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jī)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晉書

 

卷一百六 載記第六

◎石季龍上 石季龍,勒之從子也,名犯太祖廟諱,故稱字焉。祖曰邪,父曰寇覓。勒父朱幼而子季龍,故或稱勒弟焉。年六七歲,有善相者曰:“此兒貌奇有壯骨,貴不可言!庇琅d中,與勒相失。后劉琨送勒母王及季龍于葛陂,時年十七矣。性殘忍,好馳獵,游蕩無度,尤善彈,數(shù)彈人,軍中以為毒患。勒白王將殺之,王曰:“快牛為犢子時,多能破車,汝當(dāng)小忍之。”年十八,稍折節(jié)。身長七尺五寸,趫捷便弓馬,勇冠當(dāng)時,將佐親戚莫不敬憚,勒深嘉之,拜征虜將軍。為娉將軍郭榮妹為妻。季龍寵惑優(yōu)僮鄭櫻桃而殺郭氏,更納清河崔氏女,櫻桃又譖而殺之。所為酷虐。軍中有勇干策略與己俟者,輒方便害之,前后所殺甚眾。至于降城陷壘,不復(fù)斷別善惡,坑斬士女,鮮有遺類。勒雖屢加責(zé)誘,而行意自若。然御眾嚴(yán)而不煩,莫敢犯者,指授攻討,所向無前,故勒寵之,信任彌隆,仗以專征之任。 勒之居襄國,署為魏郡太守,鎮(zhèn)鄴三臺,后封繁陽侯。勒即大單于、趙王位,署為單于元輔、都督禁衛(wèi)諸軍事,遷侍中、開府,進(jìn)封中山公。及勒僣號,授太尉、守尚書令,進(jìn)封為王,邑萬戶。季龍自以勛高一時,謂勒即位之后,大單于必在己,而更以授其子弘。季龍深恨之,私謂其子邃曰:“主上自都襄國以來,端拱指授,而以吾躬當(dāng)矢石。二十余年,南擒劉岳,北走索頭,東平齊、魯,西定秦、雍,克殄十有三州。成大趙之業(yè)者,我也。大單于之望實(shí)在于我,而授黃吻婢兒,每一憶此,令人不復(fù)能寢食。待主上晏駕之后,不足復(fù)留種也。” 咸康元年,季龍廢勒子弘,群臣已下勸其稱尊號。季龍下書曰:“王室多難,海陽自棄,四海業(yè)重,故免從推逼。朕聞道合乾坤者稱皇,德協(xié)人神者稱帝,皇帝之號非所敢聞,且可稱居攝趙天王,以副天人之望!庇谑巧馄渚硟(nèi),改年曰建武。以夔安為侍中、太尉、守尚書令,郭殷為司空,韓晞為尚書左仆射,魏概、馮莫、張崇、曹顯為尚書,申鐘為侍中,郎闿為光祿大夫,王波為中書令,文武封拜各有差。立其子邃為太子。季龍以讖文天子當(dāng)從東北來,于是備法駕行自信都而還以應(yīng)之。分癭陶之柳鄉(xiāng)立停駕縣。 季龍徐州從事朱縱殺刺史郭祥,以彭城歸順。季龍遣將王朗擊之,縱奔淮南。 季龍荒游廢政,多所營繕,使邃省可尚書奏事,選牧守,祀郊廟;惟征伐刑斷乃親覽之。觀雀臺崩,殺典匠少府任汪。復(fù)使修之,倍于常度。 季龍自率眾南寇歷陽,臨江而旋,京師大震。遣其征虜石遇寇中廬,遂圍平北將軍桓宣于襄陽。輔國將軍毛寶、南中郎將王國、征西司馬王愆期等率荊州之眾救之,屯于章山。遇攻守二旬,軍中饑疫而還。 季龍以租入殷廣,轉(zhuǎn)輸勞煩,令中倉歲入百萬斛,余皆儲之水次。 晉將軍淳于安攻其瑯邪費(fèi)縣,俘獲而歸。 石邃保母劉芝初以巫術(shù)進(jìn),既養(yǎng)邃,遂有深寵,通賄賂,豫言論,權(quán)傾朝廷,親貴多出其門,遂封芝為宜城君。 季龍下書令刑贖之家得以錢代財(cái)帛,無錢聽以谷麥,皆隨時價輸水次倉。冀州八郡雨雹,大傷秋稼,下書深自咎責(zé)。遣御史所在發(fā)水次倉麥,以給秋種,尤甚之處差復(fù)一年。 季龍將遷于鄴,尚書請?zhí)8鎻R,季龍?jiān)唬骸肮耪邔⒂写笫,必告宗廟,而不列社稷。尚書可詳議以聞!惫淠苏埵固靖嫔琊,從之。及入鄴宮,澍雨周洽,季龍大悅,赦殊死已下。尚方令解飛作司南車成,季龍以其構(gòu)思精微,賜爵關(guān)內(nèi)侯,賞賜甚厚。