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晉書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周浚(子嵩 謨 從父弟馥) 成公簡 茍晞 華軼 劉喬(孫耽 耽子柳) 周浚,字開林,汝南安成人也。父裴,少府卿?P怨摇R圆爬硪娭,有人倫鑒識。鄉(xiāng)人史曜素微賤,眾所未知,浚獨(dú)引之為友,遂以妹妻之,曜竟有名于世?3醪粦(yīng)州郡之辟,后仕魏為尚書郎。累遷御史中丞,拜折沖將軍、揚(yáng)州刺史,封射陽侯。 隨王渾伐吳,攻破江西屯戍,與孫皓中軍大戰(zhàn),斬偽丞相張悌等首級數(shù)千,俘馘萬計,進(jìn)軍屯于橫江。時聞龍驤將軍王濬既破上方,別駕何惲說浚曰:“張悌率精銳之卒,悉吳國之眾,殄滅于此,吳之朝野莫不震懾。今王龍驤既破武昌,兵威甚盛,順流而下,所向輒克,土崩之勢見矣。竊謂宜速渡江,直指建鄴,大軍卒至,奪其膽氣,可不戰(zhàn)而擒!笨I破渲\,便使白渾。惲曰:“渾暗于事機(jī),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從!笨9淌拱字,渾果曰:“受詔但令江北抗衡吳軍,不使輕進(jìn)。貴州雖武,豈能獨(dú)平江東!今者違命,勝不足多;若其不勝,為罪已重。且詔令龍驤受我節(jié)度,但當(dāng)具君舟楫,一時俱濟(jì)耳!睈猎唬骸褒報J克萬里之寇,以既濟(jì)之功來受節(jié)度,未之聞也。且握兵之要,可則奪之,所謂受命不受辭也。今渡江必全克獲,將有何慮?若疑于不濟(jì),不可謂智;知而不行,不可謂忠,實鄙州上下所以恨恨也!睖唸(zhí)不聽。居無何而濬至,渾召之不來,乃直指三山,孫皓遂降于浚。渾深恨之,而欲與浚爭功。惲箋與浚曰:“《書》貴克讓,《易》大謙光,斯古文所詠,道家所崇。前破張悌,吳人失氣,龍驤因之,陷其區(qū)宇。論其前后,我實緩師,動則為傷,事則不及。而今方競其功。彼既不吞聲,將虧雍穆之弘,興矜爭之鄙,斯愚情之所不取也!笨5霉{,即諫止渾,渾不能納,遂相表奏。 浚既濟(jì)江,與渾共行吳城壘,綏撫新附,以功進(jìn)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戶,賜絹六千匹。明年,移鎮(zhèn)秣陵。時吳初平,屢有逃亡者,頻討平之。賓禮故老,搜求俊乂,甚有威德,吳人悅服。 初,吳之未平也,浚在弋陽,南北為互市,而諸將多相襲奪以為功。吳將蔡敏守于沔中,其兄珪為將在秣陵,與敏書曰:“古者兵交,使在其間,軍國固當(dāng)舉信義以相高。而聞疆場之上,往往有襲奪互市,甚不可行,弟慎無為小利而忘大備也。”候者得珪書以呈浚,浚曰:“君子也!奔岸山,求珪,得之,問其本,曰;“汝南人也。”浚戲之曰:“吾固疑吳無君子,而卿果吾鄉(xiāng)人! 遷侍中。武帝問浚:“卿宗后生,稱誰為可?”答曰:“臣叔父子恢,稱重臣宗;從父子馥,稱清臣宗!钡鄄⒄儆?^D(zhuǎn)少府,以本官領(lǐng)將作大匠。改營宗廟訖,增邑五百戶。后代王渾為使持節(jié)、都督揚(yáng)州諸軍事、安東將軍,卒于位。三子:顗、嵩、謨。顗嗣爵,別有傳云。 嵩字仲智,狷直果俠,每以才氣陵物。元帝作相,引為參軍。及帝為晉王,又拜奉朝請。嵩上疏曰:“臣聞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故古之王者,必應(yīng)天順時,義全而后取,讓成而后得,是以享世長久,重光萬載也。今議者以殿下化流江漢,澤被六州,功濟(jì)蒼生,欲推崇尊號。臣謂今梓宮未反,舊京未清,義夫泣血,士女震動;宜深明周公之道,先雪社稷大恥,盡忠言嘉謀之助,以時濟(jì)弘仁之功,崇謙謙之美,推后己之誠;然后揖讓以謝天下,誰敢不應(yīng),誰敢不從!”由是忤旨,出為新安太守。 嵩怏怏不悅,臨發(fā),與散騎郎張嶷在侍中戴邈坐,褒貶朝士,又詆毀邈,邈密表之。帝召嵩入,面責(zé)之曰:“卿矜豪傲慢,敢輕忽朝廷,由吾不德故耳!贬怨蛑x曰:“昔唐虞至圣,四兇在朝。陛下雖圣明御世,亦安能無碌碌之臣乎!”帝怒,收付廷尉。廷尉華恒以嵩大不敬棄市論,嶷以扇和減罪除名。時顗方貴重,帝隱忍。久之,補(bǔ)廬陵太守,不之職,更拜御史中丞。 