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晉書

 

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陸機(孫拯 弟云 云弟耽 從父兄喜) 陸機,字士衡,吳郡人也。祖遜,吳丞相。父抗,吳大司馬。機身長七尺,其聲如鐘。少有異才,文章冠世,伏膺儒術(shù),非禮不動?棺洌I父兵為牙門將。年二十而吳滅,退居舊里,閉門勤學,積有十年。以孫氏在吳,而祖父世為將相,有大勛于江表,深慨孫皓舉而棄之,乃論權(quán)所以得,皓所以亡,又欲述其祖父功業(yè),遂作《辯亡論》二篇。其上篇曰: 昔漢氏失御,奸臣竊命,禍基京畿,毒遍宇內(nèi),皇綱弛頓,王室遂卑。于是群雄蜂駭,義兵四合。吳武烈皇帝慷慨下國,電發(fā)荊南,權(quán)略紛紜,忠勇伯世,威棱則夷羿震蕩,兵交則丑虜授馘,遂掃清宗祊,蒸禋皇祖。于時云興之將帶州,猋起之師跨邑,哮闞之群風驅(qū),熊羆之族霧合。雖兵以義動,同盟戮力,然皆苞藏禍心,阻兵怙亂,或師無謀律,喪威稔寇。忠規(guī)武節(jié),未有如此其著者也。 武烈既沒,長沙桓王逸才命世,弱冠秀發(fā),招攬遺老,與之述業(yè)。神兵東驅(qū),奮寡犯眾,攻無堅城之將,戰(zhàn)無交鋒之虜。誅叛柔服,而江外底定;飭法修師,則威德翕赫。賓禮名賢,而張公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達而聰哲,故同方者以類附,等契者以氣集,江東蓋多士矣。將北伐諸華,誅鉏干紀,旋皇輿于夷庚,反帝坐于紫闥,挾天子以令諸侯,清天步而歸舊物。戎車既次,群兇側(cè)目,大業(yè)未就,中世而殞。 用集我大皇帝,以奇蹤襲逸軌,睿心因令圖,從政咨于故實,播憲稽乎遺風;而加之以篤敬,申之以節(jié)儉,疇諮俊茂,好謀善斷,束帛旅于丘園,旌命交乎涂巷。故豪彥尋聲而響臻,志士晞光而景騖,異人輻輳,猛士如林。于是張公為師傅;周瑜、陸公、魯肅、呂蒙之儔,入為腹心,出為股肱;甘寧、凌統(tǒng)、程普、賀齊、朱桓、朱然之徒奮其威,韓當、潘璋、黃蓋、蔣欽、周泰之屬宣其力;風雅則諸葛瑾、張承、步騭以名聲光國,政事則顧雍、潘浚、呂范、呂岱以器任干職,奇?zhèn)t虞翻、陸績、張惇以風義舉政,奉使則趙咨、沈珩以敏達延譽,術(shù)數(shù)則吳范、趙達以禨祥協(xié)德;董襲、陳武殺身以衛(wèi)主,駱統(tǒng)、劉基強諫以補過。謀無遺計,舉不失策。故遂割據(jù)山川,跨制荊、吳,而與天下爭衡矣。魏氏嘗藉戰(zhàn)勝之威,率百萬之師,浮鄧塞之舟,下漢陰之眾,羽楫萬計,龍躍順流,銳師千旅,武步原隰,謨臣盈室,武將連衡,喟然有吞江滸之志,壹宇宙之氣。而周瑜驅(qū)我偏師,黜之赤壁,喪旗亂轍,僅而獲免,收跡遠遁。漢王亦憑帝王之號,帥巴、漢之人,乘危騁變,結(jié)壘千里,志報關(guān)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而我陸公亦挫之西陵,覆師敗績,困而后濟,絕命永安。續(xù)以濡須之寇,臨川摧銳;蓬蘢之戰(zhàn),孑輪不反。由是二邦之將,喪氣挫鋒,勢衄財匱,而吳莞然坐乘其弊,故魏人請好,漢氏乞盟,遂躋天號,鼎峙而立。西界庸、益之郊,北裂淮、漢之涘,東苞百越之地,南括群蠻之表。于是講八代之禮,搜三王之樂,告類上帝,拱揖群后。武臣毅卒,循江而守;長棘勁鎩,望猋而奮。庶尹盡規(guī)于上,黎元展業(yè)于下,化協(xié)殊裔,風衍遐圻。乃俾一介行人,撫巡外域,巨象逸駿,擾于外閑,明珠瑋寶,耀于內(nèi)府,珍瑰重跡而至,奇玩應響而赴;輶軒騁于南荒,沖輣息于朔野;黎庶免干戈之患,戎馬無晨服之虞,而帝業(yè)固矣。 大皇既沒,幼主蒞朝,奸回肆虐。景皇聿興,虔修遺憲,政無大闕,守文之良主也。降及歸命之初,典刑未滅,故老猶存。大司馬陸公以文武熙朝,左丞相陸凱以謇諤盡規(guī),而施績、范慎以威重顯,丁奉、鐘離斐以武毅稱,孟宗、丁固之徒為公卿,樓玄、賀邵之屬掌機事,元首雖病,股肱猶良。爰逮末葉,群公既喪,然后黔首有瓦解之患,皇家有土崩之釁,歷命應化而微,王師躡運而發(fā),卒散于陳,眾奔于邑,城池無藩籬之固,山川無溝阜之勢,非有工輸云梯之械,智伯灌激之害,楚子筑室之圍,燕人濟西之隊,軍未浹辰而社稷夷矣。雖忠臣孤憤,烈士死節(jié),將奚救哉! 