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晉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江統(tǒng)(子虨 惇) 孫楚(孫統(tǒng)) 綽 江統(tǒng),字應(yīng)元,陳留圉人也。祖蕤,以義行稱,為譙郡太守,封亢父男。父祚,南安太守。統(tǒng)靜默有遠志,時人為之語曰:“嶷然稀言江應(yīng)元。”與鄉(xiāng)人蔡克俱知名。襲父爵,除山陰令。時關(guān)隴、屢為氐、羌所擾,孟觀西討,自擒氐帥齊萬年。統(tǒng)深惟四夷亂華,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論》。其辭曰: 夫夷蠻戎狄,謂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洞呵铩分x,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以其言語不通,贄幣不同,法俗詭異,種類乖殊;或居絕域之外,山河之表,崎嶇川谷阻險之地,與中國壤斷土隔,不相侵涉,賦役不及,正朔不加,故曰“天子有道,守在四夷”。禹平九土,而西戎即敘。其性氣貪婪,兇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為甚。弱則畏服,強則侵叛。雖有賢圣之世,大德之君,咸未能以通化率導(dǎo),而以恩德柔懷也。當(dāng)其強也,以殷之高宗而憊于鬼方,有周文王而患昆夷、獫狁,高祖困于白登,孝文軍于霸上。及其弱也,周公來九譯之貢,中宗納單于之朝,以元成之微,而猶四夷賓服。此其已然之效也。故匈奴求守邊塞,而侯應(yīng)陳其不可,單于屈膝未央,望之議以不臣。是以有道之君牧夷狄也,惟以待之有備,御之有常,雖稽顙執(zhí)贄,而邊城不弛固守;為寇賊強暴,而兵甲不加遠征,期令境內(nèi)獲安,疆埸不侵而已。 及至周室失統(tǒng),諸侯專征,以大兼小,轉(zhuǎn)相殘滅,封疆不固,而利害異心。戎狄乘間,得入中國;蛘姓T安撫,以為己用。故申、繒之禍,顛覆宗周;襄公要秦,遽興姜戎。當(dāng)春秋時,義渠、大荔居秦、晉之域,陸渾、陰戎處伊、洛之間,鄋瞞之屬害及濟東,侵入齊、宋,陵虐邢、衛(wèi),南夷與北狄交侵中國,不絕若線。齊桓攘之,存亡繼絕,北伐山戎,以開燕路。故仲尼稱管仲之力,嘉左衽之功。逮至春秋之末,戰(zhàn)國方盛,楚吞蠻氏,晉翦陸渾,趙武胡服,開榆中之地,秦雄咸陽,滅義渠之等。始皇之并天下也,南兼百越,北走匈奴,五嶺長城,戎卒億計。雖師役煩殷,寇賊橫暴,然一世之功,戎虜奔卻,當(dāng)時中國無復(fù)四夷也。 漢興而都長安,關(guān)中之郡號曰三輔,《禹貢》雍州,宗周豐、鎬之舊也。及至王莽之?dāng),赤眉因之,西都荒毀,百姓流亡。建武中,以馬援領(lǐng)隴西太守,討叛羌,徙其余種于關(guān)中,居馮翊、河?xùn)|空地,而與華人雜處。數(shù)歲之后,族類蕃息,既恃其肥強,且苦漢人侵之。永初之元,騎都尉王弘使西域,發(fā)調(diào)羌、氏,以為行衛(wèi)。于是群羌奔駭,互相扇動,二州之戎,一時俱發(fā),覆沒將守,屠破城邑。鄧騭之征,棄甲委兵,輿尸喪師,前后相繼,諸戎遂熾,至于南入蜀漢,東掠趙、魏,唐突軹關(guān),侵及河內(nèi)。及遣北軍中候朱寵將五營士于孟津距羌,十年之中,夷夏俱斃,任尚、馬賢僅乃克之。此所以為害深重、累年不定者,雖由御者之無方,將非其才,亦豈不以寇發(fā)心腹,害起肘腋,疢篤難療,瘡大遲愈之故哉!自此之后,余燼不盡,小有際會,輒復(fù)侵叛。馬賢忸忲,終于覆;段穎臨沖,自西徂樂。雍州之戎,常為國患,中世之寇,惟此為大。漢末之亂,關(guān)中殘滅。魏興之初,與蜀分隔,疆埸之戎,一彼一此。魏武皇帝令將軍夏侯妙才討叛氏阿貴、千萬等,后因拔棄漢中,遂徙武都之種于秦川,欲以弱寇強國,捍御蜀虜。此蓋權(quán)宜之計,一時之勢,非所以為萬世之利也。今者當(dāng)之,已受其弊矣! 