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
《楊文忠公三錄》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
《楊文忠公三錄》·七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明楊廷和撰。廷和字介夫,新都人,成化戊戌進士,官至華蓋殿大學(xué)士,謚文忠,事跡具《明史》本傳。是編名為“三錄”,實則《題奏前錄》一卷,《題奏后錄》一卷,《視草馀錄》一卷,《辭謝錄》四卷,凡四種!额}奏前錄》正德時所上,《題奏后錄》嘉靖時所上,喬宇為之序!兑暡葩配洝肥挻蠛酁橹。又有《自序》,謂官內(nèi)閣時,凡朝廷奏對之詞,政事可否之議,隨事錄之!缎颉奉}嘉靖六年,而所記止於嘉靖二年,則廷和以嘉靖三年正月去位也。其中有足與史參考者。如《武宗本紀(jì)》十三年正月丙午至自宣府,命群臣具彩帳羊酒郊迎,御帳受賀。是其事竟行也。廷和本傳則言帝命回鑾日群臣各制旗帳迎,廷和執(zhí)不從,乃已。是又未行。此書載上傳諭五府及團營三大營各為旗帳奉迎,廷和不從。錢寧及廖鵬、張龍屢傳旨要脅,廷和終不從。駕回,竟不用旗帳,上意亦無所忤。據(jù)此,則《本紀(jì)》書其始,未詳其卒。知本傳所言為是。又此書載正德十四年正月七日散本官送兵部侍郎馮清奏捷本至內(nèi)閣,欲擬旨獎勵威武大將軍,廷和執(zhí)不可。張龍、錢寧相繼催取,廷和卒擬旨獎勵馮清,而不及威武大將軍一字。又載慈壽遣散本官傳諭欲改“懿旨”為“圣旨”,廷和力爭至再方寢。又載壽安后崩,世宗堅欲持喪三年,且擬頒遺誥,廷和力爭,乃僅服二十七日於宮中,遂止遺誥之命。凡此數(shù)事,《本紀(jì)》及廷和本傳俱不載。又若擒戮江彬及議興獻廟,曲折始末,亦較史為詳!掇o謝錄》皆辭職謝恩諸疏,林俊為之序。其卷帙多於《三錄》,而不在《三錄》之?dāng)?shù)。以一人之事,非國政也。其奏疏有過於樸率之病。然告君以達(dá)意為主,不以修詞為工。如正德中《請慎重郊廟疏》、《請還宮疏》,嘉靖中《請停齋醮疏》,皆指陳時弊,在當(dāng)日可謂讜言。其他亦多切直中理,言雖質(zhì)直而義資啟沃、固與春華自炫者異矣。
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
○詔令奏議類
記言記動,二史分司。起居注,右史事也,左史所錄蔑聞焉。王言所敷,惟詔令耳。《唐志·史部》,初立此門。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則移“制誥”於《集部》,次於《別集》。夫渙號明堂,義無虛發(fā),治亂得失,於是可稽。此政事之樞機,非僅文章類也。抑居詞賦,於理為褻。《尚書》誓誥,經(jīng)有明徵。今仍載《史部》,從古義也!段墨I通考》始以“奏議”自為一門,亦居集末。考《漢志》載奏事十八篇,列《戰(zhàn)國策》、《史記》之間,附《春秋》末。則論事之文,當(dāng)歸《史部》,其證昭然。今亦并改隸,俾易與紀(jì)傳互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