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晉書

 

卷十九 志第九

◎禮上 夫人含天地陰陽之靈,有哀樂喜怒之情。乃圣垂范,以為民極,節(jié)其驕淫,以防其暴亂;崇高天地,虔敬鬼神,列尊卑之序,成夫婦之義,然后為國為家,可得而治也。《傳》曰:“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比裟颂怀醴郑萑算@火,志有暢于恭儉,情不由乎玉帛,而酌玄流于春澗之右,焚封豕于秋林之外,亦無得而闕焉。軒頊依神,唐虞稽古,逮乎隆周,其文大備。或垂百官之范,置不刊之法;或禮經(jīng)三百,威儀三千,皆所以弘宣天意,雕刻人理。叔代澆訛,王風(fēng)陵謝,事睽光國,禮亦愆家。趙簡子問太叔以揖讓周旋之禮,對曰:“蓋所謂儀而非禮也!碧旖(jīng)地義之道,自茲尤缺。哀公十一年,孔子自衛(wèi)反魯,跡三代之典,垂百王之訓(xùn),時無明后,道噎不行。 若夫情尚分流,堤防之仁是棄;澆訛異術(shù),洙泗之風(fēng)斯泯。是以漢文罷再期之喪,中興為一郊之祭,隨時之義,不其然歟!而西京元鼎之辰,中興永平之日,疏璧流而延冠帶,啟儒門而引諸生,兩京之盛,于斯為美。及山魚登俎,澤豕睽經(jīng),禮樂恒委,浮華相尚,而郊禋之制,綱紀(jì)或存。魏氏光宅,憲章斯美。王肅、高堂隆之徒,博通前載,三千條之禮,十七篇之學(xué),各以舊文增損當(dāng)世,豈所謂致君于堯舜之道焉。世屬雕墻,時逢秕政,周因之典,務(wù)多違俗,而遺編殘冊,猶有可觀者也。景初元年,營洛陽南委粟山以為圓丘,祀之日以始祖帝舜配,房俎生魚,陶樽玄酒,非搢紳為之綱紀(jì),其孰能興于此者哉! 宣景戎旅,未遑伊制。太康平吳,九州共一,禮經(jīng)咸至,樂器同歸,于是齊魯諸生,各攜緗素。武皇帝亦初平寇亂,意先儀范。其吉禮也,則三茅不翦,日觀,u;其兇禮也,則深衣布冠,降席撤膳。明乎一謙三益之義,而教化行焉。元皇中興,事多權(quán)道,遺文舊典,不斷如發(fā)。是以常侍戴邈詣闕上疏云:“方今天地更始,萬物權(quán)輿,蕩近世之流弊,創(chuàng)千齡之英范。是故雙劍之節(jié)崇,而飛白之俗成;挾琴之容飾,而赴曲之和作。”其所以興起禮文,勸帝身先之也。穆哀之后,王猷漸替,桓溫居揆,政由己出,而有司或曜斯文,增暉執(zhí)事,主威長謝,臣道專行!队洝吩唬捌垷o其位,不可以作禮樂”,豈斯之謂歟! 晉始則有荀顗、鄭沖裁成國典,江左則有荀崧、刁協(xié)損益朝儀。《周官》五禮,吉兇軍賓嘉,而吉禮之大,莫過祭祀,故《洪范》八政,三日祀。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于神明者也。漢興,承秦滅學(xué)之后,制度多未能復(fù)古。歷東、西京四百余年,故往往改變。魏氏承漢末大亂,舊章殄滅,命侍中王粲、尚書衛(wèi)顗草創(chuàng)朝儀。及晉國建,文帝又命荀顗因魏代前事,撰為新禮,參考今古,更其節(jié)文,羊祜、任愷、庾峻、應(yīng)貞并共刊定,成百六十五篇,奏之。太康初,尚書仆射朱整奏付尚書郎摯虞討論之。虞表所宜損增曰: 臣典校故太尉顗所撰《五禮》,臣以為夫革命以垂統(tǒng),帝王之美事也,隆禮以率教,邦國之大務(wù)也,是以臣前表禮事稽留,求速訖施行。又以《喪服》最多疑闕,宜見補(bǔ)定。又以今禮篇卷煩重,宜隨類通合。事久不出,懼見寢嘿。 蓋冠婚祭會諸吉禮,其制少變;至于《喪服》,世之要用,而特易失旨。故子張疑高宗諒陰三年,子思不聽其子服出母,子游謂異父昆弟大功,而子夏謂之齊衰,及孔子沒而門人疑于所服。此等皆明達(dá)習(xí)禮,仰讀周典,俯師仲尼,漸漬圣訓(xùn),講肄積年,及遇喪事,尤尚若此,明喪禮易惑,不可不詳也。況自此已來,篇章焚散,去圣彌遠(yuǎn),喪制詭謬,固其宜矣。是以《喪服》一卷,卷不盈握,而爭說紛然。三年之喪,鄭云二十七月,王云二十五月。改葬之服,鄭云服緦三月,王云葬訖而除。繼母出嫁,鄭云皆服,王云從乎繼寄育乃為之服。無服之殤,鄭云子生一月哭之一日,王云以哭之日易服之月。如此者甚眾。《喪服》本文省略,必待注解事義乃彰;其傳說差詳,世稱子夏所作。鄭王祖《經(jīng)》宗《傳》,而各有異同,天下并疑,莫知所定,而顗直書古《經(jīng)》文而已,盡除子夏《傳》及先儒注說,其事不可得行。及其行事,故當(dāng)還頒異說,一彼一此,非所以定制也。臣以為今宜參采《禮記》,略取《傳》說,補(bǔ)其未備,一其殊義。可依準(zhǔn)王景侯所撰《喪服變除》,使類統(tǒng)明正,以斷疑爭,然后制無二門,咸同所由。 又此禮當(dāng)班于天下,不宜繁多。顗為百六十五篇,篇為一卷,合十五余萬言,臣猶謂卷多文煩,類皆重出。案《尚書·堯典》祀山川之禮,惟于東岳備稱牲幣之?dāng)?shù),陳所用之儀,其余則但曰“如初”!吨芏Y》祀天地五帝享先王,其事同者皆曰“亦如之”,文約而義舉。今禮儀事同而名異者,輒別為篇,卷煩而不典。皆宜省文通事,隨類合之,事有不同,乃列其異。如此,所減三分之一。 虞討論新禮訖,以元康元年上之。所陳惟明堂五帝、二社六宗及吉兇王公制度,凡十五篇。有詔可其議。后虞與傅咸纘續(xù)其事,竟未成功。中原覆沒,虞之《決疑注》,是其遺事也。逮于江左,仆射刁協(xié)、太常荀崧補(bǔ)緝舊文,光祿大夫蔡謨又踵修其事云。 魏明帝太和元年正月丁未,郊祀武帝以配天,宗祀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于是時,二漢郊禋之制具存,魏所損益可知。四年八月,天子?xùn)|巡,過繁昌,使執(zhí)金吾臧霸行太尉事,以特牛祠受禪壇。景初元年十月乙卯,始營洛陽南委粟山為圜丘。詔曰:“昔漢氏之初,承秦滅學(xué)之后,采摭殘缺,以備郊祀。自甘泉后土,雍宮五畤,神祗兆位,多不經(jīng)見,并以興廢無常,一彼一此,四百余年,廢無禘禮,古代之所更立者,遂有闕焉。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號圜丘曰皇皇帝天。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地郊所祭曰皇地之祗,以武宣皇后配。