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贛南客家文化藝術
贛南客家文化藝術 贛南,有著約占江西四分之一的國土面積,近4萬平方公里的沃土蘊藏著豐富的客家文化。數(shù)百年,乃至近千年的歷史沉淀使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時隱時現(xiàn),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還在繼續(xù)沉淀或正在消失。因而發(fā)掘研究這些文化成為我們這代贛南人不可忽視的歷史責任。
一、贛南的戲劇、民歌和曲藝
明清以來,贛南流行著不少土生土長豐富多彩的戲劇曲藝等藝術。有贛南采茶戲、寧都采茶戲、東河戲、贛州南北詞、興國南北詞、于都道情等,其中以贛南采茶戲影響最大。贛南采茶戲形成于明末清初安運縣九龍山一帶的茶區(qū),藝人在演藝中將粵東傳入的采茶燈融于贛南的燈彩藝術之中。經(jīng)過長期錘煉,到清初時就從唱茶歌、舞茶燈的原始形態(tài)衍變、創(chuàng)造形成了有簡單情節(jié),以大姐、二姐、茶童三個人物角色表演的最早贛南采茶戲--三角班。由于采茶戲源于勞動人民,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所以發(fā)展很快,迅速傳入到信豐、于都、石城、贛縣等地。清乾隆年間,贛南采茶戲向外傳播成為贛中、贛東、湘中、閩西、閩北、粵東、粵北及廣西一帶的流行戲劇。
贛南采茶戲的舞蹈形態(tài)組合有三大部分。一是丑中見美的矮子步;二是風韻獨特的單袖簡;三是優(yōu)美動人的扇子花。這些舞蹈動作皆來源于山區(qū)的生活,她的傳統(tǒng)劇目有82種,分燈戲和雜套戲二大類?quot;燈戲"即茶燈戲,代表劇目是《九龍山摘茶》;雜套戲的代表劇目是以《反情》、《賣雜貨》、《上廣東》、《大勸夫》組成的"四大金剛"和以《肖妹子》、《補皮鞋 》、《釣拐》、《老少配》組成的"四小金剛"。贛南采茶戲到清代中期,開始受到地方官府的歧視和打擊逐漸衰退。1949年以后發(fā)掘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贛采茶戲又重新得到光大成為江西的兩大地方劇種之一。1979年傳統(tǒng)劇目《茶童戲主》由上海人民制片廠攝制搬上銀屏,蜚聲全國鹵嗑縋俊對趺刺覆宦!貳ⅰ斗纈杲忝沒ā芬蠶群蟊話嶸弦!緞っ米印貳ⅰ恫蠱? 鞋 》、《釣拐》先后獲省、地、國家獎還灌成唱片!对嚻蕖帆@1992年文化部藝術局全國戲劇小品比賽二等獎。大型贛南采茶戲《山歌情》1994年獲文化部第四屆文華大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贛南采茶戲已經(jīng)成為贛南客家最有特色的地方劇種。
東河戲,是廷生于贛南的古老劇種之一,因發(fā)源于贛南貢江流域故稱"東河戲"。明代嘉靖年間,在贛縣與興國交界的田村、白鷺等地流行一種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坐堂班又在民間廟會游神,"扮故事"形式上發(fā)展到以高腔大本戲為主的舞臺演唱,形成東河戲芻形。
清初,坐堂班與蘇州來的一批以演唱昆曲為主的戲班合并,建?quot;凝秀班",將二種表演形式融合為一,此后又相繼吸收了江西宜黃調、桂劇西皮戲、安慶調、弋板、興國南北詞等發(fā)展成為有高、昆、彈三大聲腔,較為完整的地方劇種--東河戲。東河戲流行于贛縣、興國及與其相鄰的萬安、泰和、吉安一帶。東河戲的角色分為九角頭制,即老生、正生、小生、老旦、花旦、大花、二花、三花九行。傳統(tǒng)劇目在1950年以前保存有一千余種。代表劇目有《雷鋒塔》、《挽發(fā)記》、《玉簪記》、《掃秦》、《六國分相--刺股記》等。中央蘇區(qū)時,還改編了不少東河劇現(xiàn)代革命劇目,如《活捉張輝贊》、《送朗參軍》等,影響很大,風靡一時。