是時帝以王敦勢盛,漸疏忌王導(dǎo)等。嵩上疏曰: 臣聞明君思隆其道,故賢智之士樂在其朝;忠臣將明其節(jié),故量時而后仕。樂在其朝,故無過任之譏;將明其節(jié),故無過寵之謗。是以君臣并隆,功格天地。近代以來,德廢道衰,君懷術(shù)以御臣,臣挾利以事君,君臣交利而禍亂相尋,故得失之跡難可詳言。臣請較而明之。 夫傅說之相高宗,申召之輔宣王,管仲之佐齊桓,衰范之翼晉文,或宗師其道,垂拱受成,委以權(quán)重,終至匡主,未有憂其逼己,還為國蠹者也。始田氏擅齊,王莽篡漢,皆藉封土之強(qiáng),假累世之寵,因暗弱之主,資母后之權(quán),樹比周之黨,階絕滅之勢,然后乃能行其私謀,以成篡奪之禍耳。豈遇立功之主,為天人所相,而能運(yùn)其奸計,以濟(jì)其不軌者哉!光武以王族奮于閭閻,因時之望,收攬英奇,遂續(xù)漢業(yè),以美中興之功。及天下既定,頗廢黜功臣者,何哉?武力之士不達(dá)國體,以立一時之功,不可久假以權(quán)勢,其興廢之事,亦可見矣。近者三國鼎峙,并以雄略之才,命世之能,皆委賴俊哲,終成功業(yè),貽之后嗣,未有愆失遺方來之恨者也。 今王導(dǎo)、王廣等,方之前賢,猶有所后。至于忠素竭誠,義以輔上,共隆洪基,翼成大業(yè),亦昔之亮也。雖陛下乘奕世之德,有天人之會,割據(jù)江東,奄有南極,龍飛海颙,興復(fù)舊物,此亦群才之明,豈獨(dú)陛下之力也。今王業(yè)雖建,羯寇未梟,天下蕩蕩,不賓者眾,公私匱竭,倉庾未充,梓宮沈淪,妃后不反,正委賢任能推轂之日也。功業(yè)垂就,晉祚方隆,而一旦聽孤臣之言,惑疑似之說,乃更以危為安,以疏易親,放逐舊德,以佞伍賢,遠(yuǎn)虧既往之明,顧傷伊管之交,傾巍巍之望,喪如山之功,將令賢智杜心,義士喪志,近招當(dāng)時之患,遠(yuǎn)遺來世之笑。夫安危在號令,存亡在寄任,以古推今,豈可不寒心而哀嘆哉! 臣兄弟受遇,無彼此之嫌,而臣干犯時諱,觸忤龍鱗者何?誠念社稷之憂,欲報之于陛下也。古之明王,思聞其過,悟逆旅之言,以明成敗之由,故采納愚言,以考虛實,上為宗廟無窮之計,下收億兆元元之命。臣不勝憂憤,竭愚以聞。 疏奏,帝感悟,故導(dǎo)等獲全。 王敦既害顗而使人吊嵩,嵩曰:“亡兄天下人,為天下人所殺,復(fù)何所吊!”敦甚銜之,懼失人情,故未加害,用為從事中郎。嵩,王應(yīng)嫂父也,以顗橫遇禍,意恒憤憤,嘗眾中云:“應(yīng)不宜統(tǒng)兵!倍孛苁寡死蠲撜_嵩及周筵潛相署置,遂害之。嵩精于事佛,臨刑猶于市誦經(jīng)云。 謨以顗故,頻居顯職。王敦死后,詔贈戴若思、譙王承等,而未及顗。時謨?yōu)楹筌妼④,上疏曰? 臣亡兄顗,昔蒙先帝顧眄之施,特垂表啟,以參戎佐,顯居上列,遂管朝政,并與群后共隆中興,仍典選曹,重蒙寵授,忝位師傅,得與陛下揖讓抗禮,恩結(jié)特隆。加以鄙族結(jié)婚帝室,義深任重,庶竭股肱,以報所受。兇逆所忌,惡直丑正。身陷極禍,忠不忘君,守死善道,有隕無二。顗之云亡,誰不痛心,況臣同生,能不哀結(jié)! 王敦?zé)o君,由來實久,元惡之甚,古今無二。幸賴陛下圣聰神武,故能摧破兇強(qiáng),撥亂反正,以寧區(qū)宇。前軍事之際,圣恩不遺,取顗息閔,得充近侍。臣時面啟,欲令閔還襲臣亡父侯爵。時卞壸、庾亮并侍御坐,壸云:“事了當(dāng)論顯贈!睍r未淹久,言猶在耳。至于譙王承、甘卓,已蒙清復(fù),王澄久遠(yuǎn),猶在論議。況顗忠以衛(wèi)主,身死王事,雖嵇紹之不違難,何以過之!至今不聞復(fù)封加贈褒顯之言。不知顗有余責(zé),獨(dú)負(fù)殊恩,為朝廷急于時務(wù),不暇論及?此臣所以痛心疾首,重用哀嘆者也。不勝辛酸,冒陳愚款。 疏奏,不報。謨復(fù)重表,然后追贈顗官。 謨歷少府、丹陽尹、侍中、中護(hù)軍,封西平侯。卒贈金紫光祿大夫,謚曰貞。 馥字祖宣,浚從父弟也。父蕤,安平太守。馥少與友人成公簡齊名,俱起家為諸王文學(xué),累遷司徒左西屬。司徒王渾表“馥理識清正,兼有才干,主定九品,檢括精詳。臣委任責(zé)成,褒貶允當(dāng),請補(bǔ)尚書郎”。許之。稍遷司徒左長史、吏部郎,選舉精密,論望益美。轉(zhuǎn)御史中丞、侍中,拜徐州刺史,加冠軍將軍、假節(jié)。征為廷尉。 惠帝幸鄴,成都王穎以馥守河南尹。