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漢書

 

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

谷永字子云,長安人也。父吉,為衛(wèi)司馬,使送郅支單于侍子,為郅支所殺,語在《陳湯傳》。永少為長安小史,后博學(xué)經(jīng)書。建昭中,御史大夫繁延壽聞其有茂材,除補屬,舉為太常丞,數(shù)上疏言得失。 建始三年冬,日食、地震同日俱發(fā),詔舉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太常陽城侯劉慶忌舉永待詔公車。對曰: 陛下秉至圣之純德,懼天地之戒異,飭身修政,納問公卿,又下明詔,帥舉直言,燕見䌷繹,以求咎愆,使臣等得造明朝,承圣問。臣材朽學(xué)淺,不通政事。竊聞明王即位,正五事,建大中,以承天心,則庶征序于下,日月理于上;如人君淫溺后宮,船樂游田,五事失于躬,大中之道不立,則咎征降而六極至。凡災(zāi)異之發(fā),各象過失,以類告人。乃十二月朔戊申,日食婺女之分,地震蕭墻之內(nèi),二者同日俱發(fā),以丁寧陛下,厥咎不遠,宜厚求諸身。意豈陛下志在閨門,未恤政事,不慎舉錯,婁失中與?內(nèi)寵大盛,女不遵道,嫉妨專上,妨繼嗣與?古之王者廢五事之中,失夫婦之紀,妻妾得意,謁行于內(nèi),勢行于外,至覆傾國家,或亂陰陽。昔褒姒用國,宗周以喪;閻妻驕扇,日以不臧。此其效也。經(jīng)曰:“皇極,皇建其有極!眰髟唬骸盎手粯O,是謂不建,時則有日月亂行! 陛下踐至尊之祚為天下主,奉帝王之職以統(tǒng)群生,方內(nèi)之治亂,在陛下所執(zhí)。誠留意于正身,勉強于力行,損燕私之閑以勞天下,放去淫溺之樂,罷歸倡優(yōu)之笑,絕卻不享之義,慎節(jié)游田之虞,起居有常,循禮而動,躬親政事,致行無倦,安服若性。經(jīng)曰:“繼自今嗣王,其毋淫于酒,毋逸于游田,惟正之共!蔽从猩碇握枷滦罢咭病 夫妻之際,王事綱紀,安危之機,圣王所致慎也。昔舜飭正二女,以崇至德;楚莊忍絕丹姬,以成伯功;幽王惑于褒姒,周德降亡;魯桓脅于齊女,社稷以傾。誠修后宮之政,明尊卑之序,貴者不得嫉妨專龐,以絕驕嫚之端,抑褒、閻之亂,賤者咸得秩進,各得厥職,以廣繼嗣之統(tǒng),息《白華》之怨,后宮親屬,饒之以財,勿與政事,以遠皇父之類,損妻黨之權(quán),未有閨門治而天下亂者也。 治遠自近始,習(xí)善在左右。昔龍管納言,而帝命惟允;四輔既備,成王靡有過事。誠敕正左右齊栗之臣,戴金貂之飾、執(zhí)常伯之職者,皆使學(xué)先王之道,知君臣之義,濟濟謹孚,無敖戲驕恣之地,則左右肅艾,群僚仰法,化流四方。經(jīng)曰:“亦惟先正克左右!蔽从凶笥艺俟偻髡咭病 治天下者尊賢考功則治,簡賢違功則亂。誠審思治人之術(shù),歡樂得賢之福,論材選士,必試于職,明度量以程能,考功實以定德,無用比周之虛譽,毋聽浸潤之譖訴,則抱功修職之吏無蔽傷之憂,比周邪偽之徒不得即工,小人日銷,俊艾日隆。經(jīng)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庇衷唬骸熬诺孪淌,俊艾在官!蔽从泄p得于前眾賢布于官而不治者也。 堯遭洪水之災(zāi),天下分絕為十二州,制遠之道微而無乖畔之難者,德厚恩深,無怨于下也。秦居平土,一夫大呼而海內(nèi)崩析者,刑罰深酷,吏行殘賊也。夫違天害德,為上取怨于下,莫甚乎殘賊之吏。誠放退殘賊酷暴之吏錮廢勿用,益選溫良上德之士以親萬勝,平刑釋冤以理民命,務(wù)省繇役,毋奪民時,薄收賦稅,毋殫民財,使天下黎元咸安家樂業(yè),不苦逾時之役,不患苛暴之政,不疾酷烈之吏,雖有唐堯之大災(zāi),民無離上之心。經(jīng)曰:“懷保小人,惠于鰥寡!蔽从械潞窭袅级衽险咭病 臣聞災(zāi)異,皇天所以譴告人君過失,猶嚴父之明誡。畏懼敬改,則禍銷福降;忽然簡易,則咎罰不除。