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少妇freesexvideos强迫,进军国际市场野狼av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pron 域名停靠,欧美jiZZHD精品巨大又粗又长又硬,毛片在线网址播放,91秦先生在线观看国产久草,五月狠狠色丁香婷婷视频,国产精品在线视频频放,91久久成人

首頁 | 注冊 | 登陸 | 網(wǎng)站繁體 | 手機版 | 設(shè)為首頁 長沙社區(qū)通 做長沙地區(qū)最好的社區(qū)門戶網(wǎng)站 正在努力策劃制作...
注意:網(wǎng)站查詢并不一定完全準(zhǔn)確,使用請先核實! 后漢書

 

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zhì)帝紀第六

孝順皇帝諱保,安帝之子也。母李氏,為閻皇后所害。永寧元年,立為皇太子。延光三年,安帝乳母王圣、大長秋江京、中常侍樊豐譖太子乳母王男、廚監(jiān)邴吉,殺之,太子數(shù)為嘆息。王圣等懼有后禍,遂與豐、京共構(gòu)陷太子,太子坐廢為濟陰王。明年三月,安帝崩,北鄉(xiāng)侯立,濟陰王以廢黜,不得上殿親臨梓宮,悲號不食,內(nèi)外群僚莫不哀之。及北鄉(xiāng)侯薨,車騎將軍閻顯及江京,與中常侍劉安、陳達等白太后,秘不發(fā)喪,而更征立諸國王子,乃閉宮門,屯兵自守。 十一月丁巳,京師及郡國十六地震。是夜,中黃門孫程等十九人共斬江京、劉安、陳達等,迎濟陰王于德陽殿西鐘下,即皇帝位,年十一。近臣尚書以下,從輦到南宮,登云臺,召百官。尚書令劉光等奏言:“孝安皇帝圣德明茂,早棄天下。陛下正統(tǒng),當(dāng)奉宗廟,而奸臣交構(gòu),遂令陛下龍潛蕃國,群僚遠近莫不失望。天命有常,北鄉(xiāng)不永。漢德盛明,福祚孔章。近臣建策,左右扶翼,內(nèi)外同心,稽合神明。陛下踐祚,奉遵鴻緒,為郊廟主,承續(xù)祖宗無窮之烈,上當(dāng)天心,下厭民望。而即位倉卒,典章多缺,請條案禮儀,分別具奏。”制曰:“可!蹦苏俟浒倭,使虎賁、羽林士屯南、北宮諸門。閻顯兄弟聞帝立,率兵入北宮,尚書郭鎮(zhèn)與交鋒刃,遂斬顯弟衛(wèi)尉景。戊午,遣使者入省,奪得璽綬,乃幸嘉德殿,遣侍御史持節(jié)收閻顯及其弟城門校尉耀、執(zhí)金吾晏,并下獄誅。己未,開門,罷屯兵。壬戌,詔司隸校尉:“惟閻顯、江京近親當(dāng)伏辜誅,其余務(wù)崇寬貸!比缮,謁高廟。癸酉,謁光武廟。乙亥,詔益州刺史罷子午道,通褒斜路。己卯,葬少帝以諸王禮。司空劉授免。賜公卿以下錢、谷各有差。 十二月甲申,以少府河南陶敦為司空。令郡國守、相視事未滿歲者,一切得舉孝廉吏。登卯,尚書奏請下有司,收還延光三年九月丁酉以皇太子為濟陰王詔書。奏可。 京師大疫。 辛亥,詔公卿、郡守、國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尚書令以下從輦幸南宮者,皆增秩賜布各有差。 永建元年春正月甲寅,詔曰:“先帝圣德,享祚未永,早棄鴻烈。奸慝緣間,人庶怨讟,上干和氣,疫癘為災(zāi)。朕奉承大業(yè),未能寧濟。蓋至理之本,稽弘德惠,蕩滌宿惡,與人更始。其大赦天下。賜男子爵,人二級,為父后、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級,流民欲自占者一級;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貞婦帛,人三匹。坐法當(dāng)徙,勿徙;亡徒當(dāng)傳,勿傳。宗室以罪絕,皆復(fù)屬籍。其與閻顯、江京等交通者,悉勿考。勉修厥職,以康我民! 辛未,皇太后閻氏崩。辛巳,太傅馮石、太尉劉熹、司徒李郃免。二月甲申,葬安思皇后。丙戌,太;秆蔀樘担淮篪櫯F朱寵為太尉,參錄尚書事;長樂少府九江朱倀為司徒。賜百官隨輦宿衛(wèi)及拜除者布各有差。 隴西鐘羌叛,護羌校尉馬賢討破之。 夏五月丁丑,詔幽、并、涼州刺史,使各實二千石以下至黃綬,年老劣弱不任軍事者,上名。嚴敕障塞,繕設(shè)屯備,立秋之后,簡習(xí)戎馬。 