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畢業(yè)論文查詢

 

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孫中山人權觀略論

孫中山人權觀略論   孫中山不僅在中國近代史,在世界近代史上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是革命的宣傳家,更是一位實行家,終其一身為中國的前途而奮斗,也不斷地為中國人民爭取應享有的各種權利,在他的革命生涯里,人權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由于他對人權的重視,使得他的民權思想內涵更加豐富。

  這里首先要澄清的是人權與民權這兩個概念。人權乃是作為一個人所應享有的權利,因此,其范圍不僅包括政治上的,經(jīng)濟上、社會上、文化上等各方面均為其內涵,而且它的范圍將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不斷的擴充成為新興人權。而民權則是基于國民之資格由國家賦予的權利,其范圍是屬于政治上的權利,孫中山曾對民權下定義:“現(xiàn)在要把民權來定一個解釋……民權就是人民的政治力量……今日以人民管理政事,便叫做民權!保ㄗ⑨1) 由此可見,民權只是人權的一部分,人權的范圍遠大于民權。在孫中山的著述中,“民權”一詞使用的頻率較高,其人權觀也多體現(xiàn)在民權思想中。本文所述孫中山的人權觀,主要擇取其民權思想中與人權相聯(lián)系之部分而論,多為政治和經(jīng)濟上的人權。

  一、孫中山早年的天賦人權思想

  天賦人權說是近代思想史上最具有權威的人權學說,它提倡人權的始意,功不可沒。盧梭的天賦人權學說,經(jīng)過法國革命,影響及于世界。清末民初我國革命黨人無不主張?zhí)熨x人權說,鄒容在《革命軍》一書中,明白推崇盧梭,主張“殺盡專制我之君主,以復我天賦之人權”(注釋2) ,就是最明顯的寫照。

  孫中山早年在哲學歷史觀上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進化論影響,基本上接受了盧梭的天賦人權思想。他說:“至于說到盧梭提倡民權的始意,更是政治上千古的大功勞。”(注釋3) 此時,以個人為核心的人權自由平等思想構成了孫中山民主革命學說的理論基石。隨后幾年間,“天賦人權”觀念在革命宣傳中發(fā)揮了極大的作用。他闡述國家興衰與人權之關系時說:“西方之人,其心幻中有天國,莊嚴華妙而居之者皆天人,蓋欲造神圣莊嚴之國,必有優(yōu)美高尚之民,以無良民質則無良政治,無良政治則無良國。吾見夫人權頹敝者,其民多恭弱,禍害倚伏,無由而絕!保ㄗ⑨4) 他論述革命起因時說:“吾人鑒于天賦人權之萬難放棄,神圣義務之不容不盡,是用訴之武力,冀脫吾人及世世子孫萬重羈軛”,“革命者乃神圣之事業(yè),天賦之人權,而最美之名辭也!保ㄗ⑨5) 中華民國成立之初,他布告中外,“吾人鑒于天賦人權之萬難放棄,神圣義務之不容不盡,是用訴之武力”(注釋6) 這種保護人權的思想在廢除封建法制和創(chuàng)建資本主義法制上也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體現(xiàn)。在《令內務部禁止買賣人口文》中,他將人權自由平等比作日月,疾呼:“凡屬國人咸屬平等。背此大義,與眾共棄!

  二、由天賦人權思想到新人權觀的轉變

  到了孫中山發(fā)表三民主義有系統(tǒng)的演講詞時,他便由天賦人權說的贊成者,一變而為天賦人權說的反對者了。他從各方面深加研究和分析的結果,認為天賦人權說,不僅依理未通,而且依事實也無所據(jù),致使他非重新建立新的人權學說,以期保障真正民主政治的徹底實現(xiàn)不可。這一新人權說,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三民主義民權理論中。