夫關(guān)中土沃物豐,厥田上上,加以涇、渭之流溉其舄鹵,鄭國、白渠灌浸相通,黍稷之饒,畝號一鐘,百姓謠詠其殷實,帝王之都每以為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tài),不與華同。而因其衰弊,遷之畿服,士庶玩習(xí),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于骨髓。至于蕃育眾盛,則坐生其心。以貪悍之性,挾憤怒之情,候隙乘便,輒為橫逆。而居封域之內(nèi),無障塞之隔,掩不備之人,收散野之積,故能為禍滋擾,暴害不測。此必然之勢,已驗之事也。當(dāng)今之宜,宜及兵威方盛,眾事未罷,徙馮翊、北地、新平、安定界內(nèi)諸羌,著先零、罕并、析支之地;徙扶風(fēng)、始平、京兆之氐,出還隴右,著陰平、武都之界。廩其道路之糧,令足自致,各附本種,反其舊土,使屬國、撫夷就安集之。戎晉不雜,并得其所,上合往古即敘之義,下為盛世永久之規(guī)?v有猾夏之心,風(fēng)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是以充國、子明能以數(shù)萬之眾制群羌之命,有征無戰(zhàn),全軍獨克,雖有謀謨深計,廟勝遠圖,豈不以華夷異處,戎夏區(qū)別,要塞易守之故,得成其功也哉! 難者曰:方今關(guān)中之禍,暴兵二載,征戍之勞,老師十萬,水旱之害,薦饑累荒,疫癘之災(zāi),札瘥夭昏。兇逆既戮,悔惡初附,且款且畏,咸懷危懼,百姓愁苦,異人同慮,望寧息之有期,若枯旱之思雨露,誠宜鎮(zhèn)之以安豫。而子方欲作役起徒,興功造事,使疲悴之眾,徙自猜之寇,以無谷之人,遷乏食之虜,恐勢盡力屈,緒業(yè)不卒,羌戎離散,心不可一,前害未及弭,而后變復(fù)橫出矣。 答曰:羌戎狡猾,擅相號署,攻城野戰(zhàn),傷害牧守,連兵聚眾,載離寒暑矣。而今異類瓦解,同種土崩,老幼系虜,丁壯降散,禽離獸迸,不能相一。子以此等為尚挾余資,悔惡反善,懷我德惠而來柔附乎?將勢窮道盡,智力俱困,懼我兵誅以至于此乎?曰,無有余力,勢窮道盡故也。然則我能制其短長之命,而令其進退由己矣。夫樂其業(yè)者不易事,安其居者無遷志。方其自疑危懼,畏怖促遽,故可制以兵威,使之左右無違也。迨其死亡散流,離逷未鳩,與關(guān)中之人,戶皆為仇,故可遐遷遠處,令其心不懷土也。夫圣賢之謀事也,為之于未有,理之于未亂,道不著而平,德不顯而成。其次則能轉(zhuǎn)禍為福,因敗為功,值困必濟,遇否能通。今子遭弊事之終而不圖更制之始,愛易轍之勤而得覆車之軌,何哉?且關(guān)中之人百余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處之與遷,必須口實。若有窮乏糝粒不繼者,故當(dāng)傾關(guān)中之谷以全其生生之計,必?zé)o擠于溝壑而不為侵掠之害也。今我遷之,傳食而至,附其種族,自使相贍,而秦地之人得其半谷,此為濟行者以廩糧,遺居者以積倉,寬關(guān)中之逼,去盜賊之原,除旦夕之損,建終年之益。若憚暫舉之小勞,而忘永逸之弘策;惜日月之煩苦,而遺累世之寇敵,非所謂能開物成務(wù),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崇其拓跡,謀及子孫者也。 并州之胡,本實匈奴桀惡之寇也。漢宣之世,凍餒殘破,國內(nèi)五裂,后合為二,呼韓邪遂衰弱孤危,不能自存,依阻塞下,委質(zhì)柔服。建武中,南單于復(fù)來降附,遂令入塞,居于漠南,數(shù)世之后,亦輒叛戾,故何熙、梁槿戎車屢征。中平中,以黃巾賊起,發(fā)調(diào)其兵,部眾不從,而殺羌渠。由是於彌扶羅求助于漢,以討其賊。仍值世喪亂,遂乘釁而作,鹵掠趙、魏,寇至河南。建安中,又使右賢王去卑誘質(zhì)呼廚泉,聽其部落散居六郡。咸熙之際,以一部太強,分為三率。泰始之初,又增為四。于是劉猛內(nèi)叛,連結(jié)外虜。近者郝散之變,發(fā)于谷遠。今五部之眾,戶至數(shù)萬,人口之盛,過于西戎。然其天性驍勇,弓馬便利,倍于氐、羌。若有不虞風(fēng)塵之慮,則并州之域可為寒心。