始制散騎常侍已上得乘軺軒,王公郊祀乘副車,駕四馬,龍旗八旒,塑望朝會即乘軺軒。 時羌薄句大猶保險(xiǎn)未賓,遣其子章武王斌帥精騎二萬,并秦、雍二州兵以討之。 季龍如長樂、衛(wèi)國,有田疇不辟、桑業(yè)不修者,貶其守宰而還。 咸康二年,使牙門將張彌徙洛陽鐘虡、九龍、翁仲、銅駝、飛廉于鄴。鐘一沒于河,募浮沒三百人入河,系以竹縆,牛百頭,鹿櫨引之乃出。造萬斛舟以渡之,以四輪纏輞車,轍廣四尺,深二尺,運(yùn)至鄴。季龍大悅,赦二歲刑,賚百官谷帛,百姓爵一級。 下書曰:“三載考績,黜陟幽明,斯則先王之令典,政道之通塞。魏始建九品之制,三年一清定之,雖未盡弘美,亦縉紳之清律,人倫之明鏡。從爾以來,遵用無改。先帝創(chuàng)臨天下,黃紙?jiān)俣āV劣谶x舉,銓為首格。自不清定,三載于茲。主者其更銓論,務(wù)揚(yáng)清激濁,使九流咸允也。吏部選舉,可依晉氏九班選制,永為揆法。選畢,經(jīng)中書、門下宣示三省,然后行之。其著此詔書于令。銓衡不奉行者,御史彈坐以聞! 索頭郁鞠率眾三萬降于季龍,署鞠等一十三人親通趙王,皆封列侯,散其部眾于冀、青等六州。 時眾役煩興,軍旅不息,加以久旱谷貴,金一斤直米二斗,百姓嗷然無生賴矣。又納解飛之說,于鄴正南投石于河,以起飛橋,功費(fèi)數(shù)千億萬,橋竟不成,役夫饑甚,乃止。使令長率丁壯隨山津采橡捕魚以濟(jì)老弱,而復(fù)為權(quán)豪所奪,人無所得焉。又料殷富之家,配饑人以食之,公卿已下出谷以助振給,奸吏因之侵割無已,雖有貸贍之名而無其實(shí)。 改直蕩為龍騰,冠以絳幘。 于襄國起太武殿,于鄴造東西宮,至是皆就。太武殿基高二丈八尺,以文石碎之,下穿伏室,置衛(wèi)士五百人于其中。東西七十五步,南北六十五步。皆漆瓦、金鐺、銀楹、金柱、珠簾、玉壁,窮極枝巧。又起靈風(fēng)臺九殿于顯陽殿后,選士庶之女以充之。后庭服綺縠、玩珍奇者萬余人,內(nèi)置女官十有八等,教宮人星占及馬步射。置女太史于靈臺,仰觀災(zāi)祥,以考外太史之虛實(shí)。又置女鼓吹羽儀,雜伎工巧,皆與外侔。禁郡國不得私學(xué)星讖,敢有犯者誅。 左校令成公段造庭燎于崇杠之末,高十余丈,上盤置燎,下盤置人,縆繳上下。季龍?jiān)嚩鴲傊。其太保夔安等文武五百九人勸季龍稱尊號,安等方入而庭燎油灌下盤,死者七人。季龍惡之,大怒,斬成公段于閶闔門。 于是依殷周之制,以咸康三年僣稱大趙天王,即位于南郊,大赦殊死已下。追尊祖邪為武皇帝,父寇覓為太宗孝皇帝。立其鄭氏為天王皇后,以子邃為天王皇太子。親王皆貶封郡公,藩王為縣侯,百官封署各有差。 太原徙人五百余戶叛入黑羌。 武鄉(xiāng)長城徙人韓強(qiáng)獲玄玉璽,方四寸七分,龜紐金文,詣鄴獻(xiàn)之。拜強(qiáng)騎都尉,復(fù)其一門。夔安等又勸進(jìn)曰:“臣等謹(jǐn)案大趙水德,玄龜者,水之精也;玉者,石之寶也;分之?dāng)?shù)以象七政,寸之紀(jì)以準(zhǔn)四極。昊天成命,不可久違。輒下史官擇吉日,具禮儀,謹(jǐn)昧死上皇帝尊號!奔君埾聲唬骸斑^相褒美,猥見推逼,覽增恧然,非所望也,其亟止茲議。今東作告始,自非京城內(nèi)外,皆不得表慶!敝袝钔醪ㄉ稀缎t頌》以美之。季龍以石弘時造此璽,強(qiáng)遇而獻(xiàn)之。 邃自總百揆之后,荒酒淫色,驕恣無道,或盤游于田,懸管而入,或夜出于宮臣家,淫其妻妾。妝飾宮人美淑者,斬首洗血,置于盤上,傳共視之。又內(nèi)諸比丘尼有姿色者,與其交褻而殺之,合牛羊肉煮而食之,亦賜左右,欲以識其味也。河間公宣、樂安公韜有寵于季龍,邃疾之如仇。季龍荒耽內(nèi)游,威刑失度,邃以事為可呈呈之,季龍恚曰:“此小事,何足呈也!睍r有所不聞,復(fù)怒曰:“何以不呈?”誚責(zé)杖捶,月至再三。