贛南的民歌和曲藝也同樣透散出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民歌高亢剛健,樸實無華,有山歌、燈歌、風俗歌、小調、號子、兒歌等。贛南民歌大體可分為三個地域特點,一是南部的"三南"即龍南、定南、全南三縣及東北部的尋烏、興國,地理與廣東部分地區(qū)接壤,語言相近;二是處于贛南東北邊區(qū)的瑞金、石城、寧都三市(縣),部分地域與福建交界,但中隔大山,語言差異相對較大,此區(qū)域的燈歌較著名,山歌受贛中影響較大;三是贛南中部的贛縣、南康、信豐、于都等縣市。由于靠近大江大河,船號、木排號子很流行,語言也較平和。贛南山歌的旋律起點音較高,然后大多來個高音拖腔,音調下行至主音結束。興國山歌是諸縣山歌中,旋律最美,最著特色的山歌,以即興行腔為法。節(jié)奏自由優(yōu)美,隨唱隨答,甚至中段用鼓伴奏?quot;哎呀嘞"是興國山歌中最常用的感嘆用語。
贛南小調很多,大體可分本地和外地小調兩種。本地小調以交情歌為代表,還有叫化歌的"蓮花落"等。
贛南風俗歌有年歌、婚禮歌、喪歌等。此外還流行道教音樂;有海青、碗花、上告等。
燈彩是贛南民間古老的傳統(tǒng)歌舞,有龍燈、鯉魚燈、擺字燈、高燈、獅子燈、云燈、茶藍燈等近20種。大多用鑼、鎖吶、鼓伴奏,載歌載舞非常熱鬧,燈歌則是在燈彩表演中演唱的小調音樂,常見的有斑鳩調、進坑歌等。花燈又有耕田花鼓與灶背花鼓,又有進門歌和出門歌等趣味盈然。
贛南地方曲藝主要有南北詞、道情、古文。南北調系清道光年間由南昌傳入贛州經(jīng)與本地民間曲藝結合,在曲、曲调和表演砷e緯閃擻兇砸訓胤教厴哪媳貝。南必愖R嗔鞔諍傭母酉亍⑿斯、塞[鵂靶歐、大余、闽北与闽雾d鵲,以赣州南必愂、兴国南必愶棯著。南必愐?80多種詞目,如《天宮賜福》、《安安送米》,一般由7-13人圍桌板體腔彈唱,詞少腔長,精明緊湊。
寧都道清原系明代從外地傳入的曲藝,是清初與當?shù)孛耖g音樂相融合、發(fā)展而形成的,是具體有本地特色的地方曲藝。由1人或多人演唱,節(jié)奏變化較大。曲調不板腔、聯(lián)曲混合體有引子、曲頭、尾子。傳統(tǒng)節(jié)目有3000余種子 ,以《鑾刀記》、《煙刀記》為獨有。
于都古文,清道光流行于都,多為盲人用地方語言演唱,演員、樂師系一身,說唱結合,以唱為主,用勾簡式漁鼓、竹板、小鼓伴奏。一般4句,上、下對應,即興表演成份多。
二、工藝美術
剪紙與紙扎藝術在贛南古代就廣泛流行于民間的各種喜慶、娛樂活動中,起著寓意和裝飾作用。剪紙藝術用一把剪刀便可剪出許多生動、樸實的畫面,常見的有"五谷豐登"、"三星高照"、"八仙過海"、"歲寒三友"、"喜上眉梢"等,衣裳、肚兜、鞋、帽上的刺繡也都是先剪紙樣,摹到布上再刺繡的。紙扎藝術在民間更為盛行,以竹為骨扎好架子 ,面上貼彩紙、布、絹和剪好的圖樣。紙扎多是龍燈、動物、花卉、人物、彩船等,在春節(jié)、喜慶、廟會、宗族活動中廣泛流行。舊時僅寧都縣城就有紙扎店鋪100多家。贛縣田村老藝人劉盛涵家傳的花燈、人物紙扎藝術十分精湛,1995年6月獲取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聯(lián)合授予的"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雕刻藝術,在贛南主要有木雕和石雕。木雕以贛州、龍南、贛縣藝人較多,善雕花板,廣泛用于家俱、建筑之中。許多通雕、浮雕多在牌坊、民居祠堂、廟宇建筑中應用,即是一件藝術品又充當實用構件。如鰲魚、卷草雀替和雕刻的隔架、斗拱、翼拱、窗門格扇等。石雕以興國、贛縣藝人為多,興國盛產(chǎn)質地細膩的紅石,贛南及贛中許多地方的大型石雕有不少是興國紅石,如樂安縣流坑的一對大石獅均出于興國;◢弾r也是贛南盛產(chǎn)的石材,多用于建筑和大型石雕。如寧都、南康、石城的一些牌坊、橋的欄板、望拄和門樓、柱礎、石獅等。
刺繡藝術在贛南客家地區(qū)有著悠久的歷史。多應用在衣、鞋、帽、裙、肚兜、荷包、床簾、轎簾等生活用品和服飾上。做工精細,風格古樸,立意多為吉祥與美好生活,色彩以紅、黑、黃為多,風格獨特。