陳眕、上官已等奉清河王覃為太子,加馥衛(wèi)將軍、錄尚書,馥辭不受。覃令馥與上官已合軍,馥認(rèn)已小人縱暴,終為國賊,乃共司隸滿奮等謀共除之,謀泄,為已所襲,奮被害,馥走得免。及已為張方所敗,召馥還攝河南尹。暨東海王越迎大駕,以馥為中領(lǐng)軍,未就,遷司隸校尉,加散騎常侍、假節(jié),都督諸軍事于澠池。帝還宮,出為平東將軍、都督揚(yáng)州諸軍事,代劉準(zhǔn)為鎮(zhèn)東將軍,與周玘等討陳敏,滅之,以功封永寧伯。 馥自經(jīng)世故,每欲維正朝遷,忠情懇至。以東海王越不盡臣節(jié),每言論厲然,越深憚之。馥睹群賊孔熾,洛陽孤危,乃建策迎天子遷都壽春。永嘉四年,與長史吳思、司馬殷識上書曰:“不圖厄運(yùn)遂至于此!戎狄交侵,畿甸危逼。臣輒與祖納、裴憲、華譚、孫惠等三十人伏思大計,僉以殷人有屢遷之事,周王有岐山之徙,方今王都罄乏,不可久居,河朔蕭條,崤函險澀,宛都屢敗,江漢多虞,于今平夷,東南為愈;磽P(yáng)之地,北阻涂山,南抗靈岳,名川四帶,有重險之固。是以楚人東遷,遂宅壽春,徐邳、東海,亦足戍御。且運(yùn)漕四通,無患空乏。雖圣上神聰,元輔賢明,居儉守約,用保宗廟,未若相土遷宅,以享永祚。臣謹(jǐn)選精卒三萬,奉迎皇駕。輒檄前北中郎將裴憲行使持節(jié)、監(jiān)豫州諸軍事、東中郎將,風(fēng)馳即路。荊、湘、江、揚(yáng)各先運(yùn)四年米租十五萬斛,布絹各十四萬匹,以供大駕。令王浚、茍晞共平河朔,臣等戮力以啟南路。遷都弭寇,其計并得。皇輿來巡,臣宜轉(zhuǎn)據(jù)江州,以恢王略。知無不為,古人所務(wù),敢竭忠誠,庶報萬分。朝遂夕隕,猶生之愿! 越與茍晞不協(xié),馥不先白于越,而直上書,越大怒。先是,越召馥及淮南太守裴碩,馥不肯行,而令碩率兵先進(jìn)。碩貳于馥,乃舉兵稱馥擅命,已奉越密旨圖馥,遂襲之,為馥所敗。碩退保東城,求救于元帝。帝遣揚(yáng)威將軍甘卓、建威將軍郭逸攻馥于壽春。安豐太守孫惠帥眾應(yīng)之,使謝摛為檄。摛,馥之故將也。馥見檄,流涕曰:“必謝摛之辭!睋ぢ勚,遂毀草。旬日而馥眾潰,奔于項,為新蔡王確所拘,憂憤發(fā)病卒。 初,華譚之失廬江也,往壽春依馥,及馥軍敗,歸于元帝。帝問曰:“周祖宣何至于反?”譚封曰:“周馥雖死,天下尚有直言之士。馥見寇賊滋蔓,王威不振,故欲移都以紓國難。方伯不同,遂致其伐。曾不逾時,而京都淪沒。若使從馥之謀,或可后亡也。原情求實,何得為反!”帝曰:“馥位為征鎮(zhèn),握兵方隅,召而不入,危而不持,亦天下之罪人也!弊T曰:“然。馥振纓中朝,素有俊彥之稱;出據(jù)方岳,實有偏任之重,而高略不舉,往往失和,危而不持,當(dāng)與天下共受其責(zé)。然謂之反,不亦誣乎!”帝意始解。 馥有二子:密、矯。密字泰玄,性虛簡,時人稱為清士,位至尚書郎,矯字正玄,亦有才干。 成公簡,字宗舒,東郡人也。家世二千石。性樸素,不求榮利,潛心味道,罔有干其志者。默識過人。張茂先每言:“簡清靜比楊子云,默識擬張安世!焙鬄橹袝伞r馥已為司隸校尉,遷鎮(zhèn)東將軍。簡自以才高而在馥之下,謂馥曰:“揚(yáng)雄為郎,三世不徙,而王莽、董賢位列三司,古今一揆耳!别ド鯌M之。官至太子中庶子、散騎常侍。永嘉末,奔茍晞,與晞同沒。 茍晞,字道將,河內(nèi)山陽人也。少為司隸部從事,校尉石鑒深器之。東海王越為侍中,引為通事令史,累遷陽平太守。齊王冏輔政,晞參冏軍事,拜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廉察諸曹,八坐以下皆側(cè)目憚之。及冏誅,晞亦坐免。長沙王乂為驃騎將軍,以晞為從事中郎;莸壅鞒啥纪醴f,以為北軍中候。及帝還洛陽,晞奔范陽王虓,虓承制用晞行兗州刺史。 汲桑之破鄴也,東海王越出次官渡以討之,命晞為前鋒。桑素憚之,于城外為柵以自守。晞將至,頓軍休士,先遣單騎示以禍福。桑眾大震,棄柵宵遁,嬰城固守。晞陷其九壘,遂定鄴而還。西討呂朗等,滅之。后高密王泰討青州賊劉根,破汲桑故將公師藩,敗石勒于河北,威名甚盛,時人擬之韓白。進(jìn)位撫軍將軍、假節(jié)、都督青兗諸軍事,封東平郡侯,邑萬戶。 晞練于官事,文簿盈積,斷決如流,人不敢欺。其從母依之,奉養(yǎng)甚厚。從母子求為將,晞距之曰:“吾不以王法貸人,將無后悔邪?”