六月己亥,封濟南王錯子顯為濟南王。 秋七月庚午,衛(wèi)尉來歷為車騎將軍。 八月,鮮卑寇代郡,代郡太守李超戰(zhàn)歿。 九月辛亥,初令三公、尚書入奏事。 冬十月辛巳,詔減死罪以下徙邊;其亡命贖,各有差。丁亥,司空陶敦免。 鮮卑犯邊。庚寅,遣黎陽營兵出屯中山北界。告幽州刺史,其令緣邊郡增置步兵,死屯塞下。調(diào)五營弩師,郡舉五人,令教習(xí)戰(zhàn)射。壬寅,廷尉張皓為司空。甲辰,詔以疫癘水潦,令人半輸今年田租;傷害什四以上,勿收責(zé);不滿者,以實除之。 十二月辛巳,賜王、主、貴人、公卿以下布各有差。 二年春正月戊申,樂安王鴻來朝。丁卯,常山王章薨。 二月,鮮卑寇遼東、玄菟。甲辰,詔稟貸荊、豫、兗、冀四州流冗貧人,所在安業(yè)之;疾病致醫(yī)藥。 護烏桓校尉耿曄率南單于擊鮮卑,破之。 三月,旱,遣使者錄囚徒。 疏勒國遣使奉獻。 夏六月乙酉,追尊謚皇妣李氏為恭愍皇后,葬于恭北陵。西域長史班勇、敦煌太守張朗討焉耆、尉犁、危須三國,破之;并遣子貢獻。 秋七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壬午,太尉朱寵、司徒朱倀罷。庚子,太常劉光為太尉,錄尚書事;光祿勛許敬為司徒。辛丑,下邳王成薨。 三年春正月丙子,京師地震,漢陽地陷裂。甲午,詔實核傷害者,賜年七歲以上錢,人二千;一家被害,郡縣為收斂。乙未,詔勿收漢陽今年田租、田賦。 夏四月癸卯,遣光祿大夫案行漢陽及河內(nèi)、魏郡、陳留、東郡,稟貸貧人。 六月,旱。遣使者錄囚徒,理輕系。甲寅,濟南王顯薨。 秋七月丁酉,茂陵園寢災(zāi),帝縞素避正殿。辛亥,使太常王龔持節(jié)告祠茂陵。 九月,鮮卑寇漁陽。 冬十二月己亥,太傅桓焉免。 是歲,車騎將軍來歷罷。 四年春正月丙寅,詔曰:“朕托王公之上,涉道日寡,政失厥中,陰陽氣隔,寇盜肆暴,庶獄彌繁,憂悴永嘆,疢如疾首!对姟吩疲骸尤珈,亂庶遄已!畷返┝⒋,嘉與海內(nèi)洗心自新。其赦天下。從甲寅赦令已來復(fù)秩屬籍,三年正月已來還贖。其閻顯、江京等知識婚姻禁錮,一原除之。務(wù)崇寬和,敬順時令,遵典去苛,以稱朕意。” 丙子,帝加元服。賜王、主、貴人、公卿以下金、帛各有差。賜男子爵及流民欲占者人一級。為父后、三老、孝悌、力田人二級;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帛,人一匹。 二月戊戌,詔以民入山鑿石,發(fā)泄藏氣,敕有司檢察所當(dāng)禁絕,如建武、永平故事。 夏五月壬辰,詔曰:“海內(nèi)頗有災(zāi)異,朝廷修政,太官減膳,珍玩不御。而桂陽太守文礱,不惟竭忠,宣暢本朝,而遠獻大珠,以求幸媚,今封以還之! 五州雨水。秋八月庚子,遣使實核死亡,收斂稟賜。丁巳,太尉劉光、司空張皓免。 九月,復(fù)安定、北地、上郡歸舊土。癸酉,大鴻臚龐參為太尉,錄尚書事。太常王龔為司空。 冬十一月庚辰,司徒許敬免。 鮮卑寇朔方。 十二月乙卯,宗正劉崎為司徒。 是歲,分會稽為吳郡。拘彌國遣使貢獻。 五年春正月,疏勒王遣侍子,及大宛、莎車王皆奉使貢獻。 夏四月,京師旱。辛巳,詔郡國貧人被災(zāi)者,勿收責(zé)今年過更。京師及郡國十二蝗。 冬十月丙辰,詔郡國中都官死罪系囚皆減罪一等,詣北地、上郡、安定戍。乙亥,定遠侯班始坐殺其妻陰城公主,腰斬,同產(chǎn)皆棄市。 六年春二月庚午,河間王開薨。 三月辛亥,復(fù)伊吾屯田,復(fù)置伊吾司馬一人。 秋九月辛巳,繕起太學(xué)。 護烏桓校尉耿曄遣兵擊鮮卑,破之。丁酉,于闐王遣侍子貢獻。 冬十一月辛亥,詔曰:“連年災(zāi)潦,冀部尤甚。比蠲除實傷,贍恤窮匱,而百姓猶有棄業(yè),流亡不絕。疑郡縣用心怠惰,恩澤不宣。《易》美‘損上益下’,《書》稱‘安民則惠’。其令冀部勿收今年田租、芻稿。” 十二月,日南徼外葉調(diào)國、撣國遣使貢獻。壬申,客星出牽牛。 于闐王遣侍子詣闕貢獻。 陽嘉元年春正月乙巳,立皇后梁氏。賜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三級,爵過公乘,得移與子若同產(chǎn)、同產(chǎn)子,民無名數(shù)及流民欲占著者人一級;鰥、寡、孤、獨、篤癃、貧不能自存者粟,人五斛。 