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金史
卷二十四 志第五
◎地理上 ○上京路 咸平路 東京路 北京路 西京路 中都路 金之壤地封疆,東極吉里迷兀的改諸野人之境,北自蒲與路之北三千余里,火魯火疃謀克地為邊,右旋入泰州婆盧火所浚界壕而西,經(jīng)臨潢、金山,跨慶、桓、撫、昌、凈州之北,出天山外,包東勝,接西夏,逾黃河,復西歷葭州及米脂寨,出臨洮府,會州、積石之外,與生羌地相錯。復自積石諸山之南左折而東,逾洮州,越鹽川堡,循渭至大散關北,并山入京兆,絡商州,南以唐鄧西南皆四十里,取淮之中流為界,而與宋為表里。 襲遼制,建五京,置十四總管府,是為十九路。其間散府九,節(jié)鎮(zhèn)三十六,防御郡二十二,刺使郡七十三,軍十有六,縣六百三十二。后復盡升軍為州,或升城堡寨鎮(zhèn)為縣,是以金之京府州凡百七十九,縣加于舊五十一,城寨堡關百二十二,鎮(zhèn)四百八十八。雖貞祐、興定危亡之所廢置,既歸大元,或有因之者,故凡可考必盡著之,其所不載則闕之。 上京路,即海古之地,金之舊土也,國言“金”曰“按出虎”,按出虎水源于此,故名金源,建國之號蓋取諸此。國初稱為內(nèi)地,天眷元年號上京。海陵貞元元年遷都于燕,削上京之號,止稱會寧府,稱為國中者以違制論。大定十三年七月,后為上京。其山有長白、青嶺、馬紀嶺、完都魯,水有按出虎水、混同江、來流河、宋瓦江、鴨子河。府一,領節(jié)鎮(zhèn)四,防御一,縣六,鎮(zhèn)一。舊有會平州,天會二年筑,契丹之周特城也,后廢。(其宮室有乾元殿,天會三年建,天眷元年更名皇極殿。慶元宮,天會十三年建,殿曰辰居,門曰景暉,天眷二年安太祖以下御容,為原廟。朝殿,天眷元年建,殿曰敷德,門曰延光,寢殿曰宵衣,書殿曰稽古。又有時德宮、明德殿,熙宗嘗享太宗御容于此,太后所居也。涼殿,皇統(tǒng)二年構(gòu),門曰延福,樓曰五云,殿曰重明。東廡南殿曰東華,次曰廣仁。西廡南殿曰西清,次曰明義。重明后,東殿曰龍壽,西殿曰奎文。時令殿及其曰奉元。有泰和殿,有武德殿,有薰風殿。其行宮有天開殿,爻剌春水之地也。有混同江行宮。太廟、社稷,皇統(tǒng)三年建,正隆二年毀。原廟,天眷元年以春亭名天元殿,安太祖、太宗、徽宗及諸后御容。春亭者,太祖所嘗御之所也。天眷二年作原廟,皇統(tǒng)七年改原廟乾文殿曰世德,正隆二年毀。大定五年復建太祖廟。興圣宮,德宗所居也,天德元年名之。興德宮,后更名永祚宮,睿宗所居也,光興宮,世宗所居也。正隆二年命吏部郎中蕭彥良盡毀宮殿、宗廟、諸大族邸第及儲慶寺,夷其趾,耕墾之。大定二十一年后修宮殿,建城隍廟。二十三年以甓束其城。有皇武殿,擊球校射之所也。有云錦亭,有臨漪亭,為籠鷹之所,在按出虎水側(cè)。) 會寧府,下。初為會寧州,太宗以建都,升為府。天眷元年,置上京留守司,以留守帶本府尹,兼本路兵馬都總管。后置上京曷懶等路提刑司。戶三萬一千二百七十。(舊歲貢秦王魚,大定十二年罷之,又貢豬二萬,二十五年罷之。東至胡里改六百三十里,西到肇州五百五十里,北至蒲與路七百里,東南至恤品路一千六百里,至曷賴路一千八百里)縣三: 會寧(倚,與府同時置。有長白山、青嶺、馬紀嶺、勃野淀、綠野淀。有按出虎河,又書作阿術(shù)滸。有混同江、淶流河。有得勝陀,國言忽土皚葛蠻,太祖誓師之地也。) 曲江(初名鎮(zhèn)東,大定七年置,十三年更今名。) 宜春(大定七年置。有鴨子河。) 肇州,下,防御使。舊出河店也。天會八年,以太祖兵勝遼,肇基王績于此,遂建為州。天眷元年十月,置防御使,隸會寧府。海陵時,嘗為濟州支郡。承安三年,復以為太祖神武隆興之地,升為節(jié)鎮(zhèn),軍名武興。五年,置漕運司,以提舉兼州事。后廢軍。貞祐二年復升為武興軍節(jié)鎮(zhèn),置招討司,以使兼州事。戶五千三百七十五。縣一: 始興(倚,興州同時置。有鴨子河、黑龍江。) 隆州,下,利涉軍節(jié)度使。古扶余之地,遼太祖時,有黃龍見,遂名黃龍府。天眷三年,改為濟州,以太祖來攻城時大軍徑涉,不假舟楫之祥也,置利涉軍。天德三年置上京路都轉(zhuǎn)運司,四年,改為濟州轉(zhuǎn)運司。大定二十九年嫌與山東路濟州同,更今名。貞祐初,升為隆安府,戶一萬一百八十?h一: 利涉(倚,興州同時置。有混同江、淶流河。)鎮(zhèn)一(興縣同時置,有混同館。) 信州,下,彰信軍刺史。本渤海懷遠軍,遼開泰七年建,取諸路漢民置。