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在线播放免费观看中文版视频, 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免费安装,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忘忧草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观看黄片下载,超碰人人爽爽人人爽人人,中国一级A片AAA片,欧美老妇肥熟高清,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久久人人97超碰CaOPOren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金史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苗道潤 王福 移剌眾家奴 武仙 張甫 靖安民 郭文振 胡天作 張開 燕寧 苗道潤,貞祐初,為河北義軍隊長。宣宗遷汴,河北土人往往團結為兵,或為群盜。道潤有勇略,敢戰(zhàn)斗,能得眾心。比戰(zhàn)有功,略定城邑,遣人詣南京求官封。宰相難其事,宣宗召河南轉運使王擴問曰:“卿有智慮,為朕決道潤事。今即以其眾使為將?辖K為我盡力乎?”擴對曰:“兼制天下者,以天下為度。道潤得眾,有功因而封之,使自為守,羈縻使之,策之上也。今不許,彼負其眾,何所不可為!毙陬欀^宰執(zhí)曰:“王擴之言,實契朕心!庇谑浅罎櫺鋵④姟⑼樚燔姽(jié)度使事。貞祐四年,復以功遷懷遠大將軍、同知中山府事。再閱月,復戰(zhàn)有功,遷驃騎上將軍、中都路經(jīng)略使、兼知中山府事。頃之,加中都留守、兼經(jīng)略使。道潤前后撫定五十余城。 興定元年,詔道潤恢復中都,以山東兵益之。道潤奏:“去年十一月,臣遣總領張子明招降蠡州獨吉七斤。近日,河北東路兵馬都總管移剌鐵哥移軍蠡州,襲破子明軍,殺數(shù)百人,子明亦被創(chuàng)。臣將提兵問罪,重以鐵哥自拔來歸,但備之而已。今欲復取都城,乞無罪鐵哥,直令受臣節(jié)制,庶可集事!毙谝詥栐紫啵嘣唬骸暗罎、鐵哥不協(xié),不可相統(tǒng)屬!痹t以完顏宇行元帥府事,督道潤復中都,和輯鐵哥軍。 初,道潤與順天軍節(jié)度使李琛不相能,兩軍士兵因之相攻,琛遣兵攻滿城、完州,道潤軍拒戰(zhàn),殺琛兄榮及弟明等。琛奏:“潞州提控烏林答吾典承道潤風指,日謀侵害。山東行省數(shù)諭道潤與臣通和,竟不見從,且殺臣兄榮、弟明等,恣橫如此,將為后患!庇肿啵骸捌蛄詈颖敝莞俨幌嘟y(tǒng)攝,并聽帥府節(jié)制。仍遣官增減諸路兵力,使權均勢敵無相吞并,則百姓安農(nóng)畝矣。”道潤奏李琛以眾叛,陷滿城,攻完州。琛亦奏道潤叛。廷議以為兩人失和,故至于此,令山東行省樞密院諭。骸靶惺≡诒,自當俱聽節(jié)制,何待帥府。士兵本以義團結,且耕且戰(zhàn)。今乃聚之城寨,遂相并吞。百姓不安,皆由官長無所忌憚使之然也。嚴為約束,依時樹藝,無致生事!庇性t道潤與移剌鐵哥合兵撫定河北,令諸道兵互相應援。既而道潤與賈仝、賈瑀互相攻擊,詔道潤、賈仝、王福、武仙、賈瑀分畫各路元帥府控制之,彰德衛(wèi)輝招撫司隸樞密院。賈瑀既與道潤相攻,已而詐為約和,道潤信之,遂伏兵刺殺道潤。朝廷不能問,一軍彷徨所依,提控靖安民乞權隸潞州行元帥府,聽其節(jié)制。時興定二年也。 右丞侯摯乞以保、蠡、完三州隸真定,而蠡州舊受移剌眾家奴節(jié)制,一旦改隸真定,恐因而交爭。靖安民等愿隸潞州,乃令河北行省審處之。經(jīng)略副使張柔奏:“賈瑀攻易州寨,殺刺史馬信及其裨校,奪所佩金符而去!表曋,張柔攻賈瑀殺之。道潤既死,靖安民代領其眾,是后乃封建矣。 初,貞祐四年,右司諫術甲直敦乞封建河朔,詔尚書省議,事寢不行。興定三年,以太原不守,河北州縣不能自立,詔百官議所以為長久之利者。翰林學士承旨徙單鎬等十有六人以謂“制兵有三,一曰戰(zhàn),二曰和,三曰守。今欲戰(zhàn)則兵力不足,欲和則彼不肯從,唯有守耳。河朔州郡既殘毀,不可一概守之,宜取愿就遷徙者屯于河南、陜西,其不愿者許自推其長,保聚險阻!毙滩渴汤蓨W屯胡撒合三人曰:“河北于河南有輔車之勢,蒲、解于陜西有襟喉之要,盡徙其民,是撤其藩籬也。