,迷國不疑,今舉相等,過微薄!比漳鹤h者罷。明旦復(fù)會,左將軍祿問勝:“君議亡所據(jù),今奏當上,宜何從?”勝曰:“將軍以勝議不可者,通劾之!辈┦肯暮畛R妱賾(yīng)祿不和,起至勝前謂曰:“宜如奏所言!眲僖允滞瞥T唬骸叭!” 后數(shù)日,復(fù)會議可復(fù)孝惠、孝景廟不,議者皆曰宜復(fù)。勝曰:“當如禮!背(fù)謂勝:“禮有變。”勝疾言曰:“去!是時之變!背m,謂勝曰:“我視君何若,君欲小與眾異,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屬耳!” 先是,常又為勝道高陵有子殺母者,勝白之,尚書問:“誰受?”對曰:“受夏侯常。”尚書使勝問常,常連恨勝,即應(yīng)曰:“聞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詳,妄作觸罪!眲俑F,無以對尚書,即自劾奏與常爭言,洿辱朝廷。事下御史中丞,召詰問,劾奏“勝吏二千石,常位大夫,皆幸得給事中,與論議,不崇禮義,而居公門下相非恨,疾言辯訟,惰謾亡狀,皆不敬!敝圃唬骸百H秩各一等!眲僦x罪,乞骸骨。上乃復(fù)加賞賜,以子博為侍郎,出勝為渤海太守。勝謝病不任之官,積六月免歸。 上復(fù)征為光祿大夫,勝常稱疾臥,數(shù)使子上書乞骸骨,會哀帝崩。 初,瑯邪邴漢亦以清行征用,至京兆尹,后為太中大夫。王莽秉政,勝與漢俱乞骸骨。自昭帝時,涿郡韓福以德行征至京師,賜策書束帛遣歸。詔曰:“朕閔勞以官職之事,其務(wù)修孝弟以教鄉(xiāng)里。行道舍傳舍,縣次具酒肉,食從者及馬。長吏以時存問,常以歲八月賜羊一頭,酒二斛。不幸死者,賜複衾一,祠以中牢!庇谑峭趺б拦适拢浊矂、漢。策曰:“惟元始二年六月庚寅,光祿大夫、太中大夫耆艾二人以老病罷。太皇太后使謁者仆射策詔之曰:蓋聞古者有司年至則致仕,所以恭讓而不盡其力也。今大夫年至矣,朕愍以官職之事煩大夫,其上子若孫若同產(chǎn)、同產(chǎn)子一人。大夫其修身守道,以終高年。賜帛及行道舍宿,歲時羊酒衣衾,皆如韓福故事。所上子男皆除為郎!庇谑莿佟h遂歸老于鄉(xiāng)里。漢兄子曼容亦養(yǎng)志自修,為官不肯過六百石,輒自免去,其名過出于漢。 初,龔舍以龔勝薦,征為諫大夫,病免。復(fù)征為博士,又病去。頃之,哀帝遣使者即楚拜舍為太山太守。舍家居在武原,使者至縣請舍,欲令至廷拜授印綬。舍曰:“王者以天下為家,何必縣官?”遂于家受詔,便道之官。既至數(shù)月,上書乞骸骨。上征舍,至京兆東湖界,固稱病篤。于子使使者收印綬,拜舍為光祿大夫。數(shù)賜告,舍終不肯起,乃遣歸。 舍亦通《五經(jīng)》,以《魯詩》教授。舍、勝既歸鄉(xiāng)里,郡二千石長吏初到官皆至其家,如師弟子之禮。舍年六十八,王莽居攝中卒。 莽既篡國,遣五威將帥行天下風俗,將帥親奉羊、酒存問勝。明年,莽遣使者即拜勝為講學(xué)祭酒,勝稱疾不應(yīng)征。后二年,莽復(fù)遣使者奉璽書,太子師友祭酒印綬,安車駟馬迎勝,即拜,秩上卿,先賜六月祿直以辦裝,使者與郡太守、縣長吏、三老官屬、行義諸生千人以上入勝里致詔。使者欲令勝起迎,久立門外,勝稱病篤,為床室中戶西南牖下,東首加朝服拕紳。使者入戶,西行南面立,致詔付璽書,遷延再拜奉印綬,內(nèi)安車駟馬,進謂勝曰:“圣朝未嘗忘君,制作未定,待君為政,思聞所欲施行,以安海內(nèi)”。勝對曰:“素愚,加以年老被病,命在朝夕,隨使君上道,必死道路,無益萬分!笔拐咭f,至以印綬就加勝身,勝輒推不受。使者即上言:“方盛夏暑熱,勝病少氣,可須秋涼乃發(fā)!庇性t許。使者五日一與太守俱問起居,為勝兩子及門人高暉等言:“朝廷虛心待君以茅土之封,雖疾病,宜動移至傳舍,示有行意,必為子孫遺大業(yè)!睍煹劝资拐哒Z,勝自知不見聽,即謂暉等:“吾受漢家厚恩,無以報,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誼豈以一身事二姓,下見故主哉?”勝因敕以棺斂喪事:“衣周于身,棺周于衣。勿隨俗動吾冢,種柏,作祠堂!闭Z畢,遂不復(fù)開口飲食,積十四日死,死時七十九矣。使者、太守臨斂,賜複衾祭祠如法。門人衰绖治喪者百數(shù)。有老父來吊,哭甚哀,既而曰:“嗟乎!薰以香自燒,膏以明自銷。龔生竟夭天年,非吾徒也!彼熠叾,莫知其誰。勝居彭城廉里,后世刻石表其里門。 鮑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也。好學(xué),明經(jīng),為縣鄉(xiāng)嗇夫,守束州丞。后為都尉、太守功曹,舉孝廉為郎,病去官,復(fù)為州從事。大司馬、衛(wèi)將軍王商辟宣,薦為議郎,后以病去。哀帝初,大司空何武除宣為西曹掾,甚敬重焉,薦宣為諫大夫,遷豫州牧。歲余,丞相司直郭欽奏“宣舉錯煩苛,代二千石署吏聽訟,所察過詔條。行部乘傳去法駕,駕一馬,舍宿鄉(xiāng)亭,為眾所非!毙。歸家數(shù)月,復(fù)征為諫大夫。 宣每居位,常上書諫爭,其言少文多實。是時,帝祖母傅太后欲與成帝母俱稱尊號,封爵親屬,丞相孔光、大司空師丹、何武、大司馬傅喜始執(zhí)正議,失傅太后指,皆免官。