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晉書

 

卷四十七 列傳第十七

◎傅玄(子咸 咸子敷、咸從父弟祗) 傅玄,字休奕,北地泥陽人也。祖燮,漢漢陽太守。父干,魏扶風太守。玄少孤貧,博學善屬文,解鐘律。性剛勁亮直,不能容人之短?ど嫌嬂粼倥e孝廉,太尉辟,皆不就。州舉秀才,除郎中,與東海繆施俱以時譽選入著作,撰集魏書。后參安東、衛(wèi)軍軍事,轉(zhuǎn)溫令,再遷弘農(nóng)太守,領典農(nóng)校尉。所居稱職,數(shù)上書陳便宜,多所匡正。五等建,封鶉觚男。武帝為晉王,以玄為散騎常侍。及受禪,進爵為子,加附馬都尉。 帝初即位,廣納直言,開不諱之路,玄及散騎常侍皇甫陶共掌諫職。玄上疏曰:“臣聞先王之臨天下也,明其大教,長其義節(jié)。道化隆于上,清議行于下,上下相奉,人懷義心。亡秦蕩滅先王之制,以法術相御,而義心亡矣。近者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魏文慕通達,而天下賤守節(jié)。其后綱維不攝,而虛無放誕之論盈于朝野,使天下無復清議,而亡秦之病復發(fā)于今。陛下圣德,龍興受禪,弘堯、舜之化,開正直之路,體夏禹之至儉,綜殷周之典文,臣詠嘆而已,將又奚言!惟未舉清遠有禮之臣,以敦風節(jié);未退虛鄙,以懲不恪,臣是以猶敢有言。”詔報曰:“舉清遠有禮之臣者,此尤今之要也!蹦耸剐菰t進之。玄復上疏曰: 臣聞舜舉五臣,無為而化,用人得其要也。天下群司猥多,不可不審得其人也。不得其人,一日則損不貲,況積日乎!典謨曰“無曠庶官”,言職之不可久廢也。諸有疾病滿百日不差,宜令去職,優(yōu)其禮秩而寵存之,既差而后更用。臣不廢職于朝,國無曠官之累,此王政之急也。 臣聞先王分士農(nóng)工商以經(jīng)國制事,各一其業(yè)而殊其務。自士已上子弟,為之立太學以教之,選明師以訓之,各隨其才優(yōu)劣而授用之。農(nóng)以豐其食,工以足其器,商賈以通其貨。故雖天下之大,兆庶之眾,無有一人游手。分數(shù)之法,周備如此。漢、魏不定其分,百官子弟不修經(jīng)藝而務交游,未知蒞事而坐享天祿;農(nóng)工之業(yè)多廢,或逐淫利而離其事;徒系名于太學,然不聞先王之風。今圣明之政資始,而漢、魏之失未改,散官眾而學校未設,游手多而親農(nóng)者少,工器不盡其宜。臣以為亟定其制,通計天下若干人為士,足以副在官之吏;若干人為農(nóng),三年足有一年之儲;若干人為工,足其器用;若干人為商賈,足以通貨而已。尊儒尚學,貴農(nóng)賤商,此皆事業(yè)之要務也。 前皇甫陶上事,欲令賜拜散官皆課使親耕,天下享足食之利。禹、稷躬稼,祚流后世,是以《明堂》、《月令》著帝藉之制。伊尹古之名臣,耕于有莘;晏嬰齊之大夫,避莊公之難,亦耕于海濱。昔者圣帝明王,賢佐俊士,皆嘗從事于農(nóng)矣。王人賜官,冗散無事者,不督使學,則當使耕,無緣放之使坐食百姓也。今文武之官既眾,而拜賜不在職者又多,加以服役為兵,不得耕稼,當農(nóng)者之半,南面食祿者參倍于前。使冗散之官農(nóng),而收其租稅,家得其實,而天下之谷可以無乏矣。夫家足食,為子則孝,為父則慈,為兄則友,為弟則悌。天下足食,則仁義之教可不令而行也。為政之要,計人而置官,分人而授事,士農(nóng)工商之分不可斯須廢也。若未能精其防制,計天下文武之官足為副貳者使學,其余皆歸之于農(nóng)。若百工商賈有長者,亦皆歸之于農(nóng)。務農(nóng)若此,何有不贍乎!《虞書》曰:“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笔菫榫拍曛竽擞羞w敘也。故居官久,則念立慎終之化,居不見久,則競為一切之政。