 。ㄒ唬┍尘

  1、近代民權發(fā)展的遲緩和不徹底

  歐美各國民權進步遲緩與不徹底,引起人們的不滿,對此他說:“考察歐美的民權事實,他們所謂先進的國家,象美國、法國革命過了一百多年,人民到底得了多少民權呢?照主張民權的人看,他們所得的民權還是很少……照現(xiàn)在世界上民權頂發(fā)達的國家講,人民在政治上是占什么地位呢?得到了多少民權呢?就最近一百多年來所得的結果,不過是一種選舉和被選舉權。人民被選成議員之后,在議會中可以管理國事,凡是國家的大事,都要由議會通過才能執(zhí)行,如果在議會沒有通過,便不能執(zhí)行。這種政體叫做‘代議政體’……各國實行了這種代議政體,都免不了流弊,不過傳到中國,流弊更是不堪問罷了。大家對于這種政體,如果不去聞問,不想補救,把國事都付托到一般豬仔議員,讓他們去亂作亂為,國家前途是很危險的。所以外國人所希望的代議政體,以為就是人類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之計,那是不足信的。”(注釋7) 從上面這段話可知,孫中山對歐美各國民權發(fā)展的遲緩是如何的不滿了。正因為如此,他進一步表示:“所以中國今日要實行民權,改革政治,便不能完全仿效歐美,便要重新想出一個辦法!保ㄗ⑨8) 這個方法,說起來很多,但無疑修正天賦人權學說、提出自己的民權觀便是其中的一種。

  2、專制階級的反動及其與帝國主義的勾結。所謂專制階級,是指民國成立前的滿清君主專制政體,民國初期的袁世凱一類帝制自為的人物及依附之以求生存的軍閥官僚,與張勛的復辟運動等,都是屬于當時最反動的專制階級。且由于帝國主義者與軍閥相互勾結利用,使中國當時的民權建設和經(jīng)濟建設,非但無從進行,還將已有的成就破壞殆盡,整個中國都陷于黑暗混亂的局面。這也是為何孫中山要主張:“凡賣國罔民以及效忠于帝國主義及軍閥者,無論其為團體或個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權利!保ㄗ⑨9)

 。ǘ⿲μ熨x人權的批判

  孫中山認為人權絕對不是自然的產(chǎn)物,而是時勢和潮流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來自于革命,“天賦人權”理論不符歷史事實。他指出,人權從來不是天賦的。人們享有種種權力,全都是爭取而來﹔這證諸西方的種種民主制度的實施,莫不證明此點。如果人權是天賦,與生俱來的話,又為什么所有人在長時期會對人權無視及侮蔑呢?既然對人權無視及侮蔑,又怎知其為天賦,與生俱來?孫中山批評天賦人權是沒有事實根據(jù),沒有事實所主張的的言論,更屬謬誤。他說:“是先有事實,才發(fā)生言論,不是先有言論,才發(fā)生事實。盧梭民約論中所說民權是由天賦的言論,本是和歷史進化的道理相沖突。所以反對民權的人,便拿他那種沒有根據(jù)的言論來做口實。盧梭說民權是天賦的,本來是不合理;但是反對他的人,便拿他那一句沒有根據(jù)的言論來反對民權,也是不合理的。我們要研究宇宙的道理,需要先靠事實,不可?繉W者的言論!保ㄗ⑨10) 他以歐洲為例說明:“我們要知道歐美為爭自由,流了多少血,犧牲了許多性命。我前一回講過了的,現(xiàn)在世界是民權時代。歐美發(fā)生民權,已經(jīng)有了一百多年,推到民權的來歷,由于爭自由之后才有的!保ㄗ⑨11) 如何爭取,孫中山認為“惟有進行革命”,以“非常手段”去摧毀那些不合理的制度及枷鎖。

  (三)孫中山人權觀與天賦人權的區(qū)別

  1、權利來源不同

  天賦人權說認為人權的來源基于天賦,是與生俱來的,非任何人所能加以剝奪。孫中山則主張人類天賦不平等,因此,他認為人權的來源,乃是從革命而來的,是時勢和潮流所造就出來的。孫中山先生說:“民權革命,是誰同誰爭呢?就是人民同皇帝相爭。所以推求民權的來源,我們可以用時代來分析。再概括的說一說:第一個時期,是人同獸爭,不是用權,是用氣力;第二個時期,是人同天爭,是用神權;第三個時期,是人同人爭,國同國爭,這個民族同那個民族爭,是用君權;到了現(xiàn)在的第四個時期,國內相爭,人民同君主爭,在這個時代之中,可以說是善人同惡人爭,公理同強權爭。到這個時代,民權漸漸發(fā)達,所以叫做民權時代。(注釋12)”