固欲之,晞乃以為督護(hù)。后犯法,晞?wù)裙?jié)斬之,從母叩頭請救,不聽。既而素服哭之,流涕曰:“殺卿者兗州刺史,哭弟者茍道將!逼湔确ㄈ绱恕 晞見朝政日亂,懼禍及己,而多所交結(jié),每得珍物,即貽都下親貴。兗州去洛五百里,恐不鮮美,募得千里牛,每遣信,旦發(fā)暮還。 初,東海王越以晞復(fù)其仇恥,甚德之,引升堂,結(jié)為兄弟。越司馬潘滔等說曰:“兗州要沖,魏武以之輔相漢室。茍晞有大志,非純臣,久令處之,則患生心腹矣。若遷于青州,厚其名號,晞必悅,公自牧兗州,經(jīng)緯諸夏,藩衛(wèi)本朝,此所謂謀之于未有,為之于未亂也!痹揭詾槿,乃遷晞?wù)鳀|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假節(jié)、都督青州諸軍事,領(lǐng)青州刺史,進(jìn)為郡公。晞乃多置參佐,轉(zhuǎn)易守令,以嚴(yán)刻立功,日加斬戮,流血成川,人不堪命,號曰“屠伯”。頓丘太守魏植為流人所逼,眾五六萬,大掠兗州。晞出屯無鹽,以弟純領(lǐng)青州,刑殺更甚于晞,百姓號“小茍酷于大茍”。晞尋破植。 時潘滔及尚書劉望等共誣陷晞,晞怒,表求滔等首,又請越從事中郎劉洽為軍司,越皆不許。晞于是昌言曰:“司馬元超為宰相不平,使天下淆亂,茍道將豈可以不義使之?韓信不忍衣食之惠,死于婦人之手。今將誅國賊,尊王室,桓文豈遠(yuǎn)哉!”乃移告諸州,稱己功伐,陳越罪狀。 時懷帝惡越專權(quán),乃詔晞曰:“朕以不德,戎車屢興,上懼宗廟之累,下愍兆庶之困,當(dāng)賴方岳,為國藩翰。公威震赫然,梟斬藩、桑,走降喬、朗,魏植之徒復(fù)以誅除,豈非高識明斷,朕用委成。加王彌、石勒為社稷之憂,故有詔委統(tǒng)六州。而公謙分小節(jié),稽違大命,非所謂與國同憂也。今復(fù)遣詔,便施檄六州,協(xié)同大舉,翦除國難,稱朕意焉!睍剰(fù)移諸征鎮(zhèn)州郡曰:“天步艱險,禍難殷流,劉元海造逆于汾陰,石世龍階亂于三魏,薦食畿甸,覆喪鄴都,結(jié)壘近郊,仍震兗豫,害三刺史,殺二都督,郡守官長,堙沒數(shù)十,百姓流離,肝腦涂地。晞以虛薄,負(fù)荷國重,是以弭節(jié)海隅,援枹曹衛(wèi)。猥被中詔,委以關(guān)東,督統(tǒng)諸軍,欽承詔命?私裨露,當(dāng)西經(jīng)濟(jì)黎陽,即日得榮陽太守丁嶷白事,李惲、陳午等救懷諸軍與羯大戰(zhàn),皆見破散。懷城已陷,河內(nèi)太守裴整為賊所執(zhí)。宿衛(wèi)闕乏,天子蒙難,宗廟之危,甚于累卵。承問之日,憂嘆累息。晞以為先王選建明德,庸以服章,所以藩固王室,無俾城壞。是以舟楫不固,齊桓責(zé)楚;襄王逼狄,晉文致討。夫翼獎皇家,宣力本朝,雖陷湯火,大義所甘。加諸方牧,俱受榮寵,義同畢力,以報國恩。晞雖不武,首啟戎行,秣馬裹糧,以俟方鎮(zhèn)。凡我同盟,宜同赴救。顯立名節(jié),在此行矣! 會王彌遣曹嶷破瑯邪,北攻齊地。茍純城守,嶷眾轉(zhuǎn)盛,連營數(shù)十里。晞還,登城望之,有懼色,與賊連戰(zhàn),輒破之。后簡精銳,與賊大戰(zhàn),會大風(fēng)揚(yáng)塵,遂敗績,棄城夜走。嶷追至東山,部眾皆降嶷。晞單騎奔高平,收邸閣,募得數(shù)千人。 帝又密詔晞討越,晞復(fù)上表曰:“殿中校尉李初至,奉被手詔,肝心若裂。東海王越得以宗臣遂執(zhí)朝政,委任邪佞,寵樹奸黨,至使前長史潘滔、從事中郎畢邈、主簿郭象等操弄天權(quán),刑賞由己。尚書何綏、中書令繆播、太仆繆胤、黃門侍郎應(yīng)紹,皆是圣詔親所抽拔,而滔等妄構(gòu),陷以重戮。帶甲臨宮,誅討后弟,翦除宿衛(wèi),私樹國人。崇獎魏植,招誘逋亡,覆喪州郡。王途圮隔,方貢乖絕,宗廟闕蒸嘗之饗,圣上有約食之匱。鎮(zhèn)東將軍周馥、豫州刺史馮嵩、前北中郎將裴憲,并以天朝空曠,權(quán)臣專制,事難之興,慮在旦夕,各率士馬,奉迎皇輿,思隆王室,以盡臣禮。而滔、邈等劫越出關(guān),矯立行臺,逼徙公卿,擅為詔令,縱兵寇抄,茹食居人,交尸塞路,暴骨盈野。遂令方鎮(zhèn)失職,城邑蕭條,淮豫之萌,陷離涂炭。臣雖憤懣,守局東颙,自奉明詔,三軍奮厲,卷甲長驅(qū),次于倉垣。