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晉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宗室 安平獻王孚(子邕 邕弟義陽成王望 望子河間平王洪 洪子威洪弟隨穆王整 整弟竟陵王楙 望弟太原成王輔 輔弟翼 翼弟下邳獻王晃 晃弟太原烈王瑰 瑰弟高陽元王珪 珪弟常山孝王衡 衡弟沛順王景) 彭城穆王權(quán)(曾孫纮 纮子俊) 高密文獻王泰(子孝王略 略兄新蔡武哀王騰 范陽康王綏子虓) 濟南惠王遂(曾孫勛) 譙剛王遜(子閔王承等 高陽王睦 任城景王陵 弟順) 安平獻王孚,字叔達,宣帝次弟也。初,孚長兄朗字伯達,宣帝字仲達,孚弟馗字季達,恂字顯達,進字惠達,通字雅達,敏字幼達,俱知名,故時號為“八達”焉。孚溫厚廉讓,博涉經(jīng)史。漢末喪亂,與兄弟處危亡之中,簞食瓢飲,而披閱不倦。性通恕,以貞白自立,未嘗有怨于人。陳留殷武有名于海內(nèi),嘗罹罪譴,孚往省之,遂與同處分食,談?wù)叻Q焉。 魏陳思王植有俊才,清選官屬,以孚為文學(xué)掾。植負(fù)才陵物,孚每切諫,初不合意,后乃謝之。遷太子中庶子。魏武帝崩,太子號哭過甚,孚諫曰:“大行晏駕,天下恃殿下為命。當(dāng)上為宗廟,下為萬國,奈何效匹夫之孝乎!”太子良久乃止,曰:“卿言是也!睍r群臣初聞帝崩,相聚號哭,無復(fù)行列。孚厲聲于朝曰:“今大行晏駕,天下震動,當(dāng)早拜嗣君,以鎮(zhèn)海內(nèi),而但哭邪!”孚與尚書和洽罷群臣,備禁衛(wèi),具喪事,奉太子以即位,是為文帝。 時當(dāng)選侍中、常侍等官,太子左右舊人頗諷諭主者,便欲就用,不調(diào)余人。孚曰:“雖有堯舜,必有稷契。今嗣君新立,當(dāng)進用海內(nèi)英賢,猶患不得,如何欲因際會自相薦舉邪!官失其任,得者亦不足貴!彼旄x。轉(zhuǎn)孚為中書郎、給事常侍,宿省內(nèi),除黃門侍郎,加騎都尉。 時孫權(quán)稱藩,請送任子,當(dāng)遣前將軍于禁還,久而不至。天子以問孚,孚曰:“先王設(shè)九服之制,誠以要荒難以德懷,不以諸夏禮責(zé)也。陛下承緒,遠(yuǎn)人率貢。權(quán)雖未送任子,于禁不至,猶宜以寬待之,畜養(yǎng)士馬,以觀其變。不可以嫌疑責(zé)讓,恐傷懷遠(yuǎn)之義。自孫策至權(quán),奕世相繼,惟強與弱,不在一禁,禁之未至,當(dāng)有他故耳。”后禁至,果以疾遲留,而任子竟不至。大軍臨江,責(zé)其違言,吳遂絕不貢獻。后出為河內(nèi)典農(nóng),賜爵關(guān)內(nèi)侯,轉(zhuǎn)清河太守。初,魏文帝置度支尚書,專掌軍國支計,朝議以征討未息,動須節(jié)量。及明帝嗣位,欲用孚,問左右曰:“有兄風(fēng)不?”答云:“似兄!碧熳釉唬骸拔岬盟抉R懿二人,復(fù)何憂哉!”轉(zhuǎn)為度支尚書。 孚以為擒敵制勝,宜有備預(yù)。每諸葛亮入寇關(guān)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宜預(yù)選步騎二萬,以為二部,為討賊之備。又以關(guān)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冀州農(nóng)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習(xí)戰(zhàn)陣,春夏修田桑。由是關(guān)中軍國有余,待賊有備矣。后除尚書右仆射,進爵昌平亭侯,遷尚書令。及大將軍曹爽擅權(quán),李勝、何晏、鄧飏等亂政,孚不視庶事,但正身遠(yuǎn)害而已。及宣帝誅爽,孚與景帝屯司馬門,以功進爵長社縣侯,加侍中。 時吳將諸葛恪圍新城,以孚進督諸軍二十萬防御之。孚次壽春,遣毌丘儉、文欽等進討。諸將欲速擊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為功,且當(dāng)詐巧,不可力爭也。”故稽留月余乃進軍,吳師望風(fēng)而退。 魏明悼后崩,議書銘旌,或欲去姓而書魏,或欲兩書,孚以為:“經(jīng)典正義,皆不應(yīng)書。凡帝王皆因本國之名以為天下之號,而與往代相別耳,非為擇美名以自光也。天稱皇天,則帝稱皇帝,地稱后土,則后稱皇后。此乃所以同天地之大號,流無二之尊名,不待稱國號以自表,不俟稱氏族以自彰。是以《春秋》隱公三年《經(jīng)》曰‘三月庚戌天王崩’,尊而稱天,不曰周王者,所以殊乎列國之君也!嗽赂剿喂妥洹,書國稱名,所以異乎天王也。襄公十五年《經(jīng)》曰‘劉夏逆王后于齊’,不云逆周王后姜氏者,所以異乎列國之夫人也。至乎列國,則曰‘夫人姜氏至自齊’,又曰‘紀(jì)伯姬卒’,書國稱姓,此所以異乎天王后也。由此考之,尊稱皇帝,赫赫無二,何待魏乎?尊稱皇后,彰以謚號,何待于姓乎?議者欲書魏者,此以為天皇之尊,同于往古列國之君也;蛴麜照撸艘詾樘旎手螅谕胖蛉艘。乖經(jīng)典之大義,異乎圣人之明制,非所以垂訓(xùn)將來,為萬世不易之式者也。”遂從孚議。 遷司空。代王凌太尉。及蜀將姜維寇隴右,雍州刺史王經(jīng)戰(zhàn)敗,遣孚西鎮(zhèn)關(guān)中,統(tǒng)諸軍事。征西將軍陳泰與安西將軍鄧艾進擊維,維退。孚還京師,轉(zhuǎn)太傅。 及高貴鄉(xiāng)公遭害,百官莫敢奔赴,孚枕尸于股,哭之慟,曰:“殺陛下者臣之罪!弊嗤浦髡摺罅钜允硕Y葬,孚與群公上表,乞以王禮葬,從之。孚性至慎。宣帝執(zhí)政,常自退損。后逢廢立之際,未嘗預(yù)謀。景文二帝以孚屬尊,不敢逼。后進封長樂公。 及武帝受禪,陳留王就金墉城,孚拜辭,執(zhí)王手,流涕歔欷,不能自勝。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純臣也!痹t曰:“太傅勛德弘茂,朕所瞻仰,以光導(dǎo)弘訓(xùn),鎮(zhèn)靜宇內(nèi),愿奉以不臣之禮。其封為安平王,邑四萬戶。進拜太宰、持節(jié)、都督中外諸軍事。”有司奏,諸王未之國者,所置官屬,權(quán)未有備。帝以孚明德屬尊,當(dāng)宣化樹教,為群后作則,遂備置官屬焉。又以孚內(nèi)有親戚,外有交游,惠下之費,而經(jīng)用不豐,奉絹二千匹。及元會,詔孚輿車上殿,帝于阼階迎拜。既坐,帝親奉觴上壽,如家人禮。帝每拜,孚跪而止之。又給以云母輦、青蓋車。 孚雖見尊寵,不以為榮,常有憂色。