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溪林下偶談》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
《荊溪林下偶談》·四卷(內(nèi)府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以所載“文字好罵”一條,知其姓吳。書中推重葉適,不一而足。姚士粦跋謂以《水心集》考之,惟有《即事兼謝吳民表宣義》詩六首,及《答吳明輔》一書,不知即其人否。案元無名氏《南溪詩話》引此書一條,稱為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又陳櫟勤《有堂隨錄》曰:“陳筠窗名耆卿,字壽老。吳荊溪名子良,字明輔。二人皆宗水心為文。然則此書確為子良作矣。子良,臨海人。寶慶二年進士。官至湖南運使、太府少卿。別著有《荊溪集》,今已佚。惟陳景沂《全芳備祖前集》載其《葵花》一絕句。此書皆其論詩評文之語,所見頗多精確。所記葉適作《徐道暉墓志》、《王本叔詩序》、《劉潛夫詩卷跋》皆有不取晚唐之說,蓋其暮年自悔之論。獨詳錄之,其識高於當(dāng)時諸人遠矣。舊本八卷,此本四卷,殆士粦所合并也。
卷一百九十五 集部四十八
○詩文評類一
文章莫盛於兩漢。渾渾灝灝,文成法立,無格律之可拘。建安、黃初,體裁漸備。故論文之說出焉,《典論》其首也。其勒為一書傳於今者,則斷自劉勰、鍾嶸。勰究文體之源流,而評其工拙;嶸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師承。為例各殊。至皎然《詩式》,備陳法律,孟棨《本事詩》,旁采故實。劉攽《中山詩話》、歐陽修《六一詩話》,又體兼說部。后所論著,不出此五例中矣。宋、明兩代,均好為議論,所撰尤繁。雖宋人務(wù)求深解,多穿鑿之詞;明人喜作高談,多虛憍之論。然汰除糟粕,采擷菁英,每足以考證舊聞,觸發(fā)新意。《隋志》附總集之內(nèi),《唐書》以下則并於集部之末,別立此門。豈非以其討論瑕瑜,別裁真?zhèn),博參廣考,亦有裨於文章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