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試析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
試析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本文刊載于廣西藝術學院學刊《藝術探索》綜合版2001年第5期第47至第48頁。 文章以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材料探討了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提出藝術世界性不等于美國化,也不等于歐洲化。藝術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國、某一地區(qū)的藝術樣式為標本,它同樣處于發(fā)展之中。保持藝術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無視他民族藝術精華;吸收他民族藝術精華也不是將民族個性消解。我們不能祈求擁有一種包含一切藝術之優(yōu)點的藝術,應不斷吸收他民族藝術的精華,以完善和發(fā)展本民族藝術。在世界藝術的大舞臺上,民族性才有意義,離開這個舞臺不僅其藝術的民族性將失去光彩,藝術的世界性也不復存在。
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①具有民族性特點的藝術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tǒng)及審美意識,采用傳統(tǒng)藝術形式創(chuàng)作,主要表現(xiàn)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藝術審美情趣。 藝術的世界性主張擺脫桎梏、解放思想、拋棄民族文化傳統(tǒng),是一種超階級的勢力擴充。②就藝術而言,是一種能為多民族所接受、容納的形式、內(nèi)容。 關于藝術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有以下兩種觀點,其一認為藝術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時代的前進,文化藝術同經(jīng)濟一樣會在相互借鑒的基礎上趨于統(tǒng)一,形成具有同一特點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藝術潮流,這種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化藝術將成為今后世界藝術發(fā)展的主流;其二認為藝術的世界性同樣具有民族性。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隨著藝術的發(fā)展,以及人們對藝術民族性認識的深入,只有在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民族藝術,才能使藝術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藝術是不是這樣呢?中國在某一點上有獨特之處,在另一點上外國比我們高明。……中國文化應該發(fā)展。……象西太后反對‘洋鬼子’是錯誤的。要向外國學習,學來創(chuàng)作中國的東西!覀兘邮芡鈬拈L處,會使我們自給的東西有一個躍進。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鈬杏玫臇|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fā)展中國的東西,創(chuàng)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③ 應當看到西方文化對經(jīng)濟落后的民族有著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正確認識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辯證關系,對于處在世界各民族聯(lián)系愈來愈緊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現(xiàn)實意義。 筆者以為藝術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開。二者是互相聯(lián)系又互相區(qū)別的一對矛盾的兩個方面。 首先,保持藝術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為本民族藝術曾滋養(yǎng)過他民族文化而藐視他民族文化。 正如當我們看到一個乞丐大言不慚地向人們訴說其祖其父曾經(jīng)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時,相信任何人都不會同情他,甚至有人會罵他是敗家子。先賢的榮耀是我們民族的光輝歷史,它應成為我們今天發(fā)奮圖強的動力,而決不是我們招搖撞騙的旗幟或涂脂抹粉的面霜。當我們夸耀中國畫的寫意境界如何之高:氣運生動、骨法用筆等等,而貶斥西畫雖工亦匠,不入畫品時,在某種意義上也在承認中國水墨畫粗枝大葉,西畫精雕細刻。二者相輔相成。有陽光照射就會有陰影存在,這是人們早已深悉的道理。中國水墨畫追求無暗面的畫面效果,實則是在表達一種理想的追求、美好的向往,向往著這個世界沒有黑暗、沒有陰影,希冀我們的主人前途明媚、無上榮光。世界上能找到?jīng)]有明暗對比的事物嗎?孔雀開屏時,難免會將它難看的屁股展現(xiàn)無疑。萬事萬物無不如此。藝術應該保持本民族的獨特個性。藝術世界的繽紛多彩由無數(shù)不同民族、不同藝術個性的藝術家組成。很難想象有一天各民族藝術失去本民族的藝術特色,全人類僅擁有一種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甚至表現(xiàn)內(nèi)容時會怎樣。這一天不僅難以想象而且根本不可能存在。即使到了共產(chǎn)主義社會,藝術的民族性也會象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千姿百媚一樣,呈現(xiàn)出一派繽紛的景象。