臨終,遺令曰:“有魏貞士河內(nèi)溫縣司馬孚,字叔達,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終始若一,當(dāng)以素棺單槨,斂以時服!碧┦及四贽埃瑫r年九十三。帝于太極東堂舉哀三日。詔曰:“王勛德超世,尊寵無二,期頤在位,朕之所倚。庶永百齡,諮仰訓(xùn)導(dǎo),奄忽殂隕,哀慕感切。其以東園溫明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襲、緋練百匹、絹布各五百匹、錢百萬,谷千斛以供喪事。諸所施行,皆依漢東平獻王蒼故事。”其家遵孚遣旨,所給器物,一不施用。帝再臨喪,親拜盡哀。及葬,又幸都亭,望柩而拜,哀動左右。給鑾輅輕車,介士武賁百人,吉兇導(dǎo)從二千余人,前后鼓吹,配饗太廟。九子:邕、望、輔、翼、晃、瑰、珪、衡、景。 邕字子魁。初為世子,拜步兵校尉、侍中。先孚卒,追贈輔國將軍,謚曰貞。邕子崇為世孫,又早夭。泰始九年,立崇弟平陽亭侯隆為安平王。立四年,咸寧二年薨,謚曰穆,無子,國絕。 義陽成王望,字子初,出繼伯父朗,寬厚有父風(fēng)。仕郡上計吏,舉孝廉,辟司徒掾,歷平陽太守、洛陽典農(nóng)中郎將。從宣帝討王凌,以功封永安亭侯。遷護軍將軍,改封安樂鄉(xiāng)侯,加散騎常侍。時魏高貴鄉(xiāng)公好才愛士,望與裴秀、王沈、鍾會并見親待,數(shù)侍宴筵。公性急,秀等居內(nèi)職,急有召便至。以望外官,特給追鋒車一乘,武賁五人。時景文相繼輔政,未嘗朝覲,權(quán)歸晉室。望雖見寵待,每不自安,由是求出,為征西將軍、持節(jié)、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在任八年,威化明肅。先是蜀將姜維屢寇關(guān)中,及望至,廣設(shè)方略,維不得為寇,關(guān)中賴之。進封順陽侯。征拜衛(wèi)將軍,領(lǐng)中領(lǐng)軍,典禁兵。尋加驃騎將軍、開府。頃之,代何曾為司徒。 武帝受禪,封義陽王,邑萬戶,給兵二千人。泰始三年,詔曰:“夫尚賢庸勛,尊宗茂親,所以體國經(jīng)化,式是百辟也。且臺司之重,存乎天官,故周建六職,政典為首。司徒、中領(lǐng)軍,以明德近屬,世濟其美;祖考創(chuàng)業(yè),翼佐大命,出典方任,入贊朝政,文德既著,武功宣暢。逮朕嗣位,弼道惟明,宜登上司,兼統(tǒng)軍戎,內(nèi)輔帝室,外隆威重,其進位太尉,中領(lǐng)軍如故。置太尉軍司一人,參軍事六人,騎司馬五人。又增置官騎十人,并前三十,假羽葆鼓吹。” 吳將施績寇江夏,邊境騷動。以望統(tǒng)中軍步騎二萬,出屯龍陂,為二方重鎮(zhèn),假節(jié),加大都督諸軍事。會荊州刺史胡烈距績,破之,望乃班師。俄而吳將丁奉寇芍陂,望又率諸軍以赴之,未至而奉退。拜大司馬。孫皓率眾向壽春,詔望統(tǒng)中軍二萬,騎三千,據(jù)淮北。皓退,軍罷。泰始七年薨,時年六十七,賻贈有加,望性儉吝而好聚斂,身亡之后,金帛盈溢,以此獲譏。四子:弈、洪、整、楙。 弈至黃門郎,先望卒。整亦早亡。以弈子奇襲爵。奇亦好畜聚,不知紀(jì)極,遣三部使到交廣商貨,為有司所奏,太康九年,詔貶為三縱亭侯。更以章武王威為望嗣。后威誅,復(fù)立奇為棘陽王以嗣望。 河間平王洪,字孔業(yè),出繼叔父昌武亭侯遺。仕魏,歷位典農(nóng)中郎將、原武太守,封襄賁男。武帝受禪,封河間王。立十二年,咸寧二年薨。二子:威、混。威嗣,徙封章武。其后威既繼義陽王望,更立混為洪嗣;鞖v位散常侍,薨。 及洛陽陷,混諸子皆沒于胡。而小子滔初嗣新蔡王確,亦與其兄俱沒。后得南還,與新蔡太妃不協(xié)。太興二年上疏,以兄弟并沒在遼東,章武國絕,宜還所生。太妃訟之,事下太常。太常賀循議:“章武、新蔡俱承一國不絕之統(tǒng),義不得替其本宗而先后傍親。按滔既已被命為人后矣,必須無復(fù)兄弟,本國永絕,然后得還所生。今兄弟在遠(yuǎn),不得言無,道里雖阻,復(fù)非絕域。且鮮卑恭命,信使不絕。自宜詔下遼東,依劉群、盧諶等例,發(fā)遣令還,繼嗣本封。謂滔今未得便委離所后也!痹墼t曰:“滔雖出養(yǎng),自有所生母。新蔡太妃相待甚薄,滔執(zhí)意如此。如其不聽,終當(dāng)紛紜,更為不可。今便順其所執(zhí),還襲章武! 滔歷位散騎常侍,薨,子休嗣。休與彭城王雄俱奔蘇峻。峻平,休已戰(zhàn)死。弟珍年八歲,以小弗坐。咸和六年襲爵,位至大宗正。薨,無嗣,河間王欽以子范之繼,位至游擊將軍。薨,子秀嗣。義熙元年,為桂陽太守。秀妻桓振之妹,振作逆,秀不自安,謀反,伏誅,國除。 威字景曜,初嗣洪。咸寧三年,徙封章武。太康九年,嗣義陽王望。威兇暴無操行,諂附趙王倫。元康末,為散騎常侍,倫將篡,使威與黃門郎駱休逼帝奪璽綬,倫以威為中書令。倫敗,惠帝反正,曰:“阿皮捩吾指,奪吾璽綬,不可不殺!卑⑵,威小字也。于是誅威。 隨穆王整,兄弈卒,以整為世子。歷南中郎將,封清泉侯,先父望薨,追贈冠軍將軍。武帝以義陽國一縣追封為隨縣王。子邁嗣。太康九年,以義陽之平林益邁為隨郡王。 竟陵王楙,字孔偉,初封樂陵亭侯,起家參相國軍事。武帝受禪,封東平王,邑三千九十七戶。入為散騎常侍、尚書。 楙善諂諛,曲事楊駿。及駿誅,依法當(dāng)死,東安公繇與楙善,故得不坐。尋遷大鴻臚,加侍中。繇欲擅朝政,與汝南王亮不平。帝托以繇討駿顧望,免繇、楙等官,遣楙就國。楙殖財貨,奢僣逾制。趙王倫篡位,召還。及義兵起,倫以楙為衛(wèi)將軍、都督諸軍事。倫敗,楙免官。齊王冏輔政,繇復(fù)為仆射,舉楙為平東將軍、都督徐州諸軍事,鎮(zhèn)下邳。成都王穎輔政,進楙為衛(wèi)將軍。 會惠帝北征,即以楙為車騎將軍,都督如故,使率眾赴鄴。蕩陰之役,東海王越奔于下邳,楙不納,越乃還國。帝既西幸,越總兵謀迎大駕,楙甚懼。長史王修說曰:“東海宗室重望,今將興義,公宜舉徐州以授之,此克讓之美也。”楙從之,乃自承制都督兗州刺史、車騎將軍,表于天子。時帝在長安,遣使者劉虔即拜焉。 楙慮兗州刺史茍晞不避己,乃給虔兵,使稱詔誅晞。晞時已避位,楙在州征求不已,郡縣不堪命。范陽王虓遣晞還兗州,徙楙都督青州諸軍事。楙不受命,背山東諸侯,與豫州刺史劉喬相結(jié)。虓遣將田徽擊楙,破之,楙走還國。帝還洛陽,楙乃詣闕。 及懷帝踐阼,改封竟陵王,拜光祿大夫。越出牧豫州,留世子毗及其黨何倫訪察宮省。楙白帝討越,乃合眾襲倫,不克。帝委罪于楙,楙奔竄獲免。越薨,乃出。及洛陽傾覆,為亂兵所害。 太原成王輔,魏末為野王太守。