夫曹、劉之將非一世所選,向時之師無曩日之眾,戰(zhàn)守之道抑有前符,險阻之利俄然未改,而成敗貿(mào)理,古今詭趣,何哉?彼此之化殊,授任之才異也。 其下篇曰: 昔三方之王也,魏人據(jù)中夏,漢氏有岷、益,吳制荊、揚而掩有交、廣。曹氏雖功濟諸華,虐亦深矣,其人怨。劉翁因險以飾智,功已薄矣,其俗陋。夫吳,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聰明睿達,懿度弘遠矣。其求賢如弗及,血阝人如稚子,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拔呂蒙于戎行,試潘浚于系虜。推誠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權(quán)之我偪。執(zhí)鞭鞠躬,以重陸公之威;悉委武衛(wèi),以濟周瑜之師。卑宮菲食,豐功臣之賞;披懷虛己,納謨士之算。故魯肅一面而自托,士燮蒙險而效命。高張公之德,而省游田之娛;賢諸葛之言,而割情欲之歡;感陸公之規(guī),而除刑法之煩;奇劉基之議,而作三爵之誓;屏氣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損甘,以育凌統(tǒng)之孤;登壇慷愾,歸魯子之功;削投怨言,信子瑜之節(jié)。是以忠臣競盡其謨,志士咸得肆力,洪規(guī)遠略,固不厭夫區(qū)區(qū)者也。故百官茍合,庶務未遑。初都建鄴,群臣請備禮秩,天子辭而弗許,曰:“天下其謂朕何!”宮室輿服,蓋慊如也。爰及中葉,天人之分既定,故百度之缺粗修,雖醲化懿綱,未齒乎上代,抑其體國經(jīng)邦之具,亦足以為政矣。地方幾萬里,帶甲將百萬,其野沃,其兵練,其器利,其財豐;東負滄海,西阻險塞,長江制其區(qū)宇,峻山帶其封域,國家之利未見有弘于茲者也。借使守之以道,御之以術(shù),敦率遺典,勤人謹政,修定策,守常險,則可以長世永年,未有危亡之患也。 或曰:“吳、蜀唇齒之國也,夫蜀滅吳亡,理則然矣!狈蚴,蓋藩援之與國,而非吳人之存亡也。其郊境之接,重山積險,陸無長轂之徑;川厄流迅,水有驚波之艱。雖有銳師百萬,啟行不過千夫;軸轤千里,前驅(qū)不過百艦。故劉氏之伐,陸公喻之長蛇,其勢然也。昔蜀之初亡,朝臣異謀,或欲積石以險其流,或欲機械以御其變。天子總?cè)鹤h以諮之大司馬陸公,公以四瀆天地之所以節(jié)宣其氣,固無可遏之理,而機械則彼我所共,彼若棄長技以就所屈,即荊、楚而爭舟楫之用,是天贊我也,將謹守峽口以待擒耳。逮步闡之亂,憑寶城以延強寇,資重幣以誘群蠻。于時大邦之眾,云翔電發(fā),懸旍江介,筑壘遵渚,衿帶要害,以止吳人之西,巴、漢舟師,沿江東下。陸公偏師三萬,北據(jù)東坑,深溝高壘,按甲養(yǎng)威。反虜宛跡待戮,而不敢北窺生路,強寇敗績宵遁,喪師太半。分命銳師五千,西御水軍,東西同捷,獻俘萬計。信哉賢人之謀,豈欺我哉!自是烽燧罕驚,封域寡虞。陸公沒而潛謀兆,吳釁深而六師駭。夫太康之役,眾未盛乎曩日之師;廣州之亂,禍有愈乎向時之難,而邦家顛覆,宗廟為墟。嗚呼!“人之云亡,邦國殄瘁”,不其然歟! 《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或曰“亂不極則治不形”,言帝王之因天時也。古人有言曰“天時不如地利”,《易》曰“王侯設險以守其國”,言為國之恃險也。又曰“地利不如人和”,“在德不在險”,言守險之在人也。吳之興也,參而由焉,孫卿所謂合其參者也。及其亡也,恃險而已,又孫卿所謂舍其參者也。夫四州之萌非無眾也,大江以南非乏俊也,山川之險易守也,勁利之器易用也,先政之策易修也,功不興而禍遘何哉?所以用之者失也。故先王達經(jīng)國之長規(guī),審存亡之至數(shù),謙己以安百姓,敦惠以致人和,寬沖以誘俊乂之謀,慈和以結(jié)士庶之愛。是以其安也,則黎元與之同慶,及其危也,則兆庶與之同患。安與眾同慶,則其危不可得也;危與下同患,則其難不足血阝也。夫然,故能保其社稷而固其土宇,《麥秀》無悲殷之思,《黍離》無愍周之感也。 至太康末,與弟云俱入洛,造太常張華。華素重其名,如舊相識,曰:“伐吳之役,利獲二俊。”又嘗詣侍中王濟,濟指羊酪謂機曰:“卿吳中何以敵此?”答云:“千里莼羹,未下鹽豉!睍r人稱為名對。張華薦之諸公。后太傅楊駿辟為祭酒。會駿誅,累遷太子洗馬、著作郎。范陽盧志于眾中問機曰:“陸遜、陸抗于君近遠?”機曰:“如君于盧毓、盧廷!敝灸。