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金史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

○孟鑄 宗端修 完顏閭山 路鐸 完顏伯嘉 術(shù)虎筠壽 張煒 高竑 李復亨 孟鑄,大定末,補尚書省令史。明昌元年,御史臺奏薦戶部員外郎李獻可、完顏掃合、太府丞徒單繹、宮籍監(jiān)丞張庸、右警巡使袞、禮部主事蒲察振壽、戶部主事郭蛻、應(yīng)奉翰林文字移刺益、中都鹽鐵判官趙皓、尚書省令史劉昂及鑄十一人皆剛正可用。詔除獻可右司諫,掃合磁州刺史,繹秘書丞,庸中都右警巡使,袞彰國軍節(jié)度副使,振壽治書侍御史,蛻同知定武軍節(jié)度使事,益翰林修撰,皓都水丞,昂戶部主事,鑄刑部主事。累遷中都路按察副使、南京副留守、河平軍節(jié)度使。 泰和四年,入為御史中丞,召見于香閣。上謂鑄曰:“朕自知卿,非因人薦舉也。御史責任甚重,往者臺官乃推求細故,彈劾小官,至于巨室重事,則畏徇不言。其勤乃職,無廢朕命!笔菤q,自春至夏,諸郡少雨。鑄奏:“今歲愆陽,已近五月,比至得雨,恐失播種之期,可依種麻菜法,擇地形稍下處撥畦種谷,穿土作井,隨宜灌溉!鄙蠌钠溲,區(qū)種法自此始。 無何,奏彈知大興府事紇石烈執(zhí)中過惡,其文略曰:“京師百郡之首,四方取則。知府執(zhí)中貪殘專恣,不奉法令,自奉圣州罪解以后,怙罪不悛,蒙朝廷恩貸,轉(zhuǎn)生跋扈。雄州詐奪人馬,平州冒支己俸,無故破魏廷碩家,發(fā)其冢墓。拜表以調(diào)鷹不赴,祈雨聚妓戲嬉,毆詈同僚,擅令住職,失師帥之體。乞行黜退,以厭人望!鄙弦詧(zhí)中東宮舊人,頗右之,謂鑄曰:“執(zhí)中粗人,似有跋扈者!辫T曰:“明天子在上,豈容有跋扈之臣?”上悟,詔尚書省問之。 泰和五年,唐、鄧、河南屢有警,議者謂宋且敗盟。六年正月,宋賀正旦使陳克俊等朝辭,上使鑄就館諭克俊以國家涵容之意,果不詳此旨,恐兵未可息也。使以上言達宋主。章宗本無意用兵,故再三諭之。 鑄論提刑司改按察司,差官復察,權(quán)削望輕。下尚書省議。參知政事賈鉉奏:“乞差監(jiān)察時,即別遣官偕往,更不復察,諸疑獄并令按察司從正與決,庶幾可慰人望!睆闹。 永豐庫官不守宿,因而被盜,上召登聞鼓院官欲有所問,皆不在。上諭鑄曰:“此輩慢法如此,御史臺所職何事也!”復諭御史大夫宗肅及鑄曰:“朕聞唐宰相宿省中,卿等所知也。臺官、六部官、其余司局亦嘗宿直。今尚書省左右司官宿直,余亦當準此!卑四,除絳陽軍節(jié)度使。至寧元年,復為御史中丞。 紇石烈執(zhí)中作亂,召鑄及右諫議大夫張行信俱至大興府,問曰:“汝輩向來彈我者耶?”鑄等各以正言答之。執(zhí)中乃遣還家,曰:“且須后命!奔榷鴪(zhí)中死,鑄亦尋卒。 宗端修,字平叔,汝州人。章宗避睿宗諱上一字,凡太祖諸子皆加“山”為“崇”,改“宗”氏為“姬”氏。端修好學,喜名節(jié),中大定二十二年進士第。明昌間,補尚書省令史。承安元年,監(jiān)察御史孫椿年、武簡職事不修舉,詔以端修及范鐸代之。是時元妃李氏兄弟干預朝政,端修上書乞遠小人。上遣李喜兒傳詔部端修:“小人為誰,其以姓名對!倍诵迣υ唬骸靶∪苏,李仁惠兄弟!比驶荩矁嘿n名也。喜兒不敢隱,具奏之。上雖責喜兒兄弟,而不能去也。四年,復上書言事,宰相惡之,坐以不經(jīng)臺官直進奏帖,準上書不以實,削一官,期年后敘。章宗知端修不為眾所容,釋之,改大理司直。泰和四年,遷大理丞,召見于香閣。上謂端修曰:“汝前為御史,以干能見用。汝言多細碎,不究其實,嘗令問汝,亦不汝罪。及為大理司直,乃能稱職,用是擢汝為丞,盡乃心力,惟法是守,勿問上位宰執(zhí)所見何如,汝其志之!”知大同府紇石烈執(zhí)中陳言,下大理寺議。端修謂執(zhí)中言事涉私治罪。詔以端修別出情見不當,與司直溫敦按帶各削一官解職。久之,為節(jié)度副使,卒官。 