六年之限,日月淺近,不周黜陟。陶之所上,義合古制。 夫儒學者,王教之首也。尊其道,貴其業(yè),重其選,猶恐化之不崇;忽而不以為急,臣懼日有陵遲而不覺也。仲尼有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比粍t尊其道者,非惟尊其書而已,尊其人之謂也。貴其業(yè)者,不妄教非其人也。重其選者,不妄用非其人也。若此,而學校之綱舉矣。 書奏,帝下詔曰:“二常侍懇懇于所論,可謂乃心欲佐益時事者也。而主者率以常制裁之,豈得不使發(fā)憤耶!二常侍所論,或舉其大較而未備其條目,亦可便令作之,然后主者八坐廣共研精。凡關言于人主,人臣之所至難。而人主若不能虛心聽納,自古忠臣直士之所慷慨,至使杜口結舌。每念于此,未嘗不嘆息也。故前詔敢有直言,勿有所距,庶幾得以發(fā)懞補過,獲保高位。茍言有偏善,情在忠益,雖文辭有謬誤,言語有失得,皆當曠然恕之。古人猶不拒誹謗,況皆善意在可采錄乎!近者孔晁、綦毋龢皆案以輕慢之罪,所以皆原,欲使四海知區(qū)區(qū)之朝無諱言之忌也!倍磉w侍中。 初,玄進皇甫陶,及入而抵,玄以事與陶爭,言喧嘩,為有司所奏,二人竟坐免官。泰始四年,以為御史中丞。時頗有水旱之災,玄復上疏曰: 臣聞圣帝明王受命,天時未必無災,是以堯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惟能濟之以人事耳。故洪水滔天而免沈溺,野無生草而不困匱。伏惟陛下圣德欽明,時小水旱,人未大饑,下祗畏之詔,求極意之言,同禹、湯之罪己,侔周文之夕惕。臣伏歡喜,上便宜五事: 其一曰,耕夫務多種而耕不熟,徒喪功力而無收。又舊兵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與官中分,施行來久,眾心安之。今一朝減持官牛者,官得八分,士得二分;持私牛及無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人失其所,必不歡樂。臣愚以為宜佃兵持官牛者與四分,持私牛與官中分,則天下兵作歡然悅樂,愛惜成谷,無有損棄之憂。 其二曰,以二千石雖奉務農(nóng)之詔,猶不勤心以盡地利。昔漢氏以墾田不實,征殺二千石以十數(shù)。臣愚以為宜申漢氏舊典,以警戒天下郡縣,皆以死刑督之。 其三曰,以魏初未留意于水事,先帝統(tǒng)百揆,分河堤為四部,并本凡五謁者,以水功至大,與農(nóng)事并興,非一人所周故也。今謁者一人之力,行天下諸水,無時得遍。伏見河堤謁者車誼不知水勢,轉(zhuǎn)為他職,更選知水者代之?煞譃槲宀,使各精其方宜。 其四曰,古以步百為畝,今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所覺過倍。近魏初課田,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故白田收至十余斛,水田收數(shù)十斛。自頃以來,日增田頃畝之課,而田兵益甚,功不能修理,至畝數(shù)斛已還,或不足以償種。非與曩時異天地,橫遇災害也,其病正在于務多頃畝而功不修耳。竊見河堤謁者石恢甚精練水事及田事,知其利害,乞中書召恢,委曲問其得失,必有所補益。 其五曰,臣以為胡夷獸心,不與華同,鮮卑最甚。本鄧艾茍欲取一時之利,不慮后患,使鮮卑數(shù)萬散居人間,此必為害之勢也。秦州刺史胡烈素有恩信于西方,今烈往,諸胡雖已無惡,必且消弭,然獸心難保,不必其可久安也。若后有動釁,烈計能制之。惟恐胡虜適困于討擊,便能東入安定,西赴武威,外名為降,可動復動。此二郡非烈所制,則惡胡東西有窟穴浮游之地,故復為患,無以禁之也。宜更置一郡于高平川,因安定西州都尉募樂徙民,重其復除以充之,以通北道,漸以實邊。