宜令諸郡,選才干眾所推服、能糾眾遷徙者,愿之河南或晉安、河中及諸險隘,量給之食,授以曠土,盡力耕稼。置僑治之官,以撫循之。擇其壯者,教之戰(zhàn)陣。敕晉安、河中守臣檄石、嵐、汾、霍之兵,以謀恢復,莫大之便!北可袝鵀趿执鹋c等二十一人曰:“河朔諸州,親民掌兵之職,擇土人嘗居官、有材略者授之,急則走險,無事則耕種!毙帐挂曝莨庾娴热嗽唬骸岸忍畡,雖暫失之,頃亦可復。當募土人威望服眾者,假以方面重權。能克復一道,即以本道總管授之。能捍州郡,即以長佐授之。必能各保一方,使百姓復業(yè)!碧狳c尚食局石抹穆請以高爵募民,大概同光祖議。宰臣欲置公府,宣宗意未決,御史中丞完顏伯嘉曰:“宋人以虛名致李全,遂有山東實地。茍能統(tǒng)眾守土,雖三公亦何惜焉!毙谠唬骸八帐露ǎ疅o乃多乎!辈卧唬骸叭羰露,以三公就節(jié)鎮(zhèn)何不可者!毙谝饽藳Q。 四年二月,封滄州經(jīng)略使王福為滄海公,河間路招撫使移剌眾家奴為河間公,真定經(jīng)略使武仙為恒山公,中都東路經(jīng)略使張甫為高陽公,中都西路經(jīng)略使靖安民為易水公,遼州從宜郭文振為晉陽公,平陽招撫使胡天作為平陽公,昭義軍節(jié)度使完顏開為上黨公,山東安撫副使燕寧為東莒公。九公皆兼宣撫使,階銀青榮祿大夫,賜號“宣力忠臣”,總帥本路兵馬,署置官吏,征斂賦稅,賞罰號令得以便宜行之。仍賜詔曰:“乃者邊防不守,河朔失寧,卿等自總戎昭,備殫忠力,若能自效,朕復何憂。宜膺茅土之封,復賜忠臣之號。除已畫定所管州縣外,如能收得鄰近州縣者,亦聽管屬。” 王福,本河北義軍,積戰(zhàn)功累遷同知橫海軍節(jié)度使事、滄州經(jīng)略副使。興定元年,福遣提控張聚、王進復濱、棣二州,以聚攝棣州防御使,進攝濱州刺史。久之,福與聚有隙,聚以棣州附于益都張林。 興定三年九月,福上言:“滄州東濱滄海,西連真定,北備大兵,可謂要地。乞選重臣為經(jīng)略使,得便宜從事,以鎮(zhèn)撫軍民。”朝廷以福初率義兵復滄州,招集殘兵,今有眾萬余,器甲完具,自雄一方。與益都張林、棣州張聚皆為鄰境。今利津已不守,遼東道路艱阻,且其意本欲自為使,但托詞耳。因而授之,使招集濱、棣之人,通遼東音問,今若不許,宋人或以大軍迫脅,或以官爵招之,將貽后悔!毙谝詾槿,乃以福為本州經(jīng)略使,仍令自擇副使。會福有戰(zhàn)功,遷遙授同知東平府事、權元帥右都監(jiān),經(jīng)略節(jié)度如故。興定四年,封為滄海公,以清、滄、觀州,鹽山、無棣、樂陵、東光、寧津、吳橋、將陵、阜城、蓚縣隸焉。 四月,紅襖賊李二太尉寇樂陵,棣州張聚來攻,福皆擊卻之。李二復寇鹽山,經(jīng)略副使張文與戰(zhàn),李二大敗,擒其統(tǒng)制二人,斬首二千級,獲馬三十匹。七月,宋人與紅襖賊入河北,福嬰城固守。益都張林、棣州張聚日來攻掠,滄州危蹙,福將南奔,為眾所止,遂納款于張林。東平元帥府請討福,乞益河南步卒七千、騎兵五百,滑、浚、衛(wèi)州資助芻糧,先定賞格,以待有功。朝廷以防秋在近,河南兵不可往,東平兵少,不能獨成功,待至來年春,使東平帥府與高陽公并力討之,乃止。 移剌眾家奴,積戰(zhàn)功,累官河間路招撫使,遙授開州刺史,權元帥右都監(jiān),賜姓完顏氏。興定四年,與張甫俱封。眾家奴封河間公,以獻、蠡、安、深州、河間、肅寧、安平、武強、饒陽、六家莊、郎山寨隸焉。興定末,所部州縣皆不可守。元光元年,移屯信安,本張甫境內(nèi)。張甫因奏:“信安本臣北境,地當沖要,乞權改為府以重之!痹t改信安為鎮(zhèn)安府。是歲,與甫合兵,復取河間府及安、蠡、獻三州,與張甫皆遷金紫光祿大夫。二年,眾家奴及張甫同保鎮(zhèn)安,各當一面,別遣總領提控孫汝楫、楊壽、提控袁德、李成分保外垣,遂全鎮(zhèn)安。未幾,眾家奴奏:“鎮(zhèn)安距迎樂堌?诙儆嗬,實遼東往來之沖。高陽公甫有海船在鎮(zhèn)安西北,可募人直抵遼東,以通中外之意。若賞不重不足以使人,今擬應募者特遷忠顯校尉,授八品職,仍賞寶泉五千貫。如官職已至忠顯八品以上者,遷兩官、升職一等,回日再遷兩官、升職二等!痹t從之。 武仙,威州人;蛟粐L為道士,時人以此呼之。貞祐二年,仙率鄉(xiāng)兵保威州西山,附者日眾,詔仙權威州刺史。興定元年,破石海于真定,宣差招撫使惟宏請加官賞,真授威州刺史,兼真定府治中,權知真定府事。遷洺州防御使、兼同知真定府事,遙授河平軍節(jié)度使。