邃甚恨,私謂常從無窮、長生、中庶子李顏等曰:“官家難稱,吾欲行冒頓之事,卿從我乎?”顏等伏不敢對。邃稱疾不省事,率宮臣文武五百余騎宴于李顏別舍,謂顏等曰:“我欲至冀州殺石宣,有不從者斬!”行數(shù)里,騎皆逃散,李顏叩頭固諫,邃亦昏醉而歸。邃母鄭氏聞之,私遣中人責(zé)邃。邃怒,殺其使。季龍聞邃有疾,遣所親任女尚書察之。邃呼前與語,抽劍擊之。季龍大怒,收李顏等詰問,顏具言始末,誅顏等三十余人。幽邃于東宮,既而赦之,引見太武東堂。邃朝而不謝,俄而便出。季龍遣使謂邃曰:“太子應(yīng)入朝中宮,何以便去?”邃逕出不顧。季龍大怒,廢邃為庶人。其夜,殺邃及妻張氏并男女二十六人,同埋于一棺之中。誅其宮臣支黨二百余人。廢鄭氏為東海太妃。立其子宣為天王皇太子,宣母杜昭儀為天王皇后。 安定人侯子光,弱冠美姿儀,自稱佛太子,從大秦國來,當(dāng)王小秦國。易姓名為李子楊,游于鄠縣爰赤眉家,頗見其妖狀,事微有驗(yàn)。赤眉信敬之,妻以二女,轉(zhuǎn)相扇惑。京兆樊經(jīng)、竺龍、嚴(yán)諶、謝樂子等聚眾數(shù)千人于杜南山,子楊稱大黃帝,建元曰龍興。赤眉與經(jīng)為左右丞相,龍、諶為左右大司馬,樂子為大將軍。鎮(zhèn)西石廣擊斬之。子楊頸無血,十余日而面色無異于生。 季龍將伐遼西鮮卑段遼,募有勇力者三萬人,皆拜龍騰中郎。遼遣從弟屈云襲幽州,刺史李孟退奔易京。季龍以桃豹為橫海將軍,王華為渡遼將軍,統(tǒng)舟師十萬出漂渝津,支雄為龍?bào)J大將軍,姚弋仲為冠軍將軍,統(tǒng)步騎十萬為前鋒,以伐段遼。季龍眾次金臺,支雄長驅(qū)入薊,遼漁陽太守馬鮑、代相張牧、北平相陽裕、上谷相侯龕等四十余城并率眾降于季龍。支雄攻安次,斬其部大夫那樓奇。遼懼,棄令支,奔于密云山。遼右左長史劉群、盧諶、司馬崔悅等封其府庫,遣使請降。季龍遣將軍郭太、麻秋等輕騎二萬追遼,及之,戰(zhàn)于密云,獲其母妻,斬級三千。遼單馬竄險(xiǎn),遣子乞特真送表及名馬,季龍納之。乃遷其戶二萬余于雍、司、兗、豫四州之地,諸有才行者皆擢敘之。先是,北單于乙回為鮮卑敦那所逐,既平遼西,遣其將李穆?lián)裟瞧浦,?fù)立乙回而還。季龍入遼宮,論功封賞各有差。 初,慕容皝與段遼有隙,遣使稱藩于季龍,陳遼宜伐,請盡眾來會。及軍至令支,皝師不出,季龍將伐之。天竺佛圖澄進(jìn)曰:“燕福德之國,未可加兵。”季龍作色曰:“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區(qū)區(qū)小豎,何所逃也?”太史令趙攬固諫曰:“燕城歲星所守,行師無功,必受其禍!奔君埮拗,黜為肥如長。進(jìn)師攻棘城,旬余不克。皝遣子恪帥胡騎二千,晨出挑戰(zhàn),諸門皆若有師出者,四面如云,季龍大驚,棄甲而遁。于是召趙攬復(fù)為太史令。季龍旋自令支,過易京,惡其固而毀之。還謁石勒墓,朝其群臣于襄國建德前殷,復(fù)從征文武有差。至鄴,設(shè)飲至之禮,賜俘偏于丞郎。 季龍謀伐昌黎,遣渡遼曹伏將青州之眾渡海,戍蹋頓城,無水而還,因戍于海島,運(yùn)谷三百萬斛以給之。又以船三百艘運(yùn)谷三十萬斛詣高句麗,使典農(nóng)中郎將王典率眾萬余屯田于海濱。又令青州造船千艘。使石宣率步騎二萬擊朔方鮮卑斛摩頭破之,斬首四萬余級。 冀州八郡大蝗,司隸請坐守宰,季龍?jiān)唬骸按苏Ш停拗坏,而欲委咎守宰,豈禹、湯罪己之義邪!司隸不進(jìn)讜言,佐朕不逮,而歸咎無辜,所以重吾之責(zé),可白衣領(lǐng)司隸! 加其子司徒韜金鉦黃鉞,鑾輅九旒。 先是,使襄城公涉歸、上庸公日歸率眾戍長安,二歸告鎮(zhèn)西石廣私樹恩澤,潛謀不軌。季龍大怒,追廣至鄴,殺之。 段遼于密云山遣使詐降,季龍信之,使征東麻秋百里郊迎,敕秋曰:“受降如待敵,將軍慎之!边|又遣使降于慕容皝曰:“胡貪而無謀,吾今請降求迎,彼終不疑也。