武帝受禪,封渤海王,邑五千三百七十九戶,泰始二年之國。后為衛(wèi)尉,出為東中郎將,轉(zhuǎn)南中郎將,咸寧三年,徙為太原王,監(jiān)并州諸軍事。太康四年入朝,五年薨,追贈鎮(zhèn)北將軍。永平元年,更贈衛(wèi)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子弘立,元康中為散騎常侍,后徙封中丘王。三年薨,子鑠立。 翼字子世,少歷顯位,官至武賁中郎將。武帝未受禪而卒,以兄邕之支子承為嗣,封南宮縣王。薨,子祐嗣立,承遂無后。 下邳獻王晃字子明,魏封武始亭侯,拜黃門侍郎,改封西安男,出為東莞太守。武帝受禪,封下邳王,邑五千一百七十六戶,泰始二年就國。 晃孝友貞廉,謙虛下士,甚得宗室之稱。后為長水校尉、南中郎將。九年,詔曰:“南中郎將、下邳王晃清亮中正,體行明潔,才周政理,有文武策識。其以晃為使持節(jié),都督寧益二州諸軍事、安西將軍,領(lǐng)益州刺史!被我约膊恍,更拜尚書,遷右仆射。久之,出為鎮(zhèn)東將軍、都督青徐二州諸軍事。惠帝即位,入為車騎將軍,加散騎常侍。將誅楊駿,以晃領(lǐng)護軍,屯東掖門,尋守尚書令。遷司空,加侍中,令如故。元康六年薨,追贈太傅。 二子:裒、綽。裒早卒,綽有篤疾,別封良城縣王,以太原王輔第三子韡為嗣。官至侍中、尚書,早薨,子韶立。 太原烈王瑰,字子泉,魏長樂亭侯,改封貴壽鄉(xiāng)侯。歷振威將軍,秘書監(jiān),封固始子。武帝受禪,封太原王,邑五千四百九十六戶,泰始二年就國。四年入朝,賜袞冕之服,遷東中郎將。十年薨,詔曰:“瑰乃心忠篤,智器雅亮。歷位文武,有干事之績。出臨封土,夷夏懷附,鎮(zhèn)守許都,思謀可紀(jì)。不幸早薨,朕甚悼之。今安厝在近,其追贈前將軍!弊语J立,徙封河間王,別有傳。 高陽元王珪,字子璋,少有才望,魏高陽鄉(xiāng)侯。歷河南令,進封湞陽子,拜給事黃門侍郎。武帝受禪,封高陽王,邑五千五百七十戶。歷北中郎將、督鄴城守諸軍事。泰始六年入朝,以父孚年高,乞留供養(yǎng)。拜尚書,遷右仆射。十年薨,詔遣兼大鴻臚持節(jié)監(jiān)護喪事,贈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珪有美譽于世,而帝甚悼惜之。無子,詔以太原王輔子緝襲爵。緝立五年,咸寧四年薨,謚曰哀。無子,太康二年詔以太原王瑰世子颙子訟為緝后,封真定縣侯。 常山孝王衡,字子平,魏封德陽鄉(xiāng)侯。進封汝陽子,為駙馬都尉。武帝受禪,封常山王,邑三千七百九十戶。二年薨,無子,以安平世子邕第四子敦為嗣。 沛順王景,字子文,魏樂安亭侯。歷諫議大夫。武帝受禪,封沛王,邑三千四百戶。立十一年,咸寧元年薨,子韜立。 彭城穆王權(quán),字子輿,宣帝弟魏魯相東武城侯馗之子也。初襲封,拜冗從仆射。武帝受禪,封彭城王,邑二千九百戶。出為北中郎將、都督鄴城守諸軍事。泰始中入朝,賜袞冕之服。咸寧元年薨,子元王植立。歷位后將軍,尋拜國子祭酒、太仆卿、侍中、尚書。出為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代淮南王允鎮(zhèn)壽春,未發(fā);蛟浦仓使ペw王倫,遂以憂薨。贈車騎將軍,增封萬五千戶。子康王釋立,官至南中郎將、持節(jié)、平南將軍,分魯國蕃、薛二縣以益其國,心二萬三千戶。薨,子雄立,坐奔蘇峻伏誅,更以釋子纮嗣。 纮字偉德,初封堂邑縣公。建興末,元帝承制,以纮繼高密王據(jù)。及帝即位,拜散騎侍郎,遷翊軍校尉、前將軍。雄之誅也,纮入繼本宗。拜國子祭酒,加散騎常侍,尋遷大宗正、秘書監(jiān)。有風(fēng)疾,性理不恒。或欲上疏陳事,歷示公卿。又杜門讓還章印貂蟬,著《杜門賦》以顯其志。由是更拜光祿大夫,領(lǐng)大宗師,常侍如故。后疾甚,馳騁無度,或攻劫軍寺,或捍傷官屬,丑言悖詈,誹謗上下。又乘車突入端門,至太極殿前。于是御史中丞車灌奏劾,請免纮官,下其國嚴(yán)加防錄。成帝詔曰:“王以明德茂親,居宗師之重,宜敷道養(yǎng)德,靜一其操。而頃游行煩數(shù),冒履風(fēng)塵。宜令官屬已下,各以職奉衛(wèi),不得令王復(fù)有此勞。內(nèi)外職司,各慎其局。王可解常侍、光祿、宗師,先所給車?射浫。n米布床帳以養(yǎng)疾。”咸康八年薨,贈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二子:玄、俊。 玄嗣立。會庚戌制不得藏戶,玄匿五戶,桓溫表玄犯禁,收付廷尉。既而宥之,位至中書侍郎。薨,子弘之立,位至散騎常侍。薨,子邵之立。薨,子崇之立。薨,子緝之立。宋受禪,國除。 恭王俊字道度,出嗣高密王略,官至散騎常侍。薨,子敬王純之立,歷臨川內(nèi)史、司農(nóng)少府卿、太宰右長史。薨,子恢之立。義熙末,以給事中兼太尉,修謁洛陽園陵。宋受禪,國除。 高密文獻王泰,字子舒,彭城穆王權(quán)之弟,魏陽亭侯,補陽翟令,遷扶風(fēng)太守。武帝受禪,封隴西王,邑三千二百戶,拜游擊將軍。出為兗州刺史,加鷹揚將軍。遷使持節(jié)、都督寧益二州諸軍事、安西將軍,領(lǐng)益州刺史,稱疾不行。轉(zhuǎn)安北將軍,代兄權(quán)督鄴城守事。安西將軍、都督關(guān)中事。太康初,入為散騎常侍、前將軍,領(lǐng)鄴城門校尉,以疾去官。后代下邳王晃為尚書左仆射。出為鎮(zhèn)西將軍,領(lǐng)護西戎校尉、假節(jié),代扶風(fēng)王駿都督關(guān)中軍事,以疾還京師。永熙初,代石鑒為司空,尋領(lǐng)太子太保。及楊駿誅,泰領(lǐng)駿營,加侍中,給步兵二千五百人,騎五百匹。泰固辭,乃給千兵百騎。 楚王瑋之被收,泰嚴(yán)兵將救之,祭酒丁綏諫曰:“公為宰相,不可輕動。且夜中倉卒,宜遣人參審定問!碧⿵闹,|既誅,乃以泰錄尚書事,遷太尉,守尚書令,改封高密王,邑萬戶。元康九年薨,追贈太傅。 泰性廉靜,不近聲色。雖為宰輔,食大國之租,服飾肴膳如布衣寒士。任真簡率,每朝會,不識者不知其王公也。事視恭謹(jǐn),居喪哀戚,謙虛下物,為宗室儀表。當(dāng)時諸王,惟泰及下邳王晃以節(jié)制見稱。雖并不能振施,其余莫得比焉。泰四子:越、騰、略、模。越自有傳。騰出后叔父,弟略立。 孝王略,字元簡,孝敬慈順,小心下士,少有父風(fēng)。元康初,愍懷太子在東宮,選大臣子弟有名稱者以為賓友,略與華恒等并侍左右。歷散騎黃門侍郎、散騎騎常侍、秘書監(jiān),出為安南將軍、持節(jié)、都督沔南諸軍事,遷安北將軍、都督青州諸軍事。