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金史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九

◎食貨三 ○錢幣 錢幣。金初用遼、宋舊錢,天會末,雖劉豫“阜昌元寶”、“阜昌重寶”亦用之。海陵庶人貞元二年遷都之后,戶部尚書蔡松年復(fù)鈔引法,遂制交鈔,與錢并用。正隆二年,歷四十余歲,始議鼓鑄。冬十月,初禁銅越外界,懸罪賞格。括民間銅鍮器,陜西、南京者輸京兆,他路悉輸中都。三年二月,中都置錢監(jiān)二,東曰寶源,西曰寶豐。京兆置監(jiān)一。曰利用。三監(jiān)鑄錢,文曰“正隆通寶”,輕重如宋小平錢,而肉好字文峻整過之,與舊錢通用。 世宗大定元年,用吏部尚書張中彥言,命陜西路參用宋舊鐵錢。四年,浸不行,詔陜西行戶部、并兩路通檢官,詳究其事。皆言:“民間用錢,名與鐵錢兼用,其實不為準數(shù),公私不便!彼炝T之。八年,民有犯銅禁者,上曰:“銷錢作銅,舊有禁令。然民間猶有鑄鏡者,非銷錢而何?”遂并禁之。十年,上諭戶部臣曰:“官錢積而不散,則民間錢重,貿(mào)易必艱,宜令市金銀及諸物。其諸路酤榷之貨,亦令以物平折輸之。”十月,上責(zé)戶部官曰:“先以官錢率多,恐民間不得流通,令諸處貿(mào)易金銀絲帛,以圖流轉(zhuǎn)。今知乃有以抑配反害百姓者。前許院務(wù)得折納輕赍之物以便民,是皆朕思而后行者也,此尚出朕,安用若為。又隨處時有賑濟,往往近地?zé)o糧,取于它處,往返既遠,人愈難之。何為不隨處起倉。年豐則多糴以備賑贍,設(shè)有緩急,亦豈不易辦乎?而徒使錢充府庫,將安用之。天下之大,朕豈能一一遍知,凡此數(shù)事,汝等何為而使至此。且戶部與它部不同,當(dāng)從宜為計,若但務(wù)因循,以守其職,則戶部官誰不能為!笔荒甓,禁私鑄銅鏡。舊有銅器悉送官,給其直之半。惟神佛像、鐘、磬、鈸、鈷、腰束帶、魚袋之屬,則存之。十二年正月,以銅少,命尚書省遣使諸路規(guī)措銅貨。能指坑冶得實者,賞。上與宰臣議鼓鑄之術(shù),宰臣曰:“有言所在有金銀坑冶,皆可采以鑄錢,臣竊謂工費過于所得數(shù)倍,恐不可行!鄙显唬骸敖疸y,山澤之利,當(dāng)以與民,惟錢不當(dāng)私鑄。今國家財用豐盈,若流布四方與在官何異?所費雖多,但在民間,而新錢日增爾。其遣能吏經(jīng)營之!弊筘┦⑦M曰:“臣聞天子之富藏在天下,錢貨如泉,正欲流通!鄙蠌(fù)問琚曰:“古亦有民自鑄錢者乎?”琚對曰:“民若自鑄,則小人圖利,錢益薄惡,此古所以禁也!笔,命非屯兵之州府,以錢市易金帛,運致京師,使錢幣流通,以濟民用。十五年十一月,上謂宰臣曰:“或言鑄錢無益,所得不償所費。朕謂不然。天下如一家,何公私之間,公家之費私家得之,但新幣日增,公私俱便也!笔耆,遣使分路訪察銅礦苗脈。十八年,代州立監(jiān)鑄錢,命震武軍節(jié)度使李天吉、知保德軍事高季孫往監(jiān)之,而所鑄斑駁黑澀不可用,詔削天吉、季孫等官兩階,解職,仍杖季孫八十。更命工部郎中張大節(jié)、吏部員外郎麻珪監(jiān)鑄。其錢文曰“大定通寶”,字文肉好又勝正隆之制,世傳其錢料微用銀云。十九年,始鑄至萬六千余貫。二十年,詔先以五千進呈,而后命與舊錢并用。 初,新錢之未行也,以宋大觀錢作當(dāng)五用之。二月,上聞上京修內(nèi)所,市民物不即與直,又用短錢,責(zé)宰臣曰:“如此小事,朕豈能悉知?卿等何為不察也。”時民間以八十為陌,謂之短錢,官用足陌,謂之長錢。大名男子斡魯補者上言,謂官私所用錢皆當(dāng)以八十為陌,遂為定制。二十年十一月,名代州監(jiān)曰阜通,設(shè)監(jiān)一員,正五品,以州節(jié)度兼領(lǐng)。副監(jiān)一員,正六品,以州同知兼領(lǐng)。丞一員,正七品,以觀察判官兼領(lǐng)。設(shè)勾當(dāng)官二員,從八品。給銀牌,命副監(jiān)及丞更馳驛經(jīng)理。二十二年十月,以參加政事粘割斡特剌提控代州阜通監(jiān)。二十三年,上以阜通監(jiān)鼓鑄歲久,而錢不加多,蓋以代州長貳廳幕兼領(lǐng),而奪于州務(wù),不得專意綜理故也。遂設(shè)副監(jiān)、監(jiān)丞為正員,而以節(jié)度領(lǐng)監(jiān)事。二十六年,上曰:“中外皆言錢難,朕嘗計之,京師積錢五百萬貫亦不為多,外路雖有終亦無用,諸路官錢非屯兵處可盡運至京師!碧控┫嗫藢幵唬骸懊耖g錢固已艱得,若盡歸京師,民益艱得矣!