  2、權利適用范圍不同

  民權說認為人有好人和壞人的分別,因此,國家的政權,如果放在好人手里,固然是很好,也正是大家所期望的;相反地,如果把政權交給壞人掌握,國家大事豈不一團糟。所以,民權的享受以全體普遍為原則,但那些賣國罔民、效忠帝國主義及軍閥者之反動派既是壞人,便不能讓他們和好人想同樣的民權,而且進一步要將他們視為革命對象,加以鏟除。天賦人權說之見解便不同了,它主張人權既是由于天賦,與生俱來,不分好人與壞人,絕對的普遍的讓所有的人們,無條件的給予享受同等的權利。

  3、對君權的態(tài)度不同

  孫中山民權思想所反對的是近代的君主政治,至于近代以前的中古時期和上古時期的君主政治,孫中山講:“從前人類的智識未開,賴有圣君賢相去引導,在那個時代,君權是很有用的”(注釋13) .只不過到了近代社會,由于時代環(huán)境和潮流之不同,君主政治便成了人類社會進步的阻力,而為革命的對象了。而對天賦人權說來講,即便是古代的君主政治,亦毫無價值可言,也無存在之必要。

  4、對平等自由的看法不同

  1915年后,在總結多次失敗教訓的基礎上,孫中山逐步形成了以“合群互助”為核心的民生史觀。所謂“合群”,即強調人的社會性、集體的共同生存;所謂“互助”,即強調人與人之間要重義輕利,相匡相助。他認為要談平等必須站在民權上才有意義,平等自由“是在民權上立足,要附屬于民權的。民權發(fā)達了,平等自由才可以長存”(注釋14) ;他言平等,不再講個人權利平等而講國民的“地位平等”,他認為人造的平等,只能做到政治地位的平等,強調社會群體的較為平等的參政權和生存權。

  而對自由的看法,孫中山主張的是合理的個人自由與重視國家和團體的自由。他說:“個人有自由,則團體無自由”,“自由這個名詞,……如果用到個人,就成一片散沙,萬不可再用到個人上去”,“個人不可太過自由,國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國家能夠行動自由,中國便是強盛的國家。要這樣做去便要大家犧牲自由!保ㄗ⑨15)

  相較而言,天賦人權說則是認為平等乃是天生的,不應有特殊地位。至于它所主張之自由,是一種原始社會里毫無束縛的自由,處處以個人主義為中心,因此主張國家和政府對于個人之自由,不應該加以干涉。

  三、孫中山人權思想的內涵

  1、人本思想

  在政治上,孫中山采“以民立國”之制,因此他說:“中華民國以人民為本位!闭且驗椴扇吮舅枷,所以主張共和或民國始能達成,“專制國之政治在于上,共和國之政治在乎民。將來國家政治之得失,前途之安危,結果之良否,唯為我國民是賴!保ㄗ⑨16) 他這種人本思想,務使人民能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因此違背人本思想的奴隸制與人口買賣,他是極力反對的,于民國元年特另內務部通令禁止買賣人口。

  2、自由思想

  孫中山認為:“自由的解釋,簡單言之,在一個團體中能夠活動,來往自如,便是自由。”(注釋17) 他駁斥外國人認為中國人不明白自由,因為他認為中國人向來享有極大的自由,他認為:“中國人民老早有了很大的自由,不須去爭取的!保ㄗ⑨18) 但卻承認中國人是一盤散沙,“歐洲從前因為太沒有自由,所以革命要去爭自由。我們是因為自由太多,沒有團體,沒有抵抗力,成一片散沙!蹦鞘且环N野蠻的自由而非文明的自由。他說:“中國之民,向來不受政府之干涉,來往自如,出入不問,婚姻生死,不報于官,戶口門牌,鮮注于冊,甚至兩鄉(xiāng)械斗,為所欲為,此本于自由之性質也。彼則反唇相譏曰:‘此野蠻之自由,非文明之自由也!保ㄗ⑨19) 什么才是文明的自由,孫中山說:“平等自由,法為之界!保ㄗ⑨20) 就是說,文明的自由應是為所應為的自由,是受到理性、道德、法律約束的自由。

  其次,孫中山強調國家自由大于個人自由,因為他認為國家自由是個人自由之保障,而“中國人自由太多,是一片散沙,是一種放蕩不羈的自由”,所以他不再特別強調個人自由,而是主張打破個人自由,“萬不可再用到個人上去,要用到國家上去。個人不可太太自由,國家要得完全自由”。(注釋21) 應該注意的是,他之所以如此強調國家自由,是因為國家處于存亡絕續(xù)之關口,且并沒有因此而否定個人自由。