二月,海賊曾旌等寇會稽,殺句章、鄞、鄮三縣長,攻會稽東部都尉。詔緣?h各屯兵戍。丁巳,皇后謁高廟、光武廟,詔稟甘陵貧人,大小口各有差。 京師旱。庚申,敕郡國二千石各禱名山岳瀆,遣大夫、謁者詣嵩高、首陽山,并祠河、洛,請雨。戊辰,雩。 以冀部比年水潦,民食不贍,詔案行稟貸,勸農(nóng)功,賑乏絕。甲戌,詔曰:“政失厥和,陰陽隔并,冬鮮宿雪,春無澍雨。分禱祈請,靡神不萗。深恐在所慢違‘如在’之義,今遣侍中王輔等,持節(jié)分詣岱山、東海、滎陽、河、洛,盡心祈焉! 三月,楊州六郡妖賊章河等寇四十九縣,殺傷長吏。庚寅,帝臨辟雍饗射,大赦天下,改元陽嘉。詔宗室絕屬籍者,一切復(fù)籍;稟冀州尤貧民,勿收今年更、租、口賦。 夏五月戊寅,阜陵王恢薨。 秋七月,史官始作候風(fēng)地動銅儀。丙辰,以太學(xué)新成,試明經(jīng)下第者補弟子,增甲、乙科員各十人。除郡國耆儒九十人補郎、舍人。 九月,詔郡國中都官系囚皆減死一等,亡命者贖,各有差。 鮮卑寇遼東。 冬十一月甲申,望都、蒲陰狼殺女子九十七人,詔賜狼所殺者錢,人三千。辛卯,初令郡國舉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諸生通章句,文吏能箋奏,乃得應(yīng)選;其有茂才異行,若顏淵、子奇,不拘年齒。 十二月丁未,東平王敞薨。庚戌,復(fù)置玄菟郡屯田六部。 閏月丁亥,令諸以詔除為郎,年四十以上課試如孝廉科者,得參廉選,歲舉一人。戊子,客星出天苑。辛卯,詔曰:“間者以來,吏政不勤,故滅咎屢臻,盜賊多有。退省所由,皆以選舉不實,官非其人,是以天心未得,人情多怨。《書》歌股肱,《詩》刺三事。今刺史、二千石之選,歸任三司。其簡序先后,精核高下,歲月之次,文武之宜,務(wù)存厥衷。”庚子,恭陵百丈廡災(zāi)。 是歲,起西苑,修飾宮殿。 二年春二月甲申,詔以吳郡、會稽饑荒,貸人種糧。 三月,使匈奴中郎將王稠率左骨都侯等擊鮮卑,破之。辛酉,除京師耆儒年六十以上四十八人補郎、舍人及諸王國郎。 夏四月,復(fù)置隴西南部都尉官。己亥,京師地震。 五月庚子,詔曰:“朕以不德,統(tǒng)奉鴻業(yè),無以奉順乾坤,協(xié)序陰陽,災(zāi)眚?qū)乙,咎征仍臻。地動之異,發(fā)自京師,矜矜祗畏,不知所裁。群公卿士將何以匡輔不逮,奉答戒異?異不空設(shè),必有所應(yīng),其各悉心直言厥咎,靡有所諱。”戊午,司空王龔免。 六月辛未,太常魯國孔扶為司空。 疏勒國獻師子、封牛。丁丑,洛陽地陷。是月,旱。 秋七月己未,太尉龐參免。 八月己巳,大鴻臚沛國施延為太尉。 鮮卑寇代郡。 冬十月庚午,行禮辟雍,奏應(yīng)鐘,始復(fù)黃鐘,作樂器隨月律。 三年春二月己丑,詔以久旱,京師諸獄無輕重皆且勿考竟,須得澍雨。 三月庚戌,益州盜賊劫質(zhì)令長,殺列侯。 夏四月丙寅,車師后部司馬率后部王加特奴等掩擊匈奴,大破之,獲其季母。 五月戊戌,制詔曰:“昔我太宗,丕顯之德,假于上下,儉以恤民,政致康乂。朕秉事不明,政失厥道,天地譴怒,大變?nèi)砸。春夏連旱,寇賊彌繁,元元被害,朕甚愍之。嘉與海內(nèi)洗心更始。其大赦天下,自殊死以下謀反大逆諸犯不當(dāng)?shù)蒙庹,皆赦除之。賜民年八十以上米,人一斛,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以上加賜帛,人二匹,絮三斤。” 秋七月庚戌,鐘羌寇隴西、漢陽。冬十月,護羌校尉馬續(xù)擊破之。 十一月壬寅,司徒劉崎、司空孔扶免。乙巳,大司農(nóng)南郡黃尚為司徒,光祿勛河?xùn)|王卓為司空。丙午,武都塞上屯羌及外羌攻破屯官,驅(qū)略人畜。 四年春二月丙子,初聽中官得以養(yǎng)子為后,世襲封爵。 自去冬旱,至于是月。 謁者馬賢擊鐘羌,大破之。 夏四月甲子,太尉施延免。戊寅,執(zhí)金吾梁商為大將軍,前太尉龐參為太尉。 六月己未,梁王匡薨。秋七月己亥,濟北王登薨。 閏月丁亥朔,日有食之。 冬十月,烏桓寇云中。十一月,圍度遼將軍耿曄于蘭池,發(fā)諸郡兵救之,烏桓退走。 十二月甲寅,京師地震。 永和元年春正月,夫馀王來朝。 乙卯,詔曰:“朕秉政不明,災(zāi)眚?qū)艺。典籍所忌,震食為重。