詳議此二郡及新置郡,皆使并屬秦州,令烈得專御邊之宜。 詔曰:“得所陳便宜,言農(nóng)事得失及水官興廢,又安邊御胡政事寬猛之宜,申省周備,一二具之,此誠為國大本,當今急務也。如所論皆善,深知乃心,廣思諸宜,動靜以聞也! 五年,遷太仆。時比年不登,羌胡擾邊,詔公卿會議。玄應對所問,陳事切直,雖不盡施行,而常見優(yōu)容。轉(zhuǎn)司隸校尉。 獻皇后崩于弘訓宮,設喪位。舊制,司隸于端門外坐,在諸卿上,絕席。其入殿,按本品秩在諸卿下,以次坐,不絕席。而謁者以弘訓宮為殿內(nèi),制玄位在卿下。玄恚怒,厲聲色而責謁者。謁者妄稱尚書所處,玄對百僚而罵尚書以下。御史中丞庾純奏玄不敬,玄又自表不以實,坐免官。然玄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簡,整簪帶,竦踴不寐,坐而待旦。于是貴游懾伏,臺閣生風。尋卒于家,時年六十二,謚曰剛。 玄少時避難于河內(nèi),專心誦學,后雖顯貴,而著述不廢。撰論經(jīng)國九流及三史故事,評斷得失,各為區(qū)例,名為《傅子》,為內(nèi)、外、中篇,凡有四部、六錄,合百四十首,數(shù)十萬言,并文集百余卷行于世。玄初作內(nèi)篇成,子咸以示司空王沈。沈與玄書曰:“省足下所著書,言富理濟,經(jīng)綸政體,存重儒教,足以塞楊、墨之流遁,齊孫、孟于往代。每開卷,未嘗不嘆息也。‘不見賈生,自以過之,乃今不及’,信矣!” 其后追封清泉侯。子咸嗣。 咸字長虞,剛簡有大節(jié)。風格峻整,識性明悟,疾惡如仇,推賢樂善,常慕季文子、仲山甫之志。好屬文論,雖綺麗不足,而言成規(guī)鑒。潁川庾純常嘆曰:“長虞之文近乎詩人之作矣!” 咸寧初,襲父爵,拜太子洗馬,累遷尚書右丞。出為冀州刺史,繼母杜氏不肯隨咸之官,自表解職。三旬之間,遷司徒左長史。時帝留心政事,詔訪朝臣政之損益。咸上言曰:“陛下處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親覽萬機,勞心日昃。在昔帝王,躬自菲薄,以利天下,未有逾陛下也。然泰始開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軍國未豐,百姓不贍,一歲不登便有菜色者,誠由官眾事殷,復除猥濫,蠶食者多而親農(nóng)者少也。臣以頑疏,謬忝近職,每見圣詔以百姓饑饉為慮,無能云補,伏用慚恧,敢不自竭,以對天問。舊都督有四,今并監(jiān)軍,乃盈于十。夏禹敷土,分為九州,今之刺史,幾向一倍。戶口比漢十分之一,而置郡縣更多?招Q篱T,無益宿衛(wèi),而虛立軍府,動有百數(shù)。五等諸侯,復坐置官屬。諸所寵給,皆生于百姓。一夫不農(nóng),有受其饑,今之不農(nóng),不可勝計?v使五稼普收,僅足相接;暫有災患,便不繼贍。以為當今之急,先并官省事,靜事息役,上下用心,惟農(nóng)是務也! 咸在位多所執(zhí)正。豫州大中正夏侯駿上言,魯國小中正、司空司馬孔毓,四移病所,不能接賓,求以尚書郎曹馥代毓,旬日復上毓為中正。司徒三卻,駿故據(jù)正。咸以駿與奪惟意,乃奏免駿大中正。司徒魏舒,駿之姻屬,屢卻不署,咸據(jù)正甚苦。舒終不從,咸遂獨上。舒奏咸激訕不直,詔轉(zhuǎn)咸為車騎司馬。 咸以世俗奢侈,又上書曰:“臣以為谷帛難生,而用之不節(jié),無緣不匱。故先王之化天下,食肉衣帛,皆有其制。竊謂奢侈之費,甚于天災。古者堯有茅茨,今之百姓競豐其屋。古者臣無玉食,今之賈豎皆厭粱肉。古者后妃乃有殊飾,今之婢妾被服綾羅。古者大夫乃不徒行,今之賤隸乘輕驅(qū)肥。古者人稠地狹而有儲蓄,由于節(jié)也;今者土廣人稀而患不足,由于奢也。欲時之儉,當詰其奢;奢不見詰,轉(zhuǎn)相高尚。