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選擇:
請輸入關鍵字:
近年來澳大利亞的經濟形勢與存在問題
近年來澳大利亞的經濟形勢與存在問題表1 2001年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澳大利亞的經濟增長率(換算為年率)與物價上漲率 (單位:%)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率 美國 0.2 2.1 加拿大 0.5 1.8 歐洲地區(qū) 0.9 2.5 英國 2.1 1.5 澳大利亞 4.0 3.0 資料來源:麥克法倫(Macfartane),《澳大利亞與國際經濟循環(huán)》(見參考文獻第[7]號) 2001年初,澳大利亞的經濟形勢是不怎么好的。以季度數字看,2000年第四季度澳大利亞的經濟增長率為-0.2%,這是自1991年第二季度以來經過了十年之后再次出現的經濟負增長。2000年下半年澳大利亞經濟增長的衰退受其在2000年7月采取的增值稅的影響甚大,采取此項稅制之后,澳大利亞的社會消費需求大幅度減退。加上該年日本的經濟零增長、美國高科技產業(yè)的衰退等國際經濟環(huán)境的惡化,澳大利亞企業(yè)投資和私人消費意愿低迷,2000年下半年以后,澳大利亞的失業(yè)率轉趨上升(見第2-1圖)。 澳大利亞擺脫2000年下半年經濟困境的主要原因為:采取提供購買住宅補助政策促進了購買住宅需求的急劇回升,采取澳元降值和抑制物價上漲政策支持擴大出口;澳大利亞聯(lián)邦儲備銀行采取了“預防性的而且是連續(xù)性的調低官定利率政策! [購買住宅補助與調低官定利率] 作為一項促進擴大消費需求的政策,澳大利亞政府為了激發(fā)對經濟影響較大的住宅消費需求,首次采取了為購買住宅的居民提供補助的制度。在此項制度下,凡購買新住房者可以取得14000美元的補助貸款;凡購買舊住房者可以取得7000美元的補助貸款。采取此項購房補助政策制度以后,從2001年1月到6月,購買新住宅的貸款件數增加了60%、購買舊住宅的貸款件數也有所增加。購買住宅需求的旺盛也帶動了有關產業(yè)的繁榮。 澳大利亞聯(lián)邦儲備銀行擔心世界經濟減速對澳大利亞經濟的影響,并鑒于2001年初美國聯(lián)邦儲備銀行下調基金利率、澳大利亞企業(yè)的經營狀況惡化、充分就業(yè)人數減少等情況,2001年2月澳大利亞的官定利率在1998年12月以來經過了兩年之后初次下調,之后3月、4月又連續(xù)下調,結果澳大利亞的官定利率從2000年8月的6.25%下調到5%;接著由于美國經濟的減速,又于8月、9月、12月下調利率,共計六次下調利率,2001年一年之內下調了2個百分比點,下降到4.25%。 圖1 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比較(1960年=100) 附圖 資料來源: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澳大利亞經濟概覽》(2001年)。(見參考文獻第1號) [凈出口與貿易條件的改善] 2001年,由于澳元降值,澳大利亞的出口貿易有所增大;另一方面由于經濟衰退和工業(yè)產品價格下跌,進口貿易額有所減少,凈出口貿易額增大了。結果,2001年上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6%,其作用率結構為:住宅投資3.2%、私人消費2.6%、政府的最終消費2.1%、出口增長2%;企業(yè)投資的作用率為-2.0%;特別是信息通訊技術產業(yè)部門投資在世界需求衰減形勢下有所下降[5]。 [國際經常收支逆差縮小、財政收支盈余、勞動力市場] 2001年澳大利亞的國際經常收支逆差額僅為國內生產總值的3.7%。除主要出口商品項目礦物資源之外,農產品、旅游以及接受來自國外的留學生均對外匯收入有所貢獻。澳大利亞政府自1998年度以后到2001年度連續(xù)持有財政盈余。 2000年9月以后,澳元不僅對美元,也對日元、歐元出現有史以來的最低比值。要確定近年來澳元匯率(按貿易比重加權計算的實際匯率)動向的變數是很困難的。用經濟增長率、利率差、生產率差數、初級產品價格、物價上漲率、國際經濟收支、美國經濟狀況、新經濟的比重等因素來加以說明,固然是有一定的說服力,但在全局上卻又沒有太大的說服力。