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元史

 

卷六十 志第十二

◎地理三 ○陜西諸道行御史臺 陜西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屬州十二,屬縣八十八。(本省陸站八十處,水站一處。) 奉元路,(上。)唐初為雍州,后改關(guān)內(nèi)道,又改京兆府,又以京城為西京,又曰中京,又改上都。宋分陜西永興、秦鳳、熙河、涇原、環(huán)慶、鄜延為六路。金并陜西為四路。元中統(tǒng)三年,立陜西四川行省,治京兆。至元初,并云陽縣入涇陽,櫟陽縣入臨潼,終南縣入盩啡。十六年,改京兆為安西路總管府。二十三年,四川置行省,改此省為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大德元年,移云南行臺于此,為陜西行臺;蕬c元年,改安西為奉元路。戶三萬三千九百三十五,口二十七萬一千三百九十九。(壬子年數(shù)。)領(lǐng)司一、縣十一、州五。州領(lǐng)十五縣。 錄事司。 縣十一 咸寧,(下。)長安,(下。)咸陽,(下。)興平,(下。)臨潼,(下。屯田一千二十頃有奇。)藍(lán)田,(下。)涇陽,(下。至元二年,并入高陵縣。三年復(fù)立。屯田一千三十頃有奇。)高陵,(下。)鄠縣,(下。)盩啡,(下。屯田九百四十三頃有奇。)郿縣。(下。舊為郿州,添置柿林縣。至元元年,省郿州為郿縣,廢柿林。) 州五 同州,(下。)唐初為同州,又改馮翊郡,又復(fù)為同州。宋為定國軍。金因之。元仍為同州。領(lǐng)五縣: 朝邑,(下。)白水,(下。)郃陽,(下。)澄城,(下。)韓城。(下。唐、宋為韓城縣,金曰楨州。至元元年,州廢。二年再立。六年,州又廢,止設(shè)縣。) 華州,(下。)唐改鎮(zhèn)國軍。宋改鎮(zhèn)潼軍。金改金安軍。元復(fù)為華州。(西岳華山在焉。)領(lǐng)三縣: 華陰,(下。)蒲城,(下。)渭南。(下。屯田一千二百二十二頃有奇。) 耀州,(下。)唐初立宜州,后為華原縣,后又為耀州。宋為感義軍,又改感德軍,又為耀州如故。金因之。元至元元年,并華原縣入州,又并美原入富平。領(lǐng)三縣: 三原,(下。)富平,(下。)同官。(下。) 乾州,(下。)唐以高宗乾陵所在,改醴泉縣為奉天,又升為乾州。宋改醴州。金復(fù)改乾州。元至元元年,并奉天縣入州。五年,復(fù)置奉天,省好畤入焉,又割永壽來屬,后又改奉天為醴泉。領(lǐng)三縣: 醴泉,(下。)武功,(下。)永壽。(下。宋、金屬邠州。至元十五年,徙縣治于麻亭。) 商州,(下。)唐初為商州,又改上洛郡,又復(fù)為商州。宋及元皆因之。領(lǐng)一縣: 洛南。(下。) 延安路,(下。)唐初為延州,又改延安郡,又為延州。宋為延安府。金為鄜延路。元改延安路。戶六千五百三十九,口九萬四千六百四十一。(壬子年數(shù)。)領(lǐng)縣八、州三。州領(lǐng)八縣。(本路屯田四百八十余頃。) 縣八 膚施,(下。)甘泉,(下。)宜川,(下。元初置司候司。至元六年,省入宜川。)延長,(下。)延川,(下。)安定,(下。本宋舊堡,元壬子年升為安定縣。至元元年,析置丹頭縣。四年,并丹頭入本縣。)安塞,(下。本金舊堡,壬子年升為縣。)保安。(下。金為保安州,至元六年,降為縣。) 州三 鄜州,(下。)唐初為鄜州,又改洛交郡,又復(fù)為鄜州。宋、金因之。舊領(lǐng)洛交、洛川、鄜城、直羅四縣。元至元四年,并鄜城入洛川,又并洛交、直羅入州。六年,廢坊州,以中部、宜君二縣來屬。領(lǐng)三縣: 洛川,(下。)中部,(下。)宜君。(下。) 綏德州,(下。)唐綏州,又改上郡,又為綏州。宋為綏德軍。金為州,領(lǐng)八縣。歸附后,并嗣武入米脂,綏平入懷寧。至元四年,并定戎入米脂,懷寧入青澗,又并義合、綏德入本州。領(lǐng)二縣: 青澗,(下。)米脂。(下。) 葭州,(下。)唐銀州。宋為晉寧軍。金改為葭州。元至元六年,并通秦、彌川、葭盧入州,并太和入神木,建寧入府谷。領(lǐng)三縣: 神木,(下。元初創(chuàng)立云州于古麟州之神木寨。至元六年,廢州為縣。)吳堡,(下。)府谷。(下。后唐為府州。元初建州治。至元六年,廢為縣。) 興元路,(下。)唐為梁州,又改漢中郡,又為興元府。宋仍舊名。元立興元路總管府,久之,以鳳、金、洋三州隸焉。宋時領(lǐng)南鄭、西縣、褒城、廉水、城固五縣,后廢廉水入南鄭。元初割出西縣屬沔州,以洋州西鄉(xiāng)縣來屬。戶二千一百四十九,口一萬九千三百七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數(shù)。)領(lǐng)縣四、州三。 縣四 南鄭,(下。)城固,(下。)褒城,(下。)西鄉(xiāng),(下。) 州三 鳳州,(下。)唐初為鳳州,后升節(jié)度府。宋為團練州。至元五年,以在郭梁泉縣并入州,隸興元路。 洋州,(下。)唐改洋川郡,又復(fù)為洋州,后更革不常。宋復(fù)為洋州。元至元二年,省興道、真符二縣入州。 金州,(下。)