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皇皇帝天于圜丘,以始祖有虞帝舜配。自正始以后,終魏世不復(fù)郊祀。 魏元帝咸熙二年十二月甲子,使持節(jié)侍中太保鄭沖、兼太尉司隸校尉李憙奉皇帝璽綬策書,禪位于晉。丙寅,武皇帝設(shè)壇場于南郊,柴燎告類于上帝,是時尚未有祖配。泰始二年正月,詔曰:“有司前奏郊祀權(quán)用魏禮,朕不慮改作之難,令便為永制,眾議紛互,遂不時定,不得以時供饗神祗,配以祖考。日夕難企,貶食忘安,其便郊祀。”時群臣又議,五帝即天也,王氣時異,故殊其號,雖名有五,其實一神。明堂南郊,宜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號,皆同稱昊天上帝,各設(shè)一坐而已。地郊又除先后配祀。帝悉從之。二月丁丑,郊禮宣皇帝以配天,宗祀文皇帝于明堂以配上帝。是年十一月,有司又議奏,古者丘郊不異,宜并圓丘方丘于南北郊,更修立壇兆,其二至之祀合于二郊。帝又從之,一如宣帝所用王肅議也。是月庚寅冬至,帝親祠圓丘于南郊。自是后,圓丘方澤不別立。 太康三年正月,帝親郊祀,皇太子、皇子悉侍祠。十年十月,又詔曰:“《孝經(jīng)》‘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吨芄佟吩啤胩炻蒙系邸,又曰‘祀地旅四望’。望非地,則明堂上帝不得為天也。往者眾議除明堂五帝位,考之禮文不正。且《詩序》曰‘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宣帝以神武創(chuàng)業(yè),既已配天,復(fù)以先帝配天,于義亦所不安。其復(fù)明堂及南郊五帝位。愍帝都長安,未及立郊廟而敗。 元帝渡江,太興二年始議立郊祀儀。尚書令刁協(xié)、國子祭酒杜夷議,宜須旋都洛邑乃修之。司徒荀組據(jù)漢獻(xiàn)帝都許即便立郊,自宜于此修奉。驃騎王導(dǎo)、仆射荀崧、太常華恒、中書侍郎庾亮皆同組議,事遂施行,立南郊于已地。其制度皆太常賀循所定,多依漢及晉初之儀。三月辛卯,帝親郊祀,饗配之禮一依武帝始郊故事。是時尚未立北壇,地祗眾神共在天郊。 明帝太寧三年七月,始詔立北郊,未及建而帝崩。及成帝咸和八年正月,追述前旨,于覆舟山南立之。天郊則五帝之佐、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文昌、北斗、三臺、司命、軒轅、后土、太一、天一、太微、句陳、北極、雨師、雷電、司空、風(fēng)伯、老人,凡六十二神也。地郊則五岳、四望、四海、四瀆、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岳山、白山、霍山、醫(yī)無閭山、蔣山、松江、會稽山、錢唐江、先農(nóng),凡四十四神也。江南諸小山,蓋江左所立,猶如漢西京關(guān)中小水皆有祭秩也。是月辛未,祀北郊,始以宣穆張皇后配,此魏氏故事,非晉舊也。 康帝建元元年正月,將北郊,有疑議。太常顧和表:“泰始中,合二至之禮于二郊。北郊之月,古無明文,或以夏至,或同用陽月。漢光武正月辛未,始建北郊,此則與南郊同月。及中興草創(chuàng),百度從簡,合七郊于一丘,憲章未備,權(quán)用斯禮,蓋時宜也。至咸和中,議別立北郊,同用正月。魏承后漢,正月祭天以地配。時高堂隆等以為禮祭天不以地配,而稱《周禮》三王之郊一用夏正!庇谑菑暮妥h。是月辛未南郊,辛已北郊,帝皆親奉。 安帝元興三年,劉裕討桓玄,走之。已卯,告義功于南郊。是年,帝蒙塵江陵未反。其明年應(yīng)郊,朝議以為宜依《周禮》,宗伯?dāng)z職,三公行事。尚書左丞王納之獨曰:“既殯郊祀,自是天子當(dāng)陽,有君存焉,稟命而行,何所辯也。郊之興否,豈如今日之比乎!”議者又云:“今宜郊,故是承制所得令三公行事!庇帧敖继鞓O尊,惟一而已,故非天子不祀也。庶人以上,莫不蒸嘗,嫡子居外,介子執(zhí)事,未有不親受命而可祭天者。”納之又曰:“武皇受禪,用二月郊,元帝中興,以三月郊。今郊時未過,日望輿駕,無為欲速,而使皇輿旋反,更不得親奉也!庇谑菑募{之議。 郊廟牲幣璧玉之色,雖有成文,秦世多以騮駒,漢則但云犢,未辯其色。江左南北郊同用玄牲,明堂廟社同以赤牲。 禮,有事告祖禰宜社之文,未有告郊之典也。漢儀,天子之喪,使太尉告謚于南郊,他無聞焉。魏文帝黃初四年七月,帝將東巡,以大軍當(dāng)出,使太常以一特牛告祠南郊。及文帝崩,太尉鐘繇告謚南郊,皆是有事于郊也。江左則廢。 禮,春分祀朝日于東,秋分祀夕月于西。漢武帝郊泰畤,平旦出竹宮,東向揖日,其夕西向揖月。既郊明,又不在東西郊也。后遂旦夕常拜。故魏文帝詔曰:“漢氏不拜日于東郊,而旦夕常于殿下東西拜日月,煩褻似家人之事,非事天神之道也!秉S初二年正月乙亥,祀朝日于東門之外,又違禮二分之義。魏明帝太和元年二月丁亥,祀朝日于東郊,八月己丑,祀夕月于西郊,始得古禮。及武帝太康二年,有司奏,春分依舊請車駕祀朝日,寒溫未適,可不親出。詔曰:“禮儀宜有常,若如所奏,與故太尉所撰不同,復(fù)為無定制也。間者方難未平,故每從所奏,今戎事弭息,惟此為大!卑复嗽t,帝復(fù)為親祀朝日也。此后廢。 禮,“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蔽何牡奂次,用漢明堂而未有配。明帝太和元年,始宗祀文帝于明堂,齊王亦行其禮。 晉初以文帝配,后復(fù)以宣帝,尋復(fù)還以文帝配,其余無所變革。是則郊與明堂,同配異配,參差不同矣。摯虞議以為:“漢魏故事,明堂祀五帝之神。新禮,五帝即上帝,即天帝也。明堂除五帝之位,惟祭上帝。案仲尼稱‘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吨芏Y》,祀天旅上帝,祀地旅四望。望非地,則上帝非天,斷可識矣。郊丘之祀,掃地而祭,牲用繭栗,器用陶匏,事反其始,故配以遠(yuǎn)祖。明堂之祭,備物以薦,玉牲并陳,籩豆成列,禮同人鬼,故配以近考。郊堂兆位,居然異體,牲牢品物,質(zhì)文殊趣。且祖考同配,非謂尊嚴(yán)之美,三日再祀,非謂不黷之義,其非一神,亦足明矣。