端修終以直道不振于時,自守愈篤。妻死不復更娶,獨居二十年,士論高之。汝州司候游彥哲將之官,問為政。端修曰:“為政不難,治氣養(yǎng)心而已!睆┱懿贿_,端修曰:“心正則不私,氣平則不暴。為政之術(shù),盡于此矣! 完顏閭山,蓋州猛安人。明昌二年進士,累調(diào)觀察判官,補尚書省令史,知管差除。授都轉(zhuǎn)運都勾判官,改河東南路轉(zhuǎn)運都勾判官、南京警巡使。丁母憂,起復南京按察判官,累遷沁南軍節(jié)度使,入為工部尚書。貞祐三年,知京兆府事,充行省參議官。四年,知鳳翔府事。興定元年冬,詔陜西行省伐宋,閭山權(quán)元帥右都監(jiān),參議諸軍事。宋兵千余人伏吳寨谷,閭山率騎兵掩擊敗之,追襲十五里,殺三百余,獲牛羊以千計。改知平?jīng)龈,敗宋人于步落堝。遷官一階。三年,召為吏部尚書。廷議選戶部官,往往舉聚斂苛刻以應(yīng)詔。閭山曰:“民勞至矣,復用此輩,將何以堪!弊R者稱之。三年,朝廷以晉安行元帥府陀滿胡土門暴刻,以閭山代之。是歲十月,卒。 路鐸,字宣叔,伯達子也。明昌三年,為左三部司正。上書言事,召見便殿,遷右拾遣。明年,盧溝河決,鐸請自玄同口以下、丁村以上無修舊堤,縱使分流,以殺減水勢。詔工部尚書胥持國與鐸同檢視。章宗將幸景明宮,是歲民饑,不可行。御史中丞董師中上書諫,鐸與左補闕許安仁繼之,賜對御閣。詔尚書省曰:“朕不禁暑熱,欲往山后。今臺諫言民間多闕食,朕初不盡知,既已知之,其忍自奉以重困民哉!蹦肆T行。 尚書左丞完顏守貞每論政事,守正不移,與同列不合,罷知東平府事,臺諫因而擠之。鐸上書論守貞賢,可復用,其言太切,召對于崇政殿。既而章宗以鐸書語大臣,于是尚書左丞烏林答愿、參知政事夾谷衡、胥持國奏路鐸以梁冀比右丞相,所言狂妄,不稱諫職。右丞相,夾谷清臣也。上曰:“周昌以杰、紂比漢高祖,高祖不以為忤。路鐸以梁冀比丞相耳!表曋刎懭霝槠秸抡。五年,復與禮部尚書張暐、御史中丞董師中、右諫議大夫賈守謙、翰林修撰完顏撒刺諫幸景明宮,語多激切,章宗不能堪,遣近侍局直長李仁愿召凡諫北幸者詣尚書省,詔曰:“卿等諫北幸甚善,但其間頗失君臣之體耳! 是歲,郝忠愈獄起,事密,諫官不能察其詳,議者頗謂事涉鎬王永中,思有以寬解上意。右諫議大夫賈守謙上封事,鐸繼之,尤切直。上優(yōu)容之,謂鐸曰:“汝言諸王皆有覬心,游其門者不無橫議,是何言也。但朕不罪諫官耳!表曋,尚書省奏擬鐸同知河北西路轉(zhuǎn)運使事,詔再任右拾遺,謂宰相曰:“鐸敢言,但識短耳。朕嘗詰責而氣不沮。”鐸因召對,論宰相權(quán)太重。上曰:“凡事由朕,宰相安得權(quán)重!奔榷鴱妥嘣唬骸捌虮菹挛鹦勾搜,泄則臣齏粉矣!鄙显唬骸霸紫喟材荦W粉人!”至是,章宗并以此言告宰相,雖留再任,宰相愈銜之。改右補闕。 自完顏守貞再入相,以政事為己任,胥持國方幸,尤忌守貞,并忌鐸輩。鐸輩雖嘗為守貞論辨而不相附。鐸論邊防,守貞以為掇拾唐人余論,皆不行。及守貞持鎬王永中事久不決,鐸等亦上言切諫,并指以為黨。上乃出守貞知濟南府,凡曾薦守貞者皆黜降,謂宰臣曰:“董師中謂臺省無守貞不可治,路鐸、李敬義皆稱舉之者。然三人者后俱可用,今姑出之!鄙蠌驮唬骸奥疯I敢言,甚有時名,一旦外補,人將謂朕不能容直臣?蛇x敢言及才識處鐸右者!眳⒅埋R琪奏曰:“鐸雖知無不言,然亦多不當理!鄙显唬骸爸G官非但取敢言,亦須間有出朕意表者,乃有裨益耳!庇谑,吏部尚書董師中出為陜西路轉(zhuǎn)運使,鐸為南京留守判官。戶部郎中李敬義方使高麗還,即出為安化軍節(jié)度副使。詔曰:“卿等昨來交薦守貞公正可用,今坐所舉失實耳! 承安二年,召為翰林修撰,同看讀陳言文字。上召禮部尚書張暐、大理卿麻安上及鐸,問趙晏所言十事,因問董師中、張萬公優(yōu)劣。鐸奏:“師中附胥持國以進,趙樞、張復亨、張嘉貞皆出持國門下,嘉貞復趨走襄之門。持國不可復用,若再相,必亂綱紀!鄙显唬骸半挢M復相此人,但遷官二階使致仕,何為不可?”持國黨聞之,怒愈甚。