戶七千三百五十九?h一: 武昌(本渤海懷?h地。)鎮(zhèn)一(八十戶。) 蒲與路,國初置萬戶,海陵例罷萬戶,乃改置節(jié)度使。承安三年,設節(jié)度副使。(南至上京六百七十里,東南至胡里改一千四百里,北至北邊界火魯火疃謀克三千里。) 合懶路,置總管府。貞元元年,改總管為尹,仍兼兵馬都總管。承安三年,設兵馬副總管。(舊貢海蔥,大定二十七年罷之。有移鹿古水。西至上京一千八百里,東南至高麗界五百里。) 恤品路,節(jié)度使。遼時,為率賓府,置刺史。本率賓故地,太宗天會二年,以耶懶路都孛堇所居地瘠,遂遷于此。以海陵例罷萬戶,置節(jié)度使,因名速頻路節(jié)度使。世宗大定十一年,以耶懶、速頻相去千里,既居速頻,然不可忘本,遂命名古土門親管猛安曰押懶猛安。承安三年,設節(jié)度副使。(西北至上京一千五百七十里,東北至胡里改一千一百,西南至合懶一千二百,北至邊界斡可阿憐千戶二千里!耙畱小庇謺鳌把簯小。) 曷蘇館路,置節(jié)度使。天會七年,徙治寧州,嘗置都統(tǒng)司,明昌四年廢。(有化成關,國言曰曷撒罕關。) 胡里改路,國初置萬戶,海陵例罷萬戶,乃改置節(jié)度使。承安三年,置節(jié)度副使。(西至上京六百三十里,北至邊界合里賓忒千戶一千五百里。) 烏古迪烈統(tǒng)軍司,后升為招討司,與蒲與路近。 咸平路,府一,領刺郡一,縣十。 咸平府,下,總管府,安東軍節(jié)度使,本高麗銅山縣地,遼為咸州,國初為咸州路,置都統(tǒng)司。天德二年八月,升為咸平府,后為總管府。置遼東路轉(zhuǎn)運司、東京咸平路提刑司。戶五萬六千四百四?h八: 平郭(倚,舊名咸平,大定七年更。) 銅山(遼同州鎮(zhèn)安軍,本漢襄平縣,遼太祖時以東平寨置,因名東平,軍曰鎮(zhèn)東。章宗大定二十九年,以與東平重,故更。南有柴河,北有清河,西有遼河)。 新興(遼銀州富國軍,本渤海富州,熙宗皇統(tǒng)三年廢州,更名來屬。有范河,北有柴河,西有遼河。) 慶云(遼祺州祐圣軍,本以所俘檀州密云民建州密云,后更名,有遼河。 清安(遼肅州信陵軍,熙宗皇統(tǒng)三年降為縣) 榮安(東有遼河。) 歸仁(遼舊隸通州安遠軍,本渤海強師縣,遼更名,金因之。北有細河。) 玉山(章宗承安三年,以烏速集、平郭、林河之間相去六百余里之地置,貞祐二年四月升為節(jié),軍曰鎮(zhèn)安。) 韓州,下,刺史。遼置東平軍,本渤海鄚頡府。戶一萬五千四百一十二。(舊有營。)縣二: 臨津(倚,未詳何年置。) 柳河(本渤;浵部h地,遼以河為名。有狗河、柳河。) 東京路,府一,領節(jié)鎮(zhèn)一,刺郡四,縣十七,鎮(zhèn)五。(皇統(tǒng)四年二月,立東京新宮,寢殿曰保寧,宴殿曰嘉惠,前后正門曰天華、曰乾貞。七月,建宗廟,有孝寧宮。七年,建御容殿。) 遼陽府,中。東京留守司。本渤海遼陽故城,遼完葺之,郡名東平。天顯三年,升為南京,府曰遼陽。十三年,更為東京。太宗天會十年,改南京路平州軍帥司為東南路都統(tǒng)司之時,嘗治于此,以鎮(zhèn)高麗。(后置兵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改為本路都總管府,后更置留守司。產(chǎn)白兔、師姑布、鼠毫、白鼠皮、人參、白附子。)戶四萬六百四?h四、鎮(zhèn)一: 遼陽(倚。東梁河、國名兀魯忽必剌,俗名太子河。) 鶴野 鎮(zhèn)一(長宜,曷蘇館在其地。) 宜豐(遼舊衍州安廣軍,皇統(tǒng)三年廢為縣,有東梁河。) 石城(興定三年九月,以縣之靈巖寺為巖州,名其倚郭縣曰東安,置行省。) 澄州,南海軍刺史,下。本遼海州,天德三年改州名。戶一萬一千九百三十五。縣二。鎮(zhèn)一: 臨溟 鎮(zhèn)一(新昌。) 析木(遼銅州廣利軍附郭析木縣地,皇統(tǒng)三年廢州來屬。有沙河。) 沈州,昭德軍刺史,中。本遼定理府地,遼太宗時軍曰興遼,后為昭德軍,置節(jié)度。明昌四年改為刺史,與通、貴德、澄三州皆隸東京。戶三萬六千八百九十二?h五: 樂郊(遼太祖俘三河之民建三河縣于此,后改更今名。有渾河。) 章義(遼舊廣州,皇統(tǒng)三年降為縣來屬。有遼河、東梁河、遼河大口。) 遼濱(遼舊遼州東平軍,遼太宗改為始平軍,皇統(tǒng)三年廢為縣。有遼河。) <土邑>樓(遼舊興州人中軍常安縣,遼嘗置定理府刺史于此,本<土邑>樓故地,大定二十九年章宗更名。