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詳解》卷十一 經部十一
《尚書詳解》·五十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陳經撰。經字顯之,一云字正甫,安福人。慶元中登進士第,官至奉議郎,泉州泊幹所。著有《詩講義》、《存齋語錄》諸書,已佚不傳。是編《宋史·藝文志》作五十卷。今鈔帙僅存,檢勘卷目,猶為完本。寧宗之世,正蔡氏《傳》初出之時,而此書多取古注疏或間參以新意,與蔡氏頗有異同。每援后世之事以證古經,蓋趙岐注《孟子》已有此例,無庸以駁雜為嫌。惟如解說筑傅巖引伊川訪董五經事之類,稍為泛濫,當分別觀之。至於論舜放四兇云“欲安其居止,俾無所憂愁”,則欲明先王愛物之心,轉失圣人懲惡之義,頗有未協(xié)。又《自序》稱“今日語諸友以讀此書之法,當以古人之心求古人之書。吾心與是書相契而無間,然后知典、謨、訓、誥、誓、命皆吾胸中之所有,亦吾日用之所能行”云云,尤近於陸九淵“六經注我“之說,殆傳金谿之學派者,亦不可立訓。然其句櫛字比,疏證詳明,往往發(fā)先儒所未發(fā),實可與林之奇、夏僎諸家相為羽翼。固無庸拘蔡氏之學,執(zhí)一格以相繩焉。
卷十一 經部十一
○書類一
《書》以道政事,儒者不能異說也!缎⌒颉分劳校段逍袀鳌分綍,久論定矣。然諸家聚訟,猶有四端:曰今文、古文,曰錯簡,曰《禹貢》山水,曰《洪范》疇數。夫古文之辨,至閻若璩始明。朱彝尊謂是書久頒於學官,其言多綴輯逸經成文,無悖於理。汾陰漢鼎,良亦善喻。吳澄舉而刪之,非可行之道也。禹跡大抵在中原,而論者多當南渡。昔疏今密,其勢則然。然尺短寸長,互相補苴,固宜兼收并蓄,以證異同。若夫劉向記《酒誥》、《召誥》脫簡僅三,而諸儒動稱數十。班固牽《洪范》於《洛書》,諸儒并及《河圖》,支離轇轕,淆經義矣。故王柏《書疑》、蔡沈《皇極數》之類,非解經之正軌者,咸無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