略逼青州刺史程牧,牧避之,略自領(lǐng)州。永興初,<巾弦>令劉根起兵東萊,誑惑百姓,眾以萬數(shù),攻略于臨淄,略不能距,走保聊城。懷帝即位,遷使持節(jié)、都督荊州諸軍事、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京兆流人王逌與叟人郝洛聚眾數(shù)千,屯于冠軍。略遣參軍崔曠率將軍皮初、張洛等討逌,為逌所譎,戰(zhàn)敗。略更遣左司馬曹攄統(tǒng)曠等進逼逌。將大戰(zhàn),曠在后密自退走,攄軍無繼,戰(zhàn)敗,死之。略乃赦曠罪,復(fù)遣部將韓松又督曠攻逌,逌降。尋進開府,加散騎常侍。永嘉三年薨,追贈侍中、太尉,子據(jù)立。薨,無子,以彭城康王子纮為嗣。其后纮歸本宗,立纮子俊以奉其祀。 新蔡武哀王騰,字元邁,少拜冗從仆射,封東嬴公,歷南陽、魏郡太守,所在稱職,征為宗正,遷太常,轉(zhuǎn)持節(jié)、寧北將軍、都督并州諸軍事、并州刺史。惠帝討成都王穎,六軍敗績。騰與安北將軍王浚共殺穎所署幽州刺史和演,率眾討穎。穎遣北中郎將王斌距戰(zhàn),浚率鮮卑騎擊斌,騰為后系,大破之。穎懼,挾帝歸洛陽,進騰位安將軍。永嘉初,遷車騎將軍,都督鄴城守諸軍事,鎮(zhèn)鄴。又以迎駕之勛,改封新蔡王。 初,騰發(fā)并州,次于真定。值大雪,平地數(shù)尺,營門前方數(shù)丈雪融不積,騰怪而掘之,得玉馬,高尺許,表獻之。其后公師藩與平陽人汲桑等為群盜,起于清河鄃縣,眾千余人,寇頓丘,以葬成都王穎為辭,載穎主而行,與張泓故將李豐等將攻鄴。騰曰:“孤在并州七年,胡圍城不能克。汲桑小賊,何足憂也。”及豐等至,騰不能守,率輕騎而走,為豐所害。四子:虞、矯、紹、確。虞有勇力,騰之被害,虞逐豐,豐投水而死。是日,虞及矯、紹并鉅鹿太守崔曼、車騎長史羊恒、從事中郎蔡克等又為豐余黨所害,及諸名家流移依鄴者,死亡并盡。初,鄴中雖府庫虛竭,而騰資用甚饒。性儉嗇,無所振惠,臨急,乃賜將士米可數(shù)升,帛各丈尺,是以人不為用,遂致于禍。及茍晞救鄴,桑還平陽。于時盛夏,尸爛壞不可復(fù)識,騰及三子骸骨不獲。庶子確立。 莊王確,字嗣安,歷東中郎將、都督豫州諸軍事,鎮(zhèn)許昌。永嘉末,為石勒所害。無子,初以章武王混子滔奉其祀,其后復(fù)以汝南威王祐子弼為確后。太興元年薨,無子,又以弼弟邈嗣確,位至侍中。薨,子晃立,拜散騎侍郎;笢貜U武陵王,免晃為庶人,徙衡陽。孝武帝立晃弟崇繼邈后,為奴所害,子惠立。宋受禪,國除。 南陽王模,字元表,少好學(xué),與元帝及范陽王虓俱有稱于宗室。初封平昌公;莸勰,拜冗從仆射,累遷太子庶子、員外散騎常侍。成都王穎奔長安,東海王越以模為北中郎將,鎮(zhèn)鄴。永興初,成都王穎故帳下督公師藩、樓權(quán)、郝昌等攻鄴,模左右謀應(yīng)之。廣平太守丁邵率眾救模,范陽王虓又遣兗州刺史茍晞援之,藩等散走。遷鎮(zhèn)東大將軍,鎮(zhèn)許昌。進爵南陽王。永嘉初,轉(zhuǎn)征西大將軍、開府、都督秦雍梁益諸軍事,代河間王颙鎮(zhèn)關(guān)中。模感丁邵之德,敕國人為邵生立碑。 時關(guān)中饑荒,百姓相啖,加以疾癘,盜賊公行。模力不能制,乃鑄銅人鐘鼎為釜器以易谷,議者非之。東海王越表征模為司空,遣中書監(jiān)傅祗代之。模謀臣淳于定說模曰:“關(guān)中天府之國,霸王之地。今以不能綏撫而還,既于聲望有虧,又公兄弟唱起大事,而并在朝廷,若自強則有專權(quán)之罪,弱則受制于人,非公之利也。”模納其言,不就徵。表遣世子保為西中郎將、東羌校尉,鎮(zhèn)上邽,秦州刺史裴苞距之。模使帳下都尉陳安率眾攻苞,苞奔安定。太守賈疋以郡迎苞,模遣軍司謝班伐疋,疋退盧水。其年,進位太尉、大都督。 洛京傾覆,模使牙門趙染戍蒲坂,染求馮翊太守不得,怒,率眾降于劉聰。聰使其子粲及染攻長安,模使淳于定距之,為染所敗。士眾離叛,倉庫虛竭,軍祭酒韋輔曰:“事急矣,早降可以免!蹦闹,遂降于染。染箕踞攘袂數(shù)模之罪,送詣粲。粲殺之,以模妃劉氏賜胡張本為妻。子保立。 保字景度,少有文義,好述作。初拜南陽國世子。模遇害,保在邽上。其后賈疋死,裴苞又為張軌所殺,保全有秦州之地,自號大司馬,承制置百官。隴右氐羌并從之,涼州刺史張寔遣使貢獻。及愍帝即位,以保為右丞相,加侍中、都督陜西諸軍事。尋進位相國。 模之?dāng)∫,都尉陳安歸于保,保命統(tǒng)精勇千余人以討羌,寵遇甚厚。保將張春等疾之,譖安有異志,請除之,保不許。春等輒伏客以刺安,安被創(chuàng),馳還隴城,遣使詣保,貢獻不絕。 愍帝之蒙塵也,保自稱晉王。時上邽大饑,士眾窘困,張春奉保之南安。陳安自號秦州刺史,稱藩于劉曜。春復(fù)奉保奔桑城,將投于張寔。寔使兵迎保,實御之也。是歲,保病薨,時年二十七。保體質(zhì)豐偉,嘗自稱重八百斤。喜睡,痿疾,不能御婦人。無子,張春立宗室司馬瞻奉保后。陳安舉兵攻春,春走,瞻降于安,安送詣劉曜,曜殺之。安迎保喪,以天子禮葬于上邽,謚曰元。 范陽康王綏,字子都,彭城王權(quán)季弟也,初為諫議大夫。泰始元年受封,在位十五年。咸寧五年薨,子虓立焉。 虓字武會,少好學(xué),馳譽,研考經(jīng)記,清辯,能言論。以宗室選拜散騎常侍,累遷尚書。出為安南將軍、都督豫州諸軍事、持節(jié),鎮(zhèn)許昌,進位征南將軍。 河間王颙表立成都王穎為太弟,為王浚所破,挾天子還洛陽。虓與東平王楙、鎮(zhèn)東將軍周馥等上言曰:“自愍懷被害,皇儲不建,委重前相,輒失臣節(jié)。是以前年太宰與臣,永惟社稷之貳,不可久空,所以共啟成都王穎,以為國副。受重之后,而弗克負(fù)荷!∪宋鹩谩,而以為腹心。骨肉宜敦,而猜佻薦至,險诐宜遠(yuǎn),而讒說殄行。此皆臣等不聰不明,失所宗賴。遂令陛下謬于降授,雖戮臣等,不足以謝天下。今大駕還宮,文武空曠,制度荒破,靡有孑遺,臣等雖劣,足匡王室。而道路之言,謂張方與臣等不同。既惜所在興異,又以太宰惇德允元,著于具瞻,每當(dāng)義節(jié),輒為社稷宗盟之先。張方受其指教,為國效節(jié)。昔年之舉,有死無貳。此即太宰之良將,陛下之忠臣。但以受性強毅,不達變通,遂守前志,已致紛紜。然退思惟,既是其不易之節(jié),且慮事翻之后,為天下所罪,故不即西還耳。原其本事,實無深責(zé)。臣聞先代明主,未嘗不全護功臣,令福流子孫。自中間以來,陛下功臣初無全者,非獨人才皆劣,其于取禍,實由朝廷策之失宜,不相容恕。以一旦之咎,喪其積年之勛,既違《周禮》議功之典,且使天下之人莫敢復(fù)為陛下致節(jié)者。