改監(jiān)察御史。 參知政事楊伯通引用鄉(xiāng)人李浩,鐸劾奏:“伯通以公器結(jié)私恩,左司郎中賈益、知除武郁承望風旨,不詳檢起復條例。”涉妄冒,大夫張暐抑之不行。上命同知大興府事賈鉉詰問。張暐、伯通待罪于家。賈鉉奏:“近詔書詰問御史大夫張暐。暐言路鐸嘗稟會楊伯通私用鄉(xiāng)人李浩。暐以為彈絀大臣,須有阿曲實跡,恐所劾不當,臺綱愈壞,令再體察。賈益言除授皆宰執(zhí)公議,奏稟,不見伯通私任形跡!膘妒,詔責鐸言事輕率,慰諭伯通治事如故。 頃之,遷侍御史,主奏事。監(jiān)察御史姬端修以言事下吏,使御史臺令史郭公仲達意于大夫張暐及鐸。暐與鐸奏事殿上,上問:“姬端修彈事嘗申臺官否?”對曰:“嘗來面議。”端修款伏乃云:“只曾與侍御私議,大夫不知也!奔榷诵拚绕呤遮H,公仲杖七十替罷。暐、鐸坐奏事不實,暐追一官,鐸兩官,皆解職。頃之,起為泰定軍節(jié)度副使。上謂宰臣曰:“凡言事者,議及朕躬亦無妨,語涉宰相,間有憎嫌,何以得進?”詔左司計鐸資考至正五品,即除東平府治中。未幾,景州闕刺史,尚書省已奏郭歧為之,詔特改鐸為景州刺史,仍勿送審官院。鐸述十二訓以教民。詔曰:“路鐸十二訓皆勸人為善,遍諭州郡使知之!边w陜西路按察副使。坐以糾彈之官與京兆府治中蒲察張鐵、總管判官辛孝儉、推官愛剌宴飲,奪路一官解職。泰和六年,召為翰林待制兼知登聞鼓院,累除孟州防御使。貞祐初,城破,投沁水死。 鐸剛正,歷官臺諫,有直臣之風。為文尚奇,詩篇溫潤精致,號《虛舟居士集》云。 完顏伯嘉字,輔之,北京路訛魯古必剌猛安人。明昌二年進士,調(diào)中都左警巡判官。孝懿皇后妹晉國夫人家奴買漆不酬直,伯嘉鉤致晉國用事奴數(shù)人系獄。晉國白章宗,章宗曰:“姨酬其價,則奴釋矣!庇墒呛烙移鳞E。改寶坻丞。補尚書省令史,除太學助教、監(jiān)察御史。劾奏平章政事仆散揆;蛟唬骸芭c宰相有隙,奈何?”伯嘉曰:“職分如此!边w平?jīng)鲋沃。累官莒州刺史。讞屬縣盜,伯嘉曰:“饑寒為盜,得錢二千,經(jīng)月不使一錢云何?此必官兵捕他盜不獲,誣以準罪耳!痹懼,果然。詔與按察官俱推排物力,召見于香閣。 大安中,三遷同知西京留守,權(quán)本路安撫使。貞祐初,遷順義軍節(jié)度使。居父母喪,卒哭,起復震武軍節(jié)度使兼宣撫副使,提控太和嶺諸隘。副統(tǒng)李鵬飛誣殺彰國軍節(jié)度使牙改,詔伯嘉治之。貞祐四年三月,伯嘉奏:“西京副統(tǒng)程琢智勇過人,持心忠孝,以私財募集壯士二萬,復取渾源、白登,有恢復山西之志,已命駐于弘州矣。近者靖大中、完顏毛吉打以三千人歸國,各遷節(jié)度副使。今山西已不守,琢收合余眾,盡忠於國,百戰(zhàn)不挫。臣恐失機會,輒擬琢昭勇大將軍,同知西京留守事,兼領(lǐng)一路義軍,給以空名敕二十道,許擇有謀略者充州縣。”制可,仍賜琢姓夾谷氏。琢請曰:“前代皆賜國姓,不系他族,如蒙更賜,榮莫大焉!痹t更賜完顏氏。 是月,伯嘉遷元帥左監(jiān)軍,知太原府事,河東北路宣撫使。以同知太原府斡勒合打為彰國軍節(jié)度使、宣撫副使。六月,斡勒合打奏:“同知西京留守完顏琢恃與宣撫使伯嘉雅善,徙居代州,肆為侵掠。遙授太原治中,權(quán)堅州刺史完顏斜烈私離邊面,臣白伯嘉,伯嘉不悅,遣臣護送糧運于代州。臣請益兵,乃以羸卒數(shù)百見付,半無鎧仗。臣復為言,伯嘉怒臣,榜掠幾死。臣立功累年,頗有寸效,伯嘉挾私陵轢,無復宣撫同僚之禮。臣欲不言,恐他日反為所誣,無以自明!鄙蠁栐壮,奏曰:“太原重鎮(zhèn),防秋在邇,請敕諭和解!痹t曰:“太原兵沖,若以私忿廢國事,國家何賴焉!卿等同心戮力,以分北顧之憂,無執(zhí)前非,誤大計也。”七月,伯嘉改知歸德府事,合打改武寧軍節(jié)度使。御史臺奏:“宣撫副使合打訴元帥伯嘉以私忿加箠楚,令本臺廉問,既得其事,遂不復窮治。若合打奏實,伯嘉安得無罪,伯嘉無罪,合打合坐欺罔,乞?qū)徴欠,明示黜陟!毙谠唬骸敖裾狼,且已!? 