既起,云謂機曰:“殊邦遐遠,容不相悉,何至于此!”機曰:“我父祖名播四海,寧不知邪!”議者以此定二陸之優(yōu)劣。 吳王晏出鎮(zhèn)淮南,以機為郎中令,遷尚書中兵郎,轉(zhuǎn)殿中郎。趙王倫輔政,引為相國參軍。豫誅賈謐功,賜爵關(guān)中侯。倫將篡位,以為中書郎。倫之誅也,齊王冏以機職在中書,九錫文及禪詔疑機與焉,遂收機等九人付廷尉。賴成都王穎、吳王晏并救理之,得減死徙邊,遇赦而止。 初機有駿犬,名曰黃耳,甚愛之。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家問,笑語犬曰:“我家絕無書信,汝能赍書取消息不?”犬搖尾作聲。機乃為書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頸,犬尋路南走,遂至其家,得報還洛。其后因以為常。時中國多難,顧榮、戴若思等咸勸機還吳,機負其才望,而志匡世難,故不從。 冏既矜功自伐,受爵不讓,機惡之,作《豪士賦》以刺焉。其序曰: 夫立德之基有常,而建功之路不一。何則?修心以為量者存乎我,因物以成務者系乎彼。存乎我者,隆殺止乎其域;系乎彼者,豐約惟所遭遇。落葉俟微飆以隕,而風之力蓋寡;孟嘗遭雍門以泣,而琴之感以末。何哉?欲隕之葉無所假烈風,將墜之泣不足煩哀響也。是故茍時啟于天,理盡于人,庸夫可以濟圣賢之功,斗筲可以定烈士之業(yè)。故曰“才不半古,功已倍之”,蓋得之于時世也。歷觀今古,徼一時之功而居伊、周之位者有矣。 夫我之自我,智士猶嬰其累;物之相物,昆蟲皆有此情。夫以自我之量而挾非常之勛,神器暉其顧眄,萬物隨其俯仰,心玩居常之安,耳飽從諛之說,豈識乎功在身外,任出才表者哉!且好榮惡辱,有生之所大期,忌盈害上,鬼神猶且不免,人主操其常柄,天下服其大節(jié),故曰天可仇乎。而時有玄服荷戟,立乎廟門之下,援旗誓眾,奮于阡陌之上,況乎世主制命,自下裁物者乎!廣樹恩不足以敵怨,勤興利不足以補害,故曰代大匠斫者必傷其手。且夫政由寧氏,忠臣所以慷慨;祭則寡人,人主所不久堪。是以君奭怏怏,不悅公旦之舉;高平師師,側(cè)目博陸之勢。而成王不遣嫌吝于懷,宣帝若負芒刺于背,非其然者歟? 嗟乎!光于四表,德莫富焉。王曰叔父,親莫昵焉。登帝天位,功莫厚焉。守節(jié)沒齒,忠莫至焉。而傾側(cè)顛沛,僅而自全,則伊生抱明允以嬰戮,文子懷忠敬而齒劍,固其所也。因斯以言,夫以篤圣穆親,如彼之懿,大德至忠,如此之盛,尚不能取信于人主之懷,止謗于眾多之口,過此以往,惡睹其可!安危之理,斷可識矣。又況乎饕大名以冒道家之忌,運短才而易圣哲所難者哉!身危由于勢過,而不知去勢以求安;禍積起于寵盛,而不知辭寵以招福。見百姓之謀己,則申宮警守,以崇不畜之威;懼萬方之不服,則嚴刑峻制,以賈傷心之怨。然后威窮乎震主,而怨行乎上下,眾心日陊,危機將發(fā),而方偃仰瞪眄,謂足以夸世,笑古人之未工,忘己事之已拙,知曩勛之可矜,暗成敗之有會。是以事窮運盡,必有顛仆;風起塵合,而禍至?嵋。圣人忌功名之過己,惡寵祿之逾量,蓋為此也。 夫惡欲之大端,賢愚所共有,而游子殉高位于生前,志士思垂名于身后,受生之分,惟此而已。夫蓋世之業(yè),名莫盛焉;率意無違,欲莫順焉。借使伊人頗覽天道,知盡不可益,盈難久持,超然自引,高揖而退,則巍巍之盛,仰邈前賢,洋洋之風,俯觀來籍,而大欲不止于身,至樂無愆乎舊,節(jié)彌效而德彌廣,身逾逸而名逾劭。此之不為,而彼之必昧,然后河海之跡堙為窮流,一匱之釁積成山岳,名編兇頑之條,身厭荼毒之痛,豈不謬哉!故聊為賦焉,庶使百世少有悟云。 冏不之悟,而竟以敗。 機又以圣王經(jīng)國,義在封建,因采其遠指,著《五等論》曰: 夫體國經(jīng)野,先王所慎,創(chuàng)制垂基,思隆后葉。然而經(jīng)略不同,長世異術(shù)。五等之制,始于黃、唐,郡縣之治,創(chuàng)于秦、漢,得失成敗,備在典謨,是以其詳可得而言。 夫王者知帝業(yè)至重,天下至廣。廣不可以偏制,重不可以獨任。任重必于借力,制廣終乎因人。故設官分職,所以輕其任也;并建伍長,所以弘其制也。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親疏之宜,使萬國相維,以成盤石之固;宗庶雜居,而定維城之業(yè)。又有以見綏世之長御,識人情之大方,知其為人不如厚己,利物不如圖身;安上在于悅下,為己存乎利人。