興定四年,遷知真定府事,兼經(jīng)略使,遙領中京留守,權元帥右都監(jiān)。無何,封恒山公,以中山、真定府,沃、冀、威、鎮(zhèn)寧、平定州,抱犢寨,欒城、南宮縣隸焉。同時九府,財富兵強恒山最盛。 是歲,歸順于大元,副史天倪治真定。仙兄貴為安國軍節(jié)度使,史天祥擊之,貴亦歸順于大元。仙與史天倪俱治真定且六年,積不相能,懼天倪圖己,嘗欲南走。宣宗聞之,詔樞密院牒招之,仙得牒大喜。正大二年,仙賊殺史天倪,復以真定來降。天元大將笑乃泬討仙,仙走。閱月,乘夜復入真定,笑乃泬復擊之,仙乃奔汴京。五年,召見,哀宗使樞密判官白華導其禮儀,復封為恒山公,置府衛(wèi)州。七年,仙圍上黨,已而大兵至,仙遁歸。未幾,衛(wèi)州被圍,內(nèi)外不通。詔平章政事合達、樞密副使蒲阿救之,徙仙兵屯胡嶺關,扼金州路。 八年十一月,大元兵涉襄漢,合達、蒲阿駐鄧州,仙由荊子口會鄧州軍。天興元年正月丁酉,合達、蒲阿敗績于三峰山,仙從四十余騎走密縣,趨御寨,都尉烏林答胡土不納,幾為追騎所得。乃舍騎,步登嵩山絕頂清涼寺,謂登封蘭若寨招撫使霍琢僧秀曰:“我豈敢入汴京。一旦有急,縛我獻大國矣。”遂走南陽留山,收潰軍得十萬人,屯留山及威遠寨。立官府,聚糧食,修器仗,兵勢稍振。 三月,汴京被圍,哀宗以仙為參知政事、樞密副使,河南行省,詔與鄧州行省思烈合兵入救。八月,至密縣東,遇大元大將速不泬兵過之,仙即按軍眉山店,報思烈曰:“阻澗結營待仙至俱進,不然敗矣!彼剂壹庇零辏宦,行至京水,大兵乘之,不戰(zhàn)而潰。仙亦令其軍散走,期會留山,仙至留山,潰軍至者益眾。哀宗罷思烈為中京留守,詔仙曰:“思烈不知兵,向使從卿阻澗之策,豈有敗哉。軍務一以付卿,日夕以待,戮力一心,以圖后舉!笔辉,遣刑部主事烏古論忽魯召仙,仙不欲行,乃上疏陳利害,請緩三月,生死入援。 初,思烈至鄭州,承制授宣差總領黃摑三合五朵山一帶行元帥府事、兼行六部尚書。及仙還留山,惡三合權盛,改為征行元帥,屯比陽。三合怨仙奪其權,乃歸順于大元,大將速不泬署三合守裕州。三合乃詐以書約仙取裕州,可以得志。仙信之。三合乃報大元大將,遣兵夾擊,敗仙于柳河,仙跳走圣朵寨。 初,沈丘尉曹政承制召兵西山,裕州防御使李天祥不用命,政斬之以徇。仙至圣朵,謂政曰:“何故擅誅吾將?”政曰:“天祥違詔,逗遛不行,政用便宜斬之!毕膳唬骸敖袢招顏砥疖姡魅招顏砥疖,因此軍卒戰(zhàn)亡殆盡矣。自今選甚人來亦不聽,且教兒郎輩山中休息!庇衷唬骸疤煜楣凶,待我來處置,汝何人,輒敢殺之!”政曰:“參政柳河失利,不知存亡,天祥違詔,何為不殺?”仙大怒,叱左右奪政所佩銀牌,令總領楊全械系之。會赦,猶囚之,及仙敗,始得釋,與楊全俱降宋。 是時,哀宗走歸德,遣翰林修撰魏璠間道召仙。行至裕州,會仙敗于柳河,璠矯詔招集潰軍以待仙,仙疑璠圖已。二年正月,仙閱兵,選鋒尚十萬,璠曰:“主上旦夕西首望公,公不宜久留于此!毕膳瑤讱[。璠及忽魯剌還歸德,仙乃奏請誅璠,哀宗不聽,以璠為歸德元帥府經(jīng)歷官。璠字邦彥,渾源人,貞祐二年進士云。 仙部將董祐有戰(zhàn)功,詔賜虎符,仙畏其逼己,久不與佩。祐憾之,乃結官奴欲殺仙,猶豫未敢發(fā)。近侍局使完顏四和有謀敢斷,嘗征兵鄧州,圉牧使移剌呆合有異志。六四和以計誅之。祐使謂四和曰:“仙終不肯入援,祐等位卑,力不能誅,惟君為國家圖之。”四和曰:“已殺呆合,復殺武仙,他日使者來,人誰肯信!辈粡摹O芍v嘗有此謀,使祐使河北,其后竟殺之。 三月,仙以圣朵軍食不足,徙軍鄧州,仰給于鄧州總帥移剌瑗。鄧州倉廩亦乏,乃分軍新野、順陽、淅川就食民家。遣講議官朱概、劉琢往襄陽,借糧于宋制置使史嵩之。琢、概持兩端,畏留,乃以情告史嵩之曰:“仙兵勢不復振矣!鼻以唬骸懊麨榻杓Z,實欲納款,待將軍一諾耳!贬灾詾閷嵢,遣田俊持書報仙。四月,仙遣大理少卿張伯直取糧于襄陽,屯軍小江口以待之。嵩之聞張伯直至大喜,謂仙送款矣,發(fā)書乃謝狀也,大怒,留伯直不遣。 仙自順陽入鄧州,移剌瑗畏逼,以女女仙,仙不疑,納之,乃還順陽。鄧州糧盡,瑗終疑仙。五月,瑗舉城降宋。嵩之益知仙軍虛實,使孟珙率兵五千襲仙軍于順陽。是時,仙令士卒刈麥供軍,未至二里許,始覺,仙率帳下百余人迎擊之,孟珙不敢前。俄頃,軍士稍集,有五六百人,大敗珙軍。珙與數(shù)百人脫走,生擒其統(tǒng)制、統(tǒng)領數(shù)十人,獲馬千余。至是,概、琢妄謂將納款于嵩之之語泄矣,仙皆誅之。 移剌瑗本名粘合,字廷玉。世襲契丹猛安,累功鄧州便宜總帥。既至襄陽,使更姓名,稱歸正人劉介,具將校禮謁制置使。