古代贛南盛產(chǎn)瓷器,唐宋達到高峰。以宋代贛州七里鎮(zhèn)窯最為出名。七里鎮(zhèn)窯產(chǎn)品以青白釉瓷、薄胎赭者色釉瓷、黑釉窯變?yōu)榈湫彤a(chǎn)品,瓷品紋飾以團菊、花卉卷草。圖案豐富生動的黃陂窯青白釉瓷和以印花戲劇故事裝飾為代表的固厚元窯及色澤烏黑光亮的東山壩窯黑釉瓷,還有釉色青白淡翠的尋烏上甲窯等,這些都是當時贛南質量優(yōu)秀的瓷器。從瓷器的裝飾藝術上看贛南瓷器多以花卉、人物的刻花或少數(shù)印花、窯變?yōu)橹饕憩F(xiàn)手法,以龍窯燒造為主。
贛南自古就是文化比較發(fā)達的客家地區(qū)。有不少聞名于世的美術家和文學家。興國人鐘紹京不僅是唐代宰相而且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 ,以清秀端莊的小楷為世人所崇。清初著名畫家寧都人羅牧工畫山水名聲很大,被時人排名于五代畫家董源與元代大畫家黃公望之間,贛南的文學巨子更是輩出不窮,有唐代詩人家綦毋潛、南宋詩文雅健的贛縣人曾幾,清初"易堂九子"中的寧都魏禧、魏源,還有才華橫溢的瑞金楊以任,先后入翰林的大余一門"四戴"--戴第元、戴均元、戴心亭、戴衢淳。贛南的堪輿文化名聞遐邇,楊派風水以楊筠松為祖師在曾文山等人的繼承下取得了很大的發(fā)展,明永樂七年贛南的廖均卿、曾從政等人均因擇皇陵有功而受皇封。與文化發(fā)展直接相關的贛南書院文化在北宋時就具有規(guī)模,時任贛州通判的周敦頤就已開壇講學,授?quot;二程"(程顥、程頤),后來,濂溪書院成為贛州歷史上經(jīng)久不衰的著名書院。'文天樣少年時代百里尋父來到贛縣吉塘讀書。明代王陽明也在贛州開壇講學,給后人留下贛州通天巖內"觀心"的一段佳話,后人又設陽明書院"發(fā)揚光大"宋代贛南各州縣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縣,學就已達14所,書院12所。王安石還專著"虔州學記"以記府學的遷址。大余的周程書院也運近聞名,為皇帝賜書"道源書院",文天樣為興國的安湖書院做記,宋代書院文化得到社會和官府的大力支持,明清以后書院更是迅速發(fā)展,成為贛南民間或半官半私的講學和教育場所。
三、文物名勝
以通天巖石窟為代表的石窟寺藝術是贛南古代客家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
通天巖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贛州市西郊10公里,開創(chuàng)于唐末宋初時期。是江南現(xiàn)存最大的古代石窟,內有翠微巖、通天巖、同心巖、龍虎巖、忘歸巖、觀心巖6個洞窟,共有石刻造像359尊,石龕279座及宋以來的題刻128品,造像均為佛像菩薩、比例準確,氣韻脫俗以通天巖窟中的數(shù)龕造像最為出色,是唐末北宋初期的精品。最早者為北宋熙寧六年(1073)題刻,以明代王陽明和唐邦佐書法最佳。北宋紹圣年間,蘇東坡游通天巖訪贛州著名隱士陽孝本。二人一見如故,促膝談心攜游贛城成為佳話,后代文人騷客不繼"后坡公至"提留詩話于通天巖。
羅田巖位于于雩都縣南郊2.5公里,南朝時即有建寺,在羅田巖的懸?guī)r峭壁上刻有唐以來的百余首題刻,可以以辯認的尚有20多條,其中年代最早的要算北宋嘉祜八年(1063)周敦頤《游羅田巖》的七言絕句,還有南宋岳飛、文天樣、明代王陽明等名人的題刻。此外龍南玉石巖、寧都翠微峰、石城五龍巖、興國大烏山、會昌漢仙巖、贛州馬祖巖、龍?zhí)兜鹊鼐植加兴、元、明時期的許多摩崖石刻,當中不泛有文天樣、王陽明等名人手跡。然而贛南最早的題刻卻當數(shù)上猶雙溪鄉(xiāng)石門溪旁的一方西普題刻小詩。最大的題刻則是崇義縣思順鄉(xiāng)桶江村刻在一塊高8米,寬14米巨石上183字的"茶寮碑",記述了王陽明當年鎮(zhèn)壓崇義農(nóng)民起義炫耀武功的"豐功偉績"碑。