昔在上古,生為明王,沒則配五行,故太昊配木,神農(nóng)配火,少昊配金,顓頊配水,黃帝配土。此五帝者,配天之神,同兆之于四郊,報之于明堂。祀天,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蛞詾槲寰郏籼煊镎咭。前代相因,莫之或廢,晉初始從異議!陡缭t書》,明堂及南郊除五帝之位,惟祀天神,新禮奉而用之。前太醫(yī)令韓楊上書,宜如舊祀五帝。太康十年,詔已施用。宜定新禮,明堂及郊祀五帝如舊!痹t從之。江左以后,未遑修建。 漢儀,太史每歲上其年歷,先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常讀五時令,皇帝所服,各隨五時之色。帝升御坐,尚書令以下就席位,尚書三公郎以令置案上,奉以入,就席伏讀訖,賜酒一卮。魏氏常行其禮。魏明帝景初元年,通事白曰:“前后但見讀春夏秋冬四時令,至于服黃之時,獨闕不讀,今不解其故!鄙ⅡT常侍領(lǐng)太史令高堂隆以為“黃于五行,中央土也,王四季各十八日。土生于火,故于火用事之末服黃,三季則否。其令則隨四時,不以五行為令也,是以服黃無令!彼箘t魏氏不讀大暑令也。 及晉受命,亦有其制。傅咸云:“立秋一日,白路光于紫庭,白旗陳于玉階!比粍t其日旗路皆白也。成帝咸和五年六月丁未,有司奏讀秋令。兼侍中散騎常侍荀奕、兼黃門侍郎散騎侍郎曹宇駁曰:“尚書三公曹奏讀秋令,儀注舊典未備。臣等參議光祿大夫臣華恒議,武皇帝以秋夏盛暑,常闕不讀令,在春冬不廢也。夫先王所以順時讀令者,蓋后天而奉天時,正服尊嚴(yán)之所重。今服章多闕,加比熱隆赫,臣等謂可如恒議,依故事闕而不讀!痹t可。六年三月,有司奏“今月十六日立夏。今正服漸備,四時讀令,是祗述天和隆殺之道,謂今故宜讀夏令。”奏可。 《禮》,孟春之月,“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于參保介之御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至秦滅學(xué),其禮久廢。漢文帝之后,始行斯典。魏之三祖,亦皆親耕藉田。 及武帝泰始四年,有司奏耕祠先農(nóng),可,令有司行事。詔曰:“夫國之大事,在祀與農(nóng)。是以古之圣王,躬耕帝藉,以供郊廟之粢盛,且以訓(xùn)化天下。近世以來,耕藉止于數(shù)步之中,空有慕古之名,曾無供祀訓(xùn)農(nóng)之實,而有百官車徒之費(fèi)。今修千畝之制,當(dāng)與群公卿士躬稼穡之艱難,以率先天下。主者詳具其制,下河南,處田地于東郊之南,洛水之北。若無官田,隨宜使換,而不得侵人也!庇谑浅溯浻据`以耕,以太牢祀先農(nóng)。自惠帝之后,其事便廢。 江左元帝將修耕藉,尚書符問“藉田至尊應(yīng)躬祠先農(nóng)不”?賀循答:“漢儀無,止有至尊應(yīng)自祭之文。然則《周禮》王者祭四望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絺冕,以此不為無親祭之義也。宜立兩儀注!辟R循等所上儀注又未詳允,事竟不行。后哀帝復(fù)欲行其典,亦不能遂。 漢儀,縣邑常以乙未日祠先農(nóng),乃耕于乙地,以丙戌日祠風(fēng)伯于戌地,以已丑日祠雨師于丑地,牲用羊豕。立春之日,皆青幡幘迎春于東郊外野中。迎春至自野中出,則迎拜之而還,弗祭。三時不迎。 魏氏雖天子耕藉,藩鎮(zhèn)闕諸侯百畝之禮。及武帝末,有司奏:“古諸侯耕藉田百畝,躬執(zhí)耒以奉社稷宗廟,以勸率農(nóng)功。今諸王臨國,宜依修耕藉之義。”然竟未施行。 《周禮》,王后帥內(nèi)外命婦享先蠶于北郊。漢儀,皇后親桑東郊苑中,蠶室祭蠶神,曰苑窳婦人、寓氏公主,祠用少牢。魏文帝黃初七年正月,命中宮蠶于北郊,依周典也。 及武帝太康六年,散騎常侍華嶠奏:“先王之制,天子諸侯親耕藉田千畝,后夫人躬蠶桑。今陛下以圣明至仁,修先王之緒,皇后體資生之德,合配乾之義,而坤道未光,蠶禮尚缺。以為宜依古式,備斯盛典!痹t曰:“昔天子親藉,以供粢盛,后夫人躬蠶,以備祭服,所以聿遵孝敬,明教示訓(xùn)也。今藉田有制,而蠶禮不修,由中間務(wù)多,未暇崇備。今天下無事,宜修禮以示四海。其詳依古典,及近代故事,以參今宜,明年施行!庇谑切Q于西郊,蓋與藉田對其方也。乃使侍中成粲草定其儀。先蠶壇高一丈,方二丈,為四出陛,陛廣五尺,在皇后采桑壇東南帷宮外門之外,而東南去帷宮十丈,在蠶室西南,桑林在其東。取列侯妻六人為蠶母。蠶將生,擇吉日,皇后著十二笄步搖,依漢魏故事,衣青衣,乘油畫云母安車,駕六騩馬。女尚書著貂蟬佩璽陪乘,載筐鉤。公主、三夫人、九嬪、世婦、諸太妃、太夫人及縣鄉(xiāng)君、郡公侯特進(jìn)夫人、外世婦、命婦皆步搖、衣青,各載筐鉤從蠶。先桑二日,蠶室生蠶著薄上。桑日,皇后未到,太祝令質(zhì)明以一太牢告祠,謁者一人監(jiān)祠。祠畢撤饌,班余胙于從桑及奉祠者;屎笾廖鹘忌龎,公主以下陪列壇東;屎髺|面躬桑,采三條,諸妃公主各采五條,縣鄉(xiāng)君以下各采九條,悉以桑授蠶母,還蠶室。事訖,皇后還便坐,公主以下乃就位,設(shè)饗宴,賜絹各有差。 前漢但置官社而無官稷,王莽置官稷,后復(fù)省。故漢至魏但太社有稷,而官社無稷,故常二社一稷也。 晉初仍魏,無所增損。至太康九年,改建宗廟,而社稷壇一廟俱徙。乃詔曰:“社實一神,其并二社之祀!庇谑擒囼T司馬傅咸表曰: 《祭法》王社太社,各有其義。天子尊事郊廟,故冕而躬耕。躬耕也者,所以重孝享之粢盛。親耕故自報,自為立社者,為藉田而報者也。國以人為本,人以谷為命,故又為百姓立社而祈報焉。事異報殊,此社之所以有二也。 王景侯之論王社,亦謂春祈藉田,秋而報之也。其論太社,則曰王者布下圻內(nèi),為百姓立之,謂之大社,不自立之于京都也。景侯此論據(jù)《祭法》!都婪ā罚骸按蠓蛞韵鲁扇毫⑸,曰置社!本昂罱庠,“今之里社是也”。景侯解《祭法》,則以置社為人間之社矣。而別論復(fù)以太社為人間之社,未曉此旨也。太社,天子為百姓而祀,故稱天子社。《郊特牲》曰:“天子太社,必受霜露風(fēng)雨!币匀盒罩姡跽咄榱⑸,故稱太社也。若夫置社,其數(shù)不一,蓋以里所為名,《左氏傳》盟于清丘之社是也。眾庶之社,既已不稱太矣,若復(fù)不立之京都,當(dāng)安所立乎! 