今日變方遠,地搖京師,咎征不虛,必有所應(yīng)。群公百僚其各上封事,指陳得失,靡有所諱。”己巳,宗祀明堂,登靈臺,改元永和,大赦天下。 秋七月,偃師蝗。 冬十月丁亥,承福殿火,帝避御云臺。 十一月丙子,太尉龐參罷。 十二月,象林蠻夷叛。乙巳,以前司空王龔為太尉。 二年春正月,武陵蠻叛,圍充縣,又寇夷道。 二月,廣漢屬國都尉擊破白馬羌。 武陵太守李進擊叛蠻,破之。 三月辛亥,北海王翼薨。乙卯,司空王卓薨。丁丑,光祿勛馮翊郭虔為司空。 夏四月丙申,京師地震。 五月,日南叛蠻攻郡府。 秋七月,九真、交阯二郡兵反。 八月庚子,熒惑犯南斗。 江夏盜賊殺邾長。 冬十月甲申,行幸長安,所過鰥、寡、孤、獨、貧不能自存者賜粟,人五斛。庚子,幸未央宮,會三輔郡守、都尉及官屬,勞賜作樂。 十一月丙午,祠高廟。丁未,遂有事十一陵。丁卯,京師地震。 十二月乙亥,至自長安。 三年春二月乙亥,京師及金城、隴西地震,二郡山岸崩,地陷。戊子,太白犯熒惑。 夏四月,九江賊蔡伯流寇郡界,及廣陵,殺江都長。戊戌,遣光祿大夫案行金城、隴西,賜壓死者年七歲以上錢,人二千;一家皆被害,為收斂之。除今年田租,尤甚者勿收口賦。 閏月,蔡伯流等率眾詣徐州刺史應(yīng)志降。己酉,京師地震。 五月,吳郡丞羊珍反,攻郡府,太守王衡破斬之。 六月辛丑,瑯邪王遵薨。 九真太守祝良、交阯刺史張喬慰誘日南叛蠻,降之,嶺外平。 秋七月丙戌,濟北王多薨。 八月己未,司徒黃尚免。 九月己酉,光祿勛長沙劉壽為司徒。丙戌,令大將軍、三公各舉故刺史、二千石及見令、長、郎、謁者、四府掾?qū)賱傄阄涿陀兄\謨?nèi)螌浾吒鞫,特進、卿、校尉各一人。 冬十月,燒當(dāng)羌寇金城,護羌校尉馬賢擊破之,羌遂相招而叛。 十二月戊戌朔,日有食之。 四年春正月庚辰,中常侍張逵、蘧政、楊定等有罪誅,連及弘農(nóng)太守張鳳、安平相楊晧,下獄死。 三月乙亥,京師地震。 夏四月癸卯,護羌校尉馬賢討燒當(dāng)羌,大破之。戊午,大赦天下。賜民爵及粟、帛各有差。 五月戊辰,封故濟北惠王壽子子安為濟北王。 秋八月,太原郡旱,民庶流冗。癸丑,遣光祿大夫案行稟貸,除更賦。 冬十月戊午,校獵上林苑,歷函谷關(guān)而還。十一月丙寅,幸廣成苑。 五年春二月戊申,京師地震。 夏四月庚子,中山王弘薨。 南匈奴左部句龍大人吾斯、車紐等叛,圍美稷。 五月,度遼將軍馬續(xù)討吾斯、車紐,破之,使匈奴中郎將陳龜迫殺南單于。己丑晦,日有食之。 目凍羌寇三輔,殺令長。丁丑,令死罪以下及亡命贖,各有差。 九月,令扶風(fēng)、漢陽筑隴道塢三百所,置屯兵。辛未,太尉王龔罷。 且凍羌寇武都,燒隴關(guān)。壬午,太;秆蔀樘尽6『,徙西河郡居離石,上郡居夏陽,朔方居五原。 句龍吾斯等東引烏桓,西收羌胡,寇上郡,立車紐為單于。冬十一月辛巳,遣使匈奴中郎將張耽擊破之,車紐降。 六年春正月丙子,征西將軍馬賢與且凍羌戰(zhàn)于射姑山,賢軍敗沒,安定太守郭璜下獄死。 詔貸王、侯國租一歲。 閏月,恐唐羌寇隴西,遂及三輔。 二月丁巳,有星孛于營室。 三月,武威太守趙沖討鞏唐羌,破之。庚子,司空郭虔免。乙巳,河間王政薨。丙午,太仆趙戒為司空。 夏五月庚子,齊王無忌薨。 使匈奴中郎將張耽大破烏桓、羌胡于天山?痔魄伎鼙钡。 秋七月甲午,詔假民有貲者戶錢一千。 八月丙辰,大將軍梁商薨;壬戌,河南尹梁冀為大將軍。 九月,諸種羌寇武威。辛亥晦,日有食之。 冬十月癸丑,徙安定居扶風(fēng),北地居馮翔。 十一月庚子,以執(zhí)金吾張喬行車騎將軍事,將兵屯三輔。 漢安元年春正月癸巳,宗祀明堂,大赦天下,改元漢安。 二月丙辰,詔大將軍、公、卿舉賢良方正、能探賾索隱者各一人。 秋七月,始置承華廄。 八月,南匈奴左部大人句龍吾斯與薁鞬臺耆等反叛。丁卯,遣侍中杜喬,光祿大夫周舉,守光祿大夫郭遵、馮羨、欒巴、張綱、周栩、劉班等八人分行州、郡,班宣風(fēng)化,舉實臧否。 九月庚寅,廣陵盜賊張嬰等寇郡縣。 冬十月辛未,太尉桓焉、司徒劉壽免。甲戌,行車騎將軍張喬罷。 十一月壬午,司隸校尉趙峻為太尉,大司農(nóng)胡廣為司徒。癸卯,詔大將軍、三公選武猛試用有效驗任為將校者各一人。 是歲,廣陵賊張嬰等詣太守張綱降。 二年春二月丙辰,鄯善國遣使貢獻。 夏四月庚戌,護羌校尉趙沖與漢陽太守張貢擊燒何羌于參,破之。 