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河經(jīng)略》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
《兩河經(jīng)略》·四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閣藏本)
明潘季馴撰。萬歷初,河決高家堰,淮、揚、高、寶皆為巨浸。季馴建議筑堤防,疏淤塞。論水勢之強弱,復黃河之故道。條上六事,詔如議行。書中所載,皆其時相度南北兩河奏疏。首冠以圖,末附書一通,不著所上者為何人。書中有“奉大司空之教,親往閱視”之語?际菚r工部尚書李幼滋,始終主張其事,殆即其人歟。季馴先后總河務二十七年,晚輯《河防一覽》。其大旨在以堤束水,以水刷沙,卒以此奏功。此集所載諸疏,并規(guī)度形勢,利弊分明,足以見一時施工之次第。與所作《河防一覽》,均為有裨實用之言。不但補史志之疏略,備輿圖之考證已也。
卷五十五 史部十一
○詔令奏議類
記言記動,二史分司。起居注,右史事也,左史所錄蔑聞焉。王言所敷,惟詔令耳。《唐志·史部》,初立此門。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則移“制誥”於《集部》,次於《別集》。夫渙號明堂,義無虛發(fā),治亂得失,於是可稽。此政事之樞機,非僅文章類也。抑居詞賦,於理為褻!渡袝肥恼a,經(jīng)有明徵。今仍載《史部》,從古義也!段墨I通考》始以“奏議”自為一門,亦居集末?肌稘h志》載奏事十八篇,列《戰(zhàn)國策》、《史記》之間,附《春秋》末。則論事之文,當歸《史部》,其證昭然。今亦并改隸,俾易與紀傳互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