《祭法》又曰,王為群姓立七祀,王自為立七祀。言自為者,自為而祀也;為群姓者,為群姓而祀也。太社與七祀其文正等。說者窮此,因云墳籍但有五祀,無七祀也。案祭,五祀國之大祀,七者小祀!吨芏Y》所云祭凡小祀,則墨冕之屬也。景侯解大厲曰,“如周杜伯,鬼有所歸,乃不為厲”。今云無二社者稱景侯,《祭法》不謂無二,則曰“口傳無其文也”。夫以景侯之明,擬議而后為解,而欲以口論除明文,如此非但二社當(dāng)見思惟,景侯之后解亦未易除也。 前被敕,《尚書·召告》乃社于新邑,惟一太牢,不二社之明義也。案《郊特牲》曰社稷太牢,必援一牢之文以明社之無二,則稷無牲矣。說者曰,舉社則稷可知。茍可舉社以明稷,何獨不舉一以明二?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若有二而除之,不若過而存之。況存之有義,而除之無據(jù)乎? 《周禮》封人掌設(shè)社壝,無稷字。今帝社無稷,蓋出于此。然國主社稷,故經(jīng)傳動稱社稷。《周禮》王祭社稷則絺冕,此王社有稷之交也。封人所掌社壝之無稷字,說者以為略文,從可知也。謂宜仍舊立二社,而加立帝社之稷。 時成粲義稱景侯論太社不立京都,欲破鄭氏學(xué)。咸重表以為:“如粲之論,景侯之解文以此壞!洞笱拧吩啤肆②M痢庠,‘冢土,大社也!昂罱狻对姟,即用此說!队碡暋贰┩廖迳,景侯解曰,‘王者取五色土為太社,封四方諸侯,各割其方色土者覆四方也’。如此,太社復(fù)為立京都也。不知此論何從而出,而與解乖,上違經(jīng)記明文,下壞景侯之解。臣雖頑蔽,少長學(xué)門,不能默已,謹(jǐn)復(fù)續(xù)上!眲伵c咸議同。詔曰:“社實一神,而相襲二位,眾議不同,何必改作!其便仍舊,一如魏制! 其后摯虞奏,以為:“臣案《祭法》‘王為群姓立社曰太社,王自‘為立社曰王社。’《周禮》大司徒‘設(shè)其社稷之壝’,又曰‘以血祭祭社稷’,則太社也。又曰‘封人掌設(shè)王之社壝’,又有軍旅宜乎社,則王社也。太社為群姓祈報,祈報有時,主不可廢。故凡祓社釁鼓,主奉以從是也。此皆二社之明文,前代之所尊。以《尚書·召告》社于新邑三牲各文,《詩》稱‘乃立冢土’,無兩社之交,故廢帝社,惟立太社。《詩書》所稱,各指一事,又皆在公旦制作之前,未可以易《周禮》之明典,《祭法》之正義。前改建廟社,營一社之處,朝議斐然,執(zhí)古匡今。世祖武皇帝躬發(fā)明詔,定二社之義,以為永制。宜定新禮,從二社。”詔從之。 至元帝建武元年,又依洛京立二社一稷。其太社之祝曰:“地德普施,惠存無疆。乃建太社,保佑萬邦。悠悠四海,咸賴嘉祥!逼涞凵缰T唬骸袄さ潞褫d,邦畿是保。乃建帝社,以神地道。明祀惟辰,景福來造! 漢儀,每月旦,太史上其月歷,有司侍郎尚書見讀其令,奉行其正。朔前后二日,牽牛酒至社下以祭日。日有變,割羊以祠社,用救日變。執(zhí)事者長冠,衣絳領(lǐng)袖緣中衣、絳緣以行禮,如故事。自晉受命,日月將交會,太史乃上合朔,尚書先事三日,宣攝內(nèi)外戒嚴(yán)。摯虞《決疑》曰:“凡救日蝕者,著赤幘,以助陽也。日將蝕,天子素服避正殿,內(nèi)外嚴(yán)警。太史登靈臺,伺侯日變,便伐鼓于門。聞鼓音,侍臣皆著赤幘,帶劍入侍。三臺令史以上皆各持劍,立其戶前。衛(wèi)尉卿驅(qū)馳繞宮,伺察守備。周而復(fù)始,亦伐鼓于社,用周禮也。又以赤絲為繩以系社,祝史陳辭以責(zé)之。社,勾龍之神,天子之上公,故陳辭以責(zé)之。日復(fù)常,乃罷。” 漢建安中,將正會,而太史上言,正旦當(dāng)日蝕。朝士疑會否,共諮尚書令荀彧。時廣平計吏劉邵在坐,曰:“梓慎、裨灶,古之良史,尤占水火,錯失天時!抖Y》,諸侯旅見天子,入門不得終禮者四,日蝕在一。然則圣人垂制,不為變異豫廢朝禮者,或災(zāi)消異伏,或推術(shù)謬誤也!睆氨娙讼躺贫鴱闹斐瘯缗f,日亦不蝕,邵由此顯名。 至武帝咸寧三年、四年,并以正旦合朔卻元會,改魏故事也。元帝太興元年四月,合朔,中書侍郎孔愉奏曰:“《春秋》,日有蝕之,天子伐鼓于社,攻諸陰也;諸侯伐鼓于朝,臣自攻也。案尚書符,若日有變,便擊鼓于諸門,有違舊典!痹t曰:“所陳有正義,輒敕外改之! 至康帝建元元年,太史上元日合朔,后復(fù)疑應(yīng)卻會與否。庾冰輔政,寫劉邵議以示八坐。于時有謂邵為不得禮意,荀彧從之,是勝人之一失。故蔡謨遂著議非之,曰:“邵論災(zāi)消異伏,又以梓慎、裨灶猶有錯失,太史上言,亦不必審,其理誠然也。而云圣人垂制,不為變異豫廢朝禮,此則謬矣。災(zāi)祥之發(fā),所以譴告人君,王者之所重誡,故素服廢樂,退避正寢,百官降物,用幣伐鼓,躬親而救之。夫敬誡之事,與其疑而廢之,寧慎而行之。故孔子、老聃助葬于巷黨,以喪不見星而行,故日蝕而止柩,曰安知其不見星也。而邵廢之,是棄圣賢之成規(guī)也。魯桓公壬申有災(zāi),而以乙亥嘗祭,《春秋》譏之。災(zāi)事既過,猶追懼未已,故廢宗廟之察,況聞天眚?qū)⒅粒袘c樂之會,于禮乖矣!抖Y記》所云諸侯入門不得終禮者,謂日官不豫言,諸侯既入,見蝕乃知耳,非先聞當(dāng)蝕而朝會不廢也。引此,可謂失其義旨。劉邵所執(zhí)者《禮記》也,夫子、老聃巷黨之事,亦《禮記》所言,復(fù)違而反之,進(jìn)退無據(jù)。然荀令所善,漢朝所從,遂使此言至今見稱,莫知其誤矣,后來君子將擬以為式,故正之云爾!庇谑潜鶑谋娮h,遂以卻會。 至永和中,殷浩輔政,又欲從劉邵議不卻會。王彪之據(jù)咸寧、建元故事,又曰:“《禮》云諸侯旅見天子,不得終禮而廢者四,自謂卒暴有之,非為先存其事,而僥幸史官推術(shù)繆錯,故不豫廢朝禮也!庇谑怯謴谋胫h。 《尚書》“禋于六宗”,諸儒互說,往往不同。王莽以《易》六子,遂立六宗祠。魏明帝時疑其事,以問王肅,亦以為易六子,故不廢。及晉受命,司馬彪等表六宗之祀不應(yīng)特立新禮,于是遂罷其祀。其后摯虞奏之,又以為:“案舜受終,‘類于上帝,系于六宗,望于山川’,則六宗非上帝之神,又非山川之靈也!吨芏Y》肆師職曰:‘用牲于社宗!h正職曰:‘春秋祭禜亦如之!翈熤冢c社并列,則班與社同也。黨正之禜,文不系社,則神與社異也。周之命祀,莫重郊社,宗同于社,則貴神明矣。又,《月令》孟冬祈于天宗,則《周禮》祭禜,《月令》天宗,六宗之神也。漢光武即位高邑,依《虞書》禋于六宗。