臣等此言,豈獨為一張方,實為社稷遠(yuǎn)計,欲令功臣長守富貴。臣愚以為宜委太宰以關(guān)右之任,一方事重,及自州郡已下,選舉授任,一皆仰成。若朝之大事,廢興損益,每輒疇諮。此則二伯述職,周召分陜之義,陛下復(fù)行于今時。遣方還郡,令群后申志,時定王室。所加方官,請悉如舊。此則忠臣義士有勸,功臣必全矣。司徒戎,異姓之賢;司空越,公族之望,并忠國愛主,小心翼翼,宜干機事,委以朝政。安北將軍王浚佐命之胤,率身履道,忠亮清正,遠(yuǎn)近所推。如今日之大舉,實有定社稷之勛,此是臣等所以嘆息歸高也?R颂爻缰刂愿比和鞊嵊乃,長為北藩。臣等竭力捍城,藩屏皇家,陛下垂拱,而四海自正。則四祖之業(yè),必隆于今,日月之暉,昧而復(fù)曜。乞垂三思,察臣所言。又可以臣表西示太宰! 又表曰:“成都王失道,為奸邪所誤,論王之身,不宜深責(zé)。且先帝遺體,陛下群弟,自元康以來,罪戮相等,實海內(nèi)所為匈匈,而臣等所以痛心。今廢成都,更封一邑,宜其必許。若廢黜尋有禍害,既傷陛下矜慈之恩,又令遠(yuǎn)近恒謂公族無復(fù)骨肉之情,此實臣等內(nèi)省悲慚,無顏于四海也。乞陛下察臣忠款!庇谑翘嵪嚷时娮栽S屯于滎陽。 會惠帝西遷,虓與從兄平昌公模、長史馮嵩等刑白馬喢血而盟,推東海王越為盟主,虓都督河北諸軍事、驃騎將軍、持節(jié),領(lǐng)豫州刺史。劉喬不受越等節(jié)度,乘虛破許。虓自拔渡河,王浚表虓領(lǐng)翼州刺史,資以兵馬。虓入翼州發(fā)兵,又南濟河,破喬等。河間王颙聞喬敗,斬張方,傳首于越。越與虓西迎帝,而颙出奔。于是奉天子還都,拜虓為司徒。永興三年暴疾薨,時年三十七。無子,養(yǎng)模子黎為嗣,黎隨模就國,于長安遇害。 濟南惠王遂,字子伯,宣帝弟魏鴻臚丞恂之子也。仕魏關(guān)內(nèi)侯,進封平昌亭侯,歷典軍郎將。景元二年,轉(zhuǎn)封武城鄉(xiāng)侯、督鄴城守諸軍事、北中郎將。五等建,封祝阿伯,累遷冠軍將軍。武帝受禪,封濟南王。泰始二年薨。二子:耽、緝。耽嗣立,咸寧三年徙為中山王。是年薨,無子,緝繼。成都王穎以緝?yōu)榻ㄍ䦟④姡c石熙等率眾距王浚,沒于陣,薨。無子,國除。 后遂之曾孫勛字偉長,年十余歲,愍帝末,長安陷,劉曜將令狐泥養(yǎng)為子。及壯,便弓馬,能左右射,咸和六年,自關(guān)右還,自列云“是大長秋恂之玄孫,冠軍將軍濟南惠王遂之曾孫,略陽太守瓘之子”,遂拜謁者仆射,以勇聞。 庾翼之鎮(zhèn)襄陽,以梁州刺史援桓宣卒,請勛代之。初屯西城,退守武當(dāng)。時石季龍死,中國亂,雍州諸豪帥馳告勛。勛率眾出駱谷,壁于懸鉤,去長安二百里,遣部將劉煥攻長安,又拔賀城。于是關(guān)中皆殺季龍?zhí)亓铋L以應(yīng)勛。勛兵少,未能自固,復(fù)還梁州。永和中,張琚據(jù)隴東,遣使召勛,勛復(fù)入長安。初,京兆人杜洪以豪族陵琚,琚以勇俠侮洪,洪知勛憚琚兵強,因說勛曰;“不殺張琚,關(guān)中非國家有也。”勛乃偽請琚,于坐殺之。琚弟走池陽,合眾攻勛,頻戰(zhàn)不利,請和,歸梁州。后桓溫伐關(guān)中,命勛出子午道,而為苻雄所敗,退屯于女媧堡。 俄遷征虜將軍,監(jiān)關(guān)中軍事,領(lǐng)西戎校尉,賜爵通吉亭侯。為政暴酷,至于治中別駕及州之豪右,言語忤意,即于坐梟斬之,或引弓自射。西土患其兇虐。在州常懷據(jù)蜀,有僣偽之意;笢芈勚瑒(wù)相綏懷,以其子康為漢中太守。勛逆謀巳成,憚益州刺史周撫,未發(fā)。及撫卒,遂擁眾人劍閣。梁州別駕雍端、西戎司馬隗粹并切諫,勛皆誅之,自號梁益二州牧、成都王;笢厍仓煨蛴憚,勛兵潰,為序所獲,及息隴子、長史梁憚、司馬金壹等送于溫,并斬之,傳首京師。 譙剛王遜,字子悌,宣帝弟魏中郎進之子也。仕魏關(guān)內(nèi)侯,改封城陽亭侯,參鎮(zhèn)東軍事,拜輕車將軍、羽林左監(jiān)。五等建,徙封涇陽男。武帝受禪,封譙王,邑四千四百戶。泰始二年薨。二子:隨、承。定王隨立。薨,子邃立,沒于石勒,元帝以承嗣遜。 閔王承字敬才,少篤厚有志行。拜奉車都尉、奉朝請,稍遷廣威將軍、安夷護軍,鎮(zhèn)安定。從惠帝還洛陽,拜游擊將軍。永嘉中,天下漸亂,間行依征南將軍山簡,會簡卒,進至武昌。元帝初鎮(zhèn)揚州,承歸建康,補軍諮祭酒。愍帝征為龍驤將軍,不行。元帝為晉王,承制更封承為譙王。太興初,拜屯騎校尉,加輔國將軍,領(lǐng)左軍將軍。 承居官儉約,家無別室。尋加散騎常侍,輔國、左軍如故。王敦有無君之心,表疏輕慢。帝夜召承,以敦表示之,曰:“王敦頃年位任足矣,而所求不已,言至于此,將若之何?”承曰:“陛下不早裁之,難將作矣。”帝欲樹藩屏,會敦表以宣城內(nèi)史沈充為湘州,帝謂承曰:“湘州南楚險固,在上流之要,控三州之會,是用武之國也。今以叔父居之,何如?”承曰:“臣幸托末屬,身當(dāng)宿衛(wèi),未有驅(qū)馳之勞,頻受過厚之遇,夙夜自厲,思報天德。君之所命,惟力是視,敢有辭焉!然湘州蜀寇之余,人物凋盡,若上憑天威,得之所蒞,比及三年,請從戎役。若未及此,雖復(fù)灰身,亦無益也。”于是詔曰:“夫王者體天理物,非群才不足濟其務(wù)。外建賢哲,以樹風(fēng)聲,內(nèi)睦親親,以廣藩屏。是以太公封齊,伯禽居魯,此先王之令典,古今之通義也。我晉開基,列國相望,乃授瑯邪武王,鎮(zhèn)統(tǒng)東夏;汝南文成,總一淮許;扶風(fēng)、梁王,迭據(jù)關(guān)右;爰暨東嬴,作司并州。今公族雖寡,不逮曩時,豈得替舊章乎!散騎常侍、左將軍、譙王承貞素款亮,志存忠恪,便蕃左右,恭肅彌著。今以承監(jiān)湘州諸軍事、南中郎將、湘州刺史! 初,劉隗以王敦威權(quán)太盛,終不可制,勸帝出諸心腹,以鎮(zhèn)方隅。故先以承為湘州,續(xù)用隗及戴若思等,并為州牧。承行達武昌,釋戎備見王敦。敦與之宴,欲觀其意,謂承曰:“大王雅素佳士,恐非將帥才也!背性唬骸肮匆娭,鉛刀豈不能一割乎!”承以敦欲測其情,故發(fā)此言。敦果謂錢鳳曰:“彼不知懼而學(xué)壯語,此之不武,何能為也!甭牫兄(zhèn)。時湘土荒殘,公私困弊,承躬自儉約,乘葦茭車,而傾心綏撫,甚有能名。敦恐其為己患,詐稱北伐,悉召承境內(nèi)船乘。承知其奸計,分半與之。 敦尋構(gòu)難,遣參軍桓羆說承,以劉隗專寵,今便討擊,請承以為軍司,以軍期上道。承嘆曰:“吾其死矣!地荒人鮮,勢孤援絕。赴君難,忠也;死王事,義也。惟忠與義,夫復(fù)何求!”便欲唱義,而眾心疑惑。承曰:“吾受國恩,義無有貳。”