即日承司空、博陵公浚書,稱殿中中郎劉權(quán)赍詔,敕浚與臣共克大舉。輒遣前鋒征虜將軍王贊徑至項城,使越稽首歸政,斬送滔等。伏愿陛下寬宥宗臣,聽越還國。其余逼迫,宜蒙曠蕩。輒寫詔宣示征鎮(zhèn),顯明義舉。遣揚(yáng)烈將軍閻弘步騎五千,鎮(zhèn)衛(wèi)宗廟! 五年,帝復(fù)詔晞曰:“太傅信用奸佞,阻兵專權(quán),內(nèi)不遵奉皇憲,外不協(xié)比方州,遂令戎狄充斥,所在犯暴。留軍何倫抄掠宮寺,劫剝公主,殺害賢士,悖亂天下,不可忍聞。雖惟親親,宜明九伐。詔至之日,其宣告天下,率齊大舉,桓文之績,一以委公。其思盡諸宜,善建弘略。道澀,故練寫副,手筆示意!睍劚碓唬骸胺畋皇衷t,委臣征討,喻以桓文,紙練兼?zhèn),伏讀跪嘆,五情惶怛。自頃宰臣專制,委杖佞邪,內(nèi)擅朝威,外殘兆庶,矯詔專征,遂圖不軌,縱兵寇掠,陵踐宮寺。前司隸校尉劉暾、御史中丞溫畿、右將軍杜育,并見攻劫。廣平、武安公主,先帝遺體,咸被逼辱。逆節(jié)虐亂,莫此之甚。輒祗奉前詔,部分諸軍,遣王贊率陳午等將兵詣項,龔行天罰! 初,越疑晞與帝有謀,使游騎于成阜間,獲晞使,果得詔令及朝廷書,遂大構(gòu)疑隙。越出牧豫州以討晞,復(fù)下檄說晞罪惡,遣從事中郎楊瑁為兗州,與徐州刺史裴盾共討晞。晞使騎收河南尹潘滔,滔夜遁,及執(zhí)尚書劉會、侍中程延,斬之。會越薨,盾敗,詔晞為大將軍大都督、督青徐兗豫荊揚(yáng)六州諸軍事,增邑二萬戶,加黃鉞,先官如故。 晞以京邑荒饉日甚,寇難交至,表請遷都,遣從事中郎劉會領(lǐng)船數(shù)十艘,宿衛(wèi)五百人,獻(xiàn)谷千斛以迎帝。朝臣多有異同。俄而京師陷,晞與王贊屯倉垣。豫章王端及和郁等東奔晞,晞群官尊端為皇太子,置行臺。端承制以晞領(lǐng)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自倉垣徙屯蒙城,贊屯陽夏。 晞出于孤微,位至上將,志頗盈滿,奴婢將千人,侍妾數(shù)十,終日累夜不出戶庭,刑政苛虐,縱情肆欲。遼西閻亨以書固諫,晞怒,殺之。晞從事中郎明預(yù)有疾居家,聞之,乃舉病諫晞曰:“皇晉遭百六之?dāng)?shù),當(dāng)危難之機(jī),明公親稟廟算,將為國家除暴。閻亨美士,奈何無罪一旦殺之!”晞怒白;“我自殺閻亨,何關(guān)人事,而舉病來罵我!”左右為之戰(zhàn)栗,預(yù)曰:“以明公以禮見進(jìn),預(yù)欲以禮自盡。今明公怒預(yù),其若遠(yuǎn)近怒明公何!昔堯舜之在上也,以和理而興;桀紂之在上也,以惡逆而滅。天子且猶如此,況人臣乎!愿明公且置其怒而思預(yù)之言!睍動袘M色。由是眾心稍離,莫為致用,加以疾疫饑饉,其將溫畿、傅宣皆叛之。石勒攻陽夏,滅王贊,馳襲蒙城,執(zhí)晞,署為司馬,月余乃殺之。晞無子,弟純亦遇害。 華軼,字彥夏,平原人,魏太尉歆之曾孫也。祖表,太中大夫。父澹,河南尹。軼少有才氣,聞于當(dāng)世,泛愛博納,眾論美之。初為博士,累遷散騎常侍。東海王越牧兗州,引為留府長史。永嘉中,歷振威將軍、江州刺史。雖逢喪亂,每崇典禮,置儒林祭酒以弘道訓(xùn),乃下教曰:“今大義頹替,禮典無宗,朝廷滯議,莫能攸正,常以慨然,宜特立此官,以弘其事。軍諮祭酒杜夷,棲情玄遠(yuǎn),確然絕俗,才學(xué)精博,道行優(yōu)備,其以為儒林祭酒!倍肀辉较怪懼T賊,軼遣前江夏太守陶侃為揚(yáng)武將軍,率兵三千屯夏口,以為聲援。軼在州其有威惠,州之豪士接以友道,得江表之歡心,流亡之士赴之如歸。 時天子孤危,四方瓦解,軼有匡天下之志,每遣貢獻(xiàn)入洛,不失臣節(jié)。謂使者曰:“若洛都道斷,可輸之瑯邪王,以明吾之為司馬氏也。”軼自以受洛京所遣,而為壽春所督,時洛京尚存,不能祗承元帝教命,郡縣多諫之,軼不納,曰:“吾欲見詔書耳!睍r帝遣揚(yáng)烈將軍周訪率眾屯彭澤以備軼,訪過姑孰,著作郎干寶見而問之,訪曰:“大府受分,令屯彭澤,彭澤,江州西門也。華彥夏有憂天下之誠,而不欲碌碌受人控御,頃來紛紜,粗有嫌隙。今又無故以兵守其門,將成其釁。吾當(dāng)屯尋陽故縣,既在江西,可以捍御北方,又無嫌于相逼也!睂ぢ宥疾皇,司空荀藩移檄,而以帝為盟主。既而帝承制改易長吏,軼又不從命,于是遣左將軍王敦都督甘卓、周訪、宋典、趙誘等討之。