初,河東行省胥鼎奏:“完顏伯嘉屢言同知西京留守兼臺州刺史完顏琢,可倚之以復山西,朝廷遷官賜姓,令屯代北,扼太和嶺。今聞諸隘悉無琢兵,蓋琢挈太原之眾,保五臺剽掠耳。如尚以伯嘉之言為可信,乞遣琢出太原,或徙之內(nèi)地,分處其眾,以備不測之變。”宰臣奏:“已遣官體究琢軍,且令太原元帥府烏古論德升召琢使之矣。當以此意報鼎!睙o何,德升奏:“琢兵數(shù)萬分屯代州諸險,拒戰(zhàn)甚力,其眾烏合,非琢不可制!瘪愣妥啵骸靶钐峥毓爬锛资瘋愌,琢方招降人,謀復山西,盤桓于忻、代、定、襄間,恣為侵擾,無復行意。發(fā)掘民粟,并且。戕殺無辜,雖曰不煩官廩,博易為名,實則攘劫,欺國害民無如琢者。石倫之言如此,臣已令帥府禁止之矣!痹壮甲啵骸八补僮孕谩⒋鷣,云不見劫掠之跡,惟如德升言便!睆闹。 伯嘉至歸德,上言,乞雜犯死罪以下納粟贖免。宰臣奏:“伯嘉前在代州嘗行之,蓋一時之權(quán),不可為常法!彼鞂。俄改簽樞密院事。未閱月,改知河南府事。是時,甫經(jīng)兵后,乏兵食,伯嘉令輸棗栗菜根足之,皆以為便。興定元年,知河中府,充宣差都提控,未幾召為吏部尚書。二年,改御史中丞。 初,貞祐四年十月,詔以兵部尚書、簽樞密院事蒲察阿里不孫為右副元帥,備御潼關(guān)、陜州。次澠池土濠村,兵不戰(zhàn)而潰。阿里不孫逸去,亡所佩虎符,變易姓名,匿柘城縣,與其妻妹前韓州刺史合喜男婦紇石烈氏及仆婢三人僦民舍居止。合喜母徒單氏聞之,捕執(zhí)紇石烈,斷其發(fā),拘之佛寺中。阿里不孫復亡去。監(jiān)察御史完顏藥師劾奏:“乞就詰紇石烈及仆婢,當?shù)盟。其妻子見在京師,亦無容不知,請窮治!庇兴痉较灯浼胰,特命釋之,詔曰:“阿里不孫若能自出,當免極罪。”阿里不孫乃使其子上書,請圖后效。尚書省奏:“阿里不孫幸特赦死,當詣闕自陳,乃令其子上書,猶懷顧望!辈污乐唬骸肮胖疄閷⒄撸苊胀浼,臨陣之日忘其身,服喪衣、鑿兇門而出,以示必死。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阿里不孫膺國重寄,握兵數(shù)萬,未陣而潰,委棄虎符,既不得援枹鼓以死敵,又不能負斧锧而請罪,逃命竄伏,猥居里巷,挾匿婦人,為此丑行。圣恩寬大,曲赦其死,自當奔走闕庭,皇恐待命。安坐要君,略無忌憚,跡其情罪,實不容誅。此而不懲,朝綱廢矣。乞尸諸市以戒為臣之不忠者!”宣宗曰:“中丞言是,業(yè)已赦之矣。”阿里不孫乃除名。 五月,充宣差河南提控捕蝗,許決四品以下。宣宗憂旱。伯嘉奏曰:“日者君之象,陽之精,旱乃人君自用亢極之象,宰執(zhí)以為冤獄所致。夫燮和陰陽,宰相之職,而猥歸咎於有司。高琪武弁出身,固不足論,汝礪輩不知所職,其罪大矣。漢制,災(zāi)異策免三公,顧歸之有司邪。臣謂今日之旱,圣主自用,宰相諂諛,百司失職,實此之由!备哏鳌⑷甑Z深怨之。禮部郎中抹捻胡魯剌以言事忤旨,集五品以上官顯責之。明日,伯嘉諫曰:“自古帝王莫不欲法堯、舜而恥為桀、紂,蓋堯、舜納諫,桀、紂拒諫也。故曰:‘納諫者昌,拒諫者亡’。胡魯剌所言是,無益于身,所言不是,無損于國。陛下廷辱如此,獨不欲為堯、舜乎?近日言事者語涉謗訕,有司當以重典,陛下釋之。與其釋之以為恩,曷若置之而不問!痹紫嗾埿奚秸员鼙,伯嘉諫曰:“建議者必曰據(jù)險可以安君父,獨不見陳后主之入井乎?假令入山寨可以得生,能復為國乎?人臣有忠國者,有媚君者,忠國者或拂君意,媚君者不為國謀。臣竊論之,有國可以有君,有君未必有國也!备哏、汝礪聞之,怒愈甚。 十二月,以御史中丞、權(quán)參知政事,元帥左監(jiān)軍,行尚書省、元帥府于河中,控制河東南北路便宜從事。興定三年,伯嘉至河中,奏曰:“本路沖要,不可闕官,凡召辟者每以艱險為辭。乞凡檄召無故不至者宜令降罰,悉心干當者視所歷升遷!痹t召不至者決杖一百,余如所請。廷議欲棄河東,其民以實陜西。伯嘉上書諫曰:“中原之有河東,如人之有肩背。古人云‘不得河東不雄’,萬一失之,恐未易取也。”