經(jīng)曰:“饗用五福,畏用六極!眰髟唬骸傲鶝l作見,若不共御,六罰既侵,六極其下。”今三年之間,災(zāi)異鋒起,小大畢具,所行不享上帝,上帝不豫,炳然甚著。不求之身,無所改正,疏舉廣謀,又不用其言,是循不享之跡,無謝過之實也,天責(zé)愈深。此五者,王事之綱紀。南面之急務(wù),唯陛下留神。 對奏,天子異焉,特召見永。 其夏,皆令諸方正對策,語在《杜欽傳》。永對畢,因曰:“臣前幸得條對災(zāi)異之效,禍亂所極,言關(guān)于圣聰。書陳于前,陛下委棄不納,而更使方正對策,背可懼之大異,問不急之常論,廢承天之至言,角無用之虛文,欲末殺災(zāi)異,滿讕誣天,是故皇天勃然發(fā)怒,甲己之間暴風(fēng)三溱,拔樹折木,此天至明不可欺之效也!鄙咸貜(fù)問永,永對曰:“日食、地震,皇后、貴妾專寵所致!闭Z在《五行志》。 是時,上初即位,謙讓委政元舅大將軍王鳳,議者多歸咎焉。永知鳳方見柄用,陰欲自托,乃復(fù)曰: 方今四夷賓服,皆為臣妾,北無薰粥冒頓之患,南無趙佗、呂嘉之難,三垂晏然,靡有兵革之警。諸侯大者乃食數(shù)縣,漢吏制其權(quán)柄,不得有為,亡吳、楚、燕、梁之勢。百官盤互,親疏相錯,骨肉大臣有申伯之忠,洞洞屬屬,小心畏忌,無重合、安陽、博陸之亂。三者無毛發(fā)之辜,不可歸咎諸舅。及欲以政事過差丞相父子、中尚書宦官,檻塞大異,皆瞽說欺天者也。竊恐陛下舍昭昭之白過,忽天地之明戒,聽暗昧之瞽說,歸咎乎無辜,倚異乎政事,重失天心,不可之大者也。 陛下即位,委任遵舊,未有過政。元年正月,白氣較然起乎東方,至其四月,黃濁四塞,覆冒京師,申以大水,著以震蝕。各有占應(yīng),相為表里,百官庶事無所歸倚,陛下獨不怪與?白氣起東方,賤人將興之表也;黃濁冒京師,王道微絕之應(yīng)也。夫賤人當起而京師道微,二者已丑。陛下誠深察愚臣之言,致懼天地之異,長思宗廟之計,改往反過,抗湛溺之意,解偏駁之愛,奮乾剛之威,平天覆之施,使列妾得人人更進,猶尚未足也,急復(fù)益納宜子婦人,毋擇好丑,毋避嘗字,毋論年齒。推法言之,陛下得繼嗣于微賤之間,乃反為福。得繼嗣而已,母非有賤也。后宮女吏使令有直意者,廣求于微賤之間,以遇天所開右,慰釋皇太后之憂慍,解謝上帝之譴怒,則繼嗣蕃滋,災(zāi)異訖息。陛下則不深察愚臣之言,忽于天地之戒,咎根不除,水雨之災(zāi),山石之異,將發(fā)不久;發(fā)則災(zāi)異已極,天變成形,臣雖欲捐身關(guān)策,不及事已。 疏賤之臣,至敢直陳天意,斥譏帷幄之私,欲間離貴后、盛妾,自知忤心逆耳,必不免于湯鑊之誅。此天保右漢家,使臣敢直言也。三上封事,然后得召;待詔一旬,然后得見。夫由疏賤納至忠,甚苦;由至尊聞天意,甚難。語不可露,愿具書所言,因待中奏陛下,以示腹心大臣。腹心大臣以為非天意,臣當伏妄言之誅;即以為誠天意也,奈何忘國家大本,背天意而從欲!唯陛下省察熟念,厚為宗廟計。 時,對者數(shù)十人,永與杜欽為上第焉。上皆以其書示后宮。后上嘗賜許皇后書,采永言以責(zé)之,語在《外戚傳》。 永既陰為大將軍鳳說矣,能實最高,由是擢為光祿大夫。永奏書謝鳳曰:“永斗筲之材,質(zhì)薄學(xué)朽,無一日之雅,左右之介,將軍說其狂言,擢之皂衣之吏,廁之爭臣之末,不聽浸潤之譖,不食膚受之訴,雖齊桓、晉文用士篤密,察父哲兄覆育子弟,誠無以加!昔豫子吞炭壞形以奉見異,齊客隕首公門以報恩施,知氏、孟嘗猶有死士,何況將軍之門!”鳳遂厚之。 數(shù)年,出為安定太守。時,上諸舅皆修經(jīng)書,任政事。平阿侯譚年次當繼大將軍鳳輔政,尤與永善。陽朔中,鳳薨。鳳病困,薦從弟御史大夫音以自代。上從之,以音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lǐng)尚書事,而平阿侯譚位特進,領(lǐng)城門兵。永聞之,與譚書曰:“君侯躬周、召之德,執(zhí)管、晏之操,敬賢下士,樂善不倦,宜在上將久矣,以大將軍在,故抑郁于家,不得舒憤。