不若起其半至都,余半變折輕赍,則中外皆便。”十一月,上諭宰臣曰:“國家銅禁久矣,尚聞民私造腰帶及鏡,托為舊物,公然市之,宜加禁約!倍吣甓,曲陽縣鑄錢別為一監(jiān),以利通為名,設(shè)副監(jiān)、監(jiān)丞,給驛更出經(jīng)營銅事。二十八年,上謂宰臣曰:“今者外路見錢其數(shù)甚多,聞有六千余萬貫,皆在僻處積貯。既不流散,公私無益,與無等爾。今中都歲費三百萬貫,支用不繼,若致之京師,不過少有挽運之費,縱所費多,亦惟散在民爾!闭伦诖蠖ǘ拍晔,雁門、五臺民劉完等訴:“自立監(jiān)鑄錢以來,有銅礦之地雖曰官運,其顧直不足則令民共償。乞與本州司縣均為差配!彼烀绻偈鹭┒∮瞄鶎徠淅。言:“所運銅礦,民以物力科差濟之,非所愿也。其顧直即低,又有刻剝之弊。而相視苗脈工匠,妄指人之垣屋及寺觀謂當(dāng)開采,因以取賄。又隨冶夫匠,日辦凈銅四兩,多不及數(shù),復(fù)銷銅器及舊錢,送官以足之。今阜通,利通兩監(jiān),歲鑄錢十四萬余貫,而歲所費乃至八十余萬貫,病民而多費,未見其利便也。”宰臣以聞,遂罷代州、曲陽二監(jiān)。 初,貞元間既行鈔引法,遂設(shè)印造鈔引庫及交鈔庫,皆設(shè)使、副、判各一員,都監(jiān)二員,而交鈔庫副則專主書押、搭印合同之事。印一貫、二貫、三貫、五貫、十貫五等,謂之大鈔;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五等,謂之小鈔。與錢并行,以七年為限,納舊易新。猶循宋張詠四川交子之法而紓其期爾,蓋亦以銅少,權(quán)制之法也。時有欲罷之者,至是二監(jiān)既罷,有司言:“交鈔舊同見錢,商旅利于致遠,往往以錢買鈔,蓋公私俱便之事,豈可罷去!止因有厘革年限,不能無疑,乞削七年厘革之法,令民得常用。若歲久字文磨滅,許于所在官庫納舊換新,或聽便支錢。”遂罷七年厘革之限,交鈔字昏方換。法自此始,而收斂無術(shù),出多入少,民浸輕之。厥后其法屢更,而不能革,弊亦始于此焉。 交鈔之制,外為闌,作花紋,其上衡書貫例,左曰:“某字料。”右曰:“某字號。”料號外,篆書曰:“偽造交鈔者斬,告捕者賞錢三百貫!绷咸柡怅@下曰:“中都交鈔庫,準尚書戶部符,承都堂札付,戶部覆點勘,令史姓名押字!庇衷唬骸笆ブ加≡熘鹇方烩n,于某處庫納錢換鈔,更許于某處庫納鈔換錢,官私同見錢流轉(zhuǎn)!逼溻n不限年月行用,如字文故暗,鈔紙擦磨,許于所屬庫司納舊換新。若到庫支錢,或倒換新鈔,每貫克工墨錢若干文。庫掐、攢司、庫副、副使、使各押字,年月日。印造鈔引庫庫子、庫司、副使各押字,上至尚書戶部官亦押字。其搭印支錢處合同,余用印依常例。 初,大定間定制,民間應(yīng)許存留銅鍮器物,若申賣入官,每斤給錢二百文。其{去廾}藏應(yīng)禁器物,首納者每斤給錢百文,非器物銅貨一百五十文,不及斤者計給之。在都官局及外路造賣銅器價,令運司佐貳檢校,鏡每斤三百十四文,鍍金御仙花腰帶十七貫六百七十一文,五子荔支腰帶十七貫九百七十一文,抬鈒羅文束帶八貫五百六十文,魚袋二貫三百九文,鈸鈷鐃磬每斤一貫九百二文,鈴杵坐銅者二貫七百六十九文,鍮石者三貫六百四十六文。明昌二年十月,敕減賣鏡價,防私鑄銷錢也。舊嘗以夫匠逾天山北界外采銅,明昌三年,監(jiān)察御史李炳言:“頃聞有司奏,在官銅數(shù)可支十年,若復(fù)每歲令夫匠過界遠采,不惟多費,復(fù)恐或生邊釁。若支用將盡之日,止可于界內(nèi)采煉!鄙鲜瞧溲裕觳辉S出界。 五月,敕尚書省曰:“民間流轉(zhuǎn)交鈔,當(dāng)限其數(shù),毋令多于見錢也!彼哪,上諭宰臣曰:“隨處有無用官物,可為計置,如鐵錢之類是也!被蛴醒澡F錢有破損,當(dāng)令所司以銅錢償之者,參知政事胥持國不可,上曰:“令償之尚壞,不償將盡壞矣!若果無用,曷別為計?”持國曰:“如江南用銅錢,江北、淮南用鐵錢,蓋以隔閡銅錢不令過界爾。如陜西市易亦有用銀布姜麻,若舊有鐵錢,宜姑收貯,以備緩急!彼炝钣兴炯F錢及諸無用之物,貯于庫。 八月,提刑司言:“所降陜西交鈔多于見錢,使民艱于流轉(zhuǎn)!痹壮家月,遂令本路榷稅及諸名色錢,折交鈔。官兵俸,許錢絹銀鈔各半之,若錢銀數(shù)少,即全給交鈔。五年三月,宰臣奏:“民間錢所以艱得,以官豪家多積故也。在唐元和間,嘗限富家錢過五千貫者死,王公重貶沒入,以五之一賞告者!鄙狭顓⒆枚ㄖ,令官民之家以品從物力限見錢,多不過二萬貫,猛安謀克則以牛具為差,不得過萬貫,凡有所余,盡令易諸物收貯之。有能告數(shù)外留錢者,奴婢免為良,傭者出離,以十之一為賞,余皆沒入。