大忤宰執(zhí)意。 頃之,召還,罷為中丞。伯嘉入見,奏曰:“如臣駑鈍,固宜召還,更須速遣大臣鎮(zhèn)撫!毙谏钊恢。伯嘉上疏曰:“國家兵不強,力不足以有為,財不富,賞不足以周眾,獨恃官爵以激勸人心。近日以功遷官赴都求調(diào)者,有司往往駁之,冒濫者固十之?,既與而復奪之,非所以勸功也。乞應(yīng)軍功遷官,宣敕無偽者即準用之!庇衷唬骸白员d以來,河北桀黠往往聚眾自保,未有定屬。乞賜招撫,署以職名,無為他人所先。”又曰:“河東、河北有能招集余民完守城寨者,乞無問其門地,皆超逾等級,授以本處見任之職!庇衷唬骸昂又小x安被山帶河,保障關(guān)、陜,此必爭之地。今雖殘破,形勢猶存,若使他人據(jù)之,因鹽池之饒,聚兵積糧,則河津以南,太行以西,皆不足恃矣! 四年秋,河南大水,充宣慰副使,按行京東。奏曰:“亳州災(zāi)最甚,合免三十余萬石。三司止奏除十萬石,民將重困,惟陛下憐之。”詔治三司奏災(zāi)不以實罪。伯嘉行至蘄縣,聞前有紅襖賊,不敢至泗州。監(jiān)察御史烏古孫奴申劾伯嘉違詔,不遍按視。又曰:“伯嘉知永城縣主簿蒙古訛里刺不法,沈丘令夾谷陶也受賄,匿而不發(fā)。前谷城縣令獨吉鼎術(shù)可嘗受業(yè)伯嘉,伯嘉諷御史辟之!痹t有司鞫問,會赦免。 五年,起為彰化軍節(jié)度使,改翰林侍講學士。伯嘉純直,不能與時低昂,嘗曰:“生為男子,當益國澤民,其他不可學也!备呷甑Z方希寵固位,伯嘉論事輒與之忤,由是毀之者眾。元光元年,坐言事過切,降遙授同知歸德府事。二年三月,遙授集慶軍節(jié)度使,權(quán)參知政事,行尚書省于河中,率陜西精銳與平陽公史詠共復河東。頃之,伯嘉有疾。六月,薨。 伯嘉去太原后,完顏琢寓軍平定石仁寨,權(quán)平定州刺史范鐸以閻德用充本州提控。德用桀驁,蓄奸謀,鐸不能制,委曲容庇之。興定元年,德用率所部掩襲,殺琢及官屬程珪等百余人,遂據(jù)石仁寨。鐸懼,挈家奔太原。德用遂據(jù)平定州。二年十月,詔誅范鐸。 術(shù)虎筠壽,貞祐間為器物局直長,遷副使。貞祐三年七月,工部下開封市白牯取皮治御用鞠仗。筠壽以其家所有鞠仗以進,因奏曰:“中都食盡,遠棄廟社,陛下當坐薪懸膽之日,奈何以球鞠細物動搖民間,使屠宰耕牛以供不急之用,非所以示百姓也!毙诓粦,擲仗籠中。明日,出筠壽為橋西提控。 贊曰:孟鑄、宗端修、路鐸盡言于章宗,皆擯斥不遂。鑄劾胡沙虎,可謂先知,雖行其言,弗究厥罰。厥后胡沙虎逆謀,胥持國終至于誤國,而不悟也。宣宗時,完顏素蘭、許古皆敢言者,亦挫于高琪、汝礪之手。匱土不能塞河決,有以也夫!完顏伯嘉以著功參大政,亦不能一朝而安,言之難也如是哉!術(shù)虎筠壽,所謂執(zhí)藝事以諫者邪。 張煒,字子明,洺州永年人,本名燝,避章宗嫌名改焉。大定二十五年進士,調(diào)葭州軍事判官,再遷中都左警巡使。煒喜言功利,寡廉節(jié),交通部民閻元翚,縉紳薄之。累官部員外郎。 承安五年,天色久陰晦,平章政事張萬公奏:“此由君子小人邪正不分所致,君子宜在內(nèi),小人宜在外!闭伦趩枺骸笆霝樾∪耍俊比f公對曰:“戶部員外郎張煒、文繡署丞田櫟、都水監(jiān)丞張嘉貞雖有干才,無德而稱,好奔走以取勢利。大抵論人當先德后才!痹t三人皆與外除,煒出為同知鎮(zhèn)西軍節(jié)度使事,轉(zhuǎn)同知西京轉(zhuǎn)運使事。是時,大筑界墻,被行戶工部牒主役事。丁母憂,起復桓州刺史,奏請以鹽易米事,且所言利害甚多,恐涉細碎,不敢盡上。詔尚書省曰:“張煒通曉人也,朕不敢縷詰,卿等詳問之,毋為虛文。”充宣差西北路軍儲,自言斂不及民,可以足用。大抵募商賈縱其販易,不問所從來。奸人往往投牒,妄指產(chǎn)業(yè),疏鄰保姓名,煒信之,多與之錢。已而亡去,即逮系鄰保,使之代償,一路為之疲弊。以故舊氈罽繒絮皮革折給軍士,皆棄于道而去。歲余,改戶部郎中,遷翰林直學士,俱兼規(guī)措職事。