昔毛玠為吏部尚書,時無敢好衣美食者。魏武帝嘆曰:‘孤之法不如毛尚書!钍怪T部用心,各如毛玠,風俗之移,在不難矣!庇肿h移縣獄于郡及二社應立,朝廷從之。遷尚書左丞。 惠帝即位,楊駿輔政。咸言于駿曰:“事與世變,禮隨時宜,諒暗之不行尚矣。由世道彌薄,權不可假,故雖斬焉在疚,而躬覽萬機也。逮至漢文,以天下體大,服重難久,遂制既葬而除。世祖武皇帝雖大孝蒸蒸,亦從時釋服,制心喪三年,至于萬機之事,則有不遑。今圣上欲委政于公,諒暗自居,此雖謙讓之心,而天下未以為善。天下未以為善者,以億兆颙颙,戴仰宸極,聽于冢宰,懼天光有蔽。人心既已若此,而明公處之固未為易也。竊謂山陵之事既畢,明公當思隆替之宜。周公圣人,猶不免謗。以此推之,周公之任既未易而處,況圣上春秋非成王之年乎!得意忘言,言未易盡。茍明公有以察其?睿载M在多!睍r司隸荀愷從兄喪,自表赴哀,詔聽之而未下,愷乃造駿。咸因奏曰:“死喪之戚,兄弟孔懷。同堂亡隕,方在信宿,圣恩矜憫,聽使臨喪。詔未下而便以行造,急諂媚之敬,無友于之情。宜加顯貶,以隆風教!钡垡则E管朝政,有詔不問,駿甚憚之。咸復與駿箋諷切之,駿意稍折,漸以不平。由是欲出為京兆、弘農(nóng)太守,駿甥李斌說駿,不宜斥出正人,乃止。駿弟濟素與咸善,與咸書曰:“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廣也。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觀每事欲了。生子癡,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癡,復為快耳!左丞總司天臺,維正八坐,此未易居。以君盡性而處未易居之任,益不易也。想慮破頭,故具有白。”咸答曰:“衛(wèi)公云酒色之殺人,此甚于作直。坐酒色死,人不為悔。逆畏以直致禍,此由心不直正,欲以茍且為明哲耳!自古以直致禍者,當自矯枉過直,或不忠允,欲以亢厲為聲,故致忿耳。安有空空為忠益,而當見疾乎!”居無何,駿誅。咸轉(zhuǎn)為太子中庶子,遷御史中丞。 時太宰、汝南王亮輔政,咸致書曰:“咸以為太甲、成王年在蒙幼,故有伊、周之事。圣人且猶不免疑,況臣既不圣,王非孺子,而可以行伊、周之事乎!上在諒暗,聽于冢宰,而楊駿無狀,便作伊、周,自為居天下之安,所以至死。其罪既不可勝,亦是殿下所見。駿之見討,發(fā)自天聰,孟觀、李肇與知密旨耳。至于論功,當歸美于上。觀等已數(shù)千戶縣侯,圣上以駿死莫不欣悅,故論功寧厚,以敘其歡心。此群下所宜以實裁量,而遂扇動,東安封王,孟、李郡公,余侯伯子男,既妄有加,復又三等超遷。此之熏赫,震動天地,自古以來,封賞未有若此者也。無功而厚賞,莫不樂國有禍,禍起當復有大功也。人而樂禍,其可極乎!作此者,皆由東安公。謂殿下至止,當有以正之。正之以道,眾亦何所怒乎!眾之所怒,在于不平耳。而今皆更倍論,莫不失望。咸之愚冗,不惟失望而已,竊以為憂。又討駿之時,殿下在外,實所不綜。今欲委重,故令殿下論功。論功之事,實未易可處,莫若坐觀得失,有居正之事宜也。” 咸復以亮輔政專權,又諫曰:“楊駿有震主之威,委任親戚,此天下所以喧嘩。今之處重,宜反此失。謂宜靜默頤神,有大得失,乃維持之;自非大事,一皆抑遣。比四造詣,及經(jīng)過尊門,冠蓋車馬,填塞街衢,此之翕習,既宜弭息。又夏侯長容奉使為先帝請命,祈禱無感,先帝崩背,宜自咎責,而自求請命之勞,而公以為少府。私竊之論,云長容則公之姻,故至于此。一犬吠形,群犬吠聲,懼于群吠,遂至叵聽也。咸之為人,不能面從而有后言。嘗觸楊駿,幾為身禍;況于殿下,而當有惜!往從駕,殿下見語:‘卿不識韓非逆鱗之言耶,而欻摩天子逆鱗!’自知所陳,誠頟頟觸猛獸之須耳。所以敢言,庶殿下當識其不勝區(qū)區(qū)。