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督促程序的反思
對我國督促程序的反思 [摘要]督促程序是商品經(jīng)濟的產(chǎn)物,然而,在我國市場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督促程序卻倍受冷落,形同虛設。督促程序在我國存或廢的問題,值得我們思考。本文從督促程序在我國的運行環(huán)境和理論基礎進行反思,認為督促程序在我國有繼續(xù)存在的必要性。并提出從督促程序自身及相關司法制度上尋求完善,以克服督促程序設計的缺漏使之適應我國的國情,才是督促程序的出路所在。 [關鍵詞] 督促程序;反思;運行環(huán)境;理論基礎 Abstract: The supervising and urging procedure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modity economy. However, the supervising and urging procedure has been ignored nowadays though the marketing economy in our coun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It is worth contemplating whether the supervising and urging procedure should exist in China.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supervising and urging procedure from the pract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theory basis,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supervising and urging procedure to exist continuously in China. Furthermore, the supervising and urging procedure should be perfected in itself and related judicial system so that it can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in design and adapt to the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supervising and urging procedure; contemplation; practical environment; theory basis 市場經(jīng)濟社會中,相當多的經(jīng)濟糾紛屬于當事人之間債權債務關系明確,雙方對糾紛沒有任何爭議的情形,只是債務人出于種種原因而怠于履行,此種糾紛純屬執(zhí)行問題。督促程序則是針對此類糾紛專門設立,以特有的程序設計,催促債務人及時履行債務。它給予請求人一種機會,在對方持消極態(tài)度的情況下取得執(zhí)行名義,而無須忍受費力費時的爭訟程序[1],幫助債權人以簡單、快捷的訴訟方式收回債權。督促程序是市場經(jīng)濟社會的產(chǎn)物,在大陸法系國家的經(jīng)濟訴訟中擔負著繁簡分流的重要角色。然而,在我國市場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債務糾紛案件日益增多的今天,督促程序的適用卻日趨下降,幾乎到了形同虛設的境地。時至今日,督促程序在理論界和實務界均受到冷落,不乏將督促程序從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抹去的呼聲。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督促程序在我國的運行環(huán)境和理論基礎進行深入反思,全面和客觀地認識督促程序的生存現(xiàn)狀,將有助于明確督促程序在我國或發(fā)展或消失的出路所在。 一、對督促程序在我國運行環(huán)境的反思 (一)積極方面 1. 督促程序與我國傳統(tǒng)的法律文化理念相契合 從法律文化層面看,督促程序與中國人的法律文化和訴訟心理相契合,因此,督促程序在我國有其存在和可接受的社會基礎。受中國幾千年封建禮教思想的影響,民眾信奉“以和為貴”,在訴訟上逐漸形成牢固的“厭訟”、“恥訟”心理。如梁治平所言:對意大利人或者希臘人來說,借鑒法國或者德國的法典,更多只具有技術上的意義,而對中國人來說,接受西方的法律學說,制定西方式的法典,根本上是一種文化選擇[2]。如果西方的某項制度與我國的法律文化存在某種暗合,產(chǎn)生觀念沖突的可能性便會降低,該法律的移植就具有了可行的前提。督促程序無需開庭審理,可有效地避免雙方當事人在法庭上的劍拔弩張和對抗,債權人與債務人不用碰面,保存了各自的顏面,債務糾紛即以較為“和氣”的方式解決,能有效防止雙方矛盾的激化,這為我國法律文化背后的民眾的法律觀念和訴訟心理所能接納。 2. 督促程序與我國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相適應 從經(jīng)濟學角度審視,督促程序是適應我國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需要的。