瑗大悔恨,明年三月,疽發(fā)背死。 孟珙雖敗而去,仙懼宋兵復來,七月,徙淅川之石穴。是時,哀宗在蔡州,遣近侍兀顏責仙赴難,詔曰:“朕平日未嘗負卿,國家危難至此,忍擁兵自恃,坐待滅亡邪?”將士聞之,相視哽咽,皆愿赴難與國同生死。仙懼眾心有變,乃殺馬牛,與將士三千人歃血盟誓,不負國家,眾乃大喜。無何,仙復謂眾曰:“蔡州道梗,吾兵食少,恐不能到。且蔡不可堅守,縱到亦無益。近遣人覘視宋金州,百姓據(jù)山為柵極險固,廣袤百里,積糧約三百萬石。今與汝曹共圖之,可不勞而下,留老弱守此寨以為根本,然后選勁勇趨蔡,迎上西幸,未晚也!北娢醇皯戳罱湫欣。取淅川溯流而上,山路險阻,霖雨旬日水湍悍,老幼溺死者不可勝數(shù),糧食絕,軍士亡者八九。仙計無所出,八月,乃由荊子口東還,自內(nèi)鄉(xiāng)將入圣朵寨,至峽石左右八疊秋林,聞總領楊全已降宋,留秋林十日乃遷大和。九月,至黑谷泊,進退失據(jù),遂謀北走,行部尚書盧芝、侍郎石玠不從。 芝字庭瑞,河東人,任子補官,以西安軍節(jié)度使行尚書。玠字子堅,河中人,崇慶二年進士,以汝州防御使行侍郎。二人相與謀曰:“吾等知仙不恤國家久矣。諫之不從,去之未可,事至今日, 正欠蔡州一死耳。假若不得到蔡州,死于道中,猶勝死于仙也!奔热,仙始覺,追玠殺之。芝走至南陽,為土賊所害。 甲午,蔡州破。糧且盡,將士大怨,皆散去。仙無所歸,乃從十八人北渡河,又亡五人。五月,趨澤州,為澤之戍兵所殺。 張甫,賜姓完顏氏。初歸順大元。涿州刺史李瘸驢招之,興定元年正月,甫與張進俱來降。東平行省蒙古綱承制除甫中都路經(jīng)略使,進經(jīng)略副使。二年,苗道潤死,河北行省侯摯承制以李瘸驢權道潤中都路經(jīng)略使,甫與張柔為副。頃之,苗道潤之眾請以靖安民代道潤。是時,張柔、安民實分掌道潤部眾,朝廷乃以瘸驢為中都東路經(jīng)略使,自雄、霸以東皆隸之。 甫、進與永定軍節(jié)度使賈仝不協(xié),以兵相攻,奪據(jù)仝地,取仝馬以遺經(jīng)略使李瘸驢,瘸驢受之。朝廷怪瘸驢不能和輯州府,乃有向背,召瘸驢別與官職。召東平蒙古綱講睦甫與賈仝。綱遣同知安武軍王郁、博野令高常住往平之,輒留瘸驢不遣,因奏曰:“張甫本受瘸驢招降,情意厚善,今遣郁先與瘸驢議所以平之者然后可。況甫等不識禮義之人,瘸驢就征則皆自疑,恐生他變,故不避專擅之罪!痹t從綱奏。未幾,賈仝復以兵捕甫部民,殺甫參議官邢<王畢>。甫率兵攻之,賈仝敗走,遂自縊死。甫請符印以安輯部眾,詔與之。 無何,李瘸驢歸順大元。甫為中都東路經(jīng)略使、遙授同知彰德府事、權元帥右都監(jiān)。三年,張進為中都南路經(jīng)略使。甫奏:“真定兵沖,乞遣重臣與恒山公武仙并力守之!辈粓蟆<罢娑ú皇,甫復奏:“權元帥右都監(jiān)柴茂保冀州水寨,孤立無援,若不益兵,非臣之所知也。” 四年,甫封高陽公,以雄、莫、霸州,高陽、信安、文安、大城、保定、靜海、寶坻、武清、安次縣隸焉。元光元年,移剌眾家奴不能守河間,甫居之信安。是歲,以功進金紫光祿大夫,始賜姓完顏。二年二月,張進亦遷元帥左監(jiān)軍,賜姓完顏。 靖安民,德興府永興縣人。貞祐初,充義軍,歷謀克、千戶、總領、萬戶、都統(tǒng),皆隸苗道潤麾下。以功遙授定安縣令,遷涿州刺史,遙授順天軍節(jié)度使。充提控。興定元年,遙授安武軍節(jié)度使。興定二年,遷知德興府事、中都路總領招撫使。是歲,苗道潤死,安民代領其眾,行省承制以涿州刺史李瘸驢權中都路經(jīng)略使。三年,詔瘸驢自雄、霸以東為中都東路經(jīng)略使,自易州以西安民為中都西路經(jīng)略使。西山義軍屯壘諸招撫皆隸焉。 四年,遙授知德興府事,權元帥左監(jiān)軍,行中都西路元帥府事。三月,安民上書曰:“苗道潤撫定州縣五十余城,其功甚大,西京路經(jīng)略使劉鐸嫉其功,反間賈瑀、李琛與道潤不協(xié),轉相攻伐,竟以陰謀殺道潤。鐸令所部劉智元等掠鎮(zhèn)撫孫資孫、招撫楊德勝家人二十余口,錮之山寨。若鐸常居此,恐致敗事!眲㈣I亦遣副使劉璋詣南京自訴,且言:“安民侵入飛狐之境,冒濫封拜,誘惑人心,強抑總領馮通等輸銀粟。索飛狐總領王彥暉,彈壓劉智元、杜貴,欲充偏裨。彥暉等拒之,輒殺貴而杖智元,竟驅彥暉而去!庇盅裕骸敖(jīng)略職卑,以致從宜李柏山等日謀見害。乞許罷去!蓖⒆h,劉鐸本行招誘逋亡,今乃與安民互相論列,以起爭端。苗道潤死,安民實代領其眾,彥暉等軍本隸道潤,當聽安民節(jié)制。