前摩天子逆鱗,欲以盡忠;今觸猛獸之須,非欲為惡,必將以此見恕!绷敛患{。長容者,夏侯駿也。 會丙寅,詔群僚舉郡縣之職以補內(nèi)官。咸復上書曰:“臣咸以為夫興化之要,在于官人。才非一流,職有不同。譬諸林木,洪纖枉直,各有攸施。故明揚逮于仄陋,疇咨無拘內(nèi)外。內(nèi)外之任,出處隨宜,中間選用,惟內(nèi)是隆。外舉既穨,復多節(jié)目,競內(nèi)薄外,遂成風俗。此弊誠宜亟革之,當內(nèi)外通塞無所偏耳。既使通塞無偏,若選用不平,有以深責,責之茍深,無憂不平也。且膠柱不可以調(diào)瑟,況乎官人而可以限乎!伏思所限者,以防選用不能出人。不能出人,當隨事而制,無須限法。法之有限,其于致遠,無乃泥乎!或謂不制其法,以何為貴?臣聞刑懲小人,義責君子,君子之責,在心不在限也。正始中,任何晏以選舉,內(nèi)外之眾職各得其才,粲然之美于斯可觀。如此,非徒御之以限,法之所致,乃委任之由也。委任之懼,甚于限法。是法之失,非己之尤,尤不在己,責之無懼,所謂‘齊之以刑,人免而無恥’者也。茍委任之,一則慮罪之及,二則懼致怨謗。己快則朝野稱詠,不善則眾惡見歸,此之戰(zhàn)戰(zhàn),孰與倚限法以茍免乎!” 咸再為本郡中正,遭繼母憂去官。頃之,起以議郎,長兼司隸校尉。咸前后固辭,不聽,敕使者就拜,咸復送還印綬。公車不通,催使攝職。咸以身無兄弟,喪祭無主,重自陳乞,乃使于官舍設靈坐。咸又上表曰:“臣既駑弱,不勝重任。加在哀疚,假息日闋,陛下過意,授非所堪。披露丹款,歸窮上聞,謬詔既往,終然無改。臣雖不能滅身以全禮教,義無靦然,虛忝隆寵。前受嚴詔,視事之日,私心自誓,隕越為報。以貨賂流行,所宜深絕,切敕都官,以此為先。而經(jīng)彌日月,未有所得。斯由陛下有以獎厲,慮于愚戇,將必死系,故自掩檢以避其鋒耳。在職有日,既無赫然之舉,又不應弦垂翅,人誰復憚?故光祿大夫劉毅為司隸,聲震內(nèi)外,遠近清肅。非徒毅有王臣匪躬之節(jié),亦由所奏見從,威風得伸也!痹t曰:“但當思必應繩中理,威風日伸,何獨劉毅!” 時朝廷寬弛,豪右放恣,交私請托,朝野溷淆。咸奏免河南尹澹、左將軍倩、廷尉高光、兼河南尹何攀等,京都肅然,貴戚懾伏。咸以“圣人久于其道,天下化成。是以唐、虞三載考績,九年黜陟。其在《周禮》,三年大比?鬃右嘣疲暧谐伞。而中間以來,長吏到官,未幾便遷,百姓困于無定,吏卒疲于送迎”。時仆射王戎兼吏部,咸奏:“戎備位臺輔,兼掌選舉,不能謐靜風俗,以凝庶績,至令人心傾動,開張浮競。中郎李重、李義不相匡正。請免戎等官!痹t曰:“政道之本,誠宜久于其職,咸奏是也。戎職在論道,吾所崇委,其解禁止。”御史中丞解結以咸劾戎為違典制,越局侵官,干非其分,奏免咸官。詔亦不許。 咸上事以為“按令,御史中丞督司百僚。皇太子以下,其在行馬內(nèi),有違法憲者皆彈糾之。雖在行馬外,而監(jiān)司不糾,亦得奏之。如令之文,行馬之內(nèi)有違法憲,謂禁防之事耳。宮內(nèi)禁防,外司不得而行,故專施中丞。今道路橋梁不修,斗訟屠沽不絕,如此之比,中丞推責州坐,即今所謂行馬內(nèi)語施于禁防。既云中丞督司百僚矣,何復說行馬之內(nèi)乎!既云百僚,而不得復說行馬之內(nèi)者,內(nèi)外眾官謂之百僚,則通內(nèi)外矣。司隸所以不復說行馬內(nèi)外者,禁防之事已于中丞說之故也。中丞、司隸俱糾皇太子以下,則共對司內(nèi)外矣,不為中丞專司內(nèi)百僚,司隸專司外百僚。自有中丞、司隸以來,更互奏內(nèi)外眾官,惟所糾得無內(nèi)外之限也。而結一旦橫挫臣,臣前所以不羅縷者,冀因結奏得從私愿也。今既所愿不從,而敕云但為過耳,非所不及也,以此見原。臣忝司直之任,宜當正己率人,若其有過,不敢受原,是以申陳其愚。司隸與中丞俱共糾皇太子以下,則從皇太子以下無所不糾也。