有范河、清河,國名叩隈必剌。) 雙城(遼雙州保安軍也,皇統(tǒng)三年降為縣,章宗時廢。) 貴德州,刺史,下。遼貴德州寧遠軍,國初廢軍,降為刺郡。戶二萬八百九十六?h二: 貴德(倚。有范河。) 奉集(遼集州懷遠軍奉集縣,本渤海舊縣。有渾河。) 蓋州,奉國軍節(jié)度使,下。本高麗蓋葛牟城,遼辰州。明昌四年,罷曷蘇館,建辰州遼海軍節(jié)度使。六年,以與“陳”同音,更取蓋葛牟為名。戶一萬八千四百五十六?h四、鎮(zhèn)二: 湯池(遼鐵州建武軍湯池縣。)鎮(zhèn)一(神鄉(xiāng)。) 建安(遼縣。)鎮(zhèn)一(大寧。) 秀巖(本大寧鎮(zhèn),明昌四年升。泰和四年廢為鎮(zhèn),貞祐四年復升置。) 熊岳(遼盧州玄德軍熊岳縣。遼屬南女直湯河司。) 復州,下,刺史。遼懷還軍節(jié)度,明昌四年降為刺史。(舊貢鹿筋,大定八年罷之。)戶一萬三千九百五十?h二、鎮(zhèn)一: 永康(倚。舊名永寧,大定七年更。) 化成(遼蘇州安復軍,本高麗地,興宗置;式y(tǒng)三年降為縣來屬。貞祐四年五月升為金州,興定二年升為防御。)鎮(zhèn)一(歸勝。) 來遠州,下。舊來遠城,本遼熟女直地,大定二十二年升為軍,后升為州。 婆速府路,國初置統(tǒng)軍司,天德二處置總管府,貞元元年與曷懶路總管并為尹,兼本路兵馬都總管。(此路皆猛安戶。) 北京路,府四,領節(jié)鎮(zhèn)七,刺郡三,縣四十二,鎮(zhèn)七,寨一。 大定府,中,北京留守司,遼中京。統(tǒng)和二十五年建為中京,國初因稱之。海陵貞元元年更為北京,置留守司、都轉(zhuǎn)運司、警巡院。(產(chǎn)纮鼠、螺杯、茱萸梳、玳瑁鞍、酥乳餅、五味子。)戶六萬四千四十七。縣十一、鎮(zhèn)二: 大定(倚,遼縣舊名。在土河、七金山、陰涼河。)鎮(zhèn)一(恩化。) 長興(有涂河。) 富庶(有心河。)鎮(zhèn)一(文安。) 松山(遼松山州勝安軍松山縣,開泰中置,舊置刺史。太祖天輔七年置觀察使。皇統(tǒng)三年廢州來屬。承安三年隸高州,泰和四年后復。有陰涼河、落馬河。) 神山(遼澤州神山縣,遼太祖俘蔚州之民置。章宗承安二年嘗置惠州,升孩兒館為灤陽縣,以隸之。泰和四年罷州及灤陽縣。) 惠和(皇統(tǒng)三年以遼惠州惠和縣置。) 金源(唐青山縣,遼開泰二年置,以地有金甸為名。有駱駝山。) 和眾(遼榆州和眾縣,皇統(tǒng)三年罷州來屬。) 武平(遼筑城杏堝,初名新州,統(tǒng)和間更為武安州;式y(tǒng)三年降為武安縣來屬,大定七年更名。承安三年隸高州,泰和四年復來屬。) 靜封(承安二年以胡設務置,隸全州,三年隸高州,泰和四年來屬。) 三韓(遼伐高麗,遷馬韓、辰韓、弁韓三國民為縣,置高州。太祖天輔七年以高州置節(jié)度使,皇統(tǒng)三年廢為縣,承安三年復升為高州,置刺史,為全州支郡,分武平、松山、靜封三縣隸焉。泰和四年廢。有落馬河,涂河。) 利州,下,刺史。遼統(tǒng)和十六年置。戶二萬一千二百九十六?h二、鎮(zhèn)一、寨一: 阜俗(遼統(tǒng)和四年置,金因之。) 龍山(遼故潭州廣潤軍縣故名,熙宗皇統(tǒng)三年廢州來屬。有榆河。)寨一(蘭州。)鎮(zhèn)一(漆河。) 義州,下,崇義軍節(jié)使。遼宜州,天德三年更州名。戶三萬二百三十三?h三、鎮(zhèn)一: 弘政(有凌河。) 開義(遼海北州廣化軍縣故名,熙宗皇統(tǒng)三年廢州來屬。)鎮(zhèn)一(饒慶。) 同昌(遼成州興府軍縣故名,國初隸川州,大定六年罷川州,隸懿州,承安二年復隸川州,泰和四年來屬。) 錦州,下,臨海軍節(jié)度使。舊隸興中府,后來屬。戶三萬九千一百二十三?h三: 永樂(本慕容皝之西樂縣地。) 安昌 神水(遼開泰二年置,皇統(tǒng)三年廢為鎮(zhèn),大定二十九年復升為縣。有土河。) 瑞州,下,歸德軍節(jié)使。本來州,天德三年更為宗州,泰和六年以避睿宗諱,謂本唐瑞州地,故更今名。戶一萬九千九百五十三?h三、鎮(zhèn)一: 瑞安(舊名來賓,唐來遠縣民。明昌六年更為宗安,泰和六年復更今名。) 海陽(遼潤州海陽軍故縣,皇統(tǒng)三年廢州來屬。)鎮(zhèn)一(遷民。) 海濱(本慕容皝集寧縣地,遼隰州海平軍故縣,皇統(tǒng)三年廢州來屬。) 廣寧府,散,下,鎮(zhèn)寧軍節(jié)度使。本遼顯州奉先軍,漢望平縣地,天輔七年升為府,因軍名置節(jié)度。