六月乙丑,熒惑犯鎮(zhèn)星。丙寅,立南匈奴守義王兜樓儲為南單于。 冬十月辛丑,令郡國中都官系囚殊死以下出縑贖,各有差;其不能入贖者,遣詣臨羌縣居作二歲。甲辰,減百官奉。丙午,禁沽酒,又貸王、侯國租一歲。 閏王,趙沖擊燒當(dāng)羌于阿陽,破之。 十一月,使匈奴中郎將馬寔遣人刺殺句龍吾斯。 十二月,楊、徐盜賊攻燒城寺,殺略吏民。 是歲,涼州地百八十震。 建康元年正月辛丑,詔曰:“隴西、漢陽、張掖、北地、武威、武都,自去年九月已來,地百八十震,山谷坼裂,壞敗城寺,殺害民庶。夷狄叛逆,賦役重數(shù),內(nèi)外怨曠,惟咎嘆息。其遣光祿大夫案行,宣暢恩澤,惠此下民,勿為煩擾。” 三月庚子,沛王廣薨。 領(lǐng)護羌校尉衛(wèi)琚追討叛羌,破之。南郡、江夏盜賊寇掠城邑,州郡討平之。 夏四月,使匈奴中郎將馬寔擊南匈奴左部,破之,于是胡羌、烏桓悉詣寔降。辛巳,立皇子炳為皇太子,改年建康,大赦天下。賜人爵各有差。 秋七月丙午,清河王延平薨。 八月,楊、徐盜賊范容、周生等寇掠城邑,遣御史中丞馮赦督州郡兵討之。 庚午,帝崩于玉堂前殿,時年三十。遺詔無起寢廟,斂以故服,珠玉玩好皆不得下。 論曰:古之人君,離幽放而反國祚者有矣,莫不矯鑒前違,審識情偽,無忘在外之憂,故能中興其業(yè)。觀夫順朝之政,殆不然乎?何其效僻之多與? 孝沖皇帝諱炳,順帝之子也。母曰虞貴人。 建康元年立為皇太子,其年八月庚午,即皇帝位,年二歲。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丁丑,以太尉趙峻為太傅;大司農(nóng)李固為太尉,參錄尚書事。 九月丙午,葬孝順皇帝于憲陵,廟曰敬宗。是日,京師及太原、雁門地震,三郡水涌土裂。庚戌,詔三公、特進、侯、卿、校尉,舉賢良方正、幽逸修道之士各一人,百僚皆上封事。己未,九江太守丘騰有罪,下獄死。 楊州刺史尹耀、九江太守鄧顯討賊范容等于歷陽,軍敗,耀、顯為賊所歿。 冬十月,日南蠻夷攻燒城邑,交阯刺史夏方招誘降之。壬申,常山王儀薨。己卯,零陵太守劉康坐殺無辜,下獄死。 十一月,九江盜賊徐鳳、馬勉等稱“無上將軍”,攻燒城邑。己酉,令郡國中都官系囚減死一等,徙邊;謀反大逆,不用此令。 十二月,九江賊黃虎等攻合肥。 是歲,群盜發(fā)憲陵。護羌校尉趙沖追擊叛羌于鹯陰河,戰(zhàn)役。 永憙元年春正月戊戌,帝崩于玉堂前殿,年三歲。清河王蒜征至京師。 孝質(zhì)皇帝諱纘,肅宗玄孫。曾祖父千乘貞王伉,祖父樂安夷王寵,父勃海孝王鴻,母陳夫人。沖帝不豫,大將軍梁冀征帝到洛陽都亭。及沖帝崩,皇太后與冀定策禁中,丙辰,使冀持節(jié),以王青蓋車迎帝入南宮。丁巳,封為建平侯,其日即皇帝位,年八歲。 己未,葬孝沖皇帝于懷陵。 廣陵賊張嬰等復(fù)反,攻殺堂邑、江都長。九江賊徐鳳等攻殺曲陽、東城長。 甲申,謁高廟。乙酉,謁光武廟。 二月,豫章太守虞續(xù)坐贓,下獄死。乙酉,大赦天下。賜人爵及粟、帛各有差。還王侯所削戶、邑。 彭城王道薨。叛羌詣左馮翊梁并降。 三月,九江賊馬勉稱“黃帝”。九江都尉滕撫討馬勉、范容、周生,大破斬之。 夏四月壬申,雩。庚辰,濟北王安薨。 丹陽賊陸宮等圍城,燒亭寺,丹陽太守江漢擊破之。 五月甲午,詔曰:“朕以不德,托母天下,布政不明,每失厥中。自春涉夏,大旱炎赫,憂心京京,故得禱祈明祀,冀蒙潤澤。前雖得雨,而宿麥頗傷;比日陰云,還復(fù)開霽。寤寐永嘆,重懷慘結(jié)。將二千石、令、長不崇寬和。暴刻之為乎?其令中都官系囚罪非殊死考未竟者,一切任出,以須立秋?忻酱鬂赡芘d云雨者,二千石長吏各潔齊請禱,謁誠盡禮。又兵役連年,死亡流離,或支骸不斂,或停棺莫收,朕甚愍焉。昔文王葬枯骨,人賴其德。今遣使者案行,若無家屬及貧無資者,隨宜賜恤,以慰孤魂! 是月,下邳人謝安應(yīng)募擊徐鳳等,斬之。 丙辰,詔曰:“孝殤皇帝雖不永休祚,而即位逾年,君臣禮成。孝安皇帝承襲統(tǒng)業(yè),而前世遂令恭陵在康陵之上,先后相逾,失其次序,非所以奉宗廟之重,垂無窮之制。昔定公追正順祀,《春秋》善之。其令恭陵次康陵,憲陵次恭陵,以序親秩,為萬世法! 六月,鮮卑寇代郡。 秋七月庚寅,阜陵王代薨。 廬江盜賊攻尋陽,又攻盱臺,滕撫遣司馬王章?lián)羝浦? 九月庚戌,太傅趙峻薨。 冬十一月己丑,南陽太守韓昭坐贓下獄死。