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我國近年網絡藝術的發(fā)展
我國近年網絡藝術的發(fā)展 電子藝術的興起是20世紀藝術領域內最令人驚嘆的變革。當電影叩響藝術之門的時候,人們還根本未認識到它將成為20世紀風頭正勁的藝術寵兒,隨后廣播電視藝術的異軍突起,使現(xiàn)代聲、光、電技術一舉步入藝苑中心,從而使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藝術為之失色。然而,最令人震憾的是60年代以來迅猛發(fā)展的計算機技術和80年代以來的網絡技術,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挺進人類藝術領域,后來居上,并已嶄露頭角。無疑,電腦藝術、網絡藝術的出現(xiàn)將使人類藝術世界的格局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 計算機與藝術世界 對作家而言,計算機已不僅僅是寫作工具,還是作家獲取信息、交流信息、發(fā)布信息的捷徑。多媒體光盤成為大容量藝術資料庫。通過搜索引擎中的關鍵詞查詢和分類查詢,作者可以在因特網上得到創(chuàng)作所需的各種圖文資料,可以與同行、讀者、出版界進行雙向交流,還可以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作成果,尋求出版合作意向。 對于文學研究者而言,計算機給文學研究提供了相當?shù)谋憷鸵恍┬碌慕嵌。如,在文學作品風格、語言特征的測定,作家、作品真?zhèn)蔚目甲C,作家作品辭典的編寫,文學研究資料的自動檢索,文學作品的模仿等。 計算機已經成為新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段。許多計算機軟件具有繪圖、三維動畫、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資料檢索功能,一些特殊軟件甚至能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譜曲、虛擬現(xiàn)實。計算機已經成為一部分作家藝術家離不開的創(chuàng)作幫手和伙伴。明天,它可能成為傳統(tǒng)作家藝術家的競爭對手。甚至計算機本身成為創(chuàng)作者。同時,計算機給文藝研究提供了新角度。 新載體 作為一種新載體,光盤成為大容量藝術資料庫。 電子出版物的主要形態(tài)有:軟磁盤(FD),只讀光盤(CD-ROM),交互式光盤(CD-I),圖文交盤(CD-G),照片光盤(PHOTO-CD),集成電路卡(IC CARD),以及網絡出版物等。只讀光盤是目前實用的多媒體電子出版物。目前,一片只讀光盤有650兆位存儲容量,相當于幾萬張印刷品或數(shù)百張軟盤的存儲量。1000本30萬字小說,起碼要占用滿滿的幾大書架。今天,滿滿幾大書架的內容可以裝在一張薄薄的、成本不到2元人民幣的光盤中。計算機存儲技術的發(fā)展,正使一張光盤的容量進一步加大。明天的一張光盤,就是一座圖書館。要不了多久,電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傳統(tǒng)圖書三足鼎立的格局就將形成。 1993年出版的洋洋12卷的中國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漢語辭書《漢語大詞典》,1998年9月被濃縮于一張光盤中。光盤收入了29萬多條漢字、34萬多條復詞、23萬多條成語、51萬多項釋義、40多萬項漢字信息、1萬多張關聯(lián)字表、500多幅圖片等。光盤采用23種查詢方法,男女聲標準普通話發(fā)音。一張《中國大百科全書》只讀光盤收入12億字,10萬幅照片,不到100元,同樣內容的印刷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全套76本16開的書,重達幾十公斤,字數(shù)達6千萬,卻裝入了巴掌大的只讀光盤上。一張光盤可以容納一部大英百科全書、一年的報紙或一個大城市所有用戶的電話和地址。 人類上規(guī)模最大、資格最老的百科全書《四庫全書》,收書3492種、79300余卷、約8億字,薈萃了我國清乾隆以前有史以來歷史、文學、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主要經典論著。全書是3800多位文人歷時十年謄繕出7部,連同底本共8部。200多年來,它主要靠手抄本流傳,本世紀30年代開始有影印本,但直到80年代才有全套影印本。這套影印本多達1500余冊,重達兩噸半。正在開發(fā)、將于2000年出齊的電子版《四庫全書》壓縮在160余張光盤之中,具有瀏覽打印、聯(lián)機字典、檢索等多種功能。由于數(shù)據(jù)庫、超文本、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得篇章、作者、朝代、地域間的檢索變得輕而易舉。 1 998年9月啟動的中國基本古籍庫光盤工程,是一項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保存和開發(fā)中國傳統(tǒng)文化資源的跨世紀宏偉工程。這項工程擬從傳世的大約13萬種古籍中,篩選出具有深刻文化意義、堪稱中國文化基干的歷代典籍1萬余種,每種確定1個通行版本和1至3個重要版本,經過整理,將通行版本全文錄入制成漢字光盤,將其余重要版本原版掃描附于其后。再編制解讀和檢索系統(tǒng)。擁有這套光盤,就等于擁有1座收藏1萬余種基本古籍、3萬余種珍貴版本的中文圖書館。整個工程預計5至8年時間完成。 電子出版物使書、刊、報紙的界限進一步模糊。創(chuàng)刊于1888年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是目前世界上發(fā)行量最大的期刊之一。倘若愛好者要收藏它,難度非常大,長達110年的出版歷史,使該雜志要占據(jù)龐大的空間。而現(xiàn)在,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將從1888年到1996年總共109年《國家地理》的圖文內容制成4張DVD光盤。世界各地的讀者便能在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或家里的電腦上方便地查閱雜志的全部內容。 一部分光盤已經成為大容量的藝術資料庫!懂敶袊佬g家》光盤就收錄了4000位美術家的圖文資料,計150萬字,8000幅美術作品,10分鐘錄像;《中國攝影家》光盤收錄了近5000位攝影家的圖文資料,計300萬字,15000幅作品,10分鐘錄像。