如果存在一種世界性的藝術樣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那么這不僅標志著藝術的消亡,也是人類社會的悲哀;t柳綠相輔相成,世界藝術的繁榮也要求必須保持各民族藝術的個性。 斯大林同志曾把“表現(xiàn)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zhì)的穩(wěn)定共同體”作為民族特點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標準。那么,是否存在藝術民族性的標準?或者說,什么樣的作品才稱得上是具有民族性的作品?這不是一下子能夠回答的。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不是一種樣式,而是百花齊放的。這“花”來自藝術家各自對傳統(tǒng)的選擇,來自個人的生活體驗、人生體驗、情感體驗,甚至來自藝術家對民族藝術因素獨特的吸收、借鑒。正是這些相異性使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是多樣的。藝術的民族性相對于藝術家個人創(chuàng)作而言又是一個共性的概念。藝術家的“個性”是它的基礎。沒有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個性也就沒有民族藝術。所以,倡導藝術民族性時必須同時提倡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個性。 其次,保持民族性不能無視他民族藝術精華,吸收他民族藝術精華也不是將民族個性消解。 藝術世界性不等于美國化,也不等于歐洲化。藝術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國、某一地區(qū)的藝術樣式為標本,而且隨著各民族藝術的發(fā)展,藝術的世界性同樣處于發(fā)展之中,不是一成不變的。 中西融合不是將一瓶紅墨水、一瓶黑墨水傾注在一起的黑紅不分、非此非彼、非驢非馬。就藝術而言,這不僅不必要,而且不可能。中西融合之“融合”是為了吸收他民族文化藝術之營養(yǎng),正如人吃豬肉、羊肉,不是為了使自己變成豬、羊一樣,這種吸收、借鑒,絕不是外表的摹仿、復制、克隆,而是為我所用,用以滋養(yǎng)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藝術,強我們的身、健我們的體,發(fā)展我們的民族藝術。 “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jīng)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④眾所周知,西方現(xiàn)代主義藝術吸收了東方乃至非洲原始藝術的精華,但西方藝術沒有被東方藝術淹沒。我們今天吸收、借鑒他民族的藝術精華,必須具有明確目的,即為了促進本民族藝術的發(fā)展。 在今天這樣一個被稱為“地球村”的信息時代,若要求一民族藝術潔身自好、守身如玉不受他民族藝術絲毫影響,象牛郎、織女隔河相望而又互不傾慕,實在太難;如果要求藝術家在藝術薈萃的大花園中只采摘本民族藝術之花而對他民族藝術的奇花異草毫不動心,也實在難為我們的藝術家!拔镆韵橘F”那種他民族擁有而本民族缺乏的事物,常常具有極大的誘惑力。正如人們常常不滿足粗茶淡飯而追求飽眼福、飽口福一樣,吃膩了大魚大肉的貴族會對布衣之食垂涎。在不斷的喜新厭舊和懷古中人類創(chuàng)造了今天的文明、今天的藝術;人類也會在新一輪喜新厭舊和懷古中創(chuàng)造出明天的新生活和新藝術。 只要各民族間的交往存在,藝術的交流就不可避免地會存在。藝術的民族性只有在與他民族的交往中,在世界藝術的舞臺上展現(xiàn)自己的美麗并不斷改變自己的舞姿,才真正具有魅力。對待西方藝術、西方文明既不必咬牙切齒,也不必趨之若騖。西方各種藝術既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濟世良藥。 我們不能祈求擁有一種包含一切藝術之優(yōu)點的藝術,這不僅不可能,而且無意義。我們也不必抱殘守缺、孤芳自賞,我們應不斷吸收他民族藝術的精華,以完善和發(fā)展本民族固有之藝術。同樣我們也應看到,有些民族藝術、民間藝術并不具有世界性。我們的民族與世界其它民族一起構成一個大部隊。我們不必裹著小腳、拖著長辮在世界文化的行列中行走。任何民族都不必亦步亦趨地跟在他民族藝術后面接軌。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并不拒絕污泥提供給它的養(yǎng)料。只有站在本民族及他民族前輩兩個肩膀上,才能成為當代藝術的巨人。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藝術欣賞者,不僅要對本民族的藝術傳統(tǒng)進行選擇,對他民族的藝術也必須用我們的量規(guī)加以規(guī)范、選擇。我們應提倡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吸收,避免奴隸般地因襲。 在世界藝術的大舞臺上,民族性才有意義,離開這個舞臺不僅其藝術的民族性將失去光彩,藝術的世界性也不復存在。
注釋:
①《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第4132頁。 ②參見《蘇聯(lián)百科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4頁。 ③毛澤東《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參見《建國以來毛澤東文集》第六冊第175頁。 ④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1940年)。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nèi)容 |
|
1
|
電視音樂的結構特殊性
|
電視音樂的結構特殊性 電視音樂是電視與音樂兩門科學的“交叉學科”。它源自電影音樂,但是,在近40年的電視制作與播出實踐中,電視音樂已經(jīng)逐步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藝術門類,在電視屏幕上愈發(fā)鮮明地體現(xiàn)出自己的表現(xiàn)力與規(guī)律性。
電視音樂既有一般音樂藝術運動的普遍規(guī)律與共同性,又受....