又諭旨有司,凡使高麗還者,所得銅器令盡買之。 承安二年十月,宰臣奏:“舊立交鈔法,凡以舊易新者,每貫取工墨錢十五文。至大定二十三年,不拘貫例,每張收八文,既無益于官,亦妨鈔法,宜從舊制便。若以鈔買鹽引,每貫權(quán)作一貫五十文,庶得多售!鄙显唬骸肮つX,貫可令收十二文。買鹽引者,每貫可權(quán)作一貫一百文。”時交鈔所出數(shù)多,民間成貫例者艱于流轉(zhuǎn),詔以西北二京、遼東路從宜給小鈔,且許于官庫換錢,與它路通行。 十二月,尚書省議,謂時所給官兵俸及邊戍軍須,皆以銀鈔相兼,舊例銀每鋌五十兩,其直百貫,民間或有截鑿之者,其價亦隨低昂,遂改鑄銀名“承安寶貨”,一兩至十兩分五等,每兩折錢二貫,公私同見錢用,仍定銷鑄及接受稽留罪賞格。 承安三年正月,省奏:“隨處榷場若許見錢越境,雖非銷毀,即與銷毀無異!彼炝⒅疲藻X與外方人使及與交易者,徒五年,三斤以上死,駔儈同罪。捕告人之賞,官先為代給錢五百貫。其逮及與接引、館伴,先排、通引、書表等以次坐罪,仍令均償。時交鈔稍滯,命西京、北京、臨潢,遼東等路一貫以上俱用銀鈔、寶貨,不許用錢,一貫以下聽民便。時既行限錢法,人多不遵,上曰:“已定條約,不為不重,其令御史臺及提刑司察之!本旁,以民間鈔滯,盡以一貫以下交鈔易錢用之,遂復(fù)減元限之?dāng)?shù),更定官民存留錢法,三分為率,親王、公主、品官許留一分,余皆半之,其贏余之?dāng)?shù)期五十日內(nèi)盡易諸物,違者以違制論,以錢賞告者。于兩行部各置回易務(wù),以綿絹物段易銀鈔,亦許本務(wù)納銀鈔。赴榷貨出鹽引,納鈔于山東、河北、河?xùn)|等路,從便易錢。各降補官及德號空敕三百、度牒一千,從兩行部指定處,限四月進納補換。又更造一百例小鈔,并許官庫易錢。一貫、二貫例并支小鈔,三貫例則支銀一兩、小鈔一貫,若五貫、十貫例則四分支小鈔、六分支銀,欲得寶貨者聽,有阻滯及輒減價者罪之。四年三月,又以銀鈔阻滯,乃權(quán)止山東諸路以銀鈔與綿絹鹽引從便易錢之制。令院務(wù)諸科名錢,除京師、河南、陜西銀鈔從便,余路并許收銀鈔各半,仍于鈔四分之一許納其本路。隨路所收交鈔,除本路者不復(fù)支發(fā),余通行者并循環(huán)用之。榷貨所鬻鹽引,收納寶貨與鈔相半,銀每兩止折鈔兩貫。省許人依舊詣庫納鈔,隨路漕司所收,除額外羨余者,亦如之。所支官錢,亦以銀鈔相兼,銀已零截者令交鈔庫不復(fù)支,若寶貨數(shù)少,可浸增鑄。銀鈔既通則物價自平,雖有禁法亦安所施、遂除阻滯銀鈔罪制。四年,以戶部言,命在都官錢、榷貨務(wù)鹽引,并聽收寶貨,附近鹽司貼錢數(shù)亦許帶納。民間寶貨有所歸,自然通行,不至銷毀。先是,設(shè)四庫印小鈔以代鈔本,令人便赍小鈔赴庫換錢,即與支見錢無異。今更不須印造,俟其換盡,可罷四庫。但以大鈔驗錢數(shù)支易見錢。時私鑄“承安寶貨”者多雜以銅錫,浸不能行,京師閉肆。五年十二月,宰奏臣:“比以軍儲調(diào)發(fā),支出交鈔數(shù)多。遂鑄寶貨,與錢兼用,以代鈔本,蓋權(quán)時之制,非經(jīng)久之法。”遂罷“承安寶貨”。 泰和元年六月,通州刺史盧構(gòu)言:“民間鈔固已流行,獨銀價未平,官之所定每鋌以十萬為準,而市肆才直八萬,蓋出多入少故也。若令諸稅以錢銀鈔三分均納。庶革其弊。”下省議,宰臣謂‘軍興以來,全賴交鈔佐用,以出多遂滯,頃令院務(wù)收鈔七分,亦漸流通。若與銀均納,則彼增此減,理必偏勝,至礙鈔法。必欲銀價之平,宜令諸名若‘鋪馬’‘軍須’等錢,許納銀半,無者聽便!毕仁,嘗行三合同交鈔,至泰和二年,止行于民間,而官不收斂,朝廷慮其病民,遂令諸稅各帶納一分,雖止系本路者,亦許不限路分通納。戶部見征累年鋪馬錢,亦聽收其半。閏十二月,上以交鈔事,召戶部尚書孫鐸、侍郎張復(fù)亨,議于內(nèi)殿。復(fù)亨以三合同鈔可行,鐸請廢不用,既而復(fù)亨言竟詘。自是而后,國虛民貧,經(jīng)用不足,專以交鈔愚百姓,而法又不常,世宗之業(yè)衰焉。以至泰和三年,其弊彌甚,乃謂宰臣曰:“大定間,錢至足,今民間錢少,而又不在官,何耶?其集問百官,必有能知之者!彼哪昶咴,罷限錢法,從戶部尚書上官瑜所請也。四年,欲增鑄錢,命百官議所以足銅之術(shù)。中丞孟鑄謂:“銷錢作銅,及盜用出境者不止,宜罪其官及鄰!碧O(jiān)梁絪等言:“鑄錢甚費,率費十錢可得一錢。識者謂費雖多猶增一錢也,乞采銅、拘器以鑄!痹壮贾^:“鼓鑄未可速行,其銅治聽民煎煉,官為買之。凡寺觀不及十人,不許畜法器。民間鍮銅器期 以兩月送官給價。匿者以私法坐,限外人告者,以知而不糾坐其官。