若伏重軍以要之,可以得志!卑伹沧鱼》诿茉。麻秋統(tǒng)眾三萬迎遼,為恪所襲,死者十六七,秋步遁而歸。季龍聞之驚怒,方食吐餔,乃削秋官爵。 下書令諸郡國立五經(jīng)博士。初,勒置大小學(xué)博士,至是復(fù)置國子博士、助教。季龍以吏部選舉斥外耆德,而勢門童幼多為美官,免郎中魏KJ為庶人。以其太子宣為大單于,建天子旌旗。 以夔安為征討大都督,統(tǒng)五將步騎七萬寇荊揚(yáng)北鄙。石閔敗王師于沔陰,將軍蔡懷死之。宣將朱保又?jǐn)⊥鯉熡诎资瑢④娻嵄、談玄、郝莊、隨相、蔡熊皆遇害。季龍將張賀度攻陷邾城,敗晉將毛寶于邾西,死者萬余人。夔安進(jìn)據(jù)胡亭,晉將軍黃沖、歷陽太守鄭進(jìn)皆降之。安于是掠七萬戶而還。 時豪戚侵恣,賄托公行,季龍患之,擢殿中御史李矩為御史中丞,特親任之。自此百僚震懾,州郡肅然。季龍?jiān)唬骸半蘼劻汲既缑瞳F,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 鎮(zhèn)遠(yuǎn)王擢表雍、秦二州望族,自東徙已來,遂在戍役之例,既衣冠華胄,宜蒙優(yōu)免,從之。自是皇甫、胡、梁、韋、杜、牛、辛等十有七姓蠲其兵貫,一同舊族,隨才銓敘,思欲分還桑梓者聽之;其非此等,不得為例。 以其撫軍李農(nóng)為使持節(jié)、監(jiān)遼西北平諸軍事、征東將軍、營州牧,鎮(zhèn)令支。 于時大旱,白虹經(jīng)天,季龍下書曰:“朕在位六載,不能上和乾象,下濟(jì)黎元,以致星虹之變。其令百僚各上封事,解西山之禁,蒲葦魚鹽除歲供之外,皆無所固。公侯卿牧不得規(guī)占山澤,奪百姓之利!庇窒聲唬骸扒耙载S國、澠池二冶初建,徙刑徒配之,權(quán)救時務(wù)。而主者循為恒法,致起怨聲。自今罪犯流徒,皆當(dāng)申奏,不得輒配也。京獄見囚,非手殺人,一皆原遣!逼淙珍。 季龍將討慕容皝,令司、冀、青、徐、幽、并、雍兼復(fù)之家五丁取三。四丁取二,合鄴城舊軍滿五十萬,具船萬艘,自河通海,運(yùn)谷豆千一百萬斛于安樂城,以備征軍之調(diào)。徙遼西、北平、漁陽萬戶于兗、豫、雍、洛四州之地。 季龍僣位之后,有所調(diào)用,皆選司擬官,經(jīng)令仆而后奏行。不得其人,案以為令仆之負(fù),尚書及郎不坐。至是,吏部尚書劉真以為失銓考之體而言之,季龍責(zé)怒主者,加真光祿大夫,金章紫綬。 季龍如宛陽,大閱于曜武場。 慕容皝襲幽、冀,略三萬余家而去。幽州刺史石光坐懦弱征還。 賜征士辛謐幾杖衣服,谷五百斛,敕平原為起甲第。 先是,李壽將李宏自晉奔于季龍,壽致書請之,題曰趙王石君。季龍不悅,付外議之,多有異同。中書監(jiān)王波議曰:“今李宏以死自誓,若得反魂蜀漢,當(dāng)鳩率宗族,混同王化。若遣而果也,則不煩一旅之師而坐定梁、益,就有進(jìn)退,豈在逃命一夫。壽既號并日月,跨僣一方,今若制詔,或敢酬反,則取誚戎裔。宜書答之,并贈以楛矢,使壽知我遐荒必臻也!庇谑乔埠,備物以酬之。 以石韜為太尉,與太子宣迭日省可尚書奏事。自幽州東至白狼,大興屯田。 張駿憚季龍之盛,遣其別駕馬詵朝之。季龍初大悅,及覽其表,辭頗蹇傲,季龍大怒,將斬詵。侍中石璞進(jìn)曰:“為陛下之患者,丹陽也。區(qū)區(qū)河右,焉能為有無!今斬馬詵,必征張駿,則南討之師勢分為二,建鄴君臣延其數(shù)年之命矣。勝之不為武,弗克為四夷所笑,不如因而厚之。彼若改圖謝罪,率其臣職者,則我又何求!迷而不悟,討之未后也!奔君埬酥。 李宏既至蜀漢,李壽欲夸其境內(nèi),下令云:“羯使來庭,獻(xiàn)其楛矢!奔君埪勚,黜王波以白衣守中書監(jiān)。 季龍志在窮兵,以其國內(nèi)少馬,乃禁畜私馬,匿者腰斬,收百姓馬四萬余匹以入于公。兼盛興宮室于鄴,起臺觀四十余所,營長安、洛陽二宮,作者四十余萬人。