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shí)!
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
《靳文襄奏疏》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
《靳文襄奏疏》·八卷(直隸總督采進(jìn)本)
國朝靳輔撰。輔字紫垣,鑲紅旗漢軍,初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總督河道、兵部尚書,文襄其謚也。是編皆前后治河奏疏,其子治豫匯刊之。輔自安徽巡撫擢授河道總督時(shí),值河患方棘,洪流逆溢,高堰橫潰,合淮水而東注,故道反湮。輔疏言:“河水挾沙而行,易於壅閼。惟賴清水助刷,始能無滯。當(dāng)審其全局,徹首尾而合治之。不可漫為施工,堵使東筑西決,終歸無益!币驐l具八事八告,圣祖仁皇帝悉俞其請。於是疏濬運(yùn)河及清口,以至海口河道。又開白洋清河以東引水河,而黃流始暢。開清口瀾汛淺諸引河,而淮水始出敵黃。筑河崖遙堤縷堤,修高堰,堵翟壩,置減水六壩,而宣泄咸有所恃。至開中河、早河諸役,尤其設(shè)施之大者。其持論以“筑堤崖,疏下流,塞決口,有先后而無緩急”數(shù)語為綱領(lǐng)。故在事十年,具著成績。諸疏并在集中,無不指陳原委,言之鑿鑿。至今論治河者猶稱輔焉。末附輔官巡撫時(shí)奏疏三篇,其極論騷擾驛站,亦具見風(fēng)力云。
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
○詔令奏議類
記言記動(dòng),二史分司。起居注,右史事也,左史所錄蔑聞焉。王言所敷,惟詔令耳!短浦尽な凡俊,初立此門。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則移“制誥”於《集部》,次於《別集》。夫渙號明堂,義無虛發(fā),治亂得失,於是可稽。此政事之樞機(jī),非僅文章類也。抑居詞賦,於理為褻!渡袝肥恼a,經(jīng)有明徵。今仍載《史部》,從古義也!段墨I(xiàn)通考》始以“奏議”自為一門,亦居集末?肌稘h志》載奏事十八篇,列《戰(zhàn)國策》、《史記》之間,附《春秋》末。則論事之文,當(dāng)歸《史部》,其證昭然。今亦并改隸,俾易與紀(jì)傳互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