唐改西城郡為金州。宋升為金房開達四州路。元為散州。 陜西漢中道肅政廉訪司 鳳翔府,唐為扶風(fēng)郡,又為鳳翔府,號西京。宋、金因其名。元初割平?jīng)龈、秦、隴、德順、西寧、鎮(zhèn)原州隸鞏昌路,廢恒州,以所領(lǐng)盩啡縣隸安西府路,尋立鳳翔路總管府。至元九年,更為散府。戶二千八十一,口一萬四千九百八。(壬子年數(shù)。)領(lǐng)縣五: 鳳翔,(下。屯田九十頃有奇。)扶風(fēng),(下。)岐山,(下。)寶雞,(下。)麟游。(下。) 邠州,(下。)唐豳州,以字類幽,改為邠。宋、金以來皆因之。領(lǐng)縣二: 新平,(下。)淳化。(下。至元七年,并三水入本縣。) 涇州,(下。)唐改安定郡,后仍為涇州。宋改彰化軍。舊領(lǐng)保定、長武、靈臺、良原四縣。金改保定縣為涇川。元初以隸都元帥府,立總司轄邠州,后屬鞏昌都總帥府,或隸平?jīng)龈、陜西省,所隸不一,今直隸省。領(lǐng)縣二: 涇川,(下。涇州治此,即保定。)靈臺。(下。至元七年,并歸涇川。十一年復(fù)立,以良原并入,而長武仍并于涇川。) 開成州,(下。)唐原州。宋為鎮(zhèn)戎軍。金升鎮(zhèn)戎州。元初仍為原州。至元十年,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遂立開成府,仍視上都,號為上路。至治三年,降為州。領(lǐng)縣一、州一。 縣一 開成。 州一 廣安州。(本鎮(zhèn)戎地,金升為縣,隸鎮(zhèn)戎州,經(jīng)亂荒廢。元至元十年,安西王封守西土,既立開成路,遂改為廣安縣,募民居止,未幾戶口繁夥。十五年升為州,仍隸本路。) 莊浪州。(下。沿革闕。成宗大德八年二月,降莊浪路為州。) 鞏昌等處總帥府 鞏昌府,唐初置渭州,后曰隴西郡,尋陷入吐蕃。宋復(fù)得其地,置鞏州。金為鞏昌府。元初改鞏昌路便宜都總帥府,統(tǒng)鞏昌、平?jīng)、臨洮、慶陽、隆慶五府及秦、隴、會、環(huán)、金、德順、徽、金洋、安西、河、洮、岷、利、巴、沔、龍、大安、褒、涇、邠、寧、定西、鎮(zhèn)原、階、成、西和、蘭二十七州,又于成州行金洋州事。至元五年,割安西州屬脫思麻路總管府。六年,以河州屬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七年,并洮州入安西州。八年,割岷州屬脫思麻路。十三年,立鞏昌路總管府。十四年,復(fù)行便宜都總帥府事,其年割隆慶府,利、巴、大安、褒、沔、龍等州隸廣元路。二十一年,又以涇、邠二州隸陜西漢中道宣慰司,而帥府所統(tǒng)者,鞏昌、平?jīng)、臨洮、慶陽,府凡四;秦、隴、寧、定西、鎮(zhèn)原、階、成、西和、蘭、會、環(huán)、金、德順、徽、金洋,州凡十有五。戶四萬五千一百三十五,口三十六萬九千二百七十二。(壬子年數(shù)。)領(lǐng)司一、縣五。 錄事司。 縣五 隴西,(下。)寧遠(yuǎn),(下。)伏羌,(下。本舊寨,至元十三年升縣。)通渭,(下。)鄣縣。(下。宋名鹽川寨,金為鎮(zhèn),至元十七年,置今縣。) 平?jīng)龈,唐為馬監(jiān),隸原州。宋為涇原路,升平?jīng)鲕。金立平(jīng)龈T醪⑴嗽h入平?jīng),化平入華亭,隸鞏昌帥府。領(lǐng)縣三: 平?jīng)觯ㄏ。屯田一百一十五頃。)崇信,(下。)華亭。(下。) 臨洮府,唐臨洮軍。宋為鎮(zhèn)洮軍,又為熙州。金為臨洮府。元至元十三年,復(fù)以渭源堡升為縣。領(lǐng)縣二: 狄道,(下。)渭源,(下。) 慶陽府,唐慶州。宋環(huán)慶路,改慶陽軍,又升府。金為慶原路。元初改為慶陽散府,至元七年,并安化、彭原入焉。領(lǐng)縣一: 合水。(下。) 秦州,(中。)唐初為秦州。宋為天水郡。金為秦州。舊領(lǐng)六縣。元至元七年,并雞川、隴城入秦安,治坊入清水。領(lǐng)縣三: 成紀(jì),(中。)清水,(中。)秦安。(下。) 隴州,(中。)唐改汧陽郡,復(fù)為隴州。宋、金置防御使。舊領(lǐng)四縣。元至元七年,省吳山、隴安入汧源,十三年,罷防御使為散郡。(有吳山為西鎮(zhèn)。)領(lǐng)縣二: 汧源,(中。)汧陽。(下。) 寧州,(下。)唐初改北地郡為寧州。宋、金因之。元至元七年,并襄樂、安定、定平入州。領(lǐng)縣一: 真寧。(下。) 定西州,(下。)本唐渭州西市,五代淪于先零。宋置定西城。金改定西縣,復(fù)升為州,仍置安西縣,倚郭,通西二寨,并置縣來屬。元至元三年,并三縣入本州。(屯田四百六十七頃。) 鎮(zhèn)原州,(下。)唐原州,又為平?jīng)隹。宋、金因之。元改?zhèn)原州,以鎮(zhèn)戎州之東山、三川二縣來屬。至元七年,例并州縣,遂以臨涇、彭陽及東山、三川四縣入本州。(屯田四百二十六頃有奇。) 西和州,(下。)唐岷州,又改和政郡,又仍為岷州。宋改曰西和。舊領(lǐng)縣三,大潭、祐川軍興久廢,惟有長道一縣,元至元七年,亦并入本州。 環(huán)州,(下。)唐改威州。宋復(fù)為環(huán)州,后與慶州定為環(huán)慶路。金隸慶陽府。元初為散郡。