比起傳統(tǒng)的印刷讀物,電子出版物容量大、功能全、檢索快,更便于保存與攜帶。一個小小的名為《中國現(xiàn)代散文精品》光盤,就收錄中國現(xiàn)代100余位作家的精美散文作品1000多篇,作家各個時期的珍貴照片400多幅,新文圖志100多幅,現(xiàn)代作家著名格言200多則以及與之相配的戴逸如的漫畫作品200多幅。 西方一些公司正在把某些作家,如弗吉尼亞·沃爾芙、查爾斯·狄更斯、弗朗茲·卡夫卡、格特魯?shù)隆に固挂虻鹊淖髌啡夸浿频焦獗P上。弗吉尼亞·沃爾芙作品的一套光盤已經上市,內容包括所有第一版出版的原文,加上現(xiàn)有的日記、書信、手稿、速寫、繪畫、照片,甚至還有錄音。幾張光盤,使經典作品和作者本人立體地展現(xiàn)在讀者和研究者的眼前。 以木石竹銅為文字載體的時代,數(shù)十上百冊藏書就能夠汗牛充棟;以印刷紙張為文字載體的時代,一位作家、學者勤奮寫作,著述甚多,能夠獲取著作等身的贊譽。而今天,一位作家畢其一生寫作,其全部作品只能占據(jù)一張薄薄的5寸光盤的一個小小的角落。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書籍從獸骨、竹簡、樹皮、羊皮、到布帛再發(fā)展到紙張,從鐫刻、手書、雕刻版、活字版、鉛字再發(fā)展到計算機排版。 電子出版物的產生,使傳統(tǒng)的印刷出版物經歷著一場革命。一方面,電子出版物在容量上數(shù)百上千倍于印刷出版物,另一方面,電子出版物的功能要豐富得多,印刷出版物,可以閱讀、抄寫,如果是個人的,可以劃線、折痕,而電子出版物,則可以閱讀、摘錄、存儲、檢索,有的可以查閱背景材料,瀏覽圖文并茂的多媒體信息,在線的進而可以參加讀者評論和論論,甚至直接與作者交談。這樣,電子出版物使閱讀方式發(fā)生變化。傳統(tǒng)的印刷成一卷一卷的百科全書,現(xiàn)在可以制成光盤,數(shù)十卷的百科全書,只要幾張光盤就可以了。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傳媒實驗室(Media Lab)正由物理學家喬·雅各賓領導一個小組,進行一項名為最后一本書的研究項目,試圖將書籍的優(yōu)點與先進的微電子技術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一種能夠儲存成千上萬種書籍的萬能的電子書籍。 這種書外觀與普通書籍差別不大,不同之處在于,它的每一頁紙都是由兩層透明的電極構成,中間埋有千百萬顆裝在微囊體(microcapsules)中的微粒,微粒呈現(xiàn)白色或黑色,在兩側電極作用下顯露出不同的黑白比例,就象電子墨粉一樣,組成紙頁上的字母。每個微囊體約40微米大小,比人的頭發(fā)絲的一半還要細。這種電子圖書書脊中裝有調制解調器、電池、微處理器及其它元件,書脊的顯示屏幕上設有各種功能按鍵,讀者可以從它儲存的成千上萬書籍中任選閱讀,還可調節(jié)字體大小,甚至可以只需按一個鈕,從互聯(lián)網上下載新書。下載一本新小說目前大約只需一分鐘。這種電子圖書不僅攜帶方便,還可進行各種處理,因為信息是以數(shù)字方式存儲的。如字體可大可小,可用電子筆在頁邊作注釋,把自己的評論存放在書脊中可插拔的新存儲卡上。 1998年這種可以刪改、可以擦寫的電子書已經在美國上市,售價在500至600美元左右。由NuvoMedia公司推出的這種重約06公斤的火箭牌電子書(Electronic RocketeBook),能夠從網絡上下載、存儲多達4000頁的材料,本身還包含有一本字典并允許電子標記劃線、摘要筆記、字詞查詢以及更改字體。當讀者讀完時,可以把這些材料刪除,或者傳回到計算機硬盤內儲存!糧W(〗網址:www.nuvomedia.com和www.barnesandnoble.com〖ZW)〗SortBook公司也推出了內置有336Kbps調制解調器的電子書。〖ZW(〗網址:www.softbook.com〖ZW)〗這種裝有計算機芯片的電子圖書包含有巨大的信息庫,囊括當今所有暢銷書的內容,并可用新的圖書不斷進行替換。 據(jù)研究者估計,未來這樣一本書內可以儲存整個美國國會圖書館全部1700萬冊藏書的內容,真可謂讀者要買的最后一本書了。這本特殊的書可以隨身攜帶,帶上它意味著帶上一個流動的圖書館。隨著技術的進步,這種書還可以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能夠顯示活動的插圖。 新工具 作家藝術家紛紛換筆,使用計算機這一新的創(chuàng)作工具,導致手稿的消失。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筆是用蘆葦桿制成的。大約公元前4000年,尼羅河三角洲地區(qū)的古埃及人把蘆葦桿的一端削尖,在蘆葦桿里注入一種由顏料和水調成的稠狀物。書寫時,只要擠壓蘆葦桿,墨水就會流下來。古希臘人則使用一種針形鐵筆,在一種涂了蠟的書寫板上刻字。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開始用毛筆和墨在竹木簡上書寫。公元6世紀羽毛筆出現(xiàn),是筆歷史上的一次大飛躍。盡管一只羽毛筆使用壽命只有一周左右,它卻在西方被人們使用了1200年之久。1870年,英格蘭伯明翰出現(xiàn)了鋼質筆尖的蘸水筆,為自來水筆的出現(xiàn)打下基礎。19世紀80年代,美國人壽保險商瓦特曼從物理學的毛細現(xiàn)象得到啟示,發(fā)明了自來水筆。這種筆的墨水由一個膠囊貯存。圓珠筆則是1944年阿根廷的拉茲·比羅發(fā)明的。比羅發(fā)明的這種圓珠筆筆尖是一個磨光了的小鋼球,直徑只有1/25英寸。 早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作家就體驗了一次換筆經歷。那時是用鋼筆取代毛筆。今天的作家,又體驗了一次新的換筆經歷,這次是用電腦鍵盤取代鋼筆。1997年5月28日,電腦報社和清華紫光掃描儀銷售中心在中國作協(xié)向馬識途、王蒙、陳建功、鄧友梅等作家贈送了紫光小旋風系列5A彩色掃描儀和文字識別軟件。受贈的幾位作家用電腦寫作已經多年。由于早年的作品都是手寫鉛印的,他們在編選自己的文集時,不得不先在原作上用筆勾勾劃劃,再全部重新敲入電腦,既費時又費力。而用掃描儀可以把書中的文字和圖片自動輸入電腦,再用相關軟件把輸入的文字自動識別并存儲進電腦,能夠極大地改善作家的寫作、編輯、收集資料。 顯而易見的是,電腦并不能幫助作家寫出更好的作品,而只能減輕一些作家伏案握筆、修改涂寫之苦。一種觀點認為,作家手中的電腦沒有’腦’字可言,電腦對于作家來說,只意味著打字機的功用而已。