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讜論集》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
《讜論集》·五卷(永樂大典本)
宋陳次升撰。次升字當時,興化仙游人。熙寧六年第進士。知安邱縣。以薦為監(jiān)察御史,提點淮南河東刑獄。入為殿中侍御史,進左司諫。貶南安軍監(jiān)酒稅。徽宗立,召還,為右諫議大夫。復除名,編管循州。政和中復舊職,卒。事跡具《宋史》本傳。次升為太學諸生時,即斥王安石字說為“秦學”,坐是屏棄。通籍后三居言責,建議鯁切,為時所憚。其最大者在止呂惠卿之使嶺南,劉安世謂其大有功於元祐諸臣。至其彈劾章惇、蔡京、蔡卞、曾布諸疏,尤為明白痛切,聳動耳目。雖其根株不能盡拔,卒為所中,以致垂老投荒。而剛直之氣,凜然猶可想見。本傳載所陳前后凡十馀事,皆有關(guān)於賢奸消長,政治得失之故,為他人所不敢發(fā)。而謂其他所言曾肇、王覿、黃庭堅、賈易、李昭玘、呂希哲、范純禮、蘇軾等,公議或不謂然。今即集中所存諸疏觀之,其論王覿也,以曾布所善。其論曾肇也,以布之至親。其論呂希哲也,亦以韓忠彥之親。其論范純禮也,以對遼使誤犯御名。事各有因,與曲加指摘者不同。且是是非非,雖當代清流亦不肯稍存假借。此正其破除成見,毫無黨同伐異之私。作史者乃以門戶之局為次升之病,謬之甚矣。是《集》為次升兄子南安丞安國所編。取哲宗顧問之語以名之。所錄奏疏凡二百七篇,久佚不傳。惟《永樂大典》中頗散見其篇題。采掇編次,共得八十六篇。又於《歷代名臣奏議》中增補三十篇,較諸原本所存,僅什之五六。然昌言偉論,為史冊所未載者,尚可考見其梗概。謹考證時事,次第先后,釐為五卷。而以《行實》一篇附於卷末,庶讀史者得以參證焉。
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
○詔令奏議類
記言記動,二史分司。起居注,右史事也,左史所錄蔑聞焉。王言所敷,惟詔令耳。《唐志·史部》,初立此門。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則移“制誥”於《集部》,次於《別集》。夫渙號明堂,義無虛發(fā),治亂得失,於是可稽。此政事之樞機,非僅文章類也。抑居詞賦,於理為褻!渡袝肥恼a,經(jīng)有明徵。今仍載《史部》,從古義也!段墨I通考》始以“奏議”自為一門,亦居集末?肌稘h志》載奏事十八篇,列《戰(zhàn)國策》、《史記》之間,附《春秋》末。則論事之文,當歸《史部》,其證昭然。今亦并改隸,俾易與紀傳互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