今大將軍不幸蚤薨,累親疏,序材能,宜在君侯。拜吏之日,京師士大夫悵然失望。此皆永等愚劣,不能褒揚萬分。屬聞以特進領(lǐng)城門兵,是則車騎將軍秉政雍容于內(nèi),而至戚賢舅執(zhí)管籥于外也。愚竊不為君侯喜。宜深辭職,自陳淺薄不足以固城門之守,收太伯之讓,保謙謙之路,闔門高枕,為知者首。愿君侯與博覽者參之,小子為君侯安此。”譚得其書大感,遂辭讓不受領(lǐng)城門職。由是譚、音相與不平。 永遠為郡吏,恐為音所危,病滿三月免。音奏請永補營軍司馬,永數(shù)謝罪自陳,得轉(zhuǎn)為長史。 音用從舅越親輔政,威權(quán)損于鳳時,永復(fù)說音曰:“將軍覆上將之位,食豪腴之都,任周、召之職,擁天下之樞,可謂富貴之極,人臣無二,天下之責(zé)四面至矣,將何以居之?宜夙夜孳孳,執(zhí)伊尹之強德,以守職匡上,誅惡不避親愛,舉善不避仇讎,以章至公,立信四方。篤行三者,乃可以長堪重任,久享盛寵。太白出西方六十日,法當參天,今已過期,尚在桑榆之間,質(zhì)弱而行遲,形小而光微。熒惑角怒明大,逆行守尾。其逆,常也;守尾,變也。意豈將軍忘湛漸之義,委曲從順,所執(zhí)不強,不廣用士,尚有好惡之忌,蕩蕩之德未純,方與將相大臣乖離之萌也?何故始襲司馬之號,俄而金火并有此變?上天至明,不虛見異,唯將軍畏之慎之,深思其故,改求其路,以享天意。”音猶不平,薦永為護菀使者。 音薨,成都侯商代為大司馬衛(wèi)將軍,永乃遷為涼州刺史。奏事京師訖,當之部,時有黑龍見東萊,上使尚書問永,受所欲言。永對曰: 臣聞王天下有國家者,患在上有危亡之事,而危亡之言不得上聞;如使危亡之言輒上聞,則商、周不易姓而迭興,三正不變改而更用。夏、商之將亡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晏然自以若天有日莫能危,是故惡日廣而不自知,大命傾而不寤!兑住吩唬骸拔U哂衅浒舱咭,亡者保其存者也!北菹抡\垂寬明之聽,無忌諱之誅,使芻蕘之臣得盡所聞于前,不懼于后患,直言之路開,則四方眾賢不遠千里,輻湊陳忠,群臣之上愿,社稷之長福也。 漢家行夏正,夏正色黑,黑龍,同姓之象也。龍陽德,由小之大,故為王者瑞應(yīng)。未知同姓有見本朝元繼嗣之慶,多危殆之隙,欲因擾亂舉兵而起者邪?將動心冀為后者,殘賊不仁,若廣陵、昌邑之類?臣愚不能處也。元年九月黑龍見,其晦,日有食之。今年二月己未夜星隕,乙酉,日有食之。六月之間,大異四發(fā),二而同月,三代之末,春秋之亂,未嘗有也。臣聞三代所以隕社稷喪宗廟者,皆由婦人與群惡沒湎于酒!稌吩唬骸澳擞脣D人之言,自絕于天”;“四方之逋逃多罪,是宗是長,是信是使”!对姟吩疲骸傲侵疥,寧或滅之?赫赫宗周,褒姒之!”《易》曰:“濡其首,有孚失是!鼻厮远朗甓稣撸B(yǎng)生泰奢,奉終泰厚也。二者陛下兼而有之,臣請略陳其效。 《易》曰:“在中饋,無攸遂”,言婦人不得與事也!对姟吩唬骸败藏收軏D,為梟為鴟”;“匪降自天,生自婦人”。建始、河平之際,許、班之貴,頃動前朝,熏灼四方,賞賜無量,空虛內(nèi)臧,女寵至極,不可上矣;今之后起,天所不饗,什倍于前。廢先帝法度,聽用其言,官秩不當,縱釋王誅,驕其親屬,假之威權(quán),從橫亂政,刺舉之吏,莫敢奉憲。又以掖庭獄大為亂阱,榜棰A2于炮格,絕滅人命,主為趙、李報德復(fù)怨,反除白罪,建治正吏,多系無辜,掠立迫恐,至為人起責(zé),分利受謝。生入死出者,不可勝數(shù)。是以日食再既,以昭其辜。 王者必先自絕,然后天絕之。陛下棄萬乘之至貴,樂家人之賤事,厭高美之尊號,好匹夫之卑字,崇聚僄輕無義小人以為私客,數(shù)離深宮之固,挺身晨夜,與群小相隨,烏集雜會,飲醉吏民之家,亂服共坐,流面媟嫚,混淆無別,閔免遁樂,晝夜在路。典門戶奉宿衛(wèi)之臣執(zhí)干戈而守空宮,公卿百僚不知陛下所在,積數(shù)年矣。 王者以民為基,民以財為本,財竭則下畔,下畔則下亡。是以明王愛養(yǎng)基本,不敢窮極,使民如承大祭。