又敕河南四州具南師之備,并、朔、秦、雍嚴(yán)四討之資,青、冀、幽州三五發(fā)卒,諸州造甲者五十萬人。兼公侯牧宰競興私利,百姓失業(yè),十室而七。船夫十七萬人為水所沒、猛獸所害,三分而一。貝丘人李弘因眾心之怨,自言姓名應(yīng)讖,遂連結(jié)奸黨,署置百僚。事發(fā),誅之,連坐者數(shù)千家。 季龍畋獵無度,晨出夜歸,又多微行,躬察作役之所。侍中韋謏諫曰:“臣聞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萬乘之主行不履危。陛下雖天生神武,雄據(jù)四海,乾坤冥贊,萬無所慮。然白龍魚服,有豫且之禍;海若潛游,罹葛陂之酷,深愿陛下清宮蹕路,思二神為元鑒,不可忽天下之重,輕行斤斧之間。一旦有狂夫之變,龍騰之勇不暇施也,智士之計(jì)豈及設(shè)哉!又自古圣王之營建宮室,未始不于三農(nóng)之隙,所以不奪農(nóng)時也。今或盛功于耘藝之辰,或煩役于收獲之月,頓斃屬途,怨聲塞路,誠非圣君仁后所忍為也。昔漢明賢君也,鐘離一言而德陽役止。臣誠識慚昔士,言無可采,陛下道越前王,所宜哀覽!奔君埵《浦n以谷帛,而興繕滋繁,游察自若。 右仆射張離領(lǐng)五兵尚書,專總兵要,而欲求媚于石宣,因說之曰:“今諸公侯吏兵過限,宜漸削弱,以盛儲威!毙丶彩w之寵,甚說其言,乃使離奏奪諸公府吏,秦、燕、義陽、樂平四公聽置吏一百九十七人,帳下兵二百人,自此以下,三分置一,余兵五萬,悉配東宮。于是諸公咸怨,為大釁之漸矣。 遣征北張舉自雁門討索頭郁鞠,克之。 制:“征士五人車一乘,牛二頭,米各十五斛,絹十匹,調(diào)不辦者以斬論。”將以圖江表。于是百姓窮窘,鬻子以充軍制,猶不能赴,自經(jīng)于道路死者相望,而求發(fā)無已。會青州言濟(jì)南平陵城北石獸,一夜中忽移在城東南善石溝,上有狼狐千余跡隨之,跡皆成路。季龍大悅曰:“獸者,朕也。自平陵城北而東南者,天意將使朕平蕩江南之征也。天命不可違,其敕諸州兵明年悉集。朕當(dāng)親董六軍,以副成路之祥。”群臣皆賀,上《皇德頌》者一百七人。時妖怪尤多,石然于泰山,八日而滅。東海有大石自立,旁有血流。鄴西山石間血流出,長十余步,廣二尺余。太武殿畫古賢悉變?yōu)楹,旬余,頭悉縮入肩中。季龍大惡之,佛圖澄對之流涕。 寧遠(yuǎn)劉寧攻武都狄道,陷之。使石宣討鮮卑斛谷提,大破之,斬首三萬級。 中謁者令申扁有寵于季龍,而宣亦昵之。扁聰辯明斷,專綜機(jī)密之任。季龍既不省奏案,宣荒酒內(nèi)游,石韜沈湎好獵,生殺除拜皆扁所決。于是權(quán)傾內(nèi)外,刺史二千石多出其門,九卿已下望塵而拜,唯侍中鄭系、王謨、常侍盧諶、崔約等十余人與之抗禮。 季龍又取州郡吏馬一萬四千余匹,以配曜武關(guān)將,馬主皆復(fù)一年。 鎮(zhèn)北宇文歸執(zhí)送段遼之子蘭降于季龍,獻(xiàn)駿馬萬匹。 季龍以平西張伏都為使持節(jié)、都督征討諸軍事,帥步騎三萬擊涼州。既濟(jì)河,與張駿將謝艾大戰(zhàn)于河西,伏都敗績。 季龍雖昏虐無道,而頗慕經(jīng)學(xué),遣國子博士詣洛陽寫石經(jīng),校中經(jīng)于秘書。國子祭酒聶熊注《谷梁春秋》,列于學(xué)官。 燕公石斌淫酒荒獵,常懸管而入。征北張賀度以邊防宜警,每裁諫之。斌怒,辱賀度。季龍聞之大怒,杖斌一百,遣主書禮儀持節(jié)監(jiān)之。斌行意自若,儀持法呵禁,斌怒殺之。欲殺賀度,賀度嚴(yán)衛(wèi)馳白之,季龍遣尚書張離持節(jié)帥騎追斌,鞭之三百,免官歸第,誅其親任十余人。 建元初,季龍饗群臣于太武前殿,有白雁百余集于馬道南。季龍命射之,無所獲。既將討三方,諸州兵至者百余萬。太史令趙攬私于季龍?jiān)唬骸鞍籽慵钔,宮室將空,不宜行也!