例如,澳大利亞的主要出口商品是初級產品,初級產品的價格以2000年到2001年按特別提款數計算是有所上漲的,但在同比期間,澳元的實際匯率卻趨于下跌?傊瑥1999年到2000年匯值趨于下跌的澳元在整個2001年也仍保持低位匯值,從其對美元的匯值看,澳元持續(xù)趨跌(見圖3)。為此,澳大利亞的出口競爭能力有所增強,對凈出口的出現和提高經濟增長率有所貢獻。盡管世界經濟衰退、商品價格下降,但交易條件卻有所改善。在這樣的背景下,澳大利亞的工業(yè)產品,特別是高科技產品的價格有所下降。 圖2-1 失業(yè)率的變化趨勢 附圖 資料來源: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公報(2001年),《貨幣政策報告書》,2001年11月。(見參考文獻[3]號) 圖2-2 各個時代物價上漲率的比較 附圖 資料來源:澳大利亞聯(lián)邦財政部,《經濟概要》(2001年春季版),第30頁,堪培拉。(見參考文獻[2]號) 圖2-3 各個時代生產率增長率的比較 附圖 資料來源:澳大利亞聯(lián)邦財政部,《經濟概要》,(2001年春季版),第41頁?芭嗬。(見參考文獻,第[2]號) 圖3 澳元匯率的變動趨勢 附圖 資料來源:澳大利亞聯(lián)邦儲備銀行,www.rba.gov.au. 當2001年9月11日在美國發(fā)生多起恐怖事件和2001年底阿根廷發(fā)生經濟危機之際,澳元匯率有所下跌,但其后由于澳大利亞經濟狀況良好,澳元匯率轉趨穩(wěn)定,這是由以下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對澳大利亞經濟保持高增長的信任、國際經常收支逆差額的縮小、利率相對持高、世界經濟復蘇對資源需求將趨于增大的預期等;此外為了促使外資的流入也需保持澳元的匯率;這也說明了人們對澳大利亞經濟強健的認同。 二、2002年的澳大利亞經濟與存在的問題 [經濟改革的成果] 如上文所示,近年來澳大利亞經濟的強勁乃是由于1983年以后澳大利亞經濟真正開始進行了所謂“微觀經濟改革”所帶來的經濟成效,筆者在去年的論文中已曾就此有過論述。 為了構筑高效率的經濟體制,澳大利亞推行了經濟自由化、撤銷經濟管制、國有經濟民營化等方面的經濟改革,為此90年代澳大利亞的經濟比70年代、80年代取得了更良好的經濟成果,有各種指標可以加以確認(請參看圖2-1、圖2-2、圖2-3)。1996年上臺執(zhí)政的霍華德政府基本上沿襲執(zhí)行了這種經濟改革路線,采取與推行了稅制改革、財政平衡、工資分散決定制度等經濟改革。盡管澳大利亞當前仍存在在本文最后一節(jié)所提到的一些問題,但2002年澳大利亞經濟在這種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下,其經濟增長潛力得以相當順利地發(fā)揮。 [2002年的經濟] 進入2002年,澳大利亞的住宅投資仍然旺盛,但有些地區(qū)的空房率開始有所上升,作為推動經濟增長動力的作用可能已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企業(yè)的投資意愿則有所增強。[8] 就截至2002年2月份為止的情況看,澳大利亞的財政收支、國際經常收支、物價等方面均沒有出現什么特別值得人們擔心的征兆。為此,財政與金融政策均有較寬裕的活動空間,澳大利亞政府有相當充分的空間可以根據對經濟形勢的判斷采取機動的經濟對策。 在出口貿易方面,2001年澳大利亞的產品出口有20%輸往日本,美國占10.2%、歐洲占11.8%、韓國7.5%、中國6.5%、新西蘭6.1%、中東4.9%、臺灣4.3%,這些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景氣動向對澳大利亞的出口貿易前景有很重要的影響。在2001年澳大利亞出口占有3%以上的市場份額當中,出口貿易額增長率較高的市場有:中東(24.7%)、韓國(11.7%)、中國(10.3%)、歐洲(4.9%),等。另一方面,臺灣為-21.8%、新加坡-15.6%、美國-6.4%、美國-6.4%、日本-4.7%[9],2002年,日本、美國的經濟景氣動向對澳大利亞來說無疑地是很重要的;韓國、中國從貿易規(guī)模、增長率看也是很重要的市場。中國在羊毛、鐵礦石等商品項目方面是澳大利亞的第五位出口對象國,在服裝、玩具、體育用品等商品項目方面是澳大利亞的第三位進口來源國。