丁、傅子弟并進,董賢貴幸,宣以諫大夫從其后,上書諫曰: 竊見孝成皇帝時,外親持權(quán),人人牽引所私以充塞朝廷,妨賢人路,濁亂天下,奢泰亡度,窮困百姓,是以日蝕且十,彗星四起。危亡之征,陛下所親見也,今奈何反復(fù)劇于前乎?朝臣亡有大儒骨鯁、白首耆艾、魁壘之士,論議通古今、喟然動眾心、憂國如饑渴者,臣未見也。敦外親小童及幸臣董賢等在公門省戶下,陛下欲與此共承天地,安海內(nèi),甚難。今世俗謂不智者為能,謂智者為不能。昔堯放四罪而天下服,今除一吏而眾皆惑;古刑人尚服,今賞人反惑。請寄為奸,群小日進。國家空虛,用度不足。民流亡,去城郭,盜賊并起,吏為殘賊,歲增于前。 凡民有七亡:陰陽不和,水旱為災(zāi),一亡也;縣官重責更賦租稅,二亡也;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強大姓蠶食亡厭,四亡也;苛吏徭役,失農(nóng)桑時,五亡也;部落鼓鳴,男女遮列,六亡也;盜賊劫略,取民財物,七亡也。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毆殺,一死也;治獄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盜賊橫發(fā),四死也;怨讎相殘,五死也;歲惡饑餓,六死也;時氣疾疫,七死也。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欲望國安,誠難;民有七死而無一生,欲望刑措,誠難。此非公卿、守、相貪殘成化之所致邪?群臣幸得居尊官,食重祿,豈有肯加惻隱于細民,助陛下流教化者邪?志但在營私家,稱賓客,為奸利而已。以茍容曲從為賢。以拱默尸祿為智,謂如臣宣等為愚。陛下擢臣巖穴,誠冀有益毫毛,豈徒欲使臣美食大官,重高門之地哉! 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陛下上為皇太子,下為黎庶父母,為天牧養(yǎng)元元,視之當如一,合《尸鳩》之詩。今貧民菜食不厭,衣又穿空,父子夫婦不能相保,誠可為酸鼻。陛下不救,將安所歸命乎?奈何獨私養(yǎng)外親與幸臣董賢,多賞賜以大萬數(shù),使奴從賓客漿酒霍肉,蒼頭廬兒皆用致富!非天意也。及汝昌侯傅商亡功而封。夫官爵非陛下之官爵,乃天下之官爵也。陛下取非其官,官非其人,而望天說民服,豈不難哉! 方陽侯孫寵、宜陵侯息夫躬辯足以移眾,強可用獨立,奸人之雄,或世尤劇者也,宜以時罷退。及外親幼童未通經(jīng)術(shù)者,皆宜令休就師傅。急征故大司馬傅喜使領(lǐng)外親。故大司空何武、師丹、故丞相孔光、故左將軍彭宣,經(jīng)皆更博士,位皆歷三公,智謀威信,可與建教化,圖安危。龔勝為司直,郡國皆慎選舉,三輔委輸官不敢為奸,可大委任也。陛下前以小不忍退武等,海內(nèi)失望。陛下尚能容亡功德者甚眾,曾不能忍武等邪!治天下者當用天下之心為心,不得自?煲舛岩。上之皇天見譴,下之黎庶怨恨,次有諫爭之臣,陛下茍欲自薄而厚惡臣,天下猶不聽也。臣雖愚戇,獨不知多受祿賜,美食太官,廣田宅,厚妻子,不與惡人結(jié)仇怨以安身邪?誠迫大義,官以諫爭為職,不敢不竭愚。惟陛下少留神明,覽《五經(jīng)》之文,原圣人之至意,深思天地之戒。臣宣吶鈍于辭,不勝忄卷々,盡死節(jié)而已。 上以宣名儒,優(yōu)容之。 是時,郡國地震,民訛言行籌,明年正月朔日蝕,上乃征孔光,免孫寵、息夫躬,罷侍中諸曹黃門郎數(shù)十人。宣復(fù)上書言: 陛下父事天,母事也,子養(yǎng)黎民,即位已來,父虧明,母震動,子訛言相驚恐。今日蝕于三始,誠可畏懼。小民正月朔日尚恐毀敗器物,何況于日虧乎!陛下深內(nèi)自責,避正殿,舉直言,求過失,罷退外親及旁仄素餐之人,征拜孔光為光祿大夫,發(fā)覺孫寵、息夫躬過惡,免官遣就國,眾庶歙然,莫不說喜。天人同心,人心說則天意解矣。乃二月丙戌,白虹虷日,連陰不雨,此天有憂結(jié)未解,民有怨望未塞者也。 侍中、駙馬都尉董賢本無葭莩之親,但以令色諛言自進,賞賜亡度,竭盡府藏,并合三第尚以為小,復(fù)壞暴室。賢父子坐使天子使者將作治第,行夜吏卒皆得賞賜。上冢有會,輒太官為供。海內(nèi)貢獻當養(yǎng)一君,今反盡之賢家,豈天意與民意耶!天不可久負,厚之如此,反所以害之也。誠欲哀賢,宜為謝過天地,解仇海內(nèi),免遣就國,收乘輿器物,還之縣官。如此,可以父子終其性命;不者,海內(nèi)之所仇,未有得久安者也。 孫寵、息夫躬不宜居國,可皆免以視天下。復(fù)征何武、師丹、彭宣、傅喜,曠然使民易視,以應(yīng)天心,建立大政,以興太平之端。 高門去省戶數(shù)十步,求見出入,二年未省,欲使海瀕仄陋自通,遠矣!愿賜數(shù)刻之間,極竭毣々之思,退入三泉,死亡所恨。 上感大異,納宣言,征何武、彭宣,旬月皆復(fù)為三公。拜宣為司隸。時,哀帝改司隸校尉但為司隸,官比司直。 丞相孔光四時行園陵,官屬以令行馳道中,宣出逢之,使吏鉤止丞相掾史,沒入其車馬,摧辱宰相。