軼遣別駕陳雄屯彭澤以距敦,自為舟軍以為外援。武昌太守馮逸次于湓口,訪擊逸,破之。前江州刺史衛(wèi)展不為軼所禮,心常怏怏。至是,與豫章太守周廣為內(nèi)應(yīng),潛軍襲軼,軼眾潰,奔于安城,追斬之,及其五子,傳首建鄴。 初,廣陵高悝寓居江州,軼避為西曹掾,尋而軼敗,悝藏匿軼二子及妻,崎嶇經(jīng)年。既而遇赦,悝攜之出首,帝嘉而宥之。 劉喬,字仲彥,南陽人也。其先漢宗室,封安眾侯,傳襲歷三代。祖暠,魏侍中。父阜,陳留相。喬少為秘書郎,建威將軍王戎引為參軍。伐吳之役,戎使喬與參軍羅尚濟(jì)江,破武昌,還授滎陽令,遷太子洗馬。以誅楊駿功,賜爵關(guān)中侯,拜尚書右丞。豫誅賈謐,封安眾男,累遷散騎常侍。 齊王冏為大司馬,初,嵇紹為冏所重,每下階迎之。喬言于冏曰;“裴、張之誅,朝臣畏憚孫秀,故不敢不受財物。嵇紹今何所逼忌,故畜裴家車牛、張家奴婢邪?樂彥輔來,公未嘗下床,何獨(dú)加敬于紹?”冏乃止。紹謂喬曰:“大司馬何故不復(fù)迎客?”。喬曰:“似有正人言,以卿不足迎者。”紹曰:“正人為誰?”喬曰:“其則不遠(yuǎn)!苯B默然。頃之,遷御史中丞。冏腹心董艾勢傾朝廷,百僚莫敢忤旨。喬二旬之中,奏劾艾罪釁者六。艾諷尚書右丞茍晞免喬官,復(fù)為屯騎校尉。張昌之亂,喬出為威遠(yuǎn)將軍、豫州刺史,與荊州刺史劉弘共討昌,進(jìn)左將軍。 惠帝西幸長安,喬與諸州郡舉兵迎大駕。東海王越承制轉(zhuǎn)喬安北將軍、冀州刺史,以范陽王虓領(lǐng)豫州刺史。喬以虓非天子命,不受代,發(fā)兵距之。潁川太守劉輿昵于虓,喬上尚書列輿罪惡。河間王颙得喬所上,乃宣詔使鎮(zhèn)南將軍劉弘、征東大將軍劉準(zhǔn)、平南將軍彭城王釋與喬并力攻虓于許昌。輿弟琨率眾救虓,未至而虓敗,虓乃與琨俱奔河北。未幾,琨率突騎五千濟(jì)河攻喬,喬劫琨父蕃,以檻車載之,據(jù)考城以距虓,眾不敵而潰。 喬復(fù)收散卒,屯于平氏,河間王颙進(jìn)喬鎮(zhèn)東將軍、假節(jié),以其長子祐為東郡太守,又遣劉弘、劉準(zhǔn)、彭城王釋等率兵援喬。弘與喬箋曰:“適承范陽欲代明使君。明使君受命本朝,列居方伯,當(dāng)官而行,同獎王室,橫見遷代,誠為不允。然古人有言,牽牛以蹊人之田,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亦重矣。明使君不忍亮直狷介之忿,甘為戎首,竊以為過。何者?至人之道,用行舍藏?缦轮,猶宜俯就,況于換代之嫌,纖介之釁哉!范陽國屬,使君庶姓,周之宗盟,疏不間親,曲直既均,責(zé)有所在。廉藺區(qū)區(qū)戰(zhàn)國之將,猶能升降以利社稷,況命世之士哉!今天下紛紜,主上播越,正是忠臣義士同心戮力之時。弘實暗劣,過蒙國恩,愿與使君共戴盟主,雁行下風(fēng),掃除兇寇,救蒼生之倒懸,反北辰于太極。此功未立,不宜乖離。備蒙顧遇,情隆于常,披露丹誠,不敢不盡。春秋之時,諸侯相伐,復(fù)為和親者多矣。愿明使君回既往之恨,追不二之蹤,解連環(huán)之結(jié),修如初之好。范陽亦將悔前之失,思崇后信矣。 東海王越將討喬,弘又與越書曰:“適聞以吾州將擅舉兵逐范陽,當(dāng)討之,誠明同異、懲禍亂之宜。然吾竊謂不可。何者?今北辰遷居,元首移幸,群后抗義以謀王室,吾州將荷國重恩,列位方伯,亦伐鼓即戎,戮力致命之秋也。而范陽代之,吾州將不從,由代之不允,但矯枉過正,更以為罪耳。昔齊桓赦射鉤之仇而相管仲,晉文忘斬祛之怨而親勃鞮,方之于今,當(dāng)何有哉!且君子躬自厚而薄責(zé)于人,今奸臣弄權(quán),朝廷困逼,此四海之所危懼,宜釋私嫌,共存公義,含垢匿瑕,忍所難忍,以大逆為先,奉迎為急,不可思小怨忘大德也。茍崇忠恕,共明分局,連旗推鋒,各致臣節(jié),吾州將必輸寫肝膽,以報所蒙,實不足計一朝之謬,發(fā)赫然之怒,使韓盧東郭相困而為豺狼之擒也。吾雖庶姓,負(fù)乘過分,實愿足下率齊內(nèi)外,以康王室,竊恥同儕自為蠹害。貪獻(xiàn)所懷,惟足下圖之!庇稚媳碓唬骸胺蛾柾跆嵱ブ荽淌穯蹋瑔膛e兵逐虓,司空、東海王越以喬不從命討之。臣以為喬忝受殊恩,顯居州司,自欲立功于時,以徇國難,無他罪闕,而范陽代之,代之為非。然喬亦不得以虓之非,專威輒討,誠應(yīng)顯戮以懲不恪。