  3、平等思想

  與自由相比,孫中山將平等看得更重,他認為民權主義完全可以用平等來概括,“因為民權主義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保ㄗ⑨22) 上文已及,孫中山批評天賦人權說的平等觀,認為其于實無據(jù),強調天賦不平等,認為人類一切之平等,完全是人為的產(chǎn)物。除了天賦的不平等之外,他認為還有人為的不平等,就是指封建的貴族階級,認為人類天生的不平等,再加上人為之不平等,其不平等達到極點,因此主張用革命的方法使不平等變?yōu)槠降取榱舜蚱迫藶榈牟黄降龋∠賵鲋小按笕恕薄ⅰ袄蠣敗钡姆Q呼,并取消從前的“蛋戶、惰民、丐戶”等所有限制與歧視,許其一體享有公私權利,并大力倡行男女平等。

  孫中山還將平等分為真平等和假平等兩種。所謂假平等,就是不分“圣、賢、才、智、平、庸、愚、劣”人類天賦本質的不齊,而一律求其平等。他認為這種假平等有違自然之真理,必將使世界退步,人類退化。所謂真平等,是求得起點的統(tǒng)一,讓人站在同一水平線上,根據(jù)各自天賦的聰明才力去發(fā)揮創(chuàng)造。

  主張經(jīng)濟平等是孫中山人權思想的又一重要特征。他認為歐美各國早已解決了民族和民權兩大問題,現(xiàn)在所受的苦難,純粹是民生問題,是經(jīng)濟上的不平等。如果僅有政治上的平等,而無經(jīng)濟上的平等,則人民只不過是從君主專制時代的奴隸,變成資本家的財奴而已。他主張建立的社會,是一個經(jīng)濟平等的社會。如何才能達到經(jīng)濟上的平等呢?也就是要使社會財富平均分配,不為一般資本家所壟斷,一定要使社會大眾能平等地享受文明帶來的好處。因此他說:“我們國民黨的民生主義,目的就是要把社會上的財源弄到平均!

  4、民主思想

  近代中國,孫中山是提出“民主”觀念,真正承認、肯定人民是國家惟一主人的第一人。1894年,他在興中會章程中提出“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所稱“合眾”之“眾”,指的就是人民。此后,1905年,他在同盟會誓詞中進一步指出要“建立民國”,這是對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被視為天經(jīng)地義的“帝國”體制的明確否定,也是對改良派設想的“君民共主”體制的明確否定,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義。

  這種民主決不只是標榜,而是“要將政權放在人民掌握之中”。他說:“中國自革命以后,成立民權政體,凡事都是應該由人民作主的,所以現(xiàn)在的政治又可以叫做‘民主政治’,換句話說,就是人民來做皇帝!比嗣袢绾巍白龌实邸,他主張,人民應該擁有“四大民權”,即選舉權、罷免權、創(chuàng)制權、復決權。只有人民掌握了這四大權力,“民主”才能到位。他說:“人民而有此四大權力也,乃能任用官吏、役使官吏、駕馭官吏、防范官吏,然后始得稱為一國之主而無愧色也!

  這種民主并不是西方所采的代議制,孫中山晚年對代議制也不十分滿意,認為這只是一種“間接民權”,人民還不能直接參與國家管理,因此不能算是純粹的“眾民政治”。他說:“既曰民權國,則宜為四萬萬人民共治之國家。治之以法,即在予人民以完全之政治上權力!睂O中山設想的辦法是:以縣為單位自治,仿照瑞士模式,實行直接民權。在縣以上,則實行代議制,由各縣選舉國民代表一名,參與中央政事,組成國民大會。孫中山認為,中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只有使“直接民權”與“間接民權”相結合,才能比較好地解決中國的民主問題。

  四、人權實現(xiàn)的途徑

  早年,孫中山認為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即是民權主義實現(xiàn)的標志,后來他又提出扶助農(nóng)工的設想。他先是主張通過“仿效歐美”、“改良政治”,達到“人民管理政事”的民權目標,此后在實踐中,又逐漸認識到一味仿效西方國家的現(xiàn)成模式,難以取得較好的效果,只能出現(xiàn)變形和扭曲的結局,并且他也窺見到西方民主政治的局限:“近世各國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為資產(chǎn)階級所專有,適成為壓迫平民之工具!保ㄗ⑨23) “歐美既無從仿效,我們自己便應該想一種新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注釋24) .這個新方法是什么呢?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給孫中山以巨大的鼓舞,他把蘇維埃國家政治制度視為當代的一種先進政治方案。因為“法美共和國皆舊式的,今日唯俄國為新式的;吾人今日當造成一最新式的共和國”(注釋25) .于是,他把實現(xiàn)民權主義的目標,由仿效歐美轉到了傾慕蘇俄。在“以俄為師”的思想指導下,提出扶助農(nóng)工的政策。