根據(jù)經(jīng)濟學的基本原理,資金的快速流轉能使有限的資金得到更加有效的運用,從而最終導致資源趨于最優(yōu)配置和產(chǎn)生最大的經(jīng)濟效益。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加快資金流轉的同時會產(chǎn)生債務糾紛增多的附加效應,債務糾紛的及時解決又能促進資金運轉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反之,如果資金流轉緩慢甚至停滯,便會對經(jīng)濟的發(fā)展形成阻礙?梢,資金流轉和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兩者相輔相成。我國在進入市場經(jīng)濟以后,自然產(chǎn)生了諸多的債務糾紛,債務糾紛的積聚必將導致資金流通減緩,滯阻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這其中相當大一部分的債務糾紛債權債務關系明確,長期拖欠使得當事人最終只能訴諸法律。相對普通程序而言,督促程序更為簡便快捷,并且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社會成本,因此,可以說督促程序是解決當事人之間此類糾紛的最佳法律手段。 3. 督促程序與我國民事訴訟原則和司法改革精神相協(xié)調 從民事訴訟角度分析,督促程序體現(xiàn)了我國民事訴訟法倡導的“兩便”原則和司法改革的精神。便利群眾進行訴訟、便利人民法院辦案是我國民事訴訟法制定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債權人提起督促程序后,法院無需對債權人的支付令申請進行實質審查,無需開庭審理,無需詢問債務人,只要債務人不提出異議,支付令即行生效,債權人取得執(zhí)行依據(jù)。督促程序以簡便的程序、快捷的速度幫助債權人收回債權,在便利雙方當事人進行訴訟的同時也便利法院審理案件。督促程序的高效性符合以“司法效率”為中心的司法改革的要求。 (二)消極方面 然而,督促程序在1991年移植到我國以后,在我國的社會環(huán)境中遭遇到了種種不利于其生存和發(fā)展的消極因素,從而影響了其在我國的有效運行和應有價值的正常發(fā)揮,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 殘留的計劃經(jīng)濟觀念與督促程序所需要的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不相協(xié)調 督促程序是隨著資本主義現(xiàn)代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而建立起來的。西歐資本主義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得人民之間的金錢債務糾紛急遽增長,如果這些案件都按通常訴訟程序,即經(jīng)過起訴、法庭審理,直至作出判決、上訴等一系列程序之后強制執(zhí)行,則不僅浪費當事人和法院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不利于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鑒于此,1877年德國民事訴訟法第一次制定了督促程序[3]。督促程序的生長環(huán)境是商品經(jīng)濟社會,立法的目的是要維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然而,1991年我國在制定督促程序時尚未走出計劃經(jīng)濟的影響,在各個細節(jié)的設計上都表現(xiàn)出有利于債務人的價值取向[4],甚至時至今日,多年前的計劃經(jīng)濟思想尚未徹底從人們頭腦中消除,以至于原有的對債務人過多保護的觀念與督促程序保護債權人利益的立法意旨相背。 2. 我國超職權主義訴訟模式與督促程序的相關要求不相協(xié)調 我國民事訴訟法長期奉行超職權主義的審判模式,傳統(tǒng)的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理論突出強調法院在民事訴訟中的主導地位,程序的進行主要由法官控制,將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的地位視為從屬性質[5]。而督促程序的進行取決于雙方當事人,程序因債權人的申請而開始,因債務人的異議而終結,法官對債權人的申請和債務人的異議僅進行形式審查,相對而言,法官在其中只起到協(xié)助和輔助作用,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督促程序需要的是當事人的程序自由。如果督促程序過多地受到法官職權的干涉,當事人必然會遭遇各式各樣的阻撓,督促程序自然很難順暢運行。 3. 目前不健全的司法制度與督促程序的要求不相協(xié)調 法官干預當事人選擇督促程序部分源自法官背后的司法制度不健全。當前法院普遍存在著經(jīng)費不足、設備缺乏的問題;鶎尤嗣穹ㄔ恨k理適用督促程序的案件所支付的費用遠遠超過所收取的費用,入不敷出。而按訴訟程序立案受理,財產(chǎn)案件訴訟收費則遠遠高出適用督促程序受理案件,有些案件法官寧可動員當事人走訴訟程序,也不按督促程序辦理[6]。法院經(jīng)費沒有相應的制度保障,法院內部的司法體制缺乏對立案法官的監(jiān)督和制約,受理案件時法官出于利益權衡而干預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也就不足為怪了。