奔君埣{之,臨宣武觀大閱而解嚴(yán)。 以燕公斌為使持節(jié)、侍中、大司馬、錄尚書事。置左右戎昭、曜武將軍,位在左右衛(wèi)上。東宮置左右統(tǒng)將軍,位在四率上。置上、中光祿大夫,在左右光祿上。置鎮(zhèn)衛(wèi)將軍,在車騎將軍上。 時石宣淫虐日甚,而莫敢以告。領(lǐng)軍王朗言之于季龍?jiān)唬骸敖衤《┖侍邮谷隧椒m材,引于漳水,功役數(shù)萬,士眾吁嗟。陛下宜因游觀而罷之也!奔君埲缙溲浴<榷仕鶠椋麣⒅鵁o因。會熒惑守房,趙攬承宣旨言于季龍?jiān)唬骸瓣恼,趙之分也,熒惑所在,其主惡之。房為天子,此殃不小。宜貴臣姓王者當(dāng)之!奔君?jiān)唬骸罢l可當(dāng)者?”攬久而對曰:“無復(fù)貴于王領(lǐng)軍也!奔君埣认Ю,且猜之,曰:“更言其次!睌?jiān)唬骸捌浯挝ㄖ袝O(jiān)王波耳。”季龍乃下書追波前議遣李宏及答楛矢之愆,腰斬之,及其四子投于漳水,以厭熒惑之變。尋愍波之無罪,追贈司空,封其孫為侯。 平北尹農(nóng)攻慕容皝凡城,不克而還。黜農(nóng)為庶人。 時白虹出自太社,經(jīng)鳳陽門,東南連天,十余刻乃滅。季龍下書曰:“蓋古明王之理天下也,政以均平為首,化以仁惠為本,故能允協(xié)人和,絹熙神物。朕以眇薄,君臨萬邦,夕惕乾乾,思遵古烈,是以每下書蠲除徭賦,休息黎元,庶俯懷百姓,仰稟三光。而中年已來變眚彌顯,天文錯亂,時氣不應(yīng),斯由人怨于下,譴感皇天。雖朕之不明,亦群后不能翼獎之所致也。昔楚相修政,洪災(zāi)旋弭;鄭卿厲道,氛祲自消,皆服肱之良,用康群變,而群公卿士各懷道迷邦,拱默成敗,豈所望于臺輔百司哉!其各上封事,極言無隱。”于是閉鳳陽門,唯元日乃開。立二畤于靈昌津,祠天及五郊。 李壽以建寧、上庸、漢固、巴征、梓潼五郡降于季龍。 先是,季龍起河橋于靈昌津,采石為中濟(jì),石無大小,下輒隨流,用功五百余萬而不成。季龍遣使致祭,沈璧于河。俄而所沈譬流于渚上,地震,水波騰上,津所殿觀莫不傾壞,壓死者百余人。季龍恚甚,斬工匠而止作焉。 命石宣、石韜,生殺拜除皆迭日省決,不復(fù)啟也。司徒申鐘諫曰:“度賞刑威,后皇攸執(zhí),名器至重,不可以假人,皆以防奸杜漸,以示軌儀。太子國之儲貳,朝夕視膳而不及政也。庶人邃往以聞?wù)聰。箬b不遠(yuǎn),宜革而弗遵。且二政分權(quán),鮮不及禍。周有子頹之釁,鄭有叔段之難,此皆由寵之不道,所以亂國害親,惟陛下覽之。”季龍不從。太子詹事孫珍問侍中崔約曰:“吾患目疾,何方療之?”約素狎珍,戲之曰:“溺中則愈。”珍曰:“目何可溺?”約曰:“卿目睕々,正耐溺中!闭浜拗,以白宣。宣諸子中最胡狀,目深,聞之大怒,誅約父子。珍有寵于宣,頗預(yù)朝政,自誅約之后,公卿已下憚之側(cè)目。 季龍子義陽公鑒時鎮(zhèn)關(guān)中,役煩賦重,失關(guān)右之和。其友李松勸鑒,文武有長發(fā)者,拔為冠纓,余以給宮人。長史取發(fā)白之,季龍大怒,以其右仆射張離為征西左長史、龍?bào)J將軍、雍州刺史以察之,信然,征鑒還鄴,收松下廷尉,以石苞代鎮(zhèn)長安。發(fā)雍、洛、秦、并州十六萬人城長安未央宮。 季龍性既好獵,其后體重,不能跨鞍,乃造獵車千乘,轅長三丈,高一丈八尺,罝高一丈七尺,格獸車四十乘,立三級行樓二層于其上,克期將校獵。自靈昌津南至滎陽,東極陽都,使御史監(jiān)察,其中禽獸有犯者罪至大辟。御史因之擅作威福,百姓有美女好牛馬者,求之不得,便誣以犯獸論,死者百余家,海岱、河濟(jì)間人無寧志矣。 又發(fā)諸州二十六萬人修洛陽宮。發(fā)百姓牛二萬余頭配朔州牧官。 增置女官二十四等,東宮十有二等,諸公侯七十余國皆為置女官九等。先是,大發(fā)百姓女二十已下十三已上三萬余人,為三等之第以分配之。