寺觀許童行告者賞。俟銅多,別具以聞。”八月,定從便易錢法,聽人輸納于京師,而于山東、河北、大名、河?xùn)|等路依數(shù)支取。后鑄大錢一直十,篆文曰“泰和重寶”,與鈔參行。五年,上欲罷交鈔工墨錢,復(fù)以印時常費遂命貫止收六文。 六年四月,陜西交鈔不行,以見錢十萬貫為鈔本,與鈔相易,復(fù)以小鈔十萬貫相參用之。六年十一月,復(fù)許諸路各行小鈔。中都路則于中都及保州,南京路則于南京、歸德、河南府,山東東路則于益都、濟南府,山東西路則于東平、大名府,河北東路則于河間府、冀州,河北西路則于真定、彰德府,河?xùn)|南路則于平陽,河?xùn)|北路則于太原、汾州,遼東則于上京、咸平,西京則于西京、撫州,北京則于臨潢府官庫易錢。令戶部印小鈔五等,附各路同見錢用。七年正月,敕在官毋得支出大鈔,在民者令赴庫,以多寡制數(shù)易小鈔及見錢,院務(wù)商稅及諸名錢,三分須納大鈔一分,惟遼東以便。時民以貨幣屢變,往往怨嗟,聚語於市。上知之,諭旨于御史臺曰:“自今都市敢有相聚論鈔法難行者,許人捕告,賞錢三百貫!蔽逶,以戶部尚書高汝礪議,立“鈔法條約”,添印大小鈔,以鈔庫至急切,增副使一員。汝礪又與中都路轉(zhuǎn)運使孫鐸言錢幣,上命中丞孟鑄、禮部侍郎喬宇、國子司業(yè)劉昂等十人議,月余不決。七月,上召議于泰和殿,且諭汝礪曰:“今后毋謂鈔多,不加重而輒易之。重之加于錢,可也!泵魅眨罚骸懊耖g之交易、典質(zhì)、一貫以上并用交鈔,毋得用錢。須立契者,三分之一用諸物。六盤山西、遼河?xùn)|以五分之一用鈔,東鄙屯田戶以六分之一用鈔。不須立契者,惟遼東錢鈔從便。犯者徒二年,告者賞有差,監(jiān)臨犯者杖且解職,縣官能奉行流通者升除,否者降罰,集眾沮法者以違制論。工墨錢每張止收二錢。商旅赍見錢不得過十貫。所司籍辨鈔人以防偽冒。品官及民家存留見錢,比舊減其數(shù),若舊有見錢多者,許送官易鈔,十貫以上不得出京!庇侄ㄖ,按察司以鈔法流通為稱職,而河北按察使斜不出巡按所給券應(yīng)得鈔一貫,以難支用,命取見錢。御史以沮壞鈔法劾之,上曰:“糾察之官乃先壞法,情不可恕!闭戎呤,削官一階,解職。 戶部尚書高汝礪言:“鈔法務(wù)在必行,府州縣鎮(zhèn)宜各籍辨鈔人,給以條印,聽與人辨驗,隨貫量給二錢,貫例雖多,六錢即止。每朝官出使,則令體究通滯以聞。民間舊有宋會子,亦令同見錢用,十貫以上不許持行。榷鹽許用銀絹,余市易及俸,并用交鈔,其奇數(shù)以小鈔足之,應(yīng)支銀絹而不足者亦以鈔給之。”上遣近侍諭旨尚書。骸敖窦纫园床焖锯n法通快為稱職,否則為不稱職,仍于州府司縣官給由內(nèi),明書所犯之?dāng)?shù),但犯鈔法者雖監(jiān)察御史舉其能干,亦不準用!笔拢瑮钚蜓裕骸敖烩n料號不明,年月故暗,雖令赴庫易新,然外路無設(shè)定庫司,欲易無所,遠者直須赴都。”上以問汝礪,對曰:“隨處州府庫內(nèi),各有辨鈔庫子,鈔雖弊不偽,亦可收納。去都遠之城邑,既有設(shè)置合同換錢,客旅經(jīng)之皆可相易。更慮無合同之地,難以易者,令官庫凡納昏鈔者受而不支,于鈔背印記官吏姓名,積半歲赴都易新鈔。如此,則昏鈔有所歸而無滯矣!” 十一月,上諭戶部官曰:“今鈔法雖行,卿等亦宜審察 ,少有壅滯,即當(dāng)以聞,勿謂已行而憚改。”汝礪對曰:“今諸處置庫多在公廨內(nèi),小民出入頗難,雖有商賈易之,然患鈔本不豐。比者河北西路轉(zhuǎn)運司言,一富民首其當(dāng)存留錢外,見錢十四萬貫。它路臆或有如此者,臣等謂宜令州縣委官及庫典,于市肆要處置庫支換。以出首之錢為鈔本,十萬戶以上州府,給三萬貫,以次為差,易鈔者人不得過二貫。以所得工墨錢充庫典食直,仍令州府佐貳及轉(zhuǎn)運司官一員提控!鄙鲜侵,遂命移庫于市肆之會,令民以鈔易錢。 是月,敕捕獲偽造交鈔者,皆以交鈔為賞。 時復(fù)議更鈔法,上從高汝礪言,命在官大鈔更不許出。聽民以五貫十貫例者赴庫易小鈔,欲得錢者五貫內(nèi)與一緡,十貫內(nèi)與兩緡,惟遼東從便。河南、陜西、山東及它行鈔諸路,院務(wù)諸稅及諸科名錢,并以三分為率,一分納十貫例者,二分五貫例者,余并收見錢。 八年正月,以京師鈔滯,定所司賞罰格。時新制,按察司及州縣官,例以鈔通滯為升降。遂命監(jiān)察御史賞罰同外道按察司,大興府警巡院官同外路州縣官。 是月,收毀大鈔,行小鈔。 八月,從遼東按察司楊云翼言,以咸平、東京兩路商旅所集,遂從都南例,一貫以上皆用交鈔,不得用錢。十月,孫鐸又言:“民間鈔多,正宜收斂,院務(wù)稅諸名錢,可盡收鈔,秋夏稅納本色外,亦令收鈔,不拘貫例。