得糾皇太子而不得糾尚書,臣之暗塞既所未譬;侍訛樵谛旭R之內(nèi)邪,皇太子在行馬之內(nèi)而得糾之,尚書在行馬之內(nèi)而不得糾,無有此理。此理灼然,而結以此挫臣。臣可無恨耳,其于觀聽,無乃有怪邪!臣識石公前在殿上脫衣,為司隸荀愷所奏,先帝不以為非,于時莫謂侵官;今臣裁糾尚書,而當有罪乎?”咸累自上稱引故事,條理灼然,朝廷無以易之。 吳郡顧榮常與親故書曰:“傅長虞為司隸,勁直忠果,劾按驚人。雖非周才,偏亮可貴也。”元康四年卒官,時年五十六,詔贈司隸校尉,朝服一具、衣一襲、錢二十萬,謚曰貞。有三子:敷、晞、纂。長子敷嗣。 敷字穎根,清靜有道,素解屬文。除太子舍人,轉(zhuǎn)尚書郎、太傅參軍,皆不起。永嘉之亂,避地會稽,元帝引為鎮(zhèn)東從事中郎。素有贏疾,頻見敦喻,辭不獲免,輿病到職。數(shù)月卒,時年四十六。晞亦有才思,為上虞令,甚有政績,卒于司徒西曹屬。 祗字子莊。父嘏,魏太常。祗性至孝,早知名,以才識明練稱。武帝始建東宮,起家太子舍人,累遷散騎黃門郎,賜爵關內(nèi)侯,食邑三百戶。母憂去職。及葬母,詔給太常五等吉兇導從。其后諸卿夫人葬給導從,自此始也。服終,為滎陽太守。自魏黃初大水之后,河濟泛溢,鄧艾嘗著《濟河論》,開石門而通之,至是復浸壞。祗乃造沈萊堰,至今兗、豫無水患,百姓為立碑頌焉。尋表兼廷尉,遷常侍、左軍將軍。 及帝崩,梓宮在殯,而太傅楊駿輔政,欲悅眾心,議普進封爵。祗與駿書曰:“未有帝王始崩,臣下論功者也。”駿不從。入為侍中。時將誅駿,而駿不之知。祗侍駿坐,而云龍門閉,內(nèi)外不通。祗請與尚書武茂聽國家消息,揖而下階。茂猶坐,祗顧曰:“君非天子臣邪!今內(nèi)外隔絕,不知國家所在,何得安坐!”茂乃驚起。駿既伏誅,裴楷息瓚,駿之婿也,為亂兵所害。尚書左仆射荀愷與楷不平,因奏楷是駿親,收付廷尉。祗證楷無罪,有詔赦之。時又收駿官屬,祗復啟曰:“昔魯芝為曹爽司馬,斬關出赴爽,宣帝義之,尚遷青州刺史。駿之僚佐不可加罰!痹t又赦之。祗多所維正皆如此。 除河南尹,未拜,遷司隸校尉。以討楊駿勛,當封郡公八千戶,固讓,減半,降封靈川縣公,千八百戶,余二千二百戶封少子暢為武鄉(xiāng)亭侯。又以本封賜兄子雋為東明亭侯。 楚王瑋之矯詔也,祗以聞奏稽留,免官。期年,遷光祿勛,復以公事免。氐人齊萬年舉兵反,以祗為行安西軍司,加常侍,率安西將軍夏侯駿討平之。遷衛(wèi)尉,以風疾遜位,就拜常侍,食卿祿秩,賜錢及床帳等。尋加光祿大夫,門施行馬。及趙王倫輔政,以為中書監(jiān),常侍如故,以鎮(zhèn)眾心。祗辭之以疾,倫遣御史輿祗就職。王戎、陳準等相與言曰:“傅公在事,吾屬無憂矣!逼錇槲锼行湃绱。 倫篡,又為右光祿、開府,加侍中;莸圻宮,祗以經(jīng)受偽職請退,不許。初,倫之篡也,孫秀與義陽王威等十余人預撰儀式禪文。及倫敗,齊王冏收侍中劉逵、常侍騶捷、杜育、黃門郎陸機、右丞周導、王尊等付廷尉。以禪文出中書,復議處祗罪,會赦得原。后以禪文草本非祗所撰,于是詔復光祿大夫。子宣,尚弘農(nóng)公主。 尋遷太子少傅,上章遜位還第。及成都王穎為太傅,復以祗為少傅,加侍中。懷帝即位,遷光祿大夫、侍中,未拜,加右仆射、中書監(jiān)。時太傅東海王越輔政,祗既居端右,每宣君臣謙光之道,由此上下雍穆。祗明達國體,朝廷制度多所經(jīng)綜。歷左光祿、開府,行太子太傅,侍中如故。疾篤遜位,不許。遷司徒,以足疾,詔版輿上殿,不拜。 大將軍茍晞表請遷都,使祗出詣河陰,修理舟楫,為水行之備。及洛陽陷沒,遂共建行臺,推祗為盟主,以司徒、持節(jié)、大都督諸軍事傳檄四方。遣子宣將公主與尚書令和郁赴告方伯征義兵,祗自屯盟津小城,宣弟暢行河陰令,以待宣。祗以暴疾薨,時年六十九。祗自以義誠不終,力疾手筆敕厲其二子宣、暢,辭旨深切,覽者莫不感激慷慨。