此種司法制度的缺陷必將對收費低廉的督促程序的適用產(chǎn)生重大影響。 4. 不健全的市場機制與督促程序不相配套 有學者認為,現(xiàn)階段人們的價值觀念正在轉變,但尚未形成市場經(jīng)濟正常運行所需要的價值觀念,信用——特別是商業(yè)信用在很多人眼里還比較淡薄,在有些人腦子里甚至就沒有“信用”二字。國家也沒有建立起一套市場經(jīng)濟需要的信用制度,這是我國督促程序運行效果不佳的最根本的原因[7]。筆者雖然不贊同將信用機制的缺乏認定為我國督促程序運行效果不佳的“最根本”的原因,但不可否認信用機制的缺乏對我國目前督促程序運行的不良現(xiàn)狀起了一定的負面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債務人可以沒有任何約束地故意對支付令提出虛假異議。對債務人的此種惡意行為既沒有法律上的限制或懲罰,也不會產(chǎn)生其他方面的不利影響,由此形成對債務人“不信用”的縱容或誘導,致使督促程序無法順利施行。 5. 理論界與實務界的重視程度與該程序的重要性不相符合 司法改革中,理論界和司法實務部門均熱衷于簡易程序的探討和實踐,然而,同樣具有簡易程序特點的督促程序卻倍受冷落,多年來已經(jīng)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在法院,依督促程序提起的案件往往交由立案庭辦理,得不到與通常訴訟程序同樣的重視,甚至可以說這一獨特簡便程序的存在完全被忽視。督促程序的缺陷很難得到完善,其價值也難以得到應有的發(fā)揮。在我國市場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法院受理的經(jīng)濟案件幾乎逐年成倍激增,法官審理案件的負擔日益加重。如果不以靈活、快捷、節(jié)省的程序解決大多數(shù)簡單民事案件,要實現(xiàn)對復雜民事案件的慎重裁判就相當困難[8]。 二、對督促程序建構的理論基礎的反思 (一)訴訟公正和訴訟效率的失衡 訴訟公正和訴訟效率是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價值。公正是法律和訴訟中的最高價值,通常情形中,在維護公正的前提下追求訴訟效率。實踐中各類案件和各種程序平均占用訴訟資源是不合理的,在社會發(fā)展迅速和講求經(jīng)濟的環(huán)境中,簡便迅捷的程序是很必要的,對于簡易案件,更應當強調經(jīng)濟性地解決糾紛[9]。督促程序的設計在注重訴訟效率的同時實現(xiàn)訴訟公正價值和訴訟效率價值的平衡與互動。督促程序的發(fā)生基于債務人對債權人提起的債務糾紛沒有爭議這一假設前提,免去了通常訴訟中所需的繁瑣程序,不用開庭審理,對債權人的申請也不用實質審查,不用向債務人訊問和質證。為確保訴訟正義,督促程序特別為債務人設置了異議權,債務人的異議直接導致督促程序的終結,糾紛轉由通常訴訟審理解決。如果生效的支付令出現(xiàn)錯誤,督促程序也提供了再審的救濟途徑。在追求訴訟效率方面,督促程序訴訟周期短、程序簡單、審級層次少、訴訟費成本低。相對于訴訟程序而言,當事人能以最低的訴訟成本獲取最大的訴訟利益;對于法院,也極大地節(jié)約了司法資源?梢,督促程序設計的初衷是試圖實現(xiàn)訴訟公正與訴訟效率的完美結合。 然而,司法實踐中,督促程序顯現(xiàn)出訴訟公正和訴訟效率在某些環(huán)節(jié)上設計的失衡。首先,債權人有選擇適用督促程序的權利,但立法沒有對債權人的程序選擇權提供司法救濟,債權人因為種種原因(法院或督促程序自身的缺陷)無力選擇對己更有利的督促程序,訴訟公正無法體現(xiàn)。其次,督促程序中債務人的異議權無任何限制,雖然符合督促程序追求訴訟效率的要求,但是極易造成督促程序因債務人的虛假或隨意的異議而終結,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在督促程序中無法得到有效保護,督促程序也就無法實現(xiàn)訴訟公正。再次,債務人提出不實的異議后,督促程序終結,由債權人承擔敗訴的費用,債權人的合法權利不僅得不到維護,而且還要為對方的欺騙“買單”,訴訟公正在訴訟費用的承擔上也無法體現(xiàn)。最后,督促程序在訴訟效率上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然而,程序的設計并沒有保證訴訟期限的按期履行,為人為因素的影響提供了可能,其訴訟高效的優(yōu)越性無法得到體現(xiàn)。 (二)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不對等 權利和義務是法律規(guī)范的核心和實質。權利是規(guī)定或隱含在法律規(guī)范中、實現(xiàn)于法律關系中的、主體以相對自由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獲得利益的一種手段。義務是和權利相對的,是設定或隱含在法律規(guī)范中、實現(xiàn)于法律關系中的、主體以相對受動的作為或不作為的方式保障權利主體獲得利益的一種約束手段[10],“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在數(shù)量關系上,權利與義務總是等值的,即權利和義務要實現(xiàn)對等[11]。督促程序的設計上也遵循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對等的程序建構理念,如:由于人民法院在發(fā)布支付令之前并未對案件做實質性的審查,即未對權利本身進行調查,因此,支付令并不一定符合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事實,這就要求法律程序上設置一種救濟手段,即允許債務人對支付令提出異議[12]。