丙午,中郎將滕撫擊廣陵賊張嬰,破之。丁未,中郎將趙序坐事棄市。 歷陽賊華孟自稱“黑帝”,攻殺九江太守楊岑,滕撫率諸將擊孟等,大破斬之。 本初元年春正月丙申,詔曰:“昔堯命四子,以欽天道,《鴻范》九疇,休咎有象。夫瑞以和降,異因逆感,禁微應(yīng)大,前圣所重。頃者,州郡輕慢憲防,競逞殘暴,造設(shè)科條,陷入無罪。或以喜怒驅(qū)逐長吏,恩阿所私,罰枉仇隙,至令守闕訴訟,前后不絕。送故迎新,人離其害,怨氣傷和,以致災(zāi)眚!稌吩疲骸鞯律髁P。’方春東作,育微敬始。其敕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驗,以崇在寬! 壬子,廣陵太守王喜坐討賊逗留,下獄死。 二月庚辰,詔曰:“九江、廣陵二郡數(shù)離寇害,殘夷最甚。生者失其資業(yè)。死者委尸原野。昔之為政,一物不得其所,若己為之,況我元元,嬰此困毒。方春戒節(jié),賑濟乏厄,掩骼埋胔之時。其調(diào)比郡見谷,出稟窮弱,收葬枯骸,務(wù)加埋恤,以稱朕意! 夏四月庚辰,令郡國舉明經(jīng),年五十以上、七十以上詣太學(xué)。自大將軍至六百石,皆遣子受業(yè),歲滿課試,以高第五人補郎中,次五人太子舍人。又千石、六百石、四府掾?qū)佟⑷鹄、四姓小侯先能通?jīng)者,各令隨家法,其高第者上名牒,當(dāng)以次賞進。 五月庚寅,徙樂安王為勃海王。 海水溢。戊申,使謁者案行,收葬樂安、北海人為水所漂沒死者,又稟給貧羸。庚戌,太白犯熒惑。 六月丁巳,大赦天下,賜民爵及粟、帛各有差。 閏月甲申,大將軍梁冀潛行鴆弒,帝崩于玉堂前殿,年九歲。丁亥,太尉李固免。戊子,司徒胡廣為太尉,司空趙戒為司徒,與梁冀參錄尚書事。太仆袁湯為司空。 贊曰:孝順初立,時髦允集。匪砥匪革,終滄嬖習(xí)。保阿傳土,后家世及。沖夭未識,質(zhì)弒以聰。陵折在運,天緒三終。

 

后漢書

  《《后漢書》岳麓書社版后漢書》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xué)家范曄編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逗鬂h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后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
   《后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此書綜合當(dāng)時流傳的七部后漢史料,并參考袁宏所著的《后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漢史。北宋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xù)漢書》志三十卷與之合刊,成今天《后漢書》。 

卷三十三 朱馮虞鄭周列傳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梁統(tǒng)列傳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 張曹鄭列傳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鄭范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 桓榮丁鴻列傳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第二十九 卷四十上 班彪列傳第三十上(自東都主人以下分為下卷)
卷四十下 班彪列傳第三十下 卷四十一 第五鐘離宋寒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上 光武帝紀第一上 卷一下 光武帝紀第一下
卷二 顯宗孝明帝紀第二 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
卷四 孝和孝殤帝紀第四 卷五 孝安帝紀第五