祗著文章駁論十余萬言。 宣字世弘。年六歲喪繼母,哭泣如成人,中表異之。及長,好學,趙王倫以為相國掾、尚書郎、太子中舍人,遷司徒西曹掾。去職,累遷為秘書丞、驃騎從事中郎;莸壑磷蚤L安,以宣為左丞,不就,遷黃門郎。懷帝即位,轉(zhuǎn)吏部郎,又為御史中丞。卒年四十九,無子,以暢子沖為嗣。 暢字世道。年五歲,父友見而戲之,解暢衣,取其金環(huán)與侍者,暢不之惜,以此賞之。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選入侍講東宮,為秘書丞。尋沒于石勒,勒以為大將軍右司馬。諳識朝儀,恒居機密,勒甚重之。作《晉諸公敘贊》二十二卷,又為《公卿故事》九卷。咸和五年卒。子詠,過江為交州刺史、太子右率。 史臣曰:武帝覽觀四方,平章百姓,永言啟沃,任切爭臣。傅玄體強直之姿,懷匪躬之操,抗辭正色,補闕弼違,諤諤當朝,不忝其職者矣。及乎位居三獨,彈擊是司,遂能使臺閣生風,貴戚斂手。雖前代鮑、葛,何以加之!然而惟此褊心,乏弘雅之度,驟聞競爽,為物議所譏,惜哉!古人取戒于韋弦,良有以也。長虞風格凝峻,弗墜家聲。及其納諫汝南,獻書臨晉,居諒直之地,有先見之明矣。傅祗名父之子,早樹風猷,崎嶇危亂之朝,匡救君臣之際,卒能保全祿位,可謂有道存焉。 贊曰:鶉觚貞諒,實惟朝望。志厲強直,性乖夷曠。長虞剛簡,無虧風尚。子莊才識,爰膺袞職。忠績未申,泉途遽逼。

 

晉書

  《晉書》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紀十卷,志二十卷,列傳七十卷,載記三十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為止,包括西晉和東晉的歷史,并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jù)政權的興亡!
  晉書封面《晉書》編者共二十一人。其中監(jiān)修三人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天文、律歷、五行等三志的作者為李淳風;擬訂修史體例為敬播;其他十六人為令狐德棻、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義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和李懷儼。

卷一 帝紀第一 卷二 帝紀第二
卷三 帝紀第三 卷四 帝紀第四
卷五 帝紀第五 卷六 帝紀第六
卷七 帝紀第七 卷八 帝紀第八
卷九 帝紀第九 卷十 帝紀第十
卷十一 志第一 卷十二 志第二
卷十三 志第三 卷十四 志第四
卷十五 志第五 卷十六 志第六
卷十七 志第七 卷十八 志第八
卷十九 志第九 卷二十 志第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卷二十三 志第十三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卷二十七 志第十七 卷二十八 志第十八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卷三十 志第二十
卷三十一 列傳第一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
卷三十三 列傳第三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五 卷三十六 列傳第六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卷三十八 列傳第八
卷三十九 列傳第九 卷四十 列傳第十
卷四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四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四十三 列傳第十三 卷四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四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四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四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四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四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五十 列傳第二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六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六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六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四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五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五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六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九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七十
卷一百一 載記第一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卷一百三 載記第三 卷一百四 載記第四
卷一百五 載記第五 卷一百六 載記第六
卷一百七 載記第七 卷一百八 載記第八
卷一百九 載記第九 卷一百十 載記第十
卷一百十一 載記第十一 卷一百十二 載記第十二
卷一百十三 載記第十三 卷一百十四 載記第十四
卷一百十五 載記第十五 卷一百十六 載記第十六
卷一百十七 載記第十七 卷一百十八 載記第十八
卷一百十九 載記第十九 卷一百二十 載記第二十
卷一百二十一 載記第二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載記第二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載記第二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載記第二十四
卷一百二十五 載記第二十五 卷一百二十六 載記第二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載記第二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載記第二十八
卷一百二十九 載記第二十九 卷一百三十 載記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