今天的電腦甚至能夠做到你說我寫,給作家?guī)砀蟮姆奖恪,F(xiàn)在已有許多這類軟件問世,如1998年6月臺灣聽寫王公司推出的集語音識別與手寫識別為一體的聽寫王漢字語音輸入軟件。如果一臺電腦擁有這一軟件,那么一個會說標準普通話的中國人可以用每秒3個字的速度閱讀文章,計算機的識別準確率高達80%。該軟件還有自動修復功能,能夠適應某個用戶的語音和詞匯,用戶的經常使用可以增加識別準確率。 還有一些計算機寫作軟件,能夠為寫作提供一些便利。如一種名為寫作之星(WDS98)的軟件,收集了大量的文字資料,通過主題詞可以快速瀏覽或摘取中外名著、唐詩宋詞、名言警句等,文字量達1000多萬。還有一種聯(lián)想功能,用鼠標任點一字、詞或成語,便能立即聯(lián)想出豐富多彩的近義詞或同義詞。 計算機的推廣,導致手稿逐漸消失。人們可以輕易地抹去或修改屏幕上的東西,使創(chuàng)作過程逐漸變得模糊、沒有個性。而只有手稿才能反映一個人的真性情,只有手稿才滲透著作者的精神和智慧,并能引起手稿讀者的共鳴。 那些創(chuàng)造歷史、改寫歷史的珍貴文獻,已經成為人類文明與智慧的象征。1987年,小說家卡夫卡寫給未婚妻的親筆信件以6050萬美元拍賣出售。1994年11月,比爾·蓋茨以3080萬美元的代價,購得達·芬奇的一本筆記手稿。1998年,只有6頁的阿蒂爾·蘭波的名詩《地獄里的一季》手稿被法國國家圖書館以290萬法郎購得。 與打印稿相比,手稿更真實,更原始,更厚重,也更有保存、收藏的價值。換筆給許多作家?guī)矸奖,但手稿的消失也使不少文人徒生一絲悲傷。有的作家說,用筆寫作時,下筆更慎重、更聚精會神。 但手稿也有一些局限。手稿的不易保存、抄寫中的錯訛,往往使一部著作品出現(xiàn)不同的版本。例如,英國文學名著《坎特伯雷故事集》最初誕生于中世紀,當時書籍均是手寫形式。由于作者喬叟每頁修改很多,導致出現(xiàn)了許多內容不盡相同的版本,使研究者們爭論不休。而現(xiàn)在,由牛津大學等5所英、美大學組成的研究小組,運用一種能夠追溯物種起源的電腦軟件,將《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各種版本輸入電腦比較異同,再與僅存的84卷原著相對照,最后確定出一個完整而權威的版本。 全體作家換筆以后,手稿將同書法手跡一起逐漸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消失。 漢字作為民族文化的智慧結晶,書法藝術是重要的表現(xiàn)之一。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書法藝術,經歷了由象形而抽象的審美嬗變,其枯潤疾澀、點畫結合、韻律力度,非手寫不能體驗,F(xiàn)以已經出現(xiàn)了中文手寫輸入系統(tǒng),如一種手寫畫筆,由一個練習本大小的畫板和一支書寫筆組成。插到計算機的串口上,這種手寫畫筆就能夠方便地實現(xiàn)鼠標的所有功能。也能夠起到鉛筆、毛筆、水彩畫筆、油畫筆、圓頭筆、方頭筆、斜紋筆,甚至雕刻刀和橡皮的功能。這種手寫輸入系統(tǒng)給電腦配上了一支筆,但畢竟不能像書法那樣揮灑自如,體現(xiàn)個性氣質修養(yǎng),有很深的文化內蘊。 在西方,古登堡發(fā)明的金屬活字印刷術,使那些抄寫經卷的書法家在15世紀從歐洲絕跡。今天的中國作家從老到少的換筆,是否意味著古老的中華民族的書法藝術將日漸遠離現(xiàn)實文化,成為博物館藝術?從毛筆到鋼筆圓珠筆再到鍵盤,書寫方式的更新?lián)Q代,使制作過程更加便捷、清晰、干凈、整潔,給作家?guī)順O大便利。盡管電腦中也輸入了楷隸行宋等十幾種書體的簡體和繁體,然而經過打印的這些書體,實際上已經成為整齊劃一的新型美術字。今天報刊上常見的舒同體,就是用電腦集取了著名書法家舒同字體的特點,加以組合形成的一種新字體。通過電腦排版,字體除了傳統(tǒng)的宋、仿、楷、黑外,有許多是鉛字排版根本沒有的,如準圓、綜藝、水柱、隸書、琥珀、彩云、海報、秀麗等等。字號則可隨意設置大小。此外,排版軟件提供的幾十種網紋、花邊也使傳統(tǒng)書刊版面呈現(xiàn)嶄新面貌。 明天的書法藝術,大概將成為一種博物館藝術。 新角度 計算機給文藝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角度,更新了文藝研究的方法和途徑。 計算機能夠以數(shù)字化方式存儲單詞、句子、整篇文章、整卷書、一些著作,同一作者所有著作,同一代或同一學派作者的所有著作……它的數(shù)據(jù)庫更功能強大,能夠自動編譯、歸納,為文學研究工作提供極大的便利。1996年在華盛頓舉行的現(xiàn)代語言協(xié)會年會上,專家們展示了一些電腦化文學作品,有錄在光盤上的文獻全文圖書館,有學術論文和報刊資料的在線檢索,有集發(fā)音、教學和訓練于一體的3-T有聲詞典,還有包含1650首英文詩歌的電子詩集。計算機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功能,使得在含有1650首詩歌的電子詩集中尋找、讀取、打印和評注每一首詩變得輕而易舉。 數(shù)據(jù)庫為文學研究大開方便之門,能夠為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角度與方法。如對某些詞匯使用頻率的統(tǒng)計,可以看出某位作家的用語習慣甚至語言風格。 例如,出現(xiàn)于16世紀90年代的一部五幕劇《愛德華三世》 我國近年網絡藝術的發(fā)展,表現(xiàn)了14世紀英王愛德華三世統(tǒng)治時期勇武的騎士精神。但該劇作者究竟是誰,戲劇界爭論了幾百年。不久前,通過電腦對該劇的語言風格進行分析,莎翁作品的權威機構--阿頓公司正式確認,《愛德華三世》是莎士比亞的一部早期作品。莎劇專家說,這部作品本身所表現(xiàn)出的深刻人性、博大精神和文辭語言的華麗無可辯駁地用莎士比亞自己的聲音證明了它的來源。這一通過電腦研究得出的論斷,使莎士比亞現(xiàn)存劇本增加到39部。阿頓公司準備將《愛德華三世》編入《莎士比亞全集》。 又比如,1981年,首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在美國召開,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講師陳炳藻獨樹一幟,宣讀了題為《從詞匯上的統(tǒng)計論〈紅樓夢〉作者的問題》的論文,首次借助計算機進行《紅樓夢》研究,轟動了國際紅學界。陳炳藻從字、詞出現(xiàn)頻率入手,通過計算機進行統(tǒng)計、處理、分析,對《紅樓夢》后40回系高鶚所作這一流行看法提出異議,認為120回均系曹雪芹所作。 