  不管是“喚起民眾”,還是“扶助民眾”,孫中山寄希望于小資產(chǎn)階級和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革命者(即所謂人類的先知先覺者),在孫中山看來,革命者在取得民權的革命過程中有決定性作用,并且只有革命者才是真正認識民權真義的人,只有通過革命者建立起為民服務的“萬能政府”,方能促成人民權利的提高。為此,必得先保障革命者之優(yōu)先權利。這一主張,體現(xiàn)在民國三年的《中華革命黨總章》中,第五條規(guī)定:“自革命軍起義之日至憲法頒布之時,名曰革命時期。在此時期之內,一切軍國庶政悉歸本黨黨員完全責任,力為其難,為同胞造無窮之幸福!钡谑龡l規(guī)定:“凡非黨員,在革命時期之內,不得有公民資格。必待憲法頒布之后,始能從憲法而獲得之。憲法頒布以后,國民一律平等。”

  吳稚暉不贊成此舉,孫中山也對此有所解釋:“今惟以其有為政治革命首義之功,因而報以政治上優(yōu)先之權利,初未見其不當也。自弟倡言革命以來,同志之流血多矣,然見于殺敵,一死成仁,一或可以瞑目。所最奇者,則革命成功,而革命黨乃紛紛見殺于附和革命、贊成共和之人……他日第三次革命,自不能不稍謀保障此輩人之方法,前車已覆,吾輩寧犯私于黨人之謗,不欲好廣大教主之名矣。且弟意尤不止于此,破壞之后便須建設,而民國有如嬰孩,其在初期,惟有使黨人立于保姆之地位,指導而提攜之,否則顛墜如往者之失敗矣。革命黨人未必皆有政治之才能,而比較上可信為熱心愛護民國者⋯吾人以本素所懷抱平等自由之主義,行權于建設之初期,為公乎?為私乎?以待天下后世之論定可耳!庇纱丝梢,孫中山的這種主張,多因在革命潮流彌漫著低落的士氣中,受到滿清政府余孽、官僚軍閥之流,竊國奪權之影響,孫中山為了限制反革命者的權利,同時亦在鼓勵革命黨人的士氣,規(guī)定在憲政尚未頒布時期應使其享有優(yōu)先權利,是一個臨時性的應急之舉。應該說,這種主張在推動革命方面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值得肯定之處。但是過度凸顯革命者在追求民權過程中的作用,又沒有一套相應的制約機制,僅依靠革命者自身的道德約束,“事實上是辦不到的”(注釋26) ,將難以避免另一種形式的獨裁。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蔣介石、戴季陶等出于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對三民主義作出新的闡釋,運用三民主義服務于自己的政治目的,把孫中山這種應急之舉篡改為所謂的“革命民權”,于1935年提出“有一點不可忽略的,就是總理所主張的民權,不能隨便賦予不了解革命主義以及沒有誓行革命主義決心的一切人……所以本黨所主張的是‘革命民權’,而不是‘天賦人權’”,從而為其獨裁找到了理論“依據(jù)”,假借保障發(fā)展人權行“破壞人權”之實,這倒是孫中山未曾料到的。

    參考文獻:  

  1、《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265頁。

  2、鄒容:《革命軍》,第三章;革命之教育。

  3、《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266頁。

  4、《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578頁。

  5、《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442頁。

  6、《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8頁。

  7、《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314頁。

  8、《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320頁。

  9、“國民黨一大宣言”,摘自《中共黨史參考資料(二)》,人民出版社1979年。

  10、《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266頁。

  11、《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283頁。

  12、《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256頁。

  13、同上。

  14、《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294頁。

  15、《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295—297頁。

  16、《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361頁。

  17、《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272頁。

  18、《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280頁。

  19、《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281頁。

  20、《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283頁。

  21、《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282頁。

  22、《孫中山全集》,第9卷

孫中山人權觀略論,第283頁。

  23、《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121頁。

  24、《孫中山全集》,第9卷,第324頁。

  25、《孫中山全集》,第6卷,第56頁。

  26、 《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479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文章標題 相關內容  