故《易》曰“悅以使人,人忘其勞”,孫卿曰“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利也”。是以分天下以厚樂,則己得與之同憂;饗天下以豐利,而己得與之共害。利博而恩篤,樂遠則憂深,故諸侯享食土之實,萬國受傳世之祚。夫然,則南面之君各務其政,九服之內(nèi)知有定主,上之子愛于是乎生,下之禮信于是乎結(jié),世平足以敦風,道衰足以御暴。故強毅之國不能擅一時之勢,雄俊之人無所寄霸王之志。然后國安由萬邦之思化,主尊賴群后之圖身,譬猶眾目營方,則天網(wǎng)自昶;四體辭難,而心膂獲乂。蓋三代所以直道,四王所以垂業(yè)也。 夫盛衰隆弊,理所固有,教之廢興,系乎其人,原法期于必諒,明道有時而暗。故世及之制弊于強御,厚下之典漏于末折,侵弱之釁遘自三委,陵夷之禍終乎七雄。昔成湯親照夏后之鑒,公旦目涉商人之戒,文質(zhì)相濟,損益有物。然五等之禮,不革于時,封畛之制,有隆爾者,豈玩二王之禍而暗經(jīng)世之算乎?固知百世非可懸御,善制不能無弊,而侵弱之辱愈于殄祀,土崩之困痛于陵夷也。是以經(jīng)始獲其多福,慮終取其少禍,非謂侯伯無可亂之符,郡縣非興化之具。故國憂賴其釋位,主弱憑于翼戴。及承微積弊,王室遂卑,猶保名位,祚垂后嗣,皇統(tǒng)幽而不輟,神器否而必存者,豈非事勢使之然歟! 降及亡秦,棄道任術(shù),懲周之失,自矜其得。尋斧始于所庇,制國昧于弱下,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共害。雖速亡趨亂,不必一道,顛沛之釁,實由孤立。是蓋思五等之小怨,亡萬國之大德,知陵夷之可患,暗土崩之為痛也。周之不競,有自來矣。國乏令主,十有余世。然片言勤王,諸侯必應,一朝振矜,遠國先叛,故強晉收其請隧之圖,暴楚頓其觀鼎之志,豈劉、項之能窺關(guān),勝、廣之敢號澤哉!借使秦人因循其制,雖則無道,有與共亡,覆滅之禍,豈在曩日! 漢矯秦枉,大啟王侯,境土逾溢,不遵舊典,故賈生憂其危,晁錯痛其亂。是以諸侯岨其國家之富,憑其士庶之力,勢足者反疾,土狹者逆遲,六臣犯其弱綱,七子沖其漏網(wǎng),皇祖夷于黔徒,西京病于東帝。是蓋過正之災,而非建侯之累也。然呂氏之難,朝士外顧;宋昌策漢,必稱諸侯。逮至中葉,忌其失節(jié),割削宗子,有名無實,天下曠然,復襲亡秦之軌矣。是以五侯作威,不忌萬國;新都襲漢,易于拾遺也。光武中興,纂隆皇統(tǒng),而由遵覆車之遺轍,養(yǎng)喪家之宿疾,僅及數(shù)世,奸宄棄斥。卒有強臣專朝,則天下風靡,一夫從衡,而城池自夷,豈不危哉! 在周之衰,難興王室,放命者七臣,干位者三子,嗣王委其九鼎,兇族據(jù)其天邑,鉦鼙震于閫宇,鋒鏑流于絳闕,然禍止畿甸,害不覃及,天下晏然,以安待危。是以宣王興于共和,襄惠振于晉、鄭。豈若二漢階闥暫擾,而四海已沸,嬖臣朝入,九服夕亂哉! 遠惟王莽篡逆之事,近覽董卓擅權(quán)之際,億兆悼心,愚智同痛。然周以之存,漢以之亡,夫何故哉?豈世乏曩時之臣,士無匡合之志歟?蓋遠績屈于時異,雄心挫于卑勢耳。故烈士扼腕,終委寇仇之手;中人變節(jié),以助虐國之桀。雖復時有鳩合同志以謀王室,然上非奧主,下皆市人,師旅無先定之班,君臣無相保之志,是以義兵云合,無救劫殺之禍,眾望未改,而已見大漢之滅矣。 或以“諸侯世位,不必常全,昏主暴君,有時比跡,故五等所以多亂。今之牧守,皆官方庸能,雖或失之,其得固多,故郡縣易以為政”。夫德之休明,黜陟日用,長率連屬,咸述其職,而淫昏之郡無所容過,何則其不治哉!故先代有以興矣。茍或衰陵,百度自悖,鬻官之吏以貨準財,則貪殘之萌皆群后也,安在其不亂哉!故后王有以之廢矣。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為己思政;郡縣之長,為吏圖物。何以征之?蓋企及進取,仕子之常志;修己安人,良士所希及。夫進取之情銳,而安人之譽遲,是故侵百姓以利己者,在位所不憚;損實事以養(yǎng)名者,官長所夙慕也。君無卒歲之圖,臣挾一時之志。五等則不然。知國為己土,眾皆我民;民安,己受其利;國傷,家嬰其病。故前人欲以垂后,后嗣思其堂構(gòu),為上無茍且之心,群下知膠固之義。使其并賢居政,則功有厚;兩愚處亂,則過有深淺。然則八代之制,幾可以一理貫;秦、漢之典,殆可以一言蔽也。 時成都王穎推功不居,勞謙下士。機既感全濟之恩,又見朝廷屢有變難,謂穎必能康隆晉室,遂委身焉。穎以機參大將軍軍事,表為平原內(nèi)史。