文藝研究的首要任務應當是收集與研究對象相關的信息以及建立在大量相關信息基礎之上的對作品、文藝現(xiàn)象的綜合分析與研究。面對信息時代的機遇與挑戰(zhàn),一些傳統(tǒng)研究方法顯得費力、落后、過時,如收集資料時占有的相關信息過少,分析評價作品時從理論到理論、從概念到概念,或者拿占有的信息去套某個現(xiàn)成的理論模式。文藝研究首先是資料的整理和研究,其次才是現(xiàn)象的分析和理論的闡述。對資料占有的多少,與研究的深度與廣度緊密相連。信息時代的網絡藝術,給文藝研究占有大量相關資料提供了可能。網絡上現(xiàn)在已經形成一批知名作家藝術家的個人資料信息庫,既包括作家藝術家的一般情況(如姓名、性別、年齡等),又有所有重要作品情況、風格流派、不同讀者的評論等。數(shù)據(jù)庫傳播媒介的書面資料的信息,使研究者在幾分鐘內找到所有相關資料。例如,現(xiàn)有的網絡搜索引擎、多數(shù)應用軟件、數(shù)據(jù)庫都有自動搜索、自動統(tǒng)計功能,以古典詩詞為例,在唐詩欄目里輸入山、水,讓其自動搜索,所有包含有山、水二字的唐詩都會出現(xiàn)在屏幕上。 文藝類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將為文藝研究起到積極作用。研究者從一個信息終端就可以很容易、很靈活地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越來越精確、及時的探索,同時也可以涉及到與這些問題相連的學科間的關系問題。 傳統(tǒng)的文學研究作品在形式上是單一的,目前已經出現(xiàn)的文學研究超文本作品,打破了這種單一模式,多媒體技術為閱讀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相關信息,更直觀、更形象、更生動,能給閱讀者留下更深印象。這種超文本中,有圖片、電影錄像剪輯,讀者按接,從而改變著讀者原初的閱讀興趣點。 電腦小說 計算機除了對文學研究、作品風格分析等提供極大幫助以外,一些計算機專家也開始設計相應軟件,讓計算機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 1998年初,英國《衛(wèi)報》刊登了一篇電腦創(chuàng)作的小說《背叛》。小說不長,只有400來字(英文),全文如下: 背 叛 作者 布魯特斯1型軟件 戴夫·斯特賴維爾喜愛這所大學。他喜愛校園里爬滿常春藤的鐘樓,那古色古香而又堅固的磚塊,還有那灑滿陽光的碧綠草坪和熱情的年輕人。使他感到欣慰的還有這樣一件事,即大學里完全沒有商場上那些冷酷無情的考驗--但事實恰恰并非如此:做學問也要通過考試,而且有的考試與市場上的考驗一樣不留情面。最好的例子就是論文答辯:為了取得博士學位,為了成為博士,博士生必須通過論文的口試。愛德華·哈特教授就喜歡主持這樣的答辯考試。 戴夫迫切希望成為一名博士。但他需要讓三個人在他論文的第一頁上簽上他們的名字,這三個千金難買的簽名能夠證明他通過了答辯。其中一個簽名的是哈特教授的。哈特常常對戴夫本人和其他人說,對于幫助戴夫實現(xiàn)他應該有的夢想,他感到很榮幸。 答辯之前,斯特賴維爾早早給哈特送去了他論文的倒數(shù)第二稿。哈特閱讀后告訴戴夫,論文水平絕對一流,答辯時他會很高興地在論文上簽名。在哈特那四壁擺滿書籍的辦公室里,兩人甚至還握了手。戴夫注意到,哈特兩眼放光,充滿信賴,神情宛如慈父一般。 在答辯時,戴夫覺得自己流利地概括了論文的第三章。評審者提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羅德曼教授提的,另一個是蒂爾博士提的。戴夫分別作了回答,并且顯然讓每個人都心悅誠服,再沒有人提出異議。 羅德曼教授簽了名。他把論文推給蒂爾,她也簽上了名字,接著便把本子推到了哈特跟前。哈特沒有動。 愛德?羅德曼問道。 哈特仍然坐在那兒,毫無表情。戴夫感到有點眩暈。愛德華,你打算簽名嗎? 過后,哈特一個人呆在辦公室里,坐在那張寬大的皮椅里,他為戴夫未能通過答辯感到難過。他試圖想出幫助戴夫實現(xiàn)他的夢想的辦法!糧W(〗②《參考消息》1998年3月23日。
這篇600字的小說是電腦寫作的一個歷史性的飛躍。布魯特斯(Brutus)1型軟件是電腦專家研制出的人工故事生成軟件。軟件研制者是美國紐約州倫塞勒工學院的塞爾默·布林斯喬德。這套軟件的研究耗時4年,目前只能寫作與背叛有關的欺騙和邪惡等內容。 電腦畢竟代替不了人腦,電腦小說也永遠無法與小說大師的名作相提并論。這篇微型小說雖然已經具備了小說所必需的場景、人物、情節(jié)等要素,但戴夫為什么沒能通過答辯,哈特教授又為什么背叛了戴夫,小說沒有任何暗示,也沒有給出任何解釋,使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雖然出人意料,但實在是莫名其妙。軟件研制者布林斯喬德承認:要想講述真正引人入勝的故事,機器必須了解故事角色的內心世界。要做到這一點,它除了要進行機械思考外,還需要憑借經驗,利用主觀感受,對外界現(xiàn)象進行思考。② 顯然,機器是沒有主觀感受的。電腦無法象作家一樣通過想象進入所要塑造人物的主觀世界。電腦自動寫小說,還得以人所設計的小說主題、小說模式為前提,故事發(fā)展的方向和可能性還是人預先在程序中設置好的。〖HTH〗電腦音樂 計算機的問世,使音樂藝術發(fā)生深刻變化。計算機能夠發(fā)出任何樂器都不可能發(fā)出的聲音。計算機能夠模仿小提琴、鼓和其它樂器,能夠演奏比音樂家們更快的節(jié)拍。可以說,計算機給音樂藝術提供了無窮無盡的音源,大大地拓展了聲音的表現(xiàn)范圍和藝術感染力。 現(xiàn)有的計算機技術原則上可重現(xiàn)自然界一切已有的聲響,并能夠制造出自然界并不存在的聲響,從而沖破了人們對音樂的傳統(tǒng)認識,更新音樂觀念,促進音樂研究的深化。計算機介入音樂創(chuàng)作,使音色趨于無限,音律上沖破傳統(tǒng)的五聲、七聲音階和十二律、二十四律等。大自然中那些美妙動聽的聲音,如波濤聲、蟬鳴聲、鳥叫聲,還有其它效果聲,已開始借助計算機技術大量應用于音樂創(chuàng)作!糧W(〗參閱龔鎮(zhèn)雄《計算機音樂·音樂的本質·探索與前瞻》,《科技導報》1995年第11期!糧W)〗 傳統(tǒng)的作曲方式一般是作曲家在譜紙上寫出總譜,然后抄成分譜交給樂隊排練,作曲家有不滿意之處再修改,樂隊再排練。因而,一部音樂作品的完成往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反復修改,反復抄譜。曾經有人耗費一生心血試圖發(fā)明打譜機。而今天的作曲家完全可以坐在家里,通過電腦制作音樂作品,不僅可以免去紙和筆,還可以很方便地修改各個聲部各個音符,直到滿意為止。 