農(nóng)民知之則漸重鈔,可以流通。比來州縣抑配市肆買鈔,徒增騷擾,可罷諸處創(chuàng)設(shè)鈔局,止令赴省庫換易。今小鈔各限路分,亦甚未便,可令通用!鄙厦叫兄 十二月,宰臣奏:“舊制,內(nèi)外官兵俸皆給鈔,其必用錢以足數(shù)者,可以十分為率,軍兵給三分,官員承應(yīng)人給二分,多不過十貫。凡前所收大鈔,俟至通行當(dāng)復(fù)計造,其終須當(dāng)精致以圖經(jīng)久。民間舊鈔故暗者,乞許于所在庫易新。若官吏勢要之家有賤買交鈔,而于院務(wù)換錢興販者,以違制論。復(fù)遣官分路巡察,其限錢過數(shù)雖許奴婢以告,乃有所屬默令其主藏匿不以實首者,可令按察司察之。若舊限已滿,當(dāng)更展五十日,許再令變易鈔引諸物!笔侵萍刃兄,章宗尋崩,衛(wèi)紹王繼立,大安三年會河之役,至以八十四車為軍賞,兵衄國殘,不遑救弊,交鈔之輕幾于不能市易矣。至宣宗貞祐二年二月,思有以重之,乃更作二十貫至百貫例交鈔,又造二百貫至千貫例者。然自泰和以來,凡更交鈔,初雖重,不數(shù)年則輕而不行,至是則愈更而愈滯矣。南遷之后,國蹙民困,軍旅不息,供億無度,輕又甚焉。 三年四月,河?xùn)|宣撫使胥鼎上言曰:“今之物重,其弊在于鈔窒,有出而無入也。雖院務(wù)稅增收數(shù)倍,而所納皆十貫例大鈔,此何益哉?今十貫例者民間甚多,以無所歸,故市易多用見錢,而鈔每貫僅直一錢,曾不及工墨之費。臣愚謂,宜權(quán)禁見錢,且令計司以軍須為名,量民力征斂,則泉貨流通,而物價平矣!弊允牵X貨不用,富家內(nèi)困藏鏹之限,外弊交鈔屢變,皆至窘敗,謂之“坐化”。商人往往舟運貿(mào)易于江淮,錢多入于宋矣。宋人以為喜,而金人不禁也,識者惜其既不能重?zé)o用之楮,而又棄自古流行之寶焉。 五月,權(quán)西安軍節(jié)度使烏林達與言:“關(guān)陜軍多,供億不足,所仰交鈔則取于京師,徒成煩費,乞降板就造便!庇盅裕骸皯阎菖f鐵錢鉅萬,今既無用,愿貫為甲,以給戰(zhàn)士。”時有司輕罪議罰,率以鐵贖,而當(dāng)罪不平,遂命贖銅計贓皆以銀價為準。 六月,敕議交鈔利便。七月,改交鈔名為“貞祐寶券”,仍立沮阻罪。九月,御史臺言:“自多故以來,全藉交鈔以助軍需,然所入不及所出,則其價浸減,卒無法以禁,此必然之理也。近用‘貞祐寶券’以革其弊,又慮既多而民輕,與舊鈔無異也,乃令民間市易悉從時估,嚴立罪賞,期于必行,遂使商旅不行,四方之物不敢入。夫京師百萬之眾,日費不貲,物價寧不日貴耶?且時估月再定之,而民間價旦暮不一,今有司強之,而市肆盡閉。復(fù)議搜括隱匿,必令如估鬻之,則京師之物指日盡,而百姓重困矣。臣等謂,惟官和買計贓之類可用時估,余宜從便!敝瓶。 十二月,上聞近京郡縣多糴于京師,谷價翔踴,令尚書省集戶部、講議所、開封府、轉(zhuǎn)運司,議所以制之者。戶部及講議所言,以五斗出城者可闌糴其半,轉(zhuǎn)運司謂宜悉禁其出,上從開封府議,謂:“寶券初行時,民甚重之。但以河北、陜西諸路所支既多,人遂輕之。商賈爭收入京,以市金銀,銀價昂,谷亦隨之。若令寶券路各殊制,則不可復(fù)入河南,則河南金銀賤而谷自輕。若直閉京城粟不出,則外亦自守,不復(fù)入京,谷當(dāng)益貴。宜諭郡縣小民,毋妄增價,官為定制,務(wù)從其便! 四年正月,監(jiān)察御史田迥秀言:“國家調(diào)度皆資寶券,行才數(shù)月,又復(fù)壅滯,非約束不嚴、奉行不謹也。夫錢幣欲流通,必輕重相權(quán)、散斂有術(shù)而后可。今之患在出太多、入太少爾。若隨時裁損所支,而增其所收,庶乎或可也。”因條五事,一曰省冗官吏,二曰損酒使司,三曰節(jié)兵俸,四曰罷寄治官,五曰酒稅及納粟補官皆當(dāng)用寶券。詔酒稅從大定之舊,余皆不從。尋又更定捕獲偽造寶券官賞。 三月,翰林侍講學(xué)士趙秉文言:“比者寶券滯塞,蓋朝廷將議更張,已而妄傳不用,因之抑遏,漸至廢絕,此乃權(quán)歸小民也。自遷汴以來,廢回易務(wù),臣愚謂當(dāng)復(fù)置,令職官通市道者掌之,給銀鈔粟麥縑帛之類,權(quán)其低昂而出納之。仍自選良監(jiān)當(dāng)官營為之,若半年無過,及券法通流,則聽所指任便差遣。”詔議行之。 四月,河?xùn)|行省胥鼎言:“交鈔貴乎流通,今諸路所造不充所出,不以術(shù)收之,不無缺誤。宜量民力征斂,以裨軍用。河中宣撫司亦以寶券多出,民不之貴,乞驗民貧富征之。雖為陜西,若一體征收,則彼中所有日湊于河?xùn)|,與不斂何異?