今陛下輕奪民財,不愛民力,聽邪臣之計,去高敞初陵,捐十年功緒,改作昌陵,反天地之性,因下為高,積土為山,發(fā)徒起邑,并治宮館,大興繇役,重增賦斂,征發(fā)如雨,役百乾溪,費疑驪山,靡敝天下,五年不成而后反故。又廣盱營表,發(fā)人冢墓,斷截骸骨,暴揚尸柩,百姓財竭力盡,愁恨感天,災(zāi)異屢降,饑饉仍臻。流散冗食,餧死于道,以百萬數(shù)。公家無一年之畜,百姓無旬日之儲,上下俱匱,無以相救!对姟吩疲骸耙蟊O(jiān)不遠,在夏后之世。”愿陛下追觀夏、商、周、秦所以失之,以鏡考己行。有不合者,臣當伏妄言之誅。 漢興九世,百九十余載,繼體之主七,皆承天順道,遵先祖法度,或以中興,或以治安。至于陛下,獨違道縱欲,輕身妄行,當盛壯之隆,無繼嗣之福,有危亡之憂,積失君道,不合天意,亦已多矣。為人后嗣,守人功業(yè),如此,豈不負哉!方今社稷宗廟禍福安危之機在于陛下,陛下誠肯發(fā)明圣之德,昭然遠寤,畏此上天之威怒,深懼危亡之征兆,蕩滌邪辟之惡志,厲精致政,專心反道,絕群小之私客,免不正之詔除,悉罷北宮私奴車馬媠出之具,克己復(fù)禮,毋二微行出飲之過,以防迫切之禍,深惟日食再既之意,抑損椒房玉堂之盛寵,毋聽后宮之請謁,除掖庭之亂獄,出炮格之陷阱,誅戮邪佞之臣及左右執(zhí)左道以事上者以塞天下之望,且寢初陵之作,止諸繕治宮室,闕更減賦,盡休力役,存恤振救困乏之人以弭遠方,厲崇忠直,放退殘賊,無使素餐之吏久尸厚祿,以次貫行,固執(zhí)無違,夙夜孳孳,屢省無怠,舊愆畢改,新德既章,纖介之邪不復(fù)載心,則赫赫大異庶幾可銷,天命去就庶幾可復(fù),社稷宗廟庶幾可保。唯陛下留神反復(fù),熟省臣言。臣幸得備邊部之吏,不知本朝失得,瞽言觸忌諱,罪當萬死。 成帝性寬而好文辭,又久無繼嗣,數(shù)為微行,多近幸小臣,趙、李從微賤專寵,皆皇太后與諸舅夙夜所常憂。至親難數(shù)言,故推永等使因天變而切諫,勸上納用之。永自知有內(nèi)應(yīng),展意無所依違,每言事輒見答禮。至上此對,上大怒。衛(wèi)將軍商密擿永令發(fā)去。上使侍御史收永,敕過交道廄者勿追,御史不及永,還,上意亦解,自悔。明年,征永為太中大夫,遷光祿大夫給事中。 元延元年,為此地太守。時,災(zāi)異尤數(shù),永當之官,上使衛(wèi)尉淳于長受永所欲言。永對曰: 臣永幸得以愚朽之材為太中大夫,備拾遺之臣,從朝者之后,進不能盡思納忠輔宣圣德,退無被堅執(zhí)銳討不義之功,猥蒙厚恩,仍遷至北地太過。絕命隕首,身膏野草,不足以報塞萬分。陛下圣德寬仁,不遺易忘之臣,垂周文之聽,下及芻蕘之愚,有詔使衛(wèi)尉受臣永所欲言。臣聞事君之義,有言責(zé)者盡其忠,有官守者修其職。臣永幸得免于言責(zé)之辜,有官守之任,當畢力遵職,養(yǎng)綏百姓而已,不宜復(fù)關(guān)得失之辭。忠臣之于上,志在過厚,是故遠不違君,死不忘國。昔史魚既沒,余忠未訖,委柩后寢,以尸達誠;汲黯身外思內(nèi),發(fā)憤舒憂,遺言李息。經(jīng)曰:“雖爾身在外,乃心無不在王室!背加佬业媒o事中出入三年,雖執(zhí)干戈守邊垂,思慕之心常存于省闥,是以敢越郡吏之職,陳累年之憂。 臣聞天生蒸民,不能相治,為立王者以統(tǒng)理之,方制海內(nèi)非為天子,列土封疆非為諸侯,皆以為民也。垂三統(tǒng),列三正,去無道,開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王者躬行道德,承順天地,博愛仁怒,恩及行葦,籍稅取民不過常法,宮室車服不逾制度,事節(jié)財足,黎庶和睦,則卦氣理效,五征時序,百姓壽考,庶草蕃滋,符瑞并降,以昭保右。失道妄行,逆天暴物,窮奢極欲,湛湎荒淫,婦言是從,誅逐仁賢,離逖骨肉,群小用事,峻刑重賦,百姓愁怨,則卦氣悖亂,咎征著郵,上天震怒,災(zāi)異屢降,日月薄食,五星失行,山崩川潰,水泉踴出,妖孽并見,茀星耀光,饑饉薦臻,百姓短折,萬物夭傷。