舊領(lǐng)通遠(yuǎn)一縣,元至元七年并入本州。 金州,(下。)本蘭州龕谷寨,金升寨為縣,以龕谷為金州治所。元至元七年,并縣入州。 靜寧州,(下。)宋慶歷中,以渭州隴干城置德順軍,復(fù)置隴干縣。金升為州。元初并治平、水洛入隴干,后復(fù)省隴干,改為靜寧州。領(lǐng)縣一: 隆德。(下。) 蘭州,(下。)唐初置,后改金城郡,又仍為蘭州。宋、金因之。元初領(lǐng)阿干一縣及司候司,至元七年并司縣入本州。 會州,(下。)唐初改西會州,又為粟州,又為會寧郡,又為會州。宋置敷川縣。金置保川縣,陷于河西,僑治州西南百里會川城,名新會州。元初棄新會州,遷于所隸西寧縣。至元七年,并縣入州。 徽州,(下。)元兵入蜀,鳳州二縣首降,以鳳州仍治梁泉,別置南鳳州治于河池。后又升永寧鄉(xiāng)為縣,與兩當(dāng)同為屬邑。至元元年,改為徽州。七年,并河池、永寧二縣入州。領(lǐng)縣一: 兩當(dāng)。(下。) 階州,(下。)唐初置武州,又改武都郡,又更名階州。宋因之。今州治在柳樹城,距舊城東八十里。舊領(lǐng)福津、將利二縣,至元七年并入本州。 成州,(下。)唐初為成州,又改同谷郡,后仍為成州。宋因之。舊領(lǐng)同谷、栗亭二縣。元初歲壬寅,以田世顯挈成都府歸附,今遷于栗亭,行栗亭管民司事,不隸成州,割天水縣來屬。至元七年,并同谷、天水二縣入州。 金洋州,本隸興元路,戊戌歲,有雷、李二將挈民戶歸附,令遷至成州,自行金洋州事。 土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至元九年,于土蕃西川界立寧河站。) 河州路。(下。)領(lǐng)縣三: 定羌,(下。)寧河,(下。)安鄉(xiāng),(下。) 雅州。(下。憲宗戊午歲,攻破雅州,石泉守將趙順以城降。)領(lǐng)縣五: 名山。(下。)瀘山,(下。)百丈,(下。)榮經(jīng),(下。)嚴(yán)道。(下。) 黎州。(下。至元十八年,給黎、雅州民千一百五十四戶、鈔二千三百八錠,以資牛具種實。)領(lǐng)縣一: 漢源。(下。) 洮州。(下。)領(lǐng)縣一: 可當(dāng)。(下。) 貴德州。(下。) 茂州。(下。)領(lǐng)縣二: 汶山,(下。)汶川。(下。) 脫思麻路。 岷州。(下。) 鐵州。(下。) 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遠(yuǎn)等處宣撫司,(至元二年,授雅州碉門安撫使高保四虎符,高保四言:“碉門舊有城邑,中統(tǒng)初為宋人所廢,眾依山為柵,去碉門半舍,欲復(fù)戍故城,便于守佃!彪非厥裥惺。骸氨酥芯徏,卿等相度,順得其宜,城如可復(fù),當(dāng)助成之。”三年,諭四川行樞密院,遣人于碉門、巖州西南沿邊,丁寧告諭官吏軍民,有愿來歸者,方便接納,用意存恤,百姓貧者賑之,愿徙近里城邑者以屋舍給之。) 禮店文州蒙古漢兒軍民元帥府(自河州以下至此多闕,其余如朵甘思、烏思藏、積石州之類尚多,載籍疏略,莫能詳錄也。)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九、府三,屬府二,屬州三十六,軍一,屬縣八十一。蠻夷種落,不在其數(shù)。(本省陸站四十八處,水站八十四處。鹽場十二處,俱鹽井所出。井凡九十五眼,在成都、夔府、重慶、敘南、嘉定、順慶、廣元、潼川、紹慶等路所管州縣萬山之間。) 西蜀四川道肅政廉訪司 成都路,(上。)唐改蜀郡為益州,又改成都府。宋為益州路,又為成都府路。元初撫定,立總管府,設(shè)錄事司。至元十三年,領(lǐng)成都、嘉定、崇慶三府,眉、邛、隆、黎、雅、威、茂、簡、漢、彭、綿十一州,后嘉定自為一路,以眉、雅、黎、邛隸之。二十年,又割黎、雅屬吐蕃招討司,降崇慶為州,隆州并入仁壽縣,隸本府。戶三萬二千九百一十二,口二十一萬五千八百八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數(shù)。)領(lǐng)司一、縣九、州七。州領(lǐng)十一縣。 錄事司。 縣九 成都,(下。唐、宋為成都府治所。至元十三年,以本縣元管大城內(nèi)西北隅并入錄事司。)華陽,(下。)新都,(下。)郫縣,(下。)溫江,(下。)雙流,(下。)新繁,(下。)仁壽,(下。唐為陵州。宋為隆州。元至元二十年,以此州地荒民散,并為仁壽縣,隸成都府路。)金堂。(下。宋屬懷安軍。元初升為懷州,而縣屬如故。至元二十年,并州入金堂縣,隸成都府路。) 州七 彭州,(下。)唐置蒙州,又為彭州。宋及元因之。領(lǐng)二縣: 蒙陽,(下。)崇寧。(下。) 漢州,(下。)唐為德陽郡,又為漢州。自唐至宋,苦于兵革,民不聊生。元中統(tǒng)元年,復(fù)立漢州。領(lǐng)三縣: 什邡,(下。)德陽,(下。至元八年,升為德州。十三年,仍為縣,隸成都路。十八年,復(fù)來屬。)綿竹。(下。至元十三年,以戶少并入州,后復(fù)置。) 安州,(下。)唐置石泉縣。宋升為軍。元中統(tǒng)五年,升為安州。領(lǐng)一縣: 石泉。(下。) 灌州,(下。)唐導(dǎo)江縣。五代為灌州。