天會八年改軍名鎮(zhèn)寧。天德二年隸咸平,后廢軍隸東京。泰和元年七月來屬。戶四萬三千一百六十一?h三、(舊有奉玄縣,天會八年改為鐘秀縣。鎮(zhèn)六、寨四。)鎮(zhèn)二(歡城、遼西。) 廣寧(舊名山東縣,大定二十九年更名。有遼世宗顯陵。)寨二(閭城、兔兒窩。) 望平(大定二十九年升梁漁務置。)鎮(zhèn)二(梁漁務、山西店。) 閭陽(遼乾州廣德軍,以乾陵故名奉陵縣。天會八年廢州更名來屬。有凌河。有遼景宗乾陵。)鎮(zhèn)二(閭陽、衡家。)寨二(大斧山、北川。) 懿州,下,寧昌軍節(jié)度使。遼嘗更軍名慶懿,又為廣順,復更今名。金因之,先隸咸平府,泰和末來屬。戶四萬二千三百五十一?h二:(大定六年罷川州,以宜民、同昌二縣來屬。承安二年復以二縣隸川州。泰和四年罷川州,以宜民隸興中,同昌隸義州。) 順安 靈山(本渤海靈峰縣地。) 興中府,散,下。本唐營州城,遼太祖遷漢民以實之,曰霸州彰武軍,重熙十一年升為府,更今名,金因之。戶四萬九百二十七?h四、鎮(zhèn)三: 興中(本漢柳城地。南有凌河。)鎮(zhèn)一(黔城。) 永德(遼安德州化平軍安德縣,世宗大定七年更今名。北有凌河。)鎮(zhèn)一(阜安。) 興城(遼嚴州保肅軍縣故名,皇統(tǒng)三年廢州隸錦州。有桃花島。) 宜民(遼川州長寧軍,會同中嘗名白川州,天祿五年去“白”字,國初因之,與同昌縣皆隸焉。大定六年降為宜民縣,隸懿州。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改徽川寨為徽川縣,為懿州支郡。泰和四年罷州及徽川縣求屬。)鎮(zhèn)一(咸康,遼縣也,國初廢為鎮(zhèn)。) 建州,下,保靖軍刺史。遼初名軍曰武寧,后更,金因之。戶一萬一千四百三十九。縣一: 永霸(本唐昌黎縣地。) 全州,下,盤安軍節(jié)度使。承安二年置,改胡設務為靜封縣,黑河鋪為盧川縣,撥北京三韓縣烈虎等五猛安以隸焉。貞祐二年四月嘗僑置于平州。戶九千三百一十九?h一: 安豐(承安元年十月改豐州鋪為安豐縣,隸臨潢府,二年置全州盤安軍節(jié)度使治。有黃河、黑河。) 臨潢府,下,總管府。地名西樓,遼為上京。國初因稱之,天眷元年改為北京。天德二年改北京為臨潢府路,以北京路都轉(zhuǎn)運司為臨潢府路轉(zhuǎn)運司,天德三年罷。貞元元年以大定府為北京后,但置北京臨潢路提刑司。大定后罷路,并入大定府路。貞祐二年四月嘗僑置于平州。(有天平山、好水川,行宮地也,大定二十五年命名。有撒里乃地。熙宗皇帝統(tǒng)九年嘗避暑于此。有陷泉,國言曰落孛魯。有合裊追古思阿不漠合沙地。)戶六萬七千九百七。縣五、堡三十七:(大定間二十四,后增。) 臨潢(倚。有金粟河。) 長泰(有立列只山,其北千余里有龍駒河,國言曰喝必剌。有撒里葛睹地。) 盧川(承安二年以黑河鋪升,隸全州,后復來屬。有潢河。) 寧塞(泰和元年五月置。有滑河。) 長寧(遼永州永昌軍縣故名,太祖天輔七年嘗置節(jié)度使,皇統(tǒng)三年廢州來屬。) 慶州,下,玄寧軍刺史。境內(nèi)有遼祖州,天會八年改為奉州,皇統(tǒng)三年廢,遼太祖祖陵在焉。境內(nèi)有遼懷州,舊置奉陵軍,天會八年更為奉德軍,皇統(tǒng)三年廢,遼太宗、穆宗懷陵在焉。北山有這圣宗、興宗、道宗慶陵。城中有遼行宮,比他州為富庶,遼時刺此郡者非耶律、蕭氏不與,遼國寶貨多聚藏于此。(北至界二十里,南至盧川二百二十,西至桓州九百,東至臨潢一百六十。)戶二千七?h一:(舊有孝安縣,天會八年改為慶民縣,皇統(tǒng)三年廢。) 朔平(有榷場務。) 興州,寧朔軍節(jié)度使。本遼北安州興化軍,皇統(tǒng)三年降軍置興化縣,承安五年升為興州,置節(jié)度,軍名寧朔,改利民寨為利民縣,撥梅堅河徒門必罕、寧江、速馬剌三猛安隸焉。貞祐二年四月僑置于密云縣。戶一萬五千九百七十?h二:(又有利民縣,承安五年以利民寨升,泰和四年廢。) 興化(倚。遼舊縣,皇統(tǒng)三年降興化軍置,隸大定府,承安五千建興州于縣,為倚郭。舊有白檀鎮(zhèn)。) 宜興(本興化縣白檀鎮(zhèn),泰和三年升為縣來屬。) 泰州,德昌軍節(jié)度使。遼時本契丹二十部族牧地,海陵正隆間,置德昌軍,隸上京,大定二十五年罷之。承安三年復置于長春縣,以舊泰州為金安縣,隸焉。(北至邊四百里,南至懿州八百里,不至肇州三百五十里。)戶三千五百四?h一、(舊有金安縣,承安三年置,尋廢。)