滎陽句驪本居遼東塞外,正始中,幽州刺史毋丘儉伐其叛者,徙其余種。始徙之時,戶落百數(shù),子孫孳息,今以千計,數(shù)世之后,必至殷熾。今百姓失職,猶或亡叛,犬馬肥充,則有噬嚙,況于夷狄,能不為變!但顧其微弱勢力不陳耳。 夫為邦者,患不在貧而在不均,憂不在寡而在不安。以四海之廣,士庶之富,豈須夷虜在內(nèi),然后取足哉!此等皆可申諭發(fā)遣,還其本域,慰彼羈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荽酥袊,以綏四方,德施永世,于計為長。 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亂華,時服其深識。 遷中郎。選司以統(tǒng)叔父春為宜春令,統(tǒng)因上疏曰:“故事,父祖與官職同名,皆得改選,而未有身與官職同名,不在改選之例。臣以為父祖改選者,蓋為臣子開地,不為父祖之身也。而身名所加,亦施于臣子。佐吏系屬,朝夕從事,官位之號,發(fā)言所稱,若指實而語,則違經(jīng)禮諱尊之義;若詭辭避回,則為廢官擅犯憲制。今以四海之廣,職位之眾,名號繁多,士人殷富,至使有受寵皇朝,出身宰牧,而令佐吏不得表其官稱,子孫不得言其位號,所以上嚴君父,下為臣子,體例不通。若易私名以避官職,則違《春秋》不奪人親之義。臣以為身名與官職同者,宜與觸父祖名為比,體例既全,于義為弘!背闹。 轉(zhuǎn)太子洗馬。在東宮累年,甚被親禮。太子頗闕朝覲,又奢費過度,多諸禁忌,統(tǒng)上書諫曰: 臣聞古之為臣者,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獻可替否,拾遺補闕。是以人主得以舉無失行,言無口過,德音發(fā)聞,揚名后世。臣等不逮,無能云補,思竭愚誠,謹陳五事如左,惟蒙一省再省,少垂察納。 其一曰,六行之義,以孝為首,虞舜之德,以孝為稱,故太子以朝夕視君膳為職,左右就養(yǎng)無方。文王之為世子,可謂篤于事親者也,故能擅三代之美,為百王之宗。自頃圣體屢有疾患,數(shù)闕朝侍,遠近觀聽者不能深知其故,以致疑惑。伏愿殿下雖有微苦,可堪扶輿,則宜自力!兑住吩唬骸熬咏K日乾乾。”蓋自勉強不息之謂也。 其二曰,古之人君雖有聰明之姿,睿喆之質(zhì),必須輔弼之助,相導(dǎo)之功,故虞舜以五臣興,周文以四友隆。及成王之為太子也,則周、召為保傅,史佚昭文章,故能聞道早備,登崇大業(yè),刑措不用,流聲洋溢。伏惟殿下天授逸才,聰鑒特達,臣謂猶宜時發(fā)圣令,宣揚德音,諮詢保傅,訪逮侍臣,覲見賓客,得令接盡,壅否之情沛然交泰,殿下之美煥然光明。如此,則高朗之風(fēng),扇于前人;弘范令軌,永為后式。 其三曰,古之圣王莫不以儉為德,故堯稱采椽茅茨,禹稱卑宮惡服,漢文身衣弋綈,足履革舄,以身先物,政致太平,存為明王,沒見宗祀。及諸侯修之者,魯僖以躬儉節(jié)用,聲列《雅頌》;蚡冒以篳路藍縷,用張楚國。大夫修之者,文子相魯,妾不衣帛;晏嬰相齊,鹿裘不補,亦能匡君濟俗,興國隆家。庶人修之者,顏回以簞食瓢飲,揚其仁聲;原憲以蓬戶繩樞,邁其清德。此皆圣主明君賢臣智士之所履行也。故能懸名日月,永世不朽,蓋儉之福也。及到末世,以奢失之者,帝王則有瑤臺瓊室,玉懷象箸,肴膳之珍則熊蹯豹胎,酒池肉林。諸侯為之者,至于丹楹刻桷,餼征百牢。大夫有瓊弁玉纓,庶人有擊鐘鼎食。亦罔不亡國喪宗,破家失身,丑名彰聞,以為后戒。竊聞后園鏤飾金銀,刻磨犀象,畫室之巧,課試日精。臣等以為今四海之廣,萬物之富,以今方古,不足為侈也。然上之所好,下必從之,是故居上者必慎其所好也。昔漢光武皇帝時,有獻千里馬及寶劍者,馬以駕鼓車,劍以賜騎士。世祖武皇帝有上雉頭裘者,即詔有司焚之都街。高世之主,不尚尤物,故能正天下之俗,刑四方之風(fēng)。臣等以為畫室之功,可且減省,后園雜作,一皆罷遣,肅然清靜,優(yōu)游道德,則日新之美光于四海矣。 其四曰,以天下而供一人,以百里而供諸侯,故王侯食藉而衣稅,公卿大夫受爵而資祿,莫有不贍者也。是以士農(nóng)工商四業(yè)不雜。交易而退,以通有無者,庶人之業(yè)也!吨芏Y》三市,旦則百族,晝則商賈,夕則販夫販婦。