宋為永康軍,后廢為灌口寨。元初復(fù)立灌州。至元十三年,以導(dǎo)江、青城二縣戶少,省入州。(青城陶壩立屯田萬戶府。) 崇慶州,(下。)唐為唐安郡,又為蜀州。宋為崇慶軍。元至元十二年,立總管府。二十年,改為崇慶州,并江原縣入州。(本州有屯田萬戶府。)領(lǐng)二縣: 晉原,(下。)新津。(下。) 威州,(下。)唐維州。宋改威州,領(lǐng)保寧、通化二縣。元至元十九年,并保寧入州。領(lǐng)一縣: 通化。(下。) 簡州,(下。)唐析益州置。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并附郭陽安縣入州。二十二年,并成都府所屬靈泉縣來隸。而本州有平泉,以地荒,竟廢之。 嘉定府路,(下。)唐初為嘉州,又改犍為郡,又仍為嘉州。宋升嘉定府。元至元十三年,立總管府。舊領(lǐng)龍游、夾江、峨眉、犍為、洪雅五縣。二十年,并洪雅入夾江。領(lǐng)司一、縣四、州二。州領(lǐng)三縣。(戶口數(shù)闕。) 錄事司。 縣四 龍游,(下。)夾江,(下。)峨眉,(下。)犍為。(下。) 州二 眉州,(下。)唐改嘉州,又仍為眉州。元至元十四年,隸嘉定路。領(lǐng)二縣: 彭山,(下。)青神。(下。) 邛州,唐初置邛州,又改臨邛郡,又仍為邛州。元至元十四年,立安撫司,兼行州事。二十一年,并臨邛、依政、蒲江三縣入州。領(lǐng)一縣: 大邑。(下。) 廣元路,(下。)唐初為利州,又改益昌郡,又復(fù)為利州。宋為利州路,端平后兵亂無寧歲,地荒民散者十有七年,元憲宗三年,立利州治,設(shè)都元帥府。至元十四年,罷帥府,改為廣元路。戶一萬六千四百四十二,口九萬六千四百六。(至元二十七年數(shù)。)領(lǐng)縣二、府一、州四。府領(lǐng)三縣,州領(lǐng)七縣。(本路屯田九頃有奇。) 縣二 綿谷,(下。)昭化。(下。元初并葭萌入焉。) 府一 保寧府,(下。)唐隆州,又改閬州,又為閬中郡。后唐為保寧軍。元初立東川路元帥府。至元十三年,升保寧府。二十年,罷元帥府,改保寧路。初領(lǐng)新得、小寧二州,后并入閬中縣,又并奉國入蒼溪縣,新井、新政、西水總?cè)肽喜靠h,仍改為府,隸廣元路。(本府屯田一百一十八頃有奇。)領(lǐng)三縣: 閬中,(下。倚郭。)蒼溪,(下。)南部。(下。) 州四 劍州,(下。)唐為始州,后改劍州。宋升普安軍,又為隆慶府。元至元二十年,改劍州。領(lǐng)二縣: 普安,(下。至元二十年,并普城、劍門入焉。)梓潼。(下。) 龍州,(下。)唐初為龍門郡,又改龍州,又改江油郡,又改應(yīng)靈郡。宋改政州,繼復(fù)舊。元憲宗歲戊午,宋守將王知府以城降。至元二十二年,并江油、清川二縣入焉。 巴州,(下。)唐初改巴州,又改清化郡,又為巴州。宋領(lǐng)化城、難江、恩陽、曾口、上通江、下通江六縣。元至元二十年,并難江、恩陽二縣入化城,上、下通江二縣入曾口。領(lǐng)二縣: 化城,(下。)曾口。(下。) 沔州,(下。)唐初為興州,又為順政郡,又改興州。宋改沔州。元至元十四年,隸廣元路。二十年,廢褒州,止設(shè)鐸水縣,遷沔州而治焉。領(lǐng)三縣: 鐸水,(下。倚郭。)大安,(下。本大安州,至元二十年,降為縣以來屬。)略陽。(下。至元二十年,并長舉及西縣入焉。) 順慶路,(下。)唐為南充郡,又改梁州,又改充州。宋升順慶府。元中統(tǒng)元年,立征南都元帥府。至元四年,置東川路統(tǒng)軍司,后改東川府。十五年,復(fù)為順慶。二十年,升為路,設(shè)錄事司。戶二千八百二十一,口九萬五千一百五十六。(至元二十七年數(shù)。)領(lǐng)司一、縣二、府一、州二。府領(lǐng)二縣,州領(lǐng)五縣。 錄事司。 縣二 南充,(下。至元二十年,并漢初入焉。)西充。(下。至元二十年,并流溪舊縣入焉。) 府一 廣安府,唐屬宕渠、巴西、洛陵三郡。宋置廣安軍,又改寧西軍。元至元十五年,廢寧西軍。二十年,升為廣安府。舊領(lǐng)渠江、岳池、和溪、新明四縣,后并和溪、新明入岳池。領(lǐng)二縣: 渠江,(下。倚郭。)岳池。(下。) 州二 蓬州,(下。)唐改蓬山郡,又仍為蓬州。元初立宣撫都元帥府,后罷。至元二十年,立蓬州路總管府,后復(fù)為蓬州。領(lǐng)三縣: 相如,(至元二十年,以金城寨入焉。)營山,(下。至元二十年,并良山入焉。)儀隴。(下。至元二十年,并蓬池、伏虞入焉。) 渠州,(下。)唐初為渠州,又改濆山郡,又為渠州。宋屬潼川府。元至元十一年,立渠州安撫司。二十年,罷安撫司,以渠州為散郡。領(lǐng)二縣: 流江,(下。)大竹。(下。至元二十年,并鄰山、鄰水入焉。) 潼川府,唐梓州,又改梓潼郡,又為梓州。宋改靜戎軍,又改靜安軍,又升潼川府。兵后地荒,元初復(fù)立府治。至元二十年,并涪城及錄事司入郪縣,通泉入射洪,東關(guān)入鹽亭,銅山入中江。領(lǐng)縣四、州二。(戶口闕。) 縣四 郪縣,(下。倚郭。)中江,(下。)射洪,(下。)鹽亭。(下。) 州二 遂寧州,(下。)唐遂州,又改遂寧郡。宋為遂寧府。元初因之。至元十九年,并遂寧、青石二縣入小溪,長江入蓬溪,后復(fù)改為州。