在電腦上可以通過Windows中的MIDI播放軟件來欣賞音樂,還可以通過電腦模擬演奏。在電腦上創(chuàng)作、修改并記錄下自己的音樂作品,也越來越普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告訴筆者,他現(xiàn)在作曲與以往大不相同,通過與電腦相連的MIDI鍵盤,他就能完成一部音樂作品從創(chuàng)作、修改到打印樂譜的全過程,許多作曲家像他一樣通過電腦音樂系統(tǒng)來作曲。日本作曲家喜多郎的一首著名作品《絲綢之路》就是電腦音樂作品。電腦確實把作曲家從繁重的作曲工作中解脫了出來。 一套電腦音樂系統(tǒng),包括一臺586以上電腦,通過MIDI接口連接著電子琴、調音臺、音源模塊、數(shù)碼錄音機、功放、揚聲器等外接設備,具有電腦音序、配器、音源、模擬調音臺、效果器、波形編輯工具、波形文件軌跡、自動程序伴奏、對外數(shù)碼硬盤錄音、樂譜打印等音樂制作的所有功能,使專業(yè)錄音棚走進家庭。通過以上這些功能作曲,利用電腦進行數(shù)碼錄音,直接把音樂記錄在可擦寫的光盤上,電腦音樂系統(tǒng)就能在家里制作出CD唱盤甚至VCD視盤。 現(xiàn)有的電腦軟件能夠滿足作曲家的各種創(chuàng)作要求。音色編輯軟件具有拓展電子合成器音色的編輯功能:作曲軟件能將在MIDI鍵盤上彈奏的音符以數(shù)字信號的形式記錄下來,并以樂譜或數(shù)字形式顯示,供編輯處理,樂曲創(chuàng)作完成后,能以文件的形式存在磁盤上,隨時能調用播放或進行修改。自動伴奏軟件能將制作音樂的過程簡化為輸入和弦種類和選擇音樂風格兩部分。這類軟件一般都預置有古典圓舞曲、現(xiàn)代爵士樂、搖滾樂和流行樂等各種風格,只需輸入選定的某種和弦、所喜歡的風格,就能獲得多個聲部的和諧伴奏。樂譜編印軟件具有強大的圖形功能,能完成樂譜的錄入和打印,還可按需要添加連線、跳音和其它特殊的音樂符號與打印機相連,就能打印出精美的樂譜。 早在1987年上演的歌劇《瓦利斯》中,電腦就成了這部歌劇的主要演員之一。由麻省理工學院傳媒實驗室作曲家泰勒·馬霍韋通過電腦作曲的音樂,聽上去甚至比真人伴奏更為敏感、動聽。 音樂創(chuàng)作本身從主題到風格均受到計算機技術的影響。一種名為Techno的音樂風格正逐漸成為一股新的創(chuàng)作潮流。80年代末90年代初Techno作為一種電子舞曲誕生于英國,迅速風靡法國等西方國家,隨即帶來一種動作狂亂、奔放不羈的新舞蹈銳舞(rave)。Techno音樂、晝夜狂舞的rave舞蹈以及舞場上廣泛使用的毒品,給人帶來的,是被一些英國作家稱為集體腦休克和借助化學手段對黑夜無感知。巴黎去年開辟的一個專門播放Techno音樂的頻道已經擁有23萬聽眾。 提倡這種潮流的音樂人主張取消真樂器,將以前所有的音樂和聲音作為采樣對象,放入電腦里進行重新拼貼修改,以重新表達出作曲家自己的心聲。這種音樂的特點是流動多變,甚至連內在邏輯也沒有。 電腦的最大優(yōu)勢是高速的數(shù)學運算。美國加州大學斯坦塔·克魯茨分校的音樂理論教授大衛(wèi)·庫柏注意到,那些大作曲家的音樂中有一些短小的旋律--僅有五六個音符--是作曲家的特點,就像人的簽名一樣。庫柏充分利用電腦高速運算的優(yōu)勢來探索音樂大師們的音樂風格,編寫出一個名為音樂智能試驗的EMI(Experiments in Musical Intelligence)程序。這一程序能夠把巴赫、貝多芬、莫扎特、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分解成小片段,從幾部不同音樂作品中過濾出共同的音樂特征,在此基礎上,抽取一些片段,依據(jù)音樂創(chuàng)作原理重新譜寫出新的樂章。這一程序創(chuàng)作的新作品《第42交響曲》,完全酷似莫扎特《第41交響曲》的風格,但實際上是計算機仿制音樂大師的作品。1997年12月,庫柏在費城舉辦了一場莫扎特--EMI音樂會。迄今為止,EMI程序已創(chuàng)作了1500首交響樂曲、2000首奏鳴曲、1500首其他作品。一位鋼琴家演奏完EMI所作的《肖邦的瑪祖卡》后說,電腦創(chuàng)作的這首樂曲似乎哪兒也不比肖邦的作品差。 新風格 從模擬到虛擬,是最新計算機技術給文學帶來的新風格。 在美國和西歐有二三十處博物館和畫廊展出模擬環(huán)境。這種模擬環(huán)境使觀眾可以進入藝術作品之中,并遇到各種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從未見過的場面。瑞典的現(xiàn)代博物館展出有一尊巨大的人造貴婦,叫做荷恩(即她),觀眾經過她的陰道進入內臟,一進去,里面坡道彎彎,樓梯層層,燈光閃閃,還可以聽到各種聲音。評論家們認為這些模擬環(huán)境的目的是以奇異的景色,古怪的聲音和世外桃源式的氣氛,使觀眾眼花繚亂,在重重幻覺中飄然欲仙。(阿爾文·托夫勒:《未來的沖擊》193、194頁,陪她渡過了最后的時光。 這篇網絡言情小說描摹了網上生活與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感受,使用了一些只有網民才熟悉的網絡語言,(如網民交流時用冒號和反括弧表示高興(:)),因而在語言上具有鮮明的網絡特點。加上講述的這場網絡愛情故事筆法細膩,情感真摯動人,被臺灣媒體譽為網絡上的《泰坦尼克號》。不僅國內許多媒體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青年報》、《南方周末》等都有摘錄和報道,網上一些中文網站也頻繁加以張貼。如嘉星文學網的愛情網文網頁(網址http://book.kstar.com/net/wlmq.txt)、文學城網站(網址http://www.wenxuecity.org)等,就將這篇網絡小說全文張貼。不少網民將這篇小說載下來,打印出來,相互推薦、傳閱。好事者專門在網上設立了一個網站痞子蔡的創(chuàng)作園地(網址http://mail.isdn.com.tw/`john/jht.htm),上面有蔡智恒的所有小說作品,還有媒體反應、網民信箱等許多相關內容。 國內也有類似的網絡言情小說。1998年第6期《天涯》就刊登了一篇佚名的網絡小說《活得像個人樣》。由于這篇網絡小說在電子公告欄上多次輾轉張貼,原作者已無從知曉。小說講述了在電腦公司工作的年輕職員我與女友碎碎的故事和與網友勾子、國產愛情從網上交談到現(xiàn)實交往的經歷。 1997年4月,加拿大在互聯(lián)絡上舉辦了一個全國小說的寫作活動。參加活動的作家一共有12位,代表加拿大全國12個省區(qū)的作家。12位知名作家在12個小時內完成了一篇集體創(chuàng)作的小說。