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qǐng)先核實(shí)!
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
《晏子春秋》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
《晏子春秋》·八卷(編修勵(lì)守謙家藏本)
舊本題齊晏嬰撰。晁公武《讀書志》:嬰相景公,此書著其行事及諫諍之言。《崇文總目》謂后人采嬰行事為之,非嬰所撰。然則是書所記,乃唐人魏徵《諫錄》、李絳《論事集》之流。特失其編次者之姓名耳。題為嬰者,依托也。其中如王士禎《池北偶談》所摘齊景公圉人一事,鄙倍荒唐,殆同戲劇。則妄人又有所竄入,非原本矣。劉向、班固俱列之儒家中。惟柳宗元以為墨子之徒有齊人者為之,其旨多尚兼愛,非厚葬久喪者。又往往言墨子聞其道而稱之。薛季宣《浪語集》又以為孔叢子詰墨諸條今皆見《晏子》書中,則嬰之學(xué)實(shí)出於墨。蓋嬰雖略在墨翟前,而史角止魯,實(shí)在惠公之時(shí),見《呂氏春秋·仲春記·當(dāng)染篇》。故嬰能先宗其說也。其書自《史記·管晏列傳》已稱為《晏子春秋》。故劉知幾《史通》稱晏子、虞卿、呂氏、陸賈,其書篇第本無年月,而亦謂之《春秋》。然《漢志》惟作《晏子》,《隋志》乃名《春秋》,蓋二名兼行也。《漢志》、《隋志》皆作八篇,至陳氏、晁氏《書目》乃皆作十二卷,蓋篇帙已多有更改矣。此為明李氏綿眇閣刻本!秲(nèi)篇》分《諫上》、《諫下》、《問上》、《問下》、《雜上》、《雜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與《漢志》八篇之?dāng)?shù)相合。若世所傳烏程閔氏刻本,以一事而《內(nèi)篇》、《外篇》復(fù)見。所記大同小異者,悉移而夾注《內(nèi)篇》下。殊為變亂無緒。今故仍從此本著錄,庶幾猶略近古焉。
(案《晏子》一書,由后人摭其軼事為之。雖無傳記之名,實(shí)傳記之祖也。舊列《子部》,今移入於此。)
卷五十七 史部十三
○傳記類一
紀(jì)事始者,稱傳記始黃帝,此道家野言也。究厥本源,則《晏子春秋》是即家傳,《孔子三朝記》其記之權(quán)輿乎。裴松之注《三國(guó)志》、劉孝標(biāo)注《世說新語》,所引至繁。蓋魏、晉以來,作者彌夥。諸家著錄,體例相同。其參錯(cuò)混淆,亦如一軌。今略為區(qū)別。一曰《圣賢》,如孔孟年譜之類。二曰《名人》,如《魏鄭公諫錄》之類。三曰《總錄》,如《列女傳》之類。四曰《雜錄》,如《驂鸞錄》之類。其杜大圭《碑傳琬琰集》、蘇天爵《名臣事略》諸書,雖無傳記之名,亦各核其實(shí),依類編入。至安祿山、黃巢、劉豫諸書,既不能遽削其名,亦未可薰蕕同器。則從叛臣諸傳附載史末之例,自為一類,謂之曰《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