領(lǐng)二縣: 小溪,(下。)蓬溪。(下。) 綿州,(下。)唐更改不常。元初隸成都路。元至元二十年,并魏城入本州,改隸潼川路。領(lǐng)二縣: 彰明,(下。)羅江。(下。) 永寧路。(下。闕。)領(lǐng)州一。 筠連州。(下。闕。至元十七年,樞密院言:“四川行省參政行諸蠻夷部宣慰司昝順言,先是奉旨以高州,筠連州騰川縣隸安撫郭漢杰立站,今漢杰已并蠻洞五十六。有旨昝順?biāo),卿等與中書議,臣等以為宜遣使行視之!钡墼唬骸按宋迨慈缗f隸高州、筠連,則與郭漢杰立站,否則還之昝順!保╊I(lǐng)一縣: 騰川。(下。) 四川南道宣慰司(至元十六年立。) 重慶路,(上。)唐渝州。宋更名恭州,又升重慶府。元至元十六年,立重慶路總管府。二十一年,升為上路,割忠、涪二州為屬郡。二十二年,又割瀘、合來屬,省壁山入巴縣,廢南平軍入南川縣為屬邑,置錄事司。戶二萬二千三百九十五,口九萬三千五百三十五。(至元二十七年數(shù)。)領(lǐng)司一、縣三、州四。州領(lǐng)十縣。(本路三堆、中嶆、趙市等處屯田四百二十頃。) 錄事司。 縣三 巴縣,(下。倚郭。)江津,(下。至元十六年,賜四川行省參政昝順田民百八十戶于江津縣。)南川。(下。) 州四 瀘州,(下。)唐改瀘川郡為瀘州。宋為瀘川軍。元至元二十年,并瀘川縣入焉。二十二年,隸重慶路。領(lǐng)三縣: 江安,(下。)納溪,(下。)合江。(下。) 忠州,(下。)唐改為南賓郡,又為忠州。宋升咸淳府。元仍為忠州。領(lǐng)三縣: 臨江,(下。)南賓,(下。)豐都。(下。) 合州,(下。)唐為合州,又改巴川郡,又仍為合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五年,宋安撫使王立以城降。二十年,為散郡,并錄事司、赤水入石照縣。二十二年,改為州,隸重慶路。領(lǐng)三縣: 銅梁,(下。元初并巴川入焉。)定遠(yuǎn),(下。本宋地,名女菁平。元至元四年,便宜都總帥部兵創(chuàng)為武勝軍,后為定遠(yuǎn)州。二十四年,降為縣。)石照。(下。) 涪州,(下。)唐改為涪陵郡,又改涪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并涪陵、樂溫二縣入焉。領(lǐng)一縣: 武龍。(下。) 紹慶府,(下。)唐黔州,又黔中郡。宋升為紹慶府。元至元二十年,仍置府。戶三千九百四十四,口一萬五千一百八十九。(至元二十七年數(shù)。)領(lǐng)縣二: 彭水,(下。)黔江。(下。) 懷德府。領(lǐng)州四。(闕。) 來寧州,(下。)柔遠(yuǎn)州,(下。)酉陽州,(下。)服州。(下。皆闕。) 夔路,(下。)唐初為信州,又為夔州,又為云安郡,又仍為夔州。宋升為帥府。元至元十五年,立夔州路總管府,以施、云安、萬、大寧四州隸焉。二十二年,又以開、達、梁山三州來屬。戶二萬二十四,口九萬九千五百九十八。(至元二十七年數(shù)。)領(lǐng)司一、縣二、州七。州領(lǐng)五縣。(本路屯田五十六頃。) 錄事司。 縣二 奉節(jié),(下。)巫山。(下。) 州七 施州,(下。)唐改清江郡,又改清化郡,又復(fù)為施州。宋因之。舊領(lǐng)清江、建始二縣。元至元二十二年,并清江入州。領(lǐng)一縣: 建始。(下。) 達州,(下。)唐為通州,又改通川郡,又仍為通州。宋更名達州。元至元十五年,隸四川東道宣慰司。二十二年,改隸夔路。領(lǐng)二縣: 通川,(下。)新寧。(下。) 梁山州,(下。)本梁山縣,宋升梁山軍。元至元二十年,升為州。領(lǐng)一縣: 梁山。(下。) 萬州,(下。)唐改浦州為萬州,又改南浦郡。宋為浦州,元至元二十年,以南浦為萬州。領(lǐng)一縣: 武寧。 云陽州,(下。)唐云安監(jiān)。宋置安義縣,后復(fù)為監(jiān)。元至元十五年,立云安軍。二十年,升云陽州,并云陽縣入焉。 大寧州,(下。)舊大昌縣,宋置監(jiān)。元至元二十年,升為州,并大昌縣入焉。 開州,(下。)唐改為盛山郡,又復(fù)為開州。宋及元皆因之。 敘南等處蠻夷宣撫司 敘州路,古僰國,唐戎州。貞觀初徙治僰道,在蜀江之西三江口。宋升為上州,屬東川路,后易名敘州,咸淳中城登高山為治所。元至元十二年,郭漢杰挈城歸附。十三年,立安撫司。未幾,毀山城,復(fù)徙治三江口,罷安撫司,立敘州。十八年,復(fù)升為路,隸諸部蠻夷宣撫司。領(lǐng)縣四、州二。 縣四 宜賓,(下。)慶符,(下。)南溪,(下。)宣化。(下。元貞二年,于本縣置萬戶府,領(lǐng)軍屯田四十余頃。) 州二 富順州,(下。)唐富義縣。宋富義監(jiān),后改富順縣。元至元十二年,改立富順監(jiān)安撫司。二十年,罷安撫司,升富順州。 高州,(下。)古夜郎之屬境,鄰烏蠻,與長寧軍地相接,均為西南羌族,前代以為化外,置而不論。唐開拓邊地,于本部立高州。宋設(shè)長寧軍,十州族姓俱效順。元至元十五年,云南行省遣官招諭內(nèi)附。十七年,知州郭安復(fù)行州事,蠻人散居村囤,無縣邑鄉(xiāng)鎮(zhèn)。 馬湖路,(下。)古牂牁屬地,漢、唐以下名馬湖部。