贛南是全省現(xiàn)存古建筑最多的一個地區(qū),在諸多古建筑中,以塔為著,最早的塔系贛縣寶華寺內的唐代玉石塔,大理石砌成,塔身上浮雕許多佛教人物故事,是唐代馬祖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覺禪師墓塔。贛南宋塔有6座,它們是贛州舍利塔、信直大圣寺塔、大余嘉祜寺塔、安運無為塔、石城寶福院塔。這些來塔大部分得到全面維修已向游人開放,明請塔在贛南就更多了。其他古建筑有江西現(xiàn)存最大的文廟即贛州文廟占地8000余平方米,于都明代木牌坊即步蟾坊,于都管敏春尚義坊,清代朗際石牌坊,石城揚村亭式坊等都是贛南數(shù)十座明清牌坊的精品,明請古橋中以安運永鎮(zhèn)橋、龍南太平橋、信豐玉帶橋為贛南諸橋之美。
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有2次波瀾壯闊的偉大革命運動,一次是太平天國運動,另一次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人們又稱太平天國革命,是一次客家人的革命運動。第二次的中央蘇區(qū)革命斗爭也可以說是一次以客家人為主體的革命斗爭,這次革命寫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初創(chuàng)階段,留下了一大批以瑞金、興國、于都、寧都、信豐為中心的革命斗爭遺址。瑞金中央蘇區(qū)革命遺址中有15處點,如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會址、中國共產(chǎn)黨蘇區(qū)中央局舊址、紅軍烈士紀念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符舊址、葉坪紅軍檢閱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葉坪洋溪舊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委員會舊址等。還有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皆為全國重點文物單位,也是弘揚客家人革命精神的見證。
贛州古城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宋代嘉右年間,經(jīng)歷代維修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了,現(xiàn)存的3664米城段是我國罕見的古城墻,F(xiàn)城墻有炮城、馬面、城門等軍事設施,墻體上隨處可見大量的歷代銘文,最早的是"熙寧三年"銘文磚。贛州的名勝風景也勝不數(shù)舉,比較出名的有八境臺、都孤臺、通天巖、馬祖巖等蘇東坡詩題的"贛州八景"。還有漢仙巖、羅田巖、翠微峰等洞天福地,奇山異景。它們即風光秀麗,山水迷人,又有著深厚古老的文化沉淀。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容 |
|
1
|
電視音樂的結構特殊性
|
電視音樂的結構特殊性 電視音樂是電視與音樂兩門科學的“交叉學科”。它源自電影音樂,但是,在近40年的電視制作與播出實踐中,電視音樂已經(jīng)逐步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藝術門類,在電視屏幕上愈發(fā)鮮明地體現(xiàn)出自己的表現(xiàn)力與規(guī)律性。
電視音樂既有一般音樂藝術運動的普遍規(guī)律與共同性,又受....
|
詳細
|
2
|
開放的演播空間
|
開放的演播空間 改革開放二十年以來的中國電視業(yè)經(jīng)過發(fā)展,競爭日趨白熱化,電視以全新的姿態(tài)走進千家萬戶,不論高度時效性的新聞類節(jié)目,還是綜藝娛樂性節(jié)目......優(yōu)秀的制作與 精美的包裝,再加及節(jié)目主持人充滿智慧的語言都對節(jié)目的收視率有非常大的影響。一檔優(yōu)秀的電視節(jié)目需要制片人(導演) ....