中國已經參加世界貿易組織,澳、中兩國之間的貿易關系預計還會有進一步的擴大;而且,澳大利亞在出口羊毛、鐵礦石和接受留學生等方面可以從中國取得大量的外匯收入。教育服務已成為澳大利亞的一種不斷擴大、增長的出口產業(yè)。 澳大利亞在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各種會議場合均致力于促進商品、服務、資本的國際自由流動。近年來,在雙邊自由貿易協(xié)定方面,也不斷取得了成果,除了原有的與新西蘭的經濟緊密化協(xié)定之外,澳大利亞已與新加坡進行自由貿易協(xié)定簽定的談判。新加坡與新西蘭已于2001年達成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協(xié)議。這兩個雙邊協(xié)定,將把這三個國家的經濟聯(lián)系在一起。澳大利亞和日本之間從2001年也開始就加強澳日經濟關系進行接觸。在預備會議上將討論由澳大利亞方面擬定的報告書中所提出的以下項目[10]: (1)讓澳、日兩國國民認識近年來兩國的經濟自由化進程情況; (2)簡化政府手續(xù); (3)在雙方市場上排除不正當競爭; (4)保護消費者、尊重個人隱私; (5)統(tǒng)一工業(yè)產品規(guī)格、標準等; (6)簡化發(fā)放簽訂手續(xù); (7)知識產權保護。 澳大利亞與其它亞洲各國、中南美各國之間也開始進行簽訂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談判。最近,澳大利亞之所以開始積極與各國洽談簽訂自由貿易協(xié)定,其背景為: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新回合遲遲未能開始,特別是在投資等新領域難以取得迅速的進展;此外,澳大利亞希望參加"10+3"(東盟10個國家加上韓國、日本、中國三個國家)體制有難度,為此它準備在“與各個國家就可能合作的領域開始推進自由化”,然后推廣到“多邊協(xié)定”。 [存在的問題] 。ㄒ唬┤缟纤,通過雙邊協(xié)定固然可以消除一些有關商品貿易、服務貿易與投資等領域的制度障礙,但澳大利亞據此卻難以大規(guī)模拓展其海外需求,而只能依賴于對手國的經濟運營的需要。在國內需求方面,推動去年經濟增長的住宅投資誘導政策效果已在逐步減弱。2001年澳大利亞貿易條件之所以會比較有利,是由于亞洲各國進行了通貨緊縮、工業(yè)產品價格下降所造成的,澳大利亞主動干預的空間并不大。相反地,去年澳大利亞出口貿易的增大帶來澳元的升值反倒減弱了出口競爭能力。此外,澳大利亞順暢的經濟增長帶來企業(yè)收益的增大,有利于投資(包括外資)的擴大,澳元可能保持高值。為此,澳大利亞就更加需要通過提高生產率來增強競爭力。 (二)在2001年11月10日舉行的澳大利亞大選中,霍華德領導的保守黨聯(lián)盟在下議院的150個議席中獲得了82個議席,過了半數;但近一、兩年來,澳大利亞公民對霍華德政權的支持率已不斷下降,據說到了2001年5月在野黨、工黨已占居優(yōu)勢。到了2001年7月左右,執(zhí)政的保守黨聯(lián)盟和在野黨、工黨在公民的支持率方面大致已平分秋色。其后,霍華德政府于2001年8月拒絕了以阿富汗難民為主的430名非法難民在澳大利亞登陸,這一措施獲得了70%澳大利亞公司的擁護,霍華德政府的人望形象有了轉變。此外,澳大利亞政府支持并派遣部隊參與了美國的反恐行動,也取得了澳大利亞公民的支持。另一方面,霍華德政府在1999年東帝汶問題上和印尼的關系出現了惡化。霍華德政府顯然與前任基廷工黨政權時代所采取的傾向亞洲、疏離美國的政策有所不同。 但是上述的一系列政策動向卻導致了經濟生產成本的上升:第一、帶來印尼(世界上回教徒人數最多的國家)、馬來西亞(伊斯蘭人口占其人口的一半以上)的反惑;為此,澳大利亞希望加盟"10+3"(亞洲區(qū)域聯(lián)盟)的可能性不大,而參加"10+3"聯(lián)盟對于澳大利亞的經濟、外交來說又是十分重要的。 。ㄈ┍3职踩途S護國際正常關系是經濟發(fā)展的前提,澳大利亞與美國的合作關系可以帶來經濟利益,這是不可否認的,但上述霍華德政府的政治態(tài)度有可能會增大澳大利亞的財政負擔,從而縮小財政政策的自由調控空間和增大物價上漲的壓力。 。ㄋ模2001年4月,霍華德政府以“不利于國家利益”為由,不批準英荷殼牌石油公司收購擁有西北部海上油田采掘權的澳大利亞伍德賽德石油公司的申請,這可能是由于要平抑前此澳大利亞政府實施的貿易、資本自由化政策已引起部分澳大利亞公民和企業(yè)家的不滿情緒,也可能是為了爭取下屆大選的選票的一種民粹主義政策。