債務人在法定期間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無須審查異議是否有理由,應當直接裁定終結督促程序。因為對債權人的申請不應進行實質審查,與之相對應,對債務人的異議也不應進行實質審查,而只審查其在形式上是否合法。異議一經(jīng)合法提出,督促程序就告結束。 我國督促程序的設計缺陷主要表現(xiàn)為法官和債務人的部分權利和義務設置不對等。如規(guī)定法官對督促程序的啟動具有控制權,卻沒有明確相應的不得濫用職權的義務,即保護債權人的訴權和程序選擇權的義務;規(guī)定了法官執(zhí)行訴訟期限的權利,卻沒有規(guī)定相應的執(zhí)行訴訟期限的義務,即保護債權人訴訟期限權利的義務;規(guī)定了債務人有提出異議的權利,卻沒有規(guī)定不得濫用異議權的義務,即保障債權人順利收回債權的義務;債權是相對權,也稱對人權,其義務主體是特定的債務人,督促程序明確了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利,卻沒有相應嚴格賦予債務人保障債權人合法權益的義務。義務是和權利相對的,督促程序給法院與債務人設定了前述權利而沒有相應地設定前述義務,在程序上則表現(xiàn)為沒有給法院和債務人的權利以一定約束。 結 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督促程序以其特有的簡便、快捷、成本低廉的特點,符合我國的傳統(tǒng)法律文化觀念、順應我國市場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的需要、符合我國民事訴訟原則和司法改革精神,在我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由于我國特有的國情,現(xiàn)實社會中確實存在與督促程序的要求不相協(xié)調的諸多因素。筆者認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逐步完善,計劃經(jīng)濟的后遺癥會在立法者和普通民眾中慢慢消失,我國長期形成的超職權主義的訴訟模式和司法制度不健全的情形可以在司法改革的推進和制度的完善中逐漸得到克服,目前市場信用機制已經(jīng)開始逐步建立,督促程序所需要的司法和社會環(huán)境正在日漸回歸,可以預見,影響督促程序運行的不利因素不會成為繼續(xù)困擾督促程序的重大問題。由此,我們認為,督促程序應該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繼續(xù)存在。我們需要的是重新關注和重視督促程序,同時深刻反思督促程序自身存在的無法克服的給債權人帶來的程序障礙,切實保障債權人對督促程序的選擇權,解決督促程序中債務人的異議權不受限制的弊端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訴訟費用負擔不合理的問題,確保督促程序訴訟期限的按期履行等等。我們相信,挖掘督促程序的程序機理,彌補其自身設計的缺漏以適應我國的客觀環(huán)境,同時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好的立法方案,使督促程序盡快實現(xiàn)本土化,才是督促程序在我國繼續(xù)發(fā)展的出路。我國的督促程序最終會呈現(xiàn)出其在德國適用的情形,成為我國基層法院中大部分經(jīng)濟糾紛案件的適用程序,幫助法院實現(xiàn)繁簡分流,進一步促進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德]狄特.克羅林庚著,劉漢富譯.德國民事訴訟法律與實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梁治平.法辨:中國法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 [3]白綠鉉.督促程序比較研究——我國督促程序立法的法理分析[J].中國法學,1995(4). [4]傅郁林.繁簡分流與程序保障[J].法學研究,2003(1). [5]王福華.民事訴訟的基本結構[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6]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督促程序適用中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法律適用,2005(5). [7]章武生.督促程序的改革與完善[J].法學研究,2002(2). [8]劉振錄,龐立新.淺談督促程序[EB/OL].北京法院網(wǎng),2003(11). [9]江偉主編.民事訴訟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10]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1]張文顯.法哲學范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12]陳桂明.督促程序理論問題之探討[J].政法論壇,19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