|
詳細
|
3
|
淺論電視臺的新聞管理
|
淺論電視臺的新聞管理 電視臺的管理工作,相對于報社和廣播電臺,歷史較短,薄弱環(huán)節(jié)較多,管理經(jīng)驗亦正在積累的過程之中。加強這一領域的理論性探討和研究,有助于促進電視臺管理工作這一新興領域諸研究課題的進一步展開。本文作者主要從省級電視臺新聞管理的角度,對省級電視臺的新聞運作作些詳細的探索。....
|
詳細
|
4
|
藝術史學:論藝術與史學的共性
|
藝術史學:論藝術與史學的共性(一)風景:戈壁--蒙德里安--史學之美
藍天,強烈的陽光,沙石;這是一種風景。它的原素太簡單了,以至于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語詞來描繪。見過江南抑或嶺南青山碧水的人,忽然置身其中,會感到生命就要沉寂下去:太荒涼、太安靜了——讓人無法忍受!不,這又有多....
|
詳細
|
5
|
樂泉及其藝術孤旅
|
樂泉及其藝術孤旅 樂泉好拙樸而惡淺俗。說話、做事,并不著意于大開大合,神色飛揚,卻留心語態(tài)平和、言辭真摯,替人將方便處謀妥,這使與他交往的人有一種踏實感。
關于書法,他的觀點是大而化之的。單純從技法的角度看書法,是他不贊成的。特別討厭七繞八繞玩技巧。他認為書法在很大程度上....
|
詳細
|
6
|
談談經(jīng)濟節(jié)目主持人的個性化
|
談談經(jīng)濟節(jié)目主持人的個性化 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為觀眾展示了一種頗具吸引力的人格化傳播方式,也因此常常成為觀眾的視覺中心。由于電視“一桿子插到底”的特點,主持人形象直接步入千家萬戶,與觀眾面對面交流。如何令觀眾喜歡這位登堂入室的“不速之客”呢?這也許是我們所有主持人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詳細
|
|
7
|
“對話”隨想─訪談類節(jié)目的感與悟
|
“對話”隨想─訪談類節(jié)目的感與悟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他的《對話錄》對談話有這樣一段闡述:人們渴望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希望對某種問題找到答案,于是便三人一組,或五人一群,在空曠的草地上或綠蔭下席地而坐。在漫無邊際的話語中迸發(fā)出的火花就成了后來的思想。
我在想;不管是過去還是現(xiàn)....
|
詳細
|
8
|
試談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個性特色
|
試談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個性特色 作為電視媒體的重要組成方面,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所從事的是一種特殊的工作。由于在媒體的頻繁出現(xiàn),他們便函成為公眾的、社會性的人物。一方面,他們是自身所屬的電視臺形象的體現(xiàn),同時,由于電視臺在我國是黨和政府的重要宣傳媒體,因此主持人有時也就成為黨和政府以及國家主流....
|
詳細
|
9
|
經(jīng)濟類節(jié)目主持人的非言語溝通技巧
|
經(jīng)濟類節(jié)目主持人的非言語溝通技巧 主持人是傳播者是和受傳播者之間的一座人物化的“橋梁”,它的根本任務就是通過發(fā)揮自身的傳播器官的作用,有效地傳達節(jié)目內容,以影響受眾的心理和行為。
不管是哪種類型節(jié)目的主持人都離不開說話,因為說話不僅是主持人表達節(jié)目內容最重要,最直接手段,....
|
詳細
|
10
|
淺談電視主持人隊伍建設與管理
|
淺談電視主持人隊伍建設與管理 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在我國還是新生事物,只有15年的發(fā)展歷史,較電視事業(yè)的發(fā)展來說,主持人隊伍的建設與管理顯得相對薄弱和滯后,還不能適應和滿足豐富多采的電視節(jié)目對電視主持人的要求。實踐也證明,目前在我國熒屏上近萬名的主持大軍中,優(yōu)秀的主持人僅占很少的比例。作為....
|
詳細
|
113條記錄 1/12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藝術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