安帝元初中,立祀乾位,禮同太社。魏氏因之,至景初二年,大議其神,朝士紛紜,各有所執(zhí)。惟散騎常侍劉邵以為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六宗者,太極沖和之氣,為六氣之宗者也!队輹分^之六宗,《周書》謂之天宗。是時考論異同,而從其議。漢魏相仍,著為貴祀。凡崇祀百神,放而不至,有其興之,則莫敢廢之。宜定新禮,祀六宗如舊!痹t從之。 《禮》,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中霤、國門、國行、大厲、戶、灶。仲春玄鳥至之日,以太牢祀高禖!睹姟贰督z衣篇》,高子曰靈星之尸。漢興,高帝亦立靈星祠。及武帝,以李少君故,始祠灶;及生戾太子,始立高禖!稘h儀》云,國家亦有五祀,有司行事,其禮頗輕于社稷,則亦存其典矣。又云,常以仲春之月,立高禖祠于城南,祀以特牲。又,是月也,祠老人星于國都南郊老人星廟。立夏祭灶,季秋祠心星于城南壇心星廟。元康時,洛陽猶有高禖壇,百姓祠其旁,或謂之落星。是后諸祀無聞,江左以來,不立七祀,靈星則配饗南郊,不復(fù)特置焉。 左氏傳“龍見而雩”,經(jīng)典尚矣。漢儀,自立春到立夏,盡立秋,郡國尚旱,郡縣各掃除社稷。其旱也,公卿官長以次行雩禮求雨,閉諸陽,衣皂,興土龍,立土人,舞僮二佾,七日一變,如故事。武帝咸寧二年,春久旱。四月丁已,詔曰“諸旱處廣加祈請”。五月庚午,始祈雨于社稷山川。六月戊子,獲澍雨。此雩之舊典也。太康三年四月,十年二月,又如之。其雨多則禜祭,赤幘朱衣,閉諸陰,朱索縈社,伐朱鼓焉。 《周禮》,王者祭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風(fēng)伯雨師、社稷、五土、五岳、山林川澤、四方百物,兆四類四望,亦如之。魏文帝黃初二年六月庚子,初禮五岳四瀆,咸秩群祀,瘞沈珪璧。六年七月,帝以舟軍入淮。九月壬戌,遣使者沈璧于淮。魏明帝太和四年八月,帝東巡,遣使者以特牛祠中岳。魏元帝咸熙元年,行幸長安,使使者以璧幣禮祠華山。 及穆帝升平中,何琦論修五岳祠曰:“唐虞之制,天子五載一巡狩,順時之方,柴燎五岳,望于山川,遍于群神,故曰,因名山升中于天,所以昭告神祗,饗報功德。是以災(zāi)厲不作,而風(fēng)雨寒暑以時。降及三代,年數(shù)雖殊,而其禮不易,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著在經(jīng)紀(jì),所謂‘有其舉之,莫敢廢也!扒貪h都西京,涇、渭、長水,雖不在祀典,以近咸陽故,盡得比大川之祠,而正立之祀可以闕哉!自永嘉之亂,神州傾覆,茲事替矣。惟灊之天柱,在王略之內(nèi)也,舊臺選百戶吏卒,以奉其職。中興之際,未有官守,廬江郡常遣大吏兼假四時禱賽,春釋寒而冬請冰。咸和迄今,又復(fù)隳替。計今非典之祠,可謂非一?计湔瑒t淫昏之鬼;推其糜費(fèi),則百姓之蠹。而山川大神更為簡缺,禮俗穨紊,人神雜擾,公私奔蹙,漸以繁滋。良由頃國家多難,日不暇給,草建廢滯,事有未遑。今元憝已殲,宜修舊典。岳瀆之域,風(fēng)教所被,來蘇之眾,咸蒙德澤。而神明禋祀,未之或甄,巡狩柴燎,其廢尚矣。崇明前典,將俟皇輿北旋,稽古憲章,大厘制度。俎豆牲牢,祝嘏文辭,舊章靡記,可令禮官作式,歸諸誠簡,以達(dá)明德馨香,如斯而已。其諸襖孽,可粗依法令,先去其甚,俾邪正不黷!睍r不見省。 昔武王入殷,未及下車而封先代之后,蓋追思其德也。孔子以大圣而終于陪臣,未有封爵。至漢元帝,孔霸以帝師賜爵,號褒成君,奉孔子后。魏文帝黃初二年正月,詔以議郎孔羨為宗圣侯,邑百戶,奉孔子祀,令魯郡修舊廟,置百戶吏卒以守衛(wèi)之。及武帝泰始三年十一月,改封宗圣侯孔震為奉圣亭侯。又詔太學(xué)及魯國,四時備三牲以祀孔子。明帝太寧三年,詔給奉圣亭侯孔亭四時祠孔子祭直,如泰始故事。 禮,始立學(xué)必先釋奠于先圣先師,及行事必用幣。漢世雖立學(xué),斯禮無聞。魏齊王正始二年二月,帝講論語通,五年五月,講《尚書》通,七年十二月,講《禮記》通,并使太常釋奠,以太牢祠孔子于辟雍,以顏回配。武帝泰始七年,皇太子講《孝經(jīng)》通。咸寧三年,講《詩》通,太康三年,講《禮記》通;莸墼等,皇太子講《論語》通。元帝太興二年,皇太子講《論語》通。太子并親釋奠,以太牢祠孔子,以顏回配。成帝咸康元年,帝講《詩》通。穆帝升平元年三月,帝講《孝經(jīng)》通。孝武寧康三年七月,帝講《孝經(jīng)》通。并釋奠如故事。穆帝、孝武并權(quán)以中堂為太學(xué)。 故事,祀皋陶于廷尉寺,新禮移祀于律署,以同祭先圣于太學(xué)也。故事,祀以社日,新禮改以孟秋之月,以應(yīng)秋政。摯虞以為:“案《虞書》,皋陶作士師,惟明克允,國重其功,人思其當(dāng),是以獄官禮其神,系者致其祭,功在斷獄之成,不在律令之始也。大學(xué)之設(shè),義重太常,故祭于太學(xué),是崇圣而從重也。律署之置,卑于廷尉,移祀于署,是去重而就輕也。律非正署,廢興無常,宜如舊祀于廷尉。又,祭用仲春,義取重生,改用孟秋,以應(yīng)刑殺,理未足以相易。宜定新禮,皆如舊。”制:“可! 歲旦常設(shè)葦茭桃梗,磔雞于宮及百寺之門,以禳惡氣。案漢儀則仲夏設(shè)之,有桃印,無磔雞。及魏明帝大修禳禮,故何晏禳祭議雞特牲供禳釁之事。磔雞宜起于魏,桃印本漢制,所以輔卯金,又宜魏所除也。但未詳改仲夏在歲旦之所起耳。魏明帝青龍元年,詔郡國,山川不在祀典者勿祠。 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詔曰:“昔圣帝明王修五岳四瀆,名山川澤,各有定制,所以報陰陽之功故也。然以道蒞天下者,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故祝史薦而無愧辭,是以其人敬慎幽冥而淫祀不作。末世信道不篤,僣禮瀆神,縱欲祈請,曾不敬而遠(yuǎn)之,徒偷以求幸,襖妄相煽,舍正為邪,故魏朝疾之。其案舊禮具為之制,使功著于人者必有其報,而襖淫之鬼不亂其間!倍暾拢兴咀啻悍朱魠栄昙办,詔曰:“不在祀典,除之! 《王制》,天子七廟,諸侯以下各有等差,禮文詳矣。漢獻(xiàn)帝建安十八年五月,以河北十郡封魏武帝為魏公。