又河北寶券以不許行于河南,由是愈滯。”宰臣謂:“昨以河北寶券,商旅赍販繼踵南渡,遂致物價翔踴,乃權(quán)宜限以路分。今鼎既以本路用度繁殷,欲征軍須錢,宜從所請。若陜西可征與否,詔令行省議定而后行!蔽逶,上以河北州府官錢散失,多在民間,命尚書省經(jīng)畫之。 八月,平章高琪奏:“軍興以來,用度不貲,惟賴寶券,然所入不敷所出,是以浸輕,今千錢之券僅直數(shù)錢,隨造隨盡,工物日增,不有以救之,弊將滋甚。宜更造新券,與舊券權(quán)為子母而兼行之,庶工物俱省,而用不乏!卞跏丶円韵陆詰劯,奏曰:“自古軍旅之費皆取于民,向朝廷以小鈔殊輕,權(quán)更寶券,而復(fù)禁用錢。小民淺慮,謂楮幣易壞,不若錢可久,于是得錢則珍藏,而券則亟用之,惟恐破裂而至于廢也。今朝廷知支而不知收,所以錢日貴而券日輕。然則券之輕非民輕之,國家致之然也。不若量其所支復(fù)斂于民,出入循環(huán),則彼知為必用之物,而知愛重矣。今徒患輕而即欲更造,不惟信令不行,且恐新券之輕復(fù)同舊券也。”既而,隴州防御使完顏宇及陜西行省令史惠吉繼言券法之弊。宇請姑罷印造,以見在者流通之,若滯塞則驗丁口之多寡、物力之高下而征之。吉言:“券者所以救弊一時,非可通流與見錢比,必欲通之,不過多斂少支爾。然斂多則傷民,支少則用不足,二者皆不可。為今日計,莫若更造,以‘貞祐通寶’為名,自百至三千等之為十,聽各路轉(zhuǎn)運司印造,仍不得過五千貫,與舊券參用,庶乎可也!痹t集百官議。戶部侍郎奧屯阿虎、禮部侍郎楊云翼、郎中蘭芝、刑部侍郎馮鶚皆主更造。戶部侍郎高夔、員外郎張師魯、兵部侍郎徒單歐里白皆請征斂。惟戶部尚書蕭貢謂止當(dāng)如舊,而工部尚書李元輔謂二者可并行。太子少保張行信亦言不宜更造,但嚴立不行之罪,足矣。侍御史趙伯成曰:“更造之法,陰奪民利,其弊甚于征。征之為法,特征于農(nóng)民則不可,若征于市肆商賈之家,是亦敦本抑末之一端!毙滩恐魇峦鯄蹖幵唬骸安蝗,今之重錢輕券者皆農(nóng)爾,其斂必先于民而后可!鞭D(zhuǎn)運使王擴曰:“凡論事當(dāng)究其本,今歲支軍士家口糧四萬余石,如使斯人地著,少寬民力,然后征之,則行之不難。”榷貨司楊貞亦欲節(jié)無名之費,罷閑冗之官。或有請鑄大錢以當(dāng)百,別造小鈔以省費;蛑^縣官當(dāng)擇人者。獨吏部尚書溫迪罕思敬上書言:“國家立法,莫不備具,但有司不克奉之而已。誠使臣得便宜從事,凡外路四品以下官皆許杖決,三品以上奏聞,仍付監(jiān)察二人弛驛往來,法不必變,民不必征,一號令之,可使上下無不奉法。如其不然,請就重刑!鄙弦允驹壮荚唬骸氨俗栽S如此,試委之可乎?”宰臣未有以處,而監(jiān)察御史陳規(guī),完顏素蘭交諍,以為:“事有難行,圣哲猶病之,思敬何為者,徒害人爾!鄙弦员娮h紛紛,月余不決,厭之,乃詔如舊,紓其征斂之期焉。未幾,竟用惠吉言,造“貞祐通寶”。興定元年二月,始詔行之,凡一貫當(dāng)千貫,增重偽造沮阻罪及捕獲之賞。 五月,以鈔法屢變,隨出而隨壞,制紙之桑皮故紙皆取于民,至是又甚艱得,遂令計價,但征寶券、通寶、名曰“桑皮故紙錢”。謂可以免民輸挽之勞,而省工物之費也。高汝礪言:“河南調(diào)發(fā)繁重,所征租稅三倍于舊,僅可供億,如此其重也。而今年五月省部以歲收通寶不充所用,乃于民間斂桑皮故紙鈔七千萬貫以補之,又太甚矣!而近又以通寶稍滯,又增兩倍。河南人戶農(nóng)居三之二,今年租稅征尚未足,而復(fù)令出此,民若不糶當(dāng)納之租,則賣所食之粟,舍此將何得焉?今所急而難得者芻糧也,出于民而有限?删彾诪檎呓烩n也,出于國而可變。以國家之所自行者而強求之民,將若之何?向者大鈔滯則更為小鈔,小鈔弊則改為寶券,寶券不行則易為通寶,變制在我,尚何煩民哉!民既悉力以奉軍而不足,又計口、計稅、計物、計生殖之業(yè)而加征,若是其剝,彼不能給,則有亡而已矣!民逃田穢,兵食不給,是軍儲鈔法兩廢矣。臣非于鈔法不加意,非故與省部相違也。但以鈔滯物貴之害輕,民去軍饑之害重爾。”時不能用。 三年十月,省臣奏:“向以物重錢輕,犯贓者計錢論罪則太重,于是以銀為則,每兩為錢二貫,有犯通寶之贓者直以通寶論,如因軍興調(diào)發(fā),受通寶及三十貫者,已得死刑,準以金銀價,才為錢四百有奇,則當(dāng)杖。輕重之間懸絕如此!彼烀鼫史笗r銀價論罪。四年三月,參知政事李復(fù)亨言:“近制,犯通寶之贓者并以物價折銀定罪,每兩為錢二貫,而法當(dāng)贖銅者,止納通寶見錢,亦乞令依上輸銀,既足以懲惡,又有補於官!