太安初,穎與河間王颙起兵討長沙王乂,假機后將軍、河北大都督,督北中郎將王粹、冠軍牽秀等諸軍二十余萬人。機以三世為將,道家所忌,又羈旅入宦,屯居群士之右,而王粹、牽秀等皆有怨心,固辭都督。穎不許。機鄉(xiāng)人孫惠亦勸機讓都督于粹,機曰:“將謂吾為首鼠避賊,適所以速禍也!彼煨小7f謂機曰:“若功成事定,當爵為郡公,位以臺司,將軍勉之矣!”機曰:“昔齊桓任夷吾以建九合之功,燕惠疑樂毅以失垂成之業(yè),今日之事,在公不在機也!狈f左長史盧志心害機寵,言于穎曰:“陸機自比管、樂,擬君暗主,自古命將遣師,未有臣陵其君而可以濟事者也!狈f默然。機始臨戎,而牙旗折,意甚惡之。列軍自朝歌至于河橋,鼓聲聞數(shù)百里,漢、魏以來,出師之盛,未嘗有也。長沙王乂奉天子與機戰(zhàn)于鹿苑,機軍大敗,赴七里澗而死者如積焉,水為之不流,將軍賈棱皆死之。 初,宦人孟玖弟超并為穎所嬖寵。超領萬人為小都督,未戰(zhàn),縱兵大掠。機錄其主者。超將鐵騎百余人,直入機麾下奪之,顧謂機曰:“貉奴能作督不!”機司馬孫拯勸機殺之,機不能用。超宣言于眾曰:“陸機將反!庇诌書與玖言機持兩端,軍不速決。及戰(zhàn),超不受機節(jié)度,輕兵獨進而沒。玖疑機殺之,遂譖機于穎,言其有異志。將軍王闡、郝昌、公師藩等皆玖所用,與牽秀等共證之。穎大怒,使秀密收機。其夕,機夢黑幰繞車,手決不開,天明而秀兵至。機釋戎服,著白帢,與秀相見,神色自若,謂秀曰:“自吳朝傾覆,吾兄弟宗族蒙國重恩,入侍帷幄,出剖符竹。成都命吾以重任,辭不獲已。今日受誅,豈非命也!”因與穎箋,詞甚凄惻。既而嘆曰:“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遂遇害于軍中,時年四十三。二子蔚、夏亦同被害。機既死非其罪,士卒痛之,莫不流涕。是日昏霧晝合,大風折木,平地尺雪,議者以為陸氏之冤。 機天才秀逸,辭藻宏麗,張華嘗謂之曰:“人之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弟云嘗與書曰:“君苗見兄文,輒欲燒其筆硯!焙蟾鸷橹鴷,稱“機文猶玄圃之積玉,無非夜光焉,五河之吐流,泉源如一焉。其弘麗妍贍,英銳漂逸,亦一代之絕乎!”其為人所推服如此。然好游權(quán)門,與賈謐親善,以進趣獲譏。所著文章凡三百余篇,并行于世。 孫拯者,字顯世,吳都富春人也。能屬文,仕吳為黃門郎。孫皓世,侍臣多得罪,惟拯與顧榮以智全。吳平后,為涿令,有稱績。機既為孟玖等所誣收拯考掠,兩踝骨見,終不變辭。門生費慈、宰意二人詣獄明拯,拯譬遣之曰:“吾義不可誣枉知故,卿何宜復爾?”二人曰:“仆亦安得負君!”拯遂死獄中,而慈、意亦死。 云字士龍,六歲能屬文,性清正,有才理。少與兄機齊名,雖文章不及機,而持論過之,號曰“二陸”。幼時吳尚書廣陵閔鴻見而奇之,曰:“此兒若非龍駒,當是鳳雛!焙笈e云賢良,時年十六。吳平,入洛。機初詣張華,華問云何在。機曰:“云有笑疾,未敢自見。”俄而云至。華為人多姿制,又好帛繩纏須。云見而大笑,不能自已。先是,嘗著縗绖上船,于水中顧見其影,因大笑落水,人救獲免。云與荀隱素未相識,嘗會華坐,華曰:“今日相遇,可勿為常談。”云因抗手曰:“云間陸士龍。”隱曰:“日下荀鳴鶴。”鳴鶴,隱字也。云又曰:“既開青云睹白雉,何不張爾弓,挾爾矢?”隱曰:“本謂是云龍骙骙,乃是山鹿野麋。獸微弩強,是以發(fā)遲!比A撫手大笑。刺史周浚召為從事,謂人曰:“陸士龍當今之顏子也! 俄以公府掾為太子舍人,出補浚儀令?h居都會之要,名為難理。云到官肅然,下不能欺,市無二價。人有見殺者,主名不立,云錄其妻,而無所問。十許日遣出,密令人隨后,謂曰:“其去不出十里,當有男子候之與語,便縛來。”既而果然。問之具服,云:“與此妻通,共殺其夫,聞妻得出,欲與語,憚近縣,故遠相要候!庇谑且豢h稱其神明?な睾ζ淠,屢譴責之,云乃去官。百姓追思之,圖畫形象,配食縣社。 尋拜吳王晏郎中令。晏于西園大營第室,云上書曰:“臣竊見世祖武皇帝臨朝拱默,訓世以儉,即位二十有六載,宮室臺榭無所新營,屢發(fā)明詔,厚戒豐奢。國家纂承,務在遵奉,而世俗陵遲,家競盈溢,漸漬波蕩,遂已成風。雖嚴詔屢宣,而侈俗滋廣。每觀詔書,眾庶嘆息。清河王昔起墓宅時,手詔追述先帝節(jié)儉之教,懇切之旨,形于四海。清河王毀壞成宅以奉詔命,海內(nèi)聽望,咸用欣然。臣愚以先帝遺教日以陵替,今與國家協(xié)崇大化、追闡前蹤者,實在殿下。先敦素樸而后可以訓正四方;凡在崇麗,一宜節(jié)之以制,然后上厭帝心,下允時望。