終不改寤,惡洽變備,不復(fù)譴告,更命有德。《詩》云:“乃眷四顧,此惟予宅! 夫去惡奪弱,遷命賢圣,天地之常經(jīng),百王之所同也。加以功德有厚薄,期質(zhì)有修短,時世有中季,天道有盛衰。陛下承八世之功業(yè),當陽數(shù)之標季,涉三七之節(jié)紀,遭《無妄》之卦運,直百六之災(zāi)厄。三難異科,雜焉同會。建始元年以來二十載間,群災(zāi)大異,交錯鋒起,多于《春秋》所書。八世著記,久不塞除,重以今年正月己亥朔日有食之,三朝之會,四月丁酉四方眾星白晝流隕,七月辛未彗星橫天。乘三難之際會,畜眾多之災(zāi)異,因之以饑饉,接之以不贍。彗星,極異也,土精所生,流隕之應(yīng)出于饑變之后,兵亂作矣,厥期不久,隆德積善,懼不克濟。內(nèi)則為深宮后庭將有驕臣悍妾醉酒狂悖卒起之敗,北宮苑囿街巷之中臣妾之家幽閑之處徵舒、崔杼之亂;外則為諸夏下土將有樊并、蘇令、陳勝、項梁奮臂之禍。內(nèi)亂朝暮,日戒諸夏,舉兵以火角為期。安危之分界,宗廟之至憂,臣永所以破膽寒心,豫言之累年。下有其萌,然后變見于上,可不致慎! 禍起細微,奸生所易。愿陛下正君臣之義,無復(fù)與群小媟黷燕飲;中黃門后庭素驕慢不謹嘗以醉酒失臣禮者,悉出勿留。勤三綱之嚴,修后宮之政,抑遠驕妒之憲,崇近婉順之行,加惠失志之人,懷柔怨恨之心。保至尊之重,秉帝王之威,朝覲法出而后駕,陳兵清道而后行,無復(fù)輕身獨出,飲食臣妾之家。三者既除,內(nèi)亂之路塞矣。 諸夏舉兵,萌在民饑饉而吏不恤,興于百姓困而賦斂重,發(fā)于下怨離而上不知!兑住吩唬骸巴推涓,小貞吉,大貞兇!眰髟唬骸梆嚩粨p茲謂泰,厥災(zāi)水,厥咎亡!薄对@辭》曰:“關(guān)動牡飛,辟為無道,臣為非,厥咎亂臣謀篡!蓖跽咴馑ルy之世,有饑饉之災(zāi),不損用而大自潤,故兇;百姓困貧無以共求,愁悲怨恨,故水;城關(guān)守國之固,固將去焉,故牡飛。往年郡國二十一傷于水,災(zāi),禾黍不入。今年蠶麥咸惡。百川沸騰,江河溢決,大水泛濫郡國五十有余。比年喪稼,時過無宿麥。百姓失業(yè)流散,群輩守關(guān)。大異較炳如彼,水災(zāi)浩浩,黎庶窮困如此,宜損常稅小自潤之時,而有司奏請加賦,甚繆經(jīng)義,逆于民心,布怨趨禍之道也。牡飛之狀,殆為此發(fā)。古者谷不登虧膳,災(zāi)屢至損服,兇年不堲涂,明王之制也《詩》云:“凡民有喪,扶服救之。”《論語》曰:“百姓不足,君孰予足?”臣愿陛下勿許加賦之奏,益減大官、導(dǎo)官、中御府、均官、掌畜、廩犧用度,止尚方、織室、京師郡國工服官發(fā)輸造作,以助大司農(nóng)。流恩廣施,振贍困乏,開關(guān)梁,內(nèi)流民,恣所欲之,以救基急。立春,遣使者循行風(fēng)俗,宣布圣德,存恤孤寡,問民所苦,勞二千石,敕勸耕桑,毋奪農(nóng)時,以慰綏元元之心,防塞大奸之隙,諸夏之亂,庶幾可息。 臣聞上主可與為善而不可與為惡,下主可與為惡而不可與為善。陛下天然之性,疏通聰敏,上主之姿也。少省愚臣之言,感寤三難,深畏大異,定心為善,捐忘邪志,毋二舊愆,厲精致政,至誠應(yīng)天,則積異塞于上,禍亂伏于下,何憂患之有?竊恐陛下公志未專,私好頗存,尚愛群小,不肯為耳!對奏,天子甚感其言。 永于經(jīng)書,泛為疏達,與杜欽、杜鄴略等,不能洽浹如劉向父子及揚雄也。其于天官、《京氏易》最密,故善言災(zāi)異,前后所上四十余事,略相反復(fù),專攻上身與后宮而已。黨于王氏,上亦知之,不甚親信也。 永所居任職,為北地太守歲余,衛(wèi)將軍商薨,曲陽侯根為票騎將軍,薦永,征入為大司農(nóng)。歲余,永病,三月,有司奏請免。故事,公卿病,輒賜告,至永獨即時免。數(shù)月,卒于家。本名并,以尉氏樊并反,更名永云。 杜鄴字子夏,本魏郡繁陽人也。祖父及父積功勞皆至郡守,武帝時徙茂陵。鄴少孤,其母張敞女。鄴。鄴壯,從敞子吉學(xué)問,得其家書。以孝廉以郎。 與車騎將軍王音善。