|
詳細
|
2
|
開放的演播空間
|
開放的演播空間 改革開放二十年以來的中國電視業(yè)經(jīng)過發(fā)展,競爭日趨白熱化,電視以全新的姿態(tài)走進千家萬戶,不論高度時效性的新聞類節(jié)目,還是綜藝娛樂性節(jié)目......優(yōu)秀的制作與 精美的包裝,再加及節(jié)目主持人充滿智慧的語言都對節(jié)目的收視率有非常大的影響。一檔優(yōu)秀的電視節(jié)目需要制片人(導演) ....
|
詳細
|
3
|
淺論電視臺的新聞管理
|
淺論電視臺的新聞管理 電視臺的管理工作,相對于報社和廣播電臺,歷史較短,薄弱環(huán)節(jié)較多,管理經(jīng)驗亦正在積累的過程之中。加強這一領域的理論性探討和研究,有助于促進電視臺管理工作這一新興領域諸研究課題的進一步展開。本文作者主要從省級電視臺新聞管理的角度,對省級電視臺的新聞運作作些詳細的探索。....
|
詳細
|
4
|
藝術史學:論藝術與史學的共性
|
藝術史學:論藝術與史學的共性(一)風景:戈壁--蒙德里安--史學之美
藍天,強烈的陽光,沙石;這是一種風景。它的原素太簡單了,以至于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語詞來描繪。見過江南抑或嶺南青山碧水的人,忽然置身其中,會感到生命就要沉寂下去:太荒涼、太安靜了——讓人無法忍受!不,這又有多....
|
詳細
|
5
|
樂泉及其藝術孤旅
|
樂泉及其藝術孤旅 樂泉好拙樸而惡淺俗。說話、做事,并不著意于大開大合,神色飛揚,卻留心語態(tài)平和、言辭真摯,替人將方便處謀妥,這使與他交往的人有一種踏實感。
關于書法,他的觀點是大而化之的。單純從技法的角度看書法,是他不贊成的。特別討厭七繞八繞玩技巧。他認為書法在很大程度上....
|
詳細
|
6
|
談談經(jīng)濟節(jié)目主持人的個性化
|
談談經(jīng)濟節(jié)目主持人的個性化 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為觀眾展示了一種頗具吸引力的人格化傳播方式,也因此常常成為觀眾的視覺中心。由于電視“一桿子插到底”的特點,主持人形象直接步入千家萬戶,與觀眾面對面交流。如何令觀眾喜歡這位登堂入室的“不速之客”呢?這也許是我們所有主持人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詳細
|
|
7
|
“對話”隨想─訪談類節(jié)目的感與悟
|
“對話”隨想─訪談類節(jié)目的感與悟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他的《對話錄》對談話有這樣一段闡述:人們渴望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希望對某種問題找到答案,于是便三人一組,或五人一群,在空曠的草地上或綠蔭下席地而坐。在漫無邊際的話語中迸發(fā)出的火花就成了后來的思想。
我在想;不管是過去還是現(xiàn)....
|
詳細
|
8
|
試談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個性特色
|
試談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個性特色 作為電視媒體的重要組成方面,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所從事的是一種特殊的工作。由于在媒體的頻繁出現(xiàn),他們便函成為公眾的、社會性的人物。一方面,他們是自身所屬的電視臺形象的體現(xiàn),同時,由于電視臺在我國是黨和政府的重要宣傳媒體,因此主持人有時也就成為黨和政府以及國家主流....
|
詳細
|
9
|
經(jīng)濟類節(jié)目主持人的非言語溝通技巧
|
經(jīng)濟類節(jié)目主持人的非言語溝通技巧 主持人是傳播者是和受傳播者之間的一座人物化的“橋梁”,它的根本任務就是通過發(fā)揮自身的傳播器官的作用,有效地傳達節(jié)目內(nèi)容,以影響受眾的心理和行為。
不管是哪種類型節(jié)目的主持人都離不開說話,因為說話不僅是主持人表達節(jié)目內(nèi)容最重要,最直接手段,....
|
詳細
|
10
|
淺談電視主持人隊伍建設與管理
|
淺談電視主持人隊伍建設與管理 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在我國還是新生事物,只有15年的發(fā)展歷史,較電視事業(yè)的發(fā)展來說,主持人隊伍的建設與管理顯得相對薄弱和滯后,還不能適應和滿足豐富多采的電視節(jié)目對電視主持人的要求。實踐也證明,目前在我國熒屏上近萬名的主持大軍中,優(yōu)秀的主持人僅占很少的比例。作為....
|
詳細
|
113條記錄 1/12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藝術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