然自頃兵戈紛亂,猜禍鋒生,恐疑隙構(gòu)于群王,災(zāi)難延于宗子,權(quán)柄隆于朝廷,逆順效于成敗,今夕為忠,明旦為逆,翩其反而,互為戎首,載籍以來,骨肉之禍未有如今者也。臣竊悲之,痛心疾首。今邊陲無備豫之儲,中華有杼軸之困,而股肱之臣不惟國體,職競尋常,自相楚剝,為害轉(zhuǎn)深,積毀銷骨。萬一四夷乘虛為變,此亦猛獸交斗,自效于卞莊者矣。臣以為宜速發(fā)明詔,詔越等令兩釋猜嫌,各保分局。自今以后,其有不被詔書擅興兵馬者,天下共伐之!对姟吩疲骸l能執(zhí)熱,逝不以濯?’若誠濯之,必?zé)o灼爛之患,永有泰山之固矣! 時河間王颙方距關(guān)東,倚喬為助,不納其言。東海王越移檄天下,帥甲士三萬,將入關(guān)迎大駕,軍次于蕭,喬懼,遣子祐距越于蕭縣之靈壁。劉琨分兵向許昌,許昌人納之。琨自滎陽率兵迎越,遇祐,眾潰見殺。喬眾遂散,與五百騎奔平氏。帝還洛陽,大赦,越復(fù)表喬為太傅軍諮祭酒。越薨,復(fù)以喬為都督豫州諸軍事、鎮(zhèn)東將軍、豫州刺史。卒于官,時年六十三。愍帝末,追贈司空。子挺,潁川太守。挺子耽。 耽字敬道。少有行檢,以義尚流稱,為宗族所推。博學(xué),明習(xí)《詩》、《禮》、三史。歷度支尚書,加散騎常侍。在職公平廉慎,所蒞著績;感,耽女婿也。及玄輔政,以耽為尚書令,加侍中,不拜,改授特進(jìn)、金紫光祿大夫。尋卒,追贈左光祿大夫、開府。耽子柳。 柳字叔惠,亦有名譽(yù)。少登清官,歷尚書左右仆射。時右丞傅迪好廣讀書而不解其義,柳唯讀《老子》而已,迪每輕之。柳云:“卿讀書雖多,而無所解,可謂書簏矣!睍r人重其言。出為徐、兗、江三州刺史。卒,贈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喬弟乂,始安太守。乂子成,丹陽尹。 史臣曰:周浚人倫鑒悟,周馥理識精詳,華軼動顧禮經(jīng),劉喬志存諒直,用能歷官內(nèi)外,咸著勛庸。而祖宣獻(xiàn)策遷都,乖忤于東海,彥夏系心宸極,獲罪于瑯邪,乃被以惡名,加其顯戮,豈不哀哉!向若違左衽于伊川,建右社于淮服,據(jù)方城之險,藉全楚之資,簡練吳越之兵,漕引淮海之粟,縱未能祈天永命,猶足以紓難緩?fù)。嗟乎!“不用其良,覆俾我!,其此之謂也。茍晞擢自庸微,位居上將,釋位之功未立,貪暴之釁已彰,假手世龍,以至屠戮,斯所謂“殺人多矣,能無及此乎”! 贊曰:開林才理,爰登貴仕,績著折沖,化行江汜。軼既尊主,馥亦勤王,背時獲戾,違天不祥。喬為戎首,未識行藏。道將鞠旅,威名克舉,領(lǐng)虐有聞,忠勤未取。

 

晉書

  《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jì)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并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jù)政權(quán)的興亡!
  晉書封面《晉書》編者共二十一人。其中監(jiān)修三人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天文、律歷、五行等三志的作者為李淳風(fēng);擬訂修史體例為敬播;其他十六人為令狐德棻、來濟(jì)、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和李懷儼。

卷一 帝紀(jì)第一 卷二 帝紀(jì)第二
卷三 帝紀(jì)第三 卷四 帝紀(jì)第四
卷五 帝紀(jì)第五 卷六 帝紀(jì)第六
卷七 帝紀(jì)第七 卷八 帝紀(jì)第八
卷九 帝紀(jì)第九 卷十 帝紀(jì)第十
卷十一 志第一 卷十二 志第二
卷十三 志第三 卷十四 志第四
卷十五 志第五 卷十六 志第六
卷十七 志第七 卷十八 志第八
卷十九 志第九 卷二十 志第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 志第十三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 志第十七 卷二十八 志第十八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卷三十 志第二十
卷三十一 列傳第一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
卷三十三 列傳第三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五 卷三十六 列傳第六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卷三十八 列傳第八
卷三十九 列傳第九 卷四十 列傳第十
卷四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四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四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四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四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四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四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四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四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五十 列傳第二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四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五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六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一 載記第一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卷一百三 載記第三 卷一百四 載記第四
卷一百五 載記第五 卷一百六 載記第六
卷一百七 載記第七 卷一百八 載記第八
卷一百九 載記第九 卷一百十 載記第十
卷一百十一 載記第十一 卷一百十二 載記第十二
卷一百十三 載記第十三 卷一百十四 載記第十四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卷一百十六 載記第十六
卷一百十七 載記第十七 卷一百十八 載記第十八
卷一百十九 載記第十九 卷一百二十 載記第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載記第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載記第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載記第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載記第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載記第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載記第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載記第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載記第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載記第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載記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