堡十九: 長春(遼長春州韶陽軍,天德二年降為縣,隸肇州,承安三年來屬。有撻魯古河、鴨子河。有別里不泉。) 邊堡,大定二十一年三月,世宗以東北如討司十九堡在泰州之境,及臨潢路舊設二十四堡障參差不齊,遣大理司直蒲察張家奴等往視其處置。于是東北自達里帶石堡子至鶴五河地分,臨潢路自鶴五河堡子至撒里乃,皆取直列置堡戍。評事移剌每言:“東北及臨潢所置,土塉樵絕,當令所徙之民姑逐水草以居,分遣丁壯營畢,開壕塹以備邊!鄙狭顭o水草地官為建屋,及臨潢路諸堡皆以放良人戍守。省議:“臨潢路二十四堡,堡置戶三十,共為七百二十,若營建畢,官給一歲之食!鄙弦阅牮嚈(quán)寢,姑令開壕為備。四月,遣吏部郎中奚胡失海經(jīng)畫壕塹,旋為沙雪堙塞,不足為御。乃言:“可筑二百五十堡,堡日用工三百,計一月可畢,糧亦足備,可為邊防久計,泰州九堡、臨潢五堡之地斥鹵,官可為屋外,自撒里乃以西十九堡,舊戍軍舍少,可令大鹽濼官木三萬余,與直東堡近嶺求木,每家官為構(gòu)室一椽以處之。” 西京路,府二,領節(jié)鎮(zhèn)七,刺郡八,縣三十九,鎮(zhèn)九。(大定五年建宮室,名其殿曰保安,其門南曰奉天,東曰宣仁,西曰阜成。天會三年建太祖原廟。) 大同府,中,西京留守司。晉云州大同軍節(jié)度,遼重熙十三年,升為西京,府名大同,金因之;式y(tǒng)元年,以燕京路隸尚書省,西京及山后諸部族隸元帥府。舊置兵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改置本路都總管府,后更置留守司。置轉(zhuǎn)運司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貢瑪瑙環(huán)子、瑪瑙數(shù)珠。產(chǎn)白駝、安息香、松明、松脂、黃連、百藥煎、芥子煎、鹽、撈鹽、石綠、綠礬、鐵、甘草、枸杞、碾玉砂、地蕈。)戶九萬八千四百四十四。縣七、鎮(zhèn)三: 大同(倚。遼析云中置,金因之。有牛皮關、武周山、方山、奚望山、盛樂城、御河、斗雞臺、平城外郭鹽場、如渾水、桑乾河、紇真山。有遼帝后像。在華嚴寺。)鎮(zhèn)一(奉義。) 云中(晉舊縣名。) 宣寧(遼德州昭圣軍宣德縣,大定八年更名。有官山、彌陀山、石綠山、產(chǎn)碾玉砂。)鎮(zhèn)一(窟龍城。) 懷安(晉故縣名。) 天成(遼析云中置。) 白登(本名長清,大定七年更。有白登臺、采掠山。) 懷仁(遼析云中置,貞祐二年五月升為云州。有黃花嶺、錦屏山、清涼山、金龍山、早起城、日中城。)鎮(zhèn)一(安七疃。) 豐州,下,天德軍節(jié)度使。遼嘗更軍名應天,尋復,金因之。皇統(tǒng)九年升為天德總管府,置西南路招討司,以天德尹兼領之。大定元年降為天德軍節(jié)度使,兼豐州管內(nèi)觀察使,以元管部族直撒、軍馬公事,并隸西南路詔討司(產(chǎn)不灰木、地蕈。)戶二萬二千六百八十三?h一、鎮(zhèn)一: 富民(晉舊名。有黑山、神山。)鎮(zhèn)一(振武。) 弘州,下,刺史。遼名軍曰博寧,本襄陰村,統(tǒng)和中建。國初置保寧軍,后廢軍。(產(chǎn)瑪瑙。)戶二萬二千二?h二、鎮(zhèn)二: 襄陰(倚。本名永寧,大定七年改。) 順圣(本安塞軍故地,遼應歷中置,金因之。)鎮(zhèn)二(陽門,貞祐二年七月升為縣。大羅。) 凈州,下,刺史。大定十八年以天山縣升,為豐州支郡,刺史兼權(quán)譏察。(北至界八十里)戶五千九百三十八。縣一: 天山(舊為榷場,大定十八年置,為倚郭。) 桓州,下,威遠軍節(jié)度使。軍兵隸西北路招討司。明昌七年改置刺史。(北至舊界一里半。)戶五百七十八?h一:(曷里滸東川,更名金蓮川,世宗曰:“蓮者連也,取其金枝玉葉相連之義!本懊鲗m,避暑宮也,在涼陘,有殿、揚武殿,皆大定二十年命名。有查沙,有白濼,國言曰勺赤勒。) 清塞(倚。明昌四年以罷錄事司置。) 撫州,下,鎮(zhèn)寧軍節(jié)度使。遼秦國大長公主建為州,章宗昌三年復置刺史,為桓州支郡,治柔遠。明昌四年置司候司。承安二年升為節(jié)鎮(zhèn),軍名鎮(zhèn)寧,撥西北路招討司所管梅堅必剌、王敦必剌、拿憐術(shù)花速、宋葛斜忒渾四猛安以隸之。戶一萬一千三百八十?h四:(有旺國崖,大定八年五月更名靜寧山。有麻達葛山,大定二十九年更名胡土白山。有冰井。) 柔遠(倚。