買賤賣貴,販鬻菜果,收十百之盈,以救旦夕之命,故為庶人之貧賤者也。樊遲匹夫,請學(xué)為圃,仲尼不答;魯大夫臧文仲使妾織蒲,又譏其不仁;公儀子相魯,則拔其園葵,言食祿者不與貧賤之人爭利也。秦、漢以來,風(fēng)俗轉(zhuǎn)薄,公侯之尊,莫不殖園圃之田,而收市井之利,漸冉相放,莫以為恥,乘以古道,誠可愧也。今西園賣葵菜、藍子、雞、面之屬,虧敗國體,貶損令問。 其五曰,竊見禁土,令不得繕修墻壁,動正屋瓦。臣以為此既違典彝舊義,且以拘攣小忌而廢弘廓大道,宜可蠲除,于事為宜。 朝廷善之。 及太子廢,徙許昌,賈后諷有司不聽宮臣追送。統(tǒng)與宮臣冒禁至伊水,拜辭道左,悲泣流漣。都官從事悉收統(tǒng)等付河南、洛陽獄。付郡者,河南尹樂廣悉散遣之,系洛陽者猶未釋。都官從事孫琰說賈謐曰:“所以廢徙太子,以為惡故耳。東宮故臣冒罪拜辭,涕泣路次,不顧重辟,乃更彰太子之德,不如釋之!敝k語洛陽令曹攄,由是皆免。及太子薨,改葬,統(tǒng)作誄敘哀,為世所重。 后為博士、尚書郎,參大司馬、齊王冏軍事。冏驕荒將敗,統(tǒng)切諫,文多不載。遷廷尉正,每州郡疑獄,斷處從輕。成都王穎請為記室,多所箴諫。申論陸云兄弟,辭甚切至。以母憂去職。服闋,為司徒左長史。東海王越為兗州牧,以統(tǒng)為別駕,委以州事,與統(tǒng)書曰:“昔王子師為豫州,未下車,辟荀慈明;下車,辟孔文舉。貴州人士有堪應(yīng)此者不?”統(tǒng)舉高平郗鑒為賢良,陳留阮修為直言,濟北程收為方正,時以為知人。尋遷黃門侍郎、散騎常侍,領(lǐng)國子博士。永嘉四年,避難奔于成皋,病卒。凡所造賦頌表奏皆傳于后。二子:虨,惇。 虨字思玄,本州辟舉秀才,平南將軍溫嶠以為參軍。復(fù)為州別駕,辟司空郗鑒掾,除長山令。鑒又請為司馬,轉(zhuǎn)黃門郎。車騎將軍庾冰鎮(zhèn)江州,請為長史。冰薨,庾翼以為諮議參軍,俄而復(fù)補長史。翼薨,大將干瓚作難,虨討平之。除尚書吏部郎,仍遷御史中丞、侍中、吏部尚書。永和中,代桓景為護軍將軍。出補會稽內(nèi)史,加右軍將軍。代王彪之為尚書仆射。哀帝即位,疑周貴人名號所宜,虨議見《禮志》。帝欲于殿庭立鴻祀,又欲躬自藉田,虨并以為禮廢日久,儀注不存,中興以來所不行,謂宜停之。為仆射積年,簡文帝為相,每訪政事,虨多所補益,轉(zhuǎn)護軍將軍,領(lǐng)國子祭酒,卒官。子豈攵,歷瑯邪內(nèi)史、驃騎諮議。豈攵子恒,元熙中為西中郎長史。恒弟夷,尚書。 惇字思悛,孝友淳粹,高節(jié)邁俗。性好學(xué),儒玄并綜。每以為君子立行,應(yīng)依禮而動,雖隱顯殊途,未有不傍禮教者也。若乃放達不羈,以肆縱為貴者,非但動違禮法,亦道之所棄也。乃著《通道崇檢論》,世咸稱之。蘇峻之亂,避地東陽山,太尉郗鑒檄為兗州治中,又辟太尉掾;康帝為司徒,亦辟焉;征西將軍庾亮請為儒林參軍;征拜博士、著作郎,皆不就。邑里宗其道,有事必諮而后行。東陽太守阮裕、長山令王濛,皆一時名士,并與惇游處,深相欽重。養(yǎng)志二十余年,永和九年卒,時年四十九,友朋相與刊石立頌,以表德美云。 孫楚,字子荊,太原中都人也。祖資,魏驃騎將軍。父宏,南陽太守。楚才藻卓絕,爽邁不群,多所陵傲,缺鄉(xiāng)曲之譽。年四十余,始參鎮(zhèn)東軍事。文帝遣符劭、孫郁使吳,將軍石苞令楚作書遺孫皓曰: 蓋見機而作,《周易》所貴;小不事大,《春秋》所誅。此乃吉兇之萌兆,榮辱所由生也。是故許、鄭以銜璧全國,曹譚以無禮取滅。載藉既記其成敗,古今又著其愚智,不復(fù)廣引譬類,崇飾浮辭。茍以夸大為名,更喪忠告之實。今粗論事要,以相覺悟。 昔炎精幽昧,歷數(shù)將終,恒、靈失德,災(zāi)釁并興,豺狼抗爪牙之毒,生靈罹涂炭之難。由是九州絕貫,王綱解紐,四海蕭條,非復(fù)漢有。太祖承運,神武應(yīng)期,征討暴亂,克寧區(qū)夏;協(xié)建靈符,天命既集,遂廓弘基,奄有魏域。土則神州中岳,器則九鼎猶存,世載淑美,重光相襲,故知四隩之攸同,帝者之壯觀也。昔公孫氏承藉父兄,世居?xùn)|裔,擁帶燕胡,憑陵險遠,講武游盤,不供職貢,內(nèi)傲帝命,外通南國,乘桴滄海,交酬貨賄,葛越布于朔土,貂馬延于吳會;自以控弦十萬,奔走之力,信能右折燕、齊,左震扶桑,輮轢沙漠,南面稱王。