臣以凡才,特蒙拔擢,亦思竭忠效節(jié)以報所受之施,是以不慮犯迕,敢陳所懷。如愚臣言有可采,乞垂三省。” 時晏信任部將,使覆察諸官錢帛,云又陳曰:“伏見令書,以部曲將李咸、馮南、司馬吳定、給使徐泰等覆校諸官市買錢帛簿。臣愚以圣德龍興,光有大國,選眾官材,庶工肄業(yè)。中尉該、大農(nóng)誕皆清廉淑慎,恪居所司,其下眾官,悉州閭一介,疏暗之咎,雖可日聞,至于處義用情,庶無大戾。今咸、南軍旅小人,定、泰士卒廝賤,非有清慎素著,忠公足稱。大臣所關(guān),猶謂未詳,咸等督察,然后得信,既非開國勿用之義,又傷殿下推誠曠蕩之量。雖使咸等能盡節(jié)益國,而功利百倍,至于光輔國美,猶未若開懷信士之無失。況所益不過姑息之利,而使小人用事,大道陵替,此臣所以慷慨也。臣備位大臣,職在獻可,茍有管見,敢不盡規(guī)。愚以宜發(fā)明令,罷此等覆察,眾事一付治書,則大信臨下,人思盡節(jié)矣! 云愛才好士,多所貢達。移書太常府薦同郡張贍曰:“蓋聞在昔圣王,承天御世,殷薦明德,思和人神,莫不崇典謨以教思,興禮學以陶遠。是以帝堯昭煥而道協(xié)人天,西伯質(zhì)文而周隆二代。大晉建皇,崇配天地,區(qū)夏既混,禮樂將庸。君侯應歷運之會,贊天人之期,博延俊茂,熙隆載典。伏見衛(wèi)將軍舍人同郡張贍,茂德清粹,器思深通。初慕圣門,棲心重仞,啟涂及階,遂升樞奧。抽靈匱于秘宮,披金滕于玄夏,思樂百氏,博采其珍;辭邁翰林,言敷其藻。探微集逸,思心洞神;論道屬書,篇章光覿。含奇宰府,婆娑公門。棲靜隱寶,淪虛藏器;褧裳襲錦,緇衣被玉。曾泉改路,懸車將邁,考盤下位,歲聿屢遷。搢紳之士,具懷愾恨。方今太清辟宇,四門啟籥,玄綱括地,天網(wǎng)廣羅;慶云興以招龍,和風起而儀鳳,誠巖穴耀穎之秋,河津托乘之日也。而贍沈淪下位,群望悼心。若得端委太學,錯綜先典;垂纓玉階,論道紫宮,誠帝室之瑰寶,清廟之偉器。廣樂九奏,必登昊天之庭;《韶》《夏》六變,必饗上帝之祀矣! 入為尚書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成都王穎表為清河內(nèi)史。穎將討齊王冏,以云為前鋒都督。會冏誅,轉(zhuǎn)大將軍右司馬。穎晚節(jié)政衰,云屢以正言忤旨。孟玖欲用其父為邯鄲令,左長史盧志等并阿意從之,而云固執(zhí)不許,曰:“此縣皆公府掾資,豈有黃門父居之邪!”玖深忿怨。張昌為亂,穎上云為使持節(jié)、大都督、前鋒將軍以討昌。會伐長沙王,乃止。 機之敗也,并收云。穎官屬江統(tǒng)、蔡克、棗嵩等上疏曰:“統(tǒng)等聞人主圣明,臣下盡規(guī),茍有所懷,不敢不獻。昨聞教以陸機后失軍期,師徒敗績,以法加刑,莫不謂當。誠足以肅齊三軍,威示遠近,所謂一人受戮,天下知誡者也。且聞重教,以機圖為反逆,應加族誅,未知本末者,莫不疑惑。夫爵人于朝,與眾共之;刑人于市,與眾棄之。惟刑之恤,古人所慎。今明公興舉義兵,以除國難,四海同心,云合響應,罪人之命,懸于漏刻,泰平之期,不旦則夕矣。機兄弟并蒙拔擢,俱受重任,不當背罔極之恩,而向垂亡之寇;去泰山之安,而赴累卵之危也。直以機計慮淺近,不能董攝群帥,致果殺敵,進退之間,事有疑似,故令圣鑒未察其實耳。刑誅事大,言機有反逆之征,宜令王粹、牽秀檢校其事。令事驗顯然,暴之萬姓,然后加云等之誅,未足為晚。今此舉措,實為太重,得則足令天下情服,失則必使四方心離,不可不令審諦,不可不令詳慎。統(tǒng)等區(qū)區(qū),非為陸云請一身之命,實慮此舉有得失之機,敢竭愚戇,以備誹謗。”穎不納。統(tǒng)等重請,穎遲回者三日。盧志又曰:“昔趙王殺中護軍趙浚,赦其子驤,驤詣明公而擊趙,即前事也!辈炭巳胫练f前,叩頭流血,曰:“云為孟玖所怨,遠近莫不聞。今果見殺,罪無彰驗,將令群心疑惑,竊為明公惜之!绷艑匐S克入者數(shù)十人,流涕固請,穎惻然有宥云色。孟玖扶穎入,催令殺云。時年四十二。有二女,無男。門生故吏迎喪葬清河,修墓立碑,四時祠祭。所著文章三百四十九篇,又撰《新書》十篇,并行于世。 初,云嘗行,逗宿故人家,夜暗迷路,莫知所從。忽望草中有火光,于是趣之。至一家,便寄宿,見一年少,美風姿,共談老子,辭致深遠。向曉辭去,行十許里,至故人家,云此數(shù)十里中無人居,云意始悟。卻尋昨宿處,乃王弼冢。云本無玄學,自此談老殊進。 云弟耽為平東祭酒,亦有清譽,與云同遇害。大將軍參軍孫惠與淮南內(nèi)史朱誕書曰:“不意三陸相攜暗朝,一旦湮滅,道業(yè)淪喪,痛酷之深,荼毒難言。