大定十年置于燕子城,隸宣德州,明昌三年來屬,有燕子城,國言曰吉甫魯灣城,北羊城,國言曰火唵榷場,查剌嶺,沔山,大漁濼,行宮有樞光殿。有雙山,七里河,石井,蝦蟆山,昂吉濼又名鴛鴦濼,得勝口舊名北望淀,大定二十年更。) 集寧(明昌三年以春市場置,北至界二百七十里。) 豐利(明昌四年以泥濼置。有蓋里泊。) 威寧(承安二年以撫州新城鎮(zhèn)置。) 德興府,晉新州,遼奉圣州武定軍節(jié)度,國初因之。大安元年升為府,名德興。戶八萬八百六十八?h六、(有漫天堝,泰和二年更名拂云,平惡崖,更名壘翠巖。)鎮(zhèn)一: 德興(倚。舊名永興縣,大安元年更名。有涿鹿定、東水鎮(zhèn)。有雞鳴山。) 媯川(遼可汗州清平軍,本晉媯州,會同元年遼太祖嘗名可汗州,縣舊曰懷戎,更名懷來,明昌六年更今名。西北有合河龜館石橋,明昌四年建。) 縉山(遼儒州縉陽軍縣故名,皇統(tǒng)元年廢州來屬,崇慶元年升為鎮(zhèn)州。)鎮(zhèn)一(永安) 望云(本望云川地,遼帝嘗居,號曰御莊,后更為縣,金因之。) 礬山(晉故縣,國初隸弘州,明昌三年來屬。) 龍門(晉縣,國初隸弘州,后來屬。明昌三年割隸宣德州。有慶寧宮,行宮也,泰和五年以提舉兼龍門令。) 昌州,天輔七年降為建昌縣,隸桓州。明昌七年以狗濼復置,隸撫州,后來屬。戶一千二百四十一?h一: 寶山(有狗濼,國言曰押恩尼要。其北五百余里有日月山,大定二十年更曰抹白山。國言涅里塞一山。) 宣德州,下,刺史。遼改晉武州為歸化州雄川武軍,大定七年更為宣化州,八年復更為宣德。戶三萬二千一百四十七?h二: 宣德(舊文德縣,大定二十九年更名。) 宣平(承安二年以大新鎮(zhèn)置,以北邊用兵嘗駐此地也。) 朔州,中,順義軍節(jié)度使。貞祐三年七月,嘗割朔州廣武縣隸代州。(產(chǎn)鐵、荊三棱、枸杞。)戶四萬四千八百九十二。縣二: 鄯陽(晉故縣。有桑乾河、大和嶺、天池、雁門關、霸德山。) 馬邑(晉故縣,貞祐二年五月升為固州。有洪濤山、鑊水,又曰桑乾河。) 武州,邊,下,刺史。大定前仍置宣威軍。戶一萬三千八百五十一。縣一: 寧遠(晉故縣。黃河。) 應州,下,彰國軍節(jié)度使。戶三萬二千九百七十七?h三: 金城(晉故縣。有黃瓜堆、復宿山、桑乾河、渾河、崞川水、黃花城。) 山陰(本名河陰,大定七年以興鄭州屬縣同,故更焉。貞祐二年五月升忠州。有黃花嶺、桑乾河。) 渾源(晉縣,貞祐二年五月升為渾源州。產(chǎn)鹽。) 蔚州,下,忠順軍節(jié)度使。遼嘗更為武安軍,尋復。(貢地蕈。)戶五萬六千六百七十四?h五: 靈仙(北有桑乾河、代王城、薄家村。) 廣靈(亦作“陵”,遼統(tǒng)和三年析靈仙置。) 靈丘(晉縣,貞祐二年四月升為成州,四年割為代州支郡。) 定安(晉縣。有桑乾河。貞祐二年四月升為定安州。) 飛狐。(晉縣。) 云內(nèi)州,下,開遠軍節(jié)度使。天會七年徙奚第一、第三部來戍。(產(chǎn)青鑌鐵。)戶二萬四千八百六十八?h二、鎮(zhèn)一: 柔服(夾山在城北六十里。)鎮(zhèn)一:(寧仁,舊縣也,大定后廢為鎮(zhèn)。) 云川(本曷董館,后升裕民縣,皇統(tǒng)元年復廢為曷董館,大定二十九年復升,更為今名。) 寧邊州,下,刺史。國初置鎮(zhèn)西軍,貞祐三年隸嵐州,四年二月升為防御。戶六千七十二?h一: 寧邊(正隆三年置。) 東勝州,下,邊,刺史。國初置武興軍,有古東勝城。戶三千五百三十一?h一、鎮(zhèn)一: 東勝 鎮(zhèn)一(寧化。) 部族節(jié)度使: 烏昆神魯部族節(jié)度使,軍兵事屬西北路招討司,明昌三年罷節(jié)度使,以招討司兼領。 烏古里部族節(jié)度使。 石壘部族節(jié)度使。 助魯部族節(jié)度使。 孛特本部族節(jié)度使。 計魯部族節(jié)度使。 唐古部族,承安三年改為部羅火紥石合節(jié)度使。 迪烈(又作迭剌。)女古部族,承安三年改為土魯渾紥石合節(jié)度使。 詳穩(wěn)九處: 咩飐詳穩(wěn),貞祐四年六月改為葛也阿鄰猛安。 木典飐詳穩(wěn),貞祐四年改為抗葛阿鄰謀克。 骨典飐穩(wěn),貞祐四年改為撒合輦必剌謀克。 唐古飐詳穩(wěn)。 耶剌都飐詳穩(wěn)。 移典飐穩(wěn)。 蘇木典飐詳穩(wěn),近北京。 胡都飐詳穩(wěn)。 霞馬飐詳穩(wěn)。 群牧十二處: 斡獨椀群牧,大定四年改為斡睹只群牧。 蒲速斡群牧。(本斡睹只地,大定七年分置。) 耶魯椀群牧。 