平阿侯譚不受城門職,后薨,上閔悔之,乃復(fù)令譚弟成都侯商位特進,領(lǐng)城門兵,得舉吏如將軍府。鄴見音前與平阿有隙,即說音曰:“鄴聞人情,恩深者其養(yǎng)謹,愛至者其求詳。夫戚而不見殊,孰能無怨?此《棠棣》、《角弓》之詩所以作也。昔秦伯有千乘之國,而不能容其母弟,《春秋》亦書而譏焉。周、召則不然,忠以相輔,義以相匡,同己之親,等己之尊,不以圣德獨兼國寵,又不為長專受榮任,分職于陜,并為弼疑。故內(nèi)無感恨之隙,外無侵侮之羞,俱享天晁,兩荷高名者,蓋以此也。竊見成都侯以特進領(lǐng)城門兵,復(fù)有詔得舉吏如五府,此明詔所欲龐也。將軍宜承順圣意,加異往時,每事凡議,必與及之,指為誠父,出于將軍,則孰敢不說諭?昔文侯寤大雁之獻而父子益親,陳平共一飯之饌而將相加歡,所接雖在楹階俎豆之間,其于為國折沖厭難,豈不遠哉!竊慕倉唐、陸子之義,所白奧內(nèi),唯深察焉!币羯跫纹溲,由是與成都侯商親密,二人皆重鄴。后以病去郎。商為大司馬衛(wèi)將軍,除鄴主簿,以為腹心,舉侍御史。哀帝即位,遷為涼州刺史。鄴居職寬舒,少威嚴,數(shù)年以病免。 是時,帝祖母定陶傅太后稱皇太太后,帝母丁姬稱帝太后,而皇后即傅太后從弟子也。傅氏侯者三人,丁氏侯者二人。又封傅太后同母弟子鄭業(yè)為陽信侯。傅太后尤與政專權(quán)。元壽元年正月朔,上以皇后父孔鄉(xiāng)侯傅晏為大司馬衛(wèi)將軍,而帝舅陽安侯丁明為大司馬票騎將軍。臨拜,日食,詔舉方正直言。扶陽侯韋育舉鄴方正,鄴對曰: 臣聞禽息憂國,碎首不恨;卞和獻寶,刖足愿之。臣幸得奉直言之詔,無二者之危,敢不極陳!臣聞陽尊陰卑,卑者隨尊,尊者兼卑,天之道也。是以男雖賤,各為其家陽;女雖貴,猶為其國陰。故禮明三從之義,雖有文母之德,必系于子!洞呵铩凡粫o侯之母,陰義殺也。昔鄭伯隨姜氏之欲,終有叔段篡國之禍;周襄王內(nèi)迫惠后之難,而遭居鄭之危。漢興,呂太后權(quán)私親屬,又以外孫為孝惠后,是時繼嗣不明,凡事多暗,晝昏冬雷之變,不可勝載。竊見陛下行不偏之政,每事約儉,非禮不動,誠欲正身與天下更始也。然嘉瑞未應(yīng),而日食、地震,民訛言行籌,傳相驚恐。案《春秋》災(zāi)異,以指象為言語,故在于得一類而達之也。日食,明陽為陰所臨,《坤卦》乘《離》,《明夷》之象也!独ぁ芬苑ǖ,為土為母,以安靜為德。震,大陰之效也。占象甚明,臣敢不直言其事! 昔曾子問從令之義,孔子曰:“是何言與!”善閔子騫守禮不茍,從親所行,無非理者,故無可間也。前大司馬新都侯莽退伏弟家,以詔策決,復(fù)遣就國。高昌侯宏去蕃自絕,猶受封土。制書侍中、駙馬都尉遷不忠巧佞,免歸故郡,間未旬月,則有詔還,大臣奏正其罰,卒不得遣,而反兼官奉使,顯寵過故。及陽信侯業(yè),皆緣私君國,非功義所止。諸外家昆弟無賢不肖,并侍帷幄,布在列位,或典兵衛(wèi),或?qū)④娡,寵意并于一家,積貴之勢,世所稀見所稀聞也。至乃并置大司馬、將軍之官;矢﹄m盛,三桓雖隆,魯為作三軍,無以甚此。當拜之日,暗然日食。不在前后,臨事而發(fā)者,明陛下謙遜無專,承指非一,所言輒聽,所欲輒隨,有罪惡者不坐辜罰,無功能者畢受官爵,流漸積猥,正尤在是,欲令昭昭以覺圣朝。昔詩人所刺,《春秋》所譏,指象如此,殆不在它。由后視前,忿邑非之,逮身所行,不自鏡見,則以為可,計之過者。疏賤獨偏見,疑內(nèi)亦有此類。天變不空,保右世主如此之至,奈何不應(yīng)! 臣聞野雞著怪,高宗深動;大風(fēng)暴過,成王怛然。愿陛下加致精誠,思承始初,事稽諸古,以厭下心,則黎庶群生無不說喜,上帝百神收還威怒,禎祥福祿何嫌不報! 鄴未拜,病卒。鄴言民訛言行籌,及谷永言王者買私田,彗星隕石牡飛之占,語在《五行志》。 初,鄴從張吉學(xué),吉子竦又幼孤,從鄴學(xué)問,亦著于世,尤長小學(xué)。鄴于林,清靜好古,亦有雅材,建武中歷位列卿,至大司空。其正文字過于鄴、竦,故世言小學(xué)者由杜公。 贊曰:孝成之世,委政外家,諸舅持權(quán),重于丁、傅在孝哀時。故杜鄴敢譏丁、傅,而欽、永不敢言王氏,其勢然也。及欽欲挹損鳳權(quán),而鄴附會音、商。永陳三七之戒,斯為忠焉,至其引申伯以阿鳳,隙平阿于車騎,指金、火以求合,可謂諒不足而談有余者?鬃臃Q“友多聞”,三人近之矣。

 