宣王薄伐,猛銳長驅(qū),師次遼陽,而城池不守;枹鼓暫鳴,而元兇折首。于是遠近疆埸,列郡大荒,收離聚散,大安其居,眾庶悅服,殊俗款附。自茲以降,九野清泰,東夷獻其樂器,肅慎貢其楛矢,曠世不羈,應(yīng)化而至,巍巍蕩蕩,想所具聞也。 吳之先祖,起自荊、楚,遭時擾攘,潛播江表。劉備震懼,亦逃巴、岷。遂因山陵積石之固,三江五湖浩汗無涯,假氣游魂,迄茲四紀。兩邦合從,東西唱和,互相扇動,距捍中國。自謂三分鼎足之勢,可與泰山共相終始也。相國晉王輔相帝室,文武桓桓,志厲秋霜,廟勝之算,應(yīng)變無窮,獨見之鑒,與眾絕慮。主上欽明,委以萬機,長轡遠御,妙略潛授,偏師同心,上下用力,陵威奮伐,罙入其阻,并敵一向,奪其膽氣。小戰(zhàn)江由,則成都自潰;曜兵劍閣,則姜維面縛。開地六千,領(lǐng)郡三十。兵不逾時,梁、益肅清,使竊號之雄,稽顙絳闕,球琳重錦,充于府庫。夫韓并魏徙,虢滅虞亡,此皆前鑒,后事之表。又南中呂興,深睹天命蟬蛻內(nèi)附,愿為臣妾。外失輔車唇齒之援,內(nèi)有羽毛零落之漸,而徘徊危國,冀延日月,此由魏武侯卻指山河,自以為強,殊不知物有興亡,則所美非其地也。 方今百僚濟濟,俊乂盈朝,武臣猛將,折沖萬里,國富兵強,六軍精練,思復(fù)翰飛,飲馬南海。自頃國家整修器械,興造舟楫,簡習(xí)水戰(zhàn),樓船萬艘,千里相望,刳木已來,舟車之用未有如今之殷盛者也。驍勇百萬,畜力待時。役不再舉,今日之師也。然主相眷眷未便電發(fā)者,猶以為愛人治國,道家所尚,崇城遂卑,文王退舍,故先開大信,喻以存亡,殷勤之指,往使所究也。若能審勢安危,自求多福,蹶然改容,祗承往錫,追慕南越,嬰齊入侍,北面稱臣,伏聽告策,則世祚江表,永為魏藩,豐功顯報,隆于今日矣。若猶侮慢,未順王命,然后謀力云合,指麾從風(fēng),雍、梁二州,順流而東,青、徐戰(zhàn)士,列江而西,荊、揚兗、豫,爭驅(qū)八沖,征東甲卒,武步秣陵,爾乃王輿整駕,六戎徐征,羽校燭日,旌旗星流,龍游曜路,歌吹盈耳,士卒奔邁,其會如林,煙塵俱起,震天駭?shù),渴賞之士,鋒鏑爭先,忽然一旦,身首橫分,宗祀淪覆,取戒萬世,引領(lǐng)南望,良助寒心!夫療膏肓之疾者,必進苦口之藥;決狐疑之慮者,亦告逆耳之言。如其猶豫,迷而不反,恐俞附見其已死,扁鵲知其無功矣。勉思良圖,惟所去就。 劭等至吳,不敢為通。 楚后遷佐著作郎,復(fù)參石苞驃騎軍事。楚既負其材氣,頗侮易于苞,初至,長揖曰:“天子命我參卿軍事!币虼硕酉端鞓(gòu)。苞奏楚與吳人孫世山共訕毀時政,楚亦抗表自理,紛紜經(jīng)年,事未判,又與鄉(xiāng)人郭奕忿爭。武帝雖不顯明其罪,然以少賤受責(zé),遂湮廢積年。初,參軍不敬府主,楚既輕苞,遂制施敬,自楚始也。 征西將軍,扶風(fēng)王駿與楚舊好,起為參軍。轉(zhuǎn)梁令,遷衛(wèi)將軍司馬,時龍見武庫井中,群臣將上賀,楚上言曰:“頃聞武庫井中有二龍,群臣或有謂之禎祥而稱賀者,或有謂之非祥無所賀者,可謂楚既失之,而齊亦未為得也。夫龍或俯鱗潛于重泉,或仰攀云漢游乎蒼昊,而今蟠于坎井,同于蛙蝦者,豈獨管庫之士或有隱伏,廝役之賢沒于行伍?故龍見光景,有所感悟。愿陛下赦小過,舉賢才,垂夢于傅巖,望想于渭濱,修學(xué)官,起淹滯,申命公卿,舉獨行君子可惇風(fēng)厲俗者,又舉亮拔秀異之才可以撥煩理難矯世抗言者,無系世族,必先逸賤。夫戰(zhàn)勝攻取之勢,并兼混一之威,五伯之事,韓、白之功耳;至于制禮作樂,闡揚道化,甫是士人出筋力之秋也。伏愿陛下?lián)窨穹蛑浴!? 惠帝初,為馮翊太守。元康三年卒。 初,楚與同郡王濟友善,濟為本州大中正,訪問銓邑人品狀,至楚,濟曰:“此人非卿所能目,吾自為之!蹦藸畛唬骸疤觳庞⒉涟尾蝗。”楚少時欲隱居,謂濟曰:“當(dāng)欲枕石漱流!闭`云“漱石枕流”。濟曰:“流非可枕,石非可漱。”楚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厲其齒。”楚少所推服,惟雅敬濟。