乃召鐸還。頃之,封易水公,以涿、易、安肅、保州,君氏川、季鹿、三保河、北江、礬山寨、青白口、朝天寨,水谷、歡谷、車安寨隸焉。十月,安民出兵至礬山,復取檐車寨。 大元兵圍安民所居山寨,守寨提控馬豹等以安民妻子及老弱出降,安民軍中聞之駭亂,眾議欲降以保妻子。安民及經(jīng)歷官郝端不肯從,遂遇害。詔贈金紫光祿大夫。 郭文振,字拯之,太原人。承安二年進士。累官遼州刺史。貞祐四年,昭義節(jié)度使必蘭阿魯帶請升遼州為節(jié)鎮(zhèn),廷議遼州城郭人戶不稱節(jié)鎮(zhèn),而文振有功當遷,乃以本官充宣差從宜都提控。興定元年,詔文振接應苗道潤,恢復中都,會道潤與賈仝相攻而止。 文振治遼州,深得眾心。興定三年,遷遙授中都副留守,權元帥左都監(jiān),行河東北路元帥府事,刺史、從宜如故。文振招降太原東山二百余村,遷老幼于山寨,得壯士七千,分駐營柵,防護秋獲。文振奏:“若秋高無兵,直取太原,河東可復。”優(yōu)詔許之。十月,權元帥右都監(jiān)、行元帥府事,與張開合堅、臺州兵復取太原。四年,詔升樂平縣為皋州,壽陽縣西張寨為晉州,從文振之請也。 文振上疏曰:“揚子云有言:‘御得其道,則天下狙詐咸作使;御失其道,則天下狙詐咸作敵!刑煜抡邔徦。河朔自用兵之后,郡邑蕭然,并無官長,武夫悍卒因緣而起以為得志,僣越名位,瓜分角競,以相侵攘,雖有內(nèi)除之官,亦不得領其職,所為不法,可勝言哉?乞行帥府擅請便宜,妄自夸張以尊大其權,包藏之心蓋可知也。朝廷因而撫之,假權傅授,至與各路帥府力侔勢均,不相統(tǒng)屬。陜西行省總為節(jié)制,相去遼遠,道路梗塞,卒難聞知。故飛揚跋扈,無所畏憚,鄰道相望,莫敢誰何。自平陽城破以來,河北不置行省,朝廷信臣不復往來布揚聲教,但令曳剌行報而已。所司勞以酒食,悅以貨財,借其聲,共欺朝廷。奸幸既行,遂至驕恣,變故之生,何所不有,此臣所以夙夜痛心而為之憂懼也。乞分遣公廉之官,遍詣訪察,庶知所在利害之實。伏見澤、潞等處芻糧猶廣,人民猶眾,地多險阻,乞選重臣復置行省,皆聽節(jié)制,上下相維,可臂指使之,則國勢日重,奸惡不萌矣!笔菚r,澤、潞已詔張開規(guī)劃,不能盡用文振之言,但令南京兵馬使術甲賽也行帥府于懷、孟而已。是歲,封晉陽公,河東北路皆隸焉。 文振奏:“孟州每以豪猾不逞之人攝行州事,朝廷重于更代,就令主之。去年,伯德和攝刺史,提控伯德安殺之,奪其職。河東行省以陳景璠代安,安內(nèi)不能平,因誣告景璠死罪,朝廷未及按問,安輒逐之。恥受臣節(jié)制,宣言于眾,待道路稍通,當隸恒山公節(jié)制。今真定已不守,安猶向慕不已。臣征兵諸郡,安輒詭辭不遣。臣若興師,是自生一敵,非國家之便也。聞安有女,臣輒違律令為侄孫述娶之,安遂見許。臣非愿與安為姻,為公家計,屑就之耳。自結親以來,安頗循率以從王事,法不當娶而輒娶之,敢以此罪為請。”宣宗嘉其意,遣近臣慰諭之。文振復奏:“武仙所統(tǒng)境土甚大,雖與林州元帥府共招撫之,乞更選本土州縣官,重其職任,同與安集,可使還定!毙谟闷洳。 五年,文振奏:“臣所統(tǒng)嵐、管、庾、石、寧化、保德諸州,境土闊遠,不能周知利害,恐誤軍國大計。伏見葭州刺史古里甲蒲察智勇過人,深悉河東事勢,乞令行元帥府事,或為本路兵馬都總管,與臣分治。”詔文振就擇可者處之便地,仍受文振節(jié)制。 上黨公張開以厚賞誘文振將士,頗有亡歸者。詔分遼、潞粟賑太原饑民,張開不與。文振奏其事,詔遣使慰諭之。文振復申前請,以葭州刺史古里甲蒲察分治嵐、管以西諸州,制可,仍令防秋后再度其宜。文振請分上黨粟以贍太原,詔文振與張開計度。頃之,詔以石州隸晉陽公府。 元光元年,林州行元帥府惟良得罪召還,文振奏:“近聞惟良召還,臣竊以為不可。惟良在林州五歲,政尚寬厚,大得民心,今茲被召,軍民遮路泣留。其去未幾,{山義}尖之眾作亂,逐招撫使康瑭。乞遣惟良還林州為便!辈辉S。 文振上書:“乞遣前平章政事胥鼎行省河北,諸公府、帥府并聽節(jié)制,詔諭百姓使知不忘遺黎之意,然后以河南、陜西精銳并力恢復!辈粓。文振復奏:“河朔百姓引領南望,臣再四請于樞府,但以會合府兵為言。公府雖號分封,力實單弱,且不相統(tǒng)攝,所在被兵。朝廷不即遣兵復河北,人心將以為舉河朔而棄之,甚非計也!蔽恼翊蟮钟瘃愣樾惺,定河北,朝廷不能用。 二年,詔文振應援史詠復河東。是歲,遼州不能守,徙其軍于孟州,以部將郝安等為文振副,護沿山諸寨。文振辭公府,詔不許。