府長史虞悝慷慨有志節(jié),謂承曰:“王敦居分陜之任,而一旦作逆,天地所不容,人神所痛疾。大王宗室藩屏,寧可從其偽邪!便宜電奮,存亡以之!庇谑桥c悝及弟前丞相掾望、建昌太守長沙王循、衡陽太守淮陵劉翼等共盟誓,囚桓羆,馳檄湘州,指期至巴陵。零陵太守尹奉首同義謀,出軍營陽,于是一州之內(nèi),皆同義舉。乃使虞望討諸不服,斬湘東太守鄭澹。澹,敦姊夫也。 敦遣南蠻校尉魏乂、將軍李恒、田嵩等甲卒二萬以攻承。承且戰(zhàn)且守,待救于尹奉、虞望,而城池不固,人情震恐;騽癯心贤短召衷瓶赏藫(jù)零桂。承曰:“吾舉義眾,志在死節(jié),寧偷生茍免,為奔敗之將乎!事之不濟,其令百姓知吾心耳! 初,安南將軍甘卓與承書,勸使固守,當(dāng)以兵出沔口,斷敦歸路,則湘圍自解。承答書曰:“季思足下:勞于王事。天綱暫圮,中原丘墟。四海義士,方謀克復(fù),中興江左,草創(chuàng)始爾,豈圖惡逆萌自寵臣。吾以暗短,托宗皇屬。仰豫密命,作鎮(zhèn)南夏,親奉中詔,成規(guī)在心。伯仁諸賢,扼腕歧路,至止尚淺,凡百茫然。豺狼易驚,遂肆丑毒,聞知駭踴,神氣沖越。子來之義,人思自百,不命而至,眾過數(shù)千。誠足以決一旦之機。攄山海之憤矣。然迫于倉卒,舟楫未備,魏乂、李恒,尋見圍逼,是故事與意違,志力未展。猥辱來使,深同大趣;嘉謀英算,發(fā)自深衷。執(zhí)讀周復(fù),欣無以量。足下若能卷甲電赴,猶或有濟,若其狐疑,求我枯魚之肆矣。兵聞拙速,未睹工遲。季思足下,勉之勉之!書不盡意,絕筆而已! 卓軍次<月者>口,聞王師敗績,停師不進,乂等攻戰(zhàn)日逼,敦又送所得臺中人書疏,令乂射以示承。城內(nèi)知朝廷不守,莫不悵惋。劉翼戰(zhàn)死,相持百余日,城遂沒。乂檻送承荊州,刺史王暠承敦旨于道中害之,時年五十九。敦平,詔贈車騎將軍。子無忌立。 烈王無忌字公壽,承之難,以年小獲免。咸和中,拜散騎侍郎,累遷屯騎校尉、中書、黃門侍郎。江州刺史褚裒當(dāng)之鎮(zhèn),無忌及丹陽尹桓景等餞于版橋。時王暠子丹陽丞耆之在坐,無忌志欲復(fù)仇,拔刀將手刃之,裒、景命左右救捍獲免。御史中丞車灌奏無忌欲專殺人,付廷尉科罪。成帝詔曰:“王敦作亂,閔王遇禍,尋事原情,今王何責(zé)。然公私憲制,亦巳有斷,王當(dāng)以體國為大,豈可尋繹由來,以亂朝憲。主者其申明法令,自今已往,有犯必誅!庇谑锹犚在H論。 建元初遷散騎常侍,轉(zhuǎn)御史中丞,出為輔國將軍、長沙相,又領(lǐng)江夏相,尋轉(zhuǎn)南郡、河?xùn)|二郡太守,將軍如故。隨桓溫伐蜀,以勛賜少子愔爵廣晉伯,進號前將軍,永和六年薨,贈衛(wèi)將軍。二子:恬、愔。恬立。 敬王恬,字元愉,少拜散騎侍郎,累遷散騎常侍、黃門郎、御史中丞。值海西廢,簡文帝登阼,未解嚴(yán),大司馬桓溫屯中堂,吹警角,恬奏劾溫大不敬,請科罪。溫視奏嘆曰:“此兒乃敢彈我,真可畏也。” 恬忠正有干局,在朝憚之。遷右衛(wèi)將軍、司雍秦梁四州大中正,拜尚書,轉(zhuǎn)侍中,領(lǐng)左衛(wèi)將軍,補吳國內(nèi)史,又領(lǐng)太子詹事。恬既宗室勛望,有才用,孝武帝時深杖之,以為都督兗、青、冀、幽并揚州之晉陵、徐州之南北郡軍事,領(lǐng)鎮(zhèn)北將軍、兗青二州刺史、假節(jié)。太元十五年薨,追贈車騎將軍。四子:尚之、恢之、允之、休之。尚之立。 忠王尚之,字伯道,初拜秘書郎,遷散騎侍郎。恬鎮(zhèn)京口,尚之為振威將軍、廣陵相,父憂去職。服闋,為驃騎諮議參軍。宗室之內(nèi),世有人物。王國寶之誅也,散騎常侍劉鎮(zhèn)之、彭城內(nèi)史劉涓子,徐州別駕徐放并以同黨被收,將加大辟。尚之言于會稽王道子曰:“刑獄不可廣,宜釋鎮(zhèn)之等。”道子以尚之昆季并居列職,每事仗焉,乃從之。 兗州刺史王恭忌其盛也,與豫州刺史庾楷并稱兵,以討尚之為名,南連荊州刺史殷仲堪、南郡公桓玄等。道子命前將軍王珣、右將軍謝琰討恭,尚之距楷。允之與楷子鴻戰(zhàn)于當(dāng)利,鴻敗走,斬楷將段方,楷單馬奔于桓玄。道子以尚之為建威將軍、豫州刺史、假節(jié),一依楷故事,尋進號前將軍;允之為吳國內(nèi)史;恢之驃騎司馬、丹楊尹;休之襄城太守。各擁兵馬,勢傾朝廷。后將軍元顯執(zhí)政,亦倚以為援。 元顯寵幸張法順,每宴會,坐起無別。尚之入朝,正色謂元顯曰:“張法順驅(qū)走小人,有何才異,而暴被拔擢。當(dāng)今圣世,不宜如此。”元顯默然。尚之又曰:“宗室雖多,匡諫者少,王者尚納芻蕘之言,況下官與使君骨肉不遠(yuǎn),蒙眷累世,何可坐視得失而不盡言!币蜻撤樍钕。舉坐失色,尚之言笑自若,元顯深銜之。后符下西府,令出勇力二千人。尚之不與,曰:“西藩濱接荒余,寇虜無常,兵止數(shù)千,不足戍衛(wèi),無復(fù)可分徹者!痹@尤怒,會欲伐桓玄,故無他。 及元顯稱詔西伐,命尚之為前鋒,尚之子文仲為寧遠(yuǎn)將軍、宣城內(nèi)史;感凉檬,遣馮該等攻歷陽,斷洞浦,焚尚之舟艦。尚之率步卒九千陣于浦上,先遣武都太守楊秋屯橫江。秋奔于玄軍,尚之眾潰,逃于涂中十余日。譙國人韓連、丁元等以告玄,玄害之于建康市。玄上疏以閔王不宜絕嗣,乃更封尚之從弟康之為譙縣王。安帝反正,追贈尚之衛(wèi)將軍,以休之長子文思為尚之嗣,襲封譙郡王。 文思性兇暴,每違軌度,多殺弗辜。好田獵,燒人墳?zāi)梗瑪?shù)為有司所糾,遂與群小謀逆。劉裕聞之,誅其黨與,送文思付父休之,令自訓(xùn)厲。后與休之同怨望稱兵,為裕所敗而死,國除。 恢之字季明,歷官驃騎司馬、丹楊尹。尚之為桓玄所害,徙恢之等于廣州,而于道中害之。安帝反正,追贈撫軍將軍。 休之字季預(yù)。少仕清涂,以平王恭、庾楷功,拜龍驤將軍、襄城太守,鎮(zhèn)歷陽;感v陽,休之嬰城固守。及尚之戰(zhàn)敗,休之以五百人出城力戰(zhàn),不捷,乃還城,攜子侄奔于慕容超。聞義軍起,復(fù)還京師。大將軍武陵王令曰:“前龍驤將軍休之,才干貞審,功業(yè)既成。歷陽之戰(zhàn),事在機捷。及至勢乖力屈,奉身出奔,猶鳩集義徒,崎嶇險阻。既應(yīng)親賢之舉,宜委分陜之重?杀O(jiān)荊益梁寧秦雍六州軍事、領(lǐng)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假節(jié)!钡芥(zhèn)無幾,桓振復(fù)襲江陵,休之戰(zhàn)敗,出奔襄陽。寧朔將軍張暢之、高平相劉懷肅自沔攻振,走之。休之還鎮(zhèn),御史中丞王楨之奏休之失戍,免官。