初,楚除婦服,作詩以示濟,濟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覽之凄然,增伉儷之重。” 三子:眾、洵、纂。眾及洵俱未仕而早終,惟纂子統(tǒng)、綽并知名。 統(tǒng)字承公。幼與綽及從弟盛過江。誕任不羈,而善屬文,時人以為有楚風(fēng)。征北將軍褚裒聞其名,命為參軍,辭不就,家于會稽。性好山水,乃求為鄞令,轉(zhuǎn)在吳寧。居職不留心碎務(wù),縱意游肆,名山勝川,靡不窮究。后為余姚令,卒。 子騰嗣,以博學(xué)著稱,位至廷尉。騰弟登,少善名理,注《老子》,行于世,仕至尚書郎,早終。 綽字興公。博學(xué)善屬文,少與高陽許詢俱有高尚之志。居于會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乃作《遂初賦》以致其意。嘗鄙山濤,而謂人曰:“山濤吾所不解,吏非吏,隱非隱,若以元禮門為龍津,則當(dāng)點額暴鱗矣!彼育S前種一株松,恒自守護,鄰人謂之曰:“樹子非不楚楚可憐,但恐永無棟梁日耳!本b答曰:“楓柳雖復(fù)合抱,亦何所施邪!”綽與詢一時名流,或愛詢高邁,則鄙于綽,或愛綽才藻,而無取于詢。沙門支遁試問綽:“君何如許?”答曰:“高情遠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詠一吟,許將北面矣。”絕重張衡、左思之賦,每云:“《三都》、《二京》,五經(jīng)之鼓吹也!眹L作《天臺山賦》,辭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榮期,云:“卿試擲地,當(dāng)作金石聲也!睒s期曰:“恐此金石非中宮商!比幻恐良丫洌m云:“應(yīng)是我輩語!背髯衾,襲爵長樂侯! 綽性通率,好譏調(diào)。嘗與習(xí)鑿齒共行,綽在前,顧謂鑿齒曰:“沙之汰之,瓦石在后。”鑿齒曰:“簸之揚之,糠秕在前! 征西將軍庾亮請為參軍,補章安令,征拜太學(xué)博士,遷尚書郎。楊州刺史殷浩以為建威長史。會稽內(nèi)史王羲之引為右軍長史。轉(zhuǎn)永嘉太守,遷散騎常侍,領(lǐng)著作郎。 時大司馬桓溫欲經(jīng)緯中國,以河南粗平,將移都洛陽。朝廷畏溫,不敢為異,而北土蕭條,人情疑懼,雖并知不可,莫敢先諫。綽乃上疏曰: 伏見征西大將軍臣溫表“便當(dāng)躬率三軍,討除二寇,蕩滌河、渭,清灑舊京,然后神旂電舒,朝服濟江,反皇居于中土,正玉衡于天極!彼钩乐雸D,千載之盛事。然臣之所懷,竊有未安,以為帝王之興,莫不藉地利人和以建功業(yè),貴能以義平暴,因而撫之。懷愍不建,滄胥秦京,遂令胡戎交侵,神州絕綱,土崩之釁,誠由道喪。然中夏蕩蕩,一時橫流,百郡千城曾無完郛者,何哉?亦以地不可守,投奔有所故也。天祚未革,中宗龍飛,非惟信順協(xié)于天人而已,實賴萬里長江畫而守之耳。《易》稱“王公設(shè)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義大矣哉!斯已然之明效也。今作勝談,自當(dāng)任道而遺險;校實量分,不得不保小以固存。自喪亂已來六十余年,蒼生殄滅,百不遺一,河洛丘、虛,函夏蕭條,井堙木刊,阡陌夷滅,生理茫茫,永無依歸。播流江表,已經(jīng)數(shù)世,存者長子老孫,亡者丘隴成行。雖北風(fēng)之思感其素心,目前之哀實為交切。若遷都旋軫之日,中舉五陵,即復(fù)緬成遐域。泰山之安既難以理保,烝烝之思豈不纏于圣心哉! 溫今此舉,誠欲大覽始終,為國遠圖。向無山陵之急,亦未首決大謀,獨任天下之至難也。今發(fā)憤忘食,忠慨亮到,凡在有心,孰不致感!而百姓震駭,同懷危懼者,豈不以反舊之樂賒,而趣死之憂促哉!何者?植根于江外數(shù)十年矣,一朝拔之,頓驅(qū)踧于空荒之地,提挈萬里,逾險浮深,離墳?zāi),棄生業(yè),富者無三年之糧,貧者無一餐之飯,田宅不可復(fù)售,舟車無從而得,舍安樂之國,適習(xí)亂之鄉(xiāng),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將頓仆道涂,飄溺江川,僅有達者。夫國以人為本,疾寇所以為人,眾喪而寇除,亦安所取裁?