頃之,文振部將汾州招撫使王遇與孟州防御使納蘭謀古魯不相能,復徙衛(wèi)州,然亦不可以為軍,迄正大間,寓于衛(wèi)而已。 胡天作,字景山,管州人。初以鄉(xiāng)兵守御本州,累功少中大夫、管州刺史。興定二年,遙授同知太原府事,刺史如故。是歲,平陽失守,改同知平陽府事。三年,復取平陽,天作言:“汾、潞皆置帥府,平陽大鎮(zhèn),今稍完復,所管州縣,不下十萬戶,復業(yè)者相繼不絕,其過汾、潞遠甚,宜一體置之!笔菚r,晉安、嵐州皆有帥府,乃以天作充便宜招撫使、權元帥左都監(jiān)。四年,封平陽公,以平陽、晉安府,隰、吉州隸焉。天作請以晉安府之翼城縣為翼州,以垣曲、絳縣隸焉。置平水縣于汾河之西,朝廷皆從之。 初,軒成本隸程琢麾下,琢死,成率眾保隰州,以為同知隰州軍州事、兼提控軍馬。成增繕器甲,招納亡命,頗有他志。是時,隰州方用兵,未可制,天作請增置要害州縣,以分其勢。隰州之境蒲縣最居其沖,可改為州,隰川之仵城鎮(zhèn)可改為縣,選官守備。詔升蒲縣為蒲州,以大寧縣隸之,仵城鎮(zhèn)為仵城縣。天作守平陽凡四年,屢有功,詔錄其子定哥為奉職。 元光元年十月,青龍堡危急,詔遣古里甲石倫會張開、郭文振兵救之,次彈平寨東三十里,不得進。知府事術虎忽失來、總領提控王和各以兵歸順,臨城索其妻子,兵民皆潰,執(zhí)天作出。天作已歸順,詔誅忽失來子之南京者,命天作子定哥承應如故。天作已受大元官爵,佩虎符,招撫懷、孟之民,定哥聞之,乃自經(jīng)死,贈信武將軍、同知睢州軍州事。詔張開、郭文振招天作,天作至濟源,欲脫走,先遣人奏表南京,大元大將惡其反復,遂誅之。 天作死后,宣宗以同知平陽府事史詠權行平陽公府事,后封平陽公。平陽初破,詠父祚、母蕭氏藏于窟室,索出之,使祚招詠,祚乃自縊死,蕭氏逃歸。詠妻梗氏亦自死。宣宗贈祚榮祿大夫、京兆郡公,謚成忠。蕭氏封京兆郡太夫人,賜號歸義。梗氏贈京兆郡夫人,謚義烈。未幾,詠乞內(nèi)徙,徙其軍于解州河中府。 張開,賜姓完顏氏,景州人。至寧末,河北兵起,開團結鄉(xiāng)兵為固守,累功遙授同知清州防御事,兼同知觀州事。貞祐四年,開率所部復取河間府及滄、獻二州十有三縣。開有宣撫司留付名宣敕二百道,奏乞從權署置,就任所復州縣舊官,闕者補之。詔遷同知觀州軍州事。開復清州,乞輸鹽易糧,詔與之糧。遷觀州刺史、權本州經(jīng)略使。至是,始賜姓完顏氏。開奏乞許便宜,及論淇門、安陽、黎陽皆作堰塞水,河運不通,乞開發(fā)水道,不報。觀州糧盡,是歲秋,徙軍輝州,乞麥種三千石、驢騾三百或寶券二百貫,戶部不與。御史臺奏:“開自觀州轉戰(zhàn)來此,久著勞績,欲令其軍耕種以自給,有司計小費拒不與。乞斷自宸衷,與之麥種,若無?膳c,給以寶券!敝瓶。 是歲,潼關不守,被召入衛(wèi)南京。興定元年,遙授澤州刺史。二年,遙授同知彰德府、兼總領提控。三年,充潞州招撫使。林州元帥府徙潞人實林州,既復遣還。開乞隸晉安元帥府,或與林州并置元帥府,各自為治。十月,開以權昭義軍節(jié)度使、遙授孟州防御使、權元帥左都監(jiān)、行元帥府事,與郭文振共復太原。四年,封上黨公,以澤、潞、沁州隸焉。五年,詔復以涉縣為崇州,從開請也。元光元年,復取高平縣及澤州。二年,大戰(zhàn)壺關,有功。既而潞州危急,開奏:“封建公府以固屏翰,今胡天作出平陽,郭文振南徙河東,公府獨臣與史詠而已。乞升澤、沁二州為節(jié)鎮(zhèn),以重守御!痹t以澤為忠昌軍,沁為義勝軍。林州{山義}尖寨眾亂,逐招撫使康瑭,推杜仙為招撫使,開請以盧芝瑞為副,代領其眾。又奏:“比聞郭文振就食懷、孟,史詠徙解州,高倫遷葛伯寨,各自保守,民安所仰哉?臣領孤軍,內(nèi)無儲峙,外無應援,臣不敢避失守之罪,恐益重朝廷之憂! 正大間,潞州不守,開居南京,部曲離散,名為舊公,與匹夫無異。天興初,起復,與劉益為西面元帥,領安平都尉紀綱軍五千攻衛(wèi)州,敗績于白公廟。是時,哀宗走歸德,開與劉益謀收潰兵從衛(wèi),不果,遂與承裔西走,皆為民家所殺。 初置公府,開與恒山公武仙最強。后駐兵馬武山,遣人間道請糧二萬石,用事者難之,止給二千石。公府將佐得報皆不敢白,開聞,置酒召諸將曰:“朝廷待某特厚,今日與諸君一醉。”諸將問故,曰:“頃以糧竭為請,祈二萬而得二千,是吾君相不以武仙輩待我也。”是時,郭文振處開西北,當兵之沖,民貧地瘠,開又不奉命以糧賑文振軍。文振窮竄,開勢愈孤,以至于敗。 燕寧,初為莒州提控,守天勝寨,與益都田琢、東平蒙古綱相依為輔車之勢。