朝廷以豫州刺史魏詠之代之,征休之還京師,拜后將軍、會稽內(nèi)史。御史中丞阮歆之奏休之與尚書虞嘯父犯禁嬉戲,降號征虜將軍,尋復(fù)為后將軍。 及盧循作逆,加督漸江東五郡軍事,坐公事免。劉毅誅,復(fù)以休之都督荊雍梁秦寧益六州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假節(jié)。以子文思為亂,上疏謝曰:“文思不能聿修,自貽罪戾,憂懼震惶,惋愧交集。臣御家無方,威訓(xùn)不振,致使子侄愆法,仰負(fù)圣朝。悚赧兼懷,胡顏自處,請解所任,歸罪闕庭!辈辉S。 后以文思事怨望,遂結(jié)雍州刺史魯宗之,將共誅執(zhí)政。時休之次子文寶及兄子文祖并在都,收付廷尉賜死。劉裕親自征之,密使遺休之治中韓延之書曰:“文思事意,遠(yuǎn)近所知。去秋遣康之送還司馬君者,推至公之極也。而了無愧心,久絕表疏,此是天地所不容。吾受命西征,止其父子而已。彼土僑舊,為之驅(qū)逼,一無所問。往年郗僧施、謝劭、任集之等交構(gòu)積歲,專為劉毅規(guī)謀,所以至此。今卿諸人一時逼迫,本無纖釁。吾虛懷期物,自有由來,今在近路,是諸賢濟身之日。若大軍相臨,交鋒接刃,蘭艾雜揉,或恐不分。故白此意,并可示同懷諸人! 延之報曰:“聞親率戎馬,遠(yuǎn)履西畿,闔境士庶,莫不恇駭。何者?莫知師出之名故也。辱來疏,始委以譙王前事,良增嘆息。司馬平西體國忠貞,款懷待物。以君有匡復(fù)之勛,家國蒙賴,推德委誠,每事詢仰。譙王往以微事見劾,猶自遜位,況以大過,而當(dāng)默然也!但康之前言,有所不盡,故重使胡道,申白所懷,道未及反,已表奏廢之,所不盡者命耳。推寄相與,正當(dāng)如此,有何不可,便及兵戈。自義旗以來,方伯誰敢不先相諮疇,而徑表天子,可謂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劉裕足下,海內(nèi)之人,誰不見足下此心。而復(fù)欲誑國士,‘天地所不容!诒瞬辉诖艘印硌浴搼哑谖,自有由來’;今伐人之君,啖人以利,真可謂‘虛懷期物,自有由來’矣!劉藩死于閶闔之門,諸葛弊于左右之手。甘言詫方伯,襲之以輕兵,遂使席上靡款懷之士,閫外無自信諸侯。以是為得算,良可恥也。吾誠鄙劣,嘗聞道于君子。以平西之至德,寧可無授命之臣乎!假令天長喪亂,九流渾濁,當(dāng)與臧洪游于地下耳。”裕得書嘆息,以示諸佐曰:“事人當(dāng)應(yīng)如此!” 宗之聞裕向荊州,自襄陽就休之共屯江陵。使文思及宗之子軌以兵距裕,戰(zhàn)于江津。休之大敗,遂與宗之俱奔于姚興。裕平姚泓,休之將奔于魏,未至,道死。 允之字季度,出后叔父愔,襲爵廣晉伯,歷位輔國將軍、吳國宣城譙梁內(nèi)史。王恭、庾楷、桓玄等內(nèi)伐也,會稽王道子命允之兄弟距楷,破之。元興初,與兄恢之同徙廣州,于道被害。義軍起,追贈太常卿。從弟康之以子文惠襲爵。宋受禪,國除。 韓延之,字顯宗,南陽赭陽人,魏司徒暨之后也。少以分義稱。安帝時為建威將軍、荊州治中,轉(zhuǎn)平西府錄事參軍。以劉裕父名翹字顯宗,延之遂字顯宗,名兒為翹,以示不臣劉氏。與休之俱奔姚興。劉裕入關(guān),又奔于魏。 愔字敬王,初封廣晉伯。早卒,無子,兄恬以子允之嗣。 高陽王睦,字子友,譙王遜之弟也。魏安平亭侯,歷侍御史。武帝受禪,封中山王,邑五千二百戶。睦自表乞依六蓼祀皋陶,鄫杞祀相立廟。事下太常,依禮典平議。博士祭酒劉憙等議:“《禮記·王制》,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而五。是則立始祖之廟,謂嫡統(tǒng)承重,一人得立耳。假令支弟并為諸侯,始封之君不得立廟也。今睦非為正統(tǒng),若立祖廟,中山不得并也。后世中山乃得為睦立廟,為后世子孫之始祖耳!痹t曰:“禮文不明,此制度大事,宜令詳審,可下禮官博議,乃處當(dāng)之! 咸寧三年,睦遣使募徙國內(nèi)八縣受逋逃、私占及變易姓名、詐冒復(fù)除者七百余戶,冀州刺史杜友奏睦招誘逋亡,不宜君國。有司奏,事在赦前,應(yīng)原。詔曰:“中山王所行何乃至此,覽奏甚用憮然。廣樹親戚,將以上輔王室,下惠百姓也。豈徒榮崇其身,而使民逾典憲乎!此事當(dāng)大論得失,正臧否所在耳。茍不宜君國,何論于赦令之間耶。其貶睦為縣侯!蹦朔獾にh侯。 及吳平,太康初詔復(fù)爵。有司奏封江陽王,帝曰:“睦退靜思愆,改修其德,今有爵土,不但以赦。江陽險遠(yuǎn),其以高陽郡封之。”乃封為高陽王。元康元年,為宗正。薨于位,世子蔚早卒,孫毅立。拜散騎侍郎,永嘉中沒于石勒。隆安元年,詔以譙敬王恬次子恢之子文深繼毅后。立五年,薨,無嗣,復(fù)以高密王純之子法蓮繼之。宋受禪,國除。 任城景王陵,字子山,宣帝弟魏司隸從事安城亭侯通之子也。初拜議郎。泰始元年封北海王,邑四千七百戶。三年,轉(zhuǎn)封任城王,之國。咸寧五年薨,子濟立。拜散騎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輔國將軍。隨東海王越在項,為石勒所害,二子俱沒。有二弟:順、斌。 順字子思,初封習(xí)陽亭侯。及武帝受禪,順嘆曰:“事乖唐虞,而假為禪名!”遂悲泣。由是廢黜,徙武威姑臧縣。雖受罪流放,守意不移而卒。 西河繆王斌,字子政,魏中郎。武帝受禪,封陳王,邑千七百一十戶。三年,改封西河。咸寧四年薨,子隱立。薨,子孴立。 史臣曰:泰始之初,天下少事,革魏余弊,遵周舊典,并建宗室,以為藩翰。諸父同虞虢之尊,兄弟受魯衛(wèi)之祉,以為歷紀(jì)長久,本支百世。安平風(fēng)度宏邈,器宇高雅,內(nèi)弘道義,外闡忠貞。洎高貴薨殂,則枕尸流慟;陳留就國,則拜辭隕涕。語曰‘疾風(fēng)彰勁草’,獻王其有焉。故能位班上列,享年眉壽,清徽至范,為晉宗英,子孫遵業(yè),世篤其慶。高密風(fēng)監(jiān)清遠(yuǎn),簡素寡欲,孝以承親,忠以奉上,方諸枝庶,實謂國楨。新蔡、南陽,俱蒞方岳。值王室多難,中原蕪梗,表義甄節(jié),效績艱危。于時丑類實繁,兇威日逞,勢懸眾釁,相繼淪亡,悲夫!譙閔沈雄壯勇,作鎮(zhèn)南服。屬奸回肆亂,稱兵內(nèi)侮。懷忠憤發(fā),建義湘州,荊沔響應(yīng),群才致力。雖元勛不立,而誠節(jié)克彰,垂裕后昆,奕世貞烈,豈不休哉!勛托末屬,稟性兇暴。仍荷朝寄,推觳梁岷,遂棄親背主,負(fù)恩放命。憑庸蜀之饒,苞藏不逞;恃江山之固,奸謀日深。是以搢紳切齒,攄積憤之志;義士思奮,厲忘身之節(jié)。天道禍淫,應(yīng)時蕩定。昔汲黯猶在,淮南寢謀,周撫若存,兇渠未發(fā),以邪忌正,異代同規(guī)。《詩》云“自貽伊戚”,其勛之謂矣。習(xí)陽憑慶枝葉,守約懷逸,棲情塵外,希蹤物表,顧匹夫之獨善,貴達節(jié)之弘規(guī),言出身播,猶為幸也。 贊曰:安平立節(jié),雅性貞亮。高密含和,宗室之望。新蔡遇禍,忠全元喪。譙閔徇義,力屈志揚。勛自貽戚,名隕身亡。順不恤忌,流播遐方。

 