此仁者所宜哀矜,國家所宜深慮也。自古今帝王之都,豈有常所,時隆則宅中而圖大,勢屈則遵養(yǎng)以待會。使德不可勝,家有三年之積,然后始可謀太平之事耳。今天時人事,有未至者矣,一朝欲一宇宙,無乃頓而難舉乎? 臣之愚計,以為且可更遣一將有威名資實者,先鎮(zhèn)洛陽,于陵所筑二壘以奉衛(wèi)山陵,掃平梁、許,清一河南,運漕之路既通,然后盡力于開墾,廣田積谷,漸為徙者之資。如此,賊見亡征,勢必遠竄。如其迷逆不化,復(fù)欲送死者,南北諸軍風(fēng)馳電赴,若身手之救痛癢,率然之應(yīng)首尾,山陵既固,中夏小康。陛下且端委紫極,增修德政,躬行漢文簡樸之至,去小惠,節(jié)游費,審官人,練甲兵,以養(yǎng)士滅寇為先。十年行之,無使隳廢,則貧者殖其財,怯者充其勇,人知天德,赴死如歸,以此致政,猶運諸掌握。何故舍百勝之長理,舉天下而一擲哉!陛下春秋方富,溫克壯其猷,君臣相與,弘養(yǎng)德業(yè),括囊元吉,豈不快乎! 今溫唱高議,圣朝互同,臣以輕微,獨獻管見。出言之難,實在今日,而臣區(qū)區(qū)必聞天聽者,竊以無諱之朝,狂瞽進說,芻蕘之謀,圣賢所察,所以不勝至憂,觸冒干陳。若陛下垂神,溫少留思,豈非屈于一人而允億兆之顧哉!如以干忤罪大,欲加顯戮,使丹誠上達,退受刑誅,雖沒泉壤,尸且不朽。 $ 桓溫見綽表,不悅,曰:“致意興公,何不尋君《遂初賦》,知人家國事邪!”尋轉(zhuǎn)廷尉卿,領(lǐng)著作。綽少以文才垂稱,于時文士,綽為其冠。溫、王、郗、庾諸公之薨,必須綽為碑文,然后刊石焉。年五十八,卒。 子嗣,有綽風(fēng),文章相亞,位至中軍參軍,早亡。 史臣曰:江統(tǒng)風(fēng)檢操行,良有可稱,陳留多士,斯為其冠!夺闳帧分摚瑢嵞私(jīng)國遠圖。然運距中衰,陵替有漸,假其言見用,恐速禍招怨,無救于將顛也。逮愍懷廢徙,冒禁拜辭,所謂命輕鴻毛,義貴熊掌。虨位隆端石,竭誠獻替。惇遺忽榮利,聿修天爵。雖出處異途,俱難兄弟矣。孫楚體英絢之姿,超然出類,見知武子,誠無愧色。覽其貽皓之書,諒曩代之佳筆也。而負才誕傲,蔑苞忿奕,違遜讓之道,肆陵憤之氣,丁年沈廢,諒自取矣。統(tǒng)、綽棣華秀發(fā),名顯中興,可謂無忝爾祖。統(tǒng)竟淪跡下邑,窮觀勝地,會其心焉。綽獻直論辭,都不懾元子,有匪躬之節(jié),豈徒文雅而已哉! 贊曰:應(yīng)元蹈義,子荊越俗。江寡悔尤,孫貽擯辱。虨、統(tǒng)昆弟,江左馳聲。彬彬藻思,綽冠群英。

 

晉書

  《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并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jù)政權(quán)的興亡。 
  晉書封面《晉書》編者共二十一人。其中監(jiān)修三人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天文、律歷、五行等三志的作者為李淳風(fēng);擬訂修史體例為敬播;其他十六人為令狐德棻、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和李懷儼。

卷一 帝紀第一 卷二 帝紀第二
卷三 帝紀第三 卷四 帝紀第四
卷五 帝紀第五 卷六 帝紀第六
卷七 帝紀第七 卷八 帝紀第八
卷九 帝紀第九 卷十 帝紀第十
卷十一 志第一 卷十二 志第二
卷十三 志第三 卷十四 志第四
卷十五 志第五 卷十六 志第六
卷十七 志第七 卷十八 志第八
卷十九 志第九 卷二十 志第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 志第十三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 志第十七 卷二十八 志第十八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卷三十 志第二十
卷三十一 列傳第一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
卷三十三 列傳第三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五 卷三十六 列傳第六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卷三十八 列傳第八
卷三十九 列傳第九 卷四十 列傳第十
卷四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四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四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四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四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四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四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四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四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五十 列傳第二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四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五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六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一 載記第一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卷一百三 載記第三 卷一百四 載記第四
卷一百五 載記第五 卷一百六 載記第六
卷一百七 載記第七 卷一百八 載記第八
卷一百九 載記第九 卷一百十 載記第十
卷一百十一 載記第十一 卷一百十二 載記第十二
卷一百十三 載記第十三 卷一百十四 載記第十四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卷一百十六 載記第十六
卷一百十七 載記第十七 卷一百十八 載記第十八
卷一百十九 載記第十九 卷一百二十 載記第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載記第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載記第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載記第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載記第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載記第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載記第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載記第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載記第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載記第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載記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