此外,霍華德政府還將原定于2005年將現行的汽車進口關稅率從15%降低到10%的政策規(guī)定改變?yōu)樵?005年仍然維持15%進口關稅率不變。這些政策對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是否有利固然難以在短期內加以判斷,但顯然現政府已與以往政府所實施的經濟自由化政策有所背離。如果霍華德政府仍將繼續(xù)實施這種政策,則有必要在公民中加以宣傳,進行觀念上的調整。 。ㄎ澹┻^去澳大利亞政府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進行了重視提高經濟效率的經濟自由化政策,但這種政策擴大了各個地區(qū)之間和同一地區(qū)不同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從而導致一些牧場主、中小企業(yè)主、普通勞動者的不滿,如何消除這種不滿,一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羧A德總理在這一方面顯然實施了一些緩和的措施,但并未能提出根本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城市中固定工人人數并沒有增加多少,目前澳大利亞工人中有27%是臨時工,而不是公司、企業(yè)的正式工人,未能享受到充分的勞動保護權利。近年來不斷下降的失業(yè)率在2000年以后已轉趨上升,2002年澳大利亞的失業(yè)率已上升至7%。在年青的年齡層中,失業(yè)者人數也很多。發(fā)展知識密集型產業(yè)雖然可以作為吸收年青人就業(yè)的容器,但澳大利亞的高科技產業(yè)卻并不發(fā)達。在澳大利亞雖然也有設立技術研究開發(fā)基地的企業(yè)和高科技企業(yè)群,但規(guī)模都不大,霍華德政府還需構筑從世界各地網羅人才的信息通訊技術基地。 【參考文獻】 [1] 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2001年),《2001年澳大利亞經濟概覽》,巴黎。 [2] 澳大利亞聯(lián)邦國庫部,《經濟概要(2001年)》,堪培拉。 [3] 澳大利亞聯(lián)邦儲備銀行公報(2001年),《貨幣政策報告書(2001年)》,2001年11月。 [4] 澳大利亞聯(lián)邦儲備銀行公報(2002年),《貨幣政策報告書(2002年)》,2002年2月。 [5] 澳大利亞財政評論,(各有關期份)。 [6] 澳大利亞,《經濟學家》,(各有關期份)。 [7] I·J·麥克法倫(Macfarlane,I·J)(2001年),《澳大利亞與國際經濟循環(huán)》,澳大利亞經濟學會,《澳大利亞商業(yè)經濟學家》(新南威爾士州分會),2001年12月6日?梢栽诎拇罄麃喡(lián)邦儲備銀行電腦網絡"RBA Webside www.rba.gov.au."上查到。 [8] G.史蒂文斯(Stevens,G)(2002年),《2002年澳大利亞經濟展望》,阿德萊德,2002年2月18日。 [9] 森健,(2000年),《澳大利亞經濟的發(fā)展形勢》,日本世界經濟研究協(xié)會,《世界經濟評論》,2000年2月號,第45-52頁。 [10] 森健,(2001年),《澳大利亞經濟的發(fā)展形勢》,日本世界經濟研究協(xié)會,《世界經濟評論》,2001年1月號,第53-59頁。 [11] G.de布勞威爾(de Brouwer,G.)和T.沃倫(Warren,T.)(2001年),《加強澳大利亞—日本的經濟關系》,向澳大利亞外交事務和商業(yè)部提供的報告書,堪培拉,2001年4月4。
|
 |
文章標題 |
相關內容 |
|
1
|
新古典經濟學的“悖論”及其反思
|
新古典經濟學的“悖論”及其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英美等國的凱恩斯主義者在把凱恩斯經濟學長期化和動態(tài)化的過程中發(fā)生了嚴重的分歧,出現了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處麻省劍橋)教授薩繆爾森(Samuelson)、托賓(Tobin)、索....