痹t省臣議,遂命犯公錯過誤者止征通寶見錢,贓污故犯者輸銀。 十二月,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溫迪罕思敬上書言:“錢之為泉也,貴流通而不可塞,積于官而不散則病民,散于民而不斂則闕用,必多寡輕重與物相權(quán)而后可。大定之世,民間錢多而鈔少,故貴而易行。軍興以來,在官殊少,民亦無幾,軍旅調(diào)度悉仰于鈔,日之所出動以萬計,至于填委市肆,能無輕乎?不若馳限錢之禁 ,許民自采銅鑄錢,而官制模范,薄惡不如法者令民不得用,則錢必日多,鈔可少出,少出則貴而易行矣。今日出益眾,民日益輕,有司欲重之而不得其法,至乃計官吏之俸、驗百姓之物力以斂之,而卒不能增重,曾不知錢少之弊也。臣謂宜令民鑄錢,而當(dāng)斂鈔者亦聽輸銀,民因以銀鑄錢為數(shù)等,文曰“興定元寶”,定直以備軍賞,亦救弊之一法也!背⒉粡。 五年閏十二月,宰臣奏:“向者寶券既弊,乃造‘貞祐通寶’以救之,迄今五年,其弊又復(fù)如寶券之末。初,通寶四貫為銀一兩,今八百余貫矣。宜復(fù)更造‘興定寶泉’,子母相權(quán),與通寶兼行,每貫當(dāng)通寶四百貫,以二貫為銀一兩,隨處置庫,許人以通寶易之。縣官能使民流通者,進官一階、升職一等,其或姑息以致壅滯,則亦追降的決為差。州府官以所屬司縣定罪賞,命監(jiān)察御史及諸路行部官察之,定撓法失糾舉法,失舉則御史降決,行部官降罰,集眾妄議難行者徒二年,告捕者賞錢三百貫!痹庠甓,始詔行之。二年五月,更造每貫當(dāng)通寶五十,又以綾印制“元光珍貨”,同銀鈔及余鈔行之。行之未久,銀價日貴,寶泉日賤,民但以銀論價。至元光二年,寶泉幾于不用,乃定法,銀一兩不得過寶泉三百貫,凡物可直銀三兩以下者不許用銀,以上者三分為率,一分用銀,二分用寶泉及珍貨、重寶。京師及州郡置平準務(wù),以寶泉銀相易,其私易及違法而能告者罪賞有差。是令既下,市肆?xí)冮],商旅不行,朝廷患之,乃除市易用銀及銀寶泉私相易之法。然上有限用之名,而下無從令之實,有司雖知,莫能制矣。義宗正大間,民間但以銀市易。天興二年十月印“天興寶會”于蔡州,自一錢至四錢四等,同見銀流轉(zhuǎn),不數(shù)月國亡。

 

金史

  《金史》撰成于元代,全書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議修于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別議論過修史的事,都因義例難定未付諸實行,直到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決定“各與正統(tǒng)”,《遼》、《金》、《宋》三史分別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元朝脫脫等主持編修的《金史》,是宋、遼、金三史中編撰得最好的一部,具體參加修纂的有沙剌班、王理、伯顏、趙時敏、費著、商企翁,鐵木爾塔識、張起巖、歐陽玄、王沂、楊宗瑞等,其中歐陽玄的貢獻最為突出,他制訂《金史》撰修的發(fā)凡舉例,書中的論、贊、表、奏皆他屬筆。從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開始編撰,至第二年十一月成書。全書共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有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記載了上起金太祖收國元年(1115年)阿骨打稱帝,下至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滅金,共一百二十年的歷史。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卷二十 志第一
卷二十一 志第二 卷二十二 志第三
卷二十三 志第四 卷二十四 志第五
卷二十五 志第六 卷二十六 志第七
卷二十七 志第八 卷二十八 志第九
卷二十九 志第十 卷三十 志第十一
卷三十一 志第十二 卷三十二 志第十三
卷三十三 志第十四 卷三十四 志第十五
卷三十五 志第十六 卷三十六 志第十七
卷三十七 志第十八 卷三十八 志第十九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 卷四十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九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卷五十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一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二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三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五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六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七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八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九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卷六十 表第二
卷六十一 表第三 卷六十二 表第四
卷六十三 列傳第一 卷六十四 列傳第二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 卷六十六 列傳第四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 卷六十八 列傳第六
卷六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七十 列傳第八
卷七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七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七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七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七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七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七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八十 列傳第十八
卷八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八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八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八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八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八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八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九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九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九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九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九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九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附錄 進金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