宋時蠻主屯湖內(nèi)。元至元十三年內(nèi)附后,立總管府,遷于夷部溪口,瀕馬湖之南岸創(chuàng)府治。其民散居山箐,無縣邑鄉(xiāng)鎮(zhèn)。領(lǐng)軍一、州一。(初,馬湖蠻來朝,嘗以獨本蔥為獻,由是歲至,郡縣疲于遞送,元貞二年敕罷之。) 軍一 長寧軍,唐置長寧等羈縻十四州、五十六縣,并隸瀘州都督府。宋以長寧地當(dāng)沖要,升為長寧軍,立安寧縣。元至元十二年,郡守黃立挈城效順。二十二年,設(shè)錄事司,后與安寧縣俱省入本軍。 州一 戎州,(下。)本夜郎國西南蠻種,號大壩都掌,分族十有九,前代以化外,置而弗論。唐武后時,恢拓蠻徼,設(shè)十四州、五團、二十九縣,于本部置晏州。元至元十三年,以昝順為蠻夷部宣撫司,遣官招諭。十七年,本部官得蘭紐來見,授以大壩都總管。二十二年,升為戎州。叛服不常,州治在箐前。所領(lǐng)俱村囤,無縣邑鄉(xiāng)鎮(zhèn)。 上羅計長官司,領(lǐng)蠻地羅計、羅星,乃古夜郎境,為西南種族,前代置之化外。宋設(shè)長寧軍,十州族姓俱效順,各命之官。其后分姓他居,遂有上、下羅計之分,蓋亦如唐羈縻之,以為西蜀后戶屏蔽。元至元十三年,蠻夷部宣撫昝順引本部夷酋得賴阿當(dāng)歸順。十五年,授得賴阿當(dāng)千戶。十八年,黎州同知李奇以武恩將軍來充羅星長官。二十二年,夷人叛,誘訹上羅星夷,行樞密院討平之。其民人散居村箐,無縣邑鄉(xiāng)鎮(zhèn)。 下羅計長官司,領(lǐng)蠻地。其境近烏蠻,與敘州、長寧軍相接,均為西南夷族,與上羅計同。至元十二年,長寧知軍率先內(nèi)附。十三年,昝順引本部夷酋得顏個詣行樞密院降,奏充下羅計蠻夷千戶。二十二年,諸蠻皆叛,惟本部無異志。 四十六囤蠻夷千戶所,領(lǐng)豕蛾夷地,在慶符向南抵定川,古夜郎之屬,唐羈縻定州之支江縣也。至元十三年收附,于慶符縣僑置千戶所,領(lǐng)四十六囤: 黃水口上下落骨,山落牟許滿吳,麼落財,麼落賢,騰息奴,屯莫面,落搔,麼落梅,麼得幸,上落松,麼得會,麼得惡,落魂,落昧下村,落島,麼得享,落燕,落得慮,麼得了,麼騰斛,許宿,麼九色,落搔屯右,麼得晏,落能,山落寡,水落寡,落得擂,麼得具,麼得淵,騰日彯,落昧上村,賴扇,許焰,騰郎,周頭,賣落炎,落女,愛答落,愛答速,麼得奸,阿郎頭,下得辛,上得辛,愛得婁,落鷗。 諸部蠻夷: 秦加大散等洞。(以下各設(shè)蠻夷官。) 敘崖冒朱等洞。 隴堤紂皮等洞。 石耶洞。 散毛洞。 彭家洞。 黑土石等處。 市備洞。 樂化兀都剌布白享羅等處。 洪望冊德等族。 大江九姓羅氏。 水西。 鹿朝。 阿永蠻部。(至元二十一年,酋長阿泥入覲,自言阿永鄰境烏蒙等蠻悉隸皇太子位,愿依例附屬。詔從其請,以阿永蠻隸宮府。) 師壁洞安撫司。 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 阿者洞。(以下各設(shè)蠻夷官。) 謝甲洞。 上安下壩。 阿渠洞。 下役洞。 驢虛洞。 錢滿等處。 水洞下曲等寨。 必藏等處。 酌宜等處。 雍邦等寨。 崖筍等寨。 冒朱洞。 麻峽柘歌等寨。 新附嵬羅金井。 沙溪等處。 宙窄洞。 新容米洞。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七、州二,屬州五。(本省馬站六處。) 河西隴北道肅政廉訪司 甘州路,(上。)唐為甘州,又為張掖郡,宋初為西夏所據(jù),改鎮(zhèn)夷郡,又立宣化府。元初仍稱甘州。至元元年,置甘肅路總管府。八年,改甘州路總管府。十八年,立行中書省,以控制河西諸郡。戶一千五百五十,口二萬三千九百八十七。(至元二十七年數(shù)。本路黑山、滿峪、泉水渠、鴨子翅等處屯田,計一千一百六十余頃。) 永昌路,(下。)唐涼州。宋初為西涼府,景德中陷入西夏。元初仍為西涼府。至元十五年,以永昌王宮殿所在,立永昌路,降西涼府為州隸焉。 西涼州。(下。) 肅州路,(下。)唐為肅州,又為酒泉郡。宋初為西夏所據(jù)。元太祖二十一年,西征,攻肅州下之。世祖至元七年,置肅州路總管府。戶一千二百六十二,口八千六百七十九。(至元二十七年數(shù)。) 沙州路,(下。)唐為沙州,又為敦煌郡。宋仍為沙州,景祐初,西夏陷瓜、沙、肅三州,盡得河西故地。金因之。元太祖二十二年,破其城以隸八都大王。至元十四年,復(fù)立州。十七年,升為沙州路總管府,瓜州隸焉。(沙州去肅州千五百里,內(nèi)附貧民欲乞糧沙州,必須白之肅州,然后給與,朝廷以其不便,故升沙州為路。) 瓜州,(下。)唐改為晉昌郡,復(fù)為瓜州。宋初陷于西夏。夏亡,州廢。元至元十四年復(fù)立。二十八年徙居民于肅州,但名存而已。 亦集乃路,(下。)在甘州北一千五百里,城東北有大澤,西北俱接沙磧,乃漢之西海郡居延故城,夏國嘗立威福軍。元太祖二十一年內(nèi)附。至元二十三年,立總管府。(二十三年,亦集乃總管忽都魯言:“所部有田可以耕作,乞以新軍二百人鑿合即渠于亦集乃地,并以傍近民西僧余戶助其力!睆闹S嬐吞锞攀囗。) 寧夏府路,(下。)唐屬靈州。宋初廢為鎮(zhèn),領(lǐng)番部。自唐末有拓拔思恭者鎮(zhèn)夏州,世有銀、夏、綏、宥、靜五州之地。