事下御史,中丞、侍御史至司隸官,欲捕從事,閉門不肯內(nèi)。宣坐距閉使者,亡人臣禮,大不敬,不道,下廷尉獄。博士弟子濟南王咸舉幡太學(xué)下,曰:“欲救鮑司隸者會此下。”諸生會者千余人。朝日,遮丞相孔光自言,丞相車不得行,又守闕上書。上遂抵宣罪減死一等,髡鉗。宣既被刑,乃徙之上黨,以為其地宜田牧,又少豪俊,易長雄,遂家于長子。 平帝即位,王莽秉政,陰有篡國之心,乃風州郡以罪法案誅諸豪桀,及漢忠直臣不附己者,宣及何武等皆死。時,名捕隴西辛興,興與宣女婿許紺俱過宣,一飯去,宣不知情,坐系獄,自殺。 自成帝至王莽時,清名之士,瑯邪又有紀逡王思,齊則薛方子容,太原則郇越臣仲、郇相稚賓,沛郡則唐林子高、唐尊伯高,皆以明經(jīng)飭行顯名于世。 紀逡、兩唐皆仕王莽,封侯貴重,歷公卿位。唐林數(shù)上疏諫正,有忠直節(jié)。唐尊衣敝履空,以瓦器飲食,又以歷遺公卿,被虛偽名。 郇越、相,同族昆弟也,并舉州郡孝廉、茂材,數(shù)病,去官。越散其先人訾千余萬,以分施九族州里,志節(jié)尤高。相王莽時征為太子四友,病死,莽太子遣使裞以衣衾,其子攀棺不聽,曰:“死父遺言,師友之送勿有所受,今于皇太子得托友官,故不受也!本⿴煼Q之。 薛方嘗為郡掾祭酒,嘗征不至,及莽以安車迎方,方因使者辭謝曰:“堯、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節(jié)也!笔拐咭月,莽說其言,不強致。方居家以經(jīng)教授,喜屬文,著詩賦數(shù)十篇。 始隃麋郭欽,哀帝時為丞相司直,奏免豫州牧鮑宣、京兆尹薛修等,又奏董賢,左遷盧奴令,平帝時遷南郡太守。而杜陵蔣詡元卿為兗州刺史,亦以廉直為名。王莽居攝,欽、詡皆以病免官,歸鄉(xiāng)里,臥不出戶,卒于家。 齊栗融客卿、北海禽慶子夏、蘇章游卿、山陽曹竟子期皆儒生,去官不仕于莽。莽死,漢更始征竟以為丞相,封侯,欲視致賢人,銷寇賊。竟不受侯爵。會赤眉人長安,欲降竟,竟手劍格死。 世祖即位,征薛方,道病卒。兩龔、鮑宣子孫皆見褒表,至大官。 贊曰:《易》稱“君子之道也,或出或處,或默或語”,言其各得道之一節(jié),譬諸草木,區(qū)以別矣。故曰山林之士往而不能反,朝廷之士入而不能出,二者各有所短。春秋列國卿大夫及至漢興將相名臣,懷祿耽寵以失其世者多矣!是故清節(jié)之士于是為貴。然大率多能自治而不能治人。王、貢之材,優(yōu)于龔、鮑。守死善道,勝實蹈焉。貞而不諒,薛方近之。郭欽、蔣詡好遁不污,絕紀、唐矣!

 

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xué)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稘h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卷一上 高帝紀第一上 卷一下 高帝紀第一下
卷二 惠帝紀第二 卷三 高后紀第三
卷四 文帝紀第四 卷五 景帝紀第五
卷六 武帝紀第六 卷七 昭帝紀第七
卷八 宣帝紀第八 卷九 元帝紀第九
卷十 成帝紀第十 卷十一 哀帝紀第十一
卷十二 平帝紀第十二 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第一
卷十四 諸侯王表第二 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卷十九下(表略)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卷二十一上 律歷志第一上
卷二十一下 律歷志第一下 卷二十二 禮樂志第二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卷二十四上 食貨志第四上
卷二十四下 食貨志第四下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卷二十九 溝洫志第九
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第一
卷三十二 張耳陳馀傳第二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三
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第五
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第六 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第七
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第八 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第九
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第十 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