小說的主題是跨國故事(Cross Country Story)。第一位作家凱文·梅杰為小說安排了一對男女主人公,同時又為他們安排了一個浪漫的場景:去夏日的海濱度假,身邊還帶著一條狗。第二位作家接過這個開頭,順手又增加了一個人物:在海邊小屋旁獨自補網的老頭兒。游客與老人之間展開了交談。第三作家將金錢導入小說,他描寫男子取出支票本,開出高價,企圖收買老頭。果然,老人將巖洞的秘密告訴了這對男女。接下去,一位作家描寫出海的場面,頗具歷險的色彩;女作家蘇·斯旺則又添上一位超越時空的女神--加拿大文學女神(Can-Lit Goddess)。下一作家又將故事拉回到現(xiàn)實之中,讓男女主人公面臨小艇電池用光的危險。聰明的蓋爾·鮑溫為前面幾位作家編造的已經有些荒誕不經的故事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這原來是那個男子的一場惡夢。最后,卑詩省的女詩人馬斯克雷夫講了一個從祖父那里聽來的關于加拿大的傳說,為全篇故事完滿收尾。 加拿大的這篇全國小說寫作形式別開生面,引進許多加拿大人的興趣,不少人也都好奇地在網上跟蹤故事的進展。但小內容情節(jié)和結構的不連貫,使這一故事的寫作不像是完成一篇小說,更像是拼湊一場文字游戲。(參閱申慧輝《作家的游戲:接力式寫作》,載《中華讀書報》1997年8月20日。) 另一次接龍小說的嘗試有更多的參與者。美國著名作家約翰·厄普代克與另外44名作家一起在網上合作完成了題為故事由謀殺開始的小說。這次網絡小說寫作活動由著名的網上書店亞馬遜公司主持。厄普代克通過電子郵件提供給亞馬遜公司一段293個單詞的故事的開場章節(jié),介紹了故事的主人公塔索·波爾克小姐,她是書名提到的那家雜志的編輯。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波爾克小姐被暗喻和陳詞濫調苦惱著,同時她對圍繞她的一位老雇員馬里恩·海德·梅里維特自殺事件發(fā)生的一系列奇怪事件進行調查。整個作品完成后,雖然厄普代克認為這部作品寫得相當好,但作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我國近年網絡藝術的發(fā)展品里充滿著大量的對厄普代克文風的拙劣模仿。厄普代克本人表示,他對再次進行網上文學實驗不感興趣。 接龍小說充分體現(xiàn)了互聯(lián)網絡的即時性、互動性特點,使文學創(chuàng)作變成了一項眾人參與的文學活動。就像中國古代三五文人一起喝酒時行酒令、作頂真詩,不過是喝酒變成了上網。1999年1月開始,新浪網(網址http://cbt.sina.com.cn)與《中華工商時報》聯(lián)合中舉辦為期1年的接力小說活動。小說題目為《網上跑過斑點狗》,第一章由青年作家邱華棟、李馮、李大衛(wèi)寫作,其余由網民和讀者共同續(xù)寫,最終完全一篇6萬字左右的中篇小說。小說將主要反映互聯(lián)網給人類的生活、工作、愛情帶來的沖突與影響,揭示虛擬社會與現(xiàn)實社會的矛盾與沖突。 三、網絡電影 網絡上電影站十分豐富。用戶可以根據(jù)自己喜好,瀏覽那些著名影片的劇照、電影本、男女主角背景資料及圖片、拍攝花絮、歷史資料、觀眾點評等。所有這些劇照、劇本、資料、圖片都可以下載,成為個人電腦里的資料。例如美國環(huán)球影視公司1997年拍攝的一部大制作影片《山崩地裂》,是繼《龍卷風》之后又一部反映人與自然災難相抗爭的影片。電影描述的是一個小鎮(zhèn)在火山噴發(fā)前人種種反應,而網絡上介紹該片的網絡站點不僅介紹了該片的編劇、制片人演員的一些資料,還提供了一些有關火山的知識,建立有關火山的網站鏈接鏡像。如火山信息中心(網址http://magic.geol.ucab.edu./fisher)網站就形象地描述了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的形成和活動規(guī)律,提供了形形色色的火山公園照片。《泰坦尼克號》成為1998年全球熱門電影。影片上映期間,網上的該影片網站(網址http://www.titanicmovie.com)也成為經常堵車的熱門網站,平均每天有400萬次訪問。網民以下載泰坦尼克號船員的航海日記、以劇情為畫面的屏幕保護程序、泰坦尼克號沉入海底的電影片段,也可以下載塞琳·迪翁(Celine Dion)演唱的電影主題曲。該片劇本則可以在網址http://members.aol.com/tropicmoom/titanic.html的網站中讀到。 1997年1月,美國電影行網站推出在線電影,利用VDOLive視頻流上演了卓別林的著名幽默片《溜冰場》,并有完整的配樂。1997年2月,制造商RealNetworks在互聯(lián)網上推出RealViedo,可在低帶寬上得到較高質量的視頻。 加拿大圖像業(yè)務公司耗資10萬美元制作了一部名為《怪獸之家》的網絡電影,在國際互聯(lián)網上公映。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專供聯(lián)網絡播映的影片。與傳統(tǒng)電影不同的是,這部網絡電影是交互的,每位觀眾進人網址,可以邊看電影根據(jù)自己意愿安排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 The Sync是網上的一個電影站點(網址http://www.thesync.com/festival/)。這一內容豐富的站點每個月都興辦網上電影節(jié)。它雖然沒有頻道,但觀眾能夠通過網上免費下載的Realplayer播放軟件隨心所欲地收看一部又一部影片。The Sync向觀眾提供從1分鐘到30余分鐘的電影短片,節(jié)目分為故事片(Narrative)、紀錄片(Documentary)、1分鐘短片、實驗電影(Experimental film)、卡通片(Animation)等七種類型,觀看者可以投票選出最喜歡的影片。新影片每月都有,觀眾投票結果保留,電影節(jié)長期舉辦,永不結束。主辦者宣稱:我們是要為因特網觀眾特地定做影片。觀看者同主辦者和其他觀看者之間是互動的,從而將傳統(tǒng)的單向廣播改為雙方廣播。在談到互聯(lián)網絡的實質時,因特網是第一種真正民主的媒體,The Sync是因特網影像的第一浪潮,它將把因特網廣播由可能變?yōu)楝F(xiàn)實。電視已經死亡! 雖然目前網上電影站點提供的影片在播放時尺寸遠不如劇院里的銀幕,但隨著帶寬技術的迅速發(fā)展,通過網絡地無比豐富的影像資料的明天很快就會到來。 四、網絡音樂 Progressive網絡公司在網上免費提供一種名為Real Audio(實時音樂)的在線頻道廣播播放器,網民將它下載到自己硬盤上,就可以在網上聽音樂了。