宋天禧間,傳至其孫德明,城懷遠(yuǎn)鎮(zhèn)為興州以居,后升興慶府,又改中興府。元至元二十五年,置寧夏路總管府。(至元八年,立西夏中興等路行尚書省。元貞元年,革寧夏路行中書省,并其事于甘肅行省。)領(lǐng)州三。(本路棗園、納憐站等處屯田一千八百頃。) 靈州,(下。)唐為靈州,又為靈武郡。宋初陷于夏國,改為翔慶軍。 鳴沙州,(下。)隋置環(huán)州,立鳴沙縣。唐革州以縣隸靈州。宋沒于夏國,仍舊名。元初立鳴沙州。(屯田四百四十余頃。) 應(yīng)理州,(下。)與蘭州接境,東阻大河,西據(jù)沙山?贾畧D志,乃唐靈武郡地。其州城未詳建立之始,元初仍立州。 山丹州,(下。)唐為刪丹縣,隸甘州。宋初為夏國所有,置甘肅軍。元初為阿只吉大王分地。至元六年,行山丹城事,刪訛為山。二十二年,升為州,隸甘肅行省。 西寧州,(下。)唐置鄯州,理湟水縣,上元間沒于土蕃,號青唐城。宋改為西寧州。元初為章吉駙馬分地。至元二十三年,立西寧州等處拘榷課程所。二十四年,封章吉為寧濮郡王,以鎮(zhèn)其地。 兀剌海路。(闕。太祖四年,由黑水城北兀剌海西關(guān)口入河西,獲西夏將高令公,克兀剌海城。)

 

元史

  《元史》是系統(tǒng)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jì)傳體斷代史,成書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濂(1321~1373)主編。全書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紀(jì)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傳九十七卷,記述了從蒙古族興起到元朝建立和滅亡的歷史。

卷一 本紀(jì)第一 卷二 本紀(jì)第二
卷三 本紀(jì)第三 卷四 本紀(jì)第四
卷五 本紀(jì)第五 卷六 本紀(jì)第六
卷七 本紀(jì)第七 卷八 本紀(jì)第八
卷九 本紀(jì)第九 卷十 本紀(jì)第十
卷十一 本紀(jì)第十一 卷十二 本紀(jì)第十二
卷十三 本紀(jì)第十三 卷十四 本紀(jì)第十四
卷十五 本紀(jì)第十五 卷十六 本紀(jì)第十六
卷十七 本紀(jì)第十七 卷十八 本紀(jì)第十八
卷十九 本紀(jì)第十九 卷二十 本紀(jì)第二十
卷二十一 本紀(jì)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本紀(jì)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本紀(jì)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本紀(jì)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本紀(jì)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本紀(jì)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本紀(jì)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本紀(jì)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本紀(jì)第二十九 卷三十 本紀(jì)第三十
卷三十一 本紀(jì)第三十一 卷三十二 本紀(jì)第三十二
卷三十三 本紀(jì)第三十三 卷三十四 本紀(jì)第三十四
卷三十五 本紀(jì)第三十五 卷三十六 本紀(jì)第三十六
卷三十七 本紀(jì)第三十七 卷三十八 本紀(jì)第三十八
卷三十九 本紀(jì)第三十九 卷四十 本紀(jì)第四十
卷四十一 本紀(jì)第四十一 卷四十二 本紀(jì)第四十二
卷四十三 本紀(jì)第四十三 卷四十四 本紀(jì)第四十四
卷四十五 本紀(jì)第四十五 卷四十六 本紀(jì)第四十六
卷四十七 本紀(jì)第四十七 卷四十八 志第一
卷四十九 志第二 卷五十 志第三上
卷五十一 志第三下 卷五十二 志第四
卷五十三 志第五 卷五十四 志第六
卷五十五 志第七 卷五十六 志第八
卷五十七 志第九 卷五十八 志第十
卷五十九 志第十一 卷六十 志第十二
卷六十一 志第十三 卷六十二 志第十四
卷六十三 志第十五 卷六十四 志第十六
卷六十五 志第十七上 卷六十六 志第十七下
卷六十七 志第十八 卷六十八 志第十九
卷六十九 志第二十 卷七十 志第二十一
卷七十一 志第二十二 卷七十二 志第二十三
卷七十三 志第二十四 卷七十四 志第二十五
卷七十五 志第二十六 卷七十六 志第二十七
卷七十七 志第二十七下 卷七十八 志第二十八
卷七十九 志第二十九 卷八十 志第三十