晉書

  《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jì)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并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jù)政權(quán)的興亡!
  晉書封面《晉書》編者共二十一人。其中監(jiān)修三人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天文、律歷、五行等三志的作者為李淳風(fēng);擬訂修史體例為敬播;其他十六人為令狐德棻、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和李懷儼。

卷一 帝紀(jì)第一 卷二 帝紀(jì)第二
卷三 帝紀(jì)第三 卷四 帝紀(jì)第四
卷五 帝紀(jì)第五 卷六 帝紀(jì)第六
卷七 帝紀(jì)第七 卷八 帝紀(jì)第八
卷九 帝紀(jì)第九 卷十 帝紀(jì)第十
卷十一 志第一 卷十二 志第二
卷十三 志第三 卷十四 志第四
卷十五 志第五 卷十六 志第六
卷十七 志第七 卷十八 志第八
卷十九 志第九 卷二十 志第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 志第十三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 志第十七 卷二十八 志第十八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卷三十 志第二十
卷三十一 列傳第一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
卷三十三 列傳第三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五 卷三十六 列傳第六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卷三十八 列傳第八
卷三十九 列傳第九 卷四十 列傳第十
卷四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四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四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四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四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四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四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四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四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五十 列傳第二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四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五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六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一 載記第一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卷一百三 載記第三 卷一百四 載記第四
卷一百五 載記第五 卷一百六 載記第六
卷一百七 載記第七 卷一百八 載記第八
卷一百九 載記第九 卷一百十 載記第十
卷一百十一 載記第十一 卷一百十二 載記第十二
卷一百十三 載記第十三 卷一百十四 載記第十四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卷一百十六 載記第十六
卷一百十七 載記第十七 卷一百十八 載記第十八
卷一百十九 載記第十九 卷一百二十 載記第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載記第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載記第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載記第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載記第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載記第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載記第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載記第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載記第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載記第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載記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