國喪俊望,悲豈一人!”其為州里所痛悼如此。后東海王越討穎,移檄天下,亦以機、云兄弟枉害罪狀穎云。 喜字恭仲。父瑁,吳吏部尚書。喜仕吳,累遷吏部尚書。少有聲名,好學有才思。嘗為自敘,其略曰:“劉向省《新語》而作《新序》,桓譚詠《新序》而作《新論》。余不自量,感子云之《法言》而作《言道》,睹賈子之美才而作《訪論》,觀子政《洪范》而作《古今歷》,鑒蔣子通《萬機》而作《審機》,讀《幽通》、《思玄》、《四愁》而作《娛賓》、《九思》,真所謂忍愧者也。”其書近百篇。 吳平,又作《西州清論》傳于世,借稱諸葛孔明以行其書也。有《較論格品篇》曰:“或問予,薛瑩最是國士之第一者乎?答曰:‘以理推之,在乎四五之間,問者愕然請問。答曰:‘夫?qū)O皓無道,肆其暴虐,若龍蛇其身,沈默其體,潛而勿用,趣不可測,此第一人也。避尊居卑,祿代耕養(yǎng),玄靜守約,沖退澹然,此第二人也。侃然體國思治,心不辭貴,以方見憚,執(zhí)政不懼,此第三人也。斟酌時宜,在亂猶顯,意不忘忠,時獻微益,此第四人也。溫恭修慎,不為諂首,無所云補,從容保寵,此第五人也。過此已往,不足復數(shù)。故第二已上,多淪沒而遠悔吝,第三已下,有聲位而近咎累。是以深識君子,晦其明而履柔順也!瘑栒咴唬骸悸劯哒,終年啟寤矣! 太康中,下詔曰:“偽尚書陸喜等十五人,南士歸稱,并以貞潔不容皓朝,或忠而獲罪,或退身修志,放在草野。主者可皆隨本位就下拜除,敕所在以禮發(fā)遣,須到隨才授用!蹦艘韵矠樯ⅡT常侍,尋卒。子育,為尚書郎、弋陽太守。 贊曰:古人云:“雖楚有才,晉實用之!庇^夫陸機、陸云,實荊、衡之杞梓,挺圭璋于秀實,馳英華于早年,風鑒澄爽,神情俊邁。文藻宏麗,獨步當時;言論慷慨,冠乎終古。高詞迥映,如朗月之懸光;疊意回舒,若重巖之積秀。千條析理,則電坼霜開;一緒連文,則珠流璧合。其詞深而雅,其義博而顯,故足遠超枚、馬,高躡王、劉,百代文宗,一人而已。然其祖考重光,羽楫吳運,文武奕葉,將相連華。而機以廊廟蘊才,瑚璉標器,宜其承俊乂之慶,奉佐時之業(yè),申能展用,保譽流功。屬吳祚傾基,金陵畢氣,君移國滅,家喪臣遷。矯翮南辭,翻棲火樹;飛鱗北逝,卒委湯池。遂使穴碎雙龍,巢傾兩鳳。激浪之心未騁,遽骨修鱗;陵云之意將騰,先灰勁翮。望其翔躍,焉可得哉!夫賢之立身,以功名為本;士之居世,以富貴為先。然則榮利人之所貪,禍辱人之所惡,故居安保名,則君子處焉;冒危履貴,則哲士去焉。是知蘭植中涂,必無經(jīng)時之翠;桂生幽壑,終保彌年之丹。非蘭怨而桂親,豈涂害而壑利?而生滅有殊者,隱顯之勢異也。故曰,衒美非所,罕有常安;韜奇擇居,故能全性。觀機、云之行己也,智不逮言矣。睹其文章之誡,何知易而行難?自以智足安時,才堪佐命,庶保名位,無忝前基。不知世屬未通,運鐘方否,進不能辟昏匡亂,退不能屏跡全身,而奮力危邦,竭心庸主,忠抱實而不諒,謗緣虛而見疑,生在己而難長,死因人而易促。上蔡之犬,不誡于前,華亭之鶴,方悔于后。卒令覆宗絕祀,良可悲夫!然則三世為將,釁鐘來葉;誅降不祥,殃及后昆。是知西陵結(jié)其兇端,河橋收其禍末,其天意也,豈人事乎!

 

晉書

  《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并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jù)政權(quán)的興亡。 
  晉書封面《晉書》編者共二十一人。其中監(jiān)修三人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天文、律歷、五行等三志的作者為李淳風;擬訂修史體例為敬播;其他十六人為令狐德棻、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和李懷儼。

卷一 帝紀第一 卷二 帝紀第二
卷三 帝紀第三 卷四 帝紀第四
卷五 帝紀第五 卷六 帝紀第六
卷七 帝紀第七 卷八 帝紀第八
卷九 帝紀第九 卷十 帝紀第十
卷十一 志第一 卷十二 志第二
卷十三 志第三 卷十四 志第四
卷十五 志第五 卷十六 志第六
卷十七 志第七 卷十八 志第八
卷十九 志第九 卷二十 志第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 志第十三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 志第十七 卷二十八 志第十八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卷三十 志第二十
卷三十一 列傳第一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
卷三十三 列傳第三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五 卷三十六 列傳第六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卷三十八 列傳第八
卷三十九 列傳第九 卷四十 列傳第十
卷四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四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四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四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四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四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四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四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四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五十 列傳第二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四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五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六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一 載記第一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卷一百三 載記第三 卷一百四 載記第四
卷一百五 載記第五 卷一百六 載記第六
卷一百七 載記第七 卷一百八 載記第八
卷一百九 載記第九 卷一百十 載記第十
卷一百十一 載記第十一 卷一百十二 載記第十二
卷一百十三 載記第十三 卷一百十四 載記第十四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卷一百十六 載記第十六
卷一百十七 載記第十七 卷一百十八 載記第十八
卷一百十九 載記第十九 卷一百二十 載記第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載記第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載記第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載記第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載記第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載記第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載記第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載記第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載記第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載記第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載記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