卷八十一 志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志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志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志第三十四
卷八十五 志第三十五 卷八十六 志第三十六
卷八十七 志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志第三十八
卷八十九 志第三十九 卷九十 志第四十
卷九十一 志第四十一上 卷九十二 志第四十一下
卷九十三 志第四十二 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三
卷九十五 志第四十四 卷九十六 志第四十五上
卷九十七 志第四十五下 卷九十八 志第四十六
卷九十九 志第四十七 卷一百 志第四十八
卷一百一 志第四十九 卷一百二 志第五十
卷一百三 志第五十一 卷一百四 志第五十二
卷一百五 志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 表第一
卷一百七 表第二 卷一百八 表第三
卷一百九 表第四 卷一百十 表第五上
卷一百十一 表第五下 卷一百十二 表第六上
卷一百十三 表第六下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二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三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五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八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九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十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十一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十二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十三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十四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五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六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十七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十八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十九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四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三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八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六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七十四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七十五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七十八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八十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八十三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八十六 卷二百 列傳第八十七
卷二百一 列傳第八十八 卷二百二 列傳第八十九
卷二百三 列傳第九十 卷二百四 列傳第九十一
卷二百五 列傳第九十二 卷二百六 列傳第九十三
卷二百七 列傳第九十四 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五
卷二百九 列傳第九十六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九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