RealNetworks公司在網上提供的RealPlayer播放器不僅能聽音樂,更能觀賞現(xiàn)場演出實況(網址:http:∥www.real.com)。Intel公司同Jam制作公司合作在因特網上創(chuàng)辦的網站(網址:http:∥www.jamtv.com)提供音樂服務,樂迷能夠在網上觀賞到世界一流樂隊的演出實況,還可閱讀背景消息、樂評文章、自行點播樂曲、在指定時間同自己喜愛的歌手交談,也可以訂購CD唱片。 流行音樂的網站更為繁多。許多音樂網站設有POP排行榜、電影音樂、歌星與樂隊等主頁。用戶輸入要查找的歌手與樂隊的名字,就可能一覽自出道以來樂隊歷年的專輯、獲獎、當時樂評、排行榜記錄、他們的自傳和一系列報道他們的相關網站。 互聯(lián)網絡壓縮技術的進步,使一首5分鐘的歌曲,可以壓縮到較小的數(shù)據(jù)容量通過網絡傳送。盡管互聯(lián)網絡上的唱片銷售額只占美國音樂市場的10%,但新力、寶麗金、華納等唱片公司紛紛上網,通過網站促銷歌手試聽曲,舉行歌友會,將演唱會的部分實況轉制成網上影像,供網民下載。 1998年8月3日,全球首個在Internet上24小時連續(xù)播放MTV節(jié)目的電視頻道M2開播(網址:http:∥www.m2europe.com)。網上播出的M2節(jié)目由程序員、觀眾和Beastie Boys Supergrass and Beck等流行樂隊共同挑選決定。網絡用戶可以從1500張光盤中任意挑選自己喜歡的節(jié)目。 網絡作為第四媒體,不僅迅速傳播流行音樂消息,還用最新科技手段制造流行音樂偶像。1995年,日本人通過電腦繪圖技術制造了一個類似真人的虛擬偶像伊達杏子(KyokoDate),為她灌制了一張激光唱片《愛之交流》,網上還有《愛之交流》的MTV(網址:http:∥www.dhw.co.jp/horipro/talent/DK96/index-e.html),甚至還請她主持深夜廣播節(jié)目。制造者虛擬了伊達杏子的星座、嗜好、三圍與血型等,有史以來最完美的偶像,美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地還為她設立了網上歌迷俱樂部。虛擬空間的妙齡女郎所以成為偶像,原因正如伊達杏子的制造者義貴崛一所說的那樣:那是因為她們那無可挑剔的,在真實世界里無法達到的完美。 一種名為MP3(即MPEG Lave3)的技術,能夠將高品質的聲音文件壓縮為原來大小的1/12。在聲單壓縮技術軟件上取得的新成就,使因特網用戶能夠在網上購買CD唱盤,并可將最喜歡的音樂作品迅速下載到自己計算機的硬盤中,其音質CD唱盤的原聲十分接近(網址:http:∥www.mp3.com)。1997年通過因特網銷售出去的音樂唱盤金額就有7000萬美元。一些音樂制作人預計,隨著因特網的普及,5~10年后將不再存在唱片公司,而未來4年內因特網音樂直銷業(yè)銷售額將達到28億美元。 五、互聯(lián)網絡上的其他藝術 互聯(lián)網絡是一種綜合的、大雜燴式的新興媒體。可以說,與藝術有關的東西,從如雷貫耳的經典作品、稀奇古怪的專業(yè)圖書到各種藝術雜耍的背景資料,無比豐富,應有盡有。 網絡上的美術館、博物館資源十分豐富,可以讓人充分領略各個歷史時期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寶的光彩。用戶可以從網上瀏覽法國的盧浮宮里珍藏的文物、繪畫及相關資料,也可以游覽故宮。網上的紐約現(xiàn)代藝術館(網址:http:∥www.moma.org/photography.html),展示著令人眼花繚亂的藝術收藏品。網站設有油畫、雕塑、素描、圖書印刷與設計、攝影以及電影和電視等多個欄目,最有特色的是其攝影作品多達25000幅,使之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攝影收藏機構。Andy Warhol Mrseum是介紹美國著名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的網上藝術博物館(網址:http:∥www.warhol.org/warhol),Exploratorium是有關藝術和科技的網上博物館(網址:http:∥www.esploration.edu),而Internet Arts Museum for Free則是關于藝術、音樂和文學的網上博物館(網址:http:∥www.rahul.net/iamfree),leonardo da Vinci Museum專門介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達·芬奇(網址:http:∥www.leonardo.met/main.html),虛擬科學博物館Virtual Science Museum是一個交互式的博物館(網址:http:∥sln.rfi.edu),可在該館聽音樂和看電影。 互聯(lián)網絡正在成為全世界藝術家展示作品的最大美術館。通過互聯(lián)網,可以真實地參觀眾多存在的美術館、博物館。而且在網絡上,一部分藝術品變成可瀏覽、觸摸、進入的物體,在網上,可以參觀巴黎的各種藝術博物館(網址:http:∥www.paris.org/musees),回味中世紀的藝術與建筑(網址:http:∥wwwl.pitt.edu),瀏覽今日世界數(shù)百位藝術家的資料及其代表作(網址:http:∥www.artcontext.com)。日本町田市立國際版畫美術館在1995年和1996年通過互聯(lián)網絡舉辦了名為網絡藝術的展覽會。它通過互聯(lián)網絡征集作品,由5個國家的評委篩選出優(yōu)秀作品,然后通過互聯(lián)網絡展示給全世界的人們。 英國政府還將投資5億英鎊,使英國所有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在2000年前后進入因特網。屆時,英國每一所學校、公共圖書館都可以通過電腦與這些博物館和美術館相聯(lián),每個家庭也可通過電腦參觀這些場所中的虛擬展品。而世界各地的因特網用戶也可足不出戶欣賞到英國博物館和美術館中的精品。這一項目要求英國所有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都得準備好計算機能夠處理的數(shù)字圖像、錄像和解說資料。每個展品要求從不同角度拍攝以供因特網用戶在電腦屏幕上欣賞立體圖像。英國現(xiàn)有博物館和美術館2500座,每年約有1億人次參觀這些博物館和美術館。 我國已經有60多家博物館在互聯(lián)網上設立了站點。許多珍貴文物的圖片清晰優(yōu)美,引人遐思。但與我國2000家博物館總數(shù)相比,博物館的數(shù)字化建設還只是剛剛起步。 在網上舉辦人個畫展更是司空見慣。國內著名漫畫家方成的漫畫也上了網。1997年6月20日,瑞得在線的中文主頁調試上網,著名漫畫家方成60年來的上百幅漫畫作品煥然一新。用戶在網上進入瑞得在線(網址:http:∥www.rol.net)的網址,輕點方成漫畫主頁,可選擇方成簡歷、本期推出、漫話漫畫等欄目。一些漫畫還加上了活動效果,例如利用圖像連放功能,把一組連環(huán)漫畫連續(xù)顯示,以前需要一幅幅看的漫畫,現(xiàn)在在屏幕上看到的則是一組動畫。 中國傳統(tǒng)相聲也力圖把互聯(lián)網作為新的說學逗唱的舞臺。相聲演員姜昆在網上設立了一個昆朋網城網站,把100多個有影響的相聲名作(如侯寶林、郭啟儒的《買佛龕》)及相聲歷史等相關的背景資料搬上因特網,建立了中國相聲網,讓世界各地的華人都能在網上聽相聲,看相聲,學相聲。中國笑星網(網址:http:∥www.kunpeng.cn.net)也在建設之中。