訛里都群牧。 飐斡群牧。 歐里本群牧。 烏展群牧。 特滿群牧。 駝駝都群牧。 訛魯都群牧。 忒恩群牧。(承安四年創(chuàng)置。) 蒲鮮群牧。(承安四年創(chuàng)置。) 中都路,遼會同元年為南京,開泰元年號燕京。海陵貞元元年定都,以燕乃列國之名,不當為京師號,遂改為中都。府一,領節(jié)鎮(zhèn)三,刺郡九,縣四十九。(天德三年,始圖上燕城宮室制度,三月,命張浩等增廣燕城。城門十三,東曰施仁、曰宣曜、曰陽春,南曰影風、曰豐宜、曰端禮,西曰麗澤、曰顥華、曰彰義,北曰會城、曰通玄、曰崇智、曰光泰。浩等取真定府潭園材木,營建宮室及涼位十六。應天門十一楹,左右有樓,門內(nèi)有左、右翔龍門,及日華、月華門,前殿曰大安,左、右掖門,內(nèi)殿東廊曰敷得門。大安殿之東北為東宮,正北列三門,中曰粹英,為壽康宮,母后所居也,西曰會通門,門北曰承明門,又北曰昭慶門。東曰集禧門,尚書省在其外,其東西門左、右嘉會門也,門有二樓,大安殿后門之后也。其北曰宣明門,則常朝后殿門也。北曰仁政門,傍為朵殿,朵殿上為兩高樓,曰東、西上閣門,內(nèi)有仁政殿,常朝之所也。宮城之前廊,東西各二百余間,分為三節(jié),節(jié)為一門。將至宮城,東西轉(zhuǎn)各有廊百許間,馳道兩傍植柳,廊脊覆碧瓦,宮闕殿門則純用碧瓦。應天門舊名通天門,大定五年更。七年改福壽殿曰壽安宮。明昌五年復以隆慶宮為東宮,慈訓殿為承華殿,承華殿者,皇太子所居之東宮也。泰和殿,泰和二年更名慶寧殿。又有崇慶殿。魚藻池、瑤池殿位,貞元元年建。有神龍殿,又有觀會亭。又有安仁殿、隆德殿、臨芳殿;式y(tǒng)元年有元和殿。有常武殿,有廣武殿。為擊球、習射之所。京城北離宮有太寧宮,大定十九年建,后更為壽寧,又更為壽安,明昌二年更為萬寧宮。瓊林苑有橫翠殿。寧德宮西園有瑤光臺,又有瓊?cè)A島,又有瑤光樓。皇統(tǒng)元年有宣和門。正隆三年有宣華門,又有撒合門。) 大興府,上。晉幽州,遼會同元年升為南京,府曰幽都,仍號盧龍軍,開泰元年更為永安析津府。天會七年析河北為東、西路時屬河北東路,貞元元年更今名。戶二十二萬五千五百九十二。(大定四年十月,命都門外夾道重行植柳各百里。產(chǎn)金銀銅鐵。藥產(chǎn)滑石、半夏、蒼術(shù)、代赭石、白龍骨、薄荷、五味子、白牽牛。)縣十、鎮(zhèn)一: 大興(倚。遼名析津,貞元二年更今名。有建春宮。)鎮(zhèn)一(廣陽。) 宛平(倚。本晉幽都縣,遼開泰元提更今名。有玉泉山行宮。) 安次(晉舊名。) 漷陰(遼太平中,以漷陰村置。) 永清(晉舊名。) 寶坻(本新倉鎮(zhèn),大定十二年置,以香河縣近民附之。承安三年置盈州,為大興府支郡,以香河、武清隸焉。尋廢州。) 香河(遼以武清縣之孫村置。) 昌平(有居庸關,國名查剌合攀。) 武清(晉縣。) 良鄉(xiāng)(有料石岡、閻溝。) 通州,下,刺史。天德三年升潞縣置,以三河隸焉。興定二年五月升為防御。戶三萬五千九十九。縣二: 潞(晉縣名。有潞水。) 三河(晉縣名。) 薊州,中,刺史。遼置上武軍。戶六萬九千一十五。(產(chǎn)粟。)縣五、(舊又有永濟縣,大定二十七年以永濟務置,未詳何年廢。又有黎豁縣,廢置皆未詳。)鎮(zhèn)二: 漁陽(倚。) 遵化(遼景州清安軍。)鎮(zhèn)一(石門。) 豐潤(泰和間置。) 玉田(有行宮、偏林,大定二十年改為御林。)鎮(zhèn)一(韓城。) 平峪(大定二十七年,以漁陽縣大王鎮(zhèn)升。) 易州,下,刺史。遼置高陽軍。戶四萬一千五右七十七。縣二: 易(有易水。) 淶水(有淶水。) 涿州,中,刺史。遼為永泰軍。(貢羅。)戶一十一萬四千九百一十二?h五、鎮(zhèn)一: 范陽(倚。晉縣。有湖梁河。有劉李河。)鎮(zhèn)一(政滿。) 固安(晉縣。) 新城 定興(大定六年以范陽縣黃村置,割淶水、易縣近民屬之。有巨馬河。) 奉先(大定二十九年置萬寧縣以奉山陵,明昌二年更今名。有房山、龍泉河、盤寧宮。) 順州,下,刺史。遼置歸化軍。戶三萬二千四百三十三?h二: 溫陽(舊名懷柔,明昌六年更。有螺山、溆水、兔耳山。) 密云(遼檀州武威軍。有古北山,國言曰留斡嶺。) 平州,中,興平節(jié)度使。遼為遼興軍。天輔七年以燕西地與宋,遂以平州為南京,以錢帛司為三司,天會四年復平州,嘗置軍帥司。天會十年徙軍帥司治遼陽府,后置轉(zhuǎn)運司。貞元元年以轉(zhuǎn)運司并隸中都路。