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zhì)帝紀第六 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
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
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 卷十下 皇后紀第十下
卷十一 劉玄劉盆子列傳第一 卷十二 王劉張李彭盧列傳第二
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
卷十五 李王鄧來列傳第五 卷十六 鄧寇列傳第六
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 卷十八 吳蓋陳臧列傳第八
卷十九 耿弇列傳第九 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
卷二十一 任李萬邳劉耿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竇融列傳第十三 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
卷二十五 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第十六
卷二十七 宣張二王杜郭吳承鄭趙列傳第十七 卷二十八上 桓譚馮衍列傳第十八上
卷二十八下 馮衍列傳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 申屠剛鮑永郅惲列傳第十九
卷三十上 蘇竟楊厚列傳第二十上 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傳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
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 朱樂何列傳第三十三
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 郭陳列傳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班梁列傳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楊李翟應(yīng)霍爰徐列傳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長統(tǒng)列傳第三十九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 卷五十一 李陳龐陳橋列傳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崔骃列傳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 周黃徐姜申屠列傳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楊震列傳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傳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 張王種陳列傳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張衡列傳第四十九
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 卷六十下 蔡邕列傳第五十下
卷六十一 左周黃列傳第五十一 卷六十二 荀韓鐘陳列傳第五十二
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 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卷六十五 皇甫張段列傳第五十五 卷六十六 陳王列傳第五十六
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卷六十八 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
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 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第六十
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
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 卷七十四上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
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 卷七十五 劉焉袁術(shù)呂布列傳第六十五
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 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
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 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
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 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
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 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
卷八十二上 方術(shù)列傳第七十二上 卷八十二下 方術(shù)列傳第七十二下
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 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
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 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
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 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
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 卷九十 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
志第一 律歷上 志第二 律歷中
志第三 律歷下 志第四 禮儀上
志第五 禮儀中 志第六 禮儀下
志第七 祭祀上 志第八 祭祀中
志第九 祭祀下 志第十 天文上
志第十一 天文中 志第十二 天文下
志第十三 五行一 志第十四 五行二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志第十七 五行五 志第十八 五行六
志第十九 郡國一 志第二十 郡國二
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 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
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 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
志第二十九 輿服上 志第三十 輿服下