左丞相宗浩奏:“張煒長于恢辦,比戶部給錢三十萬,已增息十四萬矣。請給錢通百萬,今從長恢辦,乞不隸省部,委臣專一提控,有應(yīng)奏者,許煒專達,歲差干事官計本息具奏!鄙蠌钠湔。 泰和六年,伐宋,煒進銀五千兩。詔曰:“汝干集資儲,固其職也,毋令軍士有議國家。人之短汝,朕皆知之,惟能興利,斯惟汝功。”自西北路召還,勾計諸道倉庫,除簽三司事。上問:“誰可代卿規(guī)措者?”煒舉中都轉(zhuǎn)運戶籍判官王謙。謙至西北路,盡發(fā)煒前后散失錢物以巨萬計,對獄者積年。大安三年,起為同簽三司事。會河堡兵敗,軍士猶去張宣差刻我,欲倒戈殺之。累遷戶部侍郎。貞祐初。遷河北西路按察轉(zhuǎn)運使。 貞祐二年春,中都乏糧,詔同知都轉(zhuǎn)運使事。邊源以兵萬人護運通州積粟,軍敗死焉,平章政事高琪舉煒代源行六部事。以勞進官一階,改河北東路轉(zhuǎn)運使。宣宗遷汴,佐尚書右丞胥鼎前路排頓,及修南京宮闕。無何,坐事降孟州防御使。三年,遷安國軍節(jié)度使。致仕。宣宗初以煒有才,既察其無實,遂不復用。貞祐四年卒。 高竑,渤海人。以蔭補官,累調(diào)貴德縣尉。提刑司舉任繁劇,遷奉圣州錄事。察廉,遷內(nèi)黃令,累官左藏庫副使。元妃李氏以皂弊易紅幣,竑獨拒不肯易。元妃奏之。章宗大喜,遣人諭之曰:“所執(zhí)甚善。今姑與之,后不得為例。”轉(zhuǎn)儀鸞局、少府少監(jiān),改戶部員外郎、安州刺史。大安中,越王永功判中山,竑以王傅同知府事。改同知河南府,充安撫使。徙同知大名府,兼本路安撫使。貞祐二年,遷河北西路按察轉(zhuǎn)運使,錄大名功,遷三官,致仕。興定四年,卒。 李復亨,字仲修,榮州河津人。年十八,登進士第。復中書判優(yōu)等,調(diào)臨晉主簿。護送官馬入府,宿逆旅,有盜殺馬,復亨曰:“不利而殺之,必有仇者!北M索逆旅商人過客。同邑人橐中盛佩刀,謂之曰:“刀蔑馬血,火煅之則刃青!逼淙丝罘,果有仇。以提刑薦遷南和令。盜割民家牛耳。復亨盡召里中人至,使牛家牽牛遍過之,至一人前,牛忽驚躍,詰之,乃引伏。察廉,遷臨洮府判官,改陜西東路戶籍判官,轉(zhuǎn)河東北路支度判官。 泰和中,伐宋,充宣撫司經(jīng)歷官,遷解鹽副使,歷保大、震武同知節(jié)度事。丁母憂,起復同知震武節(jié)度,加遙授忻州刺史。貞祐間,歷左司員外郎、郎中,遷翰林直學士行三司事。興定三年,上言:“近日興師伐宋,恐宋人乘虛掩襲南鄙,故籍邊郡民為軍。今大軍已還,乞罷遣歸本業(yè)!睆闹。復亨舉陳留縣令程震等二十九人農(nóng)桑有效,征科均一,朝廷皆遷擢之。 是歲七月,置京東、京西、京南三路行三司,掌勸農(nóng)催租、軍須科差及鹽鐵酒榷等事,戶部侍郎張師魯攝東路,治歸德,戶部侍郎完顏麻斤出攝南路,治許州,復亨攝西路,治中京實河南府,三司使侯摯總之。復亨奏:“民間銷毀農(nóng)具以供軍器,臣竊以為未便。汝州魯山、寶豐,鄧州南陽皆產(chǎn)鐵,募工置冶,可以獲利,且不厲民!庇肿啵骸瓣栁湓O(shè)賣鹽官以佐軍用,乞禁止滄,濱鹽勿令過河,河南食陽武、解鹽,河北食滄、濱鹽,南北俱濟!痹t尚書省行之。九月,以勸農(nóng)有勞,遷兵部尚書。再閱月,轉(zhuǎn)吏部尚書,權(quán)參知政事。四年三月,真拜參知政事,兼修國史。 七月,河南雨水害稼,復亨為宣慰使,御史中丞完顏伯嘉副之,循行郡縣,凡官吏貪污不治者,得廢罷推治。復亨奏乞禁宣慰司官吏不得與州府司縣行總管府及管軍官會飲。又奏曰:“詔書令臣,民間差發(fā)可免者免之。民養(yǎng)驛馬,此役最甚,使者求索百端,皆出養(yǎng)馬之家,人多逃竄,職此之由?梢琅f設(shè)回馬官,使者食料皆官給之,歲終會計,均賦于民!庇肿啵骸昂幽祥e田多,可招河東、河北移民耕種。被災(zāi)及沿邊郡縣租稅全免,內(nèi)地半之,以救涂炭之民,資蓄積之用!痹t有司議行焉。還奏:“南陽禾麥雖傷,土性宜稻,今因久雨,乃更滋茂。