山東雖殘破,猶倚三人為重。紅襖賊王公喜據(jù)注子堌,率眾襲據(jù)沂州。寧擊走之,遂復沂州,語在《田琢傳》。寧既屢破紅襖賊,招降胡七、胡八,引為腹心,賊中聞之多有欲降者。累官遙授同知安化軍節(jié)度使事、山東安撫副使。興定四年,封東莒公,益都府路皆隸焉。五年,與蒙古綱、王庭玉保全東平,以功遷金紫光祿大夫。還天勝,戰(zhàn)死。蒙古綱奏:“寧克盡忠孝,雖位居上公,祖考未有封爵,身沒之后老稚無所衣食,乞降異恩以勵節(jié)義之士!痹t贈故祖皋銀青榮祿大夫,祖母張氏范陽郡夫人,父希遷金紫光祿大夫,母彭氏、繼母許氏、妻霍氏皆為范陽郡夫人,族屬五十二人皆廩給之。 自益都張林逐田涿,繼而寧死,蒙古綱勢孤,徙軍邳州,山東不復能守矣。 贊曰:苗道潤死,中分其地,靖安民有其西之半,中分以東者其后張甫有之,然無北境矣。大凡九公封建,《宣宗實錄》所載如此。他書載滄海公張進、河間公移剌中哥、易水公張進、晉陽公郭棟,此必正大間繼封,如史詠繼胡天作者,然不可考矣。

 

金史

  《金史》撰成于元代,全書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議修于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公元1261年),以后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別議論過修史的事,都因義例難定未付諸實行,直到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決定“各與正統(tǒng)”,《遼》、《金》、《宋》三史分別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元朝脫脫等主持編修的《金史》,是宋、遼、金三史中編撰得最好的一部,具體參加修纂的有沙剌班、王理、伯顏、趙時敏、費著、商企翁,鐵木爾塔識、張起巖、歐陽玄、王沂、楊宗瑞等,其中歐陽玄的貢獻最為突出,他制訂《金史》撰修的發(fā)凡舉例,書中的論、贊、表、奏皆他屬筆。從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開始編撰,至第二年十一月成書。全書共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有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記載了上起金太祖收國元年(1115年)阿骨打稱帝,下至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滅金,共一百二十年的歷史。

卷一 本紀第一 卷二 本紀第二
卷三 本紀第三 卷四 本紀第四
卷五 本紀第五 卷六 本紀第六
卷七 本紀第七 卷八 本紀第八
卷九 本紀第九 卷十 本紀第十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卷二十 志第一
卷二十一 志第二 卷二十二 志第三
卷二十三 志第四 卷二十四 志第五
卷二十五 志第六 卷二十六 志第七
卷二十七 志第八 卷二十八 志第九
卷二十九 志第十 卷三十 志第十一
卷三十一 志第十二 卷三十二 志第十三
卷三十三 志第十四 卷三十四 志第十五
卷三十五 志第十六 卷三十六 志第十七
卷三十七 志第十八 卷三十八 志第十九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 卷四十 志第二十一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二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三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四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五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六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七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八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九