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xué)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稘h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卷一上 高帝紀第一上 卷一下 高帝紀第一下
卷二 惠帝紀第二 卷三 高后紀第三
卷四 文帝紀第四 卷五 景帝紀第五
卷六 武帝紀第六 卷七 昭帝紀第七
卷八 宣帝紀第八 卷九 元帝紀第九
卷十 成帝紀第十 卷十一 哀帝紀第十一
卷十二 平帝紀第十二 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第一
卷十四 諸侯王表第二 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卷十九下(表略)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卷二十一上 律歷志第一上
卷二十一下 律歷志第一下 卷二十二 禮樂志第二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卷二十四上 食貨志第四上
卷二十四下 食貨志第四下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卷二十九 溝洫志第九
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第一
卷三十二 張耳陳馀傳第二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三
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第五
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第六 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第七
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第八 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第九
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第十 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
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 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第十三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第十四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
卷四十六 萬石衛(wèi)直周張傳第十六 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第十七
卷四十八 賈誼傳第十八 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第十九
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衛(wèi)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董仲舒?zhèn)鞯诙?/a> 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上
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下 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張湯傳第二十九 卷六十 杜周傳第三十
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 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第三十三 卷六十四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
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下 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云傳第三十七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 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卷七十一 雋疏于薛平彭傳第四十一
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卷七十三 韋賢傳第四十三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 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
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第四十六 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第四十七
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第四十九
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 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 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第五十三
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第五十四 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第五十七上
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第五十七下 卷八十八 儒林傳第五十八
卷八十九 循吏傳第五十九 卷九十 酷吏傳第六十
卷九十一 貨殖傳第六十一 卷九十二 游俠傳第六十二
卷九十三 佞幸傳第六十三 卷九十四上 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卷九十四下 匈奴傳第六十四下 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卷九十六下 西域傳第六十六下
卷九十七上 外戚傳第六十七上 卷九十七下 外戚傳第六十七下
卷九十八 元后傳第六十八 卷九十九上 王莽傳第六十九上
卷九十九中 王莽傳第六十九中 卷九十九下 王莽傳第六十九下
卷一百上 敘傳第七十上 卷一百下 敘傳第七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