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索隱》卷四十五 史部一
《史記索隱》·三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唐司馬貞撰。貞,河內(nèi)人,開元中官朝散大夫、弘文館學士。貞初受《史記》於崇文館學士張嘉會,病褚少孫補司馬遷書多傷踳駁。又裴骃《集解》舊有《音義》,年遠散佚。諸家《音義》延篤音隱,鄒誕生、柳顧言等書亦失傳,而劉伯莊、許子儒等又多疏漏。乃因裴骃《集解》,撰為此書。首注《骃序》一篇,載其全文。其注司馬遷書,則如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之例,惟標所注之字,蓋經(jīng)傳別行之古法。凡二十八卷。末二卷為述贊一百三十篇,及《補史記條例》。欲降《秦本紀》、《項羽本紀》為世家,而《呂后》、《孝惠》各為《本紀》。補《曹》、《許》、《邾》、《吳芮》、《吳濞》、《淮南》世家,而降《陳涉》於《列傳》!妒捄巍、《曹參》、《張良》、《周勃》、《五宗》、《三王》各為一傳,而附《國僑》、《羊舌肸》於《管晏》,附《尹喜》、《莊周》於《老子》,附《韓非》於《商鞅》,附《魯仲連》於《田單》,附《宋玉》於《屈原》,附《鄒陽》、《枚乘》於《賈生》。又謂《司馬相如》、《汲鄭》傳不宜在《西南夷》后,《大宛傳》不合在《游俠》、《酷吏》之間,欲更其次第。其言皆有條理。至謂司馬遷《述贊》不安,而別為之,則未喻言外之旨。終以《三皇本紀》,自為之注,亦未合闕疑傳信之意也。此書本于《史記》之外別行。及明代刊刻監(jiān)本,合裴骃、張守節(jié)及此書散入句下,恣意刪削。如《高祖本紀》“母媼”、“母溫”之辨,有關(guān)考證者,乃以其有異舊說,除去不載。又如《燕世家》“啟攻益事”,貞注曰:“經(jīng)傳無聞,未知其由!彪m失於考據(jù)《竹書》(案今本《竹書》不載此事,此據(jù)《晉書·束晳傳》所引),亦當存其原文。乃以為冗句,亦刪汰之。此類不一,漏略殊甚。然至今沿為定本,與成矩所刊朱子《周易本義》,人人明知其非,而積重不可復(fù)返。此單行之本,為北宋秘省刊板,毛晉得而重刻者。錄而存之,猶可以見司馬氏之舊,而正明人之疏舛焉。
卷四十五 史部一
○史部總敘
史之為道,撰述欲其簡,考證則欲其詳。莫簡於《春秋》,莫詳於《左傳》!遏斒贰匪,具載一事之始末,圣人觀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貶。此作史之資考證也。丘明錄以為傳,后人觀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貶。此讀史之資考證也。茍無事跡,雖圣人不能作《春秋》。茍不知其事跡,雖以圣人讀《春秋》,不知所以褒貶。儒者好為大言,動曰舍傳以求經(jīng)。此其說必不通。其或通者,則必私求諸傳,詐稱舍傳云爾。司馬光《通鑒》,世稱絕作,不知其先為《長編》,后為《考異》。高似孫《緯略》,載其《與宋敏求書》,稱到洛八年,始了晉、宋、齊、梁、陳、隋六代。唐文字尤多依年月編次為草卷,以四丈為一卷,計不減六七百卷。又稱光作《通鑒》,一事用三四出處纂成,用雜史諸書凡二百二十二家。李燾《巽巖集》,亦稱張新甫見洛陽有《資治通鑒》草稿盈兩屋。(按燾集今已佚,此據(jù)馬端臨《文獻通考》述其父廷鸞之言。)今觀其書,如淖方成禍水之語則采及《飛燕外傳》,張彖冰山之語則采及《開元天寶遺事》,并小說亦不遺之。然則古來著錄,於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編,其必有故矣。今總括群書,分十五類。首曰《正史》,大綱也。次曰《編年》,曰《別史》,曰《雜史》,曰《詔令奏議》,曰《傳記》,曰《史鈔》,曰《載記》,皆參考紀傳者也。曰《時令》,曰《地理》,曰《職官》,曰《政書》,曰《目錄》,皆參考諸志者也。曰《史評》,參考論贊者也。舊有《譜牒》一門,然自唐以后,譜學殆絕。玉牒既不頒於外,家乘亦不上於官,徒存虛目,故從刪焉?妓郊矣涊d,惟宋、明二代為多。蓋宋、明人皆好議論,議論異則門戶分,門戶分則朋黨立,朋黨立則恩怨結(jié)。恩怨既結(jié),得志則排擠於朝廷,不得志則以筆墨相報復(fù)。其中是非顛倒,頗亦熒聽。然雖有疑獄,合眾證而質(zhì)之,必得其情。雖有虛詞,參眾說而核之,亦必得其情。張師棣《南遷錄》之妄,鄰國之事無質(zhì)也。趙與峕《賓退錄》證以金國官制而知之!侗淘乞h》一書誣謗文彥博、范仲淹諸人,晁公武以為真出梅堯臣,王铚以為出自魏泰,邵博又證其真出堯臣,可謂聚訟。李燾卒參互而辨定之,至今遂無異說。此亦考證欲詳之一驗。然則史部諸書,自鄙倍冗雜,灼然無可采錄外,其有裨於正史者,固均宜擇而存之矣。
○正史類一
《正史》之名,見於《隋志》。至宋而定著十有七。明刊監(jiān)版,合宋、遼、金、元四《史》為二十有一;噬蠚J定《明史》,又詔增《舊唐書》為二十有三。近蒐羅四庫,薛居正《舊五代史》得裒集成編。欽稟睿裁,與歐陽修書并列,共為二十有四。今并從官本校錄。凡未經(jīng)宸斷者,則悉不濫登。蓋正史體尊,義與經(jīng)配,非懸諸令典,莫敢私增。所由與稗官野記異也。其他訓釋音義者,如《史記索隱》之類。掇拾遺闕者,如《補后漢書年表》之類。辨正異同者,如《新唐書糾謬》之類。校正字句者,如《兩漢刊誤補遺》之類。若別為編次,尋檢為繁,即各附本書,用資參證。至宋、遼、金、元四《史》譯語,舊皆舛謬,今悉改正,以存其真。其《子部》、《集部》亦均視此。以考校釐訂自《正史》始,謹發(fā)其凡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