是年七月,始建宗廟于鄴,自以諸侯禮立五廟也。后雖進(jìn)爵為王,無所改易。延康元年,文帝繼王位,七月,追尊皇祖為大王,丁夫人曰大王后。黃初元年十一月受禪,又追尊大王曰大皇帝,皇考武王曰武皇帝。二年六月,以洛京宗廟未成,乃祠武帝于建始殿,親執(zhí)饋奠,如家人禮。案《禮》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庶人無廟,故祭于寢,帝者行之非禮甚矣。 明帝太和三年六月,又追尊高祖大長秋曰高皇,夫人吳氏曰高皇后,并在鄴廟。廟所祠,則文帝之高祖處士、曾祖高皇、祖大皇帝共一廟,考太祖武皇帝特一廟,百世不毀,然則所祠止于親廟四室也。其年十一月,洛京廟成,則以親盡遷處士主置園邑,使行太傅太常韓暨、行太常宗正曹恪持節(jié)迎高皇以下神主,共一廟,猶為四室而已。至景初元年六月,群公有司始更奏定七廟之制,曰:“大魏三圣相承,以成帝業(yè)。武皇帝肇建洪基,撥亂夷險,為魏太祖。文皇帝繼天革命,應(yīng)期受禪,為魏高祖。上集成大命,清定華夏,興制禮樂,宜為魏烈祖。于太祖廟北為二祧,其左為文帝廟,號曰高祖昭祧,其右擬明帝,號曰烈祖穆祧。三祖之廟,萬世不毀。其余四廟,親盡迭遷,一如周后稷、文武廟祧之禮! 文帝甄后賜死,故不列廟。明帝即位,有司奏請追謚曰文昭皇后,使司空王朗持節(jié)奉策告祠于陵。三公又奏曰:“自古周人歸祖后稷,又特立廟以祀姜嫄。今文昭皇后之于后嗣,圣德至化,豈有量哉!夫以皇家世妃之尊,神靈遷化,而無寢廟以承享祀,非以報顯德,昭孝敬也;胖,宜依周禮,別立寢廟!弊嗫。太和元年二月,立廟于鄴。四月,洛邑初營宗廟,掘地得玉璽,方一寸九分,其文曰“天子羨思慈親!泵鞯蹫橹娜,以太牢告廟。至景初元年十二月己未,有司又奏文昭皇后立廟京師,永傳享祀,樂舞與祖廟同,廢鄴廟。 魏元帝咸熙元年,進(jìn)文帝爵為王,追命舞陽宣文侯為宣王,忠武侯為景王。是年八月,文帝崩,謚曰文王。 武帝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受禪,丁卯,追尊皇祖宣王為宣皇帝,伯考景王為景皇帝,考文王為文皇帝,宣王妃張氏為宣穆皇后,景王夫人羊氏為景皇后。二年正月,有司奏置七廟。帝重其役,詔宜權(quán)立一廟。于是群臣議奏:“上古清廟一宮,尊遠(yuǎn)神祗。逮至周室,制為七廟,以辯宗祧。圣旨深弘,遠(yuǎn)跡上世,敦崇唐虞,舍七廟之繁華,遵一宮之遠(yuǎn)旨。昔舜承堯禪,受終文祖,遂陟帝位,蓋三十載,月正元日,又格于文祖,遂陟帝位,此則虞氏不改唐廟,因仍舊宮?梢烙杏菔瞎适,即用魏廟!弊嗫。于是追祭征西將軍、豫章府君、潁川府君、京兆府君,與宣皇帝、景皇帝、文皇帝為三昭三穆。是時宣皇未升,太祖虛位,所以祠六世,與景帝為七廟,其禮則據(jù)王肅說也。七月,又詔曰:“主者前奏,就魏舊廟,誠亦有準(zhǔn)。然于祗奉神明,情猶未安,宜更營造!庇谑歉膭(chuàng)宗廟。十一月,追尊景帝夫人夏侯氏為景懷皇后。任茂議以為夏侯初嬪之時,未有王業(yè)。帝不從。太康元年,靈壽公主修麗祔于太廟,周漢未有其準(zhǔn)。魏明帝則別立平原主廟,晉又異魏也。六年,因廟陷,當(dāng)改修創(chuàng),群臣又議奏曰:“古者七廟異所,自宜如禮!痹t又曰:“古雖七廟,自近代以來皆一廟七室,于禮無廢,于情為敘,亦隨時之宜也。其便仍舊!敝潦,乃更改筑于宣陽門內(nèi),窮極壯麗,然坎位之制猶如初爾。廟成,帝用摯虞議,率百官遷神主于新廟,自征西以下,車服導(dǎo)從皆如帝者之儀。及武帝崩則遷征西,及惠帝崩又遷豫章。而惠帝世愍懷太子、太子二子哀太孫臧、沖太孫尚并祔廟,元帝世,懷帝殤太子又祔廟,號為陰室四殤。懷帝初,又策謚武帝楊后曰武悼皇后,改葬峻陽陵側(cè),別祠弘訓(xùn)宮,不列于廟。 元帝既即尊位,上繼武帝,于元為禰,如漢光武上繼元帝故事也。是時,西京神主,堙滅虜庭,江左建廟,皆更新造。尋以登懷帝之主,又遷潁川,位雖七室,其實五世,蓋從刁協(xié)以兄弟為世數(shù)故也。于時百度草創(chuàng),舊禮未備,毀主權(quán)居別室。至太興三年正月乙卯,詔曰:“吾雖上繼世祖,然于懷、愍皇帝皆北面稱臣。今祠太廟,不親執(zhí)觴酌,而令有司行事,于情禮不安?梢蓝Y更處!碧:阕h:“今圣上繼武皇帝,宜準(zhǔn)漢世祖故事,不親執(zhí)觴爵!庇衷唬骸敖裆铣欣^武帝,而廟之昭穆,四世而已,前太常賀循、博士傅純,并以為惠、懷及愍,宜別立廟。然臣愚謂廟室當(dāng)以容主為限,無拘常數(shù)。殷世有二祖三宗,若拘七室,則當(dāng)祭禰而已。推此論之,宜還復(fù)豫章、潁川,全祠七廟之禮!彬婒T長史溫嶠議:“凡言兄弟不相入廟,既非禮文,且光武奮劍振起,不策名于孝平,務(wù)神其事,以應(yīng)九世之讖,又古不共廟,故別立焉。今上以策名而言,殊于光武之事,躬奉蒸嘗,于經(jīng)既正,于情又安矣。太常恒欲還二府君,以全七世,嶠謂是宜。”驃騎將軍王導(dǎo)從嶠議。嶠又曰:“其非子者,可直言皇帝敢告某皇帝,又若以一帝為一世,則不祭禰,反不及庶人!钡蹚膷h,悉施用之。于是乃更定制,還復(fù)豫章、潁川于昭穆之位,以同惠帝嗣武故事,而惠、懷、愍三帝自從《春秋》尊尊之義,在廟不替也。 及元帝崩,則豫章復(fù)遷。然元帝神位猶在愍帝之下,故有坎室者十也。至明帝崩,而穎川又遷,猶十室也。于時續(xù)廣太廟,故三遷主并還西儲,名之曰祧,以準(zhǔn)遠(yuǎn)廟。成帝咸康七年五月,始作武悼皇后神主,祔于廟,配饗世祖。成帝崩而康帝承統(tǒng),以兄弟一世,故不遷京兆,始十一室也。 至康帝崩,穆帝立,永和二年七月,有司奏:“十月殷祭,京兆府君當(dāng)遷祧室。昔征西、豫章、潁川三府君毀主,中興之初權(quán)居天府,在廟門之西。咸康中,太常馮懷表續(xù)奉還于西儲夾室,謂之為祧,疑亦非禮。今京兆遷入,是為四世遠(yuǎn)祖,長在太祖之上。昔周室太祖世遠(yuǎn),故遷有所歸。今晉廟宣皇為主。而四祖居之,是屈祖就孫也;殷祫在上,是代太祖也。”領(lǐng)司徒蔡謨議:“四府君宜改筑別室,若未展者,當(dāng)入就太廟之室,人莫敢卑其祖,文武不先不窋。殷祭之日,征西東面,處宣皇之上。其后遷廟之主,藏于征西之祧,祭薦不絕!