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 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第十三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第十四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
卷四十六 萬石衛(wèi)直周張傳第十六 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第十七
卷四十八 賈誼傳第十八 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第十九
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衛(wèi)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董仲舒?zhèn)鞯诙?/a> 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上
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下 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張湯傳第二十九 卷六十 杜周傳第三十
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 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第三十三 卷六十四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
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下 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云傳第三十七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 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卷七十一 雋疏于薛平彭傳第四十一
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卷七十三 韋賢傳第四十三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 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
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第四十六 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第四十七
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第四十九
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 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 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第五十三
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第五十四 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第五十七上
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第五十七下 卷八十八 儒林傳第五十八
卷八十九 循吏傳第五十九 卷九十 酷吏傳第六十
卷九十一 貨殖傳第六十一 卷九十二 游俠傳第六十二
卷九十三 佞幸傳第六十三 卷九十四上 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卷九十四下 匈奴傳第六十四下 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卷九十六下 西域傳第六十六下
卷九十七上 外戚傳第六十七上 卷九十七下 外戚傳第六十七下
卷九十八 元后傳第六十八 卷九十九上 王莽傳第六十九上
卷九十九中 王莽傳第六十九中 卷九十九下 王莽傳第六十九下
卷一百上 敘傳第七十上 卷一百下 敘傳第七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