上一頁 [1] [2] [3] [4] [5]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容 |
|
1
|
電視音樂的結構特殊性
|
電視音樂的結構特殊性 電視音樂是電視與音樂兩門科學的“交叉學科”。它源自電影音樂,但是,在近40年的電視制作與播出實踐中,電視音樂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藝術門類,在電視屏幕上愈發(fā)鮮明地體現(xiàn)出自己的表現(xiàn)力與規(guī)律性。
電視音樂既有一般音樂藝術運動的普遍規(guī)律與共同性,又受....
|
詳細
|
2
|
開放的演播空間
|
開放的演播空間 改革開放二十年以來的中國電視業(yè)經過發(fā)展,競爭日趨白熱化,電視以全新的姿態(tài)走進千家萬戶,不論高度時效性的新聞類節(jié)目,還是綜藝娛樂性節(jié)目......優(yōu)秀的制作與 精美的包裝,再加及節(jié)目主持人充滿智慧的語言都對節(jié)目的收視率有非常大的影響。一檔優(yōu)秀的電視節(jié)目需要制片人(導演) ....
|
詳細
|
3
|
淺論電視臺的新聞管理
|
淺論電視臺的新聞管理 電視臺的管理工作,相對于報社和廣播電臺,歷史較短,薄弱環(huán)節(jié)較多,管理經驗亦正在積累的過程之中。加強這一領域的理論性探討和研究,有助于促進電視臺管理工作這一新興領域諸研究課題的進一步展開。本文作者主要從省級電視臺新聞管理的角度,對省級電視臺的新聞運作作些詳細的探索。....
|
詳細
|
4
|
藝術史學:論藝術與史學的共性
|
藝術史學:論藝術與史學的共性(一)風景:戈壁--蒙德里安--史學之美
藍天,強烈的陽光,沙石;這是一種風景。它的原素太簡單了,以至于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語詞來描繪。見過江南抑或嶺南青山碧水的人,忽然置身其中,會感到生命就要沉寂下去:太荒涼、太安靜了——讓人無法忍受!不,這又有多....
|
詳細
|
5
|
樂泉及其藝術孤旅
|
樂泉及其藝術孤旅 樂泉好拙樸而惡淺俗。說話、做事,并不著意于大開大合,神色飛揚,卻留心語態(tài)平和、言辭真摯,替人將方便處謀妥,這使與他交往的人有一種踏實感。
關于書法,他的觀點是大而化之的。單純從技法的角度看書法,是他不贊成的。特別討厭七繞八繞玩技巧。他認為書法在很大程度上....
|
詳細
|
6
|
談談經濟節(jié)目主持人的個性化
|
談談經濟節(jié)目主持人的個性化 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為觀眾展示了一種頗具吸引力的人格化傳播方式,也因此常常成為觀眾的視覺中心。由于電視“一桿子插到底”的特點,主持人形象直接步入千家萬戶,與觀眾面對面交流。如何令觀眾喜歡這位登堂入室的“不速之客”呢?這也許是我們所有主持人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詳細
|
|
7
|
“對話”隨想─訪談類節(jié)目的感與悟
|
“對話”隨想─訪談類節(jié)目的感與悟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他的《對話錄》對談話有這樣一段闡述:人們渴望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希望對某種問題找到答案,于是便三人一組,或五人一群,在空曠的草地上或綠蔭下席地而坐。在漫無邊際的話語中迸發(fā)出的火花就成了后來的思想。
我在想;不管是過去還是現(xiàn)....
|
詳細
|
8
|
試談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個性特色
|
試談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個性特色 作為電視媒體的重要組成方面,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所從事的是一種特殊的工作。由于在媒體的頻繁出現(xiàn),他們便函成為公眾的、社會性的人物。一方面,他們是自身所屬的電視臺形象的體現(xiàn),同時,由于電視臺在我國是黨和政府的重要宣傳媒體,因此主持人有時也就成為黨和政府以及國家主流....
|
詳細
|
9
|
經濟類節(jié)目主持人的非言語溝通技巧
|
經濟類節(jié)目主持人的非言語溝通技巧 主持人是傳播者是和受傳播者之間的一座人物化的“橋梁”,它的根本任務就是通過發(fā)揮自身的傳播器官的作用,有效地傳達節(jié)目內容,以影響受眾的心理和行為。
不管是哪種類型節(jié)目的主持人都離不開說話,因為說話不僅是主持人表達節(jié)目內容最重要,最直接手段,....
|
詳細
|
10
|
淺談電視主持人隊伍建設與管理
|
淺談電視主持人隊伍建設與管理 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在我國還是新生事物,只有15年的發(fā)展歷史,較電視事業(yè)的發(fā)展來說,主持人隊伍的建設與管理顯得相對薄弱和滯后,還不能適應和滿足豐富多采的電視節(jié)目對電視主持人的要求。實踐也證明,目前在我國熒屏上近萬名的主持大軍中,優(yōu)秀的主持人僅占很少的比例。作為....
|
詳細
|
113條記錄 1/12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藝術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