弊o(hù)軍將軍馮懷議:“禮,無廟者為壇以祭,可立別室藏之,至殷禘則祭于壇也!陛o國將軍譙王司馬無忌等議:“諸儒謂太王、王季遷主,藏于文武之祧。如此,府君遷主宜在宣帝廟中。然今無寢室,宜變通而改筑。又殷祫太廟,征西東面。”尚書郎孫綽與無忌議同,曰:“太祖雖位始九五,而道以從暢,替人爵之尊,篤天倫之道,所以成教本而光百代也。”尚書郎徐禪議:“《禮》‘去祧為壇,去壇為墠’,歲祫則祭之。今四祖遷主,可藏之石室,有禱則祭于壇墠!庇智捕U至?xí),訪處士虞喜。喜答曰:“漢世韋玄成等以毀主瘞于園,魏朝議者云應(yīng)埋兩階之間。且神主本在太廟,若今別室而祭,則不如永藏。又四君無追號之禮,益明應(yīng)毀而無祭!笔菚r簡文為撫軍、與尚書郎劉邵等奏:“四祖同居西祧,藏主石室,禘祫及祭,如先朝舊儀!睍r陳留范宣兄子問此禮,宣答曰:“舜廟所祭,皆是庶人,其后世遠(yuǎn)而毀,不居舜上,不序昭穆。今四君號猶依本,非以功德致祀也。若依虞主之瘞,則猶藏子孫之所;若依夏主之埋,則又非本廟之階。宜思其變,則筑一室,親未盡則禘祫處宣帝之上,親盡則無緣下就子孫之列!逼浜筇㈠诘韧讨冏h。博士張憑議:“或疑陳于太祖者,皆其后之毀主,憑案古義無別前后之文也。禹不先鯀,則遷主居太祖之上,亦何疑也。”于是京兆遷入西儲,同謂之祧,如前三祖遷主之禮,故正室猶十一也。穆帝崩而哀帝、海西并為兄弟,無所登除。咸安之初,簡文皇帝上繼元皇,世秩登進(jìn),于是潁川、京兆二主復(fù)還昭穆之位。至簡文崩,潁川又遷。 孝武帝太元十二年五月壬戌,詔曰:“昔建太廟,每事從儉,太祖虛位,明堂未建。郊祀國之大事,而稽古之制闕然,便可詳議!膘舨坷芍行戾阕h:“圓丘郊祀,經(jīng)典無二,宣皇帝嘗辯斯義,而檢以圣典。爰及中興,備加研極,以定南北二郊,誠非異學(xué)所可輕改也。謂仍舊為安。武皇帝建廟六世,祖三昭三穆。宣皇帝創(chuàng)基之主,實惟太祖,親則王考。四廟在上,未及遷世,故權(quán)虛東向之位也。兄弟相及,義非二世。故當(dāng)今廟祀,世數(shù)未足,而欲太祖正位,則違事七之義矣。又《禮》曰庶子王亦禘祖立廟,蓋謂支胤援立,則親近必復(fù)。京兆府君于今六世,宜復(fù)立此室,則宣皇未在六世之上,須前世既遷,乃太祖位定耳。京兆遷毀宜藏主于石室,雖禘祫猶弗及。何者?傳稱毀主升合乎太祖,升者自下之名,不謂可降尊就卑也。太子太孫,陰室四主,儲嗣之重,升祔皇祖,所配之廟,世遠(yuǎn)應(yīng)遷,然后從食之孫,與之俱毀。明堂方圓之制,綱領(lǐng)已舉,不宜闕配帝之祀。且王者以天下為家,未必一邦,故周平、光武無廢于二京也。明堂所配之神,積疑莫辯。案《易》‘殷薦上帝,以配祖考’,祖考同配,則上帝亦為天,而嚴(yán)父之義顯!吨芏Y》旅上帝者,有故告天,與郊祀常禮同用四圭,故并言之。若上帝是五帝,《經(jīng)》文何不言祀天旅五帝,祀地旅四望乎?”侍中車胤議同。又曰:“明堂之制,既其難詳,且樂主于和,禮主于敬,故質(zhì)文不同,音器亦殊。既茅茨廣夏,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弘本從俗乎?九服咸寧,河朔無塵,然后明堂辟雍可崇而修之。”時朝議多同,于是奉行,一無所改。十六年,始改作太廟殿,正室十四間,東西儲各一間,合十六間,棟高八丈四尺。備法駕遷神主于行廟,征西至京兆四主及太子太孫各用其位之儀服。四主不從帝者之儀,是與太康異也。諸主既入廟,設(shè)脯醢之奠。及新廟成,神主還室,又設(shè)脯醢之奠。十九年二月,追尊簡文母會稽太妃鄭氏為簡文皇帝宣太后,立廟太廟道西。及孝武崩,京兆又遷,如穆帝之世四祧故事。 義熙九年四月,將殷祠,詔博議遷毀之禮。大司馬瑯邪王德文議:“泰始之初,虛太祖之位,而緣情流遠(yuǎn),上及征西,故世盡則宜毀,而宣帝正太祖之位。又漢光武移十一帝主于洛邑,則毀主不設(shè),理可推矣。宜筑別室,以居四府君之主,永藏而弗祀也。”大司農(nóng)徐廣議:“四府君嘗處廟堂之首,歆率土之祭,若埋之幽壤,于情理未必咸盡。謂可遷藏西儲,以為遠(yuǎn)祧,而禘饗永絕也!碧局J議參軍袁豹議:“仍舊無革,殷祠猶及四府君,情理為允!睍r劉裕作輔,意與大司馬議同,須后殷祠行事改制。會安帝崩,未及禘而天祿終焉。 武帝咸寧五年十一月己酉,弘訓(xùn)羊太后崩,宗廟廢一時之祀,天地明堂去樂,且不上胙。穆帝升平五年十月己卯,殷祀,以帝崩后不作樂。孝武太元十一年九月,皇女亡,及應(yīng)烝祠,中書侍郎范甯奏:“案《喪服傳》有死宮中者三月不舉祭,不別長幼之與貴賤也;逝m在嬰孩,臣竊以為疑!庇谑巧袝嗍谷惺隆 武帝泰始七年四月,帝將親祠,車駕夕牲,而儀注還不拜。詔問其故,博士奏歷代相承如此。帝曰:“非致敬宗廟之禮也!庇谑菍嵃荻,遂以為制,夕牲必躬臨拜,而江左以來復(fù)止。 魏故事,天子為次殿于廟殿之北東,天子入自北門。新禮,設(shè)次殿于南門中門外之右,天子入自南門。摯虞以為:“次殿所以為解息之處,凡適尊以不顯為恭,以由隱為順,而設(shè)之于上位,入自南門,非謙厭之義。宜定新禮,皆如舊說。”從之。 禮,大事則告祖禰,小事則特告禰,秦漢久廢。魏文帝黃初四年七月,將東巡,以大軍當(dāng)出,使太常以特牛告南郊。及文帝崩,又使太尉告謚策于南郊。自是迄晉相承,告郊之后仍以告廟,至江左其禮廢。至成帝咸和三年,蘇峻覆亂京都,溫嶠等立行廟于白石,復(fù)行其典。告先君及后曰:“逆臣蘇峻,傾覆社稷,毀棄三正。污辱海內(nèi)。臣侃、臣嶠、臣亮等手刃戎首,龔行天罰。惟中宗元皇帝、肅祖明皇帝、明穆皇后之靈,降鑒有罪,剿絕其命,翦此群兇,以安宗廟。臣等雖隕首摧軀,猶生之年! 魏明帝太和三年,詔曰:“禮,王后無嗣,擇建支子,以繼大宗,則當(dāng)纂正統(tǒng)而奉公義,何得復(fù)顧私親哉!漢宣繼昭帝后,加悼考以皇號。哀帝以外藩援立,而董宏等稱引亡秦,惑誤朝議,遂尊恭皇,立廟京師。又寵藩妾,使比長信,僣差無禮,人神弗佑。非罪師丹忠正之諫,用致丁傅焚如之禍。自是之后,相踵行之。其令公卿有司,深以前世為戒。后嗣萬一有由諸侯入奉大統(tǒng),則當(dāng)明為人后之義。敢為佞邪導(dǎo)諛君上,妄建非正之號,謂考為皇,稱妣為后,則股肱大臣誅之無赦。其書之金策,藏之宗廟!笔呛蟾哔F、常道援立,皆不外尊。及愍帝建興四年,司徒梁芬議追尊之禮,帝既不從,而左仆射索綝等亦稱引魏制,以為不可,故追贈吳王為太保而已。元帝太興二年,有司言瑯邪恭王宜稱皇考。賀循議云:“禮典之義,子不敢以己爵加其父號!钡塾謴闹

 

