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通釋》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
《史通通釋》·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浦起龍撰。起龍字二田,無錫人。雍正甲辰進士,官蘇州府教授!妒吠ā纷⒈,舊有郭延年、王維儉二家,近時又有黃叔琳注,補郭、王之所闕,遞相增損,互有短長。起龍是注,又在黃注稍后,故亦采用黃注數(shù)條。然頗糾彈其疏舛,其中如《曲筆篇》稱:“秦人不死,驗符生之厚誣;蜀老猶存,知葛亮之多枉!比医圆蛔ⅲ瘕堃鄡H引《困學紀聞》,謂王應麟不知所出,定為無考。而不知秦人事出《洛陽伽藍記》,蜀老事出《魏書·毛修之傳》。又如“闌單失力”,但引盧照鄰賦旁證,而不知《清異錄》實有訓釋,不煩假偕。小小疏漏,亦不能無。然大致引據(jù)詳明,足稱該洽。惟《疑古》、《惑經(jīng)》諸篇,更助頹波,殊為好異。又輕於改竄古書,往往失其本旨。如《六家篇》《尚書》條中,“語無可述”四字之下,“若此”二字之上,顯有脫句,而改“此”字為“止”字,更臆增一“有”字。又如《列傳篇》,“項王立傳而以本紀為名”句,“立”字不誤,而乃臆改為“宜”字。此類至多,皆失詳慎。至於句解章評,參差連寫,如坊刻古文之式,於注書體例更乖。使其一評一注,釐為二書,則庶乎離之雙美矣。
卷八十八 史部四十四
○史評類
《春秋》筆削,議而不辨。其后三傳異詞!妒酚洝纷詾樾蛸,以著本旨。而先黃老,后六經(jīng),退處士,進奸雄,班固復異議焉。此史論所以繁也。其中考辨史體,如劉知幾、倪思諸書,非博覽精思,不能成帙,故作者差稀。至於品騭舊聞,抨彈往跡,則才繙史略,即可成文。此是彼非,互滋簧鼓,故其書動至汗牛。又文士立言,務求相勝;蛑凌徔丈x,僻謬不情,如胡寅《讀史管見》譏晉元帝不復牛姓者,更往往而有。故瑕類叢生,亦惟此一類為甚。我皇上綜括古今,折衷眾論。欽定《評鑒闡要》及《全韻詩》,昭示來茲。日月著明,爝火可息。百家讕語,原可無存。以古來著錄,舊有此門,擇其篤實近理者,酌錄數(shù)家,用備體裁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