1

聰明與自負?------------關于修憲說法的說法 聰明與自負?------------關于修憲說法的說法當下在公共生活領域流行頻度很高的一個話語就是“修憲”,撲面而來的夏天似乎更加刺激了人們對修憲的熱情。僅僅這兩天見之于媒體報道的修憲討論會就有多起,各種修憲意見也紛至沓來。一些著名學者關于修憲的建議也洋溢著暢想的快樂,從機構設置到制度安.... 詳細

2

關于我國現(xiàn)行憲法修改的思考 關于我國現(xiàn)行憲法修改的思考鄭磊


[內容提要] 憲法修改即修憲具有其獨特的價值,根據(jù)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對憲法進行適當修改,是我國民主發(fā)展和憲政建設的必然要求。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使現(xiàn)行憲法面臨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挑戰(zhàn)。為了確保社會發(fā)展,促進民主建設和實現(xiàn)憲政,通過....
詳細

3

對“美國憲法的域外影響”的學習與思考1 對“美國憲法的域外影響”的學習與思考1徐升權2


內容提要:中國人對憲政的追求從清末民初就開始,但是在跌宕起伏的歷史進程中,我們與憲政一次次擦肩而過。今天,我們又站在歷史的關節(jié)點上,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要求我們走憲政之路。憲政建設是一項宏偉的工程。欲成功,必須先從理論學起。....
詳細

4

實施“農(nóng)村普憲”,提升農(nóng)民民主意識 實施“農(nóng)村普憲”,提升農(nóng)民民主意識徐升權(南京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210046)


政治文明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三大建設之一。政治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是民主政治建設。民主成為一種社會觀念,作為一種信仰進入民心是民主政治建設的追求;公民擁有高水平、深層次的民主意識是民主政....
詳細

5

淺論“憲法制定權” 淺論“憲法制定權”徐升權(南京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210046)


憲法制定權(簡稱制憲權)理論起源于古希臘、羅馬的法治思想以及中世紀的根本法思
想。是憲法問題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正確認識憲法制定權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整個憲法
理論體系,有助于我們客觀地分....
詳細

6

關于社會憲法司法化問題的幾點思考 關于社會憲法司法化問題的幾點思考刁桂軍


[提要] :憲法意識和憲法司法化問題一直都是我進入法學專業(yè)后的一個思考方向,平時也比較關注這一問題。憲法的司法化,即適用性是理論界為之爭論的一大焦點。我一直是認為是憲法司法化是發(fā)展趨勢之一,這是受憲法的法律特性及司法機關的性質....
詳細

7

對李慧娟事件的憲法思考 對李慧娟事件的憲法思考張小玲


引子:
河南省洛陽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女法官李慧娟在判決書上宣布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法《河南省農(nóng)作物種子管理條例》的某一條款與上位法沖突而自然無效,省人大主任會議作出要求地方人大對李慧娟法官免職的嚴肅處理的宣告。這一案件引起了社....
詳細

8

憲法是匹奮鬃揚蹄的理論之馬嗎--與魏雅華商榷 憲法是匹奮鬃揚蹄的理論之馬嗎--與魏雅華商榷湖北鄂州大學文法系 錢雄偉

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母法,應“與時俱進”自是毋庸置疑,但魏雅華在《〈憲法〉應“與時俱進”》(見《中國律師》2003.2)一文中卻由之引申,質疑憲法的“滯后”原則,把憲法比作奮鬃揚蹄的理論之馬,把實踐....
詳細

9

我國憲法關于批捕權之我見 我國憲法關于批捕權之我見張愛權(0512-67161374)


我國現(xiàn)行憲法第三十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任何公民,非經(jīng)人民檢察院批準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并由公安機關執(zhí)行,不受逮捕“。該法條將批捕權授予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作為中立性的司法機關,享有批捕權無可....
詳細

10

淺談對憲法修改的幾點意見 淺談對憲法修改的幾點意見  我國現(xiàn)行的憲法頒布于1982年12月4日,后歷經(jīng)三次以“修正案”的方式作出的修改,共有17條條文。隨著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的召開以及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的制定,修改現(xiàn)行憲法的呼聲正日益高漲。學者普遍認為,現(xiàn)行憲法的某些規(guī).... 詳細
666條記錄 1/67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法律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