郡縣要媚其旨,務(wù)于美淑,奪人婦者九千余人。百姓妻有美色,豪勢因而脅之,率多自殺。石宣及諸公又私令采發(fā)者,亦垂一萬。總會鄴宮。季龍臨軒簡第諸女,大悅,封使者十二人皆為列侯。自初發(fā)至鄴,諸殺其夫及奪而遣之縊死者三千余人。荊、楚、揚(yáng)、徐間流叛略盡,宰守坐不能綏懷,下獄誅者五十余人。金紫光祿大夫逯明因侍切諫,季龍大怒,遣龍騰拉而殺之。自是朝臣杜口,相招為祿仕而已。季龍常以女騎一千為鹵簿,皆著紫綸巾、熟錦褲、金銀鏤帶、五文織成靴,游于戲馬觀。觀上安詔書五色紙,在木鳳之口,鹿盧回轉(zhuǎn),狀若飛翔焉。 遣涼州刺史麻秋等伐張重華。 尚書朱軌與中黃門嚴(yán)生不協(xié),會大雨霖,道路陷滯不通,生因而譖軌不修道,又訕謗朝政,季龍遂殺之。于是立私論之條,偶語之律,聽吏告其君,奴告其主,威刑日濫,公卿已下,朝會以目,吉兇之問,自此而絕。軌之囚也,冠軍苻洪諫曰:“臣聞圣主之馭天下也,土階三尺,茅茨不翦,食不累味,刑措而不用。亡君之馭海內(nèi)也,傾宮瓊榭,象箸玉杯,截脛剖心,脯賢刳孕,故其亡也忽焉。今襄國、鄴宮足康帝宇,長安、洛陽何為者哉?盤于游田,耽于女德,三代之亡恒必由此。而忽為獵車千乘,養(yǎng)獸萬里,奪人妻女,十萬盈宮。尚書朱軌,納言大臣,以道路不修,將加酷法,此自陛下政之失和,陰陽災(zāi)沴,暴降霖雨七旬,霽方二日,縱有鬼兵百萬,尚未及修之,而況人乎!刑政如此,其如史筆何!其如四海何!特愿止作徒,休宮女,赦朱軌,允眾望!奔君埵≈粣,憚其強(qiáng),但寢而不納,弗之罪也。乃停二京作役焉。

 

晉書

  《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jì)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并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jù)政權(quán)的興亡!
  晉書封面《晉書》編者共二十一人。其中監(jiān)修三人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天文、律歷、五行等三志的作者為李淳風(fēng);擬訂修史體例為敬播;其他十六人為令狐德棻、來濟(jì)、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和李懷儼。

卷一 帝紀(jì)第一 卷二 帝紀(jì)第二
卷三 帝紀(jì)第三 卷四 帝紀(jì)第四
卷五 帝紀(jì)第五 卷六 帝紀(jì)第六
卷七 帝紀(jì)第七 卷八 帝紀(jì)第八
卷九 帝紀(jì)第九 卷十 帝紀(jì)第十
卷十一 志第一 卷十二 志第二
卷十三 志第三 卷十四 志第四
卷十五 志第五 卷十六 志第六
卷十七 志第七 卷十八 志第八
卷十九 志第九 卷二十 志第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 志第十三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 志第十七 卷二十八 志第十八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卷三十 志第二十
卷三十一 列傳第一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
卷三十三 列傳第三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五 卷三十六 列傳第六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卷三十八 列傳第八
卷三十九 列傳第九 卷四十 列傳第十
卷四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四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四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四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四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四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四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四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四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五十 列傳第二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四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五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六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一 載記第一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卷一百三 載記第三 卷一百四 載記第四
卷一百五 載記第五 卷一百六 載記第六
卷一百七 載記第七 卷一百八 載記第八
卷一百九 載記第九 卷一百十 載記第十
卷一百十一 載記第十一 卷一百十二 載記第十二
卷一百十三 載記第十三 卷一百十四 載記第十四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卷一百十六 載記第十六
卷一百十七 載記第十七 卷一百十八 載記第十八
卷一百十九 載記第十九 卷一百二十 載記第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載記第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載記第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載記第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載記第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載記第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載記第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載記第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載記第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載記第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載記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