田凡五百余頃,畝可收五石,都得二十五萬余石?稍鲋奔e稻給唐、鄧軍食。緣詔書不急科役即令免罷,臣不敢輒行,如以臣言為然,乞付有司計之。”制可。無何,被詔提控軍興糧草。復亨奏:“河渡不通,陜西鹽價踴貴,乞以粟互易足兵食!痹t戶部從長規(guī)措。 復亨有會計才,號能吏,當時推服,故驟至通顯。既執(zhí)政,頗矜持,以私自營,譽望頓減。五年三月,廷試進士,復亨監(jiān)試。進士盧元謬誤,濫放及第。讀卷官禮部尚書趙秉文、翰林待制崔禧、歸德治中時戩、應(yīng)奉翰林文字程嘉善當奪三官降職,復亨當奪兩官。趙秉文嘗請致仕,宣宗憐其老,降兩階,以禮部尚書致仕。復亨罷為定國軍節(jié)度使。元光元年十一月,城破自殺,年四十六。贈資德大夫、知河中府事。 贊曰:大凡兵興則財用不足,是故張煒、李復亨乘時射利,聚斂為功。大安,軍士欲倒戈殺煒。復亨宣慰南陽,還奏稻熟可糴。所謂聚斂之臣者,二子之謂矣。高竑之守藏,君子頗有取焉。

 

金史

  《金史》撰成于元代,全書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議修于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別議論過修史的事,都因義例難定未付諸實行,直到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決定“各與正統(tǒng)”,《遼》、《金》、《宋》三史分別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元朝脫脫等主持編修的《金史》,是宋、遼、金三史中編撰得最好的一部,具體參加修纂的有沙剌班、王理、伯顏、趙時敏、費著、商企翁,鐵木爾塔識、張起巖、歐陽玄、王沂、楊宗瑞等,其中歐陽玄的貢獻最為突出,他制訂《金史》撰修的發(fā)凡舉例,書中的論、贊、表、奏皆他屬筆。從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開始編撰,至第二年十一月成書。全書共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有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記載了上起金太祖收國元年(1115年)阿骨打稱帝,下至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滅金,共一百二十年的歷史。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卷二十 志第一
卷二十一 志第二 卷二十二 志第三
卷二十三 志第四 卷二十四 志第五
卷二十五 志第六 卷二十六 志第七
卷二十七 志第八 卷二十八 志第九
卷二十九 志第十 卷三十 志第十一
卷三十一 志第十二 卷三十二 志第十三
卷三十三 志第十四 卷三十四 志第十五
卷三十五 志第十六 卷三十六 志第十七
卷三十七 志第十八 卷三十八 志第十九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 卷四十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九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卷五十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一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二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三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五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六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七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八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九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卷六十 表第二
卷六十一 表第三 卷六十二 表第四
卷六十三 列傳第一 卷六十四 列傳第二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 卷六十六 列傳第四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 卷六十八 列傳第六
卷六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七十 列傳第八
卷七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七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七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七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七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七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七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八十 列傳第十八
卷八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八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八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八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八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八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八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九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九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九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九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九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九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附錄 進金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