貞祐二年四月置東面經(jīng)略司,八月罷。(貢櫻桃、綾。)戶四萬一千七百四十八。縣五、鎮(zhèn)一: 盧龍(倚。) 撫寧(本新安鎮(zhèn),大定二十九年置。) 海山(本漢海陽故城,遼以所俘望都縣民置,故名望都,大定七年更名。) 遷安(本漢令支縣故城,遼以所俘安喜縣民置,因名安喜,大定七年更今名。)鎮(zhèn)一(建昌。) 昌黎(遼營州鄰海軍,以所俘定州民置廣寧縣;式y(tǒng)二年降州來屬,大定二十九年以與廣寧府重,故更今名。) 灤州,中,刺史。本黃落故城,遼為永安軍,天輔七年因置節(jié)度使。戶六萬九千八百六?h四、(有松亭關,國名斜烈只。)鎮(zhèn)二: 義豐(倚。) 石城(有長春行宮。長春淀舊名大定淀,大定二十年更。)鎮(zhèn)一榛子。) 馬城 樂亭 鎮(zhèn)一(新橋。) 雄州,中。宋名易陽郡。天會七年置永定軍節(jié)度使。隸河北東路,貞元二年來屬。戶二萬四百一十一?h三: 歸信(倚。有易水、巨馬河。) 容城(泰和八年割隸安州,貞祐二年隸安肅州。有南易水、大泥淀、渾泥城。) 保定(宋保定軍,后廢為縣。) 霸州,下,刺史。遼益津郡。隸河北東路,貞元二年來屬。戶四萬一千二百七十六?h四: 益津(倚。大定二十九年創(chuàng)置,倚郭。) 文安 大城 保安(國初因宋為信安軍,大定七年降為信安縣,隸霸州。元光元年四月升為鎮(zhèn)安府。所以重高陽公張甫也。) 保州,中,順天軍節(jié)度使。宋舊軍事,天會七年置順天軍節(jié)度使,隸河北東路,貞元二年來屬。海陵賜名清苑郡。戶九萬三千二十一?h二: 清苑(倚。宋名保塞,大定十六年更。有抱陽山、沉水、饋軍河。) 滿城(大定三十八年以清苑縣塔院村置。) 安州,下,刺史。宋順安軍治高陽,天會七年升為安州,隸河北東路,后置高陽軍。大定二十八年徙治葛城,因升葛城為縣,用倚郭。泰和四年改混泥城為渥城縣,來屬,八年移州治于渥城,以葛城為屬縣。戶三萬五百三十二?h三: 渥城(倚。泰和四年置。) 葛城(大定二十八年置。) 高陽(泰和八年正月改隸莫州,四月復。有徐河、百濟河。) 遂州,下,刺史。宋廣信軍,天會七年改為遂州,隸河北東路,貞元二年來隸,號龍山郡。泰和四年廢為遂城縣,隸保州,貞祐二年復置州。戶一萬一千一百七十四?h一: 遂城(倚。有光春宮行宮。有遂城山、易水、漕水、鮑河。) 安肅州,下,刺史。宋安肅軍,天會七年升為徐州,軍如舊,隸河北東路,貞元二年來屬。天德三年改為安肅州,軍名徐郡軍。大定后降為刺郡,廢軍。戶一萬二千九百八十?h一: 安肅(按《金初州郡志》,雄、霸、保、安、遂、安肅六州皆隸廣寧府!短诩o》載天會七年分河北為東、西路,則隸河北東路,豈以平州為南京之后,以六州隸廣寧也?不然則郡志誤。)
金史
《金史》撰成于元代,全書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議修于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別議論過修史的事,都因義例難定未付諸實行,直到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決定“各與正統(tǒng)”,《遼》、《金》、《宋》三史分別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元朝脫脫等主持編修的《金史》,是宋、遼、金三史中編撰得最好的一部,具體參加修纂的有沙剌班、王理、伯顏、趙時敏、費著、商企翁,鐵木爾塔識、張起巖、歐陽玄、王沂、楊宗瑞等,其中歐陽玄的貢獻最為突出,他制訂《金史》撰修的發(fā)凡舉例,書中的論、贊、表、奏皆他屬筆。從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開始編撰,至第二年十一月成書。全書共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有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記載了上起金太祖收國元年(1115年)阿骨打稱帝,下至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滅金,共一百二十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