晉書

  《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jì)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并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jù)政權(quán)的興亡!
  晉書封面《晉書》編者共二十一人。其中監(jiān)修三人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天文、律歷、五行等三志的作者為李淳風(fēng);擬訂修史體例為敬播;其他十六人為令狐德棻、來濟(jì)、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和李懷儼。

卷一 帝紀(jì)第一 卷二 帝紀(jì)第二
卷三 帝紀(jì)第三 卷四 帝紀(jì)第四
卷五 帝紀(jì)第五 卷六 帝紀(jì)第六
卷七 帝紀(jì)第七 卷八 帝紀(jì)第八
卷九 帝紀(jì)第九 卷十 帝紀(jì)第十
卷十一 志第一 卷十二 志第二
卷十三 志第三 卷十四 志第四
卷十五 志第五 卷十六 志第六
卷十七 志第七 卷十八 志第八
卷十九 志第九 卷二十 志第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 志第十三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 志第十七 卷二十八 志第十八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卷三十 志第二十
卷三十一 列傳第一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
卷三十三 列傳第三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五 卷三十六 列傳第六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卷三十八 列傳第八
卷三十九 列傳第九 卷四十 列傳第十
卷四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四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四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四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四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四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四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四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四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五十 列傳第二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四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五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六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一 載記第一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卷一百三 載記第三 卷一百四 載記第四
卷一百五 載記第五 卷一百六 載記第六
卷一百七 載記第七 卷一百八 載記第八
卷一百九 載記第九 卷一百十 載記第十
卷一百十一 載記第十一 卷一百十二 載記第十二
卷一百十三 載記第十三 卷一百十四 載記第十四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卷一百十六 載記第十六
卷一百十七 載記第十七 卷一百十八 載記第十八
卷一百十九 載記第十九 卷一百二十 載記第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載記第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載記第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載記第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載記第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載記第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載記第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載記第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載記第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載記第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載記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