|
詳細
|
2
|
馬克思的生產社會化理論研究
|
馬克思的生產社會化理論研究生產社會化理論是全部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理論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時代生產力的理論概括,馬克思根據19世紀的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歷史狀況和主要趨勢,把生產社會化主要理解為生產集中化和大型化,并認為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相矛盾,進而提出了....
|
詳細
|
3
|
論剩余價值理論的學術價值及其發(fā)展依據
|
論剩余價值理論的學術價值及其發(fā)展依據 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作為一種結合生產關系解釋分配關系的學說,不僅對剝削問題作了科學分析,也為科學解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實際作用和應得利益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目前它面臨著來自兩個方面的挑戰(zhàn)....
|
詳細
|
4
|
如何深化和發(fā)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
|
如何深化和發(fā)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新時代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提出的新挑戰(zhàn)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它隨著客觀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自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問世以來,世界上的情況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進入了新時代。 (一)科技革命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迅猛....
|
詳細
|
5
|
發(fā)展經濟學演進中的西方中心主義和主流化傾向
|
發(fā)展經濟學演進中的西方中心主義和主流化傾向 一、引言 自從赫希曼(Hirschman,1981)提出“發(fā)展經濟學已經衰落了”這個頗具爭議性的命題以來,拉爾(Lal,1983)、克魯格曼(Krugman,1995)等在西方經濟學界有著重要影響的學者也先后撰文支持“發(fā)展經....
|
詳細
|
6
|
論簇群經濟的階段性演進
|
論簇群經濟的階段性演進 一、簇群經濟的涵義與類型 所謂中小企業(yè)網絡化組織形式指的是大量的中小企業(yè)在產業(yè)和地理位置上的相對集中和集聚。這既不同于一些大企業(yè)把生產分工內部化的組織形式,因為中小企業(yè)是各自獨立的法人實體。也不同于中小企業(yè)分散分布、缺乏聯(lián)系的無序狀....
|
詳細
|
7
|
“憲政轉軌論”評析
|
“憲政轉軌論”評析一、憲政轉軌論產生于兩種改革方式論戰(zhàn) 從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就是原來實行高度集中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國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正是這些國家的改革運動,近十年來在國際經濟學界逐漸興起了一個新的學科:“轉軌經濟學”或稱“過渡經濟學”....
|
詳細
|
8
|
凱恩斯主義的金融發(fā)展理論及其實證
|
凱恩斯主義的金融發(fā)展理論及其實證 一、凱恩斯主義的金融發(fā)展理論 不同分支的凱恩斯主義者都認為,貨幣(金融結構)對實際經濟的影響非常大,以致它在經濟的實際功能給定的情況下不能被稱為是中性的。而且,與新古典主義理論相比較,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理論更加強調金融交易....
|
詳細
|
9
|
跨國公司和國家經濟主權的消長
|
跨國公司和國家經濟主權的消長跨國公司是全球化的主要載體。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突飛猛進,跨國公司迅速崛起。一些大跨國公司的資產和年銷售額已超過大多數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根據世界銀行發(fā)表的《2000/2001世界發(fā)展報告》,在1999年所能采集到數據的206個國家和地區(qū)中,....
|
詳細
|
10
|
邊際生產力理論質疑
|
邊際生產力理論質疑一、邊際生產力理論的局限性 邊際生產力理論是新古典經濟理論的基石。邊際生產力理論是用于闡明在生產中相互合作的各種生產要素或資源所得到的報酬的一種方法。通常情況,當其他要素數量不變,而單位某種生產要素離開(或加入)生產過程時所引起的商品產值的減少(或增加)量,就....
|
詳細
|
247條記錄 1/25頁 第頁 [首頁] [上頁] [下頁] [末頁] |
注意:網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使用請先核實!
經濟論文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