卷四十九 志第三十 卷五十 志第三十一
卷五十一 志第三十二 卷五十二 志第三十三
卷五十三 志第三十四 卷五十四 志第三十五
卷五十五 志第三十六 卷五十六 志第三十七
卷五十七 志第三十八 卷五十八 志第三十九
卷五十九 表第一 卷六十 表第二
卷六十一 表第三 卷六十二 表第四
卷六十三 列傳第一 卷六十四 列傳第二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 卷六十六 列傳第四
卷六十七 列傳第五 卷六十八 列傳第六
卷六十九 列傳第七 卷七十 列傳第八
卷七十一 列傳第九 卷七十二 列傳第十
卷七十三 列傳第十一 卷七十四 列傳第十二
卷七十五 列傳第十三 卷七十六 列傳第十四
卷七十七 列傳第十五 卷七十八 列傳第十六
卷七十九 列傳第十七 卷八十 列傳第十八
卷八十一 列傳第十九 卷八十二 列傳第二十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二十一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二十二
卷八十五 列傳第二十三 卷八十六 列傳第二十四
卷八十七 列傳第二十五 卷八十八 列傳第二十六
卷八十九 列傳第二十七 卷九十 列傳第二十八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九 卷九十二 列傳第三十
卷九十三 列傳第三十一 卷九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卷九十五 列傳第三十三 卷